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西河

主题:【整理】休斯顿中国领事馆参赞在超导世界大战中的故事 -- nua

共:💬10 🌺54 🌵1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1
下页 末页
  • 家园 【整理】休斯顿中国领事馆参赞在超导世界大战中的故事 -- 有补充

    休斯顿领事馆的新闻重新吵起了30多年前的休斯顿中国领事馆参赞杜文甫在超导世界大战中的故事.

    杜在新浪微博里面写了一些故事,有些加密所有流传不广。这里从网页快照和其他相关谷歌查到的资料中整理一下,讲述一下当时发生的故事。

    原来杜参赞的故事是这样的

    1.1986年前超导研究对象主要集中在金属和其合金。贝尔实验室的BCS理论也是围绕金属合金的。

    铜氧化物的导电和超导常常有人报道,包括前苏联,但是一直就没有像样的确凿证据。 

    2. 于是1986年初,在苏黎世IBM实验室的MULLER把溶液状态的CuBaLa 氧化物沉淀后1100C烧结在超低温下测量发现在35K电阻开始下降,在13K电阻降到零,并在西德的”物理杂质“上发表, 一方面类似的后来被证伪的报道有过,一方面这个刊物也不是明星一类的专业刊物,所以就没有人注意。

    由于这种类似陶瓷一样的氧化物,人们都认定是绝缘材料,完全与人们头脑中想象中的超导体不一样,所以作者发表文章中只称是可能的高临界温度超导体。当时也未引起人们的注意。美国 Sandia国家实验室的科学家Gordon Pike财看后,笑着表示:“看来很有趣。”

    2-1-2、到底谁把《在30K可能存在超导电性?》传入中国。

     

    1、南京大学蔡建华1986年5月澳大利亚把信息电话科技大学管惟炎

    2. 86年6月管惟炎让他学生张其瑞(中国科技大学低温超导专家),转告赵忠贤。之后在中国在科技大学和北京物理所分别开展验证30K高温超导体的论证工作

    3. 赵忠贤在86年11月初写信告诉休斯顿大学朱经武实验室的蒙如玲研究员(前中科院物理所从事超导研究 )

    4. 1986,11月6日朱经武教授从华盛顿DC回来后在他休斯敦大学物理系位于四层的实验室。当他办公桌上看到拷贝好的谬勒和柏诺兹合作论文稿。经过对IBM专家实验条件和原材料以及烧制方法等讨论后,立刻下达首先验证的真伪,利用现有实验条件尽快出结果。蒙成功验证后,把结果转送四份验证曲线给中科院物理所等单位。

    而当时世界上美国超导大牛们都没有在意。而朱经武和蒙如玲研究员非常进取,没有溶液就用固体氧化物混合直接烧结,并验证了IBM实验室的结果在随后的 1986年12月1日的美国超导会议上发表,并且传真给了中国国内的相关实验室。

    从而掀起了世界超导大战。

    这样看中国国内研究人员和世界的交流对这个世界超导大战开始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杜参赞一直和朱经武和蒙如玲研究员保持密切联系,常常去休斯顿大学送人民日报的同时就去他们实验室,1986年感恩节还在朱经武家过的,听到了超导的世界大战已经从休斯顿开始了的新闻。并且之前就和物理所也建立了联系,所以也向物理所通报了世界大战开始的新闻。

    之后,物理所急起直追,声称发现了70K的超导体并且通过12月27日的人民日报发新闻公告。杜参赞把这个新闻告诉了朱经武,朱顿时目瞪口呆---他们已经落后了。

    今天元旦,朱经武教授在哪里?我记得朱经武,蒙如玲都跟我谈过他们实验室的人每周七天工作。在这奋斗世界水平的突破中,朱教授和他助手应该在他们实验室。

    我拨通了朱经武教授的工作电话,他熟悉我带四川话的声音。我首先祝贺他取得的成就:

    “朱教授,祝福你新年快乐。祝贺你取得高温超导体的突破性成果。”

    “谢谢,你看到了在DC的新闻发布会。我们准备过了元旦在休大再开一个新闻发布会,将介绍更新的结果。”朱经武很高性地说。因为1986年12月30日朱经武实验室已获得在加压下的52.5K新记率。

     

    “朱教授,请问:你看过12月27日的“人民日报”吗?“我讯问道。

     

    朱没有马上回话,我感到对方有些不解,我为什么在新年元旦早晨要讯问一个美国公民,问他看过中国的“人民日报”没有。迟疑一下后,朱讲:“杜领事,现在太忙,我没有看。再者,我们实验室的“人民日报”要晚一周时间。有什么事吗!“

     

    “朱教授,我要告诉你一个好消息,在1986年12月27日的“人民日报”头版上条发表了新华社报道: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的专家发现70K的超导体 。“

    我从话筒上对方“啊!”的惊诧声,了解到这件事对朱教授的震惊。他即忙对我说:“杜领事,谢谢你的通报。你能把全文在电话中念给我听吗。”

    “好。请听: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通宝推:一着,桥上,胡一刀,
    作者 对本帖的 补充(1)
    家园 新浪的博客好像被加密了,图在这里

    点看全图

    • 家园 【整理】学霸贝尔实验室 -- 有补充

      当钇钡铜氧液氮温区超导体刚刚被发现时,朱经武马上就与《物理评论快报》编辑部联系协商。为了防止泄密,他先是提出是否可不经评审而发表,在这一要求被否定后,又提出是否可在论文中用星号*来代替关键的化学信息,到排字前再补上正确的公式,这一要求又被再次否定了。最后达成的协议是,由作者和编辑共同认可(而不是象通常那样对作者保密)的两位评审人来评审。当然,朱经武坚持在论文正式发表前,论文中的信息绝不能泄露出去。论文由秘书打印好后,用快递分别向编辑部和评审人寄出,于6日便寄到收件人手中。四天之内,两篇论文就通过了评审并付排。除了再由朱经武保留一份之外,组中的其他人都没有看到论文。

      不过,这两篇论文中数十处代表元素钇的符号Y却被打印成了元素镱的符号Yb,表示组分的数字系数1也被打印成了4 。但不出几日,果然有信息被泄露了出去,关于镱的传言四处传播。关于打印错误是怎样发现的,有不同版本的说法,但共同的是,直到2月18日论文马上就要付印前,朱经武才打电话给编辑部,说有打字错误并作了更正。

      作者 对本帖的 补充(1)
      家园 1个月后日本也是投日本应用物理稿时Y 写成Yb -- 补充帖

      要说光是贝尔实验室才是学霸也不客观,凡是有人的地方就有霸权拿来主义,日本也有;也有朱经武一样的手段。

      日本人在87年3月份提交给日本应用物理杂志的文章也耍了朱经武同样的手法。

      Superconductivity at 95 K in the New Yb-Ba-Cu Oxide System

      Japanese Journal of Applied Physics, Volume 26, Issue 4, pp. L339-L341 (1987).

      在最后来了这么一段更正

      点看全图

    • 见前补充 4541002
    • 家园 【整理】这样修改一个日期太有趣了

      杜甫平参赞的有关重视IBM瑞士实验室1986年4月的结果的时间顺序的观点除了开始的两个节点是和管惟炎回忆录一致以外,即,

      南京大学蔡建华1986年5月澳大利亚把信息电话科技大学管惟炎

      2. 86年6月管惟炎让他学生张其瑞(中国科技大学低温超导专家),转告赵忠贤。之后在中国在科技大学和北京物理所分别开展验证30K高温超导体的论证工作

      还有的就是:

      3. 赵忠贤在86年11月初写信告诉休斯顿大学朱经武实验室的蒙如玲研究员(前中科院物理所从事超导研究 )

      4. 1986,11月6日朱经武教授从华盛顿DC回来后在他休斯敦大学物理系位于四层的实验室。

      这里的4的内容可以通过休斯顿大学朱经武教授实验室的蒙如令研究员的采访得到完全证实,但是3的内容除了”11月初“变成了蒙说的“11月底”也都可以说完全一样。

      这里我取信杜甫平参赞说的”11月初“并且早于11月6日朱经武从DC回来,因为如果是11月底蒙的采访就不用先提到赵忠贤的来信和具体内容 ---”这见于IBM的瑞士科学家缪勒和贝德诺兹的文章,文章发表在名不见经传的小杂志上,估计是对这个结果还不是特别肯定,可是我不怀疑有这个可能性”!,而后来再写朱经武从DC回来就布置立刻验证IBM的结果的工作计划。

      下面是蒙如令的采访相关“11月底"的内容

      1986年春天,中国科学院物理所赵仲贤先生来休斯敦大学超导中心访问。11月底,蒙如玲收到回国后的赵仲贤寄来的一封信。打开一看,一行大字跳入眼帘:镧钡氧化物系列可能高温超导!赵忠贤写道:“这见于IBM的瑞士科学家缪勒和贝德诺兹的文章,文章发表在名不见经传的小杂志上,估计是对这个结果还不是特别肯定,可是我不怀疑有这个可能性”! 当时,朱经武应美国国家基金会之邀任一年的管理工作。周一至周五在华盛顿的基金委办公室工作,周末飞回休斯敦领导超导实验室的研究。经费困难,教授和研究员们利用各自的关系到各实验室寻求援助,最终做出了镧钡铜氧超导材料。朱经武的科研成就轰动了世界,成为中国人的骄傲。

    • 家园 中美日超导大战的故事,很精彩

      http://junshi.xilu.com/20140112/1000010000264318.html

      • 家园 西陆除了讲跟日本08风主要就是给86/87年的历史修正

        杜甫平参赞特意提到的中国对于YBCO的贡献和这里西陆官方赵忠贤版本提到的历史修正是不一致的。

        1. 发现重视IBM瑞士实验室1986年4月出版在德国物理杂志的结果。--- 这对于86/87超导的世界大战开始是非常重要的,具体的原因可以看管惟炎的回忆录里相关内容,为避免翻墙困难,我整理摘在这个贴的后面。

        这个德国(西德)物理(Z. Phys. B)是德国国内协会办的一个不起眼的刊物,1997年就停刊了,跟踪和订阅的单位都有限。加上这种不入主流的陶瓷氧化物超导体研究就更不入主牛(贝尔实验室)的法眼。

        要重视这个IBM的结果并且能够投入相当精力和上档次的重复和在此基础上的研究就很难。因此主牛没有在IBM的基础上开刀,反倒是休斯顿的3流实验室开创了世界大战,这最初的启动是 谁的想法呢?

        杜的观点(下面”“ 里面的)顺序是

        "1、南京大学蔡建华1986年5月澳大利亚把IBM实验室的铜氧化物超导信息电话给了科技大学管惟炎 "

        --- 这个电话有点贵,也不好留证据,不知道是不是事实,不像现在还可以微信拷屏。 另外IBM的德国物理的收稿日期是4月17日,那时刊物也不能在线发表,只能印刷,不知道蔡建华是怎么在澳洲5月就看到了,也许这种小报就是印刷容易发得快。

        这个可以在下面管惟炎的口述回忆录里面找到佐证 --- 是蔡5-6月份给管写信的。

        ”2. 86年6月管惟炎让他学生张其瑞(中国科技大学低温超导专家),转告赵忠贤。之后在中国在科技大学和北京物理所分别开展验证30K高温超导体的论证工作。“

        --- 这个有白字黑字证据最好,没有看到只能是2个版本的故事

        1. 西陆里面赵忠贤说的9月份他在物理所的图书馆看到后就觉得有可能是真的,但是他为什么没有动手10月份就出结果呢?这个烧陶瓷是非常简单的事情,测测电阻也容易,就是液氦不容易找。

        2. 另外可以问问物理所老人们这个杂志物理所图书馆究竟订不订,或者有复印版。

        下面是标题管惟炎回忆录的相关部分:

        我有一个好朋友蔡建华,他是南京大学教授,当时在澳大利亚访问,有一天早晨他到图书馆去,偶然翻到这本杂志,发现这篇报导,已经是五六月份了,他马上就写了一封信给我,希望我注意这件事,他信里也让我转告我在北京物理所的学生赵忠贤,我就让我的学生张其瑞,转告赵忠贤。赵忠贤这个人的特点是他跟得非常快,同时我们在科技大学也开展这方面研究,张其瑞在很早以前就已经提出来说要做特殊类型的超导体,包括氧化物超导体。我们在七八年作五年科学规划时,就已经列了一条,把探测高温超导作为国家重点项目,当时还有很多人反对,认为这个太专门了。高温超导出来以后,当时有很多非常有名在美国作超导的人都不太相信,就算看到了也没有动手做,所以朱经武就占了这个便宜。因为在这以前,每隔一两年、两三年都有人讲说他突破超导临界温度,如我们第一参加在法国举行的第十四届低温物理会议时,那个会议最后有个圆桌会议,就是讨论超导,当时认为氧化亚铜是150多K的超导体,当时倒是没有做出来它是零电阻,只有做出来有迈斯纳效应,朱经武就说是他们先发现,跟他争的是俄国人,当时苏联人的英文都很差,所以争不过他。后来那个俄国人在苏联还申请了很大一笔经费,盖了一栋实验室,日子久了发现这都是错的,没那一回事,像这种是每隔几年都会发生。而就是一九八六年四月份,日本鹿儿岛大学也报导一个30多K的超导薄膜,那次正好我带一个代表团访问日本,中日每两年交换一次,在仙台开会,我们临出发前看到这个消息,会议一开始我们就提出这个问题,仙台会议上根本否定这个报导,主持会议的田中教授,说他们本来不让发表,不知为什么又真的发表了,那些人根本是外行,温度测量有问题,后来也就不了了之。所以西德这个文章,你很难一下子相信。顺便讲一下,朱经武曾经建议我邀请他的指导教授马赛阿斯(编注:Bernd Teo Matthias,1918-1980,德国-美国物理学家,专门研究超导材料,一九四七年移民美国)访问大陆,我就写了一封邀请信,请他访问北京。他看到这封信以后,就打电话把朱经武大骂一顿,说任何一个邀请我的人,都会同时邀请我的夫人,怎么这个邀请信里没有,朱经武很紧张,就打电话要我重写一个。我们就改成连夫人一起邀请,可惜后来他就去世了,始终也没能来大陆。法国人曾经做过同样的材料,但是只测到100K,30几K才超导,所以没发现。苏联人甚至说,我们看到高温超导体的文章,我们要实验的话,根本不用做样品,本来就有了,只要从架子上拿下来就可以。这些人都是失之交臂,如果当时认真做,现在就是他们得诺贝尔奖了。

        通宝推:大眼,桥上,
    • 家园 【整理】1987年新年1月1日朱经武被科技参赞打了一闷棍

      1986年12月27日,在“人民日报”头版上条发表了新华社报道: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的专家骤然发现一种在

      70K具有超导电性的多相性钡,镧,铜的氧化合物。La-Ba-Cu-O。

      此报我在1987年新年元旦早晨九点才看见。

      1986年12月30日朱经武实验室又获得在加压下的52.5K高温超导体。

      据1986年12月30日“”头版报道,在华盛顿的国家科学基金会召开新闻发布会,宣布:休斯敦大学朱经武教授

      领导的实验室获得了40.2K高温超导体。并同时宣布,贝尔实验室也获得类似结果。

      1987年1月1日元旦。早晨8点我照例在办公室看ABC“Good morning America”电视新闻,9点看报纸,杂

      志。当我习惯性地翻开1986年12月27日的“人民日报”,在头版上条看到了新华社报道: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

      所的专家骤然发现一种在70K具有超导电性的多相性钡,镧,铜的氧化合物。La-Ba-Cu-O。我又将1986年12月

      30日发表在“”的有关朱经武教授获得高温超导体的突破的新闻。朱经武获得了40.2K高温超导体,而我们中国

      科学院物理研究所的专家获得70K的超导体,远远超过引起全美科技,产业界振奋的朱经武教授获得的40.2K的

      突破 ( 因为他不仅证实了IBM科学家的发现,还比谬勒和柏诺兹的30K提高了10K ) ,更重要的是,这与有重大

      工业应用价值的液氮温度77K很接近。这是世界水平的突破 。

      三、送给朱经武教授特殊新年贺礼

      在中国人的70K突破面前,朱经武教授获得的40.2K的突破就算不了什么。作为科技领事我有责任把这世界水平

      的突破 告诉朱经武教授本人。

      四、我拜访朱经武在他实验室

      我把报纸上的报道,一字一句地慢慢念给朱教授听。当我念完后,朱很紧迫地对我说:“杜领事,你能否马上带

      着报纸到我实验室来一下,我们再仔细谈谈。”

      我马上开车从3417 Montrose Bld. 休斯敦总领事馆,20分钟后来到位于城南郊的休大校圆,在物理系四楼的磁

      学实验室会见了朱经武教授和他助手蒙如玲等人。

      1、沉思默想

      我第一件事是把12月27日的“人民日报”递交到已急待看到原文的朱经武教授手中。他很仔仔细细地看了这篇

      使他震惊的新闻报道,然后将报纸又递给蒙如玲看。“是这样吗?。。。七十度K。。”朱教授不停地自语道。

      这对两天前朱教授刚宣布获得40.2K已震惊中外的科技水平,转眼已被中国科技人员一下提高到接近突破性的

      77K国际领先水平。他很难接受这个现实。此时此刻,朱教授和他的助手们都陷入沉思默想中。

      2、及时联系李林无果

      “朱教授,对于物理所的成就,你有何评价?”我用提问来打破现场的沉闷。朱看着我,并没有马上回达。稍想

      后,朱急促地讯问在他旁边的蒙如玲:“现在几点钟?”。

      “十点四十五”蒙看了一下手表后说。

      “与国内相差几小时?”朱讯问道。“14小时,现在北京1月2日早上0点45分”有人答道。

      “蒙如玲请你马上给李林家中拨电话。”我感觉朱经武现在比较急,带点命令式地对蒙如玲讲。

      李林是中科院物理所的中科院院士,金属材料学家,正在从事低温超导材料的研制。她曾任高能所业务处处长,

      在我们高能所筹建过低温车间,我们有过业务接触。我想,朱教授急于了解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骤然发现中的

      详细情况。

      可能是北京的科学家正在元旦深夜欢庆,可能清晨也还在欢庆他们获得迄今国际上发现的温度最高的新型超导材

      料LaBaCuO的胜利。休斯敦的科学家花费半小时,物理所的负责人也没能联系上。

  • 见前补充 4539481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1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