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西河

主题:【原创】No Zuo No Die之法币的贬值 -- 须弥一芥

共:💬49 🌺803 🌵11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4
下页 末页
  • 家园 【原创】No Zuo No Die之法币的贬值

    纪念金圆券发行66周年

    国粉的“黄金十年”里民国很重要的一个成就是统一货币。

    民国的统一货币分两步,第一步“废两改元”---1933年3月1日,国民政府发布《废两改元令》。1933年4月5日,财政部颁发《关于废两改用银本币的布告》规定:自4月6日起,“一律改用银元,不得再用银两”从此完全废止了银两流通,结束了中国近千年的银两制。这便是民国货币史上的“废两改元”。

    1929年世界爆发了严重的经济危机,到了1931年,因危机深化老牌金融帝国英国首先废止了金本位,引发世界金融大危机,各国展开货币战争,竞相贬值,国际货币体系崩溃。

    为转嫁危机,美国也放弃了金本位,变相恢复了金银复本位制,通过购银法案,强行规定美国的金银储备中银要占四分之一,为此禁止白银出口,高价收购白银,提高了世界市场的银价。

    受美国冲击,银本位的中国陷入的通货紧缩的状态,白银外流、银价提高使中国币值大大抬升,严重地阻碍了对外贸易的发展,国家税收减少,国库空虚,财政恐慌,社会危机加深。

    为此,进行了第二步的“法币”改革----1935年11月4日,规定以中央银行、中国银行、交通银行三家银行(后增加中国农民银行)发行的钞票为法币,禁止白银流通,发行国家信用法定货币,取代银本位的银圆。

    1935年11月4日时,一元法币换银圆一元。1937年抗战爆发前法币总发行量大概14亿元。

    “法币”改革开始是由英国支持的,所以最早法币汇价为1元等于英镑1先令2.5便士,或14.5便士。1935年时英镑还不是十进制,1英镑=20先令=240便士。

    1936年5月12日《中美白银协定》后,法币又和美元挂钩,100法币=30美元。

    到了1948年,为了挽救国民党摇摇欲坠的统治,1948年8月19日,颁布“财政经济紧急处分令”,发行金圆券,同时停止发行法币。

    规定金圆券一元折合法币300万元。“财政经济紧急处分令”里还有银币1元兑金圆券2元的规定。相当于不到13年,法币贬值600万倍。

    金圆券发行前法币总共发行了663万亿,按“财政经济紧急处分令”折2.2亿金圆券,“财政经济紧急处分令”的目标是限制在20亿金圆券,相当于通货预期又膨胀了近10倍。

    到了民国彻底崩溃的前夕,1949年7月3日,当时的行政院长阎锡山公布“改革币制令”,发行银元券,规定其价值等于硬币银元一元。金圆券则以五亿元折合为银圆券一元,限于9月1日前收兑。银元券因为TG宣布不予收兑,根本就流通不起来,就是废纸一张,在大陆最后时刻全靠硬通货--黄金银元和美金在支撑。

    当时美国银价便宜,国府购进白银铸造成银元,运回国内还能进行银元套利,净算小帐了。

    所以法币流通的时间基本就定格在1935年11月4日到1949年7月3日,4990天,13年8个月合164个月,最后贬值1500万亿倍。

    国民党最后的货币改革反而加速了自己的灭亡,正所谓:

    No Zuo No Die Why You Try;

    You Zuo You Die You Don't Cry.

    通宝推:adrupal,tt086071,自以为是,SleepingBeauty,繁华事散,北纬42度,发了胖的罗密欧,hullo,zlusc,mezhan,

    本帖一共被 1 帖 引用 (帖内工具实现)
    • 家园 【原创】抗战中的法币贬值过程(上)

      抗战中的法币贬值过程

      法币的一文不值不是一蹴而就的,相对来讲,1935-1945这十年表现还行,甚至支撑了抗战8年。

      1935年11月4日法币改革前,前文所述法币的四大发钞行总共发行了银行券约4.6亿元,到1937年7月7日前,法币总发行额为14.07亿元。

      抗战期间法币发行到1939年4月翻了一番,达28亿元,1941年底增至151亿元,1944年底为1894亿元,到抗战结束时的1945年8月,法币发行额已是5569亿,抗战期间通货膨胀400倍。

      也就是说,抗战前期到美国参战前4年半,通货膨胀了不到11倍;美国参战后3年8个月又在此基础上增加了近37倍,真心坑自己的是美国亲爹啊。

      可供比较的是日本,1936年日元总发行额为18亿日元,到1940年为47亿日元,1941年太平洋战争爆发前59亿日元,1945年8月423亿日元。抗战前期到美国参战前4年半,通货膨胀了3.3倍,美国参战后3年8个月又在此基础上增加7.2倍。

      在日本控制的伪满洲国,伪满洲中央银行发行的满洲国元1932年发行之初和中国的银元基本等值。1935年11月起,改实施与日本相同的金本位制,与日元等值。1936年总发行额为2.75亿,到1945年8月发行额已是136亿,通货膨胀近50倍。

      日元的价值以前长期是盯住美元的,大概1美元=2日元。1933年底曾经贬值到英镑1先令2便士,和1935年法币改革时法币价值相当。

      法币改革后因为法币的准备金充足,法币的币值很坚挺,早期法币换汇是无限制的。(当时在英国伦敦的准备金有2500万英镑,存在美国纽约的约有一亿二千万美元)

      1937年抗战开始,中日双方很早就进入了“总体战”的模式,金融是其中一条“看不见”的战线。日本为破坏中国战时经济,一方面在沦陷区强行以伪政权发行之货币收兑法币,然后运至上海、香港去套取外汇资金,再以此到国际市场上去购买侵华战争所需的军用物资。顺便打击法币,降低法币的购买力。

      1938年3月10日,国府实行外汇审查制度以后,取消无限制兑换,但汇率不变。1938年6月开始汇率浮动,主要以市场操作稳定汇率。

      1938年8月中旬到1939年6月初,上海法币的黑市汇价被中英方面公开推持在8.25便士的水平上;1939年7月到1940年4月,法币汇价仍由国民政府暗中支撑维持在4便士上下。

      1939年3月成立中英外汇平准基金,由中国银行(325万英镑)、交通银行(175万英镑)和英国的汇丰银行(300万英镑)、渣打银行(200万英镑)共同出资1000万英镑具体操盘稳定外汇的汇率。1000万英镑合5000万美元不到,面对战争这个吞金兽,很快就打光了子弹。

      1939年9月爆发的第二次世界大战,给了中英外汇平准基金喘息之机,趁着开战初英镑、美元汇率下跌,中英外汇平准基金抛出法币,回笼了420万英镑。

      1940年5月德国闪击荷兰、比利时和法国,6月22日法国投降。到7月,原有的1000万英镑中英外汇平准基金只剩了200万英镑,大英帝国已自顾不暇,法币开始急速下跌。

      1940年7月18日,英国不仅不顾盟友,还在日本的压力下关闭了滇缅公路三个月。坑队友是大英帝国的传统啊。

      1940年9月日军入侵法属印度支那,封锁了中国除缅甸之外所有的对外通道。中国沿海口岸和国际通道被日军封锁,进出口贸易受阻,外援物资运输困难,物资严重匮乏,政府财政税收锐减,军事开支庞大,货币发行量猛增,通货膨胀愈演愈烈。

      法币急剧贬值,到1940年11月黑市一元法币兑换1.5美分,跟1936年的30美分,贬值20倍。

      面对法币汇率如此急速的下跌,蒋介石于1940年10 月和11月两度致函罗斯福。他说,美国如再不采取积极态度,中国的抗战将陷入危险,并请求武器援助和维持货币稳定所需的2亿-3亿美元的贷款。

      1941年1月,中美法币稳定基金协定签定。美国投入5000万美元。实际只用了1000万。花美国人的钱手续太多,条件复杂,并不容易。这笔钱1943年4月就还了。

      事实上抗战前期到美国参战前中国从美国一共借到4笔贷款合计1亿2500万美元,都是有实物贸易作支持的,美国也不亏,利息也不低。

      这4笔是:

        (一)1939年2月桐油借款,两千五百万美元。

        (二)1940年2月锡贷款,两千万美元。

        (三) 1940年10月钨贷款,两千五百万美元。

        (四) 1941年4月金属矿物贷款,五千万美元。

      陈纳德及其飞虎队所使用的飞机,都是中国花钱买的;人是中国高薪雇的,跟美国援助八杆子打不着。

      真心帮助中国抗战是苏联。

      从1937年开战,中国从苏联(1938年3月、1938年6月、1939年6月)分别获得三期贷款共计2.5亿美元,三期贷款的中国实际动用额,经我国史学界计算是1亿7317万6000美元。

      而且意义最重大的是苏联给予中国全部是军火贷款,中国利用这些贷款购置大量苏联军火用于抗战,而西方国家的17笔贷款全部是非军事性的,没有一笔为军火贷款。苏联贷款利息亦较低,年息仅为3%,为我国所获最低的(英美援华贷款则为年息6.5%以上),且偿还是农矿产品各半,西方国家的贷款以国际市场上紧缺战略物资为偿还物。至于军火价格,至少低于国际市场价格20%。

      苏联援华飞机共计904架,其中轰炸机318架,战斗机542架,教练机44架;坦克82辆,牵引车602辆(中方统计为24辆),汽车1516辆,大炮1140门,轻重机枪9720挺,步枪5万支,子弹1.8亿发,炸弹31600颗,炮弹200万枚,以及其它军火物资。

      这些军火都分给了国军,其中著名的机械化师200师就是苏械的,而八路从苏联拿到是精神原子弹---马列主义经典著作。

      而且苏联很多先给物资后签合同,很多合同是抗战胜利后补签的。所以苏联贷款对法币的通货膨胀是正面作用。

      1941年苏德战争爆发后,苏联自顾不暇,贷款和援助就消失了。

      1941年12月7日,日本奇袭珍珠港,日本向美国、英国宣战,美国、英国、荷兰、加拿大、澳大利亚、新西兰、哥斯达黎加等20多个国家相继对日本宣战。

      1941年12月9日,中国对日本宣战,同时也向德、意两国宣战。抗战进入了一个新阶段。

      但奇葩的是,在二次大战中,却没有一个国家向中国宣过战。

      To be continue…

      通宝推:mezhan,
      • 家园 日本通货膨胀不严重是和在占领区发行军票有关
        • 家园 【整理】这个冰冷雨天已经做过解释了

          【政府的钱又是从哪里来呢?一个经济系统千疮百孔的战败国哪来那么多钱?还是和战争时期一样,开足马力进行印刷。但是和战争时期不同的是无法进行强制储蓄,溢出来了的钱诱发了极大的通货膨胀。如果把日本在太平洋战争之前的1940年设为1的话,在战争结束的1945年仅仅为2.13,并不是非常高。虽然里面有物价管制的因素在内,但是以贺屋兴宣为首的大藏省官僚们也确实在控制通货膨胀上想了办法,虽然办法比较卑鄙。

          “通货膨胀”在现实中的表现是物价飞涨。从理论上来说,在滥发通货而同时物资严重匮乏的时候,不可避免地会出现通货膨胀,但在统制经济的条件下,做到不使物价上涨也非常简单,只要不让消费者手中有钱,没有了通货,也就没有了膨胀,只要能够把滥发下去的那么多纸币吸收回来就行。贺屋的方法是开展一个“爱国储蓄运动”,让所有人把剩余的钱都存到银行里,去支援“大东亚圣战”。这样,大家既有了拥有金钱的满足感,还能为支援了国家而感到自豪,最重要的是这笔钱已经从市场上消失,不用再担心通货膨胀了】

          • 家园 老冰这话只说了一半

            确切地说,本末倒置。战争中间日本在39年开始实行配给制并逐渐推广。比如作为纺织品出口大国的日本,39年开始对棉布制品进行配给制,最初配额是每人每年两公斤多。随战争引起的经济恶化配额逐渐下降,到45年每人每年的棉布制品配额为450克。粮食类似。1939年10月18日,阿倍内阁以《国家总动员法》的第19条为基础公布了价格等统制令,运输费用,保管费用,保险费用,工资等等都被列入统制范围,强行规定为1939年9月18日的水准。然而随着日本通货膨胀的加剧,以及1939年夏天的农业歉收,11月6日就将米价由每石38日元改定为43日元。同时,这个法令强行规定了工人工资,但是对将来的通货膨胀显然没有任何制止能力,引起民间抢购风潮。40年7月1日开始对糖、火柴及其他商品进行配给。东条英机上台后日本开始实行粮食配给,大米实行配给制,成人每天口粮330克,各家以购粮本在指定的米店购米,并且颁发了白米禁止令,要求糙米和精米混吃,等等。最重要的吃穿上货币意义大大下降,其他各种管制令下又缺少东西可以购买,钱无非是存银行还是放家里的差别了。因此大家才会“乐得”去存钱,贺屋兴宣的办法才有诱惑力。

            老冰提到东条当首相后看到有人浪费便认为“他的良心,大大地坏啦”。老冰说东条发疯,但你看有这个配给制制度在,能浪费的人至少也是巨额财产来历不明了。东条身为首相发发火的权力还是有的。言归正传,日本战时的经济货币政策和平时完全不一样,简单去计算什么缺乏意义。

        • 家园 日本通货膨胀还不严重?

          我虽然没有货币数据,可是前一阵看到网上照片,到战争末期把路灯和暖气片都拆了去做军工材料,这样的生活和通货膨胀1万倍有什么区别?另外,美军轰炸广岛长崎这两个中等城市是因为美军轰炸机已经把全日本炸的炸无可炸。最好笑的是,日本普遍木质结构房屋,美军B29编队轰炸(200~300架),全部使用燃烧弹,一次就能炸掉1/3个东京,这样的感觉多爽啊,几十年以后看了都解气。都没有家了,哪里还需要什么通货膨胀?

          • 家园 你指的通货膨胀严重是物资匮乏还是货币超发?

            物资匮乏和通货膨胀有联系,但不是一回事,改革开放前号称没有通货膨胀,人民生活一切靠票证

        • 家园 日本的工业底子厚

          抗战中又占领了中国大部分经济最发达的地区。加上东北的经营,还有后来抢占的东南亚,日本的战争资源远比KMT丰厚。

          香港人里面亲日分子不多,因为二战时候发行军票把他们基本上抢干净了。

          KMT退居西部和南部。重要城市一大半丢掉,而且出海口全失。所以KMT不得不大肆盘剥农村。使得农民对于KMT反感。

          但是KMT在胜利接收了东部大城市后很快也把城市居民给得罪干净了。

          • 家园 向美国宣战前,机床约一半来自美国

            向美国宣战后,机床,鬼子叫工作母机,严重不足,导致生产下降,例如,运输能力不足,即使占领东南亚的油田,大部分原油都无法运回日本。

            1937年美国人给日本人提供了约90%铁和铁矿石,还有石油等大量战略物资,没有美国支持,日本人根本就没有能力进攻中国。

            日本人工业是有一定的发展,可是并不足以支持其发动一场对中国的青年战争。

            可以参考日本二战负责物资供给的人员所写《大东亚补给战》

      • 家园 对日本未对中国宣战的一点分析

        战争中日本政府一直没承认这是一场战争,或者说它试图向国民隐瞒这是一场两国之间的全面战争的事实,而称之为“支那事变”。

        “日中战争”是后来日本史学界赋予的名称。

        也可以说这种无视现实的轻描淡写出自日本政府对中国的蔑视和狂妄自大的心理——“中国根本不配成为帝国的战争对手”。因此,他们挑起称之为“北支事变”的七七事变,以为会像以前的“济南事件”、“满州事变”等一样,用几个月、至多半年就可以解决问题,完成侵略目的。但他们想错了,“北支事变”扩大为“支那事变”,进一步成为第二次世界大战的一部分。

        后来,首相近卫文麿宣称日本政府“不以国民政府为对手”,那就更不存在宣战的必要了。进一步扶持汪伪政府,这样中国的“合法政权”不仅不是帝国的战争对手,反而成了盟友了。

        可以说,对中国的战争的合法性,即使在当时的日本国内,也是很成问题的。一开始宣称“暴支膺惩”,即对中国抗日行动的惩罚,但稍有良知的国民会想:如果只是惩罚行动,怎么会没完没了,子弟被不断送往战场,却见不到解决的迹象呢?太平洋战争的爆发,才解决了这一道德难题。对中国的战争行为,成了“从英美等西方列强手中解放亚洲”的“大东亚战争”的一部分,从而在对战争抱怀疑态度的国民(以知识分子为多)中获得合法性。从这一点上看,太平洋战争是日中战争的必然结果。

        日本上层对中日战争认识的暧昧性,与其对华总体战略的混乱,军事上中国战场的泥潭化,以及最终演变为对英美全面战争,是相辅相成的。这种战争认识也被战后右翼势力继承下来直至今日,承认对英美战争的彻底失败的同时,却大肆宣扬发动战争的“正义性”。对日中战争的意义却极力矮化,战争本身并不存在,只是“事变”,又何来战争罪行、战争责任呢!

        • 家园 也是体制病

          以前也没想到,但越琢磨越发现日本军国主义的加深其实和苏联官僚化帝国主义化一脉相承,都是第一代领导人集体谢幕后,体制设计缺陷,政治文化死板缺乏自我纠错机制后表现的一种体制僵化。

          虽然日方中高层在侵华的大方向上有一致,但这个一致与其说是一种一致,还不如说是一种政治正确——除此之外就是千奇百怪大拼盘,典型的官僚体系内派系倾轧内斗推诿的戏码。吃力不讨好的文官嘴上不敢反对,只好喊慎重。陆军要北进打熊,海军要南下捉鳖。全面侵华已经陷入泥潭了,陆军还要去一再挑逗北极熊。永野修身劝说海军内部同意开战的理由居然可以是陆军威胁如果海军不配合就会暴走夺取海军所有的基地,与其被陆军外行夺走舰队,还不如去海军这些内行去拼一下胜算大一些。完全把国家视为私产,却又没有任何人需要为这种行为负责更不用说对国家的未来命运。

          从这个角度再看日本的不宣战,实际上就和官僚体系内谁都不肯签字负责一样,弄出既成事实或者事实既成了,形势好大家就集体马后炮一下,形势不好就变成找不到债主的糊涂账,形势烂掉了就变成推来塞去的三角债,最后大家一起玩完。

          从某种程度上说,日本军部独裁根本不是独裁,只是一种以扩张为手段的强力维稳。日本虽然有很强的军事经济和工业能力,但其中央政府执政能力近乎于零,连清政府怕都比不过。混乱状况是胡温十年末期的次方级。

          通宝推:金口玉言,
          • 家园 “下克上”的合乎道义

            简单说,“仇官仇富”,在青年军官阶层,可以公然以作乱为手段表达出来,还能获得社会多数人或明或暗的喝彩。表面上看,“二二六”兵变是对国策的“路线分歧”而引发,青年军官的心也是向着天皇和国家的,但实际上跟WG夺权一样,就是在国家利益(或党的利益)的旗帜下,少壮资浅者胡乱地向老头子们发难。

            日本文化,以战国时期的“上洛”(某军阀胜出,率军到京都见天皇讨封号。京都被比拟为中国宏伟的都城洛阳,所以叫“上洛”,能上洛的军阀,一般能有6万嫡系军队,就已经摆平全日本其他各路大名了)为标志,就是一级一级的“下克上”。你在中国的传统文化和现实政治环境里试试?新四人帮不就是“下克上”吗?

            “下克上”其实是双刃剑,不能只说其无能的一面,日本当时内政虽然混乱,但民心激荡奋发,人人都很为国家操心起劲,比起“新生活”表饰下的蒋公“黄金十年”,那还是远远胜出的。身旁是旧中国这么大一个肥肉,“天固予之,不取不吉”,人家侵略中国根本没有错,错的是没得手。

            所以我们的历史观,要改一改,就像汪副说的,承认美国的主导权,承认美国文化的优越性,自觉地“取其精华"。美国文化就是优胜劣汰,如果我们将来“优”了的话......

            (当然,实际上我认为美国文化里粗鄙操蛋的地方,极多。像电影《刺杀金正恩》,这得多么粗鄙无聊的美日文化合体,才拍得出来啊,人家毕竟是一国元首啊,说不定明天你还求着人家建交的啊。我就想,如果中国达到今天美国在世界上的地位了,以中国的文化习惯,会搞出这样无底线的电影来吗?不过汪副既然这么说了,一字九百金,也不要浪费,也要“取其精华"。)

          • 家园 的确是体制问题

            日本的上层存在军部和政府两个权力中心,最后政府被军部控制,经常出现以下克上,没有全盘战略。

    • 家园 想起了张公权老先生的《中国通货膨胀史》

      里面提到抗战结束后,国府手里的外汇储备有9亿美元(1945年的9亿美元),张老先生说道,中国从来没有如此之多的外汇,也不会再有如此之多的外汇。。。结果2年不到,国府就把手里的钱花个精光,只好靠滥印法币维持了,再接下去,就是金圆券改革了。其实改不改国府都得完蛋,根子在国府决定打内战的时候就定了。

      真不知道老蒋是怎么想的。土地革命时候的TG够弱了吧,打了10年也没消灭TG,八年抗战后,TG手里光军队就100多万,居然喊出3个月消灭TG。。。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4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