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西河

主题:【原创】站在另一个维度看问题——浅谈当下的中医之争 -- 沉宝

共:💬244 🌺845 🌵47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17
下页 末页
                      • 家园 人体内有数量非常多的感受器

                        所以一般情况下物质的温凉最简单的成本最低的就是人体自己去感受该物质让他产生了温还是凉的感觉。

                        人体细胞膜上存在大量的钙通道蛋白,而钙离子是细胞对外联系的通信兵,细胞膜上存在着相当多的通信兵出入的通道即钙离子通道。

                        当人体感受到寒冷的时候,钙离子通道收缩,反之扩张。

                        这里的寒冷包括气温体温变化带来的寒冷,也包括各种物质带来的,例如最著名的凉药双黄连(包括三种中药),对于收缩钙离子通道的作用很强。

                        理论上,你可以检验细胞膜上的每一个钙离子通道,研究物质对每一个钙离子通道的影响,但是这个要花费很多的人力物力,也可能存在大量的技术性困难

                        记住,钙通道蛋白本身也是一个具有相当复杂的折叠结构的蛋白,我国的女生物学者颜宁的一个学术贡献就是解析了钙通道蛋白的三维结构

                        你去研究一种物质对钙通道蛋白的影响,知道有多困难,需要多少经费?

                        因此,最简便的方法就是人体自己去感受,罗大伦的方法以及中国古人的方法就像费米在原子弹爆炸时扔出纸片来估计爆炸一样,不是最精确的,但是是有效的。

                        • 家园 教主,那个例子差老远了

                          如果我们重复费米的做法,只要当量、气象、位置类同,不论谁来操作,结果基本会一样。

                          罗大伦那个,你能肯定其他人学他,吃了海参都会穿少一条秋裤吗?

                          • 家园 如果海参的性寒或者温非常轻微

                            通过每个人吃了海参以后的温度感觉变化,这种细微的变化人不容易感受。

                            但是如果寒性热性很明显的诸如西瓜和辣椒,每个人的感受就会非常一致

                            即吃了西瓜人更不会怕热,吃了辣椒人更不怕冷

                            你这里不是在讨论确定物质的寒热的方法吗?

                            只有轻微的能量的话费米的方法也测不出来是吧?

                            • 家园 我的意思是

                              人的感觉是主观的,同样的海参,吃了之后有人说寒,有人说温,不然也不会有那么多争议了。

                              既然有争议,你咋知道谁说的才算数?

                              • 家园 人的感觉确实有受到心理因素的影响

                                这就构成了这种测定方式的一个误差项。

                                但是人的感觉也有客观的物质基础。

                                例如天气热了,人会感到热,就是热的气温触发了人体的温度感受器。

                                这里,气温,人体温度感受器都是客观存在的。

                                至于争议,前面说过了,只存在于那些寒性热性不明显的物质,反正中医不会用它来调节人体寒热。

                                • 家园 那我就最后问一个问题

                                  那你是承认,中医无法准确判断海参到底是性寒还是性温了?

                                  • 家园 我问你,西医能不能判断维生素D的摄入量

                                    维生素D,WHO基本上每5年左右就要改,从1000单位有毒到现在4000单位无明显副作用,到底是有毒还是没毒啊???

                                    维生素C现在摄入到底多少,能不能长寿,是不是也是没定论?

                                    然后照着你的逻辑,有医生建议服用维生素,还有诺奖获得者站台大剂量维生素C,是不是应该一棍子打死这帮不靠谱的西医?

                                    真是呵呵。反中医的逻辑,就和共和党那帮人一模一样。

                                    • 家园 定性跟定量是两回事

                                      我跟教主讨论是定性的问题,你这里说的是用药剂量的问题,是不同的范畴。

                                      你提到的维生素C,D的作用(不是你说的剂量),在现代医学中,早已研究清楚,谁便一本相关的教科书都有描述,而且描述都是一致的,如何产生作用也是写得清清楚楚的,最重要的是,这些理论都是有实验支持的,我不敢说,实验会是100%正确,但是,任何人都可以质疑,不符的就拿实验结果打脸,教科书就会老老实实的修改。

                                      哪里像中医的理论,没有严谨的实验支持,理论几千年不变,一直都是稀里糊涂,海参是寒是温,都没办法定性,唉。

                                      • 家园 呵呵,维生素C和D的定性问题结清了?这么大自信是谁给的?

                                        果然就不是专业人士,简直就是给中医黑丢脸。现在但凡维生素CD这种和肠脑通道相关的物质,都没人敢说定性。

                                        另外,合着中医五千年来不停给药就不是做实验似的。中医理论不过就是个训练出来的模型而已,不停调整就是了。西医何尝不是如此?人类现在连个细胞都计算不出来,哪里来的口气说自己能够做定性测试?

                                        • 家园 知之为知之

                                          你说的这个“但凡维生素CD这种和肠脑通道相关的物质”,正经的医学研究,当然会不停的探索新的理论,每个新的理论需要循证研究才能下定论,绝对不会贸贸然,不做实验就下定论的。

                                          至于维生素CD的已知的理论,例如,缺C会导致败血病,缺D导致缺钙等等,全部都是有实验结果支持的。

                                          你不小心混淆了已知理论和未知理论了,把两件事混在一起了。

                                          至于你说的五千年来不停的实验,不好意思,没有使用正经的统计工具,真的不能算数,归纳不出有用的理论的。

                                          • 家园 中医里面类似”导致xxx”的一抓一大把,药典里面都有

                                            人家只不过不太用”导致"两个字而已。

                                            你这一会一个定性,一会一个已知/未知的,到底是讨论哪一个概念啊,咱能不能不回避主要问题。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17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