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西河

主题:天涯上看到的《从现在看2011年张维为和福山辩论(转载》 -- 夏至欧锦

共:💬491 🌺3597 🌵61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33
下页 末页
                    • 家园 因为之前培养的人还在吧

                      早期分配回乡的学生, 还有受过正常教育的这批人再投身本地教育, 差不多正好维持一代人的时间

                    • 家园 农村教师的工资由大队发,不等于国家不投资

                      教育投资何时仅仅限于发工资了。

                      教育经费具体比例是多少我不知道,但我知道医疗比例。65年仅仅百分之二十五的医疗经费用于农村,毛泽东怒斥城市老爷部发出著名的六二六指示大加改善。

                      1998年,邓小平领导下的改开,这一比例降到仅仅百分之十六。

                      教育经费的使用和医疗经费不会有什么不同。

                      • 家园 我70年代中期生人, 小学直至初中一直有教育附加费。

                        不交这个钱, 就不法书。至今没搞清楚这个费用是干什么的。小学时期六一儿童节,都是城里的学校给我们捐连环画,篮球, 跳绳。

                        1986年,邻居胡婆在武钢工作的儿子吴叔叔春节带回来水果糖,我吃了一个,那个味道让我一直记忆; 第一次知道了有香蕉这个东西,还有满地旋转的蝴蝶形烟花。胡婆的孙女萍萍那时穿着上海买的时装,虽然和我同岁,但我们真把她看成仙女。

                        1995年,我考取市重点高中,萍萍仙女也在那所高中。她当然不认识我,是因为一次碰见胡婆给她送饭才知道的。考上大学后,对胡婆全家知之甚少。

                        去年,家父仙逝;春节时,吴叔来家拜大年,和他闲聊得知,当年仙女萍萍考的不好,毕业后在武汉的工作一直不理想,单身,而且一直没结婚, 这个是吴叔的心痛。

                        吴叔是毛时代被其家族某武装部长推荐去武钢的,家父因为我爷爷当过甲长政审不过关, 没能去黄冈某高校,做了一辈子地球修理工。

                        我和仙女萍萍则是邓政策的小人物,但我俩已经没有任何差别,仙女也不再是仙女。

                        • 家园 教育附加费是邓改对农民下狠手,著名的三提五统的五统之一,

                          ”所谓三提,是指农户上交给村级行政单位的三种提留费用,包括公积金、公益金和行管费

                          五统是指农民上交给乡镇一级政府的五项统筹。包括教育费附加、计划生育费、民兵训练费、乡村道路建设费和优抚费“,

                          三提五统是1982年开始对农民个人征收的,之后演变为臭名昭著的苛捐杂税,所以很不幸,你赶上这一拨了。

                          直到八十年代初期,中国小孩每年学费只有数元(三四元)的水平,困难户还可以减免,而咱们七十年代中期生人就赶上学费猛涨,中小学乱收费的阶段, 2001年,国家为了”治理乱收费“,规定的合法费用是农村小学生每年费用120元,初中生每年230元,即使刨除通胀,也已经是1980年之前的多倍,而之前的乱收费更当是至少年几百元的规模,而97年的农民年纯收入也就是不到2100,你可以想象单一个教育费用,就给了农民怎样沉重的负担 。

                          你是幸运儿,考上重点高中走出来了。那么邓氏改革给农民加上极其沉重的教育成本镣铐,害了多少你的农村同龄人,你想过没有?

                          • 家园 不但农村,城市也没逃过去,小学时家长单位另给学校交钱

                            八十年代初,至今搞不清是什么收费,家长单位不交无法报到。当年小,根本不知道怎么回事。上了近二十年学唯一一次报到被赶回家。映像特别深。学华主席你办事我放心课文时候都没出过的事情。而港口进口车货场放不下排到路边。也就是那时才看到过专运汽车的滚装货轮。

                          • 家园 这个是真有的

                            这个是真有的。我和我哥是交了好多年这个费用。记得小学有一次交迟了,上课的时侯被班主任从教室叫出来叫回家去让家长交了费用后才进教室上课。其实真是小事,只是可能当时印象深刻,所以至今记得。

                          • 家园 最可笑的口号是“再穷不能穷教育

                            再苦不能苦孩子”,怎么样话都说到这么高大上的份儿上了,家长同志们还不赶快乖乖掏线?靠,太有才了!原来这个催人奋进的口号是冠冕堂皇地向人民开刀的借口。其它部门也顺杆爬,一时间“人民XX人民建”的标语满世界飞,向人民开刀成为个个部门机构的共识。再加上“让一部分人(厂长经理)先富起来”的大下岗,以我家为例,几个姐姐几乎全家下岗,每年开学季孩子的学费、杂费都是很大的负担,在新权贵的灯红酒绿中,所有工人农民为了生存而苦苦挣扎。其他重灾区如东北,与现在乌克兰的情况一样只能用凄惨来形容了。这一幕是“改开派”永远无法洗刷的污点,虽然现在朱相也试图用稿费去扶贫,也许会补偿点自己的良心吧。

                    • 家园 那时招工比现在高考的还多

                      读书是一条路,那时还有从农村招进企业当工人,说起来比现在考上大学只好不差。

                      农村教育,说真的,河里大部分人估计对于所谓二本,不屑一顾的应该能占过半,但是农村娃,我的认知中,考个二本相当之很十分牛的了。

                      唉!

                      • 家园 招工也看地区

                        那首先是该地区有招工的单位。我老家在浙江温州,和福建沿海,浙江的台州,广东的潮州一样是对台前线,解放后几乎没有投资新的工厂,实在是没有招工的机会。而改革开放后,我们这些地区刚好是经济蓬勃发展的地区。

                        我在别的帖子里看到你粤北的,那里到可能在改开前建了一些工厂。

                        • 家园 和你想的有点偏差

                          招工的主力,是当地公社的各类政府机企事业单位。如公社里面的这个员那个员的,木材站,农机站,水利会,兽医站,农科所,运输队,建筑队,供销社,林场,矿山,还有卫生院当时也吸收一些民间医生。去远方城市工厂的也有,少。

                          各个地方的自然环境和战略形势当然会影响经济发展,记得当年整个沿海,包括广东沿海都是对敌前线。你看湛江湾北部湾那么好的海运条件,直到这几次种岛后才搞开发,湛江求一钢铁厂近二十年,种岛后才到手。

                          历史发展是有阶段的。从历史上看,越是战乱穷困的年代,人员流动的管制越严,当然,前提是当地还有管制能力。

                          以前有个电影,《盲流》吧,记得是这个。如果说城乡人员的有组织交流,我认为是改开前多,改开后放松人员管制,其实很多农村人流出去,就是盲流,也许现在看来很浪漫,当事人,也许其实血泪斑斑。有个很有名的电视剧,《打工妹》,当然主调是积极向上,但也反映了打工的辛酸。

                          很多事,不堪言。《霓虹灯下》有一句话:霓虹灯下有血汗。

                          现在我们笑乌克兰是欧洲子宫,性服务者供应地,当年中国,何偿不是这个样!

                          历史没有假如。如果主席没死会怎么样怎么样,不成立。改开是否必须?之前的改开路线是否必须?是否最优?好与不好,方法正确与否,有没有错误,有没有成绩,目前没有正式权威的论断。不过,这不妨碍我们讨论。每个人的认知都是有限的,每个地方都是不一样的。那我们就各说各的就是了。

                      • 家园 那两个人就是一个娃娃,根本就不知道当时社会和城乡。。。

                        人员的流动情况,全凭个人孩童时期的有限体验和邓氏改革阉割版历史的叙述来想像。。。

                    • 家园 你以为啥呀你以为,你坐在家里键盘上,能知道啥?

                      你根本不知道农民兄弟对有真知识的人的崇敬之心!在六七十年代农村大力发展集体工业经济时,对有真知识的渴求之心~

                    • 家园 他们估计都不记得有初中专这东西了

                      读高中对很多农村学生来说很长时间是高风险投资。考上大学的机会不大,在我们县一直到90年代初期不超过10%,考不上就只能回家种田。高中基本上都办在县城或镇上,农村学生绝大部分要住校,这对很多家庭是不小的支出。所以一直到90年代中期,初中专是广大农村学生的首先,高中其次。另外农村学生不是允许考技校的,农村学生高中毕业后也不允许招工招干,农村高中生当兵回来后也不分配工作,继续种田。

                      通宝推:黄河清,
                      • 家园 没错,大多数情况下,读书好的都直接选择考中专,可以早三年

                        工作,为家里减轻负担,而且好多中专进单位是干部身份,技校出来只能是工人编制。

                        80年代初选择上高中考大学的,基本上要么家里条件还不错,要么父母比较尊师重教。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33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