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西河

主题: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些简单看法 -- 林风清逸

共:💬347 🌺2557 🌵52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24
下页 末页
                  • 家园 独生子女政策是美国人忽悠的

                    老邓就是太迷信美国人了,参见:美国精英指导下的强制一胎与引进移民 - 黄卫东 - 草根网

                    http://www.caogen.com/blog/infor_detail.aspx?id=227&articleId=74230

                  • 家园 当年搞计划生育的主要原因是当时人口形势发展趋势很危险

                    自己觉得,当年搞计划生育搞的很极端的主要原因是当时人口形势发展趋势很危险。。当政的怕扭不过来,所以政策极端了,现在马后炮的话来说,当时要是搞两胎的政策,效果会好的多。。

                    这个政策多年都当红线来执行的,城市里行政单位里有有超生的,直接就开除了。。。

                    但后来人口趋势已经变了,上面反馈和修改这个政策的力度有些晚有些慢了,甚至在一些民族杂居城市里,民族成分的比例发生了很大变化。。。。就你自己的经历,这种事很多,我当时去的那个镇子就发生了集体结扎的事情,也发生过镇长带人晚上去抓人结扎的事情。。但当时这是政策,镇子里第一例结扎手术就是副镇长的老婆,一个村里都是人盯人的,这几家结扎了那几家不结扎,底下干部就没法推进了,他们是怕出特例的。。。这个事和收税的事情当时都是很头疼的事情,所以当时他们就借土地再分配来挂钩这两件事情,你总不会不要土地吧,我在的那个村基本那个阶段适龄的二胎有男孩的都做了,底下肯定意见很大,但当时这事还算顺利,后来是在分地标准上分歧很大。。

              • 家园 我小时候的印象就是借,

                每次开学我妈都要借钱,还有就是浇地的时候吵架,打架。

                通宝推:阴霾信仰,老老狐狸,
            • 家园 宝推一下

              在河里还是要鼓励好好说话。邓再差,也是毛周都认可的人物。邓的声誉现在是在走下降通道,但到了低点后估计还是会反弹的。我觉得那时候的人们应该会给他一个公正的评价,不像我们,离历史太近了,反而没法做出客观评价。

            • 家园 认真讨论很好,能否请问 90 年代初,您在哪个城市?

              不是质疑,就是印证自己的经历。我个人觉得生活水平提高最快,在 80 年代末 90 年代初,各种大件(家电)都满足了,工资收入增加(虽然通胀也厉害),娱乐活动丰富,吃得也很好。这是当时的沿海一线城市。

              您提到青海,我有些诧异,我以为沿海的生活改善,相对于内陆要快好几年。我有个西安的朋友,农村出身,说自己到了 90 年代才穿上鞋。

              相反,南巡讲话之后几年,沿海的基础建设提高不少,上海号称 “三年大变样”,我也是亲眼所见,但是生活水平提高,基本上到了瓶颈了,反正你一顿也顶多吃一斤饺子。高楼大厦见多了,也就审美疲劳了。

              就在这似乎欣欣向荣,蓬勃向上的年代,来了个大下岗,把下岗工人当包袱扔出去,我表示理解不能。之后的改善生活,就向 “糜烂” 发展了,当年 KTV 基本就是色情场所的同义词,“包二奶” 也是那几年出现的。

              • 家园 我反倒是能理解的

                就在这似乎欣欣向荣,蓬勃向上的年代,来了个大下岗,把下岗工人当包袱扔出去,我表示理解不能。之后的改善生活,就向 “糜烂” 发展了,当年 KTV 基本就是色情场所的同义词,“包二奶” 也是那几年出现的。

                从财政角度理解改开了路径选择,比从意识形态的角度理解,更合乎逻辑。

                • 家园 果然是上下一致,我就奇怪,朱怎么入党的?

                  朱的大下岗,思路是这样的:工厂搞不下去,不是厂长的责任,而是工人的责任,所以工人下岗。

                  作为总理,财政没法平衡,不是总理无能,而是下面的责任,所以让下面减员增效。你们要死人我不管,把利税给我交上来,不能让我这个总理的工作难做。

                  果然思路一致。

                  那么问题来了,这种人怎么入的党? 群众评议能通过么?

              • 家园 是在西宁

                当时是在西宁,自我感觉李大鸟下台是个风水岭,这个以前忙总在的时候还专门说过当时朱的国企改革。。我和你感受差不多。。

                当然改善也只是相对的,我去那个村91年才通的电,其生活的改善无非是家里有余粮了不饿肚子了,那个村是回民村,他们有经商的传统,很多人当时到冬天都去倒卖鸡蛋和去城市打工(这个在当时汉民村里几乎没有),这样这个村的平均生活水平还比周边地区高一些。。但当时还没有完全跑出去打工的,都是季节性的,甚至还有去格尔木淘金的。。村里老人的一个口头禅就是 苦难哩。。

                很不容易,脑山地区,基本靠天吃饭,水很缺,吃的水都缺。。当时的贫富跟地多少关系很大,其中一个社人少开始分的地多,收入就好点,我去时候,为了多出来的一点地,几乎酿成流血事件。。当地最富的一家,收入来源估计和经商与跑运输有关,他们家好几台手扶拖拉机,拉电时候出了好多岔子,主要也是這些人幕后闹的事。。

                我自己当时就感觉到了宗教和贫富差距以后会是问题,后来也没回去过,但看一些表象,估计那个村也不会免俗的,估计后来也是被宗教和几个首富掌控的命运吧。

              • 家园 西安冬天没鞋穿不可能吧。

                可能是没穿过皮鞋。南方气候下才有可能不穿鞋。

              • 家园 消费升级是分阶段的

                说一下东北的情况,80年代末90年代初居民生活水平有一个比较大的提升。直观的例子,城乡居民日常饮食从粗粮基本变成了细粮,玉米面变成大米、白面,副食品较以往丰富了;南方的水果开始出现普及,1980年代省会以下城市很难见到香蕉和柑橘,一般只有苹果和梨;穿着方面工业品替代了手工品,服装鞋帽都是如此,买衣服越来越普遍,家庭缝纫机开始闲置;文化娱乐方面,电视机基本普及,城镇开始出现有线电视,还有就是电视节目基本全天播出了,在此之前一般是晚六点到十一点左右;出行方面,自行车已经普及,一部分人开始使用摩托车,汽车不多但也不像以前那么罕见了。

                这个阶段,居民生活的改善主要在吃、穿、用方面,消费升级取得了一个阶段性的成果。因为上述需求的满足,新的消费需求还没有出现,所以人们有比较强的满足感,整个社会的确有一种欣欣向荣、蓬勃向上的氛围。在此之后,新的消费需求如住房、教育、医疗,就开始被越来越多的人重视了,所以新的烦恼就出现了。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24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