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西河

主题:哪位高人帮帮忙呀,实在是头疼 -- 猫元帅

共:💬10 🌺6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1
下页 末页
  • 家园 哪位高人帮帮忙呀,实在是头疼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当代意义》论文一篇。

    要求:1、4000字左右

    2、水平不高,但是可以及格。

    3、国内的网络不容易搜到。

    实在是没辙了,脑袋都大了。

    哪位高人可怜可怜偶。鲜花二十朵酬谢。

    • 家园 【google】立足实践:马克思主义哲学创新的根本路径

      立足实践:马克思主义哲学创新的根本路径

      韩庆祥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创新与发展是哲学研究的一个主题。围绕这一主题,出现三种主要路径:一是“文本解读派”,从重新解读马克思主义文本入手,实现从传统哲学解释框架向马克思真实哲学视界的历史回归,从而为推进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创新与发展提供一个真实的基点;二是“西马解读派”,从对“西方马克思主义”的解读入手,寻求西方马克思主义对马克思的理解,以获得“真正的马克思”的形象,从而推进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创新与发展;三是“时代解读派”,从对现时代和当代中国实践这本“书”解读入手,提出当代中国社会现实背后的深层根本问题,然后运用哲学的方法进行研究,寻求马克思主义哲学发展的新的生长点,从而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哲学。无论是“文本解读派”,还是“西马解读派”,在解读中需要达到三个层次的目标:一是弄清楚“是什么”,就是力求澄明马克思思想的本来面目,澄清“西方马克思主义”的视野中所理解的马克思,以回到或走进所谓真正的马克思,这叫做“返本”;二是揭示“有何意义”,也就是怎么看待马克思思想的当代价值,这叫做正确评价马克思;三是“如何使马克思走向当代”,这就是要走进现时代和当代中国实践,建构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当代形态,以进一步继承和发展马克思。“文本解读派”和“西马解读派”的侧重点在于实现第一和第二层次的目标,对第三层次的目标还未来得及给予全面而充分的关注。其学术贡献主要在于:在细致整理相关文献的基础上,对马克思的文本和“西马”的文本率先作了深度解读,再现了马克思的“新”形象;在某种意义上,获得了判断以往各种马克思研究的对错得失的评判权和进一步发展马克思的思想资源;为揭示马克思主义的当代意义奠定了较为坚实的基础。这两种路径的历史局限,就在于还未来得及使马克思走向现时代和当代中国实践,并立足于时代和当代中国实践来发展马克思主义;未来得及将其研究成果进行实际运用和对新的实际问题进行理论思考,未着眼于新的实践和新的发展。

        解读真实的马克思主义,发展马克思主义,最终都要立足于时代和当代的中国的实践。对时代理解不同,往往对马克思主义的解读方式和结果也不同。时代提出问题,引起人们的关注,使人们感觉到马克思主义体系中某一思想和因素的重要,因而往往把其中某一方面提到首位。当然,应当避开时代对解读者的干扰,按照文本的本来面目还原真实的马克思。但是,当产生了解读马克思的动机的时候,当要审视马克思思想的价值的时候,当要发展马克思并建构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新形态的时候,就必须立足于时代,即使解读马克思文本的过程本身,解读者也总是受时代提供的条件影响的,因而不可避免地带有时代色彩。时代达到什么水平,解读者的认识就达到什么水平,文本解读也就达到什么水平。任何称之为“自己所理解的马克思是真正的马克思”的说法,实质上都具有解读者的“认知图式”和“时代特色”。这实际上就是:时代决定解读观,解读观决定效果。

        从文本入手解读马克思,可以获得发展马克思的思想资源,而不能获得发展马克思的全部权力。以“西马”来解读马克思能达到“西马”的水平或解读读者的学术水平,却不能完全或真正达到当今中国时代和社会实践所要求的水平。马克思的哲学是关注人的生活世界和改变世界的哲学,是注重实践生成的哲学,是与时俱进的哲学,因而,在它的概念体系的深层背后,涌动着时代、现实和历史的运动过程。所以,解读马克思,就要把握马克思哲学的本真精神,关注并研究时代提出的问题。越走进我们这个时代,就越走进马克思的本真精神。

        虽然马克思对人类思想文化的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但马克思的文本并没有为我们提供一种解决当代中国发展道路的现成药方。方法论重于结论,我们要学习马克思分析和解决问题的方法论,但不能迷信于马克思得出的某些具体结论。要解决当代中国的发展道路问题,就必须把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同当代中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着眼于对新的时代和新的实践进行科学研究。

       

      (《光明日报》2003年12月23日)  

      外链出处

    • 家园 【google】在与当代西方哲学的对话中阐发马克思学说的当代意义

      外链出处

      在与当代西方哲学的对话中阐发马克思学说的当代意义

      王德峰  

      [内容提要] 在当代人类状况所提供的历史条件中重新领会马克思的哲学革命,对于正确把握历史唯物主义思想,具有关键的意义。马克思的哲学革命是对西方哲学的知识论传统的扬弃,而当代哲学诸重要学派的核心论题正是知识的存在论性质问题。历史唯物主义的存在论境域开启了当代西方哲学的基本论域,因此,马克思学说与当代西方哲学的对话是当代人类思想努力的题中应有之义。

      [关键词] 马克思的哲学变革 当代哲学危机 历史唯物主义的论域 历史唯物主义与当代西方哲学

      由于近年来人们对当代哲学与近代哲学之间的区别有了更为明确的认识,在近代哲学的框架内解释马克思学说这一历来的做法,已成为一个不应再被忽视的问题。尽管人们一直强调马克思完成了一场哲学上的变革,但是对这场变革的解释本身往往正是对变革的遮蔽。当然,这种情况也符合解释学原理:一切对于思想文本的解释都依存于时代的生存条件本身所形成的境域。对马克思思想的深入认识,同样需要现实历史进程提供出使之成为可能的境域。

      现在,这种境域业已形成。特别是在经历了两次世界大战的痛苦之后,西方思想界普遍意识到了近代启蒙思想的抽象理性主义传统与当代文明的根本病症之间的本质关联。这就从根本上激发了对西方整个哲学传统本身的批判。正是这种批判成了现今西方主要哲学派别的灵感之源。我们可以列举当代西方重要的思想家,如胡塞尔、维特根斯坦、海德格尔、福柯等等,他们无一不是从自己与哲学传统的批判性关系处入手来阐发自己的新见解。

      西方哲学传统正在经受深刻的反省。在海德格尔看来,哲学已经终结,它终结于当今科学。其实,不仅是当今科学,而且是当今世界的日常生活原则,都意味着传统的知识论路向上的哲学之完成。当哲学如此这般地完成自身之后,近代意义上的“真理事业”便随之消失。我们应当为之感到遗憾还是庆幸?对这个问题的看法,分歧很大,关涉对当今世界的基本评判,关涉对于“真理”、“人类历史”、以及“社会进步”等的基本认识。这些根本问题在当代哲学的重要作品中都作为未曾得到过真正解决的问题而重新被追问,这便意味着传统哲学正在其根基处经受着考问。特别是,一旦谈及真理,是否就必定会陷入所谓已经过时了的“宏大叙事”、“解放话语”?但是,倘若弃绝一切有关真理和解放的叙事与话语,哲学又当何为?哲学是否仅仅应当为今日科学的进展作鞍前马后的效劳?就像哲学曾经是神学的婢女一样,它现在应该是科学的婢女?凡此种种疑惑,都证实了哲学在今天的危机。

      在此情境中我们会想起马克思早在1845年说的那句名言:“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第十一条)。这句话如今愈益得到关注与思考。在这句话里,“哲学家”是一个贬义词。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马克思也曾说道:“对现实的描述会使独立的哲学失去生存环境”。不管我们对这些话的理解如何,至少有一点可以肯定,在一个半世纪前,马克思已对西方哲学传统采取了某种根本的批判态度。至于他的批判的真实结果是什么,以及在其结果中预示的是哲学的一种怎样的命运,这正有待于今人对其学说的境界及其在人类思想史上的意义再度进行深入的研究。

      今人之研究不会凭空进行,总是有所依傍。依傍有二,一是由今天的时代状况本身所表明的人类处境,一是这种处境在哲学中所获得的表达,而这种表达正是“当代西方哲学”。

      两种依傍缺一不可。我们不能把马克思的学说仅仅当做西方哲学史上的一段来考察,仅仅把它看成是西方思想发展过程中的一个已经逝去了的界标。这种看法所以错误,其理甚明:马克思的哲学思想与对资本主义的存在论批判不可分割,而资本主义始终还是当今人类的基本的生存条件(德里达的《马克思的幽灵》之主题正是指明这一点)。另一方面,资本主义在今天所造成的人类处境在哲学层面上所获得的反映,不可避免地以哲学危机的形式出现,或者应当更直截了当地讲,哲学危机本身乃正是当代人类处境之哲学的表达。以此判断当代西方哲学的基本性质及其历史根由,当不会有错。

      上面的讨论,已从一个基本的方面做出了这样的判断:正是从马克思思想与当代哲学危机的关系当中,可以确认马克思学说在当代在场。

      这一判断根据如下两点。其一,马克思的哲学变革及其成果“历史唯物主义”本身即预言了今日哲学的危机,因此,没有任何理由把马克思的学说置入西方哲学近代传统的内部,对之作近代范围内的诠释。其二,马克思的思想提供了考察和理解整个西方哲学传统之瓦解的一个不可忽视的视域。因此,对马克思学说的当代研究必须包含与当代西方哲学的对话。

      萨特曾坦率地承认马克思主义是当今唯一不可绕开的哲学。他在其《辩证理性批判》中说:“我常常看到,一种‘反马克思主义的’论据只是马克思主义以前的一种观念的表面更新。对马克思主义的一种所谓的超越,在最坏的情况下是回到马克思主义以前的时代,在最好的情况下则是重新发现一种已包含在人们自以为超越的哲学中的思想……无需让一种活的哲学去重新适应世界的进程;它会通过千百种首创性的特殊探求,自己去适应世界的进程,因为它和社会的运动是一回事”。①不能不承认,萨特所言颇为深刻。

      至于海德格尔,尽管仍把马克思置回到黑格尔主义的范围之内,却同时也承认马克思对异化的思考是深入到了历史的本质性的一维中去了。②海德格尔所谓“历史的本质性”,是指人类生存的历史性是形而上的学说或宗教的本质渊源,而不是倒过来。在他看来,马克思的历史观点是在存在中指认事物的“历史性”,“比其余的历史学优越”。如何理解海德格尔对马克思的历史唯物主义的矛盾态度,不是我们这里的话题,但是有一点仍是清楚的,那就是,海德格尔与马克思都有一个关于历史之基础的非知识论立场。这是应当引起我们重视的。这一事实有两个方面的意义。其一,它表明历史唯物主义的创立本身要求哲学革命。其二,海德格尔通过对形而上学传统的批判来解释历史(欧洲历史),对于我们清洗形而上学思维模式对历史唯物主义存在论视域的遮蔽,是一个重要的启发。

      人们或许会认为,萨特对马克思学说的高度评价、以及海德格尔对历史唯物主义境界的部分肯定,都只属于个别哲学家的看法,没有普遍的意义和本质的重要性,不能以此为据来说明马克思学说与当代西方哲学有着相同性质的论域。对于这种怀疑,我们只需指出在马克思的《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对知识的本性和根基所作的深刻探讨,也就足够了。

      知识的存在论性质问题,是当代哲学的焦点。马克思在上述手稿中有一段话虽然是针对黑格尔哲学而说的,但在根本之点上概括了西方哲学传统因其知识论路向而导致的虚无主义病根。马克思写道:“意识的存在方式和某个东西对意识说来的存在方式,这就是知识。因此,只要意识知道某个东西,那么某个东西对意识说来就产生了。知识是意识的唯一的、对象性的关系。―――意识知道对象的虚无性,这就是说,意识知道对象同它是没有区别的,对象对它来说是非存在”③。马克思在这里所揭穿的正是在整个知识论传统中的存在论思想:全部对象世界由于在根本上从属于意识所给予它的知识规定,它因此就在存在论上是虚无的。但对象世界同时又是意识领域要证实自己的存在就必不可少的。因此,如果问:这个被虚无化、却又无法对之彻底拒斥的对象世界,究竟是什么呢?回答应当是:它正是胡塞尔晚年所发现的“生活世界”。在“返回生活世界”的口号中,胡塞尔即使不承认,也因他自己的严谨的现象学原则的贯彻,走向了对意识自身的存在论问题的思考。

      由于生活与意识之间的关系在西方哲学传统中始终不能不是对象世界与知识领域之间的关系,那么,未被知识对象化了的生活,就始终只能处在意识之外,即,生活世界不可能是意识的对象,因为“知识是意识的唯一的、对象性的关系”。

      这样,就有两个尖锐的问题不可避免地要在当代思想中被提出来。第一个问题是,由于被知识所放逐了的生活无疑同时即是意识自身的界限,那么,意识如何能在这一界限上依旧坚持自己作为“知识”的无限性呢?第二个问题是,这个突破了意识领域的生活世界与意识领域之间的关系究竟是什么?

      只要我们认真思量一下全部当代哲学,就能发现,它的各种派别、各种思想路线、以及各种各样的论题,其核心的焦点其实都是由上述疑问所引起的“知识问题”。这是当代哲学危机中的知识问题,就其问之所问及问之所向而言,都已不再是近代哲学中的认识论问题(即主、客体关系问题),而是在根本上关乎存在论,关乎哲学本身的立足点。它在根本上撼动了西方哲学传统。

      应当从这个动摇了西方哲学传统的当代知识问题出发,考察和领会马克思所发动的哲学革命。马克思的《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是表述这场革命、并进而引发了历史唯物主义的经典之作。我们必须充分认识到在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则――“不是意识决定生活,而是生活决定意识”――中,一种新的存在论视域已经打开。在这种新的存在论境域中,一个具有根本重要性的问题是:“意识”如何面对并且表达那决定了它自身的“生活”,倘若它不想把“生活”在意识的先验结构中虚无化为“对象”的话?

      这一问题由于历史唯物主义而首次被彰显出来,它同时也正是当代真正的“哲学问题”。正是在此问题上,应当全面展开马克思学说与当代西方哲学的对话。

      我们先来看一看马克思自己是怎么设想这个问题的解决的。在《德意志意识形态》的《费尔巴哈》章中有如下的论述:

      “前一种观察方法从意识出发,把意识看作是有生命的个人。符合实际生活的第二种观察方法则是从现实的、有生命的个人本身出发,把意识仅仅看作是他们的意识。

      “这种观察方法并不是没有前提的。它从现实的前提出发,而且一刻也不离开这种前提。它的前提是人,但不是处在某种幻想的与世隔绝、离群索居状态的人,而是处在于一定条件下进行的现实的、可以通过经验观察到的发展过程中的人。只要描绘出这个能动的生活过程,历史就不再像那些本身还是抽象的经验论者所认为的那样,是一些僵死事实的搜集,也不再像唯心主义者所认为的那样,是想象的主体的想象的活动。

      “思辨终止的地方,即在现实生活面前,正是描述人们的实践活动和实际发展过程的真正实证的科学开始的地方。关于意识的空话将销声匿迹,它们一定为真正的知识所代替。”④

      这里有若干要点具有关键意义。其一,从存在论上看,“意识”在根本上是有限的,因为它是处在历史过程中的现实个人的意识(“他们的意识”)。其二,“生活”是人的生活,而“人”不是一种抽象的、与世隔绝的形而上的主体(上接第11页)(这种主体只在自己的意识内部生活)。因此,历史唯物主义的“生活”概念之存在论的意义,正在于它之突破意识的内在性。其三,“生活”是历史的,而“历史”乃是可以经验地观察到的物质生活条件的发展过程,而“真正的知识”的可能性(即“意识”去表达“生活”的可能性)即是这个发展过程本身的可观察性。其四,“历史”的可观察性,规定了由意识所做成的知识本身的历史性:这种知识的前提、方法、内容都在“人的实际发展过程”所形成的历史的“物质生活条件”中产生出来,是对“物质生活条件”本身的当下性质及未来趋向的表达。这就是“真正的知识”,因为它描述了“能动的生活过程”,也因此它自身在根本上从属于这一过程。

      上述四个要点无一不在当代哲学的基本论域之内。正是马克思的历史唯物主义开启了这些论域。历史唯物主义首次展现了当代的“思想之事情”的本质渊源,提供给我们一把去领会当代西方哲学之根本旨趣的钥匙。当代现象学运动的实质在于清除对“事情本身”的范畴遮蔽,以便能够把握到人与世界的原初关联(对物质生活条件的观察正要求一种“现象学的观看”);当代解释学方法的目标则是要指认一切知识在其渊源处的历史规定性,以便能够深入到存在者的“存在本身”中去; 至于解构主义,更是试图直指知识构成本身的前逻辑的要素和关系。凡此种种,都与历史唯物主义之描述“能动的生活过程”这一新的“知识理想”直接相关。

      历史唯物主义的“知识理想”之能否实现,是一个关系到哲学在其当代危机中能否走一条出路、进而使现今一切科学返回其“历史性”基础上去的大问题。在此意义上,当代西方哲学诸重要学派的思想努力具有极为重要的价值,这些努力一方面是哲学危机的表现,另一方面也是人类思想真正地回到自己的事情本身中去的先兆。在这一非凡的、事关人类文明前景的历史性努力中,马克思学说与当代西方哲学的对话,是其题中应有之义。

      (原载《浙江社会科学》2004年第3期)

      注释:

      ① 萨特:《辩证理性批判》,安徽文艺出版社中译本上卷,第10页。

      ② 见《海德格尔选集》上卷,上海三联书店,第383页。

      ③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人民出版社1979年,刘丕坤译本,第123页。

      ④《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31页。

      稿件来源:复旦大学哲学系网站

      2004年11月8日转载

    • 家园 【google】马克思主义哲学在理论上的发展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强大生命力,从根本上说,决定于它把握理解和解决时代重大课题的程度和水平

      方军在《哲学研究》2000年第1期上撰文《迈向21世纪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其中总结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者必须研究或探索的三项重大时代课题。

      首先,当代资本主义出现了一系列引人注目的新变化,其中最值得重视的就是所谓经济全球化现象。作者认为,应该区别三种意义上的“全球化”:一是作为当代“资本主义客观发展状况或趋势的全球化;二是对现实的全球化现象所作的理论探讨;三是一些大国传媒与资本共谋而进行的“炒作”。对于第一种意义上的“全球化”,当代马克思主义者必须深入地研究,揭示全球化的实质及其可能的发展趋势;对于第二种意义上的“全球化”,即作为观念形态的东西存在于一些严肃认真的理论探讨之中的“全球化”理论、思潮,马克思主义者要认真对待,将其中所提出的问题加以批判地分析,转化为自身的研究课题,尽可能说出一些新的道理来;对于第三种意义上的所谓“全球化”,马克思主义者必须给以足够的警觉。

      其次,科学总结20世纪世界社会主义实践的历史经验,据以展望社会主义在21世纪的发展前景,是世纪之交马克思主义哲学所面对的重大时代课题。马克思、恩格斯逝世后的100余年间,社会主义运动在世界上极其广大的地域内得到蓬勃发展,不少国家还建立了社会主义制度。但是有三个必须引起注意的历史现象:其一是社会主义制度并不像马克思、恩格斯当年所设想的那样,首先在资本主义发达的国家中诞生。它诞生的地方倒是在资本主义欠发达的国家,甚至是很不发达的国家;其二是社会主义制度在一些国家中建立起来以后没有能长期保持;其三是已经建立了社会主义制度并仍然坚持社会主义发展方向的一些国家,程度不同地面临着进行社会主义改革的繁重任务。当代马克思主义者不可推卸的一个重大责任,就是总结20世纪社会主义实践中的成功和失败的经验,用以发展马克思主义的社会主义建设的理论,丰富科学社会主义的哲学基础。这对于社会主义在21世纪的健康发展是至关重要的。

      第三,科学技术特别是高科技的飞速发展,是当代社会生活中的一个突出特点。当代马克思主义者无可回避的重大任务,就是及时、准确、深入地把握当代科学技术发展的新成果、新变化及其由此对人类社会所造成的新影响、新认识,探索并回答科学技术发展给人类社会带来的新挑战、新问题,以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的哲学自然观、历史观、真理观、价值观和认识论、方法论。

      http://www.edu.cn/20030305/3079051.shtml

    • 家园 【google】探求马克思哲学的当代价值

      外链出处

      探求马克思哲学的当代价值

      杨学功

        近年来,在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领域,每年发表的论文,少说也有上千篇。由此可见,要把两三年内的研究成果编成一部规模不大的文集,并非易事。但是,当我通读叶汝贤、孙麾主编的《马克思与我们同

      行》后,却感到这件并不容易的事情被两位编者做到了。该书荟萃了当前活跃在马克思哲学研究前沿的主要作者的最新代表作,比较准确和全面地反映了我国哲学界新世纪马克思哲学研究的最新进展和主要成果,代表了我国马克思哲学领域的研究深度和学术水平。

        马克思哲学的当代意义是新世纪形成的一大主题,中国的马克思哲学研究正是围绕这一主题而展开的。这种判断,为本书的编选确立了最基本原则和标准。事实上,虽然该书涉及到非常广泛的前沿话题,但对于这些问题的探讨,无一不是围绕着马克思哲学的当代意义这个主题进行的。

        新世纪中国马克思哲学研究的一个突出特点是回归学术层面,力图走出单纯意识形态化的封闭困境,从学理上对马克思哲学重新进行梳理。其中“回到马克思”的原初理论语境以及随之而来的文本研究引人注目,其主旨是力图超越教条化的教科书体系在“理解的前结构”方面的误导,为重现一个真实的马克思提供可靠的基础。另一个值得注目的趋势是与当代西方哲学的比较研究,其主旨是通过对话,敞开问题视域,拓展学术空间,使马克思哲学研究真正融入当今世界学术前沿。

        随着人们在学理上对马克思哲学探讨的深入,与时代相关的问题意识也日益凸显,从而使哲学批判与自身环境之间的关系更加密切。因此,我们可以看到的实际情形是,新世纪的马克思哲学研究不仅仅是“回到马克思”,而且是马克思向我们走来,一个被遮蔽了的马克思正在向我们敞开,他仍然活在现世的思想进程之中。事实上,虽然苏东剧变后马克思主义一度陷于低潮,但冷静的观察者却清晰地发现,无论“告别马克思”的声音叫得多响,随着资本全球化的加速扩张,我们正在日益步入马克思的话语世界。马克思的身影离开我们的时间越来越远,他的学说的意义世界离我们却越来越近。这或许就是“马克思与我们同行”这个书名的深意所在。

        《马克思与我们同行》叶汝贤、孙麾主编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稿件来源:光明日报

    • 家园 【google】论早期西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当代意义

      外链出处

      2005年1月

      第42卷

      第一期 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JOURNAL OF PEKING UNIVERSITY

      (Philosopy And Social Sciences) Jan,2005

      No.1

      Vol.42

      --------------------------------------------------------------------------------

      【哲学研究】

      论早期西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当代意义

      王 雨 辰

      ??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 人文学院哲学系,武汉 430064)

      摘 要:早期西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重要性在于,它既规定了西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起源、理论宗旨,奠定了西方马克思主义的理论主题,规定了西方马克思主义理论发展的轨迹,同时它也提出了一系列关系到如何理解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重大理论问题。但是,由于历史条件的限制和东、西方马克思主义哲学理念的差异,我国学术界对早期西方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却较为现象化、表层化,甚至存在主观判定和误读的缺陷,由此影响了我们对整个西方马克思主义理论性质和理论传统的认识,这更加突显了加强对早期西方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的当代意义。??

      关键词:早期西方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理论谱系;西方马克思主义理论传统??

      ??

      中图分类号:B089-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5919(2005)01-0016-06

        近年来,我国西方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无论是在追踪研究还是在理论研究上都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但是也出现了值得注意的一种倾向,一些研究者不是在马克思主义理论谱系和哲学话语系统之内,而是在现代西方哲学、后现代西方哲学话语系统之内对西方马克思主义进行研究,其结果西方马克思主义被看作是一股反市场经济、反科技的"新左派"思潮或者是"后现代"思潮,也导致了把一些本不属于西方马克思主义发展理论谱系中的后现代思潮作为西方马克思主义流派进行研究。造成这种状况的原因,一方面是由于西方马克思主义在不同的历史时期理论主题经历了不同的变化,另一方面则在于研究者对西方马克思主义哲学起源和理论宗旨缺乏正确的认识,这就突显出重新研究和认识早期西方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性质的重要性和当代意义。 一   研究早期西方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的重要性和当代意义首先在于,只有通过研究早期西方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我们才能判定西方马克思主义是一股什么性质的理论思潮。 对于西方马克思主义的起源,英国著名的马克思主义研究者佩里?安德森在《西方马克思主义探讨》一书中指出:"西方马克思主义是第一次世界大战后欧洲资本主义先进地区无产阶级革命失败的产物,它是社会主义理论和工人阶级实践之间愈益分离的情况下发展起来的。"应该说,佩里?安德森的这段论述是符合实际的。"一战"后,资本主义较为发达的西欧国家,按照俄国十月革命模式进行的社会主义革命运动相继失败,在资本主义发展较为落后的俄国,革命却取得了成功,现实的巨大落差引发了人们的理论思考。这种理论思考一方面指向了马克思主义理论本身,引发了什么是"马克思主义正统"的争论;另一方面出现了对流行于当时马克思主义理论唯科学论的实证主义解读模式的反思和批判。   如何理解"马克思主义的正统",实际上也就是如何看待马克思主义本质,以及如何做一个马克思主义者的问题。作为一个马克思主义者,是应该把马克思主义理论看作是行动的指南和方法,还是固守马克思主义的已有结论,不顾时间、地点和条件的转移,把马克思主义理论看作是解......

      --------------------------------------------------------------------------------

      收稿日期:2004-08-05??

      作者简介:王雨辰(1967- ),男,湖北武汉人,中南财经政法大学人文学院哲学系教授。 论早期西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当代意义

      ??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1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