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西河

主题:【原创】扒一扒我印象中的韩国人和台湾人 -- 过堂风

共:💬143 🌺1589 🌵18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10
下页 末页
    • 家园 呵呵,如此软软的调调儿,有点可惜了位列“四大硬”的网名

      。。。。。。。

      ps

      四大硬:过堂的风 霸王的弓 半夜的鸡巴 不投降的老山东。。。。。。。

    • 家园 你见到的台湾人和我见到的正好相反
    • 家园 您是见过几个台湾人

      就下了这样一个结论呢?

    • 家园 过堂风兄啊,您这篇文章太龙应台化了

      读您这篇行文,让我想起一个人,龙应台。甚至我觉得,您在这楼里的作风也很像台湾人的作风。

      比方讲,虽然很多河友对您进行了极为不客气的反驳,您也没有气急败坏,这说明您的涵养。但另一方面,在我看来,就有一些不够坦诚了。纵观此楼,短短3天几十个回帖几乎全是在反驳,从您的回复中我自认为我读出了些许愤怒,但是您从来没有激烈地反驳过对方。我觉得,该激烈的时候就激烈,河里底线是骂人,只要不骂人,激烈一点才真性情。

      这就是我要说到的,台湾人看似有涵养,可却没有真性情,感觉就像是不放辣椒不给调料的四川火锅。

      跟台湾人聊天,总听一句“哦,是这样子哦”,往往是在他说一句,然后别人(比如我)反驳后他回复的。可是你说他到底是认同不认同呢?台湾人的涵养就是自说自话。

      不过想来也绝对了,曾和一个台湾人(年龄比较大了)辩论了3个小时,最终都没有说服对方,但是此后彼此真的很尊重对方。我觉得这样才好嘛。有观点就表达,碰撞才有火花。

      所谓以斗争求团结,则团结存。以妥协求团结,则团结亡。

      • 家园 论坛不是on court,我也不预设自己永远正确的前提。

        发帖不是上庭,非要争个对错输赢。

        在论坛上我的文字就是我想表达的观点,发出来任人评说,而且我也不觉得自己永远正确,所以,发完帖子以后,我就成了置身事外的旁观者,喜欢也好,不喜欢也好,支持也罢,反对也罢,我都认为是针对我提出的观点,而且大家的回复也给我不少有益的启发。

        至于说硬话、吐口水、人身攻击的隔空骂战,我是没有兴趣参与的。

    • 家园 听来的

      某企业招待客户,到了晚上三部曲:1吃饭-2泡吧-3打炮

      一般来说,1和2主人掏钱,3客人自己掏钱

      有的客人洁身自好,3就省了

      有的客人比较豪爽,到了2人家就开始自己掏钱,有的还自己掏腰包请主人

      但是众多韩国客户,无一例外,必须要3,而且从1-3每一样都要主人掏钱才行。。。

    • 家园 八一下我认识的地产圈的日本人,韩国人、香港人和台湾人

      大陆的地产圈里,我见过的这几种人主要从事以下行业:

      1.韩国地产商;

      2.香港地产商;

      3.香港设计公司;

      4.台湾设计公司;

      5.日本设计公司;

      日本和台湾似乎涉足大陆地产比较少,尤其是日本人。而韩国人在国内做建筑设计的也少,可能弄不明白国内的地产法规,韩国也没什么成名的建筑大师。

      地产公司属于资源整合公司,整体复杂些;而设计公司多为理工科人员,很有当地精英的特点。以下分门别类说,除了韩国公司是听周围很多老资格员工转述,其他均有本人亲身经历:

      1.韩国地产商:韩国地产公司即使再有钱,也不敢在国内有较大的投资,导致很多地产暴涨的机会都白白失去了。相反,韩国地产商都有着随时撤退的觉悟。常常前一天公司开大会宣讲自己未来的美好前景,晚上大家勾肩搭臂地吃饭k歌,第二天就大规模裁员,严重一点时韩国员工一大早就都已经卷包跑路了。但有些时候还是可以发现一些迹象的,比如如果公司效益还好,韩国员工花天酒地是没有节制的。虽然韩国员工常常在风化场所在小费问题上一毛不拔。

      2.香港地产商:公司管理制度较为严密,各个部门各司其职,办公室政治泛滥,对员工严防死守,恨不得照抄广东血汗工厂制度。对外方面,我感觉大家印象中国内各大地产商的各种劣迹,其实都是起源于香港。拆迁强拆,赖账不还,官商勾结,灰色交易,在香港地产商身上都有大量实例。只是相比国内地产商,香港人狠多了。

      3.香港设计公司:总体上香港设计人员非常敬业。而且尽管有很多人学历不是很好,但工作起来一丝不苟。不过香港人经营的设计公司发展不是很好,不得已找了不少台湾人来管理,反而更加乌烟瘴气。

      4.台湾设计公司:基本上忽悠的成分居多。台湾设计师对行业内的各种技术手法都有一定的了解,但他们又不肯深入坐下来好好研究,而是依靠一个又一个新奇的点子来获取并维持合同。这样的合同执行过程中常常在关键时候出状况,最后靠左右逢源来涉险过关。由于国内存在大量不规范的开发商和地方政府,所以靠忽悠的台湾设计公司仍然有很大的生存空间。

      5.日本设计公司:日本设计公司是很难与之合作的公司。对日本人最好的做法是把几本书扔给他,让他自己琢磨。跟日本人说的每一句话都要三思,而且越是写到文字上的东西越要谨慎,因为日本人会记在小本本上并且以此索赔。日本人往往会很有礼貌的对你的话做出回应,给人一副他什么都明白了的样子,但这可能是其文化特点造成的假象。而且很多日本人懒得出奇,忙忙碌碌的效率都是装出来的,很容易最后给委托方造成时间上不可挽回的损失。

      通宝推:二手玫瑰,
      • 家园 地产商的各种劣迹并非起源于香港,历史长了去了

        “拆迁强拆,赖账不还,官商勾结,灰色交易,”

        这些劣迹,清朝的红顶商人,买办之类,或者民国上海滩的流氓大亨身上一样有。

        之所以你认为这起源于香港,那是因为49年之后大批的中国大小资本家都跑到了香港台湾。这些人把中国资本家的种种劣迹都完整的保留下来了。而大陆从49年到改开,足足30年之后才走资。这些“劣迹”又从港台出口转内销了。

        • 家园 相比国内地产商,香港人狠多了

          如果说腐败之类的东西,有人就会有,即使往前追述几千年也能在任何政体都能找到,跟香港没什么关系。但就地产界而言,香港地产商手段之繁多,下手之黑,那种一掷千金只要人命的气派,在任何时候都领先于国内诸多企业。

          • 家园 哈尔滨的乔四团伙80年代就帮政府搞暴力拆迁了

            那年头香港地产商在哪里?乔四爷杀人恐吓之类难道是香港人教的?

            不知道你说的“香港地产商”是哪一家?不会是和黄或者新鸿基吧?

            据我所知,绝大部分所谓“香港地产商”是出口转内销的。很多官二代或者土财主拿个香港身份证就回来内地继续发财。

            • 家园 比杀人就落了下乘

              你一句话如果展开,涉及的问题很多,掰碎了慢慢说。

              从历史上说,中国房地产的起步必然是从土地开始,而1982年,深圳特区开始按城市土地等级不同收取不同标准的使用费。1987年4月国务院提出土地使用权可以有偿转让,同年9月,深圳率先试行土地使用有偿出让。所以,在这个历史大前提下,港资地产公司在国内的起步不会落后于国内本土地产公司。

              回到拆迁这个问题上来,我举一个例子:比如开发一块地要拆迁500户,其中10%想当钉子户,领头的要100万才搬家,而开发商只想给50万。如果是国内地产商,一般就各种歪招,逼其就范。如果是香港地产商,多半会找当地的“拆迁公司”拍出一百万,如果拆迁款能“谈”到50万,剩下50万就算劳务费;如果能“谈”到40万,则提五成差额作为奖励。这种情况下,“拆迁公司”多半会努力地把拆迁款谈到40万乃至更低,而给开发商报价仍然是50万,以获取最大利润。钉子户里当头的自然没什么好下场,其他的钉子户也就好谈了。

              当然如果出现神马问题,比如死人什么的,那些都是“拆迁公司”干的好事,跟开发商是一点关系也没有。信不信由你,反正双方合同上肯定会要求“文明的拆迁行为”。香港公司屁股上都带着一串串的法律顾问的。

              这就是大流氓和小流氓的区别。你觉得如果你是钉子户,你更愿意落在本土开发商手里还是香港开发商的手里?

              多说一句,如果“拆迁公司”没有完成任务,反过来将开发商的军,这种是偶有出现的。本土人多半选择息事宁人,香港人会通过各种手段给政府施加压力,报报警什么的也是正常的。什么采用违法手段拆迁啦,平日欺负街道大妈啊,这时的香港开发商就是无辜的纯洁小白兔一般。反正相比国内,每个香港公司都非常重视合同。并且作为港商,人家是可以给政府施压的。

              如果市长不在乎自己任期里出现一大片烂尾工程,如果市长不在乎省里的招商计划被自己城市破坏,如果市长不在乎自己城市的“形象”,如果市长不在乎自己收受港商的礼品出国旅游什么的被曝光,市长可能不怕什么压力。但你相信省长也不怕压力么?

              至于香港开发商有压力么?有,但比很多人想的都小。在开发项目之初香港人多半成立个新地产公司,适当注资就可以了。土地款、勘察设计、工程款在付款上都有漏洞可钻,银行里肯定还有不少带着优惠政策的贷款,港资公司的前期整体投入不会很高。香港人万一中途拍拍屁股走了,损失小小的,当地损失可无法估量。

              现在纵观中国国内房地产市场,这么蓬勃发展的地产市场有几家大型港资企业?和黄、长江和新鸿基连个像样的产品线都没有,能在国内房地产市场谈产品的除了恒大、万科、远洋、星河湾这样的本土公司,就是华润、中海、招商局这样的伪香港公司。真正的香港公司在国内大陆市场只想赚快钱。多如牛毛的小型港资投资公司,才是香港地产商在大陆的常态。

              地产商里出口转内销的情况不多,大多数是去国外上市圈钱再杀回来,骨子里的行为还是带有鲜明的地域色彩,而且行内基本上也分的清楚。真正的香港地产商不仅仅是从香港来,很大一批甚至挂着不同国家的旗号回来,加拿大和澳大利亚的都很多。如果靠公司注册地来分辨开发商的属性,那基本上没办法分析了。

              通宝推:empire2007,西门飘飘,
              • 家园 用拆迁公司搞定钉子户是全国各地拆迁都通用的招数

                “如果是国内地产商,一般就各种歪招,逼其就范。如果是香港地产商,多半会找当地的“拆迁公司”拍出一百万,”

                那个地方拆迁不用拆迁公司的?当年乔四爷的公司就是拆迁公司,专门帮政府搞定钉子户的。

                这里新华网还有篇文章,

                http://news.xinhuanet.com/local/2010-08/24/c_12477977.htm

                “记者卧底拆迁公司 揭秘职业拆迁人如何让拆迁户绝望

                拆迁人

                老刘描述了一般拆迁的流程:当政府确定某一块区域划入规划拆迁范围后,首先会找一家开发商或投资公司垫资,把相关的拆迁款打入政府的监管账户,然后再对社会上有资质的拆迁公司进行公开招标。待该区域被完全拆除后,政府会又再进行一次净地土地招拍挂,此时就会有众多地产开发商前来竞标。中标的地产开发商就会将前期的土地拆除费用还给政府,最后再由该家开发商进行回迁房的建设及商业开发。”

                强制拆迁,其实是无奈之举。”老刘说。拆迁工作不完成,工程进度就只能一拖再拖。政府就急了,主管的政府部门也就睁只眼闭只眼,这时候,拆迁公司为了让人搬走,各种手段便可以说无所不用其极。

                  “报纸上经常刊登拆迁户被骚扰的事情,幕后黑手其实就是我们拆迁公司。”半夜偷偷砸玻璃、花钱找人堵大门、施工“失误”挖断水管电线、门口泼猪血、大便、丢死猫死狗,往住户家里放老鼠等手段层出不穷,目的就是为了消磨“钉子户”的意志,让他们自己受不了,主动在《补偿协议》上签字。

                  据老刘称,这样的小打小闹都尽量不伤人,花钱请来的一般是拆除公司的工人,或是社会闲散人员,也不乏一些带有黑社会性质的人员参与其中。“每请一人100元,实在要动手是300元,但一般都不会动手,目的只是要他搬走,没必要把事情闹大嘛。”老刘说。“你还不接受?行,我们坐在办公室里等着,你慢慢来找吧,磨到最后,拆迁户想不来签都不行了。”

                政府搞拆迁,也是出钱找拆迁公司搞定钉子户,也是为达到目的不择手段。这和你描述的港商有何不同?

                • 家园 不在于找不找拆迁公司,而在于做事的方式与目的

                  往好听的说,香港地产商在拆迁上比较注重整体效果。往坏一点的方面说,那就是杀一儆百。在小钱上可以不皱眉头,但花钱就必须立威。

                  港资比本土的另一优势,就是几乎可以不在乎黑社会的反噬问题。国内的开发商,无论在本地还是在外地,都有大量被黑社会反噬的案例。

                  由于香港地产商现在名声实在太臭,目前某些地方政府,比如河北某些城市,已经开始限制港资公司拿地。

                  • 家园 兄台说的很有道理

                    拖拉机兄说的有道理,其实您说的也很明白了,有的人实在不明白或者装着不明白也实在没办法。经您一提醒也还真是,真港资地产公司确实没几个认真做事的,到是华润中海之类的认真的多了。这个还望多说几句。

                    • 家园 地产没什么特殊的,就是买房子买大公司的

                      大公司总会有亮点:万科的物业好,户型在三十五岁以下很有竞争力;华润、中海的质量好,华润的物业很棒;龙湖的样板间做的不错,龙湖物业的景观维护好;星河湾的高层豪宅做的不错。以上几家,没说它好的地方,一般也不会差。

                      其实只要是上市公司,或者有二十家以上的在建项目,通常都不会在房屋质量上做太多文章。因为大公司通常靠规模效应和规模效应的衍生效果挣钱,不会太在乎房屋本身的建造成本,其原因就是在建造技术和管理规范化之后,再省也不会太离谱,从成本上会对质量有一定的控制。当然,某些靠速度取胜的开发商,比如现在足球的那位老大,和之前足球的那位老大,在房屋质量上就多多少少容易忽视一点,不过一般也都过得去。

                      至于哪些公司的房子要小心,还真的没法说。说几个典型现象吧,一种是一锤子买卖的,捞一票就消失,比如相当规模的港资投资公司,比如一不小心碰上块地的;一种是有且只有三四家分公司的,刚刚发展起来,一方面还没有稳定的制度与人马,同时也没有知识积累,导致公司高层还在抠门不得要领,而刚提拔的经理人们却没有制度可以约束,这种企业领导下的产品质量就可想而知了。后一种公司其实是每个公司成长的必经阶段,几乎各种成熟大公司都是这么走出来的。

                      ps,也不是说每个大型公司房屋质量都好。但我没办法一一列举。毕竟我还是得在这个行当混口饭吃不是?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10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