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西河

主题:茗谈(125)再说“航空军”:强-6丙 -- 本嘉明

共:💬102 🌺361 🌵2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7
下页 末页
            • 家园 上网就是裸奔,开机就会定位

              真理是赤裸裸的,自由也是赤裸裸的。那就敞开裤裆,大大方方;天地当床,正正堂堂。我行我素,你看你忙;他来她往,且乐且狂!

    • 家园 继续说“强-6丙”

      强-6丙,我们也可以叫它“大盘儿机”(不是新疆名菜“大盘鸡”),它的机翼类似于美国的A-10,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A-10的机翼,几乎与机身垂直,特别适合于低空低速,用于打击地面移动目标。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如果复活“强-6项目”,而不附加“强-6丙”,那意义不大,甚至不划算。因为中国没有大量的Kb武装分子占山为王,暂时强-5能勉强凑数(但牺牲利益而换取屈辱的和平,是不明智的,中国只要亮明了态度,早晚会卷入政府对非政府Kb分子的武力冲突中,到那时候强-5是不堪用的);而且可变后掠翼飞机研制难度大,后勤维护要求高,首批造价高。所以单凭海空军的订单,无法达到很大的量产数量(因为歼轰-7已经先机抢占了座位,海空军再订购48架强-6甲/乙,算不错了)。

      强-6甲/乙,是传统的空战类飞机,对于机翼转到大后掠角时,飞机的2倍音速飞行,有严格的要求,因此整机的各类零件设备,都是按超音速战斗机的豪华标准配置。而“强-6丙”仅仅是亚音速攻击机,对机体结构强度,设备性能等各项指标,可以全面放宽,从而大大简化结构,降低造价,皮实耐用易维护。

      强-6甲/乙算一组,强-6丙算另一组的话,这二组飞机之间,外形相似,但其实是两款截然不同的飞机设计,类似于美国“大黄蜂战斗机”和“超级大黄蜂”之间的关系。当然,这二组飞机之间,很多零件确实可以互换,但强-6丙的零件,接口与强-6甲/乙的同一零件虽然一致,性能指标和耐用性却不如强-6甲/乙的零件,虽然在战斗中,可以紧急互相拆换,但只能支撑若干飞行小时。等战事稍缓,就必须换回来。

      强-6丙的造价,远远低于强-6甲/乙的,单机价是强-6甲的1/2,强-6乙的1/3。而强-6丙的大量订购,又反向摊薄了强-6甲/乙的造价。当然,以强-6丙的造价,仍然是“航空军”里的豪华王牌了,围绕这个核心平台,辅以大量的轻型螺旋桨飞机,无人机,才能组织起“航空军”的汪洋大海。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上2图:米格-23机腹下有6管机炮,并可以挂一枚大弹。

      “强-6甲/乙”可以在机腹下携带一枚3吨以上的大弹;强-6丙由于机腹下装了“四号装置”,发动机性能也弱于“强-6甲/乙”,因此无法带大弹,机翼吊架只能承载轻型弹,如反坦克导弹,反直升机导弹,或火箭巢/副油箱,因此其攻击武器主要是6管30毫米机炮,主要打击敌轻装甲目标,比如:地面上的软目标(装甲车,卡车,导弹阵地,指挥所),空中的敌直升机,敌无人机,敌对地攻击机/轻轰炸机(如美国A-10,俄式攻击机),巡航导弹等。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强-6丙并不配备高性能的机载火控雷达,但普通性能的旧款战斗机雷达,现在也不贵,用得起。因此强-6丙在几个主要指标上,要超过敌武装直升机:平飞时喷气推进,比阿帕奇跑得快;也可以树梢埋伏悬停;空对空火力比阿帕奇强;对空搜索雷达也比阿帕奇看得远。因此强-6丙的一个主要任务,就是几架一起上,围歼一到二架阿帕奇。

      “大盘儿机”在满载武备时,可以勉强垂直起飞,但此时需减装油料,因此作战半径仅100公里左右。如果把4个大盘儿倾转,短距滑跑起飞/降落,那么作战半径可以达到400公里。对于战斗机来说,这样的航程,只是“机场保卫者”(大家不要笑,鹞式的情况就是如此),但对于配合陆军的“航空军攻击机”而言,400公里打来回,那足够(地面战)战役级大纵深包抄的规模了。

      “大盘儿机”的垂直/短距起飞方式,跟美国的X-22是一样的。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我以前介绍过X-22,当年它的起降操纵性就没有问题,今天就更好办了。

      本嘉明:<李锅17>:小飞机 (八)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只是X-22个头小,商载太低,平飞速度又不快,因此军用价值不大。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大盘儿机”用大盘起降,用喷气推进来平飞/格斗,尺寸又够大,解决了这些问题。“大盘儿机”的平飞速度虽然也不快(高亚音速),但只要最低速度能跟武直周旋,最高速度能快过A-10(打不过时逃得掉),就行了。

      而且“大盘儿机”不是只有一个强-6丙。强-6丙A,是单座大盘机;强-6丙B,就没有大盘,纯是靠跑道起降的亚音速攻击机了;强-6丙C,是大盘双座型,后座飞行员遥控一架翼展8米的大型无人机,协同作战……这么子子孙孙地发展下去,“强-6丙家族”是木有穷尽的。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 家园 这么大的盘子,一下子贴4个太危险了

        哪个出问题都是大麻烦。还要对地低空,不用太先进,RPG都能揍下来吧。

        • 家园 醉翁之意,不止在酒

          每个航空综合体,都有自己的“镇山之宝”,就是“当季新款”气动布局,别人根本抄不了。成飞有“鸭式布局”,沈飞斯基有基于苏-27的“机身升力体”,那么洪都呢?

          对“可变后掠翼技术”的否定,集中在两个方面:

          1)昂贵复杂,与新技术相比,性价比不高。但美苏真正下力气研发第一代可变后掠翼,是30多年前了,以今天的航空工业和电子工业水准,有些技术难题可能已经不那么麻烦了。技术就跟时装一样,会换季,但不等于过季的就是死的。办公室小姐都换裤装了,不等于将来不会再流行职业裙装。

          2)这么复杂难弄的技术,就算继续用,用于小型战斗机,不划算。但这个技术用于大型飞机,比如战略轰炸机,大型跨洲客/货运喷气飞机,还是很有效益的。

          所以我的建议,假如洪都有这个心气,敢组织敢死队,立军令状,那就让他们搞搞看。搞成了,这个份量也不轻,毕竟全世界第四家。没搞成,也出一批技术成果。如果不想被人说是我国擅自山寨,那就向俄国买米格-27的“技术转让”再改良,反正是淘汰品,反季打折价。

          对地攻击机不需要花哨的新技术,朴素的老经典,够用了。从米格-27可以变出的各个翼型角度里,选取一个,固化使用,就能快速开发一款新强击机来替换强-5,并利用这个订单的利润反哺对“可变后掠翼技术”的攻关。这样,中国会催生出第三个“战斗机设计制造综合体”。你爱梅西,可以只爱他的双脚,为什么一定要被迫也爱他的头发和指甲?米格-27就可以这样分身克隆,截取其中一个基因片段来使用。

          我相信“可变后掠翼技术”是个富矿,美苏欧洲只是浅尝辄止,还是有尾矿可挖的。

          至于强-6丙,起飞经常靠大盘子,但平飞作战时靠喷气推进,所以即便某些大盘子受损,仍可以滑跑降落,放出阻力伞,只不过迫降跑道要找长一些的公路罢了,至少还有救。

      • 家园 你这丙和甲、乙分得也太开了

        甲、乙没有必要。空军都是多用途战斗机,没有必要再去炒一遍米格23。

        海军短距起降很有必要,但是技术上有问题。个人感觉最成功的还是鹞,粗脖子的F35化那么多钱和时间,最后的性能未必能比鹞高多少。

        那个大盘机嘛,就不要挂“强”字号了,WZ-100,如何?

        • 家园 分裂繁殖

          (一)

          强-6当年的立项目标,是同时成为强-5和歼-6的共同后续机型。所以这不是一款可以超音速突防的对地攻击机,而是一款空对空格斗战斗机,其低速性能主要用于空中格斗,其次才兼顾对地打击,一机多用。可变后掠翼飞机能兼顾低速低空操纵性和高空高速性能,这也是图-22战略轰炸机强调的特点。其实在战术打击层面,对于远程隐蔽奔袭,尤其是对弱国海面舰队的海上奔袭,这还是很有用的。中国如果攻关“可变后掠翼技术”,主要是为新轰炸机做技术准备,当年强-6敢于立项,可见也不是很怵,有几分把握才开的头,放在今天,成功的可能性就大很多了。近10年来,中国完成了很多高难度的工程项目,这个都不算什么了,无非是相关几个企业严肃紧张一阵而已。

          A-10是相当简陋和“老式”的攻击机,早期款几乎没有电子装备,是美国最廉价的战斗机。它混到如今,在伊拉克战争和阿富汗战争中意外走红,美国军方甚至一度打算让其延寿服务到2040年。这两场战争中,A-10的任务并不相同,在伊拉克是打击萨达姆的装甲师,在阿富汗则是打击毛驴客。但整个两场战争的大环境是一致的,就是美国以代差的优势“以强击弱”,打不对称战争。A-10的简陋(低费用,易维护)和皮实,使得军方极为偏爱,可见便宜也有好货,也有需求。

          中国在未来50年里,可能会面临2场“对称性战争”(对手与中国势均力敌,甚至更强),也可能面临几场以强击弱的“不对称战争”;只是前者速战速决,后者会拖得比较久,更依赖类似于“火力艇”的,便宜有效的低空扫荡式打击。

          但中国空军目前几乎无视强击机的更新。强击机是贯彻陆权的“上帝之鞭”;而J-20等空优战斗机,对于一面临海,仅有一个陆地相邻大国(俄国)而有两个海上相邻大国(美日)的中国而言,则更像是伸张海权的“上帝之鞭”。这两条腿,一条都不应偏废。所以不管现在是否大量列装,新强击机的研发,应该不能等了。研发成功后,需要就多生产,不需要就少列装,保持小步走的连续性,保证无论何时都“手里有货,心里不慌”。这个新强击机,也就是在现有成熟技术的基础上,整合出一个朴素的,实惠的,低成本的新款,够用就好,不求最贵。

          至于新强击机应该怎么走,是否考虑以少量豪华版的可变后掠翼飞机为核心,兼顾低成本“副版”(比如强-6甲和强-6丙的关系),那是空军专家们的事。但现在不考虑下一代强击机,恐怕是不行的。

          (二)

          所有军工大国,出口的武器总比自用的要次些,也就是前苏联说的,“政治委员版”和“猴子版”之间的差别。但同一款武器,好歹基本功能是类似的,是大老虎和小老虎的关系。问题是设计战斗机时,总要追求最优性能,要尽可能强;但现在的武装冲突,很多是非对称的,敌方甚至不是国家级组织。这要靠大老虎小老虎去逮耗子,那肯定是浪费了------不但不容易逮着,万一闪个虎腰,那亏大了。

          所以“强-6甲”和“强-6丙”的关系,是大老虎和猫的关系。轮到打狮子,大老虎去;轮到逮耗子,小猫足够了。这也是航空母舰和“西北风”级两栖舰之间的关系,一架“强-6丙”只有半架“强-6甲”的功能(低速飞行+对地打击)。

          美国事先没有考虑这么细,所以打阿富汗的时候,是用狗(A-10)去逮耗子(毛驴游击队);或者临时把兔子(C-130运输机)改装改装,去逮耗子。那效果,也就是比出动大老虎,要好一点点。

          我们这样做,平时家里不用养太多的老虎,一虎配仨猫,还省点肉钱。这种从“老虎”身上只选取单一战斗性能,单独成军的做法,也只有可变后掠翼飞机,有这个“分裂繁殖”的条件。

          • 家园 要不要整个兔版超级巨嘴鸟

            要不要整个兔版超级巨嘴鸟,搞定毛驴客应该没问题吧。

            感觉上比你这个省钱,大部分活儿都能干。

            • 家园 大国空军,总是要向前发展的

              486电脑,装个小软件,给员工们打打考勤卡足够用了,你在阿里巴巴总部门口搁几台,马云的面子下得来吗?

              螺桨边境巡逻机,中国搞几百架也行,但不可能是强击机部队的主流,那将军们也不答应啊。一旦搞,一定比强-5前进至少二代,涡扇动力啥的。

              其实洪都只要死守强击机这个领域,将来必有大红大紫的一个时期,因为军委一度会非常需要他们的产品。产品本身谈不上走在科技前沿,但合用。

      • 家园 受不了了

        就这么一个概念您念念不忘两年了?敢不敢上军事论坛上秀一秀啊?

        “小强”一定是一种作战样式类似于美国A-10和炮艇机,电子设备简化(大多是目视距离作战),皮实耐用,便于维护,量产低价的“土装备”,一架飞机都不一定比美国佬的一枚空空中距弹贵出多少,而且方便在前线扎堆。

        还得加上垂直起降是吧?以前成龙做过一个空调广告,他严肃地说“我要省电30%”,呵呵那我还想做个永动机省电100%可不可以啊

        贝尔公司的技术的结晶,就是已经列装的V-22鱼鹰,从本质上说这东西使用涡轴、旋翼、总距和周期距控制,它是一架直升机。中国连通用直升机的市场还刚起步,就能一步跳跃到倾转旋翼了么?况且V-22并不安全,原因就在于旋翼直径太小。所谓的J-6绑四个旋翼的方案,难道会更安全么?就算类似的东西能飞,仍然看不出任何廉价易用的可能性。这东西要是能廉价易用,那么普通直升机就更廉价易用

        所谓的变后掠翼攻击机更是开历史倒车。现在连变后掠翼战斗机都没有了,原因之一就是成本的考虑。很难想象世界上能有比A-10更简化廉价的变后掠翼攻击机。再者,攻击机需要变后掠翼干啥?

        • 家园 科技史上被技术流判了死刑而复活的还少吗?

          满口成本、倒车,没实战检验过,谁敢真的就把话说死?难不成你老兄是穿越者?

          空气动力学如果真的很“科学”的话,谁还吃饱了撑的修那么多风洞和模型,超级计算机算算不就全有了?科学远没有你老兄想的那么万能,实际上他也比你谦逊得多。满嘴民科民科的,你真以为掌握的“真理”就多了?

          ps:“常数”越多的科学理论越不可信任,因为那基本意味着无可奈何的折衷,应用范围很窄。

        • 家园 是我没有说清楚

          可变后掠翼技术,现在不时新了,因为更好的技术出现了,比如采用几何可变机翼(翼面扰流板、前缘机动襟翼等)+边条等技术,部分解决了小型军用飞机兼顾高/低速飞行和控制的问题。

          (一)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我们这样假设,米格-23的机翼,后掠角从25度到55度,在飞行手册里注明,可以调节4档,第一档是后掠角最小,适合低速飞行;第四档是后掠角最大,适合最高速度飞行。那么从25度到55度,算它每度为一格,也有30个选项,为什么飞行手册上只定了4档?

          这是前苏联的科学家们用数学计算和风洞实验,一度甚至半度一测,穷尽人力物力,积累的科研成果。

          换句话说,其实中国从埃及得到米格-23的样机和飞行手册时,就得到了4架不同飞行性能的,固定机翼喷气飞机的气动布局。当然,这4种不同角度的后掠翼,只适用于米格-23的机身,不能照搬到歼-7上面。

          而其中的第一档,后掠角25度的,我们拿来做一个简化的“副产品”,就是强-6丙。

          这种“把一个鸡蛋克隆成4个鸡蛋,放4个篮子”的特点,是1960年代以后兴起的几何可变机翼等技术所不具备的。

          (二)

          这样说,你还不明白的话,看这个。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美国的F-111,同样是可变后掠翼。假如美国人按后掠角最小一档的气动布局,研发一架对地攻击机(机翼不再是可变后掠翼),来取代A-10,可以不可以呢?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从气动上讲,是可以的。F-111把风洞都吹完了,数据都齐了,按比例缩小一点机体,就可以取代A-10,省不少研发费用和研发时间。新飞机的电子化程度要高,内部你可以重新设计,顶层设计;外部就这样了,不用变了。

          如果美国人真这样做了,你当然不会在这里笑话我了。他们没有做,不等于就不能做。

          (三)

          我们在这里,不过是摆龙门阵,能说动谁了?又碍着谁了?息怒息怒。

          • 家园 寡人有疾

            看到民科我就要喷,此乃强迫症。难道能指望说服民科么?不,以我的经验那是不可能的,但是我可以说服围观群众,免得他们被民科误导

            (一)前缘机动襟翼和边条不叫变后掠翼,玩什么文字游戏呢。MiG-23的变后掠翼也不是什么苏联科学家呕心沥血的杰作。F-14的变后掠翼是无级自动调节的,又是谁的杰作

            (二)世界上从来没有一种飞机能随便放大缩小的。所谓空气动力学,就是对一物体已知马赫数、雷诺数,求阻力系数升力系数。尺寸放大以后,雷诺数就变了,原有气动研究就不再适用。当年大跃进的时候,有些人就提出在J-5的基础上放大,做一款赶英超美的先进战斗机,结果当然是失败了。知道因为啥失败吗,就是因为某些人想问题不是从科学规律出发,而是从“毛主席说...”出发。

            • 家园 不能苟同

              照您的说法,所有的小风洞都不应该存在。

              风动实验的基本原理,支持等比例放大,除非您的物理学和本位面不同

              通宝推:puma2011,
              • 家园 小风洞可以加大流体密度

                最后达到某个雷诺数。雷诺数是所有风洞的设计指标

            • 家园 放大版

              超级大黄蜂(单座的F/A-18E和双座的F/A-18F)是原“大黄蜂F/A-18C/D”的外形放大版,成功了。

              日本F-2战斗机,是美国F-16的放大版,成功了。

              法国战略轰炸机,幻影4,是幻影系列战斗机的放大版,成功了。

              歼轰-7(飞豹)是歼-7的放大版,听了毛主席的话,也成功了。

              你想说什么呢?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7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