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西河

主题:马前卒:马克思主义是科学,马克思同志是凡人 -- 万年看客

共:💬28 🌺309 🌵4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2
下页 末页
      • 家园 真难为你写这么长,可惜。。。。。。

        对的东西不多。

        首先,阁下对马克思的理解有严重偏差。当然,这个不怪你。因为你不可能有机会也不可能有能力去阅读马克思的手稿。所以你理解的马克思其实就是我们从苏联的政治经济学教材上沿袭下来的所谓政治经济学,历史唯物主义和科学社会主义。但是马克思其实是采用黑格尔辩证法的路子,从英国政治经济学批判着手,展开资本论的。所以,资本论第一卷的大多数内容其实都是亚当斯密,大卫李嘉图和洛克等政治经济学和古典经济学的东西。这个问题相当复杂,不是几句话可以说得清。我也只能开个头,真有兴趣就去阅读马克思恩格斯全集(50卷)。慎入,可能会读到你吐血!

        其次,对转基因的理解也有问题。人类食用新物种的历史其实是非常久远的。如果说,狼呗驯化成狗没有基因改变,这个很多人都能理解;而人类驯化野草变为庄稼就完全不一样了,这个可能不是很多人都能理解的。

        我们的食物基本都是基因突变的产物。只不过这种突变是自然界的小概率事件。人类在这个过程中只能碰运气。有幸找到一个突变是对人有好处的,比如果实更甜更大,种子结子数量更多,那就是中了头彩。赶紧将这种突变小心翼翼的巩固下去。一代代的改良,就称为农业技术的核心之一,良种技术。

        而转基因也是一种突变,但是是主动的,人为的突变。这种突变是不是一定有害目前海的确不好下结论。毕竟老天爷安排的事情和人类自己安排的事情比,人类对自己多少还是缺少一些自信。

        但是必须承认,我们一直在享受基因突变的成果。这个东西绝对不是一些人想象的那样可怕。

      • 家园 转基因大豆?

        这是研究马前卒先生水平、品格、政治立场的最有意思的部分:

        马前卒先生一向与乌有之乡有互动,所以自2011年北京反转团体发现中国进口转基因大豆是免检草甘膦残留的(应小布什的要求、朱亲自干预农业部长人选、由一汽的杜青林来签字通过),在过去7年的时间里,除非马前卒能提出很有力的证据:证明他自己不知道这种饱含了除草剂的大豆对中国人的健康是有问号的。非如此则只能说知乎和察网是邓家人操盘、这并非空穴来风。而任冲昊也受发钱的老板的“影响”。

        其次,中国的大豆市场如何沦陷,中国黑龙江的大豆至今依然被美日等国采购,这些马前卒在过去7年里说他不知道,是与他始终摆出、塑造他自己政经历史学家的姿势矛盾的。

        第三,至此文,他仍暗示中国反转人士反的是“转基因科学”,而几年来马前卒先生又始终不说如崔永元为代表、何时何地说过、表示过反对转基因研究。这种类似方舟子的文风,也是要加入我们判断马前卒水平、品格的时候考虑进去的。

        马前卒先生真的离开察网了吗?有意思。

        通宝推:武工队,
        • 家园 小小提示一下:察网是另外一个网站,

          跟观察者网不是一回事,别搞混了。

          察网:http://www.cwzg.cn/

        • 家园 央企中化如今是转基因三巨头之一

          原来是五巨头,孟山都/杜邦/先正达/拜耳/陶氏,然后孟山都被拜耳收购,杜邦陶氏合并,先正达被央企中化收购,转基因行业就剩下三家。

          所以转基因在中国铺开是早晚的事情。。。

      • 家园 听说马前卒已经离职观察网,鼓掌!干得好。
        • 家园 真的吗?

          “我们能吃到足够的豆油要靠转基因大豆”,这不像是离开了知乎、察网的样子啊。

        • 家园 观察者网的味道越来越不对

          中美贸易战期间,一直在发中国产业这不行,那不行的新闻。

          现在观察者网的汽车版块,提及中国汽车产业的新闻基本都是负面的。除了吉利,这个谅它也不敢碰。

          通宝推:审度,
          • 家园 中美贸易战期间,一直在发中国产业这不行,那不行的新闻。

            相关利益集团求投资的软文。

            • 家园 你这么说的话

              也不是没有可能。

              但是汽车版块很多文章就不是这个感觉。如果汽车之家发这样的文章可能是提示要充值了。即使是充值之家也很少这样大规模直接怼国产车的新闻。

              观察者网对国产汽车产业正面的新闻一直很少。印象最深的就是提到众泰。全是冷嘲热讽,众泰推款新车嘲笑,众泰和福特合资同样讽刺,这绝不是正常现象。

              众泰当然有它的问题,比如外形山寨,广告恶俗,但是这是一家完全基于中国汽车产业链的汽车企业。国产的6AT,众泰就放话,出多少拿多少。正是因为类似众泰这样的企业,才迫使爱信来和中国汽车企业合作生产AT变速箱。

              再说,去年一百小时耐力赛,开赛不到六小时,奔驰的GLA刹车钢喉爆了引燃其他位置,直接退赛,日产骊威2个小时,总轴故障退出比赛。最后夺得第一名的是奔腾B30,众泰虽然最后崩了颗轮胎螺丝,但表现同样让人刮目相看。这则新闻,观察者网是没有的。

              至于,观察者网这么做的内情我不清楚,但味道肯定是不对的。

              通宝推:侧翼,
      • 家园 既不谈道德,也不讲感情,也没有许诺自由平等

        而且没有描述未来的社会!

      • 家园 宏文必宝。
    • 家园 一 ,马克思的世界

      1 世界的尺度

      马克思出生的时候,地球上还没有精确的人口统计,一般认为世界人口在1810年左右超过10亿,1890年达到15亿,在马克思生活的大多数时间里,全世界人口都是10亿出头。

      欧洲的数据稍微准确一些,1850年,马克思32岁,欧洲人口大概是2.7亿,每个国家人口大概是几千万到几百万。1860年,法国人口3700万,最发达的英国不到3000万,普鲁士人口1800万,未来的德国人口4000万左右(不算奥地利);欧洲人口最多的国家是俄罗斯,人口6000多万。

      这意味着,从人口来说,马克思时代的地球,差不多就相当于过去十几年的中国;而马克思生活的欧洲,作为全世界最发达的地区,人口相当于中国的一个大区,比如说华东或者华南几个省;每个主要的欧洲国家相当于现在中国一个省或者一个直辖市。

      但是,从社会结构来看,我们并不能简单地把19世纪欧洲比拟成现代中国的一个大区。因为其中现代社会的成分太少了。

      马克思年轻的时候,欧洲只有伦敦人口超过100万,接下来是巴黎,正在从50万向100万增长。到他去世前几年,欧洲终于有了四个帝国首都的人口达到了百万级,伦敦、巴黎、柏林、维也纳。其他的城市,即便是莫斯科、罗马、君士坦丁堡这样的城市也只有几十万人,放在今天的中国算是较大的县级市、较小的地级市。剩下大多数欧洲人口,当时不是农民就是几千、几万人口的小镇居民。可以说,马克思中年时期,不考虑质量只看人口数量,整个欧洲比较现代的工商业社会也就是相当于中国现在中东部一个小省,受过中等以上教育的人口只相当于现在中国一个地级市。

      从地理空间上说,马克思时代的世界又比我们今天的世界大得多。马克思55岁那年,欧洲有一本著名的科幻小说《八十天环游地球》,代表了当时人类所能想象的旅行速度极限。现在,协和号飞机可以用30个小时环绕地球。从旅行速度看,马克思时代的地球,在尺度上比比我们熟悉的地球大几十倍,表面积则是几百上千倍。除了西欧少数通铁路地区之外,在距离尺度上,大家可以把马克思时代的地球想象成土星或者木星。

      回头看看前面的数据。马克思时代世界人口十几亿;最先进的欧洲,现代社会规模比当前中国一个地级市大不了多少;绝大多数地球表面都只能以非常缓慢的速度通过,只有极少数现代化地区有火车和蒸汽船。不难想象,在这样一个时代,几千个知识分子写信投稿进行思想交流,就会主导大多数识字阶层的舆论;几个交通节点发生革命,会改变整个大陆的历史走向;而百万人口级别的大城市被几万个造反者占据,毫无疑问会震动全球。理解这些数据,我们才能理解马克思眼中的世界,理解塑造青年马克思世界观的那些历史事件。

      2 现代社会的黎明

      青年马克思看到的的世界如此落后,马克思主义却是一个工业社会的革命和建设理论,一直到现在还能指导我们这个工业化国家。为什么会有这样的矛盾呢?因为马克思赶上了工业革命。

      一般意义上的工业革命从1780年开始,马克思的父亲生于1782年,算是工业革命的同龄人。但在一个没有铁路的世界上,什么东西传播起来都很缓慢。1800年之前,工业革命还没有进入欧洲大陆,在马克思长大之前,他父亲也只是听说遥远的英国有一些新东西,但绝对想不到这些东西会改变整个欧洲乃至世界。

      到了马克思出生之前3年,1815年,拿破仑战争结束,鲁尔地区划归普鲁士,杜伊斯堡附近才开始有现代工业萌芽,也就是后来的鲁尔工业区。1824年马克思6岁,莱茵河上出现了第一艘蒸汽船;1825年马克思8岁,英国出现世界上第一条铁路;1835年马克思17岁,德国开始修铁路;1837年马克思19岁,摩尔斯制造了第一台实用电报机;1843年马克思25岁,全德国有70万产业工人,分散在十几个中等城市和几十个小城市。这期间马克思沿着莱茵河去波恩读大学,坐着马车去柏林和耶拿读博士,看到的就是蒸汽机和铁路逐渐进入传统农业世界的场景。

      我做个未必恰当但是很形象的比喻,17岁时进入德国的铁路,就相当于我这个80后,九十年代去大连看到中国第一条高速公路;他19岁那年出现的电报机,就是我和同龄人读大学才开始接触的互联网。他25岁那年旅行中看到的几十万产业工人,好比90后在2015年的一二线城市看到满大街程序员。想想我们怎样从习惯付现金到手机付钱买东西,怎么从绿皮火车到适应高铁和12306网站,就能稍微体会一点马克思当年看到火车和电报局的心情。

      我再举个例子来说明马克思所处的时代。拿破仑之所以失败,一个重要原因是突破不了英国的海军封锁。纳尔逊在1805年干掉了全部法国舰队,依靠的是20多艘战列舰,全都是木帆船。马克思41岁那年,法国人才造出世界上第一艘铁甲船。但是马克思65岁去世的时候,德国给北洋水师造了两艘主力舰,镇远号、定远号,马上要交付了。比较这两种军舰的外形,也能体会这期间工业社会的变化。

      除了技术进步,马克思身边的政治节奏也在逐渐提速。纳尔逊海军胜利后十年,1815年,拿破仑滑铁卢战败,然后被流放到小岛上,1821年去世。我们可以想象,马克思3岁的时候,会从父母口中听到拿破仑这个名字,虽然他还不懂为什么这个人死了是大事。

      到了1848年,30岁的马克思正在写共产党宣言,拿破仑的侄子路易-波拿巴回来了,他先当选法国总统,然后当了法国皇帝。1870年,马克思52岁,路易-波拿巴在普法战争中失败退位,导致巴黎公社出现。1873年,路易-波拿巴在伦敦死掉。这一年马克思才55岁。

      注意,拿破仑三世当皇帝和他叔叔不同,不仅仅是靠政变,更是靠全民公决和资本家的支持,如果说老拿破仑还在很大程度上是一个传统社会的皇帝,路易-波拿巴已经几乎是一个现代社会的政客了。他建立的帝国有一个政治相当自由的议会,修了一万多公里铁路来巩固国家,还和空想社会者搞合作,马克思看到的不仅仅是一个王子复辟帝国,更是法国社会的一次大转型。

      同样级别的转型,在古代社会往往要几百年上千年时间,但50多岁的马克思就能从头到尾看一遍,这也是工业革命后才普及的政治节奏。类似的事情看得多了,马克思不仅体会到了工业社会的政治变化规律,还完全丢掉了农业社会居民对国家政权的本能敬畏。这也影响了他的政治思想。

      对于这些画面,最简单的描述就是蒸汽朋克风格,一个所有人都看到机器即将征服世界,但是农业社会尚未消亡的时代。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一个很能打架的青年人穿着传统服装,寻求新社会的发展方向,我决定借用中国人熟悉的电影截图来做个对照,希望能帮助各位理解中青年马克思的心理状态。

      从物质来说,我们的现代社会是工业经济塑造的。马克思生在一个没有铁路的世界,但他在少年时看到了现代世界的黎明,少年和青年时代目睹了工业革命从一颗种子变成一颗树苗,老年时代看到它长成一棵大树,这期间整个世界的政治周期都因为工业而加快。所以马克思虽然生在农业时代,但能针对工业社会的矛盾提出一套社会学理论,一直到今天还有活力。甚至可以说,因为看到了工业社会从无到有成长的过程,他对工业社会的理解,可能比我们这些出生于工业社会内部的人更深刻。

      3 俯瞰世界的第一代人

      马克思的父亲出生之前,有一个历时300多年的地理大发现阶段。我们必须承认,1750年-1800年的欧洲,已经是全世界最先进的一个大洲,还通过帆船和火炮的优势,控制了很多海外领土。但是,在大多数国家的统治者和知识分子眼里,欧洲的统治者和成吉思汗没什么区别,无非是蒙古骑兵骑马,欧洲人用帆船罢了。帆船是木头和帆布,当时的火炮是一根比较精密的管子,都是农业文明一眼就能看清原理的手工业品。欧洲人工业革命之前,并不能用这些东西和其他文明拉开代差,稍微大一点的国家都不觉得欧洲人比自己强。

      比如说奥斯曼土耳其被欧洲压制最惨,但依然经常给欧洲强国的军队制造惊喜。1807年,英国和奥斯曼帝国开战,5000陆军登陆埃及,被一个地方军阀阿里给赶下海;海军炮轰君士坦丁堡,被火炮给打回去了。其中一门1464年造的旧炮还击沉了英国军舰。可见即便是最强的欧洲国家,这个时候也不能对传统强国掉以轻心。

      军事上拉不开差距,各国在文化上当然更看不起欧洲人。中国人觉得欧洲人是蛮夷,其他的文明也经常会得出这个显而易见的判断。1830年法国入侵阿尔及利亚,当地人就发现,法国农民士兵的识字率很低,远远不如自己,认定这是一群枪炮还不错的蛮子。

      之所以欧洲人不能绝对领先世界,根源在于经济,保罗肯尼迪在《大国的兴衰》中有一个粗略的统计表,把世界各国的人均手工业和工业水平合在一起计算,我给大家贴一下。可以看到,1750年的时候,欧洲只有英国对世界平均水平略有优势,到了1800年,欧洲也没有明显超出中国和印度。在马克思父亲那一代人看来,欧洲远远还谈不上是世界的中心,考虑问题的时候最多是把美洲纳入考虑,没有主动替世界思考未来的自觉性。

      但是,从1800年开始,欧洲,尤其是欧洲西北角的地区,开始超越世界。蒸汽机一方面提高了生产效率,另一方面让欧洲人很方便地把货物和军队送到全世界,强迫别人接受自己的商品,典型例子就是鸦片战争。英国人用蒸汽机拖着大炮打进长江,签订不平等条约。这是蒸汽机第一次应用于战争。

      签订南京条约那一年,马克思24岁,之后马克思还为鸦片战争写了评论文章。所以,马克思在青年时代可以清楚地体会到自己居住的地区压倒了全球,代表了世界的未来。虽然马克思一辈子西面最远去过英国,往东只去过奥地利,往南只到过非洲海岸,但他很自信地给全世界提出新时代的理论。之前的人要么不敢这么想,要么是基于错误的判断这么想,马克思是第一代基于正确认识,替整个世界考虑未来的人类。所以说,指导现代社会的思想出现在马克思这一代人,有很强的必然性。

      4 新旧时代之间

      前面分析了欧洲的历史地位和马克思所处的时代定位。接下来我们看看马克思在欧洲内部的视角。

      首先我们看看马克思家乡的地理位置。在欧洲地图上找马克思的家乡特里尔,最好记的方式就是先找卢森堡这个小国。他家离法国、卢森堡、比利时、德国四国边境都只有几十公里。然后我们看自然地理,特里尔在莱茵河的支流上,铁路不发达的时候,河流是最便捷的交通方式,沿着莱茵河顺流而下,到出海口对面就是英国。可以说,在工业革命早期,马克思的家乡和所有工业区都是邻居。而他成年后的绝大多数时间,也正是在法国、英国、比利时这几个国家度过。

      另外,他家在莱茵河西侧,而德国大多数领土在莱茵河东边。很容易被法国军队快速占领。实际上,法国大革命一开始,1794年,特里尔就是法国领土,到1815,马克思出生前3年才划归普鲁士。马克思的父亲是在法国管理下读中学,成为地方精英的。所以,马克思童年体会到的的政治气氛,很大程度上是法国大革命的激进主义、进步主义气氛。而他成年以后,大多数时间住在伦敦、巴黎这两个最大的现代城市,体会了全世界最先进的经济和生活。

      但终其一生,马克思在文化上都自认为是德国人。他知道自己的国家相对英国法国比利时都很落后,应该通过革命来改造。所以,德国革命是他最关注的问题。他最初的几个著名信徒,倍倍尔和拉萨尔都是德国人。

      1848年革命是马克思唯一亲自参与过的革命。那年整个欧洲都出现了贫民革命和知识分子的激进运动,当时马克思和恩格斯在伦敦开会,在比利时生活。但他们并没有在巴黎伦敦搞革命的打算,很快就一起回到德国。马克思办《新莱茵报》,鼓吹用民主和革命塑造一个新德国,还参加了新政权的筹备组织;恩格斯亲自和几百志愿军参加战斗,准备打出一个新德国。

      马克思和恩格斯回国之前,刚刚发表了《共产党宣言》,他们很清楚德国还没有工业化,自己参与的不是一场共产主义革命,而是为工业资本主义开路的革命。但他和恩格斯依然毫无保留地投入战斗。失败后被赶到英国和法国。

      后来,恩格斯总结19世纪的欧洲,说典型的现代经济案例是英国,典型的现代政治案例是法国。他们两个1848年冒生命危险做的事情,就是把先进国家的政治经济制度引到自己的国家,改变相对落后的社会。可以说,正宗的马克思主义思想,不是诞生在最先进的国家,而是诞生在先进社会和落后社会的边界上,从一开始就有给落后国家带来跨越性发展的意图。这样的行为和思想,非常类似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中国革命者,比如梁启超、孙中山、李大钊、毛泽东。中国的共产主义者学马克思,不仅仅学了思想,在行动上也学习了马克思亲自做出的榜样。

      5 穷人和富豪之间

      马克思主义说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所以,要探讨马克思主义的来源,我们不能忽视马克思个人的经济生活。

      马克思生在一个非常不错的家庭,虽然说富豪很勉强,但也算中产的顶层了。1830年他12岁,进入特里尔中学。这个学校听起来像是大众教育,实际上是个非常精英化的大学预科班,他所在的班上只有32个学生,大多数天主教出身的要进神学院当神父,新教出身的要当律师或医生,没一个打算当普通劳动者。马克思家里是改信新教的犹太人,他父亲希望马克思子承父业当律师。后来,马克思的岳父是特里尔政府的顾问官,他妻子的哥哥是普鲁士王国的内政部长,但在马克思结婚的时候,当地人普遍认为这是一场门当户对的婚姻。

      1835年,马克思开始读大学,先去波恩,然后转到柏林,最后在耶拿大学读博士,这期间他父亲来信,抱怨马克思一年花700塔勒太多了。塔勒是银币,和我们国家的一块大洋差不多,马克思这一年花掉700银元,换算成当时的收入,差不多是10个工人的年工资。现在中国一个蓝领工人一年赚6万,马克思读大学一年就花了五六十万,相当惊人。就这么一大笔生活费,他还因为做衣服买书欠了一些钱,毕业后也没还掉,被人追债。

      离开德国后,马克思的收入和开支也远远超过平均水平。他母亲去世,给了他差不多7000塔勒的遗产。他给美国报纸写稿子,每周两篇,每篇一英镑,坚持写的话每年100英镑,仅仅这部分稿费就相当于两个最好的工程师的年收入。当然,最重要的经济来源是恩格斯这个有钱人不断资助。我有个朋友做过精辟的总结:

      经济上说,马克思是恩格斯养的门客;但思想上恰好反过来。

      恩格斯收入高的时候,会给马克思一年350英镑的稳定汇款,少的时候,每年也会给差不多100英镑。马克思的收入折算到现在,起码每年35万,好的年份可能有一二百万,完全可以支持马克思全家过非常富裕的生活。

      然而,各种资料都表明,马克思的家庭经常处于破产乃至欠债状态。他妻子结婚的嫁妆有些银餐具,多次进当铺,最后也没拿回来。他给恩格斯写信,和其他朋友聊天,经常说家里连续吃了一星期的面包和土豆,有的时候全家病倒都没钱请医生。每隔几年,房东就会来驱赶马克思一次。前面提到他母亲去世留下7000大洋的遗产,马克思拿这笔钱还债之后,居然没剩下多少。

      如此丰厚的收入,却总是要破产,和马克思为人大方,经常拿钱参与政治活动有关系,但最核心的问题还是他和妻子都不会理财,不会量入为出。有钱的时候,马克思给自己的几个女儿请一个意大利语教师,一个法语教师,一个美术教师和一个音乐教师,都是上门授课。没钱的时候,他会考虑让未成年的孩子去工厂干活赚生活费。有一次,马克思收到稿费,勉强还了欠肉铺老板的钱,还没清理蔬菜店的赊账,就敢于分期付款买钢琴。马克思和妻子前后生了6个孩子,但由于间歇性破产,只有三个女儿长大成人。就算那个时候医疗水平低,相对马克思的收入来说,这个婴儿死亡率也太高了。

      收入达到了顶级中产水平,但经常破产,说明马克思的实际生活水平波动极大。某些时候可能和富豪阶层差不多,另外一些时间是真正的无产阶级水平。这种大起大落,让我想起一个中国历史人物:曹雪芹。

      我们都说红楼梦写的好,不像小时代那样可笑,因为曹雪芹真的体会过贵族家庭生活,也见过这个贵族家庭败落的过程。从顶层社会沉到底层,或者从底层爬到顶层,这种是非常罕见的社会体验,等于给整个社会从上到下开了一个剖面,足以支持他写出时代的缩影。

      在一个经济和社会剧烈变化的年代,马克思一辈子起起落落十几次,等于把19世纪社会按时间切了十几个剖面观测,整个19世纪,有类似体验的人我不敢说绝无仅有,但也屈指可数。我们经常说,社会科学不像自然科学,不能做实验。但马克思证明,他可以用体验代替实验,对工业社会的阶级问题做出最深刻的观测。这种体验也是马克思主义的来源之一。

      通宝推:r52097,kekepei,也要崛起,桥上,敬畏生命,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2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