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期网站停站换新具体说明
- 按以上说明时间,延期一周至网站时间26-27左右。具体实施前两天会在此提前通知具体实施时间
主题:地质行业轶事(一) -- 吴用
远看像要饭的,再看像烧炭的,走近一看像逃难的,一问原来是搞勘探的。。。
这句话俺4岁就会说了。不止俺会说,几乎所有在地质队野外定居点长大的孩子,都会说这段顺口溜,因为这是老地质队员们自嘲时编的段子。
这个段子有多普及?记得当年地质行业的范厨师们(见下图)还没被老美忽悠瘸的时候,就已经很流行了,流行到借被采访人的嘴上过报纸,甚至异地开会时被用来做暗号,判断对方是不是真的是地质行业的人。。。
为什么这么流行?因为在那个年代,这几句话太形象了——不信,请河友们听俺慢慢道来。
要明白这几句话,首先得明白地质行业是干啥的——简单说,地质行业就猜脚下这块地底下,在可开采深度上,有没有值得挖的东西。
为啥俺用的是一个猜字?
因为俺爹作为一个曾顶住某副局级领导压力,坚持改钻点,一钻下去傻眼写检讨,后再次顽固透顶,顶住部里派来的专家压力,再次坚持改钻点,一钻下去再次傻眼,再后不得不连夜改钻点,终于打出满眼矿的“驴脾气”技术人员,上台戴大红花受表彰上报纸后,曾语重心长的跟俺娘说,打不打的出矿,其实全他妈的看运气。。。
而且俺成年后,曾经问过俺爹,这么说是认真的么?
俺爹说,基本上是认真的。
为啥?
地质这个概念落实到俺爹(生于1939年)那个年代,其实就是俩字,找矿,找开采起来便宜的矿,因为建设国家要有矿产资源,建国后国际上啥形式大家都知道,别说没钱买,就是有钱,哪里买?
怎么找?先学个名词,勘探,分为以下步骤:
1、普查,根据古生物学、古地质学等等玄学,观察地貌,判断脚下啥地层,可能有啥——这个阶段的工作不用说也很费鞋,因此即使是上世纪50-60年代,普查也是要配车的——但不幸的是,很多时候地质工作者要上山,很原始的山,例如俺就跟俺爹爬过很多地图上都莫得名字的山,没路——于是大家无论男女老幼,都得背着背包,有时甚至是行李(有时需野外留宿),做饭的要是跟着,还得拎着锅碗瓢盆,人人提着一把地质锤,穿着沉重难看的特制翻毛皮鞋,顶着太阳月亮飞沙走石一步步丈量地球,这就是“远看像个要饭的”这句话的由来;
2、详查,根据普查结果,大家重点在一个地方找证据,可能是化石,可能是地貌证据,但是因为国家穷,大部分时候他们不敢要求立点打个洞瞧瞧里面到底是啥。所以,一般情况下是大家一起跳大神,拿着地质锤挥舞着争论着,有时也威胁着,争吵着,最后一起猜一处地点,可能有矿。。。回去写报告,画各种猜出来的地层地形图,做各种建议,呈报上去。当然,在1984年之前,一般一个处级地质单位,同时会有几只勘探队伍出野外进行勘探作业,都会交建议,这时决策者就头疼了——到底这几个货谁猜的比较准——哦不对,谁的命比较好那?
顺便说一句,1985年俺爹他们单位和兄弟单位第一次迎来了美国、日本、澳洲的专家,那些专家知道俺爹那代地质人,普查详查做到那个地步,水文地质资料已经基本出来的情况下,还不敢要钱立钻机打个眼,表示了极大的震撼——反过来,俺爹和他的小伙伴们在吃玉米面发糕的时候(地质队野外作业多,80年代反倒不能像60-70年代那样,保证细粮供应,谣传细粮要优先供应大城市,从这时起,地质行业开始走下坡路了,人才开始流失),表示什么狗屁专家,就是钱堆出来的——怀疑就打钻,没打出矿也没责任,算什么狗屁专家。
3、接下来,决策者们经过严谨的科学分析,认定某个勘探队伍的命普遍要优于其他队伍,决定立点钻探——这个决心不好下,关键是太花钱,钻探点往往在深山老林没路,机器设备要拉过去得先修路,长期野外作业要有个像样的定居点,不能让大家把脚丫子伸到零下30度的野外睡觉,剩下的立钻机打钻发劳保安全生产后勤医药花钱的地方一大堆——只要决心下了,钱哗的一下就出去了。。。
钻井这种地方,俺们这些孩子放暑假是必须去的——这个部分俺会专门用一章来写——只记得钻井到处都是油乎乎的,84年之前,无论技术人员,当官的,钻探工,干部还是工人,都要参与劳动,顶着火辣辣的日头,能吹起小石子的大风,喊着号子干活,但人们的脸上都是笑着的——有人民画报为证,还写过专稿,问为啥人们都很高兴也很满足——俺最近一直在托人找当年的资料,如能找到,会上传上来。
因为到处都是油乎乎的,人也是油乎乎的,很黑,不知道是晒的还是油的颜色——这就是“再看是个烧炭的”。
如果钻探结果好,打上来的岩心磨片化学实验结果好还好(这叫化学物理探矿,简称化探,后面再介绍最近这些年有钱了才玩得起一种探矿方法,叫地球物理探矿),如果打瞎了,结果不好,钱就都打水漂了。。。俺作为孩子经历过好几次这样的情形,气氛是很压抑的——一般人都会有点自责,因为国家的钱被浪费了。。。
未完待续
科学的春天来了,因为只是春天,青黄不接...
百度贴吧里曾经有精品帖子写过地质队的轶事,可惜被删了
这一节是母亲要求写的,而且要求速度写上来——写轶事二的过程中有个细节向母亲求证,请她查一下父亲的日记,不料年逾八旬的母亲居然要求先看帖子,于是俺把轶事一的文字部分粘在微信上发给了母亲。
母亲看后,对俺的说法做了如下修正(她担心俺写不了这么大的题目,俺说就是一个回忆性的轶事,但母亲说,只要写就要写实,要能经得起考验,哎,老毛头时代的人,真受不了):
1、地矿部门的改革和改变不是从1984年开始的,是从1979年开始的。1979年,中央给地矿部门制定的改革方向建议是“调整、改革、整顿、提高”。
母亲认为之所以俺总是觉得1984年是一个槛,是因为1985年,地矿部门的改革开始提速(行业内论文一般称1985至1988是大发展阶段,1989后至90年代末期为徘徊期,后面的时期一般不敢下结论)。
父亲日记中对此的记载是,1982年地质部改称地矿部时的会议精神说,“全国从事地矿市场的从业人员不足万人,最高年收入不足8000万元”,急需“改变”,此改变到1985年进入实质性阶段;
2、父亲跟母亲说过,他们这批地质人,实际上在82年地质部改地矿部之前,是改革的支持者,不但热切的盼望改革,而且积极出谋划策。原因如下:
1)国际环境的改变,使得很多矿产可以在国际市场上以相对较小的买到(国内共生矿较多,开采代价相对大),不必一定花更高的代价去自己开采,但需保留一定的战略储备,包括人员;
2)地矿部门经过近三十年的发展,基层单位大都进化出了自己的医院学校车队等等后勤单位,都吃财政饭,人员数倍,甚至十数倍于主业人员,国家养这么庞大的一支队伍负担太重;
3)勘探和勘察技术与发达国家相比,由于缺乏产业配套的工业基础,已经有些落后,需要走出去,用去国外找矿的方式,这部分母亲念了父亲日记上的一些原文内容,但比较敏感,恕不提供了;
3、 但1982年之后,父亲和一些人变成了地矿改革的怀疑者。原因先卖个关子,在下一节中会详细讲,有兴趣的河友不妨也猜一下。
4、82年之后,地矿部门的设置越来越复杂,目前可能的情况见下图(个人的总结,未必正确),让人越来越摸不着头脑。
5、叮嘱俺尽量多写阳光的部分,行业黑暗面,在影帝时代揭露的也不少,影帝本人也是地质行业出身的,俺知道的,国家肯定也知道。
这一部分属于插播,俺先偷个懒,去开个会,留下一个讨论题,供有兴趣的河友探讨:为何俺父亲那代地质人从改革的积极支持者变为了怀疑者?
晚上如有时间,俺结合父亲的日记,来回答一下这个问题。
- 待认可未通过。偏要看
删ID走人
这是他改后的名
俺猜您说的是小钻机吧——对于地质行业的而言,俺听说的钻机分类都是按照钻深来分的。82年,俺父亲他们用的钻机已经能打800米钻深了。俺去年曾站在4000米钻深的钻塔下,给母亲录视频。
父亲跟俺说过他用过钻深157米的手摇钻机——他说当年能坚持下来的原因有两点:一是无比信任毛主席,坚信跟着毛主席一定能打赢;二是周围的人都拼命干,三十不放假就不从山上下来,初一晚上能见到老婆孩子就算好的,也没时间瞎想
哎,光阴的故事。
“2)地矿部门经过近三十年的发展,基层单位大都进化出了自己的医院学校车队等等后勤单位,都吃财政饭,人员数倍,甚至十数倍于主业人员,国家养这么庞大的一支队伍负担太重;“
毛时代末期主要经济弊端清楚在老兄这一段里。经济效率低。恐怕各个经济部门都是如此。这个问题的解决应该基于生产资料公有制的原则,而不是反其道而行之。
不幸这为中国经济制度向私有化的改革提供了宏观背景和操作的理由。
改革前我国工业经济制度大体是苏联模式的党委厂长经理负责制。对他们的权力制约来自上级。基层生产者的权力是可以忽略不计的。在私有化的过程中,这些企业负责人在几乎没有阻力的情况下将公共财产被他们个人所支配,成了改革真正的受益者。基层生产者的权力和利益被他们所信任的党和政府有意或无意地出卖了。
这是敬畏生命和其他几位同学曾经在不同场合提到过的:生产资料公有制的原则,如果没有大众生产者的普遍权力的支持和制约,只会被官僚阶层所利用,成为资本主义私有制的一种特殊的表现形式。
这些从事技术和重体力的技术人员60-70年代尚且保证细粮供应,80年代竟然是粗粮供应了。保证大城市的供应,看着好讽刺,估计是连进口小汽车一起供应了。
开完会回来一看,嗬,加精了。。。但从得花的数量上看,明显大家更喜欢看八卦——轶事一明显比轶事二受欢迎。
不过内行人估计看轶事二,会有更深的感触,因为那意味着一个时代的逝去。
先说说俺爹他们为啥从改革的支持者变为怀疑者——俺个人推测,主要是两个原因:
1、先分冶金,再分有色,还搞出一个武警,分个乱七八糟那么多总部,勘探的还是那一亩三分地,人也都是原来一个系统的,为啥?动力何在?俺也不知道,这里只能说一些人的推测,有人说,分家才能分财产
俺就此向家父求证过,家父几乎不肯发表意见,只是在他第一次做完心脏手术后的一天清晨,俺去跟母亲换班,听见他跟母亲说过一句,怀疑他们改革的动机。
2、越改革队伍的战斗力越弱。2012年父亲跟俺说,他去访友,发现一个全胜时期几千职工的单位,现在剩下35人,没有任何野外作业能力,没人懂勘探,就是一个国有的皮包公司,做的生意。。。怎么说那,俺是觉得值得国安调查调查的
沉重的话题就此打住,下面遵母命说点阳光轻松的话题:
1、匪兵丙
主席时代,全年7天假,而且很多单位自愿996,其中就包含地质行业。因此很多时候,三十晚上大家都在机台上吃年夜饭,守岁——啊不是,等天亮来车回家(处级单位机关驻地,有单身宿舍和家属院)。
众所周知,年轻人中逗比含量高,一闲下来,本色毕露,于是有人提议趁这机会排练联欢会上要演的节目——逗比们肯定是全票通过啊,于是慢慢的成了一个传统。
据家父讲,因为家父出身不好,在类似这种舞台剧(有专门的名称,一时想不起来)中,他一般只能扮演匪兵丙这样的角色,就是正面人物登场第一次举枪就打倒的,一句台词没有的那种。
但是某次,由于匪兵甲吃了猪油炒但是没热的菜,闹肚子,于是俺爹这次得以扮演匪兵甲——与匪兵丙的区别在于,匪兵甲有拿枪的反击和抵抗动作,还要说几句台词。
但是家父已经习惯了人家一举手他就倒地的表演,再加上他本人比较木讷,于是怎么也演不好,搞得组织者大伤脑筋——最后的解决方案是家父换去演正面人物非常不显眼的助手,例如号兵啥的,一句台词不用说,一个动作不用做,就在台上拿个啥东西杵着就好了。。。
2、地主科
地质科、化验室(一般兼管岩心磨片)这类技术含量较高的科室,一般都是基层地矿单位的灵魂科室,这类科室有个特点,就是读书人多。但刚建国的时候,能读到高中、中专、大专、大学的人,往往都是家庭成分不太好,家里有点钱的那种,更别提当时基层挑大梁的技术大拿,有些甚至是留学回来的。
俺娘说,家庭成分不好,在文革中其实“鸟咪”起来,一般也没人专门找你麻烦,就怕你胡乱参加帮派,且最忌讳跳来跳去,一会钢红联,一会丘八团的。
俺爹在地质科,就有这么一位,努力想证明自己跟出身好的钻探工们一样,又红又专——但是人家一看这厮成分,就不带这厮玩。
这厮急了,突发奇想,要揭发立功,于是写一张匿名大字报,自称是狼山脚下红旗飘,要揭发地质科内都是心怀叵测的坏人,各个出身地主资本家,思想极其反动,并列举事例若干
这厮写完大字报后,又从钢红联叛逃到了丘八团,秘密告知丘八团的头头自己的身份,要丘八团相信他,接纳他,考验他。。。。要说当过兵的就是宽容,马上收留了他,还用好酒好肉纸笔考验他——要他实名写揭发材料,表明丫“狼山脚下红旗飘”的身份,揭发范围不但包括地质科,还包括钢红联。。。
这厮一听就怂了,不敢写,于是被发配去牧民学放羊——此事虽然成为笑谈,但地主科的名头却越传越远,据说一直传到了北京,搞的整个系统都知道地主科这个梗。。。
在改革前,工人有很大的制约能力,是从制度上保障的,工会主席就是工人的主要代言人,且也是常委,跟一把手平级。
你说的那种情况,是实行厂长负责制和法人制度后形成的——实行这两项制度后,一把手一言九鼎,常委会成了摆设,私有化就方便多了——这是一整套打法,严密的很!
改革让谁得益了未必能得到他支持,
可要让谁受损失了一般都会被反对的
当然主席教育下的人民……
在资本主义经济制度下,工会是工人自发的集合和权益代言。因为制度原因,工会在中国(在所有前社会主义国家)都不是自发形成的权力,所以也没有起到工会在西方所起到的作用。
改革前,领导不太敢惹工人。工人很硬气的,见大下岗前的辽宁工人,央视有纪录片。
就俺的体会,领导随便捏工人,是90年代后的事,警察,舆论,政府全都站在企业主一边,工人才傻眼了。
山西曾有电台在90年代播出过工人来信,问这个党还是共产党么?
现在没人敢播这样的节目了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