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西河

主题:再贴一篇介绍邓稼先的,还提到于敏。 -- 桥上

共:💬44 🌺418 🌵1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3
下页 末页
  • 家园 再贴一篇介绍邓稼先的,还提到于敏。

    邓稼先真实的28年,有些细节我以前没见过。

    通宝推:故乡在喀什,三笑,独立寒秋HK,唐家山,老老狐狸,
    • 家园 关于21-715核试验事故,楼下快吵起来了

      也转一篇,当事人的回忆。38年前的今天,一次惊心动魄的氢弹试验事故处理揭秘

      里面还夹杂一些对普通人来说有趣的细节,摘在这,缓和一下气氛

      1、要是去检查没爆的核弹时,核弹突然爆了咋办?

      司机姓孙,叫什么已经记不清了,记得他是东北人。他打破了沉默,说:“咱们这么往里走,那颗氢弹会不会突然爆炸?如果突然爆炸了怎么办?”他的问题使车内的人一愣。是啊,氢弹会不会突然爆炸呢?当时他们要求挺进爆心的时候谁都没有想过这个问题。此时司机一提,他们也不得不考虑这个后果。高建民部长回答说:“不排除这个可能,因为我们还不知道造成氢弹没有爆炸的原因是什么。如果出现点火延迟的故障,那么就有突然爆炸的可能。”司机说:“如果突然爆炸,咱们不都得牺牲了吗?”高部长说:“是啊,这可是一颗氢弹,十万吨级的,落在地上,如果爆炸,不光咱们性命难保,就是参观场的人员恐怕也会受到波及!”

      为了减少车上的寂寞,我就寻话些话来说笑,我对罗说:“萝卜”(我平时不叫他罗元璞,那是因为我相知相识),核弹落下后可能有三种情况:第一种情况是核弹完好,那最好。但要是我们进去干扰了它突然发生爆炸,要知道那是氢弹啊,我们都会被立即气化,到时会不会追认我们为烈士呢?第二种情况弹摔裂了,那钚肯定要泄漏出来。我看过一篇报道,说美国有一颗氢弹从飞机掉下来,摔裂了,附近一个居民发现了它,不知道是什么东西,还用脚踢了几脚,这个人没几天就死了;第三种情况是化爆了,那钚的污染就更严重了,我们最不愿看到的是这种情况,而且很可能是这种情况,所以我们动作一定要快。

      2、老刘(就是说氢弹会气化人的那位)吃了两碗半:

      我进房拿了碗筷,面条在一个盆里,我盛了一碗面条蹲在地上开始吃起来。面条煮得有点像是爱吃的我们南方的烂糊面,觉得特别好吃,吃了一碗又吃第二碗,一边吃一边想,这么大的地方要找到不容易,不知什么时候能找到,我得吃饱一点。所以吃了第二碗又吃第三碗。

      吃第三碗时,我注意到邓院长在来回走动,我有点不好意思了,就把剩下的半碗面条倒了,碗也没有洗,把碗筷放了。

      3、防护服没拿够:

      王方欣参谋赶紧到防化用品发放处领取了四套防护服,分别给了三位领导每人一套,当他正准备穿防护服的时候,负责送他们进场的司机说:“我的呢?”此时,王方欣才意识到少领了一套。他赶紧把自己的防护服给了司机,让他穿上。这辆车就是凌晨配属开设安全撤离检查站的那辆北京吉普车。由于时间太紧已经来不及再去领了。于是王方欣没穿防护服就上了吉普车。

      4、坏事中看到好事:

      再一次感谢老天爷,让我们把核试验事故的原因已经水落石出后它才刮起风来。 核试验虽然失败了,却收到了一个意外的收获:核武器的安全试验。

      的确如此。我们的氢弹不会误爆。

      =======

      关于降落伞的具体故障分析,文中有叙述。不过,有两种说法,大家细看。

      通宝推:桥上,
    • 家园 以前是抬邓压于

      现在风向不对,又是借于抬邓了。

      不是说邓老不强,而是宣传口心思太多。

      • 家园 因为于敏长寿

        邓稼先的早逝和受到强烈辐射有关,除了贡献大之外,牺牲也大。而于敏的功绩主要是贡献,没有牺牲。二者不好进行比较。

        说“抬邓压于”,我认为有点过于解读了。毕竟以前于敏还活着,过多的宣传对他的生活来说其实也是一种干扰。现在他已故去,因此缅怀的文章就自然多了起来。

        以我自己来说,谈于敏,我佩服的是他的能力;但谈邓稼先,我除了佩服他的能力之外,更多的是惋惜和敬仰他为国家奋不顾身的精神。

        我姑姑曾跟杨教授说,中国在核武器研制上花的钱比别的国家少得多。杨振宁默默地摇摇头,轻声说,替换如果从搭上科学家的性命来看,就不能这样计算了。

        我衷心希望中国以后不要再发生科学家因为工作而早逝的悲剧了。

        • 家园 有道理

          一直以来有个“传统”,大树特树的英雄模范人物基本上都是已经去世的。我估计一方面可以避免有的晚节不保的尴尬;另一方面,人家把最宝贵的生命都付出了,活着的人也都服气。

        • 家园 "邓稼先的早逝和受到强烈辐射有关"就是宣传部门的漏洞

          文中"最严重的一次发生在上世纪70年代末。当时军工事业受“文革”的严重破坏,降落伞质量不过关,高空投弹后伞没打开,导致核弹直接摔在地上,没有出现蘑菇云。指挥部派出100多名防化兵,也没能找回核弹,这是非常严重的问题,邓稼先不顾劝阻决定自己去。在进入事故核心区前,他要求所有人退后,一个人冲进去,弯着腰在戈壁滩上寻找,终于找到了核弹碎片。这次遭受了极为严重的放射性钚239辐射,对身体的伤害是现代医学无法补救的"

          这里, 黑了一把文革,又不根据事实的煽情。

          事实上,70年代末,邓老已经是领导了,不是一线人员。实际上,出事故怎么做都是有程序的,有专人负责,根本没可能让一个老人在戈壁上找弹片。对照其他人关于此次失败的回忆,邓到现场指挥,在隔离带外。摔碎的核弹片是基地战士找到的。

          不能武断第说邓老的直肠癌与辐射无关(尽管医学上不能证实直接关系),但是编造明显有违常识的故事,实际上降低了全文的可信性,更是对邓老的亵渎,似粉实黑。

          此外,在市场经济的当下宣传“如果从搭上科学家的性命来看,就不能这样计算了”,还会有人搞国防科研吗? 实际上,这话也偏颇,为两弹牺牲的更多是平凡的战士和工人,难道他们的命就比科学家低?

          我不惮恶意地猜想,某些人是恨不得中国没原子弹氢弹的,对有功之臣恨之入骨。即使不能贬低,也有抑扬故意制造矛盾,进而编造故事,明褒暗贬。

          • 家园 邓稼先亲自去查看了弹坑

            邓稼先亲自去查看了弹坑,当然弹片不是他发现的。

            最近看了一些有关邓稼先的纪念文章和影视作品,都提到了他的英年早逝与一次核试验事故有关。这次事故是发生在1979年9月13日,那是空投氢弹核试验,大降落伞未打开,核弹落地时在戈壁滩上炸了一个大坑。使周围空气和地面被极毒的放射性核素钚严重污染。包括邓稼先院长在内的多位参试人员先后进入化爆后的弹坑区,受到钚气溶胶的严重的内照射剂量。在提到这次核试验事故时,有些报道是失实的(包括许鹿希的回忆),不但没有给邓稼先加分,反而有损邓稼先的形象。当年,我参加了这次核试验,我和另一位同事罗元璞受邓稼先院长之派,先后三次进入弹坑区。我是那次核试验事故亲历者,因保密原因我一直没有说,直到最近在网上看到有那次核试验事故的报道,电影也有那次核试验事故的镜头。既然解密了,我就把这那次核试验事故的真实过程写出来,以正视听。

            夜里,我在睡梦中突然被敲门声警醒,听到门外有人在喊我的名字,叫我快起来。我一听声音是我的同事罗元璞在叫我,这时我一切都明白了。因为他这次的参试任务是在“后面” 负责产品装配时现场辐射监测与安全.。他从几百公里外的“后面”连夜赶上到“前面”,半夜来敲我的门,肯定有事。当我穿好衣服打开房门时,看到邓稼先院长院长也站在门口,在昏暗的灯光下,看见在不远的地方还站着几个人。邓院长直接对我说:“老刘(我虽然比邓院长小十多岁,可他总是这称我),你和老罗两人立即去寻弹落的地方,了解弹体的情况。现在面条已经煮好,你吃了面条就和老罗一起去”。

            同去的是一辆向导车。罗告诉我:白天,基地司令部派出七个架次的直升机去寻找弹落的地方,己经找到弹落的大概位置,所以基地司令部派车带我们去,具什在哪里要我们去找到它,找到后,把那里的情况回来再向邓院长汇报。

            罗元璞是负责装配时的辐射安全的,所以他与邓院长都在”后面”,罗告诉(大意)我:当确定核试验失败后,邓院长的脸一下子拉了下来,眼睛里含满了泪花。二机部付部长和科工委付主任自动承担起这起核试验失败责任,并不断安慰邓院长。领导们立即在实验组会议开会,基地也立即派出直升机侦察。

            邓院长心里十分焦急,一定要亲自要去寻找核弹的下落。因为核弹落下后的情况不明,所以首长们坚决不同意邓院长亲自前去。邓院长只好服从命令。但决定派两位同志前去,基地派出向导车。

            罗元璞是负责核辐射安全的,是邓院长首命之列,当场有多名同志申请愿同他前去,但都被罗拒绝了。罗知道我在“前面”,就建议邓院长派我与他一同前去执行这项任务。邓院长同意罗的建议,于是连夜乘数小时的车赶到“前面”来找我。

            我们从车上把仪器和手电取下,先把仪器打开让它们预热几分钟,穿好防护服,戴上囗罩和手套,准备出征。先在原地测量本底,发现没有异常,我们拿着仪器,打开声响,往向导指的方向进行探测。我们两人基本上成“V“形前进,走了一段距离,仪器没有异常反应,走着走着,突然发现仪器的α计数增加, 心里一阵高兴。我俩靠近了一些,选择一个计数强的方向前进,愈往前走α计数愈强。再往前走,音响不再是“叭,叭,叭”的间断声了,而变成“鸣------”的长鸣声了。我赶快把量程转换到计数率表头,一看我吓了一跳,计数率表的指针己经指示在4~7计数/秒(几十年来这个数字一直留在我的脑海里),这个数字表明,这里空气中钚气溶胶浓度可能已经超过钚的导出空气浓度的(DAC)数万倍以上。在地面上看到已有一层薄薄的尘土和爆炸后碎片。这表明核弹己经爆炸,并且离弹坑(爆坑)已经不远了。我们清醒地知道,离弹坑愈近,钚放射性气溶胶的浓度也愈高。我们是不见弹坑不回头。此时仪器侦察功能己经完成,再往前走,仪器可能会超量程而损坏。为了争取少停留一秒的时间,为了防止仪器损坏,我关掉了仪器,用手电带路,看到地面上的尘土一个个脚印留在我们身后,真是“一步一个脚印”。

            总于看到弹坑了,我们站在弹坑边上察看了一会,弹坑大概有一米多深,弹坑的直径大约有十多米,弹坑里还留有爆后的残骸。环顾弹坑周围,没有看到降落伞,不远的地方有较大的“弹片”。

            “萝卜!这里剂量太大了,我们快撤!” 我们沿着来时留下的脚印快束回撤。在回撤的路上,一块黑色的小弹片引起了我的注意,它线度大概有我第一小母节指那么大,我打开仪器靠近一测,计数率一下达到最大,估计是一块钚的碎片。我拾后用手套把它包起来,我跟罗说:我们把它带回去,回报时可作为核弹己经爆炸的物证(后来我很后悔,不应带回这个碎片),罗点点头也同意了。回到车傍,我们都松了一口气。我们把取下的口罩丢在了戈壁滩上,小碎片放在我的座位底下,仪器放上车后就开车了。

            汽车直接开到基地司令部,那时首长们正在吃早饭。我们带着仪器和那块小碎片来到食堂的小园子里,首长们看到我们回来了,都放下碗筷走到小园子里。我们向邓院长汇报了核弹情况和弹坑的状况,为了说明确实已经爆炸了,我打开带回的小碎片,托在手里,用仪器测量给他们看。邓院长听完汇报,点点头说:你们辛苦了,赶快回去休息吧!

            紧张过后的放松,我很快就睡着了。我也不知睡了多久,在睡梦中又有人把我叫醒,一看又是“萝卜”,问他又有什么事?他问我:“你还记得去弹坑的路吗”?我说:记得。他说:“邓院长要亲自去弹坑看看“。我说:那你带他们去就是了。罗说:“我不认识路,你快起来,他们都在等着”。我赶快穿好衣服,因为没有“干净”的防护服可换,我只好仍旧穿上那套已经“脏了”的防护服,带上手套和口罩。走出房门,我把放在门口的小碎片也带上,准备把它丢回弹坑区。

            我们是向导,走在前面,朝弹坑走去。到达弹坑附近 ,因为是白天,弹坑内和它周围的情景就能看得很清楚了,我眼睛向弹坑周围环视,在寻找降落伞。要是大降落伞没有被引导伞带出来,肯定会炸毁并散落在弹坑附近。但是,在弹坑附近我还是没有看到降落伞,这一点我想他们也会特别注意到。

            邓院长站在离弹坑不远的地方察看,我注意到有两人正走到弹坑边上后准备往弹坑里去。“不要下去!不要下去!”我的喊声未能阻止他们。他们下到了弹坑里,我看到有一位还用脚踢了几下残骸。我赶快跑到邓院长身傍,请邓院长喊他们快上来。邓院长对他们喊了几声,他们终于上来了。这里空气中的钚气溶胶浓度肯定极高,此时又有微风。我建议邓院长:我们赶快离开。

            我们按规定走的“回收路线”(经洗消站)返回。汽车先开到了洗消站,我们都下车。车辆由战士进行洗消,我们上洗澡车上洗澡,我和邓院长两人是在同一辆洗澡车上洗澡。洗澡车上的水有点凉。我对邓院长说:“邓院长,这水不好,有点凉,我们得快点洗”。邓院长说:“好”。我们从洗消站开车出来,直奔居地。

            在我居住地方的小院子里,我又遇到了邓院长,他看我后,向我走来,问我:“老刘,你把那块小弹片打算怎么处理”?我告诉他:“我们一同去弹坑区时,我把它丢回弹坑区”。他满意地点点头说:“好,这就放心了”。

            老天爷知道我们的任务完成了,它开始赶我们走了,所以开始刮起风来,我们又在弹坑的下风向,很不安金。我在房里,听外面有人在说:“基地己经测出我们这里空气里的α气溶胶浓度愈来愈高了,大家做好撤离准备”。

            我在房间里听到风声愈来愈大,好像风暴就要到来了。有人在喊:“邓院长叫我们立即撤离,院子里有卡车,乘卡车先到机场,乘飞机回马兰”!喊声不断重复着。同室的人都出去了,我赶紧提起小行李包,打开房门向院子里跑去。风暴己经到来,风沙打在脸上很痛。那人看到我过来,指着在小院子停着一辆卡车对我说:快上那辆卡车。正当我从卡车后面向上爬的时候,突然有人在我后面把我拉下来,我回头一看原来是邓院长,他二话没说,拉着我的手臂把我拉到卡车的付驾驶室门口,打开付驾驶室的门,看到王XX己经坐在付驾驶室的座位上了。邓院长对王XX说:“你下来,坐到卡车上面去,老刘太辛苦了,这个位置让老刘坐”。王XX下来后,邓院长把我推了上去。我回头从驾驶室的窗外望去,邓院长的背影已经消失在昏暗的戈壁滩上沙尘中。汽车己经开动,我还是坐在那里发呆:他要送走最后一个人后他自己才会离开。

          • 家园 文革中的那段应该是历史真实发生的事件

            核弹因为降落伞质量问题而摔坏,应该是真实发生过的历史事件。我记得以前从其它材料上也看到过,它应该发生在文革初期,当时工厂停工搞文革是普遍现象,生产降落伞的厂子即使没有停工停产,但因为政治气氛浓厚,工人的注意力被分散,放松对质量的把关是非常可能的。降落伞这种东西,在关键时刻因为一个很小的疏忽而导致开伞失败也是可信的。我记得我看到的其它材料上还讲到过,核弹研制单位专门派人到降落伞生产单位,告诉他们生产的降落伞的真实用途。当时降落伞单位原领导已经“靠边站”了,负责的是文革中“夺权”的造反派。这些造反派听到这些之后,马上表示一定会保证为核弹研制所生产的降落伞质量。从那之后也确实没再发生过降落伞的质量问题。

            核弹摔碎后,邓稼先在现场指挥寻找残骸。但防化战士们不懂核弹内部结构,不知残骸中哪块碎片才是真正的关键。因为摔碎的核弹全部受到核污染,也不可能把全部残骸都捡回去。邓稼先这才决定亲自上阵的。

            我估计他应该是穿了防化服进入污染区的,但当时的防化服恐怕对核辐射的防护能力相当有限,在高辐射的环境下待时间长了人肯定要受到很大的伤害。

            他的早逝也许不是那次事故的直接后果,但从那次事故之后他的健康就垮了。

            我记得那次事故是文革初期,应该是六十年代末,七十年代末文革已经结束了,而且两弹结合也早已完成,没必要用降落伞做试验了。

          • 家园 我对这个亲手捡弹片的故事完全不相信

            而且是多年前看到就不信。

            这样做首先毫无意义,其次技术上不可能(你是眼神比别人好还是力气比别人大?),最后,作为一个严谨的科学家,项目领导人,严重违反安全要求,是根本不可能的,而且他的警卫员也不想上军事法庭吧。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3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