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西河

主题:为邓小平和改革开放的路线说几句自己的看法 -- 崂山一道士

共:💬247 🌺1600 🌵26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17
下页 末页
      • 家园 我的家庭经历不一样,认同的也不一样

        政审影响的人数或许不算多数,我始终认为邓小平最大的功绩是成功从计划经济转变为市场经济,这个影响了十几亿人。

        我父母都是农村出来,但真的没有代表性。我妈的村里,改开前,数百人里,只有两人成功离开农村,到城里读大学,然后留了下来,其中一个是我妈,还是女的,被视为传奇。

        我爸是三兄弟离开了农村,也是他们村里仅有的三人离开了农村,其中两个读大学,另一个先当兵,后复原。最终三个都留在不同的城市。这次是我爷爷被视为传奇。

        都是文革前上的大学,幸好他们都是贫农,政审没问题,这点我跟您的感受截然不同。

        我感受最深的是,改开后,由于经济制度的转变,好歹乡下的亲戚,可以出城打工,说难听的,就是主动找资本家被剥削,说好听点,就是多了个选择,可以继续耕田,也可以去城里另谋生路。

        楼下有人说是当前的形式是阶级固化,讲真,改开前大部分的农民都被绑定在公社里,不知道算不算是固化?

        以前在河里问过这个问题,结果有河友说改开前的制度如此,不算固化,对这个回答,我真的无话可说。

        通宝推:普鲁托,
        • 家园 看到这个,想到过去那句"人有多大胆,地有多大产“

          现在动不动谈公社把农民限制在土地上还真是这句话的翻版:人有多大胆,城里就能容纳多少人,就有多少多少工作等着农民来干。

          说得好像毛时代只要放开流动限制,城里面就能塞下那么多农民似的。。。

          真那么简单靠改个政策就行了,大跃进时候干啥把多进城的农民再动员回乡?

          麻烦谁穿越一下,先送给那时候的TG每年一千万吨粮食,再来谈农民进城的问题。

          • 家园 不要误解

            我没有说毛主席年代的计划经济是错的,事实上,我也认为有其合理性。

            我需要强调的是,邓小平的改开,也没有错,客观上,把农民从农村解放出来了。仅此而已。

            要是你认为邓小平的改开,大错特错,农民的生活如今更加凄惨,欢迎你提出你的见解,最好能够结合你身边的老人的故事,给大家讲讲,这样才接地气。

        • 家园 讲真,算阶级固化,但不算贫富的阶层固化。

          以前只存在两个主要阶级,工人阶级和农民阶级。农民向工人阶级转化确实比较困难,但是工人向农民的转化,在六七十年代是很高的,主要就是上山下乡,大约有近2000万的城市青年来到了农村,这占当时城镇人口的12%左右。当然农村向城市的转换,比如招工什么的,没有数据,但是想来不可能太多。这是城市化发展的程度决定的,城市住不下那么些人,只能去农村。工人比农民富吗,确实要富一点,也许能富个三五倍,但还谈不上阶层分化。现在工人向农民转化比较困难,农民向工人转化十分容易,但是对于贫富的改变想来也不大,富豪的阶层恐怕是进不去的。因此从贫富的角度来说,以前没什么富人,不存在贫富阶层问题,因此也不存在固化问题。现在我就不说了,大家毕竟还活着,自己感受吧

          • 家园 不能算阶级或者阶层固化。原因很简单:

            仅仅是因为基础条件造成的发展阶段不同而已。

            新中国的农村不仅没有打上“农村”的印记,而且还是有计划的未来工业发展的沃土。当年不同层级的县社直至队办工厂,因为时间的原因,都是萌芽状态,但却是“遍地开花”的,所谓“有条件的就上”——这里不需要“没有条件的也要上”这个后半句。

            城乡差别是事实,但是如何在不断发展经济的前提下不断缩小,是有历史事实证明的。不要因为视野越来越远,就静态地以为当年的政权也是和自己的视野一样静止地对待工和农这“两块”的。

            有没有想过,如果县社队类似“街道办厂”像鲜花先后开放一样,仅仅是不同时间段——而且也必然是较短时间段的差别,还会有“阶层固化”的想法吗?

            你见过资本家和工人阶级之间的固化、地主和雇工之间的固化,是可以通过发展经济、通过扩大办厂化解的吗?

          • 家园 两看吧

            如果你说的是个人资产,当然差距不大,最多也就是自行车,缝纫机,收音机之类的,最大的个人资产,算是房子,那个年代大家都没有,从这个角度看,当然差距不大。

            但是,从其他角度看,尤其是生活水平来看,差距非常大。举个例子,我父母是上大学的时候,第一次穿鞋子。他们有个学生,同一个县出来的,77年上的大学,春节前来我家,聊起当年的日子,他也是上大学了,家里才给他买了鞋子。

            可以想象,当年农村真的很穷,邓的政策改变,无论如何,是给了农民多一个选择,这种做法,对当时的农民来说,绝对是欢迎的,对绝大部分人来说,根本没想过要进入富豪阶级,或者说是资产阶级,他们就是想过好一点的日子而已。

            • 家园 如果你是说穿上从商店里买的“成品鞋”才叫穿鞋

              而自家做的鞋穿在脚上不叫穿鞋,那么我估计大多数人都同意你的说法。

              但,差别其实也就是“好看”和“不好看”的程度,再过了几十年的今天,很多人还都笑话过去自己的“愚蠢”,自己过去吃过的穿过的“粗”的东西,现在都是有钱人才能享用的!!!

              • 家园 恐怕是你难以想象的穷

                我父母在上大学前,一年四季都是打赤脚的,想起来,幸好是潮汕地区,冬天不下雪,最多就是生一些冻疮,就扛过去了。

                还有,我父母在农村的困难时期,都吃过糠,白米饭一年都吃不到几次,没有经历过那个年代的人,真的无法想象的。。。。

                • 家园 农村穿鞋过去都是“纳底鞋”,材料都是破旧衣服布料

                  因为生活条件艰苦,阶段性无鞋穿我能理解,因为我有经验。

                  但是,常年无鞋穿,我还真是无法理解。或许南方确实可以“因陋就简”干脆就不穿鞋了?!

                  • 家园 请问一下您多大年纪?

                    也许是不同时代的农村?

                    刚刚问了父母,他们除了读书,就是做农活,他们是不会穿着鞋去干农活的,呵呵。

                    还有就是,在学校里,他们那个年代,是没有人穿鞋的,一放学就要干活,没那么多讲究。

                    • 家园 如果都一样穷

                      我觉得没啥。

                      可是不患寡而患不均。

                      我们靠自己劳动吃饱饭,这帮吸血虫花天酒地女人都玩腻开始玩男人了,转头骂咱们低等人群。我只能是一句干他娘的。

                    • 家园 能长年穿鞋,不用挑担子是我父母当年激励我读书的主要手段

                      我父母50年代读书的时候春夏秋都是赤脚,冬天草鞋。当年温州的冬天还是很冷的,每年也都下雪。我自己1975年出生,我89年初中毕业的时候跳出农门还是很难的事,但是没有打过赤脚。

                      南方水田里干活必须赤脚,否则要穿到膝盖的套鞋,买不起也不实用,夏天要闷死人的。不过春天赤脚下田插秧还是非常凉的。所以想脱离打赤脚的生活,就只能通过读书。另外我个子小,挑着湿重的稻谷在狭窄的田坎上走会把我压垮的。

                      参军当兵改户口的路也不容易走通,当年农村兵当义务兵回来屁用没有,必须争取当志愿兵,之后才改户口。我还记得我93年参加大学军训,班长是一个湖南的老兵,面临退伍,想当志愿兵。所以他训练我们特别用心,想凭借我们的队列表现增加筹码。结果那天我们表现很好,可惜他自己急中出错,少做了一个动作,事后他差点都哭出来了。回想起来真心酸。

                    • 家园 所以其实不是没鞋穿,而是要干农活?
                      • 家园 真的就是穷

                        你可以留意一下,现在还有谁是干农活打赤脚的?

                        那个时候,孩子多,长身体,一年一双鞋,对乡下的农民来说,真的负担不起的。

                        不过要澄清一下,我父母那辈,在那个年代,即便再穷,或是没有能够进城的,也极少有怨言,毕竟比解放前好多了,有田可以耕,有书可以读。

                        • 家园 更早一点我不清楚,但80年代末90年代初下田也是赤脚

                          我自己没干过农活,但上辈人很多都在农村,每年暑假回老家会陪着“双抢”,送点吃的喝的,我怕蚂蟥所以没下过地帮忙。南方是水田,下地的时候肯定都是赤脚,套鞋什么的都不好用,当然现在老家的亲戚基本都不怎么干活了,地都租出去了,自己打打工,做点生意,前几年回去的时候还看到有小型农机在田里工作。即使是现在下田也是有赤脚的,《向往的生活》,《盗月社》里都有种水稻的片段,一开始也是穿防水服,干一阵子就脱了,因为泥地是还是光脚好使。

                          说回来穿鞋子的事情,孩子长得快,鞋买大一号到现在也是很正常的事,夏天穿那种硬硬的塑料凉鞋,冬天穿棉鞋,旅游鞋是90年代末慢慢有人开始穿了,而成年人,印象里的农村里那个时候最常见的款就是军绿色的解放鞋,皮实耐穿,皮鞋什么的要有喜事的时候才会拿出来穿。

                          没有抬杠的意思,提出来一点自己的经历用来与您互相印证,争取拼出一点真实的回忆。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17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