西西河

主题:“夷狄之有君,不如诸夏之亡也” -- 燕人

共:💬20 🌺62 🌵1 新: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 下页
  • 家园 “夷狄之有君,不如诸夏之亡也”

    桥上学长开讲春秋时期的衣食住行,我等晚辈学弟大开眼界,受益匪浅。其中谈到周人为主体的政治实体周与另一政治实体犬戎。我觉得有必要深入探讨一下。

    从黄河流域中下游的政治权力更替历史看来,第一个名义上统一的氏族政治实体是夏。夏的统治者据说是大禹的直系后代,姒姓。取代夏的氏政治实体是子姓殷人的商。周人是陕西产生的一个氏族政治实体,姬姓。周人在贸易交往中,发现殷商的弱点,遂加以军事征服,将其最后一位政治领袖纣杀死,继承了商在东部的政治权力,将黄河流域的政治势力加以合并扩张。在这征服史中,政治妥协起到重要作用。从历史记录中我们只知道商纣阵亡的那次作战中产生巨大伤亡。儒家巨子孟轲对此历史记载的解读表现出与某些西西河同学可类比的政治觉悟。他认为以仁义伐无道怎会血流漂杵:

    【仁者无敌于天下,以至仁伐至不仁,而何其血之流杵也。】

    在作战中失去最高领袖的氏族贵族们选择顺从征服者。作为回报,他们在新政权中得以继续维持其贵族地位。

    在三个氏族政治实体的替代过程,被春秋时期的孔子认作理想的政治模式。孔子本人作为殷人后代,祖上曾经被周封做诸侯,享受到妥协政治的益处。在他的年代,周人的最高领袖周天王的政治势力已经极大衰落,受到诸侯的轻视。他因此大力主张恢复周人的古老政治制度。

    在这三个主要氏族政治实体中间和周围,还有其他大小不一的其他氏族政治实体。这些政治实体未能参加三个主要实体之间的权力更替。在孔子看来,夏商周是诸夏,其他的都是蛮狄。诸夏和夷狄的区别在于是否参与了夏商周的文化传统建设。《论语》记录孔子如是说“

    【殷因于夏礼,所损益,可知也;周因于殷礼,所​损益,可知也;其或继周者,虽百世可知也。】

    孔子之后的儒家著作《礼记王制》对非诸夏政治实体的分类是“东曰夷、西曰戎、南曰蛮、北曰狄”。”蛮“字一直被使用到中国封建社会中后期。我还记得当年的刘兰芳评书《岳飞传》中金将的开头语“小南蛮”。

    毫无疑问,孔子对诸夏的文化是相当自得,所以有本文标题那句话

    【夷狄之有君,不如诸夏之亡也。】

    这句话的解读,通常是指诸夏文化的优越性胜过非诸夏文化。我看到乾隆旨意下的《四库全书》对这句话是如此解读

    【諸夏,中國也。言中國所以尊於夷狄者,以其名分定上下不亂也。周室既衰,諸侯放恣,禮樂征伐之權不復出自天子,反不如夷狄之國尚有尊長統屬,不至如我國之無君也。】

    我们可以说读出乾隆作为满洲人的一点点自尊心。

    据说最通行的《论语》现代注释本是杨伯峻先生的《论语译注》。他对孔子这句话的解读与传统一致,但加了一句:

    【这种观念是大汉族主义的源头。】

    杨先生的叔父杨树达先生对此却看法不同。

    【有君謂有賢君也,邲之戰,楚莊王動合乎禮,晉變而為夷狄,楚變而為君子。雞父之戰,中國為新夷狄,而吳少進。柏莒之戰,吳王闔廬憂中國而攘夷狄。黃池之會,吳王夫差藉成周以尊天王。

    楚與吳,皆春秋向所目為夷狄者也。孔子生當昭定哀之世,楚莊之事,所聞也。闔廬,夫差之事,所親見也。安得不有夷狄有君諸夏亡君之嘆哉!春秋之義,夷狄進於中國,則中國之。中國而為夷狄,則夷狄之。蓋孔子於夷夏之界,不以血統種族及地理與其他條件為準,而以行為為準。其生在二千數百年以前,恍若豫知數千年後有希特拉,東條英機等敗類將持其民族優越論以禍天下而豫為之防者,此等見解何等卓越!此等智慧何等深遠!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有“反對大民族主義”之語,乃真能體現孔子此種偉大之精神者也。而釋論語者,乃或謂夷狄雖有君,不如諸夏之亡君,以褊狹之見,讀孔子之書,謬矣。】

    杨树达先生此说,与北宋理学大师朱熹的观点有相似处。朱熹认为“君”字在语中意思非实指“君主”,而是“君臣之道”。这是孔子所极力倡导的儒家文化的基石之一。

    现在看孔子这句“夷夏之辩”,从文化角度分析,更有实际意义。所谓“夷狄”“诸夏”都是生活在华夏大地上的先民。中华民族的形成是在文化基础上的氏族民族种族合并。这一原则鲜明体现在新中国的建立过程中。

    通宝推:南宫长万,桥上,
    • 家园 这句经常被后世望文生义

      “夷狄之有君,不如诸夏之亡也。”出自《八佾》。“不如”在这里的意思是“不像”的意思,而不是“比不上”的意思。例如“无友不如己者”的意思是“不要和不是志同道合的人交朋友”。

      《论语 八佾》集中在说诸侯如何“礼崩乐坏”,当臣子的如何僭越犯上。在孔老二看来,对君王无礼,就等于没有君王。这篇中连他推崇的管仲都给骂了。所以在孔夫子看来,“连夷狄都有君王,不像诸夏已经没有了。”

      通宝推:迷惑不解,达雅,ton,
      • 家园 好,别开生面的解说

        原来孔子只是抱怨而已。

        【“连夷狄都有君王,不像诸夏已经没有了。”】

        你知道朱熹怎末解说的吗?

        【不知他如何恁地說。且如聖人恁地說時,便有甚好處!不成中國無君恰好!】

        他意思是,别看圣人那么讲,难道中国没有君王更好?

        孟同学口气不小,点赞!

        【这句经常被后世望文生义。】

        • 家园 《朱子语类》你得引用全了

          夷狄之有君章

            问:"'夷狄之有君'一章,程氏注似专责在下者陷无君之罪,君氏注似专责在上者不能尽为君之道,何如?"曰:"只是一意。皆是说上下僣乱,不能尽君臣之道,如无君也。"

            "夷狄之有君,不如诸夏无君且胜之者"。此说无意义。

            问:"范氏吕氏皆以为夷狄有君而无礼义,不如诸夏之无君而有礼义,恐未当。"曰:"不知他如何恁地说。且如圣人恁地说时,便有甚好处!不成中国无君恰好!"问:"亡,莫只是有无君之心否?"曰:"然。"

          断章取义可不好啊。人家朱熹实际上是说"夷狄之有君,不如诸夏无君且胜之者"。此说无意义。

          • 家园 不需要嘛

            你引全朱熹这段话,理解没有呢?

            明明最后一句朱熹的意思说孔子此段话中的“君”是“君道”的意思,而不是说中国无君。

            你愿意另开新意,很好啊。我只是让你看看朱熹的解释而已。

            都是先人嚼过的馍,没啥。

    • 家园 他们那个山大王,我看还不如没有的好

      孔子应该是这么说的: 穷山恶水的那些个野蛮人,也有人统领,听说领头的也叫大王,其实就是条头狼罢了,算个P的大王,他知道大王两个字怎么写吗,整天就知道跳大神搞太阳神附体些个低档玩意,要么就是杀人乱搞,搞得乌烟瘴气的,虽然我很强调秩序,但是这么个“秩序”,倒还不如没有。

    • 家园 孔子对夷狄的具体意见

      《论语》中记孔子评论齐国名臣管仲时说,

      【微管仲,吾其被发左衽矣】

      这是赞扬管仲率领齐国军队北击狄人的事迹。则狄人的服饰就是”披发左衽“,和北美印第安人有点相像。

      《史记孔子世家》所记载齐鲁之会上,齐国官员请奏四方之乐,

      【于是旍旄羽袚矛戟剑拨鼓噪而至。】

      孔子抗议道:

      【吾两君为好会,夷狄之乐何为于此!】

      齐国的这个四方之乐大概是东夷人的乐舞,表演人使用动物羽毛与武器作为道具,与非洲部落民头戴羽毛装饰手持武器的舞蹈真有异曲同工之妙。实在是早期人类捕猎生活的反映。而诸夏早已进入农业社会,其乐舞可能更柔和,总之与夷人的口味相差极远了。

      • 家园 不要光看《史记》

        《左传》对这事的记载:

        夏,公会齐侯于祝其,实夹谷,孔丘相,犁弥言于齐侯曰,孔丘知礼而无勇,若使莱人以兵劫鲁侯,必得志焉,齐侯从之,孔丘以公退,曰,士兵之,两君合好,而裔夷之俘,以兵乱之,非齐君所以命诸侯也,裔不谋夏,夷不乱华,俘不干盟,兵不逼好,于神为不祥,于德为愆义,于人为失礼,君必不然,齐侯闻之,遽辟之,将盟,齐人加于载书曰,齐师出竟,而不以甲车三百乘从我者,有如此盟,孔丘使兹无还揖对曰,而不反我汶阳之田,吾以共命者,亦如之,齐侯将享公,孔丘谓梁丘,据,曰,齐鲁之故,吾子何不闻焉,事既成矣,而又享之,是勤执事也,且牺象不出门,嘉乐不野合,飨而既具,是弃礼也,若其不具,用秕稗也,用秕稗君辱,弃礼名恶,子盍图之,夫享所以昭德也,不昭不如其已也,乃不果享,齐人来归郓欢龟阴之田。

        《孔子家语》对这段的记载是:

        定公与齐侯会于夹谷。孔子摄相事,曰:“臣闻有文事者必有武备,有武事者必有文备。古者诸侯竝出疆,必具官以从,请具左右司马。”定公从之。至会所,为坛,土阶三等,以遇礼相见,揖让而豋。献酢既毕,齐使莱人以兵鼓謲,劫定公。孔子历阶而进,以公退。曰:“士,以兵之。吾两君为好,裔夷之俘,敢以兵乱之,非齐君所以命诸侯也。裔不谋夏,夷不乱华,俘不干盟,兵不逼好,于神为不祥,于德为愆义,于人为失礼。君必不然。”齐侯心怍,麾而避之。有顷,齐奏宫中之乐,俳优侏儒戏于前。孔子趋进,历阶而上,不尽一等。曰:“匹夫荧侮诸侯者,罪应诛,请右司马速加刑焉。”于是斩侏儒,手足异处。齐侯惧,有惭色。将盟,齐人加载书曰:“齐师出境,而不以兵车三百乘从我者,有如此盟。”孔子使兹无还对曰:“而不返我汶阳之田,吾以共命者,亦如之。”齐侯将设享礼,孔子谓梁丘据曰:“齐鲁之故,吾子何不闻焉?事既成矣而又享之,是勤执事。且牺象不出门,嘉乐不野合。享而既具,是弃礼也;若其不具,是用粃稗也。用粃稗、辱君;弃礼、名恶。子盍图之?夫享、所以昭德也。不昭,不如其已。”乃不果享。齐侯归,责其群臣曰:“鲁以君子道辅其君,而子独以夷翟道教寡人,使得罪。”于是乃归所侵鲁之四邑及汶阳之田。

        齐、鲁两国元首会晤,互相劫持对方的国君是保留节目。曹沫以前劫齐桓公,这回轮到齐国搞阴谋。不过齐国还要面子,所以让被自己征服的莱族蛮夷打头阵。没想到“无勇”的孔子居然能指挥士兵反击,并斥责齐国勾引蛮夷,这下踢到铁板。

        《史记》大概直接照抄了某些古史书里的曲笔。其实这事多看两本参考书就明白了。真的理解为表演民族舞蹈,那《史记》里面的“项庄舞剑”是不是也可以单纯理解为项庄是要助兴呢?

        • 家园 如你这麽一说

          孔子的形象更加高大起来,任老师岂不要说《左传》都替孔子吹牛皮。

          《孔子家语》是汉人王肃伪作(也有说是孔安国作)。从你所引段落看来,抄《左传》的可能性很大。

          “以公退”三字该作何解?孔子如何逼退挥舞武器意在鲁君的莱人?

          最后一段引申过了。司马迁笔下的孔子不认为那是民族舞蹈,而是齐君忘记周礼,用蛮夷之乐舞代之。这对孔子而言是不可接受的。孔子根本不需要表现出如《左传》所未明说的武勇,就可以解决问题。《史记》和《左传》那个说法更合理?我取《史记》。

          • 家园 《孔子家语》伪作说被考古证据否定了

            1973年,河北定县八角廊汉墓出土竹简《儒家者言》,内容与今本《孔子家语》相近。1977年,安徽阜阳双古堆汉墓也出土了章题与《儒家者言》相应的简牍,内容同样与《孔子家语》有关。

            今本《孔子家语》应是经过一定的后世编辑和修订。这在古书中并不稀奇。今本《老子》和马王堆汉墓的版本也不相同。甚至马王堆还出了两个版本。

            所以《孔子家语》不算是伪书。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 下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