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西河

主题:【原创】写在十四五规划前 -- 履虎

共:💬138 🌺693 🌵20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10
下页 末页
                    • 家园 瑞士自有住房比例 44% ,算不算发达国家?

                      德国是 52%,美英法日本都在 60% 到 65% 之间。

                      这些都是老牌发达国家,或者说发达国家的标杆、定义就是这些国家。如果你认为这些国家都不算全面小康,那么我们是不是把小康的标准订得太高了?

                      老实讲,国内商品房是九十年代中期才推出,在这以前,房子的产权是国家的,根本不是你的私人财产(你也无法在市场上将其变现)。所谓 “买房刚需” 论不过是新世纪才兴起的一套理论,这与小康半点关系也没有。

                      引用:以人类的当前生产力,完全平均分配的话基本上可以做到人人安居乐业吧。

                      很可惜,并非如此,你告诉我谁住北京,谁住廊坊,如何 “平均分配” 法? 事实上,人人安居乐业的唯一可能就是大规模愚民,欧美正在往这个方向努力。而中国老百姓精明上进肯奋斗,这条路行不通。

                      努力往上爬的人跟 “安居乐业” 的人,心理完全不同。正如大学里面,“安居乐业” 的是上课睡觉下课网游,吊儿郎当勉强及格的人,而努力学习悬梁刺股天天想着发论文的人,将来还要混个教职、评职称,压力山大,毫无 “安乐” 可言。

                      • 家园 继续闲扯

                        潜兄每次都回复一长段,我就接着闲扯吧。

                        我可以顺着你的思路聊,不过我觉得反驳来反驳去的怪没意思的。

                        所以我试着理清一下思路,关于富裕程度的划分,到底该听谁的?听所在国的?还是听联合国的?还是回归常识?

                        当然我前面也说了,很遗憾,每个人的“常识”都是不一样的,但是我个人认为,富裕最终并不是有多少个数字,而是对生活资料的获取程度。

                        这里再次借用一下我国常用的几个名词(虽然大家对这几个名词的定义差异很大),重申一下个人观点。

                        贫穷:衣不蔽体?食不果腹?住在危房或者类似于欧美国家的流浪汉?

                        温饱:衣食都没有问题,有一个稳定的栖身之所。

                        小康:有自住房了,养的起孩子了(不太考虑教育问题),看的起病了(不考虑大病),以及满足社会对于一个“普通人”的其他认知。

                        富裕:生活的方方面面已经没有严重缺陷了,基本上只需要考虑改善生活质量。

                        富豪:底线是真正的财产自由,真豪们已经开始影响社会政治运行了。

                        • 家园 我基本赞同,但是你少了 ”宽裕“ 这一档

                          也许这就是我们的主要分歧,你的温饱-小康-富裕划分,而我在中间有一个 ”宽裕“。

                          这样一来,你认定的 ”小康“ 就相当于我的宽裕,这对于国家来说要求很高,我不认为 2021 年可以达到这样的全面小康(宽裕),甚至 2035 也很难达到。

                          我再引用一下你写的小康标准:有自住房了,养的起孩子了(不太考虑教育问题),看的起病了(不考虑大病),以及满足社会对于一个“普通人”的其他认知。

                          这里面差别极大,抚养孩子这一条定得比较低,事实上越穷越生,穷人哪有 ”养不起孩子“ 这种烦恼? 闰土家都四五个呢。而看得起病(不考虑大病),我认为是很好的小康标准。而自住房,那又定得比较高了,从北上广到小城市,再到农村,这个天差地远。上海八十年代,五十平米一家三口是绝大部分人艳羡的,毫无疑义的小康生活。而我农村老家九十年代,农民起小楼稀松平常,人均居住面积上百平米不在话下。但是农村人还是想往上海挤啊。

                          或者我们可以换个思路,凡是家里超过一套房的,那绝对不止小康标准。五零六零后年纪已经大了,他们在接下来二十年陆续去世,子女突然就能收到一套房子。

                          • 家园 另外跑个题

                            很多河友,包括潜兄,都认为房子的地域差过大,似乎不应该用作评价标准之一。

                            我不这么看。

                            事实上没有达到收支平衡之前,发达居住地区对一个人生活体验的正面提升是非常有限的。

                            只有当突破了收支平衡以后,发达地区的优势才会慢慢反映到生活质量上。

                            从这个意义上看,自住房是达到收支平衡的刚需条件之一(也是最难的一个),用作小康的分界点我认为是合理的。

                            • 家园 你这里 ”收支平衡“ 是什么意思?

                              八十年代就有人出国,别的不说,在日本背尸体,住地下室,吃酱油拌饭喝自来水,拼命压榨自己的基本生活需求。这一年攒下的日元,国内就抵上十年的基本工资吧? 所以打黑工也趋之若鹜啊。

                              现在的情况没有这么极端了,但是大批北漂、城中村,农民工大学生学历不同,路子相同,就是年轻时候吃苦,攒钱。九十年代在上海打散工的青年农民,攒几年钱,回村里就是一土豪,邻村的姑娘抢着嫁。我这可没有半点夸张吧?

                              这里面哪里有 ”收支平衡“ 什么事? 凡是混得下去就算收支平衡?

                              我觉得吧,凡是讲 ”生活体验、生活质量“ 的,已经是小康了。无论你怎么不看好大城市,许多人打破头要往里挤是事实。那么,在大城市能 ”收支平衡“,我理解为站稳脚跟,那绝对不是仅仅小康而已,而是同龄人中的佼佼者。

                              譬如考试,六十分算温饱,挣扎求存,七十分小康,拿到毕业文凭有惊无险。你现在要考 985 211,那比小康不知道高到哪里去了。你文章中每次强调的,是当事人的主观感受,你要考 985 211 当然压力大,每天悬梁刺股,考场失败的跳楼喝农药都有,但这与小康无关。

                              总结一下,你认为自有住房是小康的合理标准,我认为不合理,发达国家也才 40% 到 60% 的比例。或者说,拥有自住房的一定属于小康,而没有自住房的有可能是,也有可能不是小康,要看其它条件。

                          • 家园 不是抬杠啊,从现代汉语的角度看

                            假设把你的“宽裕”等同为我定义的“小康”,那么实际达到这个层次的家庭会感到一点也不宽裕。按我的分法,刚刚达到富裕层次的家庭,也就是手里多了点小钱。

                            我在分层的时候尽量减少了层次,如果要细分,确实可以细分出许多层,但是层和层之间的就没啥大的差距了。

                            至于超过一套房的,我确实也原则上同意超越“小康”了。

                            另外,宽裕和富裕本来也算是近义词吧。。。

            • 家园 农村二流子满足小康,北京博士不满足

              农村二流子只吃主食苟延残喘,住在祖传土房里也满足你的小康。

              北京top2博士毕业博后三年也还是买不起房,也不满足你的小康。

              真成了陈平说的,中国2000元比美国3000美元日子好过的国内翻版。

              • 家园 帮你投了朵花显示出来

                北京top2博士毕业博后三年,如果确实买不起房的话,在我看来确实不是小康。

                住在祖传土房收支平衡的话,确实在我看来满足小康的条件。

                这其实是GDP和平价购买力GDP之争的翻版。

                陈平那个太爆论了,就是鬼扯。

                严谨定义富裕程度需要综合考虑多方面因素,我选了房子做最重要的参考因素是因为房子确实是大部分平民最大的资金池,因此对多套房以下的人群具有最重要的参考意义。

            • 家园 关键的不是什么房价

              而是和温饱相比,生活水平更高,生活压力更低,富余的可支配的资金更多。

              现实是,教育国家大搞九年制义务教育费用全免,但各种补习费用十倍百倍的狂涨,实际子女教育费用非但没降低反而大幅度提高。

              比如医疗全面推行医疗保险,但费用十倍百倍的狂涨,个人实际支出并没有降低。最明显的变化就是进入医院各种名目繁多的检查,不论是需要还是不需要直接上全套。

              至于房价就更不用说了,靠工薪能负担房价的时代早一去不复返。

              这些变革对普通人来说不是福利,反而是沉重的负担,对利益集团来说是吸血的手段。

              • 家园 你所谓 “生活压力” 是自找的,与小康无关

                欧美的一流大学里,压力最大的都是优等生,每门课都要拿高分,发论文,研讨会,奖学金,公司也好学术圈也好,都需要攒人脉。

                而吊儿郎当的学生,那就没多大压力,不挂科就行,反正大部分学生都能够顺利毕业。

                我本人从小就是受 “艰苦奋斗” 的教育,家里父母也是努力向上,绩效、岗位、职称,全都要奋斗。而许多亲友邻里,人家夫妻打麻将乐呵呵过一生,子女初中毕业混职校,也不见得有什么压力。

                你列举的教育、医疗、住房,哪怕在西方发达国家也是这样的情况,难道你不知道美国的公立学校质量水平? 美国人宁死不上救护车的典故? 美国人租房子的大把,自有住房比例低于中国。

                我觉得,你把小康社会和 “王道乐土人间天堂共产主义社会” 搞混了。

          • 家园 你想多了。

            所谓的小康是建立在解决温饱的问题上,让人民安居乐业。

            没有什么压迫的人民踹不过气来的三座大山。

            为何现在大学毕业都削尖脑袋去考公务员?

            为何小孩上学,要填写父母的工作单位?

            为何去医院看病要看你持有什么医疗保险?

            更不要说购买价格优惠的福利房。

            人民的眼睛是雪亮的,知道公务员福利多多。。。。

        • 家园 9035年都不能达到你说的目标

          每个人都怡然自得,每个人都有“睡后收入”。即便一万年以后,老百姓们也都需要奔跑才能过上好生活。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10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