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西河

主题:民工身边的鬼子(5) -- 关中农民

共:💬411 🌺3369 🌵2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28
下页 末页
        • 家园 也许是不自信呢?

          也许他需要不断地拉别人进来来证明自己当初选择的正确.

          几位都谈到,信仰的发生往往和重大挫折有关,这不过是一种心理的自我保护和自我修复.传教其实也是一种呼救信号:"你是不是有更好的信仰来拉我解脱这个深渊呢?"真要是得到好了还不得以个人偷着乐啊!

          这和吸毒一定要拉几个人下水一样,好歹死在一块.又或者你得救的时候说不定就把我拉上去了.

        • 家园 嗯,奇怪的是俺哥们跟他老爹的关系却比较僵,

          是不是人人都比较反感被人安排的生活,还是说儿子跟老爹都这样?

    • 家园 民工忆农活(4)责任制(上)

      俺跟娃都开学了,更新可能跟不上了。

      当年的生产队有其优越之处,但是后来把很多人的惰性,大锅饭的弱点发挥到了极致,加上工业还比较差,农机化肥跟不上,所以产量总是跟不上。而且,当年是农业补贴工业,粮食总是价格低,谷贱伤农啊,所以农村总是贫穷,粮食总是不够吃,物资总是短缺。责任制能得到很快的推行,当时农民是从心底拥护的。现在生产力上来了,大家觉得集体制可能更好,这是不懂当时的情况。

      责任制,大家首先分田,除了已经有的自留地,每家根据人口分得相应的土地。比如俺家,4口人,大约得到10亩地左右。然后要按照人口和土地亩数交公粮,实际就是农业税。后来,农业几乎被国家抛弃,什么税费都从农民头上收,出现了很多匪夷所思的税费。李昌平当时上书国务院,农民真苦,农业真危险,那是农村真苦的一段时间。朱镕基当时改革,农业是受害者之一,东北工业是第二,所以他为什么被很多人所批评,是有原因的。这是后话了。

      俺前面说过,生产队很多不同品级的地,有的好,有的差,那怎么分呢,只好每片地每家都有。这样造成了每家很多小片地。俺家在俺记忆中就有6块地。老自留地,新自留地,南龙池路上一块,北龙池路上一块,三阵里一块,红火埝底下一块。种起来怪麻烦的,可是也没办法。除了分地,当时生产队的保管室里的东西也要分,包括农具,以及牲口。俺记得农具有编号,大家抓阄,俺家就分到了一些碾打粮食的农具。牲口不是每家都有能力和条件喂养,所以相当于低价卖给了一些家庭,大多是以前就在生产队牲口棚的人。

      现在没人再管你怎么种田了,可以自由种植作物,只要你能交上公粮。不过当时你想买粮食,也没地去买,所以大家还是种植传统作物,一来好交公粮,二来种植技术成熟。象俺们家,就种冬小麦,然后玉米和黄豆作为秋粮。很小一片地种植棉花,主要自用。

      大家种植粮食的能力有差异,这时候就能看出科学的重要性了。以前的老把式只相信农家肥,地里面锄的干干净净,每一根杂草,但是产量就是上不去。而化肥的使用,即使有杂草,产量还是节节上升。老把式门很郁闷,觉得自己被时代抛弃了。不光这一点,以前种植小麦,都是行行整齐,看着漂亮,后来大家都撒种,再也没有行了,很难看,但是有利于产量。

      人啊,紧跟时代很重要,要不然就会被淘汰。当年是农业,现在是工业,新思想,俺们不能原地踏步,抱残守缺。要以开放的心态对待新事物,否则自己那天就会被淘汰。

      喝水,抗牛。

      关键词(Tags): #农民系列通宝推:小豆豆,白玉老虎,胡一刀,
      • 家园 兄弟啊,那时侯温饱刚刚解决,能有几家挑剔口味?

        估计您看的这几家是比较小资的,那年代都挑口味了。反正俺们家才不管那么多,以提高产量为最高目标。所以化肥用的早,是生产队里最早的一批人。

      • 家园 产量与质量。。。

        我们陕北82年后化肥基本可以买到了许多人家用,老把式和没钱买的基本就是农家肥加多锄一遍草。。。年底打粮当然是化肥用量大的产量高,可是那米吃起来没农家肥与多锄一遍草的米好吃精气。。。后续就是交公粮的地里猛上化肥自家吃的只用农家肥

      • 家园 和农民兄弟一件悲伤的事

        道听途说,不是特别准确。

        责任制时俺已经上学了,但俺家还在小镇上。俺中学死党家里的事,死党和我一届也上学去了,他们家已经是城镇户口了,但以前的老家是离镇上四五里地的乡下。正如农民兄弟帖子说的,责任制除了分地外,还要分农具。生产队里的农具都是一些大型农具,死党乡下老家分农具时,其中有一副犁,死党父亲不干了。他虽然早已跳出农门,但这副犁是他们家在乡下合作社时贡献给合作社的,他认为这是他们家的东西,这时应该物归原主。生产队的小年青们认为岂有此理,坚决不同意,结果当场闹得不可开交,无法分下去。死党老家的村子我们称为犟头村,村风都是比较犟的,当晚死党父亲乘大家不备,偷偷地开了队里的仓库,强行把犁扛回了祖屋。第二天大家发现后,队干部问他要,他竟然用斧子砍了当柴烧。于是村上向派出所报警,最后死党父亲好象以破坏生产资料罪被判一缓一。

        这是何苦来着,我死党他们父母都有很好的工作,家里日子不错的,不至于一副犁会给家里带来什么变化,死党父亲为了这口气弄得灰头土脸,受了这次打击后,后来更变得荒诞不经,直到后来把家都差不多毁了。当然我家那时已经离开小镇,与死党的联系也越来越少,都是听别人传说的。

        • 家园 很多事,就是一时气不过,最后导致惨变。据理力争,

          也要在正确的时间和地点,否则结果悲惨。很多车祸,也是争一口气,甚至是傻气。也许有人会说俺这是懦弱,有句古话,大智若愚,大勇若怯,大象无形,大音惜声。咱不敢说啥自个有啥大智大勇,但是制怒这一点还是尽量作到。

          俺觉得人过40,一定要学会“制怒”。或许还达不到“耳顺"的境界,但是应该能控制自己的脾气了,不能象个炮仗,一点就着。不要觉得自己站在理上,就觉得怎么做都对。欧,扯远了,不是针对您死党,就是有感而发。

          • 家园 同感,同感

            您的回忆钩起我内心很多以前的东西。象我死党的父亲,是不是就是这件事引起人生崩溃,我的信息不全不敢说就是,我得到的信息是这样串起来的:被判刑后,虽然没有坐牢和失去工作,但可能他觉得被贴上标签了,自暴自弃,竟然和社会上的不良女青年混在一起引起家庭破裂,死党的母亲几年头发全白,并且五十刚出头就心脏病(脑溢血?)去世,我死党的后来生活和他妹妹们的生活据说也受到很大的影响。

    • 家园 民工忆农活(3)大包干是个啥(下)

      又被跳水成八品了,为了升官,俺要灌水。

      在责任制之前,俺们大队有一个创举,俺称之为大包干,就是把耕种好了之后的棉花交给队员自己管理。俺的记忆中,似乎只有棉花是这么管理的,其他的作物如小麦,玉米还是集体作战。为啥是这样的呢?主要是因为棉花的种植期很长,很难集团作战干活。不象小麦,玉米的种植,收获都在几天内,很容易完成。可是棉花实在太繁琐了,有太多活了,而且从3月种植,直到10月收完最后的棉桃,需要7个月,没法一哄而上能很快做完的活。俺的大包干,其实指的是这个东东。这时候俺已经能帮家里干活了,大概6岁左右吧,对这个管理记忆比较深。

      棉花种植的时候还是生产队统一进行,出苗之后,按照人头和家庭抓阄,每家分一定的棉田,然后自己管理。最后生产队从每家收回棉花,按照棉花重量算工分啥的。俺们家俺记得分到两块棉田,每块大约两亩大的样子。当然,棉花出苗之后,要介苗,掰花芽子,掐顶,锄地至少三遍。这些技术活俺一个小孩子当时并没有参与,不过长大后俺种棉花啥活都会,以后写种棉花的时候会详细介绍。俺记忆最深的包干就是摘棉花,棉花总是一点一点开,所以活很繁琐,无法一下子解决,所以零散的收获方式更适合,这也是为啥生产队只是把棉花承包给大家。

      棉花大概8月底就开第一波了。俺家有两块地,经常俺和姐姐在一块地里,俺老娘在另一块地理,两块地还离一到两里地呢。俺记得早上老娘灌好水浒,拿好玉米面饼子,和老爹把俺们放到一块地理,然后自己去另外一块,那时候老爹还要参与生产队另外的劳动。俺们就在棉花地里摘棉花,傍晚的时候,大人再来地理把俺们接回去。很多时候,老娘弄完她那边的,然后又赶到俺们这边摘,因为俺们小孩子总是摘不完啊。那时候的棉铃虫就挺多的。俺记得摘好的棉花回家后倒在墙根下面,棉铃虫就慢慢爬出来顺着墙壁往上爬,一个个胖胖的,说句恶心的,跟蛆有一点象,但是带一点红色,肉肉的。俺经常捉住它们喂鸡。它们在墙上爬得很快,俺还画个线,看那个爬得快。小孩子总能找到玩的。

      白天,棉花要弄出去晒,就放到一种草帘子上,晚上卷起来抱回来。这种活要持续两到三个月才能收完棉花。很多时候要下雨,来不及摘棉花,俺们就连着棉花壳子一起掳下来,拿回家再剥棉花,壳子还可以当燃料做饭。倒10月底,棉花地有的要中小麦,就把棉花连着竿拔下来,放到打谷场,等剩下了棉桃开了再摘。

      这种包干并没有持续多久,最多一到两年,然后就十一届三中全会,责任制来啦。这只是管理上的一个小小探索,不知道别的地方有没有类似的方法。至于这种方法有啥缺陷,根本就没来得及总结,大家都急不可耐的实行责任制了。有一出眉户剧“杏花村”就演的责任制前后的农村变化,俺还能唱几句眉户剧呢。

      喝水,抗牛

      关键词(Tags): #农民系列通宝推:白玉老虎,niuph,SleepingBeauty,
      • 家园 棉籽不榨油吗?

        南疆的棉籽榨油。只是棉籽要去毒,否则容易不孕。

        • 家园 榨啊,不过没有去毒一说,尽管棉酚有啥精作用,

          那时侯没人知道。小时候棉籽油是主要的烹调油,后来才有豆油,菜油和花生油。

      • 家园 我父亲文革后期开始专门研究棉铃虫

        当时农药价格太高,所以要求把农药杀伤作用增加到最大。他们有一个协作组,里面有棉农,农业专家,大学教授。研究方法就是观察棉铃虫的不同生长阶段和最小农药杀伤剂量之间的关系。他们的研究成果最后写入了一套名字叫植保员手册的丛书。我家里还有一套,里面图文并茂,解释了害虫的成长阶段和主要特征,连我这种小孩也读的津津有味。他们当时经常要去江南各个主要棉花产地去蹲点,培训当地的农业技术员通过观察棉铃虫来判断喷药的时间。当然后来农药价格大幅下降后,估计不会再有人用这种笨办法了,一次不行就喷两三次,标准计量杀不完就加大浓度。

        • 家园 找到知音了

          成长在文革期,那时的文学作品一是数量少,二是伟光正,知识饥饿。后来父亲发到一本植保手册,64K本,彩色插页。什么稻飞虱、稻瘟病,低温育秧等等,看得津津有味。那时中学没有自然地理课,好像城市孩子学工业基础知识,农村孩子学农业基础知识,我们叫农知课,我的农知课成绩很好,但到现在映像最深刻的是有次期末考试明明我全做对了,老师才给我90分,我找老师理论,老师说你又不干农活,光有课本知识不能给满分!到我高考时,内心还有点想报考农学院,但根本不敢与父母提,提了估计要被臭骂一顿。

          • 家园 再知音,农业院校好

            我1991年高考,本来报的是喀什师范学院的维吾尔语。结果,当年维语专业提级,全是本科了。

            我就上了农业大学。每月助学金60-85,家里给100。学费全免。入学时交了50元发了一身军装。再无费用。

            老农学医太贵了。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28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