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西河

主题:【原创】‘收费教育’的误区---关于教育话题的一点浅见! -- Gunpowder

共:💬36 🌺32 新: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3
下页 末页
  • 家园 【原创】‘收费教育’的误区---关于教育话题的一点浅见!

    河里最近关于教育的话题很热烈,高人的理论阐述在前,贤人的英国高等教育的例子在后。 借西西河宝地说说偶自己的一点浅见。偶最早听到‘教育产业化’的论调是从胡鞍钢的讲座上听来的,最早听到‘免费教育’是‘劫贫济富’的论调是从张维迎嘴里听到的。大师们水平都很高,可以指点江山。偶小民一个,水平很低,想当年对大师们也是十分的敬仰,但如今发现自己离大师的境界是越来越远,大师们的说法偶是越来越不明白了。

    政府支出的钱确实不是变出来的,也确实是从征税征来的,但为什么实行免费教育必然导致高税率我是一直也没弄明白。一个国家的国民收入体系难道就只有教育一项,想要增加教育的投入就必然的要从老百姓头上多拔几根毛?难道就不能从其它的开支上,比如说政府支出,工业投资等等,转移过来一些?所以,为什么总是说实行免费教育必然导致高税率? 这个必然性何在?为什么就不能把免费教育也完全看成一个社会收入再分配的手段,比如说适当增加教育的投入,相应的减少其它方面的投入,从而维持现有的平均税率基本不变?因此,用一个并不确实的‘劫贫济富’的理由来搪塞社会草根阶层对‘教育产业化’的意见是说不过去的。

    虽然英国高等教育晚至上世纪90年代末才开始收费,但英国教育从不收费到收费的例子对中国和发展中国家基本上没有借鉴作用。英国,一个老牌的资本主义国家,一个早都完成了资本积累的发达国家,既然‘在英国,大多数学生来自中产阶级家庭,只有一小部分学生出身于劳动阶层’,那么在这个条件下,‘让中产阶级享受免费教育的优惠,而劳动阶层却必须交更多的税’当然是不公平的’。但大多数的发展中国家,尤其是在中国,这种情况是不存在的,我们大多数应该受教育但无力负担教育费用的人是八亿农民和城市草根阶层,因此,我们的现实情况和英国等发达国家千差万别,有着根本的不同,所以英国的教育收费的作法对英国而言可能是改革,但对中国而言可能就是毒药。‘病变而药不变’,可以想象最后的治疗结果。

    我虽然不愿意把绝大多数经济学家支持提高学费的现象都归结为自私,但我也不想完全排除他们当中一部分人为了自己的利益而去散布这种论调的可能性。毕竟他们也是人,在人这个意义上,他们在进行这种涉及个人立场的社会政策评价时,本也不应该享有比一个普通人更多的权力,这才是应然的状态,虽然在赤裸裸的现实中他们往往比普通人拥有多的多的话语权。

    行文至此,我不禁要问:教育是什么(包括基础教育也包括高等教育)?为什么总有人用这样的理论那样的理论来论述‘把教育当成产业来办的可能性和可行性’,但总是对其后果不加致评呢?按照经济学理论,你把教育当成一个产业来办,你就把‘受教育’当成了一个商品,你就无法避免市场规律对它的影响。当‘受教育’的价格升高时,对‘受教育’商品的购买必然下降,这是一个无可奈何的事实。但是,这岂是解决中国8亿农民中的大多数还没有接受良好教育的问题的办法?

    为什么总把‘免费教育’和‘税收’、‘投入’联系起来?为什么不去想想广大民众的大多数都受到良好教育以后的情况?‘人不只是只有一张嘴,人还有一双手’,一个受过良好教育的人的一双手在进行社会生产的时候是不是也要比一个文盲的一双手可以为社会创造更多的价值?一个简单的推论,在普遍的劳动生产率提高以后政府是不是也可以多收一点税?

    作为一个普通的人,自问不比大多数的没有机会接受教育的人高明,只是因为运气稍微好一点所以有机会受了教育,懂了一点经济学的概念,但是如果现在我有机会投票选择,我还是毫不犹豫的选择‘免费教育’,而不去管那些看起来无论多么漂亮的借口,更不要说那些挂着‘进行基础建设’的羊头,卖着‘,,,,’的狗肉的不正常的事了。

    ‘受教育’当然可以收费,但我认为现在不是收费的时候。还和英国对比好了,能不能等到中国和97年的英国一样富裕的时候再收啊?

    元宝推荐:高士奇,
    • 家园 【文摘】中国大学收费在世界上位列第几

      国人的教育负担到底多少才比较公平合理呢?

      新华社2005年6月13日有一则《教育部规范高校收费普通专业每年不超过六千元》的消息说:今年北京高校收费标准稳定,除了艺术等专业收费每学年在万元左右外,其他普通专业收费一般在5000元、5500元、6000元三个档。高校只许收学费和住宿费,违规收费一律没收。教育部有关负责人曾算过,按照现在的日常运行成本粗略计算,理工科人均培养费一年约1.5万元,文科每年1.2万元至1.3万元。

      如果严格按照“普通高等学校学费占每生每学年平均教育培养成本的比例一般不超过25%”的规定,理工科学生最多应缴学费3750元,文科学生则应在3000元左右。这样看,有关规定的收费“上限”事实上是一个“提价令”而不是“降价令”,其“规范高校收费”的目的也就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了。

      让我们看看目前的高等教育收费及其他各项开支在世界上到底处于什么水平上。2005年5月9日上海《文汇报》消息:香港《文汇报》援引英国《观察家报》的报道称,独立组织“教育政策研究所”5月8日公布“全球高等教育排行榜”,日本成为学费开支最昂贵的国家,新西兰排名第2,英国则排行第3。“教育政策研究所”比较了16个国家的高等教育开支,结果显示日本的开支最贵,学生平均一年的教育支出为8930英镑(其中包含五六千美元的学费―――作者注),而且没有学费减免。其次是新西兰。英国的学生平均一年支出为6763英镑,这个数字包括学费和生活开支,而且扣除学费减免,这是由于当地学费减免少、生活指数高,而且大部分学生居住在全球生活指数最昂贵的伦敦。

      从绝对数字上看,日本的学费可能的确是世界最高,教育总支出8930英镑每人每年,包括学费和生活开支。按1英镑相当于人民币12.34元的汇率计算,一年费用为每人11万元。但是,比较绝对数字是没有任何意义的,我们要充分考虑的是相对购买力。旅美学者薛涌在2005年6月1日的《东方早报》写道:以人均GDP算,中国仅在1000美元上下,美国则为3.6万美元,日本也超过3.1万美元,分别是我们的36和31倍。考虑到日本的人均GDP是我们的31倍,那么从支付比例看,其支付11万元仅相当于我国居民支付3550元!而我国现阶段大学费用支出,包含学费、住宿费等所有开支平均每年在1万元以上,有的光学费每年就超过1万元。

      也就是说,从支付能力看,中国现阶段大学支出是世界最高的3倍以上!颇有点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的“独步天下”气象。还应该考虑到,从人均数万美元收入里支付11万元人民币跟从人均不到1000美元里支付3550元,是个完全不同的概念,前者绰绰有余,后者可能连养命钱都不保。更何况我们现在8亿农民每年人均年纯收入远不到3000元。

      我十分赞同南开大学高等教育研究所经济学博士、管理学博士后黄卫华的观点:教育资源相对于教育需要来说总是不足的,国家教育经费投入不足和管理不善仅仅是中国教育高收费的浅层次原因,深层的原因在于教育供给垄断和教育供给等级化的条件下,中国经济转型时期政府企业化行为、公共权力和公共资源的资本化(《新京报》6月19日)。说白了就是教育权力寻租。“教育产业化是一个争论不休的话题,虽然教育部门不承认教育产业化,但是政府的决策,包括高校扩招和高校收费都是按照教育产业化的理念来做的。”在教育垄断和等级制不除的情况下,这实际上是只许自己的权力产业化,不许别人的教育权利产业化。

      在这种情况下,“扩招的一代”即使作为同时代的“佼佼者”,同样必须为别人―――也就是他们的父兄辈的错误决策买三份单:第一份,为扩招的大学基础建设买单,付出世界上最昂贵的学费(据黄卫华介绍,目前高校所有的钱,40%用来发工资;35%用来盖房子;25%用于其他方面日常支出);第二份,为扩招后大学教育质量的普遍下降买单;第三份,是将来要买的单,为大学学费阻断了万千贫寒学子的上升之路、进而有可能形成阶层固化的“断裂社会”买单。

    • 家园 教育产业化做的还很不够

      为什么总把‘免费教育’和‘税收’、‘投入’联系起来?因为在中央政府决策人员眼里,教育投资是[消费]项目,不是[投资]项目。

      教育不应该免费,应该开放私校!

      当教育产业化充分的时候,不再是卖方市场的时候,才能解决孩子上学难、读书贵的问题。

      顺便说一句,中国的中产阶级占总人口2.8%。

    • 家园 也来搅浑水

      教育有两个方面,一是技能,二是休养,前者在长远有显性收益,后者即使在长远也不一定有显性收益。两者既不能截然分开,又不能混为一谈。但是两者的对象、目的、资源要求、收益期望显然是不一样的。在谈教育的时候,不从这两个方面谈教育的“产出”,会谈成一笔糊涂帐。

      中小学教育面对未成年的人,免费的全民教育是理所应当的。高等教育面对的是成年人,是不是应该免费就有商榷了。不错,18岁还有很多事不懂,但18岁就有选举权了,可以合法结婚了,可以合法工作赚钱养家了,这就是成年人的标志。既然是成年人了,那就要拿出成年人的样子,自己筹措高等教育的学费,没有理由再要求免费。教育贷款制度应该建立起来,欠款不还,那是信用制度的问题,银行改革必须要过这一关,和教育贷款没有关系。

      谈到税收,个人所得税只是税收的一部份,在英国是1/4,在中国可能更低。但政府的钱最终还是从商业税、印花税、关税等各种税收里来的,换句话说,也是消费者和普通公民间接交的。没有免费的午餐。

      教育产业化的说法确实不妥。中小学教育应该公益化。就高等教育而言,改称高等教育非盈利化或许更确切。

      教育的收益是长远的,我们不能放弃长远利益,这一点没有争议。吃饭、穿衣、住房、就业问题是眼前的,没有眼前也谈不上长远,这也是没有争议的。问题在于如何平衡眼前和长远,不要走极端。中国历史上极端走过不少了,每回都没有好结果。

      • 家园 晨枫兄持平之论,读来反有惊心之处。献花,也补两句

        用一句话来描述现在的贫富形势,可以说:“富人决定着国家的发展,穷人捆绑着民族的安宁。”这两者的利益其实是不可偏废的。

        绝大部分的富人,其财富来源基本正当。从国家政权手中,利用政策盲点或者政策倾斜得到的财富,其实与贫民无关,这些财富不归富人的话,也决不会归于贫民。

        国家的政策呢?最近十年来,可以说是:“把舆论的关爱大张旗鼓地献给穷人,把政策的优惠悄无声息地塞给富人。”呵呵。

      • 家园 花一吨

        咳, 改版后再上包子, 现在晕头转向, 咳咳...

        • 家园 跟这儿测试

          改版之后,我还没有发成功过帖子

          • 家园 花??, 让??成功的在改版后收到花

            现在眼花ING...

            • 家园 还是版主好

              在你这儿发就成功了,还有花收,不错不错.

              不过我现在发现我进不了自己的资料,倒是能给别人发短信,可是发了不能收,这个这个……

              • 家园 好像中文 ID 的进不了, 英文 ID 的行

                以前连结 XXXUID = ####

                现在的是 XXX = ID

                当 ID 是中文时会变成空白一片, 英文时可以显示.

                直接点 ID 好像不行

                排行榜里的连结还是和以前一样用 UID = #### 的, 还行.

    • 家园 也说几句

      1)陈经和Darcula的论述都是主要从经济学的效率角度讲收费是效用最高的,这个没错。只是教育问题也是个很重要的社会政治问题,所以大家的考虑不会纯粹从效用出发,“公平”原则也占很大的考量比例。

      要不怎么说经济学家在微观问题上观点基本一致,宏观问题就相差甚远,因为宏观牵涉到的政治性强,经济学家也有自己的政治观念,此时也不能完全从效用出发了。

      2)当前不增加税收,也可以加大教育投资。

      就像四月一日说的,要加大税收的前提是“政府预算已经完全理性”,事实是吗?任谁都知道不是,比如那个28亿的国家大剧院,效用就真比义务教育大?当然你叫我具体论证确实有难度,尤其是关于腐败能不能免除。腐败现在是严重,但我觉得还是在往好的趋势发展,在改进。只不过大家现在眼界宽了,对问题的认识比以前深,要求也比以前高,所以发现问题比以前更多,但不代表没改进。诸如法官独立判决和法官责任制之类,以前根本不提,现在不仅提,而且确实有约束力。政府部门办事依法的程度,比以前高,这是我的切身体会。是还不够,还要努力,但不是完全无望。我接触到的政府公务员,年轻的都比较有服务意识,而且他们自己也说,再过些年,老的退了之后,政府机关的整体服务意识和水平还会有更大提高。

      3)区分义务教育和高等教育是个好办法。

      义务教育是提高一个人的基本文化水平,高等教育是提升人的才学和技能。整体的文化水平提高,对国家的持续发展相当重要。国家目前最迫切的是真正贯彻免费义务教育,提高义务教育的服务水平。这是一个政府义不容辞的责任,为此牺牲一部分效率,大多数人都会同意。

      4)免费教育未必是劫贫济富。

      虽然低收入人群大,但考虑个税起征点,至少在个税方面,低收入者个税缴税总额未必高过高收入人群。在上海月入10000者约缴税1400,中国广大农民月入比法定800缴税高的,比例不多吧?公司税收也可作类似考虑。要是有具体数字检验一下就更好。

      5)赞成高等教育的低息贷款,而且全国联网的征信系统正在建立。

      大家提到的问题是欠款不还,这个问题确实有。我自己身边的例子,与我同时代的大学生,我认识的,100%没有还款,那是九十年代初的本科毕业生,欠的也不多,就每人一两千(因为那时几乎没有学费,大家是贷的生活费)。新近毕业生,有贫困家庭的,比如欠个一万多或更多的,比较普遍。前一类不还款,不是还不起,是故意的,工作了十多年,怎可能这几千还不起?后一部分目前大多是还没能力还。把还款和毕业证挂钩,事实证明是失败的。因为有的人念了研究生,有了硕士学位和毕业证,本科的证书就不需要了。没有拿毕业证的本科生,学校也会出证明证明其学历和未拿毕业证的原因,或者可以在网上查到学历,找工作时效果等同于有证。

      现在国家正在集中房贷数据库,有了这个技术基础,学贷数据全国统一管理就不是问题,而且可以在有人申请新信贷款之前查询过往记录,这样可以逐步建立起良好的征信机制,恶意欠款的问题就可以减少很多。

      6)我们在这里讲的也许暂时无法影响决策人。但历史最终还是人民创造的,大家都开始有这个意识,反映的意见多了,政府不可能永远置若罔闻。

      以前有些政府霸王部门定的霸王条款,就有人大代表提案反对,现在即使没有全部废除,但被迫改得更合理,比如电子警察。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3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