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西河

主题:读三国有感随笔 -- 解甲

共:💬252 🌺3049 🌵9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17
下页 末页
            • 家园 明显不算。

              担任三公要策命,同样的,去职要策免。您说向朗就是干个司仪的活,难道还得特地策命他一下,事罢再策免吗?这种行某某事的写法,就是临时职司,连加官都算不上。

              上官胜的问题,按新唐书的记载,上官胜为“蜀太尉”,这个蜀不见得就是蜀汉。按从新唐书宰相世系表,从上官胜八世而至上官仪,上官仪生于隋大业年间,距离蜀汉灭亡近三百五十年。稍微算一下就知道,上官胜有可能仕宦于蜀汉的概率极低,如果记载为真,他更有可能是李氏成汉的太尉。如三国志中蜀汉称蜀一样,北方政权的史书里成汉也被称为蜀。

              三国末期史实疏漏比较多,应该不是因为国家灭亡导致失传,因为虽然三国先后灭亡,但都没有发生比较惨烈的战争。主要原因应该还是当时政治形势变化比较剧烈,修史的事情比较敏感,就暂时搁置了。结果轻轻一搁,就迎来了五胡乱华,这下不少事就真失传了。

          • 家园 如果张温暨艳是孙权的打手

            那么孙权死后乃至东吴灭亡后孙邵完全可以翻案,吕壹下课以后一片的黑化。张温暨艳两个死人的影响力能够穿越百年,以至于裴松之时期仍然只有那么点材料?

            • 家园 材料少的问题我也有我的解释嘛。

              蜀汉东州士人材料也少,不见得和陈寿都有什么仇,只是陈寿作为益州人,对他们天然的抵触而已。同样的情况也发生在孙吴,孙吴政坛势力复杂,但史笔基本掌握在江东本地人手里,他们有什么义务和动力去给孙邵翻案呢?如果孙邵本人家族未做努力(由于这样那样的原因,这实际很可能),那么材料少基本跑不掉了。

              张温和吕壹最大的区别,是打击对象不同,张温首要打击的是淮泗北士,因此江南史笔对他笔下留情了;吕壹打击的是江南大族,因此倒台后必然被抹黑。但其背后逻辑是一样的,他们都是孙权打击大族的棍子,之所以时而打击淮泗,时而打击江东,那是因为时势的变化而导致孙权决断不同。江东大族和孙权不和,就一定会同情淮泗士人?当然,稍微有点水平的斗争总是要又拉又打的,历史逻辑不会简单的给出是或否的答案,但是我觉得说宏观上的“同情”,乃至要在史书里代为伸张一下,那大概是不会有的。

              而且归根结底,您要是想说我这个说法站不住脚呢,我现在就可承认其中推测不少,并无十分稳固的逻辑联系,就此鸣金了。但您要是想说我这个说法一定不对呢,我觉得您这质疑欠缺点力度。

    • 家园 关羽的谥号与廖立的小报告

      环宇先生提到谥号的问题,就着谥号再聊一段。

      谥号这个东西,大概是各类荣典里最没用的,因为当一个人得到谥号的时候,毫无疑问的已经死了,哪怕对他的子孙来说,谥号这个东西也带不来任何实际利益。但从另一角度说,谥号又是最有用,最为人所重视的,当时间长到本人乃至子孙都湮灭在历史长河里,封爵已经如“中山靖王之后,孝景皇帝阁下玄孙”一样可笑时,谥号却还能提示后人其主人是个怎么样的人,在历史中居于什么样的位置。

      关羽谥号壮缪,关云长赳赳武夫,“壮”字是不需解释的,但“缪”字则让众多人大伤脑筋。按谥法解,“缪”是个恶谥,其含义是“名与实爽”,这大概在恶谥里也属于比较恶毒的了。“所有美名都是假的,实际不是那样的”,简直像将人一棍子打倒后再踏上一脚,使其不得翻身。与关羽竞争武圣资格的岳飞的死对头秦桧,被打倒后就改了个“缪丑”的恶谥。

      但关羽从南宋以后被一路神化,可以想见民间崇拜必然更在此前,直到现在各行各业里拜关老爷的也不在少数,于是就有些粉丝心理上不能接受关羽得此恶谥。比如各代皇帝们,加封关羽的同时也不停更改他的谥号,宋高宗加其谥号为“壮缪义勇武安”,孝宗又加为“壮缪义勇武安英济”;到了元朝,大概是蒙古人文化不甚开明,彻底抛弃了原版谥号,改为“显灵义勇武安英济”;而到了文化似开非开的满人主政的清朝,居然削足适履,改正史关羽谥号为“忠义”。

      篡改正史的行为不过是蒙着眼睛骗瞎子,显然是说不通的,但关羽的谥号确实让很多人看不惯。有一个常见论调(起于明朝)就是“缪”与“穆”通假,“穆”为谥号,其含义是“布德执义”、“中情见貌”,就是个比较好的谥号了,譬如岳飞最为人所知的谥号,就是武穆(后来改为了更高级的忠武,和诸葛亮一样)。这个说法不能说没有根据,首先缪穆可以通假,这是确实的。比如秦伯任好,左传国语中记为秦穆公,公羊谷梁中就记为秦缪公。其次“布德执义”用来描述关羽的生平,也容易被人接受一些(这主要是说三国演义造成的大众印象,三国志中关羽看不出如何“布德执义”,不过其行事也没有明显抵触)。

      但实际考究起来,这说法站不住脚。所谓通假,大约是古人写的错别字,不同人可以有不同的用字习惯,但同一部书里,再搞通假就是不太可能的了。就在三国志里,曹魏就有一王五侯谥号为穆;即使是同一阵营的蜀汉,刘备吴皇后谥号为穆;如果再说君臣有别,考察汉晋谥号,谥缪显然皆为恶谥。譬如富平缪侯张勃,举荐非人(他举荐的人犯了罪,正好此时他去世了,于是得了个恶谥,值得一提的是,他举荐的人是陈汤,后来扬威西域,“犯强汉者,虽远必诛”。这时舆论称赞张勃知人,但谥号没有平反);平干缪王刘元,擅杀奴婢从官;广川缪王刘齐,诬罔大不敬;等等。往后看晋朝的何曾(晋王国首任丞相,生性奢侈,“食日万钱,犹曰无下箸处”;“蒸饼上不坼作十字不食”——只吃开花馒头,考虑到当时发酵技术,开花馒头大概是奢侈品)死后,博士秦秀建议上谥号缪丑。何曾死于公元279年,吴国尚未灭亡,与陈寿写作三国志基本同时,可见缪不通穆,且为恶谥,大概是没什么疑问的。

      那么又有一个问题,恶谥的问题解决了,但关羽究竟有何过恶,要被评一个“名与实爽”?要解答这一问题,首先得考虑关羽的“名”是什么,这应该是很明显的,关羽是时之名将,那么有一则小报告可供参考:

      昔先主不取汉中,走与吴人争南三郡,卒以三郡与吴人,徒劳役吏士,无益而还。既亡汉中,使夏侯渊、张郃深入于巴,几丧一州。后至汉中,使关侯身死无孑遗,上庸覆败,徒失一方。是羽怙恃勇名,作军无法,直以意突耳,故前后数丧师众也。

      这则小报告是蜀汉长水校尉廖立对丞相府幕僚李邵、蒋琬做出的,从他们当时任职看,时间当在建兴三年诸葛亮南征之前,距蜀汉夷陵之败不久。廖立是荆州士人,素有名气,诸葛亮在与孙权通信中,将其列于庞统之后。他曾在关羽麾下担任长沙太守,以关羽的脾气,和他关系大概不会很好,孙权派吕蒙袭取南三郡时,他弃城脱逃入川,刘备没有加罪,改任其为巴郡太守。但这次逃跑对其仕途应该产生了一定影响,他对自己长水校尉的职务不满意,这番言论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产生的。

      他为此言论付出了惨重代价,诸葛亮将其言论定性为“诽谤先帝,疵毁众臣”、评价其“托在大位,中人以下识真伪耶?”,将其废为庶民,流徙汶山郡。但诸葛亮虽然定性其为诽谤,并不等于其中内容皆是向壁虚构,相反,其中提供了很多重要事实,考虑到此番言论的对象同样是蜀汉大臣,可以确定,其中客观描述皆符合事实,否则绝达不到中人以下不识真伪的效果。

      具体到关羽身上,“数丧师众”显然是实,“作军无法”大概当时也有所风闻,“怙恃勇名”从关羽一贯作风看也八九不离十,只有“直以意突”,廖立不是关羽肚子里的蛔虫,又不是军事专才,对他的评论不必太当真,这么看下来,关羽确实有忝名将之名。

      但是问题又来了,关羽确实是名将,这是经过敌国确认的,曹魏舆论如此:“蜀小国也,名将唯羽”。那么“怙恃勇名作军无法直以意突”的问题如何解释?答案是不必解释,举个例子说明,说彭德怀元帅“怙恃勇名作军无法直以意突”,乃至“数丧师众”,大概也都能找到相应证据,但这并不能否定彭帅是世之名将。大将军在朝鲜横刀立马击退十七国联军的战绩就足以保障其军事家地位,同理关羽威震华夏几乎迫使曹魏迁都的战绩也足以证明关羽确实有将才。所谓“中人以下识真伪耶”,其实是常见的现象,当有意无意的开始忽视主要矛盾,开始对细节吹毛求疵时,就什么样的奇谈怪论都可能会发生了。

      说了一大堆,问题又兜回来了:先说了关羽有名将之名,又说实际也不愧是名将,那这个“名与实爽”到底是从哪来的?答案大概还要从关羽本人找,关羽这人做派实在是有点不招人喜欢的:听说马超投了刘备,就要给诸葛亮写信问问情况,诸葛亮深知关羽为人,回信如下:

      孟起兼资文武,雄烈过人,一世之杰,黥、彭之徒,当与益德并驱争先,犹未及髯之绝伦逸群也。

      关羽“省书大悦,以示宾客”:给大家看看,自己刘备麾下头号大将的地位是不可撼动的。实际关羽名将不假,但与张飞马超相比,能否达到“绝伦逸群”的程度,那是可以打一个大大的问号的。说到底,关羽最后得谥为缪,落了个“名与实爽”的盖棺定论,还是自己当年太要名之过。至于为什么非得在谥号上体现出来,就冲关羽“骄于士大夫”又要压军中同袍一头的做派,天知道他得罪过多少人。

      但是,谥号上关羽还确实压了张飞马超一头,这是他曾经经略一方的历史事实的体现。这一头不是体现在谥号用字上,而是体现在字数上,关羽谥号是两个字。汉时能得复谥者,都是一时重臣,可以举几个例子:吕泽谥令武,萧何谥文终,张良谥文成,霍去病谥景桓,霍光谥宣成,孔光谥简烈,马援谥忠成,胡广谥文恭,诸葛亮谥忠武……

      当然,还有赵云谥顺平,就纯属刘禅和赵云的私情所致了。

      通宝推:迷途笨狼,史文恭,发了胖的罗密欧,煮酒正熟,桥上,mezhan,李根,三笑,老老狐狸,
      • 家园 名与实爽可能还与荆州丧失关联较大

        张勃的缪来自于去世时举荐的人犯法,关羽的缪大约也与他死时的遭遇有一定关联——至少不会是毫无关联。

        而廖立是荆州士人,在蜀汉属于荆州集团。他对关羽的点评也是有蒋琬这个荆州人在场的时候说的。只是,当时还有一个在场的是李邵,广汉郪县人,大概也许可能属于益州集团——随后李邵很迅速地就死了。

        廖立这个身份背景是很有意思的。

        蜀汉本身是外来户压制坐地虎的政权。蜀汉之前攻灭的刘璋集团也一样。蜀汉有很多派系斗争。

        诸葛亮一方面是蜀汉的官僚集团首脑,一方面还是荆州集团的派系首脑。廖立的身份也是荆州士人,蒋琬后来也接替了诸葛亮的首脑地位。

        从这些人的身份来说,关羽失去荆州,是一个极其重大的打击。他们的根据地直接被拔掉了。这是对国内执政的政治集团的极大损害。所以,如果单独从权力斗争、阴谋论的角度说,关羽得到缪字也是没有太大问题的。

        不说阴谋论,单单说丢失荆州这样一个重大过错,在当时的语境下,关羽被评为缪,也不过分。

      • 家园 用陈寿“缪不通穆”来反驳“通假说”可能有点问题,还请指教

        三国志同时出现“缪”和“穆”,并且明显用法不同,这点确实足以说明对于作者陈寿而言“缪不通穆”,但是陈寿作为西晋史学家,陈寿获取的三国史料又会有各种来源。

        有没有可能,陈寿参考的史料中关于关羽的部分“缪通穆”,而其他一些史料则“缪不通穆”,最终导致三国志里面既有表示恶谥的“缪",又有表示”穆“的”缪“,也有明确表示”穆“ 的”穆“。

        好像有点绕哈,如果有史料能够说明在当时的蜀地究竟是”缪不通穆“还是”缪通穆“,就更能说明问题了。

      • 家园 复谥这个问题

        似乎单谥更困难吧?

        • 家园 明清两朝亲王一字谥。

          郡王以下及大臣多为复谥,所以单谥看起来罕见。而两汉的情况正好相反,臣下多为单谥,复谥罕见,例证上面已经略举一二。皇帝倒是除了开祖刘邦谥号为“高”之外,皆为双字谥号。蜀汉作为汉朝的继承者,制度基本是沿袭的。

          • 家园 两汉皇帝这类例行公事般加一个“孝”字的

            是否能归之为复谥?感觉还是单谥啊。而且后世称呼他们的时候,好像也是自动忽略了那个“孝”字。

            • 家园 确实是复谥。

              有通字而已。比如明朝皇帝,谥号基本格式是m天n道abcdp文q武x仁y孝某皇帝(有少数变化和例外),这其中天道文武仁孝六字显然也不能省略嘛,而重点也是在最后的某字上。称呼的时候,一般不需要将这十七个字都说出来,某宗某皇帝就够了(当然现代对明朝皇帝一般是叫年号或庙号,用谥号指代的少)。

      • 家园 话说...谥号这个东西不仅看谥法

        似乎也看.....之前怎么用的

        比如“桓”,谥法上不坏,霍去病的景桓、齐桓公、张飞(桓侯)

        但再往后,就很少有名人用了吧,都看着汉桓帝

        想到一个轶事.......史弥远死了,史官议谥号“忠献”......懂的人都说史官在暗暗的骂他

        • 家园 校尉和校尉也不一样。

          校尉里最位高权重的,当属司隶校尉……这是开玩笑了。

          将军、校尉,本来都是根据军事需要而临时委派的职务,并不常置,也没有固定官秩。汉朝也无所谓重号杂号的区别,究竟哪些将军位高权显,主要靠脸熟,甚至有时还看人。比如度辽将军,这肯定是个标准的杂号,但实际上由于边患始终存在而成为常置,从而其地位日见显要。东汉明帝年间度辽将军还是从中级军官里选拔,改任太守还是升迁,后来度辽将军很多都直接从太守里选任,再升就是九卿,甚至有九卿改任度辽将军的。又比如伏波将军,虽然马援当过,但无疑也是个杂号将军。但在曹魏,夏侯惇长期担任此职,还曾以此职统率征南将军曹仁、征东将军张辽等人,这就是以人显官了。

          五校本来是主管北军宿卫五营,自然是常置的,后来其职能被取代,渐渐成为荣誉性职务。廖立张口要官,倒不见得是因为五校位在将军之上,而是因为刘禅即位,收买人心,“普增职号”。蜀汉公卿设置是比较谨慎的,没有那么多常设高级职务来安置人员,所以设置了大量将军,实际这些将军不统兵,甚至于军事都没什么关系,譬如刘备时期的糜竺孙乾简雍等人。

          官职设置得一多,就难免流于滥,实际这些将军必然因其本来地位不同,也有高下之分,但廖立大概还没到能以人显官的地步,因此自然觉得和许多名位不如他的人同列将军不太舒服。当然廖立在五校中自我感觉也不会太良好,王连张裔杨洪都是投降留用人员,就向朗算是老革命,而廖立小报告中对向朗也是没什么好话:“凡俗之人耳”、“昔奉马良兄弟,谓为圣人”,廖立连马良都是看不上的,更别提向朗了。

          但廖立不识好歹倒恐怕谈不上,从对他的任命使用看,诸葛亮上书中关于廖立要官的事应该是真的,五校其他四人都兼有具体职司,就廖立没有,因此确实像是临时安插的。以诸葛亮“尽忠益时者虽仇必赏,犯法怠慢者虽亲必罚,服罪输情者虽重必释,游辞巧饰者虽轻必戮”的脾气,廖立开口要官只怕已经大大得罪了他,放在五校里纯为维护团结,不会有什么重用的意思。

          至于谥号,确实是看以往历史的,但君谥和臣谥基本是分开的,比如“献”,“恭”,本来都是美谥,但亡国之君汉献帝、晋恭帝用了,之后皇帝就弃而不用了,但臣工照用不误,而且仍然是很高级的美谥。比如秦桧最初谥忠献,那是上等美谥,一点骂他的意思都没有。

          而史弥远也谥忠献,与其说是骂他,不如说是讽刺。韩侂胄把秦桧谥号改成缪丑,史弥远又给改了回来,可见史弥远至少表面上不认为秦桧是巨奸大憝,这谥号拿来问他本人估计他都说不出什么来。

          通宝推:崇文尚武,老老狐狸,
          • 家园 是的,忘了提到

            杨洪,就是从忠节将军,转越骑校尉

            另外......似乎战时,各种军职的实际权力,真的因人而定,比如刘秀伐蜀时,来歙与盖延一路,来歙才是中郎将,而盖延是虎牙大将军;可是....来歙是朝廷使者,绝对的主帅....

            (歙叱延曰:“虎牙何敢然!今使者中刺客,无以报国,故呼巨卿,欲相属以军事,而反效儿女涕泣乎!刃虽在身,不能勒兵斩公耶!” )

            • 家园 军号有一个从军职向军衔转变的过程。

              譬如西汉,大部队出动的时候,真是前将军先锋,后将军合后,左将军居左,右将军居右的,杂号将军里,贰师将军就真的是去打贰师城,骁骑将军虽然记载不详细,但我相信其所部也真的是精锐骑兵。这时候军号代表的是军职,没有军衔的意思,譬如贰师将军名不见经传,皇帝说这仗贰师将军指挥,那就是贰师将军指挥。

              来歙实际统率了三个大将军:征西大将军冯异、建威大将军耿弇、虎牙大将军盖延,将军以下就勿论了。冯、耿、盖等人之前都曾单独领兵进行军事行动,可以推知其本部兵当有一定数量;而来歙之前主要是担任使者来往于隗嚣处进行外交活动,这次军事行动以他为主帅,是因为他是西北方面的专家,但可以猜测其本部兵不会很多,甚至之前根本没有。这时的军号就有些军衔的意思了,大将军部兵多,中郎将部兵少,当然,这和现代军衔含义不一样。中郎将乃至校尉统率将军的事并不算罕见,三国时期也有。譬如诸葛亮曾以军师中郎将率牙门将军赵云入蜀,其原因大概也是本部兵少的问题。

          • 家园 谢谢....关于将军还是有几句话想说

            两汉......将军一直在贬值,秦代和汉初将军“金印紫绶”,位比三公

            再有一个......就是似乎有固定执掌者,位置会逐渐高于临时设置者,比如:度辽将军、护匈奴中郎将、护羌校尉,在东汉是常设职务,地位就逐渐提高了

            而三国时期的另一个典型,是征东西南北四将军,原来是低于前后左右的;但是.....因为征东西南北四将军后来常设了,出镇一方,在地方上是最高大员,地位就逐渐提高,反而在前后左右之上

            最后提一下谥号,李心传写道:

              大臣谥之极美者有二:本勋劳,则忠献为大;论德业,则文正为美。有国二百年,谥忠献者才三人,赵韩王、韩魏王、张魏公是也。秦桧谥忠献,实博士曹冠为之。(秦桧追了申王,宋代,还有就是史弥远,谥号忠献,追封卫王)

            基本上宋代,忠献是顶级谥号,元还有一人用过......明代?还有么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17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