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西河

主题投票再说去年(2017)六月到八月发生了什么?完胜vs实控 -- jent

共:💬61 🌺373 🌵11 新:
  • 投票信息

    单选,参与 43 / 10

    土共实控洞朗?
    38/8
    印度完胜?
    5/2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5
下页 末页
    • 家园 整个洞郎事件, 中方的反应就是进退失据, 一片混乱.

      整个洞郎事件, 中方的反应就是进退失据, 一片混乱.

      打不敢打, 谈又谈成个傻逼, 特别是上头还指望印度参加金砖会议, 简直傻逼到了极点.

      还牵扯出2014年外交部跟印度签的一个傻逼协议.

      反过来讲, 如果是印度在中国这个位置, 印度绝对不会和中国签这个傻逼协议的.

      联想到外交部跟南朝鲜签的渔业协定也是大面积放弃传统渔场, 天知道外交部干了多少傻逼事情.

      通宝推:侧翼,
      • 家园 我觉得进退失据,惊慌失措都没什么啊?

        只要实力强,前面吃小亏后面总会扳回来的。只不过暴露了国内某些部门的无能罢了。

        就像九十年代保钓,看着登岛慷慨激昂挥舞国旗,把日本海警吓得直倒退。后来一看,所有登岛的都被拘捕遣返,才知道国家实力多么弱。就跟现在印度看中国一样。

      • 家园 官僚体制因为极度僵化变得遇事则乱

        乱则丑态百出,举止失措。

        当今的体制已经普遍是庸官大行其道,昏官酷吏飞扬跋扈。

        举例也容易,苏州最近要刨了汉族的墓地盖清真寺。中央四最近“外国人在中国”大捧黑绿。

        脑袋里进了屎的不是几个几十个,而是一大批。

        • 家园 这四十多年,尤其是这二十多年来

          唯亲唯上唯GDP,不讲政治不讲立场,无组织无纪律,封建式的人身依附大行其道,导致官僚体系塞满了庸人蠢人小人,而且这个体制自动排挤能干的人,讲原则的人。整个机制都为捞钱服务。

          这样的机制,遇到外敌不惊慌失措才怪。历史上宋明的毛病一样不缺。

          通宝推:雄阔天,侧翼,
      • 家园 不仅仅是外交部傻逼

        而是改开四十年来,尤其是最近十几年来,随着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回潮,整个官僚体系迅速傻逼脑残化。历史上宋明应对外敌的毛病一个都没少的回来了,除此之外比宋明更不如的是,连动手都不敢了。

    • 家园 只看中印的部署策略,就知道谁吃亏

      印度不惜投入大量兵员,建立梯次防御,密集部署,严防死守。部署策略就是重兵压境,防线紧逼。所以洞郎发现中方修路,反应过来后就立马采取耍无赖的办法逼迫中方停止了。

      印军33军第17山地师,师部就在原锡金首都甘托克,距离中方掌控的乃堆拉山口只有约40公里。洞朗西南部是33军第27山地师,师部设在噶伦堡。洞朗南部,是33军第21山地师,师部设在宾那古里。仅仅33军梯次部署的这三个师,就有5-6万人。

      中方在洞朗对峙事件之前,下亚东乡中方的常驻兵力通常只有一个数百人的边防营,洞朗更是只有一些常驻哨所而已。洞朗1年巡山两次,其余8个月任人来去自如。即使现在常驻基地建成,也就是一个团的规模。

      亚东,洞朗就是一个突出部,面临着印军的三面包围。要打的话,就拿多卡拉山口来说,印军抢占了分水岭山脊的分界线制高点,设置有前哨据点,在这个据点后方400米处就是印度军营,驻军约一个连,配置了直升机停机坪。其后方又有一个营,估计现在已经增强到一个旅。而在这个旅身后大约数公里处,还有两个旅随时准备支援。

      印方山地师得益于印巴长期在克什米高原尔争端的作战经验,所以部分高原作战部队的单兵装备非常好,训练扎实,作战经验也丰富,人家服装鞋帽护镜手套滑雪板登山装备等都是北欧国家进口的,懂点登山的都知道在高原雪山上这些装备多有用。印度人敢大摇大摆的踏过边境线两个月不走,真当人家阿三那么傻?

      前两天在记者会上,印度陆军总参谋长Bipin Rawat就说:“我们知道,他们正在采取行动,声称拥有整个洞朗地区,我们感到这打破了原有平衡”。“假如对峙扩大,我们已经做好准备了,我们通常都处于有利地形”。

      洞朗这地方,现在能守好就行了。

      • 家园 如果中国在这一区域驻军比印度多,

        我就认为中国输了。如果中国只象征性驻军一个排或一个班,就逼迫印度驻几个山地师。那不是完胜也是大胜。

        • 家园 不是这么算的,平时的投入虽然平时可能见不到效果

          但如果不投入,在关键时刻就可能掉链子。哪怕是为了防范可能的未知的风险,在实力许可的范围内,在洞朗放上足够的驻军,也是有意义的。不驻军,在某些细节方面的问题,有时候发现不了,或者准备的就没那么详细,然后有突发事件的时候,就导致进退失据。这次印度突然侵略洞朗的突发事件,中国应对不当,就是一个例子。

          很多时候,失败都是源于未知的一些细节。

      • 家园 作为一个大国,跟印度在洞郎拼刺刀就掉了身价

        假如要和印度打仗,根本不必纠结这些细节。只要对方开了第一枪(按照经验,我们想打的话,敌人肯定能开这一枪),我们就宣战。

        宣战之后自然就可以按我们的方便打了。1先预报个粗略的时间地点(比如某年某月,新德里市区之类),让民众躲避,然后用常规导弹敲新德里的地标(总统府啊,议会大厦之类),不用太准,敲上几个之后,要求印度承认中国对争议领土的主权并且撤军。2不服就在我们的领土搞核试验,印军入侵我们被核试验误秒了不活该么。3再不服可以用错地图把核弹扔到印度境内。

        咱也不说导弹打航母这样既难以侦测,又会机动的困难目标。就是死靶子,大楼甚至大楼附近区域这样的简单目标,我国应该导弹打得上吧。假如印度和我们导弹水平一样,他就最多只能扔到藏区。真这样的在印度的藏独就会很尴尬了,支持印度就会失去国内的民意基础,支持藏胞就失去国外干爹。

        美国打伊拉克先炸成废墟才上步兵,我们自然不会愣愣的去和印度在洞郎拼刺刀。导弹肯定比步枪子弹贵,但是威慑效果,对一代一路大战略的巨大贡献是占领几个边疆村庄或者城市不可比拟的。这事办了,凡是我们导弹射程内的国家基本就会磕头认新爹。否则就要花更大的代价请美国旧爹来驻军,就特朗普那个尿性,要价不会低。欧洲的圣母我们肯定是得罪下了,但是她们我们本来也早已得罪够了。欧洲经济离不开中国,骂不过几个月肯定还要乖乖来卖车买袜子。

      • 家园 DEL

        DEL

    • 家园 并非美其名曰的实控

      逻辑一下思考问题的来龙去脉。

      试问一下,在去年的六月之前,我方在洞朗地区的部署,是何种情况?

      在何种情况之下,印方现场指挥官会放心大胆地指挥数百人过线进入我方施工地点以阻挠我方认为,而且还能成功?

      注意,这是主要公路系统已经完成,印方每个人都知道的现场交通情况: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换言之,大规模的军事部署,战场建设,军力调动,战役准备,其实都应该是在六月份印军跨线之后的事情。

      在现场,没有人会是傻瓜。尤其是双方的现场指挥人员与对峙人员。

      但是,作为战略规划者来说,是有高下之分的。我并不想说我方的高明与否,或者印方的高明与否。只从如下一个实例,各位自有自己的判断。

      事实上,在最新的卫星/航拍图片中,印方有一大片新修的盘山公路。一开始我以为是印方的第二条补给线路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后来进一步查证。不多说,大家看图吧:

      密林深处印方一处哨所?据点?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范围扩大了看,依然是密林深处印方一处哨所?据点?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这下清楚了,是吉姆玛珍雪山的西边山腰处的一处新哨所。。。针对谁的?附近没有任何其他的力量,道路,居民,什么都没有,除了森林,和往上的,陡峭的,裸露的,吉姆玛珍山峰。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再回看印军在多卡拉的驻军基地和该新修的盘山公路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和整个洞朗地区乃至Kupup地区印军的交通补给驻军线路: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事情还不够明白吗?干嘛要去过多地思考印度想干嘛?他想干嘛干嘛去。我们做自己想做的事情就好了。

      以此回答达雅等人。

      附:印度新计划:

      也就在13日前后,《印度时报》、TTN电视台等媒体派驻前方的记者给出的消息惊动了新德里:当中方人员可以开车直接前往中印对峙第一线时,印方人员就需要至少19小时的“徒步行军”才能前往预定目标。中方在交通上的压倒性优势由此变得一目了然。

      印度在中印中段边界已经有明确的修路计划。相对于印方边境道路组织(BRO)在边界前沿行动是异常迟缓。莫迪主导的连接全国高速公路的“巴拉特马拉”计划从2015年开始就以每年五、六千公里的速度运转。这种罕见的高速度伴随着洞朗风波的刺激让印方加快了脚步。。。

      印度,上啊!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5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