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西河

主题:新中国粮食生产(1949-2013) -- 老老狐狸

共:💬316 🌺3471 🌵30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22
下页 末页
      • 家园 粮食增产不靠化肥?你绝对没种过地!

        还敢说“所谓的粮食靠化肥是谎言”,真正无知者无畏,我呸!

        草之。

        • 家园 问题是高素质的管理人才永远是稀缺资源

          六亿神州尽舜尧,自然很美好,可惜这只能是一种理想主义。

          纵观各地坚持集体道路发展起来的村镇,无一例外都有一个非常强有力的领导人,这样的领导人要有能力、有威望,还要有较高的道德水平,这样的人才实在是太少了。

          还有一点很普遍,就是这些村镇基本都是抢抓住了时代发展的机遇,利用集体积累的优势,率先实现工业化。之后,利用工业化赚取的财富提高了集体成员的生活水准,保证了集体凝聚力。归根到底,物质刺激还是起了关键作用。

          • 家园 确实挺客观的观察。

            我只说我们当地的一些情况,也就是对苏南部分县的观察吧。

            其实,改开过了近三十年,这些当年所谓的强人,大多数人现在的知识结构已老化、固话,不认可管理知识的价值,已经没有能力带领企业在目前的经济环境下继续发展,守住摊子也很吃力。97年的转制是把双刃剑,既激发了他们本人的创新激情,使企业得到了一定程度上的发展;但同时因为是私营企业,认为企业是自己个人的,员工都是奴才,也关住了有能力的新人进入这类企业的大门。老板的高度就是企业的长度,老板的高度基本上也限制了这类企业的长度。

            通宝推:盲人摸象,秦波仁者,
          • 家园 花!

            很赞成不可能六亿神州尽舜尧,但六百万行不?六十万行不?六万行不?问题是能不能给那些要行舜尧之事或接近于舜尧之事的以平台,以支持,同时把那些一心推脱责任的换下去。

            某书记至少在当时显然不是高素质人才,甚至根本没有要搞好的意思。居然还大言不惭,宣扬自己的无能,真是无耻之尤。

          • 家园 很对,但这是所有经济组织和经济体制都面对的问题

            农村特别缺,50年代尤其缺。不止农村,也不仅是基层。会计是党内公认的经济专家,推广小土群就是他的主意。

            制定一五计划,大笔一挥,要建多少万公里铁路,苏联专家只好需要多少钢、多少设备……一样一样掰指头教算账。

            58到61,本质上就是管理混乱,等清醒下来,61年搞的公社60条,完全是操作版。这才有后面18年的相对稳定运作。

    • 家园 李克强总理在记者招待会上对你问题的权威回答。他可是亲历者

      李克强:这使我回想起30多年前,我在做村干部,那时候起早贪黑,恨不得把每个劳动力当天干什么都定了,结果到头来就是吃不饱肚子。后来搞承包制,放开搞活,农民自己决定干什么怎么种,几年时间,温饱问题解决了。

      • 家园 农民自己决定干什么怎么种,几年时间,温饱问题就解决了.

        我草,原来1949年以前我中华大地年年饿殍遍地是因为没搞承包制? 原来那时候地主,中农,佃农都是等党国中央或者朝廷指导干什么种什么的? 原来困扰我中华大地几千年的问题就这样轻轻松松的啥也不用干,只要让地主,中农,佃农自己决定干什么怎么种就能解决了!我说睡地下几千年的各位丞相、仆射、参知政事、首辅、尚书们,你们羞愧不?!

        TMD可让我开眼了!

        通宝推:霹雳菩萨,张了刀,阴霾信仰,发了胖的罗密欧,老老狐狸,西安笨老虎,
      • 家园 冷笑,草之

        据说大跃进的罪状之一是宣传:”人有多大胆,地有多大产!”

        如今总理在人大当众高声宣布:”人有多开放,地有多大产!”

        这就是经济专业出身的总理,一声冷笑。

        据说当年的口号是:”阶级斗争一抓就灵!”

        如今宣传的口号是:”市场经济一放就好!”

        听说文革余孽已经被打倒了,再一声冷笑。

        通宝推:霹雳菩萨,jyzh,海峰,侯登科,nanimarcus,
        • 家园 博客天下第8期做了个专题。里面有些内容挺有意思的

          李克强插队所在的安徽省凤阳县,在中国的改革史上有着浓墨重彩的一笔,宁愿杀头坐牢也要搞包产到户的小岗村,是一个意味着减法和活力的政治符号。

          《博客天下》记者来到李克强昔日插队的凤阳县大庙公社(如今已经改为大庙镇),曾经与他共事的人们正在敏锐地接收着这位昔日大队书记释放的信号。

          已经88岁的纪鸿冠是大庙公社当年的五七小组领导,专管下放知青,他回忆起李克强提到的开“逃春荒”证明时说,大庙有逃春荒的个别情况,虽然不多。

          在1959~1962年那饥馑的三年,基层干部允许逃荒要饭是一种德政,逃走的人往往可能活下来,而被拴在土地上的人们饿死的概率要高得多。

          在官方1970年代的表述中,一般更多地使用“外流”这样的词。凤阳县的一些乡村历来有外出卖艺的传统,这和当地经常闹灾、缺粮有关系,在《凤阳县志》中,编者解释外流原因的一章中提到,许多人通过吹拉弹唱一冬春,回来就可以做料子裤,一个给人挑牙虫(从嘴里挖出假的虫子,一种传统诈骗方式)的妇女3年挣了2000元,盖了5间新房。还有一位燃灯公社的社员,被官方文件描绘为“老三天”,他带着自己怀孕的妻子到淮南,把孩子几乎生在大街上,在得到医院和好心人的救助(50多元)后,带着妻子孩子三天换一个地方,继续请求别人捐助。

          外流者生活改善带来更多的外流者,这样的恶性循环是当年的基层干部非常头疼的,有的基层干部甚至也加入外流。1972年,甚至有一个大队女干部“外流”,“她丈夫拉二胡,她唱小调,搞了一冬春。”还有的生产队干部带着社员外流,还“喊着一、二、一的口号”。

          通宝推:陈王奋起,西安笨老虎,

          本帖一共被 1 帖 引用 (帖内工具实现)
          • 家园 我身边人亲历的,

            都是包产到户后才可以吃饱饭。

            原因是什么,我想对过去不重要,甚至对未来也不重要。但是,这个结果,是结结实实地。

            如果我在两河,看到这些二十多岁的小伙子,听他们讲他们面对饥饿的历史,隐隐约约还能有些感同身受。

            • 家园 其实最根本的是化肥的大量应用,产量上升

              而已。不幸的是这个应用刚好跟责任制重合了,造成大家的错觉,觉得是责任制的功绩。老老狐狸有一篇文章,统计了各项数据。

              你可以去看一下。

              • 家园 会不会是另一种错觉:

                化肥大量或者过量施用与责任制重合了,大伙也包括您,就认为是化肥的帽子戴在了责任制的头上?

                我们家在辽南,也许我们那里刁民比较多。有一个故事,是广为流传的:村里有一个刺儿头,把责任制之前的化肥,全都扬在水沟里了。

                当然,这样极端的刺儿头,可能是少数中的少数;但是,这样的事情能够发生,也能说明旧制度确实是腐朽到败家的程度了。

                以我们家乡的情况看,落实责任制与农民吃饱饭,简直就是因果关系。如果TG当时有科学的管理制度、有良好的管理人才储备、有对接工业文明的文化土壤,也许那个时候,不一定要分田到户。可是这样的假设,一点意义都没有。直到当今圣上主政,村镇干部才理解了一个词:审计。连这个词都没有,任何公有形式的产业发展,都只能“战时共产主义”,一旦常态化,就会是劳民伤财。

                关键词(Tags): #责任审计#财产审计
              • 家园 责任制和粮食收购价提高,一次性的增产效应还是有的,

                积极性提高从中学在校生人数、小学入学率断裂式下降的拐点就可以得到旁证。

                我估算过,79-84年间的增产,提高粮食收购价和责任制的贡献可能接近三分之一吧,化肥的贡献接近一半,三系杂交稻是从1976年开始在全国大面积推广的。

                关键是提高积极性的增产效应是一次性的,不可能无限提高。而且包产到户带来了农田水利、农机、农技推广等副作用是长期的,从10年以上的长周期看,包产时期的粮食产量平均增速不及公社化时期是合符逻辑的。


                本帖一共被 1 帖 引用 (帖内工具实现)
            • 家园 驯兽的时候常常采用联想法

              听到锣声往上跳就能得到好吃的,久而久之,动物演员们就以为锣声生产好吃的东西。

              人不是动物,需要做因果分析,比较其他因素,做综合判断。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22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