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西河

主题:【原创】六十五年“扩招”史 三代百姓中国梦 西电演讲稿 -- 马前卒

共:💬15 🌺328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1
下页 末页
  • 家园 【原创】六十五年“扩招”史 三代百姓中国梦 西电演讲稿

    六十五年扩招史,三代百姓中国梦

    1 只谈寻常事

    晚上好,大家看我今年像多大?看我脱发也不用猜的太过分,我是1998年上大学的,和各位的年龄差距最多也就是15年左右。15年前,我也喜欢听讲座,还要拿上小本子边听边记。不过我今天并不希望你们都拿本子记我的发言。这倒不是因为我谦虚,只是因为过了这15年,大学生听演讲的目的已经完全不一样了。

    我们那时候听讲座,台上很少有我这种还算青年的人。那时候典型的演讲者是一个来自北京的中年人。

    为什么是来自北京呢?因为那时互联网在中国还是个刚刚兴起的东西,上网八块钱一小时,可以换4份油炸猪排,而且网上没什么东西,有价值的资料连现在的百分之一都没有;大家获取时政信息只能靠图书馆,靠媒体,或者是靠权威人物的独家消息。人与人之间面对面的交流还是最主要的交换信息方式,要想全面了解校园之外的社会,要想看公开媒体之外的深入分析,学生只能是听那些消息灵通的人物开讲座,这样的人物往往来自于政治文化中心,来自能提供一般人接触不到的材料的地方。所以讲座上不是来自北京的体制内高人,就是某个中央直管机构的研究人员。

    互联网时代不仅仅是改变了我们接受信息的方式,还改变了大多数人发布信息的能力。网络时代,固然有很多谣言,但更多地提供了各种角度的观察。我们或许不能一下子在网上找到正确答案,但我们可以从不同答案的视角来接近真相。发布谣言或许比过去简单了,但制造一个完全骗过大多数人的谣言也难了,因为知道事实的人也能上网。所以现在这个时代,我们不一定是大人物的话才相信。普通人的话,只要有图有真相,有多方面的信息印证,有反方面的观察来对照,我们也可以信。但是,在我读书的那个年代,普通人造谣与否,你是很难验证的。只有那些大人物说话相对可信,因为他们造谣成本比较高,影响地位很不值。所以呢,我那时候倾向于相信一个来自北京的体制内专家,听他们说各种内幕,听他们从中南海的视角分析我们这个国家。

    我今天的身份就比较抱歉了。我既不是专家,也没有体制内的身份,甚至也不是北京来的——虽然我试图安家在北京,但我已经被北京的房价赶到河北廊坊去住了。所以我没有任何内幕消息,也没有任何独家的新闻可以带给各位。所以各位完全没有必要记录我的发言,至少没必要用笔和纸来记。我只想和你们一起,探讨一下众所周知的一些事实,分析最常见的一些事情。如果听完了,大家觉得我的视角还算有趣,那我的目的也就达到了。

    2 中国梦的基础

    眼下,中国到处宣传的都是中国梦。但中国梦的细节到底是什么呢?今年春晚,有一首歌叫《我的要求不算高》黄渤唱的。春晚之后,我发现这首歌流传很广,到处都在放,我儿子还在上幼儿园,也能随口唱出来。作为一首政治宣传性的歌曲能取得这么高的认同度,这在近年很少见,说明大家都很认同这首歌。我这里把这首歌作为一个能反应社会心理的普遍样本分析一下。

    读一下这首歌的歌词,可以发现一个很有意思的情况。这首歌的名字是“我的要求不算高”,但歌词提出的具体物质要求基本上都是一个高标准的定语加一个具体的事件。我这里把歌词里具体的要求念一下,帮大家回忆回忆:

    《我的要求不算高》

    八十平米的小窝

    还有个温柔的好老婆

    孩子能顺利上大学

    毕业就有好工作

    每天上下班很畅通

    没有早晚交通高峰

    天天去户外做运动

    看蔚蓝的天空

    我能挣钱我还有时间

    去巴黎纽约 阿尔卑斯山

    我逛商场我滑雪山

    这样的日子好悠闲

    人们的关系很友善

    陌生人点头都是笑脸

    养老生病不差钱

    有政府来买单

    生意都要讲诚信

    作孽都会有报应

    食品安全吃的放心

    贷款十年就能还清

    人民币很坚挺

    老百姓腰板很硬

    社会相对很公平

    我们一句句的看

    八十平米的小窝

    这里强调是80平米,一个宽敞的两室一厅,或是一个紧凑一点的三室一厅。不是遮风避雨就能满足的。这个窝可不小。

    还有个温柔的好老婆

    从基本条件来说,贫贱夫妻百事哀,就是说不仅有钱成家结婚,还得有稳定的收入支持婚姻。

    孩子能顺利上大学

    这里的亮点是顺利。即上大学不难。

    毕业就有好工作

    毕业就能找工作,还要好工作,这是要害。尤其是和上一句放在一起,这就不那么容易了。人人都希望孩子顺利上大学,人人都希望孩子毕业就有好工作。

    接下来又是两条左右为难的要求

    每天上下班很畅通没有早晚交通高峰

    又要上下班出行,又要求别人不能同时来挤自己。

    天天去户外做运动

    看蔚蓝的天空

    要达到这个标准,已经不止是有公园有绿地了,还要求自己的工作居住地附近环境非常好。我们都知道,工业城市能提供最大的就业,要工作还要环境,这也是个很难解决矛盾。

    我能挣钱

    我还有时间

    这更是直接把矛盾摆到我们面前了。马克思主义说劳动时间是价值的基本单位,这里又要钱又要时间,矛盾几乎不可调和

    去巴黎纽约

    阿尔卑斯山

    我逛商场

    我滑雪山

    这样的日子好悠闲

    这句话翻译过来,就是我有假期,但不能是很短的假期。我能休假,还能去地球上任何地方休假。

    人们的关系很友善

    陌生人点头都是笑脸

    要笑脸不难,要陌生人不敌视也不难,陌生人都像熟人一样给笑脸。这还真不容易。

    养老生病不差钱有政府来买单

    现在真要说看不起病,没法赡养老人的家庭真不多,但这里要求的是家庭不用操心这事儿。把几千年来家庭自己承担的责任都转给政府。能不能都做到呢,回头咱们再分析。

    食品安全吃的放心

    贷款十年就能还清

    这两句说的是要吃饱,还要心理上认定自己吃的好。要买房买车,但希望10年就解决贷款。23岁参加工作的人,希望33岁就能把房子和车拿到手,而且没贷款。以后的工资除了吃喝就想怎么花怎么花。我不好说别人怎么样,反正我今年33岁,还没有靠自己的收入拿到这个成就。

    不求变成龙和凤

    只想活在幸福中

    这就是我的中国梦

    它很小也很普通

    这实际上已经是总结了。我翻译一下,就是人人都有权利过这种日子。绝不是满足社会的少数人。如果只要求成龙成风才能享受这个中国梦,实现中国梦就很简单了,但这个中国梦属于14亿人,再简单的要求乘以14亿,就没那么简单。

    这就是我的中国梦

    它很简单也容易懂

    踮起脚尖就能够到

    不是悬在半空中。

    最后一段是对中国梦的定义,讲述大多数人怎么做这个梦,“踮起脚尖就能够到”,就是说,这首歌的作者认为中国大多数人实际上离这个梦不远,已经踩到这个梦的基础上了,跳一下就能够到。结合这首歌前面的结构,每句都是一个具体事件再加一个定语。我理解,这个定语呢,是需要我们翘起脚尖去克服的高度,是真正的梦想,这个具体事件实际上就是梦想的基础,是已经基本实现或正在实现的东西。

    人总是会做梦的,但梦这东西不是靠想象力就能做出来的。天天吃不饱的人,做梦是吃肉;剩男剩女的梦是相亲碰到理想伴侣;高考前我做梦就是报志愿捡漏,我想去的学校那年没人报考,我低分就进去。就像笑话说的,穷人想象皇帝的生活,是皇帝用金斧头砍柴,皇后天天靠在床上吃点心。普通人共同的梦肯定是比普通人生活略高一点点。

    所以说呢,这首歌的核心信息在于那些基本实现的事实,而不是那些定语。按照这个分析方式,这首歌的有效信息就很清楚了。比如说:

    八十平米的小窝

    说明普通人用自己的工薪肯定能住得起房子,能遮风避雨,让一家人有个睡觉吃饭的地方,能保持基本的隐私。你可能觉得房租是个很沉重的负担,但一般人只要卖力气肯定有正经房子住。

    毕业就有好工作

    这话的有效信息是找一份能自食其力的工作不难。

    每天上下班很畅通没有早晚交通高峰

    这说的是普通人已经能找到稳定的工作,往往有比较拥挤的公交可以到达工作单位。只是上班的地方离家不那么近,交通没那么方便。

    食品安全吃的放心

    贷款十年就能还清

    实际上这默认了中国人吃饱饭已经不是个问题了,甚至买一些耐用商品,比如房子和车也不是问题,只是需要花很长时间还贷款。等到身上没负担了,已经不再年轻了。

    总而言之,我理解,这首歌实际上说明了一个事实。就是中国新一代年轻人已经在实质上进入了工业时代。现在的年轻人,只要不懒不笨,愿意和人积极打交道,每个月拿到平均3000左右的收入不难,这个收入已经足够他们购买基本的工业消费品,按照一个不太高的标准,这样的年轻人已经在工业社会里占了一个位置。而且他们知道更多、更好的消费品是存在的,是有钱就能买到的,不用出身,也不用领导批条子,只要我赚到足够的钱就可以去买。所以普通人才会去盼望享受高品质的工业社会生活,要有能力去巴黎购物,去阿尔卑斯山滑雪,能吃天然有机食品,每天10分钟就到工作单位,做一份工资高、不让人厌烦的工作。

    这个逻辑推广了说,只要我们知道眼前普通人基本能达到的生活水平,就知道他们能看到什么样的更高的生活。反过来,要想知道中国人有什么样的中国梦,首先要看他们有什么样的中国现实生活。中国现在是全世界第一工业大国,2013年,中国大陆制造业占世界的比例是21%左右,中国人口13.7亿,占72亿人口的比例是19%。这说明我们人均的工业化水平已经超过了世界平均水平,我们的普通人的确有资格去考虑发达工业社会是什么样了。黄渤的歌里说中国梦“踮起脚尖就能够到”,我们中国的工业规模,就是我们脚尖下踩着的东西。

    后续点这里

    /article/4013338

    链接出处

    通宝推:南宫长万,老老狐狸,Juventus,何求,zhaochen06,三力思,直面人生,宅羊驼,
    • 家园 传道授业解惑!

      传工业化的道,授业中国梦,解惑发展。

    • 家园 【原创】西电演讲 续1

      3 梦想的台阶

      人最容易忽视脚底下已经踩着的东西。很久以前就听过一个笑话。说一个人每天都推着手推车通过边境,然后海关警察每天都检查他的手推车,检查了十几年也没发现问题。最后警察退休了,问他到底每天靠什么生活。他说走私手推车啊。这个笑话真假不论,但我意识到,我们经常忽视摆在桌面上的东西,实际上呢,这些人人都看得到的东西才是历史中最重要的东西。我们自己忽视了,就得靠外人来提醒一下。

      差不多十二三年前吧,我刚工作,在苏州当一个设计员,每个月赚几千块工资,租房子吃饭,买回家车票之后剩不下多少,主要娱乐还是一群朋友在家里聊天。那个时候经常到我家来的,有个非洲黑人朋友,长沙铁道学院毕业的,也在苏州当一个普通技术员。听他自己说,他的父亲是教师,家庭在非洲也算知识分子中产阶级。他满嘴长沙话,最喜欢吃臭豆腐和中国的大盘鸡,经常和人争论中国到底好不好,走在街上看到一些社会问题,总希望发表一点个人意见,表示中国也不是那么完美。他好不容攒点年假,就要转三四趟飞机,回家看看。后来我才知道,他回家干什么呢?他希望鼓励他的弟弟妹妹努力读书,将来有朝一日也能考上长沙铁道学院,一定要让自己的家人知道,世界上还有中国这么一个值得向往的地方。

      那是我第一次遇到如此强烈向往中国日常生活的外国人,虽然是非洲穷国来的,但从感性认识上对我冲击也很大。我第一次发现,中国普通老百姓每天抱怨的日子,原来可以让这个地球上许许多多的人向往。中国一个普通的大学,可以成为别人眼中改变命运的圣地。之后我才了解他为什么经常抱怨中国的社会问题。首先他希望维护一点小国公民的自尊心,人之常情,但最重要的一点是,他完全是按照天堂的标准在要求中国。我第一次看到中国司空见惯的事情,被人抬到如此之高的标准来要求。

      后来我又想。这个非洲朋友在21世纪初看到的中国现实,实际上对中国来说也是新鲜事。不用非洲人来看21世纪的中国,就算让20世纪后期、80年代、90年代的中国人,自己来看,也会觉得这个国家很不一般。

      我记得在90年代前期,中国的中小城市有一项土政策,叫买户口。买户口的意思是,你交一两万块城市增容费,就可以给你办农转非,把户口从农村户口改成城镇非农业户口,某些地方5000块就能办。当时许多农村家庭愿意拿出一大半积蓄,来买这个身份。

      为什么要买这个户口呢?因为在之前的几十年里,城镇户口经常有一定的隐形补贴,比如说用粮票购买相对便宜的食品,比如说优先考虑安排城市待业青年就业。尤其是80年代初,知青一刀切回城之后,所有人都知道城镇户口是可以世袭的好东西,都希望能把下一代送到城里。考虑到当时多数中国人是农村户口,可以说城市户口背后的粮油补贴,安排就业,就是当时最普遍的中国梦。

      这个中国梦是什么概念呢?我当时就在一家大型国营企业的家属区生活。80年代初,为了安抚嗡嗡嗡后的社会情绪,中央和各级企业领导狠狠地拨了一笔钱,用来提高职工待遇。在发了这笔钱之后,有点条件的企业终于开始盖家属楼,取代过去的自建住房和简易平房,让普通职工住进有自来水和下水道的房子。许多国企老工人最怀念的年代,仔细问下来,就是80年代中前期的太宗时代。

      但是,不是说年轻人一工作就能住上自己的房子,就算你结婚了也不行。刚入职的年轻人,一般只能住集体宿舍,结婚如果能在宿舍给你隔个单间就算很不错的待遇,你出钱租也不可能住上成套的房子。往往是孩子都很大了,才有机会搬进三四十平米的成套公寓房。我1981年出生,我家搬到住宅楼的时候,我已经上小学了。

      有了房子,总不能用旧家具,总要有点现代化的装备,但那时要是攒钱想买点电器什么的,有没有钱不说,首先要问你有没有供应票。没票的话,有钱也不能卖给你。就是说工业品不能敞开供应。

      那时候已经得到城市户口的年轻人,一般的希望就是通过接班、顶班制度进入国营企业,当一个青工,工作强度可能比现在的流水线工人略轻一些,但大多数人从此会停在这个层次,考大学是极少数人的事情。当然我不是说大学生多了一定是好事。但是,今天的年轻人通过学习,通过钻研学术,能获得更好职位的概率要比那时候起码高10倍。

      这样的生活呢,在我们今天看来毫无吸引力,是年轻人实在没有其他发展机会才会去选择的生活。富士康的工厂里随时都提供类似水平的工作,考虑到双休日,休息时间比当年每周休一天还长得多。不怕受累的话,当快递员,到搬家公司打工,一个月赚六七千还是不难的。从福利来说,现在哪怕就是个普通农民,新农合对大病的报销额度也都过半了,而且转院到上级医院的自由度比当年更大,这实际上都超越了当年的国营企业工人待遇。

      我和你们的年龄差距只有半代人,没有和你们倚老卖老的资格。我说这么多不算遥远的历史,不是炫耀我比你们多了十几年的历史阅历。我只是想说一个事实:就是20多年前的中国梦,放到今天是所有四肢健全的年轻人随时拥有的底限生活退路,是给我们生活兜底的选择。这就像上台阶,每当你爬上一个台阶,你眼睛盯着的就是下一个阶梯了。所以中国梦不是一个固定的生活模式,就像挂到驴前面的胡萝卜一样,是个不断变化的目标。

      再往前追溯,规律也是一样的,我们父辈期盼招工进城,当国企职工的时候,他们厌烦的是穷困,单调的农村生活,无论是下乡知青,还是农村读了书的青年,都希望能逃离农村,哪怕进城当个临时工也好。但即便是这种生活,在中国也是一种新事物。因为六七十年代的中国农村,实际上和过去几千年的中国农村有本质不同。

      我父亲是1955年出生的,在山区农村生活了很长时间。我曾经问过他,什么时候发现中国开始现代化了。我还以为他会说80年代的某个时间。没想到我父亲说,60年代初,他就发觉这个世界开始大变化了。那时候发生了两件事让我父亲印象深刻。

      第一件事个是家里独轮车的轮子改成了安装橡胶轮胎的金属轮子。

      过去的车轮都是木头包铁皮,损坏非常快,还非常颠簸,要坐的舒服一点就要用破皮子包裹。现在换成橡皮轮子,货物加在泥地上的压力被有弹性的车胎分散到更大的面积,这意味着车辆通行能力大大增强了,颠簸还减少到原来的几分之一。同时出现的还有马车使用的胶轮,生产队纷纷开始买马车,除了用于生产还用于长途运输,动不动就要跑一趟县城。

      在这之前,绝大多数山区妇女和很大一部分山区男人一辈子也没去过县城,从这以后,小脚妇女也能进城,偏远山区的山货也能卖钱了。许多偏远山村因为交通不便,没人愿意嫁过去,嫁过去一辈子回不了娘家。现在有了胶轮大车,偏僻的地方光棍也少了。当时的大乡镇都有大车店,许多县城有一个超级的马车店,既是旅馆也是停车场,还是饭店兼市场,是县一级的信息中心和物流中心,经常来这里的马车夫就是本地的风云人物,在本村就是现在的微博大V,报纸主编,办什么事都有面子。当时有个全国闻名的电影《青松岭》,里面很重要的一个情节就是“夺鞭”,贫下中农夺取马车的控制权。这么一个情节能成为全国宣传的典范,足够说明橡胶轮胎马车给中国社会带来多大的冲击。

      我父亲说的第二件事是玉米的普及。

      我家虽然在河北省,但已经是长城以外了,过去是热河省的地盘,算是东北。当年东北沦陷以后,歌词是这么说的“我的家在东北松花江上,那里有森林煤矿,还有那漫山遍野的大豆高粱”,你看,这里完全没有谈到玉米。但现在呢,东三省的玉米产量每年是六七千万吨,仅这一项就占全国粮食产量的十分之一,全国高粱产量也只有不到300万吨。为啥高粱没了呢?

      主要原因就是高粱不好吃,口味和营养不如玉米,长期看来产量也不如玉米。现在我们每年几百万吨高粱,几乎全是用来酿酒的,不是为了猎奇没人吃这东西。但是,在50年代之前,高粱在北方许多地方是绝对的主粮,南方人过来都吃不惯高粱米饭。这是因为当时的农民都是自然经济,不搞水利,更低排涝不方便,容易盐碱化,再加上没有好的种子,所以中国农民没法用玉米替代高粱。莫言的老家是山东高密县,高密县最低洼的地方,莫言那个村叫下洼村,是最容易盐碱所以那里高粱最多。直到人民公社改造水利,县里下来人推广良种。玉米才成为中国北方农民的主要口粮。这个变化,在我家发生在60年代,口粮完全变了,这让我父亲感觉到这农业生活也不是一成不变的,让他们那一代农民全都知道,现在种地和过去完全不一样了。

      我父亲说的这两个变化。放到几千年的农业社会历史看,那就是一瞬间发生的变化。就在这二三十年里,中国农村普及了农电网络,普及了小学中学,普及了赤脚医生,基本消灭了瘟疫。搁到历朝历代,这都算太平盛世。这就是为什么共产党执政的前几十年有那么高的支持率,怎么折腾大家都认为这世道过得去。

      但是呢,这种稳定性仅仅持续了20多年。到我记事儿的时候,也就是80年代中期,农村结婚已经不再满足于用马车迎亲了,一定要搞一辆汽车过来才有面子,马车已经被视为落后的象征了。农民的儿子要是不好好读书,会被父母骂,说你不好好读书,是打算在家里锄地,啃一辈子棒子面吗?

      棒子面就是玉米面,是20多年前刚刚普及的新食品,到了80年代,成了没出息的人才吃的东西,有出息的人可以出去工作,赚工资,吃细粮。就算到南方那些血汗工厂打工的人也可以吃陈米,不用吃粗粮了。与其同时,马车、搪瓷用品、有线广播、农村常用的载重自行车,也从先进的象征变成了落后的象征,从我们父辈的角度来看,这就是他们童年时的中国梦被新一代中国梦吃掉的过程。

      4 工业革命 梦想才能革命

      1949年建国,今年是国庆65周年。从我前面的回顾来看,中国人至少更新了三代中国梦。六十五除以三,不到22年,从记事到30岁,你就能看到你年轻时的梦想变成新梦想的垫脚石。这在全世界都是很不寻常的变化。

      前一阵子,我有个同学,被华为派到海外飘了七八年回来,回到我们读中学的小县城。我带他爬上县城附近的的一座小山往下看,我们90年代读书时的最高建筑已经被淹没到高楼群里找不到了。我感慨说,这个小县城,如果让读小学的我来看,你说是北京上海我都信。我那个同学接着我这个话说他在海外的经历,说交了许多朋友,朋友们往往喜欢给他看童年时的照片,这些照片的共同点是背景和今天的照片完全一样,只有照片上的人物变老了。像中国这种几十年就完全找不到原来面貌的国家,在全世界真是很少见。

      这种情况是怎么发生的呢?有人可能说是太祖伟大,改变中国,有人可能说是太宗思想先进,搞改革开放,有人可能说是前总理这个人下手狠,敢于让国家扔包袱。总之在网上我看到把发展归功与谁的都有。不过,领导人再了不起,也就是管那么几年,中国梦持续更新了60多年,我相信,一定存在某些超越领导人个人意志的发展规律。要研究中国梦不断更新的原因,必须在每一次中国梦更新的过程中,找到共同的规律。

      我们可以具体分析一下刚才说过的三代中国梦。

      五六十年代,我父亲认为刚刚出现的橡胶轮胎和玉米代表中国梦。这从整个国家的角度来说,橡胶轮胎需要合成橡胶工业,玉米普及需要足够的水利人才,这都是现代工业的产物。

      七八十年代,年轻人要进城,要工作,要享受国家提供的食品补贴,要住楼房,要买彩电冰箱洗衣机。从生产角度看,食品补贴意味着粮食迅速增产,必须靠化肥,靠化学工业;楼房需要钢筋水泥,家用电器需要电子工业支持。这也是现代工业的产物。

      21世纪,春节晚会上开始唱《我的要求不算高》,大家要80平米的大房子,要便捷的交通,也就是要更多的钢筋和水泥。要出国旅游,不能游泳去,这个国家要不就得自己造飞机,要么就得造足够的东西换飞机,总之也是工业的问题。

      三代梦想,每一代都可以归结为站在上一代的梦想上,期望更多更好的工业品。为了满足历代的中国梦,我们已经从世界排名第几十位的工业国变成了世界最大的工业国,现在还是不能停,我们怎么做到这一点的?

      工业经济有个特征,就是指数增长。

      我们搞农业,是对着土地劳动,不管你怎么劳动,土地也不会增长,最多是每亩地多打粮食。你种地的能力再强,土地的亩产也就是从上百斤变成上千斤,亩产万斤目前还是我们需要努力的目标。

      工业经济是我们对着机器劳动。机器和土地不一样,本身也是产品。你没法从一块耕地种出另一块耕地来,但你可以用机器造另一台机器,造更多、更先进的机器。所以呢,工业在受到原材料和能源限制之前,是可以无限增长的。在这个增长过程中,一方面工业本身增加了,另一方面我们造消费品的能力也增加了。

      比如说现代工业是从英国开始的。从18世纪开始,英国人开始用机床生产机床,用烧煤的蒸汽机去矿井里开采更多的煤,用钢铁制造的钢铁厂去生产更多的钢铁。这几个从手工业发展出来的行业都开始独立的增长。等到18世纪末期,19世纪初,蒸汽机驱动的火车开始把各种工厂连接起来,这几个独立发展的行业开始紧密结合,相互促进,叠加出指数增长的效果。英国人用蒸汽机驱动机床,用机床制造更精密的蒸汽机,用机械化的力量去生产钢铁、开采煤炭,再用这些煤炭和钢铁生产更多的机床和蒸汽机。在各个工厂之间,有蒸汽机驱动的火车把工厂连成整个的工业体系。这就形成了第一个现代装备制造业体系,或者说最早的重工业体系。

      这个体系首先能自我循环。只要有煤矿、有铁矿,他就能不断地制造更多的机床,更多的蒸汽机,更多的铁路。从物质上说,这实际上是煤和铁的循环,每一次循环都带来更多的煤和钢铁。有了足够的煤炭钢铁和机械加工能力,英国人就能造出现代化机器,去生产消费品,要生产多少就生产多少。经济从此进入指数增长阶段。这就是我们说的第一次工业革命,是煤与铁的革命。第一次工业革命形成的这个核心工业体系就叫煤铁复合体。

      煤铁复合体支撑了大英帝国,到现在全世界最普遍的语言还是英语。不过蒸汽机也有它局限的地方。精度不够。所以造不了太好的工业品。从能源上来说,蒸汽机离不开铁路和运河,否则没法运煤炭,也没法运大批的工人来干活,所以那时候工业就是沿着铁路和运河展开的,工业区就是一条条的线,是一维的工业,发展到一定规模也没法再持续增长了。

      这个时候接班的是第二次工业革命,电力和内燃机来持续工业经济的指数化增长。19世纪后期开始,德国人美国人开始制造电动机和内燃机。电力和内燃机比蒸汽机更稳定,能支持更精密的生产。更重要的是电力传输方便,扯一根线就能在任何地方搞生产;内燃机轻巧,可以装在汽车和飞机上,把原材料和商品运到各个地方。所以,只要商业上需要,陆地上任何地方都能开工厂。如果说第一次工业革命,蒸汽机支持了一维的工业区,现在内燃机和电动机开始支持二维的工业区。工业从几条线变成了一个平面,电话和汽车把发展成一个面的工业区连接起来,人类可以在一个国家搞全面工业化了。

      之后还有第三次工业革命,计算机、核电站,把生产进一步做细,能源供应方式进一步做大,一直持续到今天,就是我们这个有40亿城市人口、25亿网民,能把飞船发射到月球和火星的世界。这个世界和2个世纪之前比,最大的变化,或者说唯一的变化,就是这三次工业革命。

      我前面提到了一个数字,中国制造业占全世界的比例。不知道大家还有没有印象。中国用19%的人口,占据全世界22%的工业。用22%去除19%,是1.15。就是说,中国的平均工业化水平是全世界平均水平的1.15倍。粗略一点说,我们刚刚追赶上全世界的工业水平。

      我们用了多少年来追这个工业水平呢?从整个国家来说,可以说就是这65年。1949年的时候,中国的钢铁产量是16万吨,修一个北京的鸟巢体育场都不太够,给每个人打个菜刀都勉强。所以那个时候,任何金属工具都很珍贵。农民家里,许多农具还是木头包铁的,用来舀水的水瓢,不是木头的,就是真的用一个葫芦切开。一个铁皮罐头瓶改造的水瓢,可以放到普通女孩的嫁妆里,当一份重要财产带上。这样一个国家,连第一次工业革命挖煤炼铁的任务都没完成,是谈不上什么中国梦的。所以说,我们追赶世界工业平均水平,建设中国梦的时间就是新中国65年。别人用2个世纪,一个多世纪做到的事情,我们中国必须在65年里做完。

      我们回顾一下过去的65年,历史课本上好多细节实际上对应的就是这三次工业革命。比如说50年代我们搞水楼,搞大炼钢铁,全民挖煤炼铁,就是我们补第一次革命的课。70年代,中国搞葛洲坝水电站,建设湖北的二汽,第二汽车厂,在西北搞第一个超高压输电网,就是消化了苏联工业援助后,自己搞第二次工业革命。最近的二三十年,我们引进西方技术,拼命造山寨货,琢磨别人的最新技术,直到最近搞龙芯,搞自己的第三代核电站,发射中国的太空站,这就是中国第三次工业革命。别人总说我们用搞运动的方式来搞建设,但我们是用2代人的时间去追赶别人七八代人做的事情,本来就没法指望自然而然的做成。搞点运动肯定有损失有浪费,但只要大的方向目标做成了,你得承认中国补上了该补的课,就得给中国一个及格分。

      这就像各位考试前突击复习,用两三周的时间搞定一个学期的课程,只要最后考及格了,也一样不挂科,一样拿学历啊。大学生很重要的一个能力就是在短时间内基本搞清楚一门课程,这个能力毕业后相当有用。中国这个晚来的学生既然赶上了三次工业革命的尾巴,其他的一切历史问题都是附属问题,甚至从问题变成优点。从时间上看,中国搞三次工业革命的时间,对应的就是前面说的三波中国梦。有这么好的成功经验,我们这一代人要做好我们的中国梦,就应该研究成功的发展经验,延续这个发展势头。

      后续点这里

      https://www.ccthere.net/article/4013340

      链接出处

      通宝推:南宫长万,snark,桥上,风暴,发了胖的罗密欧,my8883,不远攸高,乡下大西瓜,天狼星,

      本帖一共被 2 帖 引用 (帖内工具实现)
    • 家园 重复 删除

      • 家园 咦!你回来了
      • 家园 说起买户口~~

        我们这里当年是3-4万/人,我有不少亲戚买了,五年后,买的人都想去堵市政府了:

        1、城市户口进入2000年已经没有任何意义,特别是苏南地区

        2、买了城市户口的,拆迁带来的福利享受不到

      • 家园 【原创】西电演讲 续2

        5 工业发展快 全靠思想带

        这个工业发展问题,我说的很简单,几个指数化增长就都概括了中国从农业国变成世界第一工业大国的过程。这听起来和传销的套路很像,他们也是宣传指数增长无敌,说只要按我的套路来,你的资产就能像吹气球一样膨胀。这么简单的套路能信吗?

        纯粹从硬件来说,工业革命还真就是吹气球这种发展套路,从无到有,从小变大。只要你耐心搭建一个能自我复制,自我升级的工业经济体,人类的确能创造用不尽的财富。现在世界上富裕的工业国已经证明了这一点。

        不过呢,从软件,也就是文化、思想、社会结构这些角度来说,搞工业化没那么简单。因为工业化是人类历史上一个新鲜玩意,在西欧也只有200多年的历史,在其他地区也就是一个世纪,甚至不到一个世纪的历史。而人类的文化和社会已经发展了一万年了,无论是经济思想还是社会结构都主要是农业社会的传统,几乎都不是为工业时代设计的,都不适应工业经济这种指数化发展模式。无论是圣经、古兰经还是佛经或者论语,没听说哪本经典思想著作预言过工业化的。所以,要在古老的人类社会里发动工业革命,尤其是持续不断地搞工业革命,本身就是和人类社会的惯性作对,一步走错往往就停下来,像乌克兰这种国家甚至会往回走。

        比如说,发展到近代,人类社会的主要经济模式是市场经济,大家为了利润做生意,靠自由市场提升效率。亚当斯密在工业革命前夕还写了本国富论来论证市场经济的优越性。可是到了工业时代,产业复杂程度比农业手工业时代要厉害几十倍甚至几百倍,你指望市场自主地搭建一个完整产业链,把各个产业部门的比例都协调好,不是不可能,而是太浪费时间。有你达到平衡,达到最大效率的功夫,别人已经进入下一个技术层次了,你上一个层次再平衡也是白费功夫。

        所以现代工业经济离不开政府干预和全面的计划。但各个国家基于发展惯性,也因为利益集团喜欢市场经济,往往会主动放弃必要的干预。结果就是工业技术进步停滞。新中国从建国开始,就有军事压力,就有赶超的压力,所以总的来说采取了比较强的政府干预和计划,所以发展比较快。你说歪打正着也好,说高瞻远瞩也好,反正中国在适当的政府干预这个问题上,就做出了许多国家没做的正确选择。苏联解体的时候,本来俄罗斯还有很强大的工业经济,结果主动解散产业链,搞纯粹的市场经济,叫休克疗法。结果就是堕落成一个靠卖资源为生的二流国家,已经逐步要依附于中国生存了。

        又比如,市场经济追求利润,企业都希望赚到更多的货币。但是呢,在现代社会,货币国家发行的信用货币,是国家可以随便定义的符号。货币本身不再是黄金,不是一个恒定不变的东西,不一定意味着实体经济的商品。而是要是国家足够强大,足够暴力,不仅可以要求本国人承认货币的价值,甚至可以迫使外国承认货币价值。在这种情况下,国家印钱,是可以给企业印出利润的。美国现在就是这样一个状况,以金融立国,向全世界印钱换东西,也给自己的企业制造利润。结果就是整个经济结构都围绕金融运转,实体经济空心化。金融是完全不创造真实财富的,尤其是印钱金融更不创造真实财富,但美国通过剥削别国尝到了甜头,已经很难停下来了,很难把衰落的尸体经济捡起来,重新搞工业化。这也是社会结构不适应工业化的例子。

        其实更多的例子就在我们的眼前。前几天,五月十五号,就在西安,高新区的一群市民去推变电站工地的围墙,不许别人修变电站,说是怕辐射。其实那个变电站是为地铁服务的,完全建在地下。就算建在地上,也不会比一个电吹风机对人的影响大。但是,这些市民就是一定说这东西影响了他们的生活。宁可违法阻碍施工也不许他们建。这几年中国产业升级,沿海城市经常要造一些化工厂,比如PX项目,结果每次都要惹人上街闹事,说这东西会亡国灭种。结果就是人口密度比中国大的多的日本韩国趁机建了许多PX项目,高价卖给中国赚大钱。还有反转基因,反高铁、反核电站的人,几乎你能想到的现代工业项目都有人积极反对。和工业革命初期,许多人反对修铁路,说破坏风水,是一样的套路。

        这些现象也不难理解,从基因来说,我们是猴子,是一种靠采野果、打野兽生活的生物,所以我们很容易相信那些不“自然”的东西对我们不利;从文化来说,我们是农民,习惯春种秋收,一年年地重复固定的生活,我们固有的文化结构很容易用来反对新出现的技术。再加上房地产商和一些农产品企业喜欢炒作这些迷信概念,甚至掏钱煽动别人去造谣。客观上,很多工业进步就被这些反对活动拦住了。

        上次广东江门修一个核电站配套工厂,本地人基本无所谓,倒是在附近拿地的房地产公司,就是碧桂园公司,鼓动了很多周边地区的人来闹事,果然就把事情给闹停了。德国现在是世界第四经济大国,核电占他们发电量的1/4,反核电的绿党天天闹,结果宣布要在今后几年废掉所有核电站。美国从爱迪生时代到2011年,或者说从人类发明第一个发电厂到2011年,一直是全世界第一发电大国。1986年的时候,美国已经有100多个核电站了。但是,1979年以来,在所谓的环保力量反对下,美国没有新建一个核电站。现在世界第一发电大国是中国。到了今天,中国也出现反核电的势头了,但问题是这些环保组织不止反核电,还反对在西南的峡谷修水电,说是破坏原生态环境,更反对大上火电厂,说是只在雾霾。现在太阳能的光伏发电也成了高污染行业,你们说这些环保组织的支持者,自己夏天会少开空调省电吗?他们有权要求别人放弃用电,恢复原始生活方式吗?

        这些事情综合起来,很多国家就因此搞不出自己的工业革命,或是停顿在某次工业革命的台阶上,不再往前走。1900年的时候,八国联军打中国,实际上就是全世界有一定工业实力的国家都来瓜分最后的殖民地。现在100多年过去了,世界上有200多个国家,工业化国家又多了哪几个呢?那些没跟上工业时代的国家,或是被自己内部的结构性因素挡在某个发展阶段的国家才是大多数。建国时工业实力比中国强很多的印度,到现在也是个落后国家,人均gdp连中国最穷省、贵州的一半都不如。所以说,工业化这东西说来容易做来难。你克服不了人的思想问题,解决不了旧时代留下来的利益集团,工业化就算搞起来也是半途而废。不是每个国家都能像中国这样走到底的。

        现在中国也开始逐渐遇到这些问题了。比如说政府干预不力,金融泡沫、普通人迷信、反对工业进步,而且愈演愈烈。要是工业因此停滞,我们这一代人的中国梦也就废了,或者说变成永远的梦,永远不会被我们踩到脚下,不会变成新的中国梦的基础。我们的儿子孙子,会和我们仰望同样的中国梦。

        怎么避免我们的中国梦废掉呢?最简单的答案就是我们这个国家必须延续过去 65年的工业发展趋势,不能慢,更不能停。要做到这一点,我们首先还是要搞清楚一个问题。为什么中国没有卡在三次工业革命的某个阶段上,为什么过去65年我们能不停地搞工业?把这个问题的本质搞清楚,我们才能利用好过去65年的发展经验。

        6 “扩招”65年

        回到最初的话题。我们今天的演讲是从中国梦说起的。说我们过去65年更新了三次中国梦,对应地,我们搞了三次工业革命。所有中国人,或者说,所有受过教育,和现代社会有关联的中国人,都认为高速发展是我们的必然选择。可以说,中国梦这个“软”件,始终跑在中国工业发展的“硬件”前面,是一个明显的拉动因素。中国人穿上了鞋就想要自行车,有了自行车还要有公交,等到中巴车把公交开到每个村,中国人又希望要高铁,要私人汽车。有这样的需求,中国是没法停下来的。

        不过问题还是存在。这种需求哪国都有,为什么中国梦的拉动效应这么强?为什么印度梦,巴西梦,或是其他发展中国家没有靠某个梦想变成世界最大的工业国?

        关于这个问题,我个人的解释是中国教育体系的超前扩张,让中国梦比其他任何大国的梦想都更有力量。

        什么叫超前扩张呢?就是说不惜代价地发展教育,哪怕工业经济不需要那么多受教育人口,也要不停地搞教育。我举个例子,我们现在中国,大多数工作的教育要求就是中学教育水平。不需要你读大学,念好中学,甚至初中,完成九年义务教育就能干。换句话说,我们现在中国的工业硬件,所需的基本教育软件应该是一个普遍的中学教育体系。现在我们13.7亿人口,每年初中毕业生是1600万,正好覆盖我们的大多数人口。

        不过,这个基本教育体系不是这几天才搭建起来的,不是等全部年轻人都进城才发展出来的。我现在请大家猜一个数字。我们中国的初中毕业生数量第一次达到1500万级别,第一次超过1600万是哪年?

        我来之前查了国家统计局的数字。1977年,1978年,我们的初中毕业生已经达到了这个数量。之前的1972年,中国不到9亿人口,初中毕业生第一次超过1000万。

        这意味着什么呢?现在我们中国六七亿劳动力,几乎90%在工业社会工作。那个时候中国也有四五亿劳动力,只有一亿左右在工业社会工作。就算把公社自己办的工商业和民办教师也算上,最多也就是1.7亿劳动力搞工商业,搞管理,搞教育。这说明,那个时候培养的中学生相对整个工业经济的需求是远远过剩的。再往前说,现在每年小学毕业生数量也是1600万,中国1970年就达到了这个数字。1970年的时候,建国刚刚21年。1949年中国只有60万小学毕业生,到战乱完全结束的1952年也只有100万出头。20多年间,中国的经济增长肯定没有10倍,但是小学毕业生数量扩大到原来的10倍,中学毕业生增长到原来的六七十倍。

        这叫什么呢?用我们现在习惯的一个词说,这就叫扩招。大家可能觉得扩招这个词用在中学,用在小学身上有点滑稽。但在当时的人看来,这是非常严肃的事情。1949年的时候,每年毕业几十万小学生,20万初中生,五六万高中生。所以,中学生就能当知识分子,在共产党的训练团里短训几个月,就派到全国各地当接管干部。小学毕业生,如果写字漂亮,文章通顺,到县政府谋个职位轻而易举,招工到最先进的国有企业里也是重点培养对象。这个待遇比90年代扩招前的大学生牛的多。从50年代到70年代,这一轮大扩招造成了严重的学历贬值,对我们父辈的冲击,比大学扩招对我们的冲击要厉害十倍。从那时起,读书在中国再也不是值得炫耀的奢侈品了,而是人人都能得到的基本待遇。对于原来垄断知识的少数人,少数家庭来说,那20年是非常难过的20年。

        这个过程导致了什么效果呢?从工业经济的角度说,中国拥有了全世界最庞大的一批潜在劳动力,有知识、有纪律、有基本的现代社会交往能力。比中国劳动力素质高的国家,劳动力规模比中国小得多;劳动力也丰富的国家,劳动力素质比中国差得多。如果用各国劳动力数量做横轴,劳动力质量做纵轴,画一条曲线,中国在这个曲线上明显处于凸起来的地方。

        不过,我认为中国的大扩招对于社会心理的冲击更重要。虽然中国的工业增长并不慢,但扩招的速度还是远远超过工业经济的增长,这说明许多工业品在普及到全国之前,全国人民已经从课本、从教科书上知道了。

        还是举我身边例子,我父亲70年代到矿山工作之后才见过电视机,到毛主席逝世的时候才第一次看到有彩色电视机。但是他自己回忆,早在嗡嗡嗡命之前,他还在读初中,他就从我叔祖父留下的课本上知道了彩色电视机,甚至还知道这东西的原理是什么。那一代所有中学生,可能在成年之前连县城都没去过,但他们都知道中国有繁华的大城市,城市里有工程师有艺术家,有南京长江大桥和飞机制造厂。1970年,中国第一次航天发射,有几十万乡村教师带着学生,半夜坐在空地上等着看卫星。对于他们这一代人来说,经历了这样的教育,虽然许多人还留在偏僻的山村,但世界再也不只是一个村一个乡,一个县那么大了。陕西作家路遥,80年代有一本长篇小说《平凡的世界》。我推荐大家读一下,这本书非常准确地描述了各位父辈被现代教育改变的精神生活。

        这种效果到我这一代人依然有效。1992年,我在农村读书,教室里没有电,天黑就放学,上课下课靠老师敲一块破铁来提醒。但是老师要在这里讲自然课,讲电路原理,让所有学生都知道外面有个繁荣的大世界。到了1998年,我到上海读书,学交通土建,就是专门负责修路架桥的专业。我同宿舍有个四川的同学,在大山里长大,连自行车都不会骑,来上海的经历是他平生第一次看到火车。换句话说,他在第一次看到铁路,看到高速公路之后4年,就要出去当工程师,指挥别人给这个国家修高速公路了。这说明他在看到铁路之前很久,山区学校就给他教了现代工业社会的基本知识,他不是靠这四年才了解现代社会的。

        再往后,就是在座各位上学读书的时候了。你们读小学的时候,中国就有了互联网,读大学的时候,已经是大学扩招,文凭贬值的年代。你们可能觉得这个时代很特别,但回顾一下父辈的生活,你们会发现,这个时代一点都不特别。过去65年,中国一次次地搞扩招,先是初小,然后是小学,接下来是初中高中,最后才是大学和博士硕士。每个人都是从扩招年代过来的,每个人都被灌输了超出当前工业水平的中国梦,所以这个国家不管怎么折腾,都最终的发展方向都是努力建设工业,一切阻碍工业发展的因素都最终被踩到脚底下,同时被踩到脚底下的还有什么?就是我们一代又一代的中国梦。

        后续点这里

        https://www.ccthere.net/article/4013341

        链接出处

        通宝推:南宫长万,何求,发了胖的罗密欧,zhaochen06,随性自在,穷贱忙人,不远攸高,乡下大西瓜,天狼星,

        本帖一共被 1 帖 引用 (帖内工具实现)
        • 家园 【原创】西电演讲 续3

          7 双刃剑

          现在回顾一下,我总结的中国发展经验可以简化为两个字:扩招。用扩招给全民普及中国梦,再用中国梦拉动工业建设。但作为世界第一工业大国,用两个字来总结胜利秘诀未免有点太简单了,进一步说,别的国家不会学吗?为啥其他国家没有通过这个方式来大搞工业呢?

          这是因为扩招的结果不仅仅是好处。不是每个国家都享受的起扩招这份大礼包。扩招让每个人提前认识工业社会,了解到工业社会的好处,支持工业进步。但反过来说,受教育群体也对消费和享受提出了更高的要求。50年代你读了小学,就想买牙膏牙刷;60年代初中生毕业,希望像干部一样有钢笔有制服;70年代的年轻人需要自行车和收音机;80年代各种外国货都进来了,小县城的人也希望买彩电买冰箱。到了今天,虽然我们没去过巴黎,但我们都读书认字,都能看报纸上网,所以我们度假也希望去阿尔卑斯山。我们前面已经分析过了,中国梦就意味着更多的工业消费品,比现在更多的工业消费品。

          这对工业来说,既是促进也是挑战。因为工业生产出来的东西分两种,一种是纯粹的消费品,比如电视机和化妆品。这些东西消费起来很爽,但爽了就没了。另一种是投资品,比如造机器,造机床,开矿山,搞科研,搞培训。这些物资没法直接消费,但从长远来看,会促进以后的生产能力。

          做为落后国家,要想迅速赶超,有限的工业产能,必然要多生产投资品,少生产消费品。中国在65年里搞三次工业革命,虽然不是原创,但中间积累的物资是省不掉的。在大多数年份,中国们用1/3甚至超过一半的工业生产能力去造投资品,剩下的一半才是消费品。所以说,工业产能的增长和消费品的增长不一定同步。本来工业产能就跟不上受教育人口的消费欲望,现在还要把那么多的生产能力用在投资上。这显然是个矛盾。

          从就业的角度说。工业人口和农业人口的生产率是不一样的。工业人口操纵更多的机器,控制更强大的生产能力,生产效率是农业人口的几十倍。为了对得起这个生产率,更为了吸引最优秀、最可靠的人去控制这些机器,任何国家在工业化过程中,都需要给工业人口更多的报酬。这个规律反映在中国,就是几十年来的工农差距,城乡差距,就是当年人人都想进城想拿非农业户口。所有受过教育的年轻人,想当工人当干部,吃工资,不想回去当农民。

          国家显然没法立刻做到这一点。中国从一年十几万吨的钢产量发展起来。不可能立刻给每个人配上机器,不可能给每个城市都修好高速公路。所以大多数年轻人只能继续在农村挖地插秧,只有一小部分人才能进城工作。直到21世纪,中国的钢产量已经等于世界一半了,人人都可以用工业化的方式劳动,中国这才算是基本解决了年轻人要求参与工业化生产的问题。

          在这之前,城乡有巨大的差距,国家在供应消费品和提供就业机会两方面都没法满足所有人。但另一方面,国家还在拼命的搞教育,向所有人传授现代化的好处,告诉他们世界上有各种各样的科技成果,告诉他们工业化社会里有丰富多彩的人生享受。教育越发达,这个矛盾就越大。尤其是六七十年代的时候,头几批过剩的学生被送到简易师范去培训,甚至不培训就直接送到小学里当老师,很快就在缺乏教育的地方制造了教育爆炸。学生毕业四五年就再去教学生,用不了几年,最偏僻的地方也普及了教育。这也是一种指数增长,而且是比工业经济本身更快的指数增长。

          从全世界来看,受教育人口的指数化增长往往带来的不是高速发展,而是动荡和倒退。因为越来越多的人不满足于吃饱和饿不死,向社会提出了就业和消费两大超前需求。需求得不到满足,尤其是脱离传统社会结构的一代年轻人得不到满足,他们就会闹事,会支持任何许诺做出改变的政治力量,甚至会支持单纯搞破坏的力量。这种动荡的例子非常非常多,尤其是这几年,全世界起码有20个国家提供了典型案例,其中最著名的就是阿拉伯之春,十几个国家像传染病一样陷入内乱。

          我们看这些内乱的阿拉伯国家,从大西洋一直到亚洲腹地,谁能告诉我,这些年轻人为什么目标闹?他们反对现在的政权,要造反,要上街,要内战,但他们要什么呢?要创建一个什么样的社会?谁也说不清。其实说不清就对了,因为他们自己也不知道。

          70年代以后,石油价格上涨,这些国家用石油收入养了许多人口,给他们上学的机会。现在这些人长大了,毕业了,国内却没有像样的工业经济可以去打工。等到油价不继续涨了,他们只能上街闹事,要消费品,要工作。但是,从哪里弄更多的钱买消费品,工作干什么能创造更多财富呢?他们也不知道,只是一味地向社会提要求。

          他么的要求合理不合理?也合理也不合理。工业社会让所有人都受教育,目的本来就是为所有人提供就业和充足的商品。可以说他们的要求很合理。说不合理,是因为工业社会提供好工作和廉价商品是长期目标。短期内要满足这些目标只能减少投资,把所有资源都用来生产消费品,进口消费品,最后吃掉整个社会的未来。等到大家的要求再上一个台阶,那就完全没办法了。迎合街头这些人的全部要求,就是一个工业社会走向慢性死亡的过程。

          不过呢,有些时候,慢性死亡可能也是最好的选择。我们中国有成语叫饮鸩止渴。这些国家走向动荡的驱动力实在太强大,有的时候不把家底拿出来搞福利立刻就是内战。我们设想一个模型,比如一个国家,把一半的生产能力拿来投资,换取5%的经济增长率。这需要差不多15年才能让财富翻一番。但是如果不投资了,立刻就把用来投资的外汇、资源都分掉,用来换消费品,当年就能让大家的收入翻一番。这个诱惑实在太强大了,对于第三世界国家的平民来说很难拒绝。所以,许多国家发自己承担不起的高福利,甚至借债维持高福利也是迫不得已。

          实际上,刚才那个模型大大夸大了这些国家的增长率。在这个世界上,你很少会听说哪个国家有5%的增长率,因为这个地球上已经有中国了。

          工业这东西,从来是从低到高一步步升级的。中国搞了几十年工业,在水平上爬到了工业国的中间偏下水平,在规模上有六七亿劳动力,生产全世界一半以上的消费品,炼全世界一半的钢铁,制造1/3的机电产品。那些国家要从低到高升级产业,发展工业,首先就要过中国这一关。中国也不是说不和你分享机会,但是和中国这么一个完善的工业超级大国比,那些国家不勒紧腰带,不下点苦功夫完全没机会,倒是买中国商品很容易,很便宜。中国人早就把淘宝变成一个全世界的购物平台了。

          所以,从这些国家的视角来看,与其辛辛苦苦投资搞建设,换取2%、3%的缓慢增长。还不如把这些资源卖了,换中国商品,给每个年轻人都弄一个事少钱多离家近的工作。等到卖资源的钱停止增长,国民的欲望和人口一点点涨起来,他们就完全不知道怎么办了。希腊、阿根廷、埃及、巴西这些国家一度还很繁荣,但十几年来就是这么一个手足无措的局面,积重难返,只等一个诱发因素就会闹起来。

          这个诱发因素,在许多国家就是中国的山寨手机。最近几年,中国产业升级,在附加值高一点的消费电子领域也开始追赶发达国家,把一般水平的智能机价格打下来,打到了第三世界年轻人也能承受的水平。这些年轻人好一点的话用华为中兴,差一点用杂牌山寨机,再配上中国造的基站,就能用手机上网了。本来这些失业宅男在家里一个人郁闷,上网才发现全国年轻人都郁闷,这郁闷一下子就升华了,从个人情绪变成多数人的正义,可以用来壮胆了。阿拉伯世界、希腊、巴西阿根廷、乃至今天的乌克兰越南,就是这么乱起来的。

          对付这种混乱,强行镇压行不行呢?埃及军政府被逼了几次,最后毫不犹豫地搞政变,推翻阿拉伯之春推上来的总统,自己开枪屠杀,还要栽赃给被镇压的兄弟会。搞定街头之后,埃及军政府到处抓人,敢于一天判几百人死刑。他们就是要用机枪告诉年轻人,工作和享受本来就是少数人的,谁要不服,就拿人头来换权利。

          这么干,政治后果我就不讨论了。从社会心理上来说,这实际上是用子弹来宣传读书无用论。摧毁整个社会进一步提升教育水平的动力。从长远来看,这同样是砸碎年轻人的梦想,让国家失去发展的活力。

          所以我前面说,扩招这办法不是谁都能用好的。一不小心就是给自己上定时炸弹,把整个国家逼到进退两难的地步。我们能用中国梦来拉动工业社会发展,肯定还有点别的窍门。

          8 知识青年

          刚才我说这些,都是看外国的笑话。但我们搞了65年扩招,其实类似的事情也不知道碰了多少回,从第一次扩招,就是我们父辈经历的那次中小学扩招开始,我们就遇到过麻烦。

          前面我们说,中国教育玩扩招是从1949年开始。但是开始几年,扩招并没有带来太多我那天。因为中国太缺人才了,每个受教育的人都要尽量用上。在苏联的支援下,我们为了尽快搭一个现代国家的架子,很多时候是国家招聘人数比识字的人多,高一级学校的招生人数比下一级学校的毕业生多。经常要动员已经工作的干部和士兵去读大学,保证有足够的学生。这个时候,知识分子和学生的压力很小,都习惯于读书就有好前途。

          从50年代中期开始,教育扩张速度远远压倒了经济增长,问题来了。不是读书就有好前途,不是上中学就能读大学了。1957年,湖北孝感一所初中的学生忽然知道,录取率忽然降低了,以后只有学习最好的一小部分人能上高中考大学,其他人都只能读书到此为止,而且也不一定有工作。

          这里的原因有两个,一个是国家大形势变化,初中生和小学生太多了,不可能都去走考大学这条路。另一个是城市里的就业压力更明显,所以把大多数升学机会都留给了城市,孝感这种地方分到的比例相对低了。于是学生们的预期受到了打击,上街游行,围攻县政府,说政府政策有问题。然后参政的民主党派也参与这个事,学生运动变成了政治事件。

          这件事对政府的震动相当大。处理手段严厉的过分,当事人有被判死刑的。但是事后政府也反思,这件事一点也不偶然,教育的超前扩张迟早会给全国带来问题。所以,必须吸取教训。

          从接下来几年国家的政策看。政府的经验教训有这么几个。

          首先,不能因噎废食。发展教育出了问题,不等于方向错了,必须继续发展教育。1957年的时候,全国有9千所初中,到了70年代末,中国有十万所初中了。

          其次,要公平。国家要发展工业,把优秀的人才集中到城市里,给他们相对较高的待遇。但这个待遇尽量不要传给子女,不能让城里人的下一代垄断升学和招工的权利。否则农村的学生读书就没动力了。不仅没动力,可能还会闹乱子。

          第三,要做政治工作。就算公平了,能上大学当干部的都是一少部分,在相当长一段时间里,招工当工人都是一小部分,大多数人还是要回到农村。必须用政治动员,让他们认同这一点,认同眼下的政策是为了长期所有人的发展。同时要把留在这些农村的青年动员起来,尽可能地在没有机器的情况下,也不让他们的知识白费。

          这些经验教训的集中体现,就是接下来连续20年的知识青年上山下乡政策。简称知青下乡,一共送了几千万人下乡,从城市户口换成农村户口。

          说是知青下乡,其实这个说法不准确,忽视了大多数知识青年本来不在城里这个事实。从60年代开始,尽管城市里的中小学相对集中一些,但是农村也开始普及中小学教育,培养的有文化的年轻人比城里多的多。我粗略的估算一下,整个知青下乡期间,城市每培养一个中学生,农村中学就会有3个毕业生。城市的中学生毕业去农村,叫下乡知识青年。农村的中学生毕业留在农村,是回乡知识青年。现在说起知识青年,往往只关注城市下去那一部分,忽视了农村自己培养的,占多数的知识青年。

          就在知青下乡的同时,中国的工业经济也在扩张,招的工人越来越多,吸收的大学生也越来越多,总数也是几千万,比城市下乡知青的总数还要多一些。那么,如果不让知青下乡,直接把他们留在城里升学招工,不是就不用折腾这么一大圈了吗?免得下乡知青和家人生离死别,弄的城里人心惶惶,子女被送下乡的人都不满意。

          必须承认,有人对知青政策不满是可以理解的。人的一般心态是默认已经拿到手的东西就是自己应得的东西。那些下乡知青生在城里,有非农业户口,有粮油补贴,享受城里优越的基础设施。现在你把他们赶下乡,显然是惹人了。

          但反过来说,当时大多数人不在城里,不能吃商品粮。之所以要划分工农区别,是为了吸取最优秀的人来发展工业。但你把这批人的子女留在城里,等于世袭了这个权利,不允许农村的知识青年分享这个权利。农村人首先是不满,其次是认为读书没用,就不读书了。整个国家就会因此分裂。又要保证一定的工农差距,又不能让国家分裂,知青下乡就是这样一个妥协的政策。

          所以,必须把城市知青送下乡,和三倍的农村知青混在一起劳动,然后再从中挑选优秀可靠的人进城工作,招工或者是升学。这样才能保证大家有动力读书,让每个家庭都认为现代化社会和自己都有关系。这个过程操作中肯定会导致很多问题,但是大的方向站得住脚,能够服众。所以,中国一方面没有给所有的中学毕业生安排工作,一方面在70年代末,把中小学入学率都提高到95%左右,基本普及了义务教育。这距离绝大多数人都是文盲只有20多年时间。

          当然了,送知青下乡,不仅仅是送下去就算。国家还要管他们的政治教育,让他们在农村能发挥自己的作用。所以每个县都有知青办,负责知青的生活和文化活动,鼓励他们改变农村的文化,在农村当民办教师,当赤脚医生,带着农民搞一点小型工业。其中干得好的要鼓励,要提拔,树立典型让大家都知道。愿意继续学习的,国家专门有配套的知识青年自学丛书,希望你用空闲时间继续提高知识水平。这套书和知青常备的赤脚医生手册,到现在我也推荐大家去看看,是非常好的科普书。

          当然,现在有许多人会说,你对知青的这些描述都是抄袭当年的政治宣传。明明是把那么多人扔到农村浪费青春,哪有你说的这么好。这个问题只需要看看当前一代国家领导人就有答案,习近平、李克强、王岐山、张德江、刘云山、刘奇葆、赵乐际、张春贤、范长龙,都是下乡知青。基本都当过自己所在知青点的负责人。最高的两个领导,习近平和李克强都以外来知青的身份当过大队党委书记,也就是现在的村长职务。习近平当知青的时候,带着一箱子书天天读,利用自己学到的知识,给他所在的大队挖了沼气池,解决了做饭缺柴的问题。这样的知识青年,就算不是人人都能当主席,当总理,也是中国的宝贵财富。这就是是当年社会主义知青政策给后来几十年留下的人才储备。

          知青下乡政策搞到80年代初,被新的领导人一刀切结束了。80年代的时候,国企最喜欢让工人的孩子接班顶岗,城里也积压了最多的待业青年,闹了不少乱子。以至于太宗要发动严打,跳过已经制定的法律,胡乱杀人,杀了数以万计的人才缓解问题。农村也因此出现了大规模的读书无用论,中小学入学率一度急剧下降。这就是随便结束知青下乡,搞不平等政策的结果。

          不过呢,虽然知青政策的收尾不怎么样,但毕竟80年代的中国已经不是50年代的中国了。在几十年的知青政策中。中国普及了中学教育,为全面工业化准备好了人力储备。这世界上几乎成功的案例都不是机会等人,而是人等机会。如果你等到机会来了再培养人,那机会肯定被被人拿走了。80年代后,中国和西方关系缓和,开始从欧美国家接受工业转移,抢占世界市场。虽然墨西哥、菲律宾、泰国、巴西这些国家已经领先一步去接受工业转移了,但中国一下子拿出来好几亿有纪律有文化的劳动力,很快就抵消了他们的领先优势,占领了世界市场,而且还很快突破了低端工业,向高端的工业升级。现在中国已经是世界工业第一大国,开始向其他第三世界国家搞产业转移了。巴西这样的国家,当年经济规模和中国差不多,现在就是中国的一个采矿场。中国能有这个发展局面,靠的就是知识青年上山下乡给中国抢来的工业发展机遇。

          归根结底,我们讨论历史是为了解决眼前的问题。刚才我说知青问题,不是建议大家上山下乡。而是想举个例子,说明我们中国既能快速发展教育,也有能力解决教育超前发展带来的问题。用中国梦拉着工业社会前进的模式,我们还能继续走。这个经验在今天依然很重要。因为今天中国遇到的问题,和三四十年前很相似。

          当年是中学生过剩,现在是大学生过剩。当年是年轻人不愿意当农民,今天的问题是一半适龄人口都读了大学,他们不愿意当工人。当年大家都想要非农业户口,今天大家都希望有北京上海的户口。这些相似性,说明历史的确是螺旋上升的,每隔几十年就会转到相似的位置,只不过是在更高的位置上转过去的。当年要进城,要读大学读中专,要当工人,这些中国梦现在都成了底限的个人选择,也就是前面说的新一代中国梦的踏脚石。

          既然问题有相似性,我们就可以借鉴当年的经验。

          当年的中学生过剩,中国并没有停止教育扩张。相反,越是过剩,越要把原来的中学生训练成教师,去教更多的学生,最终把所有人都变成中学生。因为从长远来看,问题是要靠发展来解决的,只要发展的快,当年看来不可能的问题,最终都能得到解决。当年你要是说现在想上大学的人基本都能上大学,恐怕谁也不信。但今天这就是现实

          又比如说,当年恐怕没有人敢想象到农民可以不是人口的大多数,甚至传统上的农民可以消失。但是现在,中国种庄稼已经高度机械化,土地正在重新集中成连片的农场。传统上最苦最累的那些工作,已经完全机械化、自动化了,就算还要人来种庄稼,也不是传统农民的种法了。还是2年前,夏天收麦子的时候,我开车从宝鸡出发,穿过陕西山西河北,开了1000多公里回家。这一路上穿过的是中国最主要的小麦区。一开上车我就看到浩浩荡荡的收割机在一线平推,从一个县收到另一个县。我看了1000多公里,发现一个非常震惊的事实,就是一把镰刀我都没看见,弯着腰割麦子过去是最苦最累的农活,现在这种工作如果不是在整个北方消失了,至少也在公路沿线消失了。这两年淘宝上的无人机已经只有几千块一架,有的可以带着十几公斤的负载飞好几十分钟,许多农场正在用无人机代替人力来打农药,用卫星导航来设定路线。以前背着药桶,带着口罩的单调工作也要消失了。现在本来也只有不到十分之一的劳动力在农村,将来这十分之一的劳动力,工作方式也工业化了。就算所有人都不愿意当传统上的农民,中国也有办法种足够的粮食吃。

          所以说,今天的年轻人不愿意当工人,尤其不愿意当单调的流水线工人也没有什么错。我们发展就是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我父亲这几年的工作就是推销一种上料机器人,许多企业就是拿着计算器算账的。一旦上料工的工资超过3000块,他们就很乐意考虑用机器人代替人。从具体案例来说,这些体力劳动工人失业了。但结合大学生不愿意去当简单劳动力的事实来看,这就是给中国产业升级提供机会。你读了大学,学了知识,的确应该去研发机器人,当高级技工,指挥这些机械臂干活,而不是自己三班倒去卖力气。几年前我父亲刚开始推销这种机器人的时候,说是国内只有几家企业做类似的产品。上周碰到一个也做机床的朋友,他说类似的企业已经有300多家了。我看大学生不想当简单劳动力,这个问题解决也用不了太久。要达到这个目标,就要理直气壮地说,中国教育或许需要改革,但高素质人才绝对不过剩。我们要像70年代拼命推行中学教育那样,把普及大学教育的发展模式走到底。

          刚才知青问题还提供了另一个经验。就是公平才能让大家愿意上学,即便读书不等于上好大学,读了好大学不等于好工作,你至少要给人一个平等竞争的机会。现在的问题是,在升学、在找工作方面,拼爹的确是很重要的。同样读书,考大学的难易程度在各个省不一样,在北京上海天津和其他省份尤其不一样。西部省份,西藏青海分低也就罢了,照顾教育水平差的落后地区是国家该做的事情,我们可以理解。但京津沪本来就是发达地区,高考难度这么低,的确很难让大家觉得公平。这也是北京上海户口为什么让人眼红的重要原因。

          最后,知青问题还有一个经验。就是政府要主动出手干预年轻人的读书和求职。就算暂时有很大一部分年轻人要留在基层,不能进大城市,还要做一些相对单调的工作。政府也要有宏观规划,怎样让基层工作用上年轻人学的知识,怎么让大家在基层有自学的机会。当年有知识青年自学丛书,现在有网络了,政府应该主动去利用好这个远程教育工具。就像前面说的,从来是人等机会,没听说机会等人的。有朝一日中国再迎来一轮快速产业升级,这些政府干预工作一定有它的作用。

          9 当代问题

          不过呢,既然历史已经不是当年的历史了。照搬知青下乡的经验显然解决不了所有问题。甚至某些经验你根本就没法照搬过来。就拿上面的例子说,京津沪的高考容易我们觉得不公平。但反过来说,这些地方历史上大学就比其他地方集中。我是河北省的,河北最好的大学是河北工业大学,但是这个大学居然一直就留在天津。这些学校占用了直辖市很多的优质土地,在今天这个土地财政的时代是很大的一份负担。这些学校的运营经费和科研经费,地方政府和地方企业往往要出一半左右,地方性大学的开支甚至全由地方负担。在地方政府看来,我多出了钱,多占一些高考名额,这是一个明明白白的交易。

          还有升学和找工作的拼爹问题。许多年轻人可能觉得这不公平,但你们问问自己,有朝一日你们发了财,在某个行业有了过硬的关系。你会不会出钱让你的孩子上名校?或者说你是否认同优质教育本身是一种可以花钱买的商品?会不会给你的自家人买优质教育?你的子女毕业找工作,你会不会打电话给自己的熟人,让他们优先提供一个实习机会?换句话说,眼下是一个承认私有制,承认资本主义规律的社会,你在教育和就业问题上谈公平,首先要看看这个社会在整体上是不是承认公平是好事。

          再进一步说,今天阻碍工业发展、阻碍中国梦的问题并不限于教育和就业。比如说房地产商一动员,几万人就上街了,不许你发展核电;城市要发展,要给更多人提供干净的环境,但是杭州市政府连一个早就确定的垃圾处理工厂都修补下去;西安高新区的人敢于公然去推倒变电站的围墙,说你有辐射,我就不让你建。

          这些问题说明,今天的中国已经不是当年那个一张白纸的中国了。我们已经实现了几代人的中国梦,这些梦给许多人,尤其是先富起来的人提供了很多个人资产。如果新的中国梦可能会影响他们的资产,影响他们已经享受到的中国梦,他们第一个不答应。我相信,反对Px项目,反对发展核电的那些人,有不少未必真的就无知,未必不知道这些东西其实没什么大影响。但是,他们知道有些人缺乏这方面的知识,认为这些东西有影响,如果这些项目上了,他们已经买的房子会跌价。所以,房产商一忽悠,他们比那些真相信有问题的人还积极。李克强总理不是说吗,触动利益比触及灵魂要难,现在新的中国梦就要触及一部分人的短期利益。你怎么能指望他们支持呢?简单的说,已经形成的几代中国梦要威胁最新的中国梦了?我们怎么办?

          在这种问题上,最有资格出手,最有能力出手的,最有义务出手的就是政府。现代社会不进则退。年轻人的梦得不到满足,就会颓废,就会破坏,就会拒绝为社会出力。政府不用新的中国梦吃掉旧的中国梦,那就只能看着社会一点点腐烂下去。

          可是,政府现在真的有能力做这些事情吗?

          从公信力来说,政府现在不管做什么事,搞什么投资,舆论上都是一片反对。都是嚷嚷说你不在乎民生,滥用民力。有这钱不如提高消费,稳定经济。看回复,几乎都是说政府腐败,政府站在有钱人的一边,政府花钱就是搞腐败,还不如留给民间来干。

          从执行力来说,政府现在没法去干预个人的事情,大家都希望去北京上海居住,同时抱怨北上广的房价高,地铁挤,车辆限牌,本身就是不能解决的矛盾。政府应该做的事情是想办法在其他地方创造工作机会,把产业链规划到内地,规划到中小城市去,不让大家都挤到北京上海找工作,这才是可行的设想。但是,现在主流经济学是要搞全面市场经济的,政府管一管国企,规划一些国企自己的项目都饱受批评。让政府主动去干预私有企业,在几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上搞拆迁,搭建新产业链,大家觉得现在的政府有权威,有胆略干这种事情吗?

          其实上面说的这几个问题,最终都和思想问题有关系。这个国家,这个政府现在最缺的是一个大家都信的意识形态。虽然新闻联播每天都说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虽然政府要求各级党员干部要学理论,学马克思主义。但是凭心而论,从各位的观察来说,谁见过真有共产主义信仰的党员干部?谁见过政府真凭着马列主义太祖思想做事?政府自己不信,做不到的事情,别人也不信。当年说为了国家建设,为了长远目标动员知青上山下乡,为了发展内地经济,国家动员北京上海的技术工人西迁。现在国家能用信仰发动这样的行动吗?显然做不到。

          我上学的时候,政治书上有一句话:思想文化阵地,我们不去占领,敌人就会占领。我跑过不少地方,各处看到的都是宗教泛滥,而且往往不是合法教会,是各种各样新型教派。像门徒会,像三赎基督这种明令取缔的宗教,地方政府往往已经是听之任之,随便你发展了。在我老家,邪教教会敢在最主要的大街上设立教堂,政府完全不管。走在中小城市的大街上,公开场合传教的谁也管不了。我过去住在西安回坊,经常看到清真寺公开贴出布告,违反不许向未成年人传教的法律,办宗教幼儿园,宣称信教从娃娃抓起。西安是内地的省会尚且如此。从这个案例,大家就能想象新疆的基层失控到了什么程度,就能知道恐怖主义为什么屡禁不止。

          这些问题摆在面前。不解决是没法推进中国梦的。不过,作为一个33岁的年轻人,我也不可能把全部的解决方案摆出来。我唯一能肯定的是,这些问题是提给全中国年轻人的,要由包括各位在内的新一代人来解决。在今天讲座的最后,我说说我在这些问题上的一点个人思考,希望对各位有所帮助。

          我第一个看法就是要讲清楚什么是社会主义。

          我们宪法里写着马克思主义,写着无产阶级专政,说我们是不容置疑的社会主义国家。但从普通人的角度,我们怎么理解这个社会主义呢?允许个人用钱买优质的教育资源是不是社会主义?大庆油田这几天正在争论子女该不该接班的问题,你们说接班是不是社会主义?现在大多数就业岗位已经是由私营企业提供了。国家该怎么让这些工作机会体会社会主义精神?这些问题如果不搞清楚,不说明白,中国梦就没法从宪法,从国家基本的法律体系里得到支持。

          我的第二个看法是要说清楚什么是社会主义民主。

          前面我提到了反PX的游行,反高铁、反变电站,反核电站的活动。中国肯定需要对付这些阻碍工业化进步的行为。但是我们应该以什么名义对付他们呢?我们这个国家叫中华人民共和国,我们如果以人民的名义去对付他们,我们怎么体现人民的意志呢?

          现在是这些反对者上街游行,说他们代表人民。问题是多数人并没有表达自己的意见,既没有通过选票也没有通过人民代表表达自己的意见。所以少数人可以肆无忌惮地宣称自己代表人民,用自己的愚昧去反对多数人的利益。正因为我们没有处置这种事情的民主程序,所以政府在对付这种事情的时候手软,步步后退,总觉得正义在对方一边。长此以往,谁都能以人民的名义阻碍建设,真正的人民利益就没人关心。

          当然了,我们的宪法说我们是社会主义民主,不要搞西方那种金钱民主。这我也支持,我也不希望看到资本家把持舆论,花钱买选票。但我们总要拿出一个样子来,告诉别人,没有金钱的民主是什么样,这样才有说服力。现在的事实是,资本已经把持了舆论。我自己就是搞媒体的,我很清楚资本家怎么用投资和广告订单左右舆论,怎么用钱抹平不利于自己的新闻。资本已经把持了很多舆论阵地,社会主义民主却没见到。这等于把控制社会的主动权拱手让给有钱人。你如果希望政府能通过强有力的手段去发展工业,你就该支持政府搞民主,让多数人发表自己的意见,伸张自己的权利。这些新型民主的具体操作方式,我想也应该是各位走上社会后思考的问题。

          我的第三个看法是,应该主动考虑一种适应发达工业社会的文化模式。过去我们一家一户住自己的平房,现在我们要享受城市生活的便利,就必须和几千几万人生活在一个小区里,必须和几十万人几百万人共享城市基础设施。每个人生活都必须考虑到别人的影响,也必须考虑会不会影响别人。在这种情况下,你必须有一种基准生活方式作为日常生活的原则,否则好多事情根本就没法讨论。

          比如说,前几天有个新闻。说一个家庭,有人怀孕了,老头老太太要抱孙子了,很高兴。老头就整个楼挨家挨户敲门,要求他们关了无线路由器,不要影响我家的孕妇。别人当然不答应,老头就不停的骚扰,甚至切断各家的电源。你说这里谁有道理?我猜各位肯定支持那些无线上网的,因为这是个人自由,我上网关你什么事?但是,如果简单的用个人自由的话,老头也可以说,你上网,凭什么要把无线电信号发到我家?你凭什么干涉别人家的无线电环境呢?就算这事儿闹到法律解决,要打官司,也牵扯到一个谁来判定无线电会不会影响孕妇的问题,谁来出钱做这个检测的问题。

          这里显然就不能简单的用农业社会思考方式来界定。如果这个社会不规定个人自由的边界,不主动制定人与人交往的规则,将来这种事情会越来越多,日子就没法过了。这种价值观如何统一,也是你们将来走上社会立刻就会碰到的问题。

          第四个看法是要在生活中贯彻科学精神。还是回到刚才那几个话题。为什么有人害怕变电站?为什么有人害怕无线路由器?为什么他们回家不害怕电吹风呢?有的人还会坚定的相信什么电磁治疗仪,喝所谓的磁化水。这里实际上是个社会缺乏科学精神的问题。

          现代社会科学越来越发达,但同时也带来了各个学科分化的问题。在自己的一小块领域内当专家,不等于对整个科学有全面认识。我原来在设计院工作,同事100%是理工科本科以上学历,但只要女同事怀孕,100%会穿防辐射的衣服。我当时还想,这可能是学科问题,我们是学土木工程的,上学时学的那点物理知识和电工学知识都忘光了。但后来我到上海的张江,可能是中国搞电子,搞通信的工程师最集中的地方,我发现地铁站门口到处都是卖仙人掌的,号称用来反辐射,天天生意火爆。我想,这应该是我们的科学教育出了点问题。今天我在西安电子科技大学,你们是国内搞无线电最强的地方之一,你们的校友最清楚普通无线电对人体的影响。但不意外的话,你们的女同学将来怀孕的时候,肯定也有一大批人穿防辐射衣,还要上网煞有介事地比较质量好坏,你们信不信?

          过去几十年,中国急着赶超发达国家,所以希望每个学生都尽快掌握技能,尽快到工业体系里当一个好零件。所以我们的教育重视分项的知识,忽略了全面的科普,更没有在日常生活中做到足够的科普。现在我们的本科教育已经和西方差距不大了,但是如果比较教材的科普性,比较社会上科普书的水平,我们和西方还有非常非常大的差距。这是我们过去几十年的欠账。你们这一代人必须把这个欠账补上。中国人有句老话,说宁和明白人打架,不和糊涂人说话。如果不搞好科普的话,社会上大多数人,包括受过高等教育的人,在自己领域之外都是糊涂人,都会被谎言轻易地动员起来反对建设。从这个角度说,科普和科研的重要性是一样的。我希望各位能多多地在日常生活中贯彻科学精神,能带动别人认识科学最好,没时间去科普别人的话,至少自己要多读一点科普书,多了解一点全面的知识。

          我的讲座到这里就结束了。我今天从中国梦说起,谈了很多大家都知道的事实,还有很多我个人的看法。这些看法谈不上水平多高,到现在还能坐着听讲座的人,我先向各位说声谢谢。如果你们想继续探讨相关问题,可以在这里提问,也可以和演讲的组织者联系,咱们慢慢交流,还可以关注我的微博。我的新浪微博名字是马前卒,两边加一个短横线。或者直接输入网址,weibo.com/renchonghao

          去年我在网上看到一句话,说年轻人唯有梦想和好姑娘不能辜负。后来我想想呢,好姑娘也是梦想的一部分。于是我把我的QQ签名改了,改成【唯有梦想不可辜负】。这个道理相信在座各位也认同。但是呢,现代社会,任何人的梦想都得依托工业社会的发展才能实现,而工业社会的发展是整个国家乃至整个世界合作才能解决的问题。今天已经到了你不考虑别人的梦想,就无所谓什么梦想的时候。你不和别人一起去考虑梦想,自己的梦想也永远是梦想。平时坐在教室读书,忙忙碌碌应付考试,你可能觉得整个国家的宏大事情和你很远,但是呢,如果你真看重自己的梦想,我建议大家还是抽时间来考虑一下整个社会,整个国家的事情。

          这就是我今天演讲的全部内容。最后,我祝贺各位都能梦想成真,祝各位女生都能尽快找到又帅又贴心的男朋友,祝各位男生都能找到自己的好姑娘。

          谢谢大家。

          任冲昊 2014 05 24

          通宝推:南宫长万,老老狐狸,Juventus,snark,何求,zhaochen06,发了胖的罗密欧,不远攸高,直面人生,走在河边的驴,五峰,乡下大西瓜,天狼星,homer,端履门,puma2011,西安笨老虎,

          本帖一共被 1 帖 引用 (帖内工具实现)
          • 家园 不知现在马兄是否还有闲暇常在河里讨论,有关宗教的问题

            还要多请教啊。

            看来我们确实应该在思想上有所建树,否则被动挨打,经济怕是也持续不了,不知马兄目前有什么想法分享没有?

            最近的恐暴应该唤醒大家,对暴恐背后的思想问题,还是要想办法,闭目不见,掩耳盗铃会只会导致更加严重的后果!

          • 家园 马督公自爆帖。。。
          • 家园 功力深厚

            对建国六十多年的历史梳理

            有助于我们了解当下

            每个中国梦的实现都离不开工业化的进步

            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

            唯有把握当下,做好自己

          • 家园 不错,花了。

            有两个问题:

            1 从工业党的角度,怎么解释苏联解体?

            2 关于社会主义和社会主义民主,你的定义是什么?

          • 家园 相当有功力。问个问题

            关于教育和动乱,你的逻辑可以用于新疆。事实上疆独势力的温床是新疆的大学。

            马先生怎么看这个问题?

            • 家园 马督公对现在的政府不作为也束手无策啊

              本届政府全力推行小政府和自由主义经济政策,我等老百姓都在干着急啊。

              • 家园 现在确实是准备在发展中解决发展的问题。

                南疆高中免费,就要准备给他们提供适合高中毕业生的工作和工资待遇以及上大学的机会----可高中毕业或者大学毕业生,能和整个社会上的高中、大学生同等地位竞争吗?竞争失败他们会干什么呢?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1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