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西河

主题:旧贴新发:宗教中国化从何入手? -- 诸葛小花

共:💬61 🌺428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5
下页 末页
  • 家园 旧贴新发:宗教中国化从何入手?

    河里最近不少讨论和宗教聚敛财富、干预世俗生活有关。

    旧贴一篇,原发思炎茶馆和爱吱声。现重新贴出,供河友参考。

    爱坛原址:http://www.aswetalk.net/bbs/forum.php?mod=viewthread&tid=43550&extra=

    2016年4月22日-23日,全国宗教会议在北京召开。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发表重要讲话。讲话一出,各大论坛几乎均有一致的正面回应,体现出对宗教事务加强管理的广泛民意基础。一种认为宗教工作方针政策将发生重大转向的看法似乎正成为普遍的观感。

    一、宗教何以让人不安

    从理论上讲,宗教存在的最主要价值,是让人的心灵获得安宁。但是,从现实来讲,宗教令人不安。

    在过去三十多年中,放权式改革使国家权力退出相当一部分公共生活,宗教崛起成为补充这个空白的重要力量。在合法性、组织动员能力和资金实力方面,宗教组织向世俗权威提出了重大挑战。而这次宗教工作会议召开的重要背景,恐怕就是防止这种挑战演变为后果更为严重的冲突。

    也许有人会质疑:政府控制的人力财力更多,为什么不能你不去关心?

    近世以来,对于政府权力的控制,一直是政治法律哲学的主线之一。现代社会发明的宪政、民主、言论自由等一系列制度设计,都是基于控制政府权力的。所以在今天中国,我们以建设性的方式批评政府基本是没有问题的;以调侃式的方式批评政府也几乎不会有人管;以极端的方式攻击政府,可能会有一定的后果。

    但是,你批评个宗教(包括整体的教派和个别的宗教人员)试试?

    宗教意识形态的至上性往往倾向于排斥批评,神化本教团及神职人员。因此一旦背离向善的方向,就会产生巨大的破坏力。

    二、习划出了什么样的底线?

    在构成宗教组织力量之源的三个要素中,核心的是前两个,即合法性和对教徒的组织动员能力。经济实力是这两个要素的自然结果。

    习在讲话中指出:

    “共产党员要做坚定的马克思主义无神论者,严守党章规定,坚定理想信念,牢记党的宗旨,绝不能在宗教中寻找自己的价值和信念。”

    这句话如果从组织动员的角度来说,就是“不许动我的核心基本盘”。中共执政的力量之源,是党的组织纪律控制之下的组织力和执行力;这个基础被触动,后果是十分严重的。

    习还提出了另外一个问题:

    “积极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一个重要的任务就是支持我国宗教坚持中国化方向。要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来引领和教育宗教界人士和信教群众,弘扬中华民族优良传统,用团结进步、和平宽容等观念引导广大信教群众,支持各宗教在保持基本信仰、核心教义、礼仪制度的同时,深入挖掘教义教规中有利于社会和谐、时代进步、健康文明的内容,对教规教义作出符合当代中国发展进步要求、符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阐释。”

    这句话是重新开价。世俗政权容忍和保护宗教存在的对价,是各个宗教不得任性,要按规矩来。

    扎牢基本盘的问题,比较好解决。动用党纪手段很快就能奏效。宗教中国化的问题,不太好解决。因为这里面有个悖论:要修改教义,必须要有懂教义的人。而懂教义的人,基本是宗教自己的信徒。让各个宗教修改教义,在拉人、修庙、聚财的高潮中自我约束,实在是一件难事。

    三、建立国家干预宗教的正当性基础

    “宗教信仰自由”已经成为主流的叙事话语。在这个主流叙事之下,世俗权威要想对宗教进行干预,必须构建正当性基础。

    一般认为,国家之所以要对宗教进行限制,是因为尽管宗教信仰是个人的事,但宗教是一种有组织的信仰。以组织方式进行的宗教活动可能会影响到他人和社会利益,因此要对宗教进行限制。

    进一步讲,宗教不仅是一种理念和世界观的选择,也是一种行为方式和生活方式的选择。当理念和世界观存诸于内的时候,与他人无涉;当理念和世界观形诸于外的时候,就可能影响到他人和社会利益。

    目前关于国家需要对宗教进行干预的论述,核心不出以上两点。以上两点是可以成立的,但不够究竟。

    中国官方在宗教工作中坚持的所谓马克思主义的宗教观,即“宗教是被压迫生灵的叹息,是无情世界的感情,正像它是没有精神的制度的精神一样。宗教是人民的鸦片”,是一个过于宏观、过于抽象的本体式论断,难以推导出政策上的意涵。“鸦片”作为一种舒缓镇痛剂,是该让大家抽呢,还是不该让大家抽?

    小花认为,我们之所以对宗教感到不安,是因为宗教是一种有组织的精神强制。宗教在内化其教义的过程中,不可避免地运用包括恐惧、角色认同、权威压制等精神手段。适度运用精神强制,是建立宗教秩序的需要。这种精神强制,也是宗教团体组织力量和神职人员精神权威的重要来源。鉴于这种强制在宗教内部缺乏足够的制衡和控制手段,国家有必要对这种精神强制保持随时监控并在必要时进行干预。这是国家对宗教进行干预合法性所在。

    深入研究“宗教精神强制说”,不仅有利于建立国家对宗教进行干预的理论基础,也有利于让人们理性评估宗教。

    四、防止宗教滥用强制从何做起?

    在谈及宗教信仰自由的时候,有这样一段话:

    “每个公民既有信仰宗教的自由,也有不信仰宗教的自由;有信仰这种宗教的自由,也有信仰那种宗教的自由;在同一宗教里面,有信仰这个教派的自由,也有信仰那个教派的自由;有过去不信教而现在信教的自由,也有过去信教而现在不信教的自由。任何国家机关、社会团体和个人不得强制公民信仰宗教或不信仰宗教,不得歧视信仰宗教的公民和不信仰宗教的公民。”

    目前宗教力量之所以日益扩张,与只重视信教自由、忽视退教自由和改宗自由有直接关系。在这种情况下,任何教派,控制的教徒人数只有增加,没有较少;从而其组织动员力量,只有增加,没有减少;从而其吸纳的经济资源,只有增加,没有减少。归根到底,是政府放任了宗教的精神强制。

    在教派斗争生死存亡的时期,限制退教自由可能有一定的合理性。但是在强大的世俗政权对合法宗教提供保护的和平时期,限制退教自由就是值得推敲的事。

    不幸的是,在为数众多的宗教中,对退教都动用精神强制予以限制。例如在藏教中,退教被视为是极其严重的过患;在伊斯兰教中,“叛教”之罚,亦极严重。

    所以回到本文前面的主题,“对教规教义作出符合当代中国发展进步要求、符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阐释”,让各大教派把自己对退教和改宗的立场亮明,对退教和改宗现有的教规亮明,下一步往那里去,就有方向了。

    “万山磅礴必有主峰,龙衮九章但挚一领”。治学理事,其道亦同。通过追问“人们何以对宗教感到不安”,有助于发现被忽视的因素,有助于找到解决问题的出路

    通宝推:jhjdylj,桥上,陈王奋起,
    • 家园 何谓中国化?

      我这么问,或者有人要批评我咬文嚼字了。可是在我看来,“中国化”的定义既不明确,也缺乏一定程度的共识。

      我们来看几个例子:伊斯兰教在中国有门宦,基督教在中国有拜上帝教,可谓是非常中国化了。它们在历史上起到的作用我们这里不讨论,但我想大家都会承认,在当代中国,这种“中国化”未免不合时宜。

      那么“中国化”也与时俱进,譬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这能否与宗教共融呢?这姑且不论实现难度,倘宗教徒都能做到自由平等,爱国法治,牧师阿訇不如党委书记大,上帝真主不如共产党亲,那何不干脆教会改成党支部,彻底抛弃宗教这个名头呢?

      其实历史上也不是没有成功“中国化”的例子,比如佛教这个印度舶来品,现在汉传佛教已经是佛教徒的大宗了。可是还有一个问题,我们现在谈宗教,一般认为佛教道教是本土宗教,亚伯拉罕诸教则是外来宗教。宗教学上它们自然有许多共通之处;但他们所起的社会作用其实并不同。

      佛教道教,往往是饱食终日的文人雅士们的精神寄托(当然也有用宗教组织基层群众的例子,但历来都是政府严打对象);而基督教、伊斯兰教之流,都深入到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实际上是一种社会组织形式。借用个科学术语,它们在社会体系中所占据的“生态位”不一样。

      于是乎问题来了,存在改变外来宗教的社会作用,使之不能干预世俗社会的可能性吗?我不能断言没有,但我看来这并非主要问题。主要问题是,这些外来宗教所盘踞的基层社会组织这个“生态位”,在现在的中国社会是缺失的。

      共产党以发动群众起家,但改革开放之后,执政党逐步退出了基层组织和管理。空档总是要被弥补,外来宗教的得势,除了走资派的有意放纵之外,与政府在基层的社会功能大量缺失是有关系的。伊斯兰教以其爆炸性吸引了更多社会关注,但基督教在中国的大规模传播也决不可忽视。对中国基督徒数量的估计,从两千多万(社科院2010年报告估计)到一亿左右(若干学者的估测)不等。我非专业人士,对这些数字无力评判,但基督教对中国的渗透可能会超过一些人的想象。譬如我亲眼所见,美国教会长期支持数个中国落后地区乡村的学校——是否教会学校我不清楚,但显然他们在学校里进行了传教活动,因为中国孩子们写来的感谢信里,俨然已经是教徒的口吻了。

      伟大领袖毛主席教导我们:阵地我们不去占领,敌人就会占领。这不独文化思想、舆论宣传的阵地,社会基层也是这样。前面提到,佛道两教在中国更倾向于上层路线,类似于西方贵族所热衷的艺术资助;那么中国难道没有对应于亚伯拉罕教的组织武器吗?

      当然是有的,就是传统的宗法制度。我们也看到目前执政党连篇累牍地宣传家庭建设,是否沉渣泛起,以毒攻毒,甚至饮鸩止渴姑且不论,至少药是对症了。

      可惜,对症却未必有效,盖因宗法制度乃是建立在一定的社会经济基础之上的,皮既不存,毛又焉附?最简单的,以当代中国的经济现状,除了占人口极少数的大资产阶级,有多少人有“振恤宗族”的经济能力?不能给宗族以扶持帮助,权威又从何来?

      就算退而求其次,不谈宗族,单说家庭(实际单一家庭并不足以对抗作为社区组织的宗教基层教会)。以目前中国社会中坚的青壮年而言,社会适应能力和经济能力显著强于父辈,父辈的权威又由何建立?推而广之,一个蓬勃发展,快速前进的社会,是不可能存在什么父权的。

      总而言之,问题的根本是执政党在基层组织能力的缺失,更确切说是生产生活方面组织能力的缺失。而人民群众,至少相当部分的人民群众,还有这方面需求。两相作用,导致宗教势力坐大。治本的方法要么是重建基层组织与宗教直接对抗,要么是消除人民这方面要求。单纯遏制宗教,无非扬汤止沸罢了。

      而且,目前中国的宗教问题,很大一部分其实是民族问题,既然主题谈宗教,这里且不赘了。

      通宝推:故乡在喀什,独草,审度,白玉老虎,崇山彩云,脑袋,
      • 家园 天主教:集体认妈认爸找兄弟姐妹组织——某乡土天主教的移情

        完全的门外汉,再说点感受,抛砖引玉。

        1、移情

        我接触过的中国乡土天主教,其核心做法,用个心理学词汇:“移情”,主要是对理想化的父母、兄弟姐妹、孩子的感情、依恋转移到天主、圣母、耶稣及小伙伴身上。

        它就像个集体认妈认爸找兄弟姐妹的组织。这非常有吸引力。理想化的答疑解惑的充满爱和支持的爸、妈,知心又平等互爱的兄弟姐妹,世上哪里找?多少人一辈子缺失这些、渴求这些。我上个贴还提过,本土化天主教对“恶人”容纳度高。“恶人”往往很需要接纳。(这里小小疑问一下,对“恶人”容纳高,这是本土化?还是所有天主教都这样?我猜是所有天主教都这样,对他们来说,最重要的是“信”/“不信”。)

        天主教所针对的心理需求一直存在。人生漫漫,谁都不能保证自己不会在某一时刻像个“迷途的‘羔羊’”。

        2、移情的办法很多

        我从小看着慈爱的圣母、慈爱的天主(三位一体?我分不清楚)、受难的耶稣的图片和塑像长大。有时也会看教徒做礼拜。

        通过一系列情感、思想、形象、行动操作,移情到慈爱而全知全能故事特别多的天主、圣母、耶稣他们身上,是很可行的。

        比如,天主那么厉害,为什么在乡下普通教徒面前多以受难形象出现?干嘛不多表现他创世移山倒海神力无边?这很矛盾,说白了,为了移情。耶稣的死亡,是对子女的感情向耶稣移情的高峰。耶稣一个常见形象:特萌萌哒看着很聪明的小婴儿,被美丽年轻健康慈爱的妈咪搂着托着……

        移情的内容还有一些其它的,比如“自爱”的一部分就被移情到天主那里。饭前祷告,我特别反感,可能从小觉得劳动光荣吧,劳动得来的,农民顺应自然改造自然的果实,点点头胸合个掌就归天主了?信了你的邪!

        仪式感十足、美化、接地气的各种教会行为,对移情的巩固非常有力。比如说,教友们不管平时有没有那么和谐,一起做礼拜的时候,气场是很和睦的。

        3、我觉得本土化的天主教在某些时候是有革命性的。

        它使中国人尊他人的神为“主”,尊他人的“父”他人的“母”,很叛逆呢!这也许能帮助人们冲破家庭和宗族的束缚。

        它能使人看到主观意志的能动性,聪明人通过它会发现,人类居然能“空手造天国”!还运转得很好,这启发了他们通过人的主观意志向上层建筑发出挑战。

        4、改造天主教,使它有益于中国的发展,我个人觉得很难。它的组织性质决定了它最终是国外教会的工具。还有它本质上的虚伪、反动和落后……

        通宝推:桥上,
      • 家园 昨天一位年轻人说中国目前的宗教问题

        基督教要比伊斯兰教严重得多,我是赞成这个说法的。

        盖因基督教传播的广度非常大,而且家庭教会地下教会几乎都不注册,处于一种失控状态。这种教会,总是会发生一种问题,就是信徒的宗教献金,被教会的主持人私吞,当然这种现象也是部分家庭教会和地下教会中存在的。只是这种教会基本上都没做大,都是几十人几百人的规模,信徒们奉献的献金也都没有要索回的想法,显得问题都没那么大而已。

        另外一方面说,有些农村的地下教会,其实很中国化了。春节期间,网上流出个段子,广大网民看着很欢乐。其实那是某个河南地下教会的圣诞节演出(圣剧),用河南坠子戏演的台词,看上去似乎有点淫秽,其实完全是按照四福音讲述玛利亚未婚先孕和耶稣出生这件事。

        所谓的中国化首先还是要求组织上的中国化,不做外国教会的下家;其次是表现形式上的中国化,比如清真寺和教堂的中国建筑元素;第三就是不可以接受外国教会的金钱支持。说到这里,有个搞笑的事说一下,现在德国的很多教堂,已经被中国教会买了下来,这是德国从事华人基督教事工的德国人说的。

        总之,我认为所谓的中国化的要点,就是要求宗教,不要成为一种潜在的社会动乱因素,要成为社会稳定人民康乐的积极因素,成为执政党的帮手最好,不能成为帮手也不要做敌人也可以。我观察到,各地各层次宗教头面人士,大多都是各级政协委员。

      • 家园 乡贤对应族权,女德对应夫权,家风对应父权

        基本是封建礼法的框架了。

        其中家风的提法最为搞笑。成为“乡贤”的前提是有钱,夫权对应的是男人在这个社会中的优势经济地位,而家风建设呢?如您所言:

        以目前中国社会中坚的青壮年而言,社会适应能力和经济能力显著强于父辈,父辈的权威又由何建立?

        你要求有能力为子女谋福利的领导干部、尤其是高干搞好家风、管好子女,倒也没有问题,要求手无寸权的小老百姓、尤其是因为自己没权没钱导致子女在社会上步履维艰的小老百姓搞家风建设,目的除了培养顺民,似乎没有别的解释了。

        说到这里,想起老家一个带点转弯亲的地痞。该地痞跟我年龄差不多,之所以能成为地痞,是因为他姑在县公安局,打了人以后只要后果不严重,他姑都能想法把他保出来(别人打了他就是另一回事了),久而久之,人们就怕了他。后来自己做生意,所谓“做生意”就是针对一些富裕工商户强买强卖,倒也算是“正道”。最后一次听到的他的消息是,他7岁的儿子吃饭把桌子掀了,他非常高兴:“我儿子7岁就会掀桌子、真能干!”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生存智慧,对于该地痞来说,他想把什么样的生存智慧传承给下一代呢?

      • 家园 基督教影响确实大,而且它很低调

        说说我的老家吧。

        老家乡下,外公外婆家佛教影响比较大。爷爷奶奶家是天主教多年地盘,至少百年以上,天主教会和教徒在当地相当低调,这是它的生存之道。

        两者比较。我的直观感受是,天主教会组织力比佛教的强(强太多了!他们很统一很团结,组织架构很清晰,做礼拜什么的很有规律——而且基层工作做得很好的,最近的一次我去看他们做礼拜,好像是他们内部哪个高大上地方来的啥啥传达个啥,记不清了……但是感觉比对村民宣传**大搞得好呢)。轮子功被打击,多多少少有点波及普通佛教信徒,而爷爷奶奶家那边的天主教会安然度过了各种年代各种运动。爷爷奶奶家前些年建了个佛教寺庙,我去乡下会听到它在大声放广播,今年春节也听着了。补充一条,天主教门槛真的真的真的很低,估计跟它与西方近现代生活同发展有关,佛教入门还是很有难度的(这也许也是它的一种生存之道?不然一不小心就轮子化了……)。

        从小接触,我对天主教是亲近的,也看到了其中非常大的坏处。教徒对做善事是“自觉”,且要求不怎么高,这固然使其中善良的教徒心生安慰,但也使中的一些“恶人”,做了些本该做到的事就洋洋自得,假如还做了一两件“善事”更不得了了。强调“福”是神赐予的,那么利益或者额外的利益都是理所应当的,因为教徒是神的选民嘛,这使得那些“恶人”们处在一种很“自在”的精神状态,还有一种优越感。我感到教徒们皈依主,把人格的自主权交给“主”之后,善良的人还好,“恶人”们更不负责任,更不需自省了(好吧,他们不信教也不会负责任也不会自省,但信教使他们处在一种“自我满意”的状态,更反动了)。

        在神圣的包装美化之下,是非常庸俗非常功利的东西,而且精神上的人格控制真的很厉害,所以我对天主教一直有很不好的感觉。

        我信天主教的善良的小姑姑,有时也会困惑,她笃信主,为什么感觉还是很不公平很委屈。我很想跟她说,信主从来跟公平没关系,你看到你的“恶人”教友天天开心过日子,只会感觉更不公平罢了……

        对佛教我印象要好一些,我从外公外婆家那边的信徒身上,能看到很多自省的成分。大约因为佛学根子上还是要求自我觉醒吧。

        通宝推:桥上,
    • 家园 宗教变革

      我和来自西亚宗教世家的女孩花了几年时间讨论宗教。最后她说,你要我怎么办?

      啥叫你要我怎么办?她家有权有势谁都不会拿她怎么样。她家开明得很她母亲妹妹不在必要场合全都不戴头巾。她有自己成功生意完全不靠宗教吃饭。

      但是她一辈子跟从的思维方式,行事原则顿时烟消云散。她一辈子的社交圈几乎化为乌有。她得一切从头开始。这是多大的代价。

      所以,宗教变革需要和社会变革结合。如果个体来做,虽然可以做到,真的非常辛苦。

      通宝推:桥上,
      • 家园 从头再来

        穆斯林的从头再来可不容易。

        因为"光荣xx"什么的是真实存在的。

        而且,一个穆斯林的生意圈最后就是家族圈的延展与放大,否则别说独善其身了,立足都成问题。

      • 家园 每个人的圈子真不是那么好丢开的

        穆斯林说,清真寺就是穆斯林的家。事实上,在中国,穆斯林到一个新地方,首先想到到的就是去清真寺咨询实务,或者接受帮助,甚至于住在清真寺里。穆斯林去一个新地方做小生意,也喜欢在围绕清真寺的市场上开始。

    • 家园 应该允许宗教自由竞争

      建立统一的宗教场所,让所有的宗教轮流进行宣讲。宣讲时的背景采用道具布景方式展示,轮流切换。所有信众必须掌握两门以上的宗教知识。国家对于掌握两门以上宗教知识的信众通过考试的形式给与物质奖励。信众有权把奖励捐献给教方。保障信众有切换宗教的权力。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5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