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西河

主题:一个普通人对某圣人的看法,被监察删帖后的一点感想 -- 雄阔天

共:💬228 🌺1589 🌵24 新: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16
下页 末页
          • 家园 科幻本来就是属于文学

            “文学即人学”,在科幻作品里讲政治,讲哲学没什么稀奇,不这样才稀奇。否则就成了科普而不是科幻了。

            所谓“科学主义”本来就是少数人的观点,随便拿一部科幻作品就不加证明地说是“科学主义”是不负责任的。

            • 家园 抱歉有所省略

              上面泛指一大批作品,因为基于个人经验。第一段话显然是看过一大堆之后的吐槽。中间也透露出一些游戏的经验。

              但之所以说科学主义,是基于访谈的最后一段。

              我们要在宇宙中生存下去,归根结底还是要靠科学和技术的力量……我们认为那些神圣不可侵犯的、不会变化的东西,比如道德观、价值体系,是会发生变化的……甚至是我们现有思维方式下完全不可接受的

              这里是典型的科学主义思维模式。

              其一,靠科学和技术的力量。这没错。但是就像托尔斯泰说的

              科学是没有意义的···因为它对于我们唯一关心的问题——我该怎么办,我该过怎样的生活——没有给出答案。

              其二,不会变化和不可接受的东西。这是思维模式的问题,可以说对这类人文符号没有了解。人文问题从来没有一成不变的,以至于会出现那种庸俗的说法:“只有变化才是不变的”或者“世界的本质是无”。即便是寻找上古文献也依然如此。从来是无可无不可。而会造成这种理解的重要原因是符号的混淆。也即将各种具体的表现等同于内在的精神和方向。(这段之前已经写出来了,但觉得没意义而且太粗糙就没拿出来。下附。)

              更关键的是,前文指出的问题其基本预设是,首先要考虑科学问题……并且认为这种科学问题具有重要意义。其一、其二说明的是预想本身的问题。其三说明的是这种问题在于现在,而不在于未来。这在一些后人道主义作品中已经显现出来。比如往往以后期资本主义世界为舞台,或者存在类似阶级斗争的背景。(当然,也有《仙女座星云》这样的作品。)

              最后,这些也是科幻作品中普遍的观点,就像“虽然科学造成了许多问题,但问题的解决只能是科学”这样的思路。也许只有短篇有所例外。或者可以换个说法,科幻作品中所透露出来的往往是一种灵知主义式的态度。或者构建世界的基础是物理主义。也许主题有所突破,或者与此关系不大。但仍然强化了这样的观点。

              又及:现在的修改功能正常了,但是排版还是不熟悉。LN会导致居中,而且和CODE是不兼容的。

              又及:还有一点,上个回复关键之处在于,首先说的是政治。因为实在是无法接受许多科幻作品中那些政治上的“幼稚病”,或者说像科普常识一样的表现,或者干脆就是变着花样的讽刺社会主义。再有,即便是资本主义背景,也往往持有特定政见或者调和的态度。而且这些作品无一例外都是以政治为卖点,并未讨论“技术、工业化对人类的生活和存在所带来冲击”这样的经典问题。

              至少个人看过的作品如此。

              下面要说废话了

              举个简单的例子

              比如「义」

              经验符号:义在历史上的各种表现

              超验符号:义的内在精神或者方向

              在面对变化的时候,经验是无法有效应对现实的

              也就是义的含义是一直随着时代发展的,变动的

              这里的关键不在于变动。在于通过对内在精神的把握,可以得出表现的具体的形式。也即超验符号可以指导经验符号。或者说,超验符号可以作为行动实践的基础。典型的例子就是“大义”。

              我们这个时代的问题之一,就是不再认为这个符号有超越意义。

              要么是多元的,大家都一回事(多元主义)。

              要么交由知识,形式给出答案(科学主义)。

              要么锚定实在,视作本质存在(自然主义)。

              要么退到过去,信仰宗教传统(保守主义)。

              要么归于荒诞,放弃终极意义(存在主义)。

              要么强调对峙,反抗才是真理(进步主义)。

              还有更差的。有钱能使鬼推磨(资本主义),

              只有优胜劣汰才是真相(社会达尔文主义)。

              当然这种说法太过省略,存在很多问题。而且这不就是常识吗?对内在精神的追求或许是每个人心底的渴望。比如正义。但问题是,现在有太多的混淆和对立,而实际考察之后并非如此。

              • 家园 上面的表述麻烦太多

                其实只要不将“科学主义”与“一部作品”关联起来就好。

                这里的实际说法是多部作品,而且指的是科学主义倾向,并且更强调符号问题。

                核心在于,科幻作品是以科学的名义,在科学的背景,用看似科学的方法解决问题。这看起来很自然是不是?但是,如果解决的是人文问题,或者将办法希冀于未来无限发展的技术或者生产力又如何呢?即便是反科学比如说思考科学对自然环境、社会环境破坏的作品,对于这些问题也丝毫没有察觉。不管思考的是科学还是人文,他们的普遍前提是,或者说故事的背景是:科技已经解决了一些我们时代无法解决的问题。或者有赖于科学家——他们是对的这样的情景。

                换句话说,这里所指的科学主义,实际是指科幻作品普遍共有的一个前提。

                科学是最终的社会(安全)保障。

                即便是出现了问题,那也主要是应用方法的问题。

                也就是科幻作品在有意无意之间,加强了科学在非科学领域的文化权威性。

                也即结果上的科学主义倾向。

                再回到第一个帖子。它可能会用科技解决一个造成现在生活问题的人文问题。并且讨论一个可能并不会发生或者主要是由现在的人文问题解决的科技问题。并给人后者比前者重要,而且解决方法还是科技这样的暗示。这就是觉得恐怖的原因。尽管这可能不是作者表达的主体。

                同理,这种前提在政治上也是一样的。一般是这样:资本主义不好,但没有资本主义也许更不好。社会主义不好,故没有社会主义也许更好。某些事物存在是合理的,因为我们可能都需要。这些可能只是某些具体的问题,或者表现在一些具体的现象上,不一定显眼。甚至只是关联性质的隐喻。这就是第一个帖子第一段最后一句的由来。

                发现自己有点掉坑里了。检讨一下现在喜欢将简单问题复杂化的倾向。

                另外,为什么物理主义之类有问题?因为一旦拒绝这种观点,可能整个故事就丧失了吸引力。就像支持共产主义看到资本主义一样。也许这就是为什么后来对科幻作品感觉越来越淡的原因吧。

                • 家园 您讲的太深奥,不是能完全看懂。

                  只能简单说一点自己的看法:

                  1. "也就是科幻作品在有意无意之间,加强了科学在非科学领域的文化权威性。"个人觉得这个在科幻作品里也是必然的。因为科学从诞生到如今,就是在不断从非科学领域抢走其权威性。科幻作品通常发生在未来科技更加发达的时代,那么这个情况必然会比现在强。所以我觉得,只要作品中不是过于强调这个,就不应该归于“科学主义”。

                  2. “虽然科学造成了许多问题,但问题的解决只能是科学”。个人觉得这个在科幻作品也几乎是必然。不靠科学靠什么?靠神?那也就不能称为科幻小说了(顶多是伪科幻)。所以本质上还是靠人,而科学是类掌握的最强大的力量之一,如果忽视它,单纯靠别的软实力,反而有些刻意(这样的小说还真有,包括阿西莫夫的一些作品)。所以还是那句话,在科幻作品里只要不是过分强调这点,都不能说作者有什么倾向。当然作者选择了科幻做为载体肯定是有倾向性的,但这点又是另外一个维度上的事儿了。

                  实际上很多作品中反映的,其实还是”无论科技多发达,很多东西还是要靠人自己去解决。“。比如三体系列,科技在里面的作用并不太大,更多的还是用来表现作者观点和推动情节的工具。再比如很多作品中出现的机器人,虽然是纯科技的,但仍然产生了非科技的”人性“。在某些赛博朋克作品中,即使人类除了(一部分)大脑之外基本都被机械所取代,驱动其行为的仍然是”人性“。

                  至于关于社会制度的,确实如你所说,正面以社会主义作为基础的,确实比较少。个人觉得这点其实也反映了现实,毕竟文学作品不能脱离现实,现在的这个环境就是这样,国内的科幻又长期不行,才造成这个现象。但这方面的作品还是有的,河里也提到过,就是”核动力战列舰“的几部作品,虽然文笔有待提高,但内容还是比较吸引人的。

                  • 家园 个人习惯不好

                    总是先扔结论不给过程。

                    1、上面谈及了,主要是“可能会用科技解决一个造成现在生活问题的人文问题”。其他时候强调科学的发达和因此带来的昌明是没有问题的。即便是一些作品,比如雪国列车那样连永动机都设计出来的也没有问题。因为并没有试图解决人文问题。并给人以科学能够解决的暗示。

                    还有一些作品并没有针对,而是认为这类知识没有市场。也即科学才是唯一的知识。不过这种三十年前才比较常见,国内也是十几年前了,比如流浪地球的原著。现在很少。

                    2、这里表述不清楚,抱歉。这句话的等价说法是:可以继续用科学解决这个问题,只要换个方式。但实际上这个问题科学不能解决,或者不用科学就可以解决。也就是本质上还是看人。这里的想法是,不能希冀于技术的发展就能解决人的问题。然而这却是科幻作品最喜欢做的事情。

                    当然出于主题,将现实简化确实没什么大问题。只是这种叙事会有影响,可能是个人对于叙事过于敏感。

                    3、就是因为是“表现作者观点和推动情节的工具”才会使人下意识地接受这种前提。科普明星的预言也有这种问题。而人性问题就更复杂,这就是前面所说的各类主义的问题。什么是人、什么是人性和什么是我。比如假肢——人的扩展、数据——人的意识、机械——人的本体,诸如此类。

                    常见的母题有克隆人或者人工智能机器人出现人的意识和情感、复制人类思维进而完全替代原本已经死亡的个体之类。而这些母题的根本在于对于人、对于生命的定义存在问题。

                    比如物理主义认为“自然界的一切都是由微观物理实体组成”,持有这种看法的作品也就掉入了忒修斯之船。结果就是,往往认为机械、生化或者复制甚至修复的思维并不是原来的人,进而否认其人性或者作为政治实体。即便是承认在本体上和人类具有同一性的作品,对于生命和人性的观点也是模糊不清的,甚至会采用灵魂这样的观点(事实上我们可以接受孟子的观点来取消人性问题)。他们更喜欢表现造物者和造物的关系,尤其是反抗和逾越。很难说是有意识地讨论这个问题[1]。

                    4、之前提及的《仙女座星云》就是。但资本主义世界(赛博朋克、生化朋克、蒸汽朋克)和古典时期的政治图景或者说宗教/神话式构建(太空歌剧)依然居多。毕竟这是人家的文化背景。国内也许不少作品已经突破了以上问题,只是知名的还是那些个,于是发发牢骚。

                    最后,科幻作品里面有个天坑,这点在国内其他题材作品中也经常见到。也就是进化论,往往会与天行健混淆到一起。这个问题太大,就不多提了。要知道,这是社达的基础。

                    [1]当然,有时候机械人的反抗就是人的反抗。就像Donna J. Haraway的观点:“到二十世纪后期,我们的时代成了神话的时代。我们都是嵌合体,在理论上和组成上都是机器和有机体的合成物。简而言之,我们是半机械人。从本体论上说我们都是半机械人,这使我们拥有了自己的政治。”或者干脆使用物化-机器这样的观点。《辛普森一家》中曾经吐槽:因为机器人总是会有感情。(所以这种把人当机器的工作用的是人。)

                  • 家园 国内就是不重视科学,叶永烈才成了造谣家。
                    • 家园 就是这个意思

                      经常看到说科普或者科幻作品有助于重视科学或者传播科学理念。也许对少年儿童来说,一些探险式的科幻作品或者科学家的传记的确是有用的。但是这对了解真正的科学来说没有半毛钱关系。最终就只是其文化权威性的表达。

                      科幻作品中讨论的其他问题另说。不过往往会把那些政治倾向或者哲学观点混淆成科学支持,这是不能忍受的。单纯当娱乐看则没有任何问题。实际上国内仙侠的内核本质也是科幻。如果将巫术的严格形式化近乎科学这样的观点拿进来[1],奇幻类本质也是科幻。

                      因为它们都是技术形态和社会活动的多重体现,是解释和改造世界的知识领域。本质是文化权威。所以各种幻没有本质区别。都有发达的技术体系,受技术影响的社会生活。反映人类在某个时代的境遇,也就必然要涉及生活与存在。

                      其实一句话就可以总结:科学成为了胡说的借口。

                      [1]这是科学史研究中的观点,出处暂时想不起来。

                      • 家园 他们宁愿玩仙幻,也不玩科幻

                        似乎我等国人不爱科学。

                        但是就在以前,七八十年代,人们还认可科学的。

                        现在都是金融,商务,厚黑,赚钱等等吧。

                        这种变化多少令人遗憾。

                        我一直记得一部科幻作品《走向人马座》。

                        这种印象极为深刻。当然,我个人认为,科学对于中国,如同工业化素养一样,还是急需要的。

                        看看国内的各大门户的科技频道,几乎都是科技公司的金融运作,和科学毛关系,那应该属于财经版块吧。

                        通宝推:胖老猫,
                        • 家园 同好!

                          咱们是同好啊!而且暴露了年龄。当年《飞向人马座》给我留下极深刻的印象,对我最终成为一名理工狗也有一定的作用。

                        • 家园 《飞向人马座》吧

                          其实我还记得有一个短篇《腐蚀》,当时影响也是比较大的。

                        • 家园 同有此感

                          原来没怎么看过科技新闻。但是麻省理工科技新闻(MIT Technology Review)进来的时候看过一段时间,基本上是给投资人看的而不是一般人看的。国内的其他新闻平台也是这个思路,不是说技术多厉害,就是说前景多厉害。类似的还有36氪。

                          仙侠主要是网络上。就早期来说可以说是三分天下。后来就比较诡异,都是混合形态。纯粹的科幻近乎没有。不过这些都只是表面,关键是反应的东西是越来越不行了。一个很糟糕的趋势是往白左那边靠。看似美丽善良,实则贬低人民。为了体现伟大什么都不管了。另一个趋势是往社达那边靠。也就和新闻一样,是厚黑和赚钱。他们没想过一个丛林状态的社会,是不足以支撑那种产出的。电视剧就更无法形容,严重缺乏常识(很少看男频,也许有所误会)

                          所以感觉问题不在于科幻,而在于所有幻想类题材都缺乏一个基本态度。不能为了情节而不管不顾。

                          • 家园 也许是科学素养匮乏,国内是工业素养不足

                            科学素养也不足,所以不懂得建国初的艰难。

                            • 家园 不是学者,只能从现象说说。

                              教材中的端倪。90年代前的教材是相当严谨而且丰富的。尽管后来的内容有所加深,但也变得琐碎。和教改碰撞的结果就是制造大批量的一知半解。

                              科普的问题。往往连基本概念都不清楚就在输出观点。或者表述含糊不清、数据错误分析、相关当作因果,甚至直接省略解释。还有看起来挺复杂也许会靠谱吧但内容空洞至极的(比如本人的帖子)。

                              语文的问题。毕竟语文要教最基本的逻辑。汉语思维原本更适合应对概念问题,也即很自然的考虑语境前提而没有固定含义。但现在完全相反,于是各种鸡同鸭讲。

                              纪录片的问题。YouTube上看过一些小视频,比如太阳系运动。评论中对于轻微的夹带(贴了一下分形)非常严格,作者也进行了修改。而国内就少有这种态度,评论中的声音总会被说好的淹没。而官方的纪录片,完全就是情怀片。

                              然后回到小说

                              仙侠、古装写好了也能科普。不管是人文知识还是科学思维。社会生活、名物制造、组织管理……甚至人物修炼都可以包含海量知识,不管是科学史的还是现代的。只是很多人缺乏这个态度。他们为了剧情可以随意违反常识,就不要提什么需要水平的了。自然科学少一点没什么,但社会生活尤其是文化上的难以忍受。

      • 家园 三体是披着科幻外套的政治讽刺小说

        讽刺的是带路党和圣母,

        也间接讽刺了人民的落后一面,

        尤其是第一、二部。

        三体人就是美国人。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16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