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西河

主题:读书偶得,从鲁迅的官职说起 -- 环宇7504

共:💬41 🌺393 🌵2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3
下页 末页
  • 家园 读书偶得,从鲁迅的官职说起

    小时候上课学《故乡》,里面豆腐西施杨二嫂说鲁迅:“啊呀呀,你放了道台了,还说不阔?……”。云云

    印象中鲁迅是个教育部的穷职员,他在京城买房子(所以才回家乡把母亲接到北京同住),还从同事那里借了不少钱

    老师和教科书上的解释,也是乡下人为了索要鲁迅的东西,才故意夸大他的身份

    但是长大以后,看了官职的沿革,才知道鲁迅写“放了道台”实际上是暗含了一个梗,否则为啥不说是放了“知府”呢

    道员作为清代省级单位和地级单位(府或者直隶州)之间的特殊一级,是从省级单位的特派员身份转变而来,作为布政使和按察使的特派员,分为分守道和分巡道。守道由布政使下的参政、参议发展而来,巡道是按察使下副使、佥事演变的结果。实际上清代前期,很多巡道的正式官职还是佥事,到乾隆时期才正式统一成道员并定其品级

    而 鲁迅在教育部的职务,恰好就是 佥事

    这个佥事官职其实并不小.....鲁迅的好友 许寿裳 也是佥事,1917年冬起,历任江西省教育厅厅长、教育部编审、北京女子高等师范学校校长。也就是因为 民国教育部是个欠薪的冷衙门,否则对应清朝制度,江西省学政、女国子监祭酒,看着好大啊(当然 许寿裳后来升了司长之后才外放,升司长之前和鲁迅都是 佥事+科长)

    通宝推:kiyohide,普鲁托,桥上,大眼,
    • 家园 鲁迅先生的『吃货』形象

      我们常见的鲁迅形象,简直就是烟草公司的最佳广告代言人,鲁迅吸烟的形象实在是深入人心,以至于鲁迅故里浙江绍兴的宣传画,都是手持香烟。世人都知道鲁迅喜欢吸烟,却很少有人知道,身体瘦小的他还是位美食家。

      袁世凯1912年任总统后,成立了新教育部,继续任命蔡元培为教育部总长,办公地点就设在如今的西单教育街1-3号院,也就是民生银行总部所在的这片区域。鲁迅在教育部上班,也是如今民生银行总部位置。当时的教育部内设立了三个司:普通教育司、专门教育司和社会教育司。司下设科,每个科三到四名工作人员。起先除司长外,科内并没有设职务,都是部员。鲁迅分在社会教育司第二科任部员,负责文化、科学和美术。这个科加上鲁迅在内,总共只有4名部员,分别是鲁迅、许寿裳、齐寿山和冀贡泉,机构真的是精简。

      1912年8月,教育部开始内设参事和佥事等职务。鲁迅由教育部总长推荐、副总理任命为“佥事”,并调整到社会教育司第一科当科长。这个科长相当于今天的处长,大概属于县处级干部,但是由副总理发文任命,似乎又比县处级职务还要高。鲁迅虽为“吃国家粮”的北洋政府官员,但是工作作风却密切联系群众。一次与同事齐寿山到天津去调研考察“新剧”,下午坐火车去,晚上借住在同事齐寿山的一个本家寓内。明明是出公差,竟是“借住”“同事本家寓所”。

      鲁迅一生耿直、倔强、犀利,用今天的话来说就是有点“毒舌”,一般人都跟他处不来,但是齐寿山是个例外。要论起鲁迅一生的挚友,除了绍兴老乡许寿裳就是齐寿山(他哥哥是齐如山,梅兰芳的支持者)。我们都知道,鲁迅有个突出的习惯就是写写日记。齐寿山一直是鲁迅在教育部的同事,鲁迅全集里提及“齐寿山”两百来次。

      生活上,齐寿山是鲁迅的得力助手。经济上,齐寿山是鲁迅坚实的后盾。说白了就是经常借钱给鲁迅,1923年鲁迅在阜成门内西三条胡同21号买了6间房子,花了800大洋,就是许寿裳和齐寿山各出了400。话说,在北京买房完全靠朋友,也是没谁了(说句心里话,好想认识这样的朋友!)。政治动乱的危急关头,齐寿山更是站在鲁迅一边,给予无私的支援。

      鲁迅的另一位同事名叫冀贡泉,他和鲁迅先生在教育部时,是“同司同室”,“同司”是社会教育司,当时由夏曾佑任司长;同室则是两人在社教司一间大统屋内辟出一单间同桌办公。冀贡泉在教育部只和鲁迅共事一年,1913年就回到老家山西太原,出任山西法政学校校长。从鲁迅日记可知,1913年4月27日,鲁迅等“同人”曾在“劝业场”小有天饭店“公宴冀公贡泉”,那大概是为冀返归故里饯行的。

      鲁迅和冀贡泉在教育部供职时期,因思想一致,相处非常融洽,据鲁迅日记记载,“冀先生曾介绍一些同乡赴京报考知事”,鲁迅欣然为其作保。冀贡泉做律师也是鲁迅出面担保。同事期间,鲁迅、冀贡泉、许寿裳、齐寿山等人经常相邀到酒店喝酒,议论国是,寻求真理。鲁迅虽为绍兴人氏,而独喜喝汾酒。冀贡泉多次特地把鲁迅所喜欢品尝的山西名特产杏花村汾酒赠送给他。

      当时他们所在的社教司第一科分管北洋政府的文化艺术工作,虽然军阀政府对文化建设兴趣不大。但鲁迅和他的一些同事还是办了许多令后人感怀的文化建树:制定注音字母、举办儿童艺展、查禁不良小说、倡导美育、考察新剧、筹建历史博物馆和京师图书馆(今日北京图书馆)等,都凝聚着鲁迅的心血,也不无冀贡泉的参与。比如向全国各地调查征集展品和图书,山西官书的调京等,都有冀的相助之劳。

      1915年,冀贡泉到了北京,曾在“泰丰楼”招饮鲁迅等人。两日后,鲁迅前往冀下榻的“高升店”回访不遇。冀贡泉转任山西大学法科学长,往北京聘请教员时也总是抓紧时间,同鲁迅先生见面。《鲁迅日记》还记载了1916年7月21日原教育部同仁鲁迅、许寿裳、齐寿山等“共燕”冀贡泉于京城“益昌”饭庄等。反映了当时冀与鲁迅先生的交往确是非常密切。冀贡泉在回顾往事的时候说到,有一次在北京见到鲁迅先生,先生开玩笑地对他说:“你还是办政法学校,造就公、侯、伯、子、男吧。”冀先生说:“这正是洪宪在酝酿的时候,他接近蔡孑民先生知道消息,我深深地记住了这两句带讽刺的话。”

      1939至1947年冀贡泉赴美旅居。1949年后,历任中国政法大学第三部主任、中央法制委员会委员、山西省人民代表、省政协委员、省文教委员会主任、省政协副主席等职。曾参加起草《婚姻法》和释放日本战俘的工作。他的两个儿子冀朝铸和冀朝鼎,都是非常有影响力的人物,前者曾做过原联合国副秘书长,后者则打入国民党政府内部,成为国民党政府货币政策的制订者,为中国统一做出了突出贡献。

      冀朝铸夫人汪向同在《我的丈夫冀朝铸》一书中披露,冀贡泉一家赴美国,是受周恩来指示而行动的。当时周恩来同志交给冀家父子的任务有两点:一是在全球性的反法西斯战争期间,促进国际反法西斯统一战线的建立及壮大;二是促进中美人民友好,并促使美国人民支持中国人民抗日,建立新中国。

      建国后,冀贡泉曾写下《我对鲁迅壮年的几点印象》一文,这是一篇回忆鲁迅北京教育部时期的重要文献。文中,冀贡泉谈到他对“鲁迅壮年”深刻的印象:“他整天看书,不把时间浪费在闲谈上。”、“不苟言,不苟笑。”、他爱提“人定胜天”这句话、“他对民主的态度,是非常热烈的。”、“他的生活勤劳朴素”……在冀贡泉心目中的鲁迅,是“直、谅、多闻的益友”,是“望之俨然,即之也温,听其言也厉”的君子。”

      鲁迅和许寿裳关系最持久,和齐寿山却最为形影不离。俩人在中午或晚上下班后,经常跑到马路对面的和记牛肉馆(原址如今为中国人保大厦大楼)吃面,鲁迅最爱他家的清汤大块牛肉面,边吃边聊。其实周围有很多更好的馆子,但是鲁迅单单喜欢这家,价格便宜,贴近群众。例如,1917年12月28日的日记中记道:“午同齐寿山及二弟在和记饭。”1918年正月廿三的日记中提到:“微雪。午二弟来部,并邀陈师曾、齐寿山往和记饭。”

      鲁迅这个人别看这么瘦,但其实是个吃货,鲁迅日记里共记载了北平有名餐馆共六十五家,除了离工作地点最近的和记牛肉小馆外,去得最多的是宣武门外菜市口附近的广和居。广和居是北京“八大居”之首,店址在宣武门外菜市口附近的北半截胡同南口路东,1932年停业。这里是北京文人雅士以及官员常常聚会的地方,在民国时期非常兴盛出名,曾有人书写楹联:广居庶道贤人忘,和鼎调羹宰相才。鲁迅经常到这家店一个重要原因是距离近。

      鲁迅当时住在山会邑馆(绍兴会馆前身),所在的胡同就斜对着广和居大门。如有客人拜访,鲁迅甚至会直接让广和居送“外卖”到家里。鲁迅当时还和弟弟周作人住在一起,兄弟俩实行“共享经济”。夜晚被叫春的猫吵得无法入眠,两兄弟便搬凳子,操竹竿,爬到院墙头上做棒打鸳鸯的勾当。有一回沈尹默去绍兴会馆看鲁迅,碰巧有人在墙边小便,他看见鲁迅正用一弹弓聚精会神地瞄准此人的屁股。虽说随地小便不对,鲁迅好歹也是个教育部的官员,还是大学教授,居然如此不拘小节,童心大发,跟教科书里那个严肃的形象差距也太大了。不过这才是鲜活的鲁迅。

      广和居的菜式基本上是宫廷菜改造的,它的菜多有典故,富有文化内涵。比如其招牌菜之一的“潘鱼”,就是晚清翰林潘祖荫创造的,以前叫做潘氏清蒸鱼。还有一道“曾鱼”,是曾国藩创造的。这自然让官员和文人感兴趣,还会引来很多附庸风雅的人。鲁迅最喜欢吃广和居的“三不粘”,是用鸡蛋清、糯米粉、白糖烹制而成的。除此外还有炒腰花,是先焯再爆炒而成的。及辣鱼粉皮和加辣椒等的梅干菜扣肉等等。这道菜讲究烹制时动作快,成品似糕非糕,似羹非羹,用汤匙舀食时,要一不粘匙,二不粘盘,三不粘牙,清爽利口,故名“三不粘”,还有解酒的功用。

      爱吃“三不粘”大概也与鲁迅爱喝酒有关系。鲁迅属于每顿饭必喝酒的人。史料记载,他和浙江老乡郁达夫喝酒的次数最多。鲁迅酒量不大,经常喝得酩酊烂醉,而且在喝酒的过程中烟不离手。郁达夫在1933年曾作诗赠与鲁迅,其中写道:“醉眼朦胧上酒楼,彷徨呐喊两悠悠,群盲竭尽蚍蜉力,不废江河万古流”。鲁迅好酒这事还常被人拿来攻击讽刺,曾有人在报纸上发表漫画,画着一大坛绍兴酒,旁边缩着一个很小的鲁迅。说起来,还是以前的人会玩,玩得有文化,从唐朝起,文人们就喝酒吟诗作对,高兴起来还会现场挥毫泼墨,哪像现在人只会用手机给菜拍照发朋友圈。

      鲁迅和郁达夫喝酒常用的下酒菜是炒腰花、辣鱼粉皮、砂锅豆腐等。广和居的炒腰花做法比较特别,用两口锅同时进行炒制:一口锅加猪油和花生油烧热,另一口锅里煮水,将切好的腰花放进热水去焯。油温升到最高时,马上把腰花从水中捞出放入油锅爆,旋即放在漏勺里,留一点底油炒一些青蒜苗、木耳,再把腰花加进去快速的翻炒,勾好芡,加姜水、料酒、酱油、味精、糖、醋少许即成。先过水后过油,能让炒好的腰花呈金红色并保持脆嫩,非常适合下酒。辣鱼粉皮在清末民初的时候叫四川辣鱼粉皮,但这个菜实际上是老北京的菜,是北京菜中非常少见的加干红辣椒制作的菜品。

      鲁迅喜欢吃辣,他不是据说不喝咖啡么(“世上本无天才,我只是把别人喝咖啡的时间都用在了工作上”,实际上因为社交需要他常去咖啡厅见粉丝,聊工作,咖啡肯定也是常喝的),因此他用吃辣椒解困,后来就上瘾了。1918年5月鲁迅在《新青年》杂志上发表短篇小说《狂人日记》,成为十万+的爆款文。这个小说被另一位文化界大V胡适强烈推荐,疯狂点赞,称之为中国现代小说的“开山之作”,称鲁迅为“新文化运动的健将”,一下子给鲁迅吸了好多粉丝。为此鲁迅专门请胡适到北京绍兴会馆吃饭,第一道菜就是放过辣椒的梅干菜扣肉。这个菜胡适非常喜欢吃,但他好奇菜里有辣,便问鲁迅:“据我所知江浙一带人爱甜不爱辣,先生好像是个例外?”鲁迅答:“绍兴人确无吃辣椒之好,独鲁迅有辣椒之嗜,我是以此物解困。夜深人静、天寒人困之时就摘下一支辣椒来,分成几段放进嘴里咀嚼,只咀嚼得额头冒汗,周身发软,睡意顿消,于是捧书再读。适之先生可以一试。”胡适听了大笑,这段故事说明二人关系一度曾非常融洽,谈笑风生,但后来竟成反目,互相拉黑。

      鲁迅吃遍北平八大楼,同和居的炸虾球和混糖大馒头,东兴楼的酱爆鸡丁,致美楼的抓炒鸡丝和糟溜鱼片都是他的最爱。偶尔他还涉足一些当时的苍蝇馆子,如龙海轩的软炸肝尖,南味轩的糖醋黄鱼和虾子蹄筋都吃。最讨厌吃闽菜及配料里的红糟。日记对于鲁迅来说,就是一个微信朋友圈,再加上私人订制版的“小众点评”,吃得高兴了,不吝给予五星好评,吃的不爽,则毫不客气给个黑脸差评。鲁迅1932年2月27日日记:“午后胡适之至部,晚同至东安市场一行,又往东兴楼应郁达夫招饮,酒半即归。”看来这次吃得不太高兴,或许为胡鲁两人纷争的开端之一。

      鲁迅身为医科出身,好歹也得算半个医生吧,但是饮食习惯却一直不咋地,超爱吃各种零食,尤其嗜甜食,在教育部每月领了工资,先去法国面包店买两款共四十个奶油蛋糕再说。1913到1915年,他在稻香村共买了15次点心。其它如豆沙羊羹,满族点心沙琪玛,杭州小吃猫耳朵,类似四川油麻元的山西煮饼,广东顺德用大米加糖水发酵的桂花或玫瑰伦教糕。至于后被称为“鲁迅饼”的,则他的第一任妻子朱安的拿手点心:用白薯切片裹上面粉鸡蛋油炸而成的。著名作家萧军回忆说,鲁迅对北方的面食和菜品非常喜欢,回到上海后还念念不忘。许广平甚至曾想为其请一位北方厨师到上海,因为厨师薪水太高,才打消了这个念头。

      鲁迅在北京工作的这段时间,西单附近的餐饮业继承了清代以来的传统,达到了史上最繁盛的时代,西来顺、大地西餐厅、大陆春、新陆春等十几家馆子雨后春笋般涌现,开张迎客。宣南春、万家春、四如春、新南春、新路春、淮扬春、大陆春、庆林春、春园、同春园、方壶春、玉壶春等以春字为堂号的馆子争雄斗妍。“长安十里遍是春”说明了当年的盛景。

      鲁迅喜欢和文艺青年聚餐(电影《黄金时代》剧照)

      “八大春”在“长安食街”形成了小气候,虽都是以春字为字号的馆子,可经营的风味不一样。宣南春、春园、同春园三家卖的是江苏菜;其余的“春”有广东菜有四川味。可以推想,对于工作地点附近的那些大小馆子,喜爱口腹之欲的鲁迅可能大多光顾过,即使有些没有写到日记中。随着鲁迅离开北京,西单附近的餐饮业也跟着没落了,其原因是当“国都”南迁金陵时,一些政府机关也随迁到了南京,西单附近饭店的主要服务对象是政府的公务员,因此失去了往日的辉煌而相继停业。

      餐饮业是社会、政治的晴雨表。长安街上走红的八大春因社会动荡、变化,十几年的工夫便相继倒闭。《吃在西城》一书介绍,“日伪统治时期,内忧外患,战火连绵,物价飞涨,民不聊生,整个社会消费水平下降,饮食业处于半停顿状态。国民党统治时期也是如此,饮食业失去昔日风采,逐渐衰落下去,至1946年,八大春中有‘七春’倒闭、歇业,仅存的仅有同春园一春了。”“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这是唐人赞鳜鱼之美。同春园烹鳜鱼以“松鼠法”为独到。菜上桌佐以趣闻典故,美味更在名菜外。

      据说同春园开业之初,王世枕就是以松鼠鳜鱼为头道大菜,引食客“闻香下马,知味停车”。松鼠鳜鱼叫座,几乎是桌桌必点。独到之处先是味儿。属糖醋口,甜中微带酸;菜肴质地外松脆而里鲜嫩。制作功夫除味以外,重在造形,且感觉鲜活,上桌浇汁吱吱做响。刀工错落有致,火候焦嫩适度,汁芡甜酸适口,成菜“竖伏盘中”,像俯首缓行的松鼠。当年齐白石老先生就特好同春园松鼠鱼这口儿。一回,白石老人带着关门弟子娄师白到同春园会友,下黄包车后,娄师白因急于搀扶白石老师,车将长衫剐破。由于娄师白家境贫寒,一看就这么件正经衣服还给剐破了,十分心疼。

      白石老人为让弟子开心,进得同春园索要纸笔,挥毫作了一幅《补裂图》,画上还题诗一首:“步履相趋上酒楼,六街灯火夕阳收。归来未醉闲情在,为画娄家补裂图。”到同春园必点的另一道菜是水晶肴肉。肴肉之美近代文人以诗行赞誉:风光无限数金焦,更爱京江肉食饶。不腻微酥香味溢,嫣红嫩冻水晶肴。肴肉也叫水晶肴蹄,300多年前就在名肴之列。

      清《丹徒县志》:肴蹄色鲜艳透明故以水晶肴蹄而称之。有“肴肉不当菜,镇江一大怪”的说法。说镇江人清早上馆子,经常泡壶茶,再来碟姜丝和香醋,一盘肴肉代之以“早食”。同春园做肴肉已有70余年的历史。菜肴独到之处在于:集香、酥、鲜、嫩于一菜。入口精细香酥,食不塞牙,肥肉去脂之口感特点。著名的京剧艺术大师梅兰芳先生的六十大寿就是在同春园办的。大师肖长华收徒也在这儿设宴庆贺。上世纪五十年代京剧名家谭富英每到长安大戏院演出,一准儿就到同春园吃饭。梅兰芳的书法、王雪涛的鸡、齐梁羽的菊花、孙菊生的猫和菊花、娄师白的牡丹等同春园都有。1999年,为迎接国庆五十周年大典,西单路口大面积改造,同春园再次迁址,在新街口外大街甲14号的十月大厦安了新家。

      建国后,这里又成为新中国教育部的所在,后来迁至西单大木仓胡同。改革开放之后,在教育街最有名的餐馆则是湘鄂情的西单旗舰店。然而由于其过于走高端路线,价格太不亲民。在2012年八项规定出台后,曾经风光无限的湘鄂情折戟沉沙,关门大吉。如今在湘鄂情原址的饭店名叫淮扬府,继承了当年同春园的江苏菜基因,主打经典及创新淮扬菜。如今附近上班的小伙伴们,下班之后去淮扬府小酌,可以顺便畅想当年鲁迅就是在这里办公,梅兰芳、齐白石当年就是在附近吃着一样的菜肴,回忆那些文豪或艺术家们脍炙人口的作品,也是人生一件乐事了。

      多少风云俱往矣,如今的西单路口乃至大半个西城,已经是金融业的天下。鲁迅上班的地点变成了民生银行大厦,鲁迅常去的和记牛肉小馆成了人保大厦,曾经名动京城的哈尔飞剧场则变成了中国银行大厦。

      通宝推:kiyohide,jhjdylj,三笑,瀚海黄沙,废话多多,普鲁托,笑与哭,mezhan,ccceee,踢细胞,camelry,桥上,胡一刀,大眼,
      • 家园 两大文化棋手舵手都嗜辣,其巧乎?必乎?
      • 家园 兄台此文妙极,必宝收之而后快。
      • 家园 鲁迅写祥林嫂,我印象最深的还是一块钱一大碗的清炖鱼翅

        年少的我暗下决心,将来有了钱,一定要排出九个大钱,买九大碗鱼翅,吃不完就扔。

        祥林嫂命苦,催人泪下,也挡不住我对一块钱一大碗鱼翅的向往啊。

        • 家园 鲁迅的文章里没有废话

          《祝福》中提到钱的地方依次为:①福兴楼的清炖鱼翅:一元一大盘。②祥林嫂初到鲁家的工钱:每月500文。③婆婆从鲁家支走的祥林嫂的工钱:1750文。④婆婆卖祥林嫂所得的钱:80千。其中娶亲用50千,剩10多千。⑤祥林嫂捐门槛的钱:12千。

          查找资料,我们可以得知:1元等于1000文钱。祥林嫂初到鲁家,食物不论,力气不惜,实在比勤快的男人还勤快,年底的工作全是一人担当,竟没有添一个短工,而工钱每月只有500文。到被抢走时共挣了1750文,即1.75元钱。也就是说,祥林嫂辛辛苦苦做工三个半月,所挣的钱还买不到城里的两盘被人们认为“价廉物美”“不可不吃”的清炖鱼翅!

          这一对比,处在社会底层的祥林嫂的命运之艰难就可以想见了,鲁四老爷等对祥林嫂等的剥削之深重更可以感受了。而对于这样“艰难”的生活,祥林嫂却感到“满足”,“口角边渐渐有了笑影,脸上也白胖了”。事实上,这段生活的确也是祥林嫂一生中极少有的幸福日子。那个时代,把祥林嫂当牛做马的资格也剥夺了,她落到了“想做奴隶而不得”的更加可悲的境地。从中我们也能认识到,像祥林嫂这样的劳动人民,在那个社会,想要靠自己的双手勤劳工作来过上安定幸福的生活几乎是不可能的。

          再看:捐门槛的价目是12千即12元,按祥林嫂的工资来算,需起码积攒两年。而祥林嫂却毫不犹豫义无反顾地将这两年的辛苦全花在捐门槛上。可见,柳妈描写的地狱给她带来了多大的恐惧和痛苦,封建迷信思想对祥林嫂的精神有着多深的侵蚀和毒害。由此,我们也就能够理解祥林嫂捐门槛后“神气很舒畅,眼光也分外有 神”很“高兴”的样子,更能够理解她在捐门槛后仍然被拒绝沾手祭祀的事时,为什么会有犹如被推向了绝境的变化。

          一笔“福兴楼的清炖鱼翅,一元一大盘”,隐藏着一份祥林嫂的经济账单,凸现出小说深刻的主题。看似随意的一笔,原来却是鲁迅先生的匠心所在啊!

          通宝推:东海后学,潜望镜,
        • 家园 看来你们的语文老师 历史常识不足啊

          鲁迅的那一块钱是一银元,差不多要一百大钱(铜元)

          否则孔乙己岂不成了李白(金樽美酒斗十千这种......拿九个银元去买两碗酒和一碟茴香豆)

          话说当年我最喜欢 彷徨 里面的 在酒楼上,也是迷恋鲁迅笔下的吃

          另外,民国的文化人,爱吃零食的极多——鲁迅甚至半开玩笑的抱怨 来的男客人把他的零食都吃了,王国维有一个专门装各种零食(甜食为主)的小柜子,苏曼殊则绰号“糖僧”

          • 家园 苏曼殊这个“糖僧“称号比较形象。

            广东中山人,却有个5岁后终身再没见到的日本亲妈,然后广东家族又让他回日本读书,还真有点”唐僧“的味道。

            ” 春雨楼头尺八箫

            何时归看浙江潮

            芒鞋破钵无人识

            踏过樱花第几桥 ”

            如斯妙人,至死仍妙,与同样妙极的苏小小比邻而居,一僧一伎,合道之余,竟也寥慰其一生的爱好。

          • 家园 对, 我也挺喜欢在酒楼上

            我这个《祝福》是自家读,不是语文老师讲读。我当然知道此一块钱非孔乙己的大钱,否则物价全乱了。只是一块钱一大碗清炖鱼翅,怎么听起来都诱人哪。

            每次读《祝福》,到这里就出戏,由清炖鱼翅,联想到鲍鱼海参,联想到老子要是钱包里的一美刀全都变成一块大洋,那么自然花天酒地、红袖添香,然后就忍不住从短袖子、白胳膊、女人一路联想下去了。

            打住打住。

            鲁迅的《彷徨》真是妙文,离婚、高老夫子极具喜剧色彩,而且是一脸严肃讲笑话,却在笑声中有一种淡淡的哀愁。而伤逝、在酒楼上、孤独者,哀而不伤,不像三流作家揪着你的领子,硬把哀伤往你嘴里灌,而是娓娓道来的话语中,自然地让哀伤从你心里流露出来、激发出来。

            在酒楼上,那个绕圈子的苍蝇比喻,每次都是余音绕梁,三日不绝。越是少有大志的学霸,如今中年发福的大叔,越是感慨。我每次读到这里,都忍不住 “日月蹉跎,老将至矣,而功业不建,是以悲耳!”

            只好去弄十块油豆腐、辣酱要多,这才把悲愁强压下去。

            通宝推:史文恭,
            • 家园 可是 你的美刀曾经比大洋值钱啊

              就是鲁迅写 彷徨的年代……那时候 美元差不多一块半到两块银元的样子。由此可见这一百年 美帝灌了多少水……

              • 家园 是啊,我糊涂了,多谢提醒

                还好我出生的年代,美刀不能当美金了。这些年我收的美刀,也都是便宜货,不值钱,否则真是痛心疾首。

                从这个角度讲,美国人不爱存钱,倒是英明决策了。

    • 家园 佥事有多大

      几个小屁孩在路边臭屁

      一个说:我爸是院长;另一个说:我爸是县长,比你大

      还有一个说:我爸是上校,更大;接着一个说:我舅是飞行员,很大

      最后一个说:我小姨是明星.....

      =============

      鲁迅有多大?从金元明清北洋,佥事级别在变,在北洋算科长+吧。在草民怕官的文化里,芝麻官不比西瓜小。所以,豆腐西施瞎嚷嚷也算是一种文化反应吧。

      • 家园 比科长高

        北洋的教育部是个部级单位,总长自然是部级;次长自然是副部级;部下面是司,司长自然是司局级;以上与现在是一样的。

        但往下就不一样了:那时没有处,司下面直接就是科。也就是说,鲁迅所担任的科长,相当于现在的正处级职位。

        此外,鲁迅是佥事兼科长,而不是科长兼佥事。从古至今,兼职多是高兼低。所以佥事薪水基本等同科长,但名分更重。一个证明是鲁迅的佥事一职是由袁大总统任命的,而科长一职是由总长委任的。当时的行政官员分特任、简任、荐任、委任4等:特任官是总理、总长们,由大总统以特令任命;简任官是次长等,由大总统直接选任;荐任官包括参事、司长和佥事,由各部总长推荐,呈请大总统任命;委任官是科长(即处级)以下官员,由各部长官直接委任。委任官如科长、主事等都是普通官员,而荐任官却与特任、简任放在一起,称作“高等文官”。

        由此可见,论行政级别,当时的佥事大约相当于现在的中央直管副厅级。

        • 家园 佥者,众也,古同签。佥事勉强可以对应副巡视员。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3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