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西河

主题:【教育探索】一个数据的困惑 -- 夕曦

共:💬115 🌺327 🌵1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8
下页 末页
                      • 家园 呵呵,怪我看帖不认真,看来我们在学习方法上的看法是一致的

                        呵呵,怪我看帖不认真,看来我们在学习方法上的看法是一致的。需要讨论的是:对于教育应该“死记硬背”一些什么样的内容更合理、更有效率。

                        我的看法是,这个问题要从政治高度去看,教育不仅是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同时对于塑造人的世界观亦至关重要,既承载着培养社会主义接班人的重任。“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新民,在止于至善。。。。。。物有本末,事有始终。知所先后,则近道矣。”

                        所以教育的内容不仅仅是教育部门的事,亦是意思形态方面的问题,作为一个系统工程,制定科目教材内容时会有通盘考虑。

                        像“遵义会议的历史意义”一类的,是让学生明了中共的历史进而知道中国现代史的更迭变迁。诸如“国家资本主义的特点”,“为什么金银是天生的一般等价物”。。。恰恰是在培养学生的哲学头脑,学会直达事物本质的能力。

                  • 家园 我至今仍能记得中学时背过的一些课文

                    虽然当时不理解或理解不深。

                    但现在看过的一些好文字,虽然理解了,有时候也强迫自己去背了,但忘得很快。

                    如果把学习看做是一个终生过程的话,哪个效率高还真不好说。

                    至于创造性,我想起了小时候看过的一个爱迪生和爱因斯坦之间的有趣对话,大致意思如下外链出处。我觉得两种人都需要,这是两种不同类型的创造性,不能互相否定的。

                    • 家园 我怀疑机械记忆的效率仍然不高

                      呵呵,我猜测如果您现在突然发现自己还记得一道课后习题,您一定不会觉得是什么收获。但是,如果您突然记起了一篇好文章,而且有恍然大悟的感觉,您就会觉得机械式记忆好厉害。

                      但是我总有一个愿望,其实这份“恍然大悟”的感觉如果发生在当年,您记忆起来一定更轻松,同时这篇文章对您生活的帮助肯定更大。

                      我知道这很理想化,有些东西到了一定年龄才能理解。不过我总觉得,尽量尝试理解,实在不行了再机械记忆,比直接上机械记忆更好。

                      另外一方面,谈到效率。我觉得随着成长有一个变化。小学甚至中学的时候我的记忆几乎是照相式记忆。清楚的记得一个东西在第几行第几页。但是这丝毫我妨碍我现在记忆奇差。

                      我想,人的学习方法应该因地制宜。在机械记忆强大的时候,多背些东西。但是随着成长,应该努力转换到理解记忆上来,并利用过去积存的材料。不同时段,有不同的最优方法。

                      • 家园 膜拜一下照相式记忆

                        可算遇到活人了。这种东西在我记忆力鼎盛的时候曾经昙花一现,然后就没有了,又变成正常人了。现在不留心的时候就啥都记不住。

                        • 家园 照相式记忆跟生活方式有关

                          如果需要起早贪黑每天只睡5个小时还要同时操心老婆孩子工作柴米油盐一堆琐事,整天精神紧张神经衰弱,神仙才能维持照相式记忆到老

                      • 家园 基本同意

                        同意

                        尽量尝试理解,实在不行了再机械记忆,比直接上机械记忆更好。

                        以及

                        在机械记忆强大的时候,多背些东西。但是随着成长,应该努力转换到理解记忆上来,并利用过去积存的材料。

                        总结下来,机械记忆对于那些需要长时间琢磨或有一定社会阅历才能领悟的东西(比如古诗文),应该更适合一些吧。

                    • 家园 不要求死记硬背,不等于就不记东西了

                      你能记住的都是课堂上面要求背诵的,只说明你小时候除了课堂要求的内容以外,没有花过时间记东西。现在记不住了也很正常,那是因为年纪大了,我现在能很快记住书里说了什么事,但对具体的语句基本上都记不住。这是记忆力随着年龄发生的正常变化,从机械记忆变成理解记忆。

                      我小时候对诗词、古文感兴趣,现在还能记得很多,那比课文记得还更清楚呢。同样的,对历史感兴趣的人,自然会有意识地记住时间、地点和关键事件,对生物感兴趣的得记住基本的数据和常数,对数学感兴趣的需要记住必要的公理和定理。。。我记性一向挺好,靠死记硬背的话,我是占绝对优势的。只是在回顾以往的时候,还是觉得考死记硬背的应试教育,对正确的学习方式的培养,并没有起到积极的作用。当然以上只是我个人看法,不强求认同

                      • 家园 恩,不同的人情况不同

                        我在中学时代是比较讨厌背书的,现在反思起来,却后悔那个时候背书背得不够多,使得值得我长期记忆的经典资料少了很多。

                        你有一个好记性,拥有我所羡慕的背书优势,现在却在反思这阻碍了培养你的正确的学习方式。

                        很有意思,也很合理。

                        至于你所诟病的没什么用的死记硬背,如政治之类的,我也有同感,但我觉得这主要是教育体制的问题——那个时候太强调意识形态的灌输了。现在有所改善,比如把政治课改成了思想品德教育,减少了意识形态的内容,增加了传统美德和社会常识,开卷考试,中高考非必选,等等。这样一来,需要死记硬背的无用内容就少了很多。我觉得这个路子还是很对头的。

                        死记也好,活记也罢,只要是值得长期记忆的东西,还是应该尽量多地在青少年时代记一记。长期来看,对个人应该是利大于弊的——也是个人看法

          • 家园 同意,这也是看高考躁狂时的感觉。
    • 家园 图不错,花
    • 家园 这是好事还是坏事呢?

      如果在校生将来的工作都已经创造出来了,现在是不是有别人在做那个工作?如果大学生找到工作的时候别人就要失业才真的糟糕吧?

      • 家园 说不上好坏

        我的理解哈:因为社会的发展,所以不断有旧的职位被淘汰或边缘化,同时不断有新的行业/职位兴起和变成热门,这就是所谓“65%的未创造出来的职位”的含义——对所有人来说,这都是个机会与风险并存的事实,说不上好坏,看你如何把握。对在校生也好,对已经有工作的人也好,都是如此。

    • 家园 是否可理解为高等教育的边际收益在下降

      美国貌似也是如此?记得看过一个数据,虽然美国人上大学的比例越来越大,但中产的收入却比十五年前下降了。

      我们为什么要上大学?看现在的趋势外链出处,如果只是为了找工作方便,上大学不见得是一个好选择。高等教育的就业指导特性会越来越弱,而职业教育总是落后于市场的,你提供的数据就是很好的证明。

      寒门难出贵子,按照《二十一世纪的资本论》的观点,不是教育或人生规划的问题,而是因为人生起点不同导致的阶层分化和固化的结果。

      作为家长我们又能做什么呢?让孩子拥有一颗大心脏?

      • 家园 这里有两个问题

        一是大学教育的过时,现在对教育系统的反思到处都在进行。一般都看好德国的教育体系。

        二是河里在热论的r > g的问题,工作收入所代表的中产阶级收入与社会财富的积累不成比例。

        好吧,数数有问题。

        三是全球化的成功与共产国际的失败,去掉了中产阶级存在的前提。

        不论如何,教育变成了一个终生的过程是肯定了。

      • 家园 你提出了很好的问题,我想起一个很好的例子去回答你

        James Cameron. 他是电影《终结者》的编剧和导演。他一开始是学物理的。大学毕业后找不到工作,就去开长途卡车。据说《终结者》的构思就是他在开长途的路上做白日梦的时候形成的。他梦见未来的他被派回来刺杀他。他最终凭借这部电影在好莱坞创出一片天地。

        从他的例子里,我得到的启示是,人得不断地调整自己。没机会时,先生存。平时还是要不停地积累。机会来了,敢于豁出去。我觉得他的物理本科没白上。要不然,很难想象,《终结者》会出自一个文科生之手。我绝对没有冒犯文科生的意思,二月河的历史小说,理科生好像也写不出来。

        不断地变通和积累也许是个有效的方法。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8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