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西河

主题:从输入奎宁到输出青蒿素,谈中国人拿什么引领世界 -- 龙眼

共:💬59 🌺351 🌵5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4
下页 末页
      • 家园 个人感觉多几个屠呦呦那样的“傻子”似乎更关键

        比如我们中科院的领导动不动就做出重要批示,发动大批科研人员协同搞研究,最后基本没啥用。

      • 家园 药物创新研究院

        科学院布局了一个 药物创新研究院,主要做药物筛选、评价、临床测试。听那意思,包含了植物药、动物药、化药一系列。

        当然目前国内很多大学和研究所都有涉及小分子药物的,筛药的也有一些,但是做的都不怎么成规模。针对细菌、病毒等微生物的药筛多些,关键这是个碰运气的活,有时投了钱根本不见响,推到临床的,那是少之又少。

    • 家园 龙眼在上下两文提出两种探索

      1、西方在制控中国过程始、终,精神文化与物质产品同步进行。

      精神与物质又相互映射。就如‘烤糊的卷子’所言:意识形态只有与物质现实匹配才有战斗力。

      相应,中国在摆脱依附反攻西方时【比如最近TPP】,也应该用组合拳。

      2、个体分散无助于项目完成

      TG爱搞群众运动---中央政府看准、动员、组织生产在短期内激变质变,此法屡试不爽效果惊人;

      忙总推崇‘打群架’---企业通过产业集团军推进与自身研究技术会战可以替代政府设立、设施、完成项目;

      西河学院人文荟萃---民间自发创新,自组织小型研究是一个个小项目,也是国家、企业大项目基础补充。

      通宝推:龙眼,
      • 家园 关于基督教经典翻译问题

        以前在看到《圣经》时,很奇怪,为什么能用'圣'字,而《道德经》、《易经》、《佛经》、《古兰经》等都不用,后来看了百科,才知道是鸦片战争后,才定的“圣”字,是大炮在后面做的加持。

    • 家园 杨勇用有砒霜的偏方治好了疟疾,比鞑子皇帝长寿

      杨勇用有砒霜的偏方治好了疟疾,比鞑子皇帝长寿,虽然死于心脏病

      长征中服用的,告诉他对头发有损害

      另,金鸡纳-奎宁更像是草药

      而且副作用不小

      • 家园 523当中,雄黄(含砷)也有抗疟作用

        中药所最初发现“青蒿”致鼠疟原虫阴性的余亚刚回忆

        我和顾国明是中药抗疟筛选“青蒿”致鼠疟原虫阴性率的发现者。那是60年代初“523”的工作。当时我们发现能致鼠疟原虫阴性的中药还有矿物药——天然雄黄。它的实验效果高于植物药“青蒿”。

        我曾主张雄黄与青蒿的深入研究可以同时进行。因为雄黄(As4S4)化学清楚,可以先上动物实验很快进行临床。但因人们一般的药物毒理概念是砷的毒性。至今雄黄抗疟仍被搁置。

        现在砷的氧化物“砒霜”(As406)已经临床治疗白血病有效,证明砷化物在一定剂量,一定疗程下的应用的安全性。也证明以前我们发现的雄黄抗疟被搁置是一种误判。

        余亚刚、顾国明(军事医学科学院)最开始主要将注意力集中在对鼠疟原虫有近90%的抑制率雄黄上,但顾国明提出:“雄黄为砷硫化物矿物之一,加热到一定温度后在空气中可以被氧化为剧毒成分三氧化二砷,所以不宜广泛使用,尤其是在作战的军队中使用,中央估计不会批准”,于是余亚纲放弃了雄黄转而注意抑制率第二的青蒿。他们用酯、醇和水三种不同极性的溶剂提取制备青蒿的三个药用部位,其中青蒿醇提部位的鼠疟抑制率为60%~80%。

        余亚刚、顾国明离开后,屠呦呦认为温度过高有可能对青蒿有效成份造成破坏而影响疗效,于是降低了提取温度,改用乙醇冷浸法低温回收,得到的提取物其鼠疟抑制达到95%,后来改为用沸点较低的乙醚提取,并将该提取物分为中性和酸性两部分,经过反复的试验,结果青蒿乙醚提取物的中性部位即191号样本对鼠疟和猴疟的抑制率均达到100%。

        • 家园 主要是副作用问题,要是当初玄烨用了就好了

          主要是副作用问题,要是当初玄烨用了就好了

          不留发,辫子也没了

          多好玩

          • 家园 不可能的,使用奎宁之前,索额图等人主动充当小白鼠

            砒霜这种世人皆知剧毒的东西,绝对没有可能让康老三吃下去

            关于传教士献奎宁这个事情,其实具体细节非常吊诡,当时参与会诊的西方人士中真正的医生是一位葡萄牙医生,他也知道金鸡纳的效果,但是他手里没有,澳门的葡萄牙人手里也没有现货,所以只好提其它的办法;真正给药的是两个法国传教士,他们俩其实没有医学文凭,按西方规矩不能行医的,但偏偏他们手里有药

            由于明代出过献药导致皇帝驾崩的事故,所以康熙相当慎重,就是这非常难得的金鸡纳,还由索额图等四位王公大臣亲身实验,并无毒害效果,康熙才放心吃下去

            此后几十年,康熙多次要求传教士和澳门方面进献各种药物,在宫廷里建了专门库房收藏起来

            • 家园 以前河友介绍过金鸡纳副作用,真试药的小白鼠估计只是囚徒

              以前河友介绍过金鸡纳副作用,真试药的小白鼠估计只是囚徒

              砒霜以外很多药死不了人副作用也小不了

              大臣试药和长疟疾的囚犯试验我看到过,怀疑前者是否真的喝过

              奇怪那时候北京怎么那么多患者,那时候很冷

              蚊子没灭绝却没流行

              • 家园 未必是囚徒

                因为最好是病人试药(实际上确实是找了几个病人,而且 让三个病人试服金鸡纳霜。一个发作时吃,一个发作后吃,第三个在发作间隙吃。),索额图等人试药是因为之前试药的报告不能及时进呈,皇太子胤礽发怒斥责他们,索额图等在皇太子的指责下情急之中当场服用奎宁,而后一夜无事;于是康熙才服用的

        • 家园 再读一遍发现了问题

          ”注意“两个字信息量很大,就是人家做出啥来他去注意啥,呵呵。

        • 家园 按照这个说法就是余亚刚先发现的青蒿素了?

          rt

          • 家园 应当这样说:从现有资料看,余亚刚、顾国明最早验证了中药

            青蒿确实含有抗疟成分。

            余亚刚、顾国明的工作还没走到发现青蒿素这一步。

            余亚刚、顾国明分别用酯、醇和水三种不同极性的溶剂提取制备青蒿的三个药用部位,其中青蒿醇提部位的鼠疟抑制率为60%~80%。

            应当说,余亚刚、顾国明走了第一步,但还没走到关键一步。鼠疟抑制率为60%~80%,不如常山、鹰爪,也不如余、顾同时筛选的雄黄。这种情况下,523有限的资源很难向青蒿这个方向投放。(青蒿属菊科一年生草本植物,在中国南北方都很常见。古代多部中医药典都有关于青蒿可以治疗疟疾的记载,很多地方的民间土药方也都用青蒿来对抗疟疾,并且收效显著。但在汇集到5.23办公室的资料里,青蒿的效果不是最好的。第一轮的药物筛选和实验中,青蒿提取物对疟疾的抑制率只有68%,而胡椒对疟原虫的抑制率达到了84%,后来深入研究才发现,胡椒只能抑制疟原虫的裂变繁殖,灭杀效果非常不理想。在第二轮的药物筛选和实验中,青蒿的抗疟效果一度甚至只有12%。因此,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青蒿并没有引起大家的重视。)

            屠呦呦小组(余本人也是屠小组成员,只不过他与顾搞青蒿时,屠本人暂时不在小组内,余离开后,作为组长在项目受挫时复查小组以前工作,重找方向,这很正常)的贡献有两点:

            第一,屠小组首先采用低温工艺提取青蒿抗疟成分,青蒿低温醇提物鼠疟抑制率达到95%,醚提物鼠疟抑制率达到100%,这一下子就让523有限的资源向青蒿这个方向集中投放了,这对大协作项目非常重要,找准方向了,后面工作就好开展了。山东、云南方面也是屠小组公布成果后得到启发的;

            第二,屠小组率先分离出青蒿素结晶,1972年底,屠小组的钟裕容分离出“青蒿素II”结晶并和上海等方面协作分析其抗疟成分,云南、山东方面也分别在1973年4月和12月从黄花蒿中分离出了抗疟成分结晶,分别命名为黄蒿素、黄花蒿素,其纯度更高、临床效果更好,但他们晚于屠小组,1974年鉴定分析化学结构,确认屠小组、山东、云南的青蒿素、黄花蒿素、黄蒿素是同一种物质,才统一命名为青蒿素。

            • 家园 屠老师的第二个贡献还是有争议的

              屠老师率先证明低温乙醚提取物100%抗虐原虫(71年10月到72年3月全国会议宣布)有很大的侥幸,因为她错误地认为最多的有效成分在青蒿中,而事实证明应该是黄花蒿,而且还和季节和产地有关。由于这个错误,她和中医研究院无法提取出大量的青蒿素,疗效也大打折扣,还被怀疑有副作用(杂质造成?)。但是中医院明显在73年9月前就测定了红外谱图 --- 屠老师书的红外谱图日期是1973年9月,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NMR谱图在73年12月(中国什么时候引进NMR我没有查到,但是红外光栅谱仪确实比较多),质谱则更晚(好像只有公安部在73年底才引进了第一台质谱仪)。

              而在屠老师的低温提取发现被公布后,山东和云南后来居上主要原因就是知道了低温提取而他们原来的优势,即正确的黄花蒿药材,就得到发挥。山东是73年11月得到大量结晶。云南在73年4月也得到较大量的纯结晶。

              而屠老师可能开始用的蒿草中青蒿素含量还比较高,以后由于不知道正确的蒿草,越提取越困难。以至于其他两家的白花花结晶都成公斤出来了,中医院的估计还没有几克,纯度也不高。因此其他两家说屠老师是用西方资本主义的技术(色谱)提取,他们是用土办法重结晶取胜。山东在73年11月大量结晶出来后还把结晶样品送给包括中医院在内的其他单位。中医院还在73年晚些时候派人到云南所学习提取方法 --- 之后找对了蒿草才也能大量提取。

              这里的争议是在74年初的会议上,云南山东的指责说中医院的青蒿素实际上和他们的青蒿素是不同的物质,理由是山东云南的提取物临床试验结果100%有效,融点是149~151°C;而中医院屠老师的提取物临床试验结果不是100%有效, 融点是155~157°C。似乎屠老师中医院的提取物不是云南山东的提取物是很有可能的。

              屠老师中医院说他们的青蒿素都是同一个物质,原因是红外和NMR谱图都是一样的。

              从这点上说,屠老师中医院是赢了。但是无法排除他们是用山东11月后提供的结晶做的NMR(73年12月)。而红外谱图如果没有造假,是73年9月做的,那么也能证明屠老师他们赢了---虽然是惨胜。

              科学网上有刘天伟非常专业地质疑了屠老师中医院的这些图谱结果,而且是从双氢青蒿素的角度质疑。我觉得中医院的质谱,NMR确实有后来加上去的嫌疑。但是双氢青蒿素和青蒿素本身的红外谱是有非常可能在早于73年9月前出现的。因为中医院屠老师组当时已经知道有效成分在青蒿素II色谱提取物中(虽然纯度不高),下一步就是想知道结构。在当时有的分析手段中,红外是最容易做,也提供最多信息的,在知道红外谱图后就可以尝试还原羰基(C=O)成为(C-OH),然后再做药效试验发现效果大大提高,得出“还原青蒿素”(即后来的双氢青蒿素)药效明显提高的结论。这一过程并不需要知道青蒿素的具体结构。只要红外能告诉有几个什么样的键就可以去试验一些化学反应来也是进一步确定和改进。这也是中医院完全告别靠中医发现药物,走向科学发明创造的过程。

              • 家园 有机所的60兆核磁五六十年代就有的

                NMR谱图在73年12月(中国什么时候引进NMR我没有查到,
                中科院上海有机所的60兆核磁是中国第一台核磁,五六十年代就有的,现在送给杭州高校了。

                青蒿素15个碳结构,7个手性中心,即使现在的600兆核磁一种手段,进行结构分析也很吃力。红外当时是最成熟的分析手段,能够根据吸收峰鉴定出青蒿素结构的官能团。这是重要的。

                质谱分析六七十年代应该也有,跟核磁分析是一样的,当时发展不成熟,分子电离条件苛刻,要多试条件。不一定能得出准确的青蒿素分子量。

                直接出分子量的软电离,大气电离,离子喷雾电离手段都是很晚有的。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4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