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西河

主题:读三国有感随笔 -- 解甲

共:💬252 🌺3049 🌵9 新: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家园 青色水先生很多疑虑我也是赞同的。

单单以韦昭是张温一党来解释吴书中诸多疏漏,逻辑上缺失的确实太多,所以我说我也不是很认真的认为。但直接否定,我认为同样缺乏必要的证据,孤证确实相对说服力差些,但是直接下判断曰“孤证不立”,我觉得也失之武断。因为实际上很多史料都缺乏复数来源,如果单单因为缺乏印证就认为不可信,那大概能立住的也不很多。学术上我不好置喙,但我这种闲聊大概就要少很多谈资了。

但青色水先生这里的疑问,有一个我是不太赞同的,即韦昭继续辅佐太子证明他不是张温党。这个我给出了一点解释,我认为孙权打击张温是被迫之举,他并不反对张温暨艳的政治主张,甚至他本人就是这一行为的后台。这是有根据的,孙吴日后的吕壹校事一案乃至两宫之争前期孙权对鲁王党明显的偏袒,就是孙权这一政治路线的重演。从而韦昭如果真与张温有关系,或他赞同张温的政治主张,并不能作为孙权任用他的减分项。

目前可以明确判断的,三国志吴书中至少少记载了孙吴三个丞相,除了首相孙邵,还有诸葛恪(建康实录记诸葛恪曾为孙吴丞相,孙吴末任丞相张悌阵亡之前对要求一起逃走的诸葛靓说:“仲思,今日是我死日也。且我作儿童时,便为卿家丞相所拔……”这个诸葛家的丞相,明显只能是诸葛恪。从而吴书很可能漏载)和某沇(国山碑文:“于是丞相沇、太尉璆、大司徒燮、大司空朝……这是非常过硬的一手证据,然而领衔三人史书皆无载,姓亦不可考,大司空是董朝,而三国志中却记载其为“兼司徒”。当然这事不能怪韦昭,其时韦昭已死,但薛莹、华覈两位吴国继任史官同样列名碑文,可见他们不可能不知道当时的孙吴政要。丞相、太尉、大司徒史书失载,这两位国史却都青史留名了,这难道不说明点什么)。

这三位丞相,孙邵是青州北海人,诸葛恪是徐州琅琊人,某沇虽然姓氏无考,籍贯却是可以考一考的,沇字只有一个义项,就是河名,济水在温县以上叫沇水,从而某沇的籍贯大体可以猜出来了——都是北士,这是巧合吗?

其实这做派一点也不罕见,陈寿在蜀书里一样漏载了一大票东州重臣,一笔“失其行迹,故不为传”就轻轻带过了,而蜀书十二中却不厌其烦地记载了一大群益州籍贯的腐儒,事无巨细,靡不必载,譬如我引那篇谯周的策论是在三国志中全文照抄的——对这票文人的“史品”,我确实没有您那样的信心。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