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西河

主题:马恩预言成真,家庭正在崩溃 -- 不远攸高

共:💬291 🌺989 🌵9 新: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20
下页 末页
                • 家园 呵呵,问题是幕后的黑手是谁?

                  真的是那些中东人士自发组织这种活动?民族不同,德意志的女人对中东人吸引力有这么大?不过是为了扳倒德国,扳倒默克尔的一出戏而已吧。如果不是德国人敞开大门接受的难民,而是祝德美军的话,估计就当酒后闹事处理了,参看驻韩驻日美军的现状。

    • 家园 【原创】污名化生育与大家庭的崩溃,兼回天天向上A等网友

      没想到一个讨论婚姻家庭走向的帖子会让生育与女权占了主角,还蔓延到了影评的帖子里。

      直奔主题吧,男性为什么不能在生育/养育问题上承担更多的责任&&女性为什么不能主导自己的生育权?

      这世上其实很多事是没有确凿道理可讲的,不妨转帖一个知乎的帖子:为什么男生比女生多,却有很多优质女生找不到男朋友?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

      商业转载请联系作者获得授权,非商业转载请注明出处。

      作者:菠菜

      来源:知乎

      因为女生优秀的标准比男生低很多。

      平心而论,如果你看见一个优秀女生然后把其他条件不变转成男性,你会觉得他就是一个普通人。对于女生来说,特别是对于年轻女性来说,有稳定的工作,有好的学历,脾气不坏长的不胖就是一路被人肯定过来了,业余时间能玩个烘培养个多肉看个电影品个咖啡也加分。这就和从5分到60分一样,和几十年前女人没有男人连饭都吃不上的条件比,现在受过教育的女性只要别太过分,稍微独立点,社会和她们自己都会觉得自己条件不错。

      而这种条件放到男人身上,只能算凑合,同样一个有一份稳定工作,受过教育的男性,仅仅独立只能算及格。业余爱好也只是业余爱好,不算啥加分,对男性来说,必须具备某种男性领袖条件才叫优秀。女性的优秀是没有名额限制的,而男性的优秀必须把同类杀下去。一个男人,做不到在一群男人中脱颖而出,他就不是优秀男人。

      部分女性质问为什么自己要在生育上承担这么多的责任?似乎她们的男人都是翘着二郎腿等着老婆买菜煮饭洗衣换尿布自己却成天不着家的纨绔子弟。其实我倒看到很多的男人,不只是在老婆生育情况下,即便是平常的工作日,还要赶着下班高峰回去给老婆做饭,而老婆呢,基本是衣来伸手,饭来张口,大不了也就是饭后洗个碗洗个衣服什么的,还要多亏了洗碗机和洗衣机。这个帖子也可以作为旁证。

      为什么没有经济实力的女人能要求追她的男的有车有房?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

      商业转载请联系作者获得授权,非商业转载请注明出处。

      作者:休息休息

      来源:知乎

      一个月前刚和前任分手,原因就是她家不光没房没车,而且是很穷的那种家庭,结婚一共只能拿出20W,是一共。但是却一定要在我在婚前就购置的婚房的房产证上加名字,并且由于首付有父母的份,还要求我和父母的债务债权全部免除。最初我提议有了孩子加名字她同意了,但是家长见面前反悔了。房子目前购买时候价值220W,目前市值超过250W,前后不到半年。另外还有几套房子是我父母拿来出租养老防老的,她们家也要求卖了还贷款。理由是她妈妈不能接受有贷款,而之所以不能接受有贷款,是因为她听说100W贷款30年就会变成180W,将近一倍,所以她不能接受。第二个条件是,婚后所有开销我来,她自己买什么不需要和我沟通,但是她自己的收入全部存着,哪怕有继续也不愿意拿出来。第三个条件,每月要求我除了日常开销和还贷之外每月拿出固定金额(例如7K~10K)作为她的日常开销费用。第四个条件是,每年要去国外至少旅游一次,预算大约4W,并且也是没有商量的余地。理由是:我现在每年就会出去玩,为什么结婚了生活标准反而降低了? 然而,她现在每年去的就是国内部分区域比如今年去了成都,然而婚后的要求是国外,RANBINGLUAN. 经过反复沟通,她坚守自己所谓的保障,我们因此分手。

      现在部分女性主张这是女性承担生育的责任和痛苦的情况下,男方须承担的责任。首先我不知道生育跟做一辈子仆人这两者怎么被放到天平的两端的,即便认可这种比较的合理性,似乎很多人忘了现代社会男性为了养家糊口本身承担着什么。想必大家不会忘了前一段的清华毕业生因为过劳死在酒店马桶上的悲剧。

      36岁清华IT男酒店马桶上猝死:连日加班至凌晨

      这还算是幸运的,老婆已经怀孕了,至少完成了延续生命的任务(当然对他的妻儿是大不幸)。还有很多青年连做这种比较的资格都没有,

      36岁清华IT精英过劳猝死:看看你过劳了吗?

      目前,医学界也给了这类猝死一个名字,叫做“青壮年急死综合征”。所谓“青壮年急死综合征”多数发生于20岁~40岁的男性青壮年人,多数发生于凌晨2~4时的睡眠中,他们通常死前一切活动正常。

      每次看到这种新闻都很心酸。以目前飞涨的房价,没有长辈的支持或者命运额外的眷顾,绝大多数青年想在一线城市安家落户根本是个短期内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无论天天向上A抑或其他女性网友对生养孩子所要面对的问题和承受的痛苦有多么发自肺腑的感受,首先,一码归一码,把一个时期一部分人的感受放大到女性这个群体上,都过于武断和鲁莽。并且应该首先明确一个事实是:生养孩子的难度随着孩子的数目增加而指数递减,而生养孩子的收益则随着孩子数目的增加而指数递增,这是这帖子里大多数人都忽视的一点

      过去的大家族生存模式下,一般长子由父母亲自抚养,其他已经生养的家庭也会帮助养孩子,而到了三子四子的情况下,甚至可能出现父母基本不管不顾,完全靠亲戚以及长子代为养育的情形,这是重复模式的必然结果。重复的套路只会越练越简单投入越少,而不是越多。

      当然,到底生几个孩子,首先要考虑经济承受能力。但在大家族模式下,这也不是太大的问题,因为各个小家庭之间总有手头宽裕的,相互接济不是难事。所以天天向上等网友担心的经济压力问题,首先是工业社会下的原子式家庭遗弃了大家族生养模式,同时计划生育政策又直接从源头上减少了新生儿的供给,这种情况下,把生养孩子当成某种炼狱式的煎熬,站在某种角度上似乎也成立。但是开出的药方,则完全是饮鸩止渴。

      工业化的原子式家庭,相互之间是零和游戏,不爱生养孩子的女性所要求的福利和责任倾斜,都需要另外的群体做出牺牲。这个群体可以是男方,也可以是所有不处在生养阶段的人,如未婚劳动力,祖父辈等。所以有人提出免费婴托我就笑了,世上没有免费的午餐,您生了就不管了,由社会承担这个责任,到头来还是要平摊到每个人头上。

      那么到底是哪里出了问题?具体剖析一下,大概有这几个原因:一,计划生育,工业化大生产需要的新生劳动力不能得到补足,导致生产、消费全面衰退,经济压力增大,回过头进一步压抑了生育欲望,二,房地产政策,高企的房价实际是另一种形式的土地兼并,让相关利益集团可以短时间内剥夺大多数新生城市中产阶级的财富,使得生养多个孩子在经济层面上难以为继,三,现代婚姻形式建立在非常脆弱的经济关联和情感纽带上,为了减少毁约成本,男女双方不仅要在经济利益上斤斤计较,还要在生育问题上锱铢必较,甚至用取消/延缓生育来降低违约成本,全然忘了只有把家庭的盘子做大才是最安全的保障自己利益的方法

      所以,原子式家庭——工业化大生产——计划生育——房地产政策并不是一个完美的反馈模型,它只是一个闭环如同绞索般套在当下中国的脖子上。破解它,从任何一个环节都可以入手,而用压制生育的手段,无疑是其中最低效也最贻害大方的一种。至于生育时承担的痛苦,很不幸从生理上男人无法替女人分担。不过,自古以来绝大多数女性都没有把这条作为拒绝生育的理由,该说她们明智,还是笑她们愚蠢?我想各自心中都已有了答案了吧。

      通宝推:rafale,柴门夜归,川宏,
      • 家园 绝大部分女人都这德性

        而且讲不通道理,愚蠢而固执,一点脑细胞全用在苟抠自己配偶身上,如果不是为了孩子,这样的女人怎么会愿意相处下去。

      • 家园 补充一点

        对女性竞争压力最大的,也是女性,天天向上却将矛头对准男性,贻笑大方。

      • 家园 感觉你穿越而来:只有把家庭的盘子做大才是最安全的

        你的黑体部分都是和我感觉完全相反的

        生养孩子的难度随着孩子的数目增加而指数递减,而生养孩子的收益则随着孩子数目的增加而指数递增,这是这帖子里大多数人都忽视的一点。

        这两句话搁工业化之前都是很正确的,要不为啥说“多子多福”呢

        可到了工业化时代,孩子长大不必然能成为劳动力,需要更多的培训、学习、技能才行,这种情况下投入大量增加,而收益却随之下降。比如城市啃老族的出现

        所以全球共同的现象是,当社会文明程度、生产力水平提高之后,整个社会的生育率在下降,你得相信人民总体的判断力

        当然我认为这和资产阶级对劳动人民剥削严重有关,不过即使共产主义实现,生育率也不可能恢复到农业社会的程度了

        • 家园 你看的都是小节

          我已经说了,“原子式家庭——工业化大生产——计划生育——房地产政策”这一逻辑并不是必然选择,你在一个狭窄的空间里计算利益,螺蛳壳里做道场,当然会觉得前途一片绝望。

          工业时代,并不一定对应原子式家庭,所谓原子式家庭,一方面是由于计划生育,另一方面是人口向中心城市迁移,大多采取以点带面的形式实现。但没有足够的新生人力支持,点也只能是点。

          鉴于这个帖子里天天向上等网友把生育前景描绘的一片黑暗,论调极为阴郁,我不得不指出如下这些事实:首先就我观察到的如今的城市中产阶级家庭内,女性的地位大多是比男性高的,其次如今的4-2-1格局下,祖辈带孩子的人力资源是非常充足的,因此虽然大家族在改开以来不断解体,但并没有影响到生育的基本条件。

          再者,如果说养一个孩子都面临经济的窘迫的话,那么生养多个孩子自然是无从谈起。可这并不能证明养孩子会越来越难。就我所见,从三四线城市走出来的青年,在一二线城市结婚成家,生养第一个孩子是最辛苦的(但也没有恶劣到天天向上A等描绘的那种人间炼狱式的程度),但如果背后有一个大家族支撑,熬过开始的几年后,继续生养就可以成为一种流水化作业,因为年轻父母的上一辈都有生养的经验,如果相互之间协作,把孩子带回三四线城市一段时间,再回到大城市一段时间,年轻父母的压力是成倍减小的。等渡过新生儿最需要照顾的这段时间,闲下的上一辈可以照顾同辈兄弟姐妹中其他刚生育的孩子,而为第一个孩子购置的东西很多是可以复用的,再加上经验越来越丰富,如此传帮带,自然越来越驾轻就熟。年轻父母返回职场后待遇相应提高,对应经济压力不说降低,至少持平是可以维持的。

          至于生孩子的收益,生孩子本来就是一种投资,这世上没有哪一项投资是保赢不赔的,而生孩子的收益率起码比创业或把钱投入股市要高得多。易水说:“如果你生的孩子有90%以上的可能不能成为有效生产力,而养育他或她要花掉你50%的精力,”首先这种假设过于悲观,其实假设一下,只要你的按揭每月少掉30%,你的压力瞬间就会蒸发不少。压死骆驼的往往是最后一根稻草,其次,所谓有效生产力的问题,机器人网络还没有出现,即便出现,也并不意味着人就都没有饭吃了。一个很简单的问题,那么多机器人,他们的升级维护以及更新换代谁来解决,靠机器人自己?呵呵。

          子衿说的:“社会对于抛弃抚养孩子义务的男性少了很多宗法,舆论的限制,一旦这种事情发生,牺牲了自己职业发展的女性很难保障自己,和自己孩子在经济上的利益。”这个说法包含女性认知逻辑的一个根本矛盾,即一方面她们希望自己的男人足够强,谁也不愿跟一个窝囊废过日子不是?但另一方面,又不希望自己的男人太强,否则自己无法控制,风险就增加了。

          怎么解决这种问题?用互相拉扯的方式比烂,甚至拿生育作为筹码,这就是很多女性想到的方式。这种方法不能说无效,但显然不是什么高明的招数,更不可持续。那么提升职场价值?略为剖析一下就明白,女性的职场价值跟生育并不是反比关系,恰恰相反,很多时候是成正比的。首先,女性擅长的领域大多是行政、管理等需要人际沟通的领域,而不是技术类等需要长期不断积累的岗位,生育并不会打断这种联系,反而给了女性另一种切入职场的途径,在公司内,已婚育的女性和未婚育的显然不是一个圈子,沟通的深度也是不同的。其次,如果身在国企,生育多个孩子的女性,其地位只会更高,并且会被认为对企业有更高的忠诚度和可靠性;如果是私企,河里女性若不是对自己职场打拼的能力极度自信的话,就会承认与领导层的关系才是晋升的更主要因素。如果在才能和关系两方面都过不了关,却抱怨生育给自己拖了后腿,我就不得不用一个知乎体总结一下:“以绝大部分人努力的程度,根本到不了抱怨性别不公的程度。”

          综上,只要预先设立了原子式家庭的背景,当然会得出一个不断收敛的模型。但是只要放宽一下思路,从计生和房地产这两个方面入手,就会得出完全不一样的图景。无论是啃老或者老龄化社会,没有充足的新生人力支持,经济社会必将陷入停滞。现在放开二胎且不做审批限制,就是在朝这方向努力。而房地产问题,则是一个更难啃的骨头。大家庭的不断解体和房地产政策的吸血是一个互为因果的循环,很快中国式家族的那点家底就要被吸光。原子式家庭并不是工业社会的必然结果,而是无奈的选择。

          中国人人往高处走的惯性,使得大城市的公共资源处在争抢状态是个必然的现实,但这并不是支撑房价如此高昂的理由。很多人抱怨的,归根到底是一个钱字。而实际上,如果不是中央为了改开的推行向地方和既得利益集团让渡利益,中国式的大家庭完全可以以另一种方式存活,就拿现在来讲,很多在三四线地方有产业的家庭,支撑几个孩子在大城市读书立业,已不是什么困难,而高铁和通信技术的不断普及,让时空距离不再是不可逾越的障碍,大家庭的情感联络会更加牢固。所以未来,高素质人才继续向一二线城市流动,而普通人才在生活环境不断改善的三四线城市,这些城市的居住条件很多情况下比在一线城市更为舒适,也可以提供足够多的工作机会。如果想继续提升,多生养孩子好了。易水说人的智商正态分布,其实只要智商正常,大多数人做出的成就主要看机遇和自身努力,纯靠天赋的工作是极少极少的。

          至于真有蠢蠢欲动的事业心的,那更简单,自己创业,或者经营好一个大家庭,挑战比孜孜追求职场价值大多了,绝大多数公司存在的时间不比婚姻长,而经营好一个大家庭的收益率是远大过一个成功的打工仔的。

          当然,这也不排除未来会出现更多单身者的可能性,无论那种形式,归根到底都是实现个人利益和集体利益的最大化。所以未来的可能是,原子团是相对稳定的,而电子是不断跃迁的,即未来人既可以选择依附于以家族利益为核心的大家庭,也可以依附于企业,也可以重新组建新的原子式家庭,选择是自由的。

          • 家园 你只是在脑子里面的高大上

            搁俺的词库,就是空想式的,比如下面这句:

            其次如今的4-2-1格局下,祖辈带孩子的人力资源是非常充足的,因此虽然大家族在改开以来不断解体,但并没有影响到生育的基本条件。

            但如果背后有一个大家族支撑,熬过开始的几年后,继续生养就可以成为一种流水化作业,因为年轻父母的上一辈都有生养的经验,如果相互之间协作,把孩子带回三四线城市一段时间,再回到大城市一段时间,

            无论和发达国家的实际情况,还是和当前国内大中城市的现实,都格格不入,不知道你咋对自己的理论那么自信是哪里来的,你得的4朵花俺就更不服了

            女性的职场价值跟生育并不是反比关系,恰恰相反,很多时候是成正比的。

            又和俺的社会体验矛盾,

            好吧,咱俩圈子完全没有交集

            至于生孩子的收益,生孩子本来就是一种投资,这世上没有哪一项投资是保赢不赔的,而生孩子的收益率起码比创业或把钱投入股市要高得多。

            这个显然你也是拍脑袋得到的,没有啥数据支撑

            所以你模型呀、收敛呀,扯到房地产,我更觉得是忽悠了

            但你最后一段我是基本同意的

            当然,这也不排除未来会出现更多单身者的可能性,无论那种形式,归根到底都是实现个人利益和集体利益的最大化。所以未来的可能是,原子团是相对稳定的,而电子是不断跃迁的,即未来人既可以选择依附于以家族利益为核心的大家庭,也可以依附于企业,也可以重新组建新的原子式家庭,选择是自由的。

            我标题说“家庭正在崩溃”,现在我的理解是:传统的一夫一妻式家庭正在崩溃。

            至于你的“以家族利益为核心的大家庭”,现在基本都没有啥大家庭的概念了,将来会更少,当然了越往下层走,越是封建遗毒多的地方,可能稍微多点儿

            • 家园 我说的都有事实依据

              你觉得天方夜谭,那是因为你观察的不细致,不全面。另外你被西方的各种宣传洗脑了,其实那些宣传很多都不准确。

              1,4-2-1家庭下,不仅有婆家娘家两方的老人可以带孩子,而且通常情况下双方会争抢着带孩子,都想让孩子在情感上偏向己方,以占据整个家庭的主导权。这个不光现实,很多影视剧中都有体现,你没看过,我只能说你闭目塞听了。

              流水化作业,我身边这样的例子太多,这种方式存在的先决条件是家族有足够的人口基数,即年轻父母本身就有叔伯舅姨,并且相互之间关系比较融洽,方便走动,唯此才能给小孩足够的成长条件和成长空间。所谓发达国家的实际情况,首先绝大多数发达国家的生育率都远高于今日的中国,其次,发达国家很多在历史上没有或者抛弃了传统的那种大家族文化,但并不意味着这是一种历史进步,原因我后面会讲。

              2,至于女性的职场价值,其实,大多数人都没有什么不可或缺的职场价值,或者说,大多数人都没自己想象的那么重要,所以纠结所谓职场价值是否受生育干扰,很多情况下是自作多情。我最承认的受性别影响的情况,是在应届女生刚踏入社会求职时,确实是最弱势的时候,因为经验、体力各方面都不占优势,又面临结婚生育的不可测因素,确实容易造成所谓职业歧视。但大多数人最终还是找到工作了,并且只要理性的也不可能为了求职而放弃生育。一种解决方法是,一毕业就结婚生孩子,然后去求职。现在已经有人在讨论提早男女性结婚的法定年龄,你看,社会的趋势跟我描述完全同步。

              至于为什么说女性生育越多地位越高,这个在提倡职业和生活隔离的外企文化里,确实不容易体会到。但也不是所有外企都如此,传统的国企对于职工的婚育问题不仅关注,而且过去的做法是包办,现在即便不包办了,如果一个人长期未婚或者婚后一直未育,领导和同事也会过来关心的,原因很简单,已婚已育就稳定了。而部分女性不愿意婚育,恐怕不是恐惧生育本身的精力消耗,而是想给自己更多的选择空间。

              3,生育和创业,炒股谁的成功率高,这个其实不难比较,据社会调查显示,中国的创业成功率大概在5%左右外链出处,而炒股,有一个说法是十个炒股九个亏,加上刚过去一年创纪录的股灾,估计实际数字比这个还要惨不忍睹。

              而生育的收益率,如果计算着孩子长大后能给自己多少物质上的回报,恐怕这个帐是很难算清楚的,折合成数字也肯定不乐观。但如果生育只为了经济回报,那么也太贬低了生育的价值。别的不说,单从生命得到延续这一点(无论从物种意义、家庭意义还是个体意义上),生育所得到的价值就是金钱不能衡量的。这点上一些丁克族倒是能作为佐证:53岁“丁克”大妈连做6次试管婴儿 终产女

              陈女士25岁时和老公结婚,都在事业单位上班,从事研究工作。

              两人都很看重事业,也格外向往自由的生活。看着周边朋友当了父母之后围着孩子转的奶粉尿布生活,两人都觉得太过琐碎,对事业发展很不利,也完全失去了二人世界的自由,加之他们对孩子完全没有感觉,于是商量干脆就不要孩子,当一回“丁克”。

              这一“丁克”就是20年。陈女士和丈夫把全部精力都投入到事业上,将别人陪伴孩子的时间都用在了课题研究上,在各自的领域都出了不少成果。此外,两人也利用假期几乎玩遍了想去的各个国家。

              但渐渐地,夫妻俩的心态都有所改变。看到周边朋友们的子女都已长大成人,陈女士的失落感越来越强烈。这时再看别人家的孩子时,忽然觉得一个比一个好。和老公一说,老公也有同感。

              于是,两人决定:趁着还没老,赶紧生个孩子,再苦再累也要当一回父母。

              下面的评论非常能代表民意:

              所以说~这世上没永远的丁克~丁克只是暂时性冲动~35岁之后人会越来越想要小孩~

              小孩18岁,母亲已经71了,这是对孩子负责吗?丁克不要孩子是自私,丁克晚年要孩子依然是自私。

              不错,小孩长大了有可能不成才,有可能不孝,甚至有可能不能健康顺利的长大。但即便抛开这些,生养的过程能让单薄的人生线条变得深邃而厚重,意味着无限丰富性的人生体验,是解脱无聊意义的终极方式,问它是否有趣?这一点不需要拍脑袋,你只要问一问你父母就知道了。

              4,你所相信的马恩的论述,其实只是社会演进的一种可能性,并没有确凿的论据,更不代表这种方式是好的先进的。

              我先大致归纳一下我所说的大家庭/家族指什么:

              1,大家族以亲缘关系为基础,以经济联系为纽带,以家族的核心利益为目标

              2,经济联系主要以不分时空的互帮互补为主,亦可以以基金、企业等高级形式存在

              3,大家族需要有一个事实上的首脑/话事人,或者说类似元老院的集体决策机制,在发生难以调和的纠纷或者利益分配问题时,以首脑召集相关人员集体议定。

              4,家族人员并不一定群居在一起,很可能以城乡、三四线/一二线城市的阶梯方式存在

              5,家族的核心利益不限形式,但根本目标在于做大做强,具备一定的人口基数,并以带动家族整体上升为行动纲领。

              可以看到,我的这种定义既类似于传统的那种封建大家庭,也可以套在家族企业身上。而不同点在于:

              1,不局限于土地,而又根植于土地。历史上的大家族无论以何种方式立业,最终的指向几乎都是土地,那么结果大多是要不演变为豪强,为统治者所不容,要不取而代之,要不在农民起义后崩溃。而当下的大家族固然继续依托于土地,但对土地本身的依赖性不像过去,而更多是家族成员从事的主业与土地的关联为主。因而其流动性是比过去强的多的。

              2,大家族所能达到的高度,在于高素质人才所在的领域和数目。未来的企业分布大致是这样:一流企业仍然大多分布在一线城市,提供最高阶的生产力,二流企业为一流企业提供产品供应和服务,三流企业则为大众服务。为什么会将家族企业这种比较“落后”的组织形式重新提出来,原因在于只有家族企业和家族式生活方式才能消化掉当今的过剩产能,而不能提供一流生产力的家族企业,可以在三流企业生态圈里专注做覆盖面,不用与一流企业拼技术拼能力。而原子式家庭的消费力是线性递增,必然面对资本主义的供需基本矛盾。

              3,工业化、社会化大生产的核心,是不限地域/不限时间/不限人,一个苹果手机在大陆,在台湾,在马来西亚生产应该完全一样。而现代的家族式企业和家族式生活方式不仅生产不一样的产品,更产生不一样的消费。比如一个家庭,可以选择工作日在一线城市,休息日到二线城市,节假日去三四线城市或乡下,可以在这些城市购置房产,也可以置办产业,工作日当员工,休息日变老板。而生产的产品,可以针对不同客户的不同需求做改动,私人订制。

              4,这种生产和生活方式,前提一是运输技术和通信技术的提升,二是停止房地产政策对中国家庭的血腥掠夺,三是改变西方中产阶级的文化观念。温铁军以前说,中国的家庭一有点钱就变小资,这是由于过去一市场不发达,二中国传统的官本位思想,三人口流动被禁锢在土地上。而如今这些条件都在松动。

              我为什么不认为原子式家庭和单身社会、少子化是中国该走的路,缘于中国的特点:幅员辽阔,历史悠久,人口众多,文化传统深厚,地域差异明显。中国人除了传统的小富即安,还有人往高处走的惯性,跟西方强调物欲、权利和私人空间不一样。改开以来中国社会最大的问题不在于贫富不均,而是物质满足后人的精神需求开始下堕,富人招穷人恶心,前段时间马斯克放了个大炮仗后有人说,西方的富人有了钱都在玩什么,看看中国的富人呢?这很能代表一种社会心态。如果把建功立业的目标放在三百六十行上,而不只是搞搞情人和小三,那么中国如今的财富阶层的精神生态要健康的多。

              所以,传统的一夫一妻式家庭正在崩溃,映射的是当下的婚姻制度需要改革,一婚定终身的格局需要打破。所以部分女性既不愿意放弃现行婚姻制度带给自己的保障,又想挣脱这种制度带来的束缚,如此左右互搏,口号喊的震天响却作为不彻底的革命派,纠结也就难免了。

              通宝推:strain2,
            • 家园 一夫一妻式的家庭好像不存在传统的这一说吧。

              ,解放初还有很多一夫多妻式的。往前算,这个传统最多算到五四或新生活运动那里。

              我的理解,他的大家庭可能是指社会化小集体,类似以前的互助组啊什么的,不一定是指以前那种血缘式家族。不过这些组织的经济基础如何构成才是最重要的。

          • 家园 讨论范围越来越大了。

            秦商鞅变法也是把家庭形式改革做为重点之一,无非就是晚婚晚育大家庭不分家的收重税,小家庭多生育轻赋税。完全利益导向,民众开始积极性还是非常高的,不过最后革命都成功了,人民反而受不了起来反了。

            无非是生产跟不上,光靠军功不够赏了,大规模地物勒工名的代价是整个社会失去弹性,一管就死。说到底,社会生产才是最重要的基础,最后皇权不下县,乡下还是成了大家族的家族式经济的领地。选择其实也不是那么自由。

            • 家园 当今的情况跟当时大不一样

              首先农村的基础设施建设这些年一直在推进,地方与中央的信息互通理论上是没有问题的。其次如今的农村青壮年人口很少,并且土地不是私有,大家族控制乡里的主要手段是占据行政资源而不是土地,这些只要中央的触手伸过去是可以解决的。听之任之主要是若干年来从农业吸血,现在实行工业反哺农业的政策。所以鼓吹土地流转和政府撤出乡镇的不用怀疑,都是动摇国本的毒策。

              • 家园 郡县封国并立的结果就是七国之乱啊。

                行政资源的抢夺本质应是经济上的即得利益者们在政治上产生诉求的结果,而在工业化社会,土地本身的多少真的不能代表经济上能量的的大小。

                三四线城市或乡下经济组织方式如果与一二线城市差距太大的话,后果之一就是中国会在经济上分裂,甚至是国家层面的分裂。如果双方差距过大还好说,像印度那样,无非是以压制大多数力量弱的一方为结果,如果双方力量差距不大,妥妥的又是汉初的七国之乱的节奏。。

          • 家园 花且纠正一下

            我那是在幻想几百年后机器人能够完成所有繁琐劳动,人类只从事创造发明的状态,杞人忧天地担心大部分人类的智商不能支持他们做出有效的贡献。。。

            现实和这还差得远呢。

        • 家园 考虑到智商的正态分布,

          农业时代绝大部分人力都有用,至少可以弄去修个长城挖个运河什么的,而到了机器人网络时代,大概只有一小部分人能够有效工作,其他人口只是为他们的出现提供基数的。

          那么到了未来,作为一个能够“有效工作”的人类,如果你生的孩子有90%以上的可能不能成为有效生产力,而养育他或她要花掉你50%的精力,那社会还会允许你亲自养育孩子么?你还愿意生孩子么?

          • 家园 要是社会90%的人不能有效工作,那就是社会有问题啦。

            有效工作也有个标准。主动在市场上获取收入也许可以作为一个标准,履行好职责得到相称收入或许是相对较低的标准,但一个现代社会绝大部分人也就是在较低的标准上下晃悠。这是社会的必然现象。如果社会观念对于有效工作的标准太高,不符合历史可能,结果连生育意愿都受伤,倒是挺有意思。

            但这似乎不是主要原因。主要不是人们要求太高,而是费用太高,现在中国资本主义的最大问题是强制提高生活费用,似乎人民的基本权利可以无限压缩,别的都是自己负责,而稍微超出基本权利的,就费用狂涨。需要逐渐扩大基本权利的范围。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20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