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西河

主题:读书偶得,从鲁迅的官职说起 -- 环宇7504

共:💬41 🌺393 🌵2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3
下页 末页
        • 家园 鲁迅就是被政治化了

          太祖建国前处于政治需要(同时太祖本人也是鲁迅的粉丝,但是两人没直接见过面)把鲁迅抬得太高了,建国以后就觉得挺尴尬。

        • 家园 这篇八卦扒得好啊

          我以前读过鲁迅先生这篇谈照相的杂文,常好奇梅兰芳的麻姑照片究竟是怎样。

          看起来可以啊,没有甚麽不堪的地方。

          如果这照片四处张挂,那是商人本性,与梅博士无关了。

          可能鲁迅认为梅兰芳不应该接受这个摄影要求。

          • 家园 至于商人本性,民国艺人就是商人

            光叫好不行,还要叫座,不然一大帮子人要养活呢(这几个艺人都是挑班的主角,一大批 小演员跟着混口饭呢),建国之后马连良剧团给志愿军演出,一开始还要钱呢

          • 家园 天女散花 是 梅兰芳的得意之作

            《天女散花》这个本子是 罗瘿公 写的

            罗瘿公 这人很有意思......康有为的弟子、袁世凯的好友(这怎么做到的!)袁世凯要称帝,罗 之前拿着袁世凯给的干薪,他不是武人(蔡锷也拿袁世凯的钱,照样造反),只好佯狂避世,去捧戏子

            但是,真文化人,捧戏子的级别上去了,鲁迅固然看着不爽,但是 这种雅致的君子之交,艺人是感激的

            然后,罗瘿公请人给梅兰芳画天女散花图,谁画呢?徐悲鸿......

            画好了做什么?是程砚秋拜师(没错,程砚秋确实曾师从梅兰芳学习)的礼物

            至于程砚秋和罗瘿公的交情,那就......一般的评价可是:名为师生,情胜父子

            罗去世之后,程砚秋停演数月,素服一年志哀;此后每年忌日 都去罗坟墓致祭

            “诗人罗瘿公之墓”七字碑文,为陈三立所题写(没错,陈师曾和陈寅恪的父亲,民国圈子就这么小),程砚秋要酬笔润五百元。陈三立不但不受,还另赋诗两章相赠。

            京剧在民国时期急速发展,和 文化人加入担任 编剧和导演 密切相关,罗瘿公七年之内就给程砚秋写了12个本子的新戏(还主要集中在后五年,因为他去世的时候,程砚秋才20)

            通宝推:大眼,
        • 家园 齐如山一家很有意思,不分家

          鲁迅经常去 齐家......倒是齐如山和梅兰芳最初一直文字之交,避嫌不见面

          但是,很明显 道不同不相与谋,齐如山和鲁迅就很少交往

          齐如山居然是靠给八国联军做买办起家的.....所以49之后他家一起走了(他家大部分 就学于同文馆,外语倍棒——齐寿山甚至翻译苏联小说,55年还出版了其中一本)

          高阳齐家 和 李家(李鸿藻 李石曾父子)是同乡,所以齐家大哥齐竺山是和李石曾一起在巴黎开过豆腐工厂的——所以 也是 俭学会的创始人之一.......下面链接的就是 赴法勤工俭学运动了——民国的圈子就是这么小

      • 家园 陈师曾是陈寅恪亲哥,和鲁迅应是南京江南陆师学堂同学

        陈师曾 - 人物简介

        陈师曾(1876~1923),中国近现代画家。名衡恪,号朽道人、槐堂。以字行。原籍江西修水。1876年3月2日生于湖南凤凰,1923年9月12日卒于江苏南京。父陈三立为清代诗人,弟陈寅恪为现代史学家。陈师曾1898年入南京江南陆师学堂附设矿路学堂学习,1902年赴日本留学,回国后任江西教育司长,1913年后至北京从事图书编辑工作,并任教育部编纂,参与倡导成立中国画研究会。陈师曾擅花鸟、人物、山水,师承徐渭、陈淳、扬州八怪、吴昌硕,作画重创造,喜生动,求意趣,师造化。其花鸟画大笔写意,浑厚绮丽,画风简远雄秀。人物画取材现实生活,带有速写和漫画情趣。篆刻师法吴昌硕,浑古朴茂而又潇洒秀劲。与齐白石交谊极深,曾劝齐白石变法,自创风格。他重视艺术教育,王雪涛、王子云、李苦禅、刘开渠等皆出其门下。

        陈师曾 - 作品介绍

        他重视理论研究,撰有《文人画之价值》、《中国文人画之研究》等论文,出版有《陈师曾先生遗墨集》、《陈师曾先生遗诗》、《中国绘画史》、《染苍室印存》等。

        陈师曾是吴昌硕之后革新文人画的重要代表。在文人画遭到“美术革命”冲击之时,他高度肯定文人画之价值,善诗文、书法,尤长于绘画、篆刻。其山水画在承袭明代沈周、清代石涛技法的基础之上,注重师法造化,从自然景观中汲取创作灵感;写意花鸟画近学吴昌硕,远宗明人徐渭、陈淳等大写意笔法,画风雄厚爽健,富有情趣;人物画以意笔勾描,注重神韵,带有速写和漫画的纪实性;风俗画多描绘底层人物,像收破烂者、吹鼓手、拉骆驼、说书、喇嘛、卖糖葫芦的、磨刀人等等,斑斓多致。

        • 家园 这二位在教育部是正经同行

          鲁迅写《中国小说史》,陈师曾写《中国绘画史》

          鲁迅收藏的中国现代国画家的作品以陈师曾的为最多(鲁迅日记中有10处提到陈师曾赠画,现北京鲁迅纪念馆存10幅赠画中之9幅)。 鲁迅还有6-7枚存世印章是陈刻的

          《师曾遗墨》 前后两年编成,出了十集,鲁迅随出随买,日记都有记录。考虑到鲁迅本人的艺术爱好——他是版画的提倡者,但是对陈倡导的文人画不是特别喜欢——当然对其中的风俗画很赞赏,这也是有点儿交情在,认真收藏了老友的全集

        • 家园 陈师曾 原名 陈衡恪,和鲁迅同船去的日本

          1914 年至1923 年间,陈师曾在鲁迅日记中出现了70多次,其中17次是一起“游小市”“往留黎厂(即琉璃厂)”,另有18次互赠文物。

          鲁迅常找陈师曾写字、画画、刻图章,不仅让陈给自己刻了许多章,还让陈帮周作人刻章,周作人开玩笑说,大家都打算慢慢“揩他的油”。不过鲁迅每次都给钱,在日记中,常有“酬二元”“报以十银”之类,陈师曾也不推辞。

          鲁迅还曾请陈师曾为他编译的 《域外小说集》 题签

          在《鲁迅日记》中,有这样的记载:“赠陈寅恪《域外小说》第一、二集,《炭画》各一册。”

          所以 他俩也是认识的,只是工作方向不同,交往少罢了

        • 家园 陈师曾生平年表

          陈师曾 - 生平年表

          1876年(清光绪二年 丙子)1岁   

          3月12日,生于湖南省凤凰县。   

          1880年(清光绪六年 庚辰)5岁   祖父陈宝箴迁官,全家由湖南长沙迁至河南河北道。生母罗氏病逝。   

          1883年(清光绪九年 癸未)8岁   全家随陈宝箴迁官至杭州。   

          1886年(清光绪十二年 丙戌)11岁   陈宝箴罢官,全家复居长沙。随尹和伯(金阳)入门学画。   

          1894年(清光绪二十年 甲午)19岁   陈宝箴任湖北布政使,迁居武昌。从周大烈、范仲霖习诗文、法书。冬,与范肯堂之女成亲。   

          1895年(清光绪二十一年 乙未)20岁   长子封可生。   

          1898年(清光绪二十四年 戊戌)23岁   戊戌变法失败,陈宝箴、陈三立被革职。陈三立携家定居南京。陈师曾考取江南陆师学堂附设的矿务铁路学堂。   

          1901年(清光绪二十七年 辛丑)26岁   转至上海法国教会学校学习外语。   

          1902年(清光绪二十八年 壬寅)27岁   与二弟寅恪同赴日本留学,先在东京弘文学院,后入高等师范学校学习博物学。   

          1903年(清光绪二十九年 癸卯)28岁 师曾入高等师范学校习博物学。   

          1904年(清光绪三十年 甲辰)29岁   与鲁迅同邀即将动身回国的沈瓞民在东京日叱谷公园,共议国事,揭露日俄战争真相。   1905年(清光绪三十一年乙巳)30岁   冬,师曾与弟隆恪、寅恪同返南京。   

          1906年(清光绪三十二年丙午)31岁

          师曾在东京与李叔同相识。李在日本上野美术学校习油画,两人往来甚多。   

          1908年(清光绪三十四年戊申)33岁   仍留日本学习。作《与汪旭初、范彦殊兄弟大森观梅,夜宿晨光阁》诗。   

          1909年(清宣统元年己酉) 34岁   作《元旦微雪复晴》诗。   2月,作《花卉人物山水册页》,其中《逾墙》一画上题:“有所谓漫画者,笔致简拙,托意俶诡,涵法颇著。日本则北斋之外无其人,吾国瘿瓢子、八大山人近似之,而非专家也。公湛吾友以旧绢嘱画,遂戏仿之,聊博一粲。”   夏,毕业归国,被聘为江西教育司长。   有《读大人携家集淮舫诗感赋》、《公湛以诗酬我之画,复以诗报之》、《晴庐晚眺》、《至前妻范氏墓所》等诗。   

          1910年(清宣统二年 庚戌)35岁   归国。先就职于江西教育厅,不久转赴江苏南通师范学校任教。从吴昌硕学画。   

          1912年(民国元年 壬子)37岁   翻译《欧西画界最近之状况》。   

          1913年(民国二年 癸丑)38岁   应聘于湖南长沙第一师范学校。同年秋赴北京任教育部编审,兼任北京高等师范学校及北京女子师范学校博物教员。   

          1916年(民国五年 丙辰)41岁   任北京高等师范学校手工图画专修科国画教员。   

          1917年(民国六年 丁巳)42岁   结识齐白石。   

          1918年(民国七年 戊午)43岁   应聘为北大画法研究会中国画导师。   

          1919年(民国八年 己未)44岁   在北京的多所美术专门学校任国画教授。   

          1920年(民国九年 庚申)45岁   与周肇祥等发起“中国画学研究会”。在《绘画杂志》发表《清代山水画之派别》、《清代花卉画之派别》、《中国人物画之变迁》等文。《陈朽画册》出版。   

          1921年(民国十年 辛酉)46岁   发表《文人画之价值》。《中国文人画之研究》出版。   

          1922年(民国十一年 壬戌)47岁   应日本画家之邀赴日参加中日绘画联合展览会。   

          1923年(民国十二年 癸亥)48岁   9月12日,病逝于南京。

          陈师曾 - 生平事迹

          满门俊彦--义宁陈氏

          陈师曾籍贯为江西义宁(今江西省修水)。义宁陈氏一族源远流长,是唐昭宗御笔亲题的“旌表义门陈氏”之后。陈师曾的先祖辗转迁徙至江西义宁定居是在清朝康熙、雍正年间。经过几代的苦心经营,作为客家居民的陈氏家族逐渐在义宁立足,并且繁衍成书香门第的地方名流,一族之中出现了近现代历史上多个成就非凡的人物,其中值得记载的有陈师曾的祖父陈宝箴、父亲陈三立、弟陈寅恪以及次子陈封怀等。   

          陈宝箴(1831—1900年),族谱中名观善,陈师曾之祖父。清咸丰元年(1851年)乡试中举,步入仕途,后得曾国藩、张之洞、李鸿章赏识,并在甲午战争中功勋卓著,受到光绪皇帝的赞许。光绪皇帝试行新政,陈宝箴受任湖南巡抚,创设南学会、时务学堂、湘报馆,设保卫局、矿务局、蚕桑局、官钱局、工商局、电报局、水利公司和轮船公司等,还建造了枪弹厂,开办武备学堂,一时各项新兴事业次第蔚起,湖南风气大开,海内外人士纷往观光。光绪24年(1898年)秋,慈禧太后发动戊戌政变,囚光绪,废新政,诛六君子,陈宝箴作为地方督抚中推行新政最力者被“即行革职,永不叙用”。

          人缘广结--相知挚友

          在民国初年的北京,金石书画之风大盛,有金城等人成立的湖社,有周肇祥等人发起的中国画研究会,还有美术专科学校等,聚集了一批金石书画学者和艺术家,他们与陈师曾或为艺校同事,或为画坛知己,相互探讨艺术,切磋画技。陈师曾以他坦荡热忱的为人、丰富深厚的学识和包容并蓄的艺术态度,很快成为北京文化艺术圈里的中心人物。他在近代历史中扮演着多重角色,既是思想进步的文人,又是勇于创新的画家,还是慧眼识人的伯乐。在陈师曾的交游圈中,过往者许多都是近代历史上举足轻重的人物。   陈师曾早在青年时代就与鲁迅在矿务铁路学堂同窗,之后同在日本留学,鲁迅在东京筹办《新生》杂志,师曾是积极的支持者和赞助者。回国后又一起共事,对新知识、新思想的追求是他们一生友谊的基础。他们交往密切,一起逛市场,收购古籍和金石拓片。陈师曾向鲁迅赠画多幅,为之刻印多枚,并请鲁迅鉴赏他的书画作品。而鲁迅收藏的中国现代国画家的作品也以陈师曾的为最多(鲁迅日记中有10处提到陈师曾赠画,现北京鲁迅纪念馆存10幅赠画中之9幅)。

          编辑本段奏刀治印--篆刻方寸

            清末民国初年时,金石文字学盛兴,篆刻也随之发展,至吴昌硕、齐白石而达到顶峰。篆刻将中华文字的结构之美、书写之美、布局之美融为一体。篆刻家多是文学书画等多方面修养并蓄的文艺家。陈师曾的篆刻早期受蒋仁、黄易、奚冈等浙派影响,后得益于赵之谦、吴昌硕等近代篆刻名家,又从汉铜、鼎彝、砖瓦、陶文等古文字中广泛汲取营养,从而形成自己的风格。吴昌硕又名吴仓硕,陈师曾的斋号之一就是“染仓室”,表明了他与吴昌硕在艺术上的渊源,其印谱即称《染仓室印存》。与绘画一样,陈师曾的篆刻亦学吴,但又不全然类吴,他的篆刻笔姿刚健婀娜,拙中见巧,出奇造意,于古朴中富灵秀之气。

          真知灼见--著述理论

          陈师曾不仅是一位画家,更是一位美术史家和美术教育家,他在绘画创作的同时还在美术史研究和美术教育领域取得了不斐的成就。

          陈师曾在艺校讲授中国绘画史,他的授课讲义在他去世后刊印出版,成为近代出版的中国绘画史的开山之作。全书共分三编:第一编上古史,分六章,叙述三代至隋的绘画;第二编中古史,分四章,叙述唐至元的绘画;第三编近世史,分两章,叙述明清两代绘画。全书约4万字,梳理历代画史脉络、技法沿革、题材变迁以及重要的画派、画家等,内容提纲挈领,文字简明扼要,是一本极好的美术史普及读物。他还撰写了大量有关画史的专题论文,如:《中国人物画之变迁》、《清代山水画之派别》、《清代花卉画之派别》等。   

          《中国绘画史》 济南翰墨缘出版 1925年   《中国绘画史》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4年《中国人物画之变迁》 《东方杂志》 第18卷第17号 1920年9月   《清代山水画之派别》 《绘学杂志》 1920年6月   《清代花卉画之派别》 《绘学杂志》 1920年6月

          在绘画理论方面,陈师曾针对当时一些人盲目崇拜西方艺术、全盘否定中国传统绘画的论调写了《中国画是进步的》一文,引证大量历史事实,有论有据地摆明了自己的观点——中国画是进步的。该文体现出陈师曾实事求是和勇于坚持自我的学术态度。陈师曾又根据自己对绘画起源的研究和习画并教画的经验写成《绘画源于实用说》和《对于普通教授绘画科的意见》两文,对艺术教育具有一定的实用意义。   《中国画是进步的》 《绘学杂志》第三期 1921年6月   《绘画源于实用说》 《绘学杂志》 1920年6月   《对于普通教授绘画科的意见》 《绘学杂志》 1920年6月

          陈师曾最有影响的文章应属《文人画之价值》。对于何为“文人画”,陈师曾在文中写道:“即画中带有文人之性质,含有文人之趣味,不在画中考究艺术上之工夫,必须于画外看出许多文人之感想,此之所谓文人画。”对文人画的特点,他如此分析:“文人画首贵精神,不贵形式,故形式有所欠缺而精神优美者,仍不失为文人画。文人画中固亦有丑怪荒率者,所谓宁朴毋华,宁拙毋巧,宁丑怪毋妖好,宁荒率毋工整;纯任天真,不假修饰,正足以发挥个性,振起独立之精神,力矫软美取姿,涂脂抹粉之态,以保其可远观不可近玩之品格。”陈师曾最后归结文人画的四要素,一为人品,二为学问,三为才情,四为思想,具此四者乃能完善。“盖艺术之为物,以人感人,以精神相应者也。有此感想,有此精神,然后能感人而能自感也。”这篇文章不仅表达了陈师曾对文人画的理解和评价,同时也体现了陈师曾自身所追求的艺术理想。   《文人画之价值》 《绘学杂志》第二期 1921年1月   《文人画之价值》 《中国文人画之研究》 上海中华书局 1922年   《文人画之价值》 《美术论集》 人民美术出版社 1986年

          汲取回馈--师曾生平

          陈师曾名衡恪,字师曾,号朽者,清光绪二年(1876年)出生于湖南,祖籍江西义宁(今江西修水)。他自幼受到良好的教育,因为祖父和父亲都是具有维新思想的进步人士,所以陈氏学堂里的课程不仅包括四书五经、诗词歌赋,还设立了数学、音乐、绘画等新兴科目,甚至特别聘请外籍教师教授英文。陈师曾在一个文化气息浓厚、思想开明的环境中成长,这对他一生的处世为人以及艺术态度的形成都有着深刻的影响。

          陈师曾 - 成就荣誉

          成就

          陈师曾自幼就表现出对绘画的喜好和天赋,居长沙时,他师从善画梅花、草虫的尹和伯,从此奠定了继承传统绘画的基础。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陈师曾考取江南陆师学堂附设的矿务铁路学堂,光绪二十七年(1901年)转至上海法国教会学校学习外语,次年偕其弟寅恪同赴日本留学。先在东京弘文学院补习日文,之后进入高等师范学校学习博物学,在日本留学8年后于宣统二年(1910年)归国,时年35岁。   

          回国后陈师曾先就职于江西省教育厅,不久即转赴江苏南通师范学校任教,教授博物学。1913年,应聘于湖南长沙第一师范学校,时仅半年又北上北京任教育部编审,同时兼任北京高等师范学校及北平女子师范学校博物教员。1916年,兼任北京高等师范学校手工图画专修科国画教员。1919年在北京的多所美术专门学校任国画教授。由于陈师曾的人品、学问及诗、书、画、印“四全”,因此被公认为民国初年北京画坛最有名望的画家。

          评价

          1923年夏,陈师曾的继母病危,他哀伤过度加之连日劳累竟致染病逝于南京,享年48岁。陈师曾的艺术生命就此嘎然而止,这不仅是他个人的遗憾,更是中国文化艺术界的重大损失。梁启超在致悼词中称:“师曾之死,其影响于中国艺术界者,殆甚于日本之大地震。地震之所损失,不过物质,而吾人之损失,乃为精神。”吴昌硕的题字是“朽者不朽”,这是对陈师曾艺术人生的最高评价。

      • 家园 我觉得鲁迅早期对传统文化遗产还是很唾弃的

        所谓恨乌及屋也。

        晚期有所改变。

        从表演艺术角度看,梅兰芳的旦角很精美,虽然它不自然。

        就是西方,也有男扮女表演的一个阶段。社会进步自然越过这个阶段。

        可是当代西方又有一些人以个人自由的名义变性,异装等等,同时表现在生活和艺术中。我看这也是社会进步的代价。

        • 家园 鲁迅的作风很端正,态度很让人尬

          按道理,1912年——1920年间,鲁迅的身份恰好是管着 这些艺人的.....不喜欢就是不喜欢,但是不提倡也不打压

          但是,要说 艺人本身,可确实是努力在求雅致化,而且这种雅致化 也成了他们 升级、脱离三俗 的一个奋斗目标

          梅兰芳的文胆是齐如山

          程砚秋的伯乐是 罗瘿公,没有这二位文化人 悉心推举,梅、程二人是达不到 现在人看到的艺术高度的(四大名旦并称,但是实力上公认是两强两弱,梅兰芳程砚秋的级别略当(梅领先一点),比另两位高一截)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3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