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西河

主题:【原创】关于GDP的一些感言 -- 梅轩济

共:💬52 🌺307 🌵1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4
下页 末页
            • 家园 回归中庸之道吧!

              中间环节的作用,是不容否定的,但我们必须必须坚持一个“度”的概念,既不能过多过滥,更不能流于疏漏,片面夸大和抑制这些服务环节对于GDP的作用,都是不妥当的。

              那就必须坚持我们老祖宗的“中庸之道”!计划和市场都不可或缺,但两者都必须“持中守度”。

      • 家园 商品就是商品了,难道大米在中国叫大米出国就不叫大米了?

        比如衣服上绣几个花,把衣服裁剪出几个破洞,通过设计师赋予某些审美价值,也能卖出大价钱。

        市场经济对于调节易感人群的高层次欲望和满足人的高层次需求作的更有效率点。

        但本质一样的。

        我常去老美这里的estate sale,发现比如名画雕像这些名家所做价值不降,有些还升值了。 如果红木家具瓷器之类实用类,价格一半打折。但是如果是啥电影音乐碟片, 名牌衣服鞋帽,统统1块2块都没有人要。

        • 家园 这个就牵涉到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在一些根本问题上的分歧了

          简单说下,市场经济很简单,生产出来的产品必须最终用户肯掏钱买才是真正实现了价值,才能算商品。马克思曾经总结过,从产品到商品这个最后一公里是惊险的一越。鲤鱼跳龙门啊。

          而计划经济之间把这个忽略掉了,产品从原材料到最后用户统统计划分配。这个惊险一越完全不存在了。

          正是这个在根本点上的差异导致了后面的不同。

          市场经济要把东西卖出去,前面需要创意,需要研发,后面需要广告,需要营销。最有名的微笑曲线说的就是这个,而这两部分对商品的惊险一越恰恰最重要,所以也是最有价值的部分。市场经济的核算体系当然要把这两部算进去。

          而计划经济统统按照计划分配,这部分几乎不存在,当然在计划经济核算体系中这当然不需要统计。

          当然。上面说的是最简单的状况。其他复杂的可以类推。

          • 家园 您对于这个问题的解构非常到位

            计划经济与市场经济确实存在分歧,但在中国当今,两者却得以兼容并蓄相得益彰,共同服务于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商品经济。如同两仪生于太极,最终成就了太极之博大,此两者,一来自前苏联,一来自西方,水火不容于宇外,但在中国却得以相融共生交相辉映。

    • 家园 如何看待“廉价商品供应国”这个名号?

      这个名号,是外国人给我们的。“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廉价商品供应国”,“中国是世界制造业大国,但处在世界经济链条的低端水平”,对于这些论断,我们很多人非常地愤懑不平,但在我看来,大可不必。

      “廉价商品”说明什么?说明在外国人看来,这件商品的价值,尚处于初级阶段,尚有巨大的价值提升空间等待发掘,在这件商品上面,还能够附加或者“搭售”更多的产品服务,才可以最终成为高端商品。比如“贴牌”加工业,一艘外国商船不远不近地停泊在海关外,其实隐藏着一条贴牌生产线,单等廉价的低端中国产品出口到这艘船上,立即展开贴牌生产,这个过程完成后,随即以翻了几倍的价格重新入关,卖到中国市场。但在中国人的观念里,这是“过度包装”,是被极其厌恶的。我们不是有句老话:货卖一张皮?那到底你是青睐这件商品的包装,还是那个被层层包装裹挟的严严实实,实质却是俩个简单至极的字:“挠挠”(请参考马三立老先生的单口相声段子)?但中国还有句成语啊,金玉其外败絮其中,不是极其形象地描述了一块风干福橘皮的实质?!

      一件商品包含了无以胜计的产品服务之后,才能称之为商品,最终来到消费者手上。商品的价格所包含的,百分之七八十都是产品服务,其真正价值却被压缩到极低的位置。发达国家的GDP不就是这么个产生过程吗?不就是这么个来由吗?中国人从来中庸,什么事情都讲究一个“度”的概念。这些在我们看来严重逾度的产品服务,却被现代商业繁荣已极的发达国家乐此不疲,视为商业社会的强大支柱,直到经济危机爆发,才明白这种“过度服务”就是经济泡沫,悔之晚矣!

    • 家园 貌似对GDP的统计理解有误

      请搜索河里老广的大作闲谈GDP

      链接出处

      链接出处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4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