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西河

主题:沪港对比,老邓管治下生活水平的相对倒退 -- 陈王奋起

共:💬566 🌺3649 🌵190 新: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38
下页 末页
                  • 家园 真这样城镇户口还值什么钱?

                    当时的普遍现象是一个城镇户口要接济一帮子农村穷亲戚。私底下城镇户口的买卖非常盛行,要是农村能达到你说的这种普遍生活水准,谁吃饱了撑的还向城镇挤,工农剪刀差也可以不存在了,老百姓可不傻。

                  • 家园 白果是药材。

                    五匠,在外面干活,要向生产队交钱买工分,才能分基本口粮。

                  • 家园 河里的东西还能换钱,真好啊

                    我们那早年的时候,淡水里不少带毛的螃蟹,逮到了也都是扔掉的,换不来钱,因为没人吃。大家好像只认海里的水产。

                    有人喝多了睡在河边吐了一地,别人来寻他的时候发现醉倒了好几只鳖,结果就当铁饼扔回了河里。我仍然记得后来马家军出名后老鳖价格飙升时大家莫名的眼神

                    甚至90年代初的时候,小孩抓到的几桶小龙虾,白送也没啥人要的,最后有家人煮了吃了,大家还嘀咕这家真厉害

                    老一辈人仍然不能理解今天的绒毛蟹小龙虾咋都成了稀罕物

                  • 家园 关键词----工分

                    靠工分能分几个钱?

                    不靠工分,当然能搞钱。我刚才没说,文革时候,温州人就有胆大的人跑走私。

                    不严谨的因果关系------江浙一带,当地的基层管理越松懈,发财的路子越多。

                    没有这个手艺的,可以养猪,水平高的,养苗猪。收入很高,我的两个亲戚,一个养3头猪,一个常年养苗猪,收入不知道,没有当面问过,但据他人估算,养猪的一年赚200,养苗猪的,大概500。

                    家里的竹园竹子砍了卖掉,树砍了卖掉。70年代我们当地还有一种奇特的收入,就是卖银杏,一棵成年树每年可以得到100~200元。我小的时候奶奶坚持栽下30棵树,说到我和弟弟长大,一辈子就不用担心生活了。今天树已经婷婷如盖,每年接的果子多得吃不完,也卖不掉,每次我看到树就想起我奶奶。

                    农村家庭,一年累积几千块是不可能的,但一年累积几百一千多是完全可能的。那时3间瓦屋需要6000到10000块钱,我们村一多半都是瓦屋,可见那是普遍现象。

                    • 家园 工分也能分到几百斤工分粮和一些其他物资

                      虽说工分仅仅保证最低的收入而已,工分也能分到几百斤工分粮和一些其他物资,比如说大豆,比如说集体池塘里面的鱼,集体养的猪肉,比如集体卖公粮得到的钱,比如村办企业的分红。

                      一个正常劳动力,工分得到的口粮之外的物资折合成钱大概在100~300块左右,主要看该集体的领导管理能力。如果人家有4个劳动力,一年分1000多块钱的物资很正常,基本上是平均水平。

                      • 家园 差不多,习老爷子在洛阳,旁边生产队小年轻告诉他

                        一个工分日1块多钱。

                        • 家园 你这么一说,AleaJactaEst兄要糊涂了

                          你一个毛时代的农民,居然一年有价值300多的收入,按照现在1:100的购买力,相当于现在3万多,这让邓情何以堪啊!

                          棺材板都压不住了。

                          • 家园 没什么糊涂的。我说过,三十到三百都有可能。

                            我还听说过,一天十个工分,可以拿到将近两块钱的。

                            极少(而且,当然也不是从66年拿到76年),但不算外星人。比大队部有电视机,家产8000的,要更像是个地球人。

                            • 家园 是劳动日,不是工分

                              一个劳动日12个工分,男壮劳力一天是一个劳动日,女劳力一天10个工分。小孩子干活也有工分,比如割草、拾粪、摘棉花、拾麦穗等,农忙时小孩一天也能挣6、7个工分。

                              年底按劳动日核算,农业队少点,一个劳动日几毛钱,但大队的副业队挣的钱也要分的,合下来将近一块钱吧。我们那儿的两个生产队是菜农,专门种菜的,一个劳动日一块五、两块的。过年走亲戚时他们总给发1块的压岁钱,印象比较深。

                              生产队的长款户(没借过队里钱)每年分3、400的较为常见,家父是民办老师,记全劳动日,村里每年另给300块,就比较可观了。半导体收音机是76年买的,主席逝世的当天,30块钱吧。

                              通宝推:盲人摸象,桥上,
                              • 家园 这也是地域差异

                                正在和一个在安徽阜阳下放过的,现在的大老板吃饭,他的说法

                                一个成年男劳动力从早晨6点劳动到下午6点(有时晚上还要开晚工),计工10分,成年女劳动力,每人每天只能计6分工。

                                他当时是知青,没有结婚,没有结婚的,当地的方言叫半拉子——大概是这么个发音——干活强度和结过婚的大叔一模一样,但是一天只有8个工分,这是当地的游戏规则。

                                你们那里是

                                一个劳动日12个工分,男壮劳力一天是一个劳动日,女劳力一天10个工分。小孩子干活也有工分,比如割草、拾粪、摘棉花、拾麦穗等,农忙时小孩一天也能挣6、7个工分。

                                通宝推:桥上,
                                • 家园 出要饭的地方,有的人宁愿出去要饭也不劳动,

                                  介绍对象问家里有几个会要饭的,这是资本。

                            • 家园 人家说得那么清楚了,你还要抬杠

                              一家9口人,多个劳动力,还会自己采中药材,也没有说是一年累积8000块,这样的家庭3~5年累积起8000块根本不稀奇。

                              在江浙一代,这么大的家庭,几年累积起几万也不稀奇。

                              • 家园 陈王,算了,不相信的就是真的在眼前他也不会相信

                                已经是固定思维了,他能相信什么,只相信别人是外星的。

                                我那第二段说的庄台下面一溜溜的新红砖瓦房都是外星送来的,他看不懂?没钱那瓦房怎么盖的?那可不是几道院落,可以说的很多才能算一溜一溜的。

                                按他的想法,这土共要啥没啥咋还能赶跑老将呢,这土共刚刚赶跑老将就敢和老美十六国抗衡?不能够啊,呵呵呵呵。

                                所以不必强求,有些人恨么给毛时代来个切割,要是没毛主席前一段历史,那多好啊。哈哈哈哈。我看的清清楚楚!!!!

                              • 家园 ok,ok,你再加把劲

                                可以论证文革期间中国农村,家里有多个壮劳动力的情况下,家底可以达到香港一般水平(反正,上海76年家底有几万还是挺稀奇的)。

                                你加油吧,我不参与这个话题了。

                                一家9口人,多个劳动力,还会自己采中药材,也没有说是一年累积8000块,这样的家庭3~5年累积起8000块根本不稀奇。在江浙一代,这么大的家庭,几年累积起几万也不稀奇。

                          • 家园 这种生产队应当不超过20%。

                            那个小年轻所在地的生产队位于洛阳城郊,大企业旁边,得了地利。

                            当年,生产队与生产队之间,差异很大。那怕是在同一个公社。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38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