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西河

主题:地质行业轶事(一) -- 吴用

共:💬276 🌺4424 🌵7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19
下页 末页
        • 家园 致敬新中国成立后的第一代、第二代、第三代全体劳动人民

          ,正是你们同毛主席一起,全党全国艰苦奋斗,战天斗地,不计个人私利得失,硬生生把一穷二白的传统农业中国,建设成了一个工业类别最齐全的现代工业国家。

          这其中超越历史发展的跨度,何止一二百年。

          你们上至国家主席毛泽东,下至每一个普通老百姓,勒紧裤腰带过苦日子,将私人利益压缩到最小,一切只为公奉献,付出了巨大的牺牲!

          你们创造了人类社会发展史上的奇迹,你们所做的事业,都是中华民族的百年、千年大计!

          作为后辈,能有今天的生活,是你们打下的坚实基础!

          我会永远铭记。

          通宝推:rentg,唐家山,桥上,李根,
    • 家园 地质行业轶事(二)

      这一节是母亲要求写的,而且要求速度写上来——写轶事二的过程中有个细节向母亲求证,请她查一下父亲的日记,不料年逾八旬的母亲居然要求先看帖子,于是俺把轶事一的文字部分粘在微信上发给了母亲。

      母亲看后,对俺的说法做了如下修正(她担心俺写不了这么大的题目,俺说就是一个回忆性的轶事,但母亲说,只要写就要写实,要能经得起考验,哎,老毛头时代的人,真受不了):

      1、地矿部门的改革和改变不是从1984年开始的,是从1979年开始的。1979年,中央给地矿部门制定的改革方向建议是“调整、改革、整顿、提高”。

      母亲认为之所以俺总是觉得1984年是一个槛,是因为1985年,地矿部门的改革开始提速(行业内论文一般称1985至1988是大发展阶段,1989后至90年代末期为徘徊期,后面的时期一般不敢下结论)。

      父亲日记中对此的记载是,1982年地质部改称地矿部时的会议精神说,“全国从事地矿市场的从业人员不足万人,最高年收入不足8000万元”,急需“改变”,此改变到1985年进入实质性阶段;

      2、父亲跟母亲说过,他们这批地质人,实际上在82年地质部改地矿部之前,是改革的支持者,不但热切的盼望改革,而且积极出谋划策。原因如下:

      1)国际环境的改变,使得很多矿产可以在国际市场上以相对较小的买到(国内共生矿较多,开采代价相对大),不必一定花更高的代价去自己开采,但需保留一定的战略储备,包括人员;

      2)地矿部门经过近三十年的发展,基层单位大都进化出了自己的医院学校车队等等后勤单位,都吃财政饭,人员数倍,甚至十数倍于主业人员,国家养这么庞大的一支队伍负担太重;

      3)勘探和勘察技术与发达国家相比,由于缺乏产业配套的工业基础,已经有些落后,需要走出去,用去国外找矿的方式,这部分母亲念了父亲日记上的一些原文内容,但比较敏感,恕不提供了;

      3、 但1982年之后,父亲和一些人变成了地矿改革的怀疑者。原因先卖个关子,在下一节中会详细讲,有兴趣的河友不妨也猜一下。

      4、82年之后,地矿部门的设置越来越复杂,目前可能的情况见下图(个人的总结,未必正确),让人越来越摸不着头脑。

      点看全图

      5、叮嘱俺尽量多写阳光的部分,行业黑暗面,在影帝时代揭露的也不少,影帝本人也是地质行业出身的,俺知道的,国家肯定也知道。

      这一部分属于插播,俺先偷个懒,去开个会,留下一个讨论题,供有兴趣的河友探讨:为何俺父亲那代地质人从改革的积极支持者变为了怀疑者?

      晚上如有时间,俺结合父亲的日记,来回答一下这个问题。

      通宝推:尚儒,rentg,史文恭,领班军机,南宫长万,心远地自偏,达雅,独立寒秋HK,桥上,赫然,侧翼,三笑,审度,青颍路,陈王奋起,朴石,踢细胞,
      • 家园 当年受几部电影的影响,差点选学地质和石油

        其中一部是《年青的一代》,一部是《创业》。据说国家制定第一个五年计划时,领导人急迫兴建工厂发展工业,苏联专家建议应该赶紧大规模组织地质队探明矿产分布,否则都不知道工厂该建在哪里合适。前三十年的宣传工作是围绕国家最紧迫的需要进行的,所以,当时电影中反映地质队生活的特别多。王蒙的小说《青春万岁》里,杨蔷云的朋友张世群就上了地质学院,并且怂恿杨中学毕业后也报考地质学院。我中学时候心比较野,不愿意未来的工作模式是整天呆在办公室里,觉得在野外战天斗地才比较符合男人生活。于是,肖继业这样的人是我敬佩的,而林育生是我所鄙视的。

        看见楼主在后面轶事中谈到现在搞地质的都不靠技术吃饭了,心中也是颇为感慨:辛亏当年因为家父干涉没有报地质专业,否则现在估计也在郁闷消沉中。但是话又说回来,现在又有几个行业不是这种状况呢?

        • 家园 我和你正好相反

          俺们省那年比较特殊,先下分数,后添志愿。我只管填第一志愿——某玩地质+数学+物理的地学专业。别的,随便父母怎么填。而且我说了,不许改我的志愿,否则我离家出走。然后,拿着一张火车票就周游世界去也。

          • 家园 填志愿是一个让我欢喜让我忧的问题

            我们当时刚恢复高考不久,对各种专业都了解得非常肤浅,填志愿问题老师就是权威,而老师们为了学校的升学率,拼命推荐各种易被录取的学校和专业,让许多学生不开心。我一同学被农学院兽医专业录取,顿时面如死灰。我们当时很不懂事,有人还幸灾乐祸嘻嘻哈哈,模仿电影《决裂》里富裕中农教育儿子的台词对他逗乐:你就学兽医,阉一只小猪仔就能挣两毛钱......还有一同学,在老师指导下填报了地区师范学校的大专班,被录取时年龄只有十五岁,我们背后都议论:他干嘛这样选择?十八岁毕业时教的学生能听他的话吗.....

            其实即使抛开老师们的自私考虑,中学老师对各种专业了解程度也往往属于一知半解。比如当时有交大的蒸汽机设计专业,有几个中学老师会认为这专业过几年就要淘汰?我后来上的学校汽车系有一个金属热处理专业,八十年代初该专业学生毕业时就被告知比较难分配,这工艺落后了,现在时兴冷处理了.....有一个福建学生被分配青海一家机械厂,该生属于精明的人,干脆报名支援西藏,因为支援西藏有政策:八年后可以调回内地,但青海没有回调的政策。学校也非常乐得出一个主动支边模范典型,对毕业生大肆宣传。后来听说他到西藏报到,西藏说你这专业我们用不着,你回去吧,他因此能够立马自己联系单位回福建工作去了,据说去了一家小型造船厂。

            对于填志愿问题,家父当时算是比较明白的人了,他自己大学学的是经济学,但一辈子也没搞过经济工作。文理分科和填志愿时不断告诫我:学好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工科理科做的工作都能追求标准答案,不像搞文科,一会这样说一会儿那样说,没意思!但是即使是他,填志愿时也分不清工业与民用建筑专业与建筑学专业有什么区别。

            我大学毕业先在南方一港口工作,我同屋的是武汉水运学院港口电气化专业毕业,他每天的工作是在港务局修理厂给旧马达缠绕线圈,一说起当初填志愿就笑着骂:都是让这听起来高大上的专业名字给骗了。

            • 家园 有趣,又是一位学经济学但没搞经济工作的父亲!

              共和国前三十年的一个缩影。

              有趣的是,您父亲的话跟我老爸的一模一样,太逗了。

              这样,我就学了工科,否则可能去学经济或金融了(初高中在搞数学竞赛的圈子里,虽然,没能获奖保送大学,但数学还可以)。

              一晃也近三十年了。

            • 家园 其实绝大多数人都这样

              我情况特殊,缘于我骑着一辆自行车,跑了一百公里去一同学家玩,他家是地质队的。这趟出行决定了我的人生。

              按照父母的规划,我应该是去浙大读计算机,不过,我可不想将自己的人生困在一台电脑跟前,因此打死不从。其实,之后的工作决定了,计算机跟自己是孟不离焦。

              对于高中生,没明白自己该学啥之前,就去综合性大学。理科好的,多学数学。文科嘛?不清楚。

        • 家园 揣测您的年纪,也奔五了吧

          幸亏您没学地质,不然正好赶上所有的大变局。。。

      • 家园 从涉案规模上分析

        2000年以后有国级干部参与倒卖国有资产,遗毒到现在也没有清理干净。

        我知道的体制内公务员比民间更不相信组织。

        未来变量就是这些人。

      • 家园 一改发现地质行业整体要被甩包袱了?

        改革让谁得益了未必能得到他支持,

        可要让谁受损失了一般都会被反对的

        当然主席教育下的人民……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19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