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西河

主题:【原创】也来谈谈“忘情康夫,自此绝迹江湖” -- laska

共:💬68 🌺437 🌵39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5
下页 末页
    • 家园 上午

      写了一大篇回帖,想想算了,有些话不说也罢。

      只希望忘情兄弟能从这件事里学到点什么,未必是坏事儿。

    • 家园 另外,中国那么大的官僚队伍,出几个SB,不丢人

      省里的副厅都是人精?----没有例外?

      不要说裙带关系上来的,就算正常程序选拔的都不能保证不出问题。

      有个邻居的父亲,是帝都城六区某区的副区级退休。这不过年吗,互相请吃饭,老头跟我们讲了不少官场笑话。比如某人,大忽悠,忽悠了好多年,某届区长是女高知,被他忽悠住了,给了他个机会----土地局副局长。乖乖,帝都城六区某区土地局,这位老哥实在是烂泥扶不上墙,最后的下场是“永不录用”;还有一个,街道的团委书记出身,没啥背景,不知怎么某了个规划局副局长,后来是实在不能够胜任,整到奥运打杂,奥运完了后接着打杂,专业打杂...

      老头最后说了一句话,“不要看不起任何人。这些年,我看到过太多啥都不会啥都不是人,一夜之间走上关键岗位...”

      当然,我是小人物,副厅级的领导没见过几个。

      其实国外也是一样,反正我见过几个。太晚了,就不举例子了。

      • 家园 不是人精,也不代表忘情可以这样说话

        面对具体的一个人在没有证据的情况下说对方“以权谋私“已近于诽谤了。现在又管得这么严,你当那位仁兄不担心仕途有难?

      • 家园 补充一句,正如老爷子所说:不要看不起任何人

        虽然所谓“一夜之间走上关键岗位”基本属于笑谈,现实中不太可能发生,但能走上关键岗位的人,都肯定有他自己的本领和优点。

        而且,千万别把这种“本领和优点”仅仅理解为“忽悠”或“吹拍”,否则,误判并吃亏的,很有可能是自己。

        • 家园 如果告诉您说,某一夜之间披上军装,肩扛将星,您还会觉得是

          笑谈?

          我们不能低看某些上位者,也不要太高看某些上位者。精英淘汰和逆向选择,是目前的共识。

        • 家园 我一向认为,拍马屁也是本事

          其实最大的本事是投胎;命好也是本事;

          • 家园 某种意义上拍马屁确实是本事

            领导也不是笨蛋,是只会拍马屁还是真会做事,是分的清楚的。

            能上位的,拍马屁顶多算是附加能力,做事情落实上级交办任务的本事肯定是有的,否则领导也不是开善堂的,老让领导吃药背黑锅,领导没这个义务。

            既能把事情做好,在和领导相处过程中让领导舒心满意(至少不闹心),岂不是比只会埋头做事更好?这不能简单归为拍马屁,情商高本身也是能力的一部分。作为下属,除了基本的做事能力,能够在领导面前更多展示自己,或者和领导建立更好的个人关系,都是正常的情况。这种道理,任何一本职场启蒙读物都会讲到。

            任何一个团队都不会欢迎刺儿头型的人物,如果团队领导有能力驾驭当然最好(但别指望领导会真心的喜欢并提拔重用),否则只能将之排除出团队,以减少对团队的负面影响。除非这个人某方面能力是团队必须且一时难以替代的,当然,一旦可以替代,依然会被排除出去。

            至于投胎的问题,人的出身无法选择,不能说出身好一点就带有原罪。出身好一点的人,从小受的教育,经历,以及人脉关系确实有先天优势,只要本人具备基本的能力,并且有上进心,更容易脱颖而出也是正常的。

            所谓命好其实是个机遇的问题,无论何种人,都需要机遇,这玩意儿实在太玄。

            但不管怎么样,能力还是基础,没能力,出身再好也白搭;没能力,机遇临头也抓不住。 但具备了能力,情商高一点,领导愿意培养,愿意给你机遇,也就更容易发展的好一点。

            • 家园 出身好也是人家老父母敢舍一条命

              把皇帝拉下马才给子孙铺了路。旁人光埋怨是没意义的。

              • 家园 差不多

                我还是那句话——人的出身不是自己选择的。不能因为出身好,就认为有原罪。

                其实除了天赋异秉,人的能力都差不多,在能力差不多的情况下,由于家庭环境导致的性格、情商、待人处事之道、人脉资源这些,都会成为额外的加分因素。

                家庭出身比较好的人容易脱颖而出,绝大多数都没什么黑幕。

                但“穷人”家的孩子也有自己的优势,能吃苦,有目标,有更强大的动力,听话肯干,这些也是很多出身一般甚至贫苦的官员能够一步步走出来的原因。

                归根结底,还是靠个人的能力和努力,把其他的说成决定性因素,要么是无知,要么就是找借口。

                我以前呆过一个单位,现在中层干部(处级)中70后已经占了很大比例,其中既有干部子弟,也有平民子弟,甚至是来自外地小城市的,都是近10年里提拔起来的,但他们走上这个位子,都是从小科员一步步成为部门业务骨干,得到普遍认可,也用了10年左右的时间。

                • 家园 与其埋怨认命,玩命上进才是根本。

                  那怕走极端当黑社会,给捕给杀也拼个三、四代,换顶红顶帽子儿孙戴,也出身好了呀。如果不想上进也可以,那就知天乐命好了。光埋怨袖手当清客无所贡献最要不得。

        • 家园 的确如此

          尤其是到了一定级别,目测正处以上。大部分,或者说基本就不会有草包。草包一般在调研员队伍里了。

          就是拍马屁,别说不屑,有几个能有那份柔软的身段呢?能刚能柔,是成事情的基本条件。而且是对想发火的人柔,对想扶一把的人刚。

          这种对心灵的煎熬,不是我们所能想象的。

          想必,忘情在阅读眼神方面,还有所欠缺。

          • 家园 我自己的判断

            只要所在的单位或体系有相应的空间(比如,厅局级的单位),靠个人能力和苦干,无论出身背景,是可以往处级冲一冲的。

            处级再往上向厅局级冲击,通道必然是更加狭窄,竞争也更加激烈,能力还是要,但更多可能要拼人品(机遇、运气)和人脉(关系)了,这其实也正常,因为归根结底,任何事情都是在和人打交道。

            厅局级再往上省部级,那就是政治范畴里的人事安排了,没那份心气和能力,混混厅局级就可以了。

            不管怎么样,能力还是基础。

            调研员(调研员是处级的,局级就是巡视员李)的情况比较复杂,有的年轻的,是应该提拔了,但是没位置,先解决个职级,今后有机会好安排;有的就是一些老同志没有功劳也有苦劳,退休前总要解决职级问题,所谓草包,在这部分里比较多。

            但总的来讲,绝大多数能力上还是可以的

      • 家园 当然会有例外,但例外毕竟是小概率事件。

        中国的干部选拔制度实际上决定了能被提拔到相当层级的干部,在能力方面总体上是有保障的。

        反倒是西方选举制度下的官员更荣誉靠忽悠上位(主要是指政务官)。

        很多人以为只要领导喜欢,庸才靠拍马送礼也能走上高位。这种情况不能说没有,甚至不少,但能步步上行,主要还是靠能力。甚至某种意义上讲,送礼买官之类的行为,也是为了从竞争中脱颖而出而采取的竞争手段(只不过是不正当手段罢了)。

        一个简单的逻辑是,领导也需要做出成绩(政绩),这就需要手底下的人确实能够做事,只会吹拍不会做事的人,从我个人的判断讲,能到科级就很不错了,再往上就很难混下去了。话说回来,又会做事,又让上级舒心的下属,谁都喜欢的。

        你提到的几个例子,我也来简单分析分析。

        那位老爷子,帝都副区,直辖市的副区,相当于省里的副地市,平调的话,可以担任帝都某市局的副局长,在直辖市不算很大的官。

        当然,到老爷子这个层级,对下面干部评价的标准和我们是不一样的。比如大忽悠忽悠住了女高知的副区长,给了一个区土地局副局长。其实就有不少内容可以分析。

        首先,区土地局副局长是副处级,就是说这个大忽悠是从正科提拔起来的。 那这位大忽悠大概只有两种可能,一是从土地局的科长就地提拔,一是从区政府所属处级部门中的正科干部中提拔,除了以上两种,似乎不太可能有其他途径。

        从你说这位大忽悠忽悠住了副区长,我感觉这位仁兄可能是比较有思路、有想法的,让区领导比较欣赏,所以我个人感觉这位更有可能来自是区府研究室之类的部门。

        这类干部,搞研究,写报告水平是有的,但是不是适合到基层职能部门去做具体的工作,可能就会有短板。这也很正常,从上级机关下去做基层领导的情况也很多,都会有一个学习的过程,边学边做,大多数还是胜任的。

        至于这位老兄最后得到了一个永不录用的评价,我觉得肯定是创了什么大祸,或者是很大地得罪了主要领导,因为这种评价是非常特殊的,而且一般是不会作为正式评价的。 所以我觉得其中肯定有特殊情况,需要具体分析。

        更何况,此类“永不录用”的评价带有很强的主观色彩,不太可能是集体评价,即便得到此类评价,也未必说明这个干部就真的不行。

        我认识一位老哥,按这位老哥自己的说法,他早年有冲劲但不成熟,也是有什么说什么,做起事情来有点不管不顾,甚至不顾领导感受的,他说他是后来才知道,曾经有位领导给过他“此类干部不得重用”的评价,但后来他的发展也算不错,曾经担任市属某委的宣传部门副职,新闻发言人,提正县处因为机关里不好安排,没有合适的位子,安排到某国企做党委书记,方方面面工作也是风生水起。

        所以,此类评价未必能反映真实情况,可能还是一个是否合适的问题。

        还有那个街道团委书记。如果是帝都的,街道团委书记副科已经不错了。而能做到规划局副局长,即便是区规划局,也是副处,其中还是有必须跨过的台阶。街道团委转岗,一般就是转到街道的科室里做副科长或者科长,而从街道的科长直接提拔为区职能部门的副局长,几乎是不可能的(就像一个局土地局的科长,几乎不可能直接提拔为市土地局的副处长),期间必然还在别的岗位上经受过历练并得到认可,所以,并不能简单地认为就一定是能力问题。实际上,从一个几乎不入流的街道团委书记,能一步步(绝对不可能一夜之间)走到区属局的副局长(副处级),肯定是有其自己的优点的。

        而且所谓到“奥运”打杂,我的理解是到奥运期间的一些临时机构,而且让一位副处级干部去打杂的,那又得是什么样的机构?就像魔都世博期间有世博局,成员也是从各单位借调的。而且像奥运、世博这种重大,关乎地方主政官员前途的工作,是不太可能把没用的人调过去的,否则出了问题可比一般业务工作上出问题还要严重。一般这种借调,要么是有经验的老同志,要么就是准备培养的年轻干部。

        至于奥运后还打杂,我的理解是继续借调中。这个其实也正常,像魔都世博开完,拉拉杂杂收尾工作也持续了很久,总要有人去做,原先的奥运世博专设机构,也有可能就地转成其他机构。至于持续借调对个人发展是否有利,是个没有定论的问题,也许到时候安排得会比原先的岗位更好,说不定提上去了也没一定。

        通宝推:贼不走空,
        • 家园 感觉您在写命题作文,认真得让俺不好意思

          如果是帝都的,街道团委书记副科已经不错了。而能做到规划局副局长,即便是区规划局,也是副处,其中还是有必须跨过的台阶。

          帝都城六区的街道是正处级,团委书记是正科级。直接升区规划局副局长怎么不可能?

          团省委副书记,副厅局级干部,相当于地级市的副市长级别,放在直辖市里不算大,但放在省里,已经是相当高的级别了。

          说实话,原文中您的这句话我没看懂。

          直辖市和省级别相同,为什么副厅放在直辖市里不算大,但放在省里,已经是相当高的级别了?举个例子重庆和四川,难不成副厅在四川是很高的级别,在重庆则不算大?

          那位老爷子,帝都副区,直辖市的副区,相当于省里的副地市,平调的话,可以担任帝都某市局的副局长,在直辖市不算很大的官。

          老爷子是副厅。

          按神仙驴的说法。团省委书记是正厅,第一副兼省青联主席是副厅,其他副书记如果不是明确(副厅级),则是正处级。

          刚才查了一下,团省委书记还兼着青联主席,第一副兼青联副主席。该副书记排名第二,也兼青联副主席,副厅、正处两可之间。

          从你说这位大忽悠忽悠住了副区长,我感觉这位仁兄可能是比较有思路、有想法的,让区领导比较欣赏,所以我个人感觉这位更有可能来自是区府研究室之类的部门。

          您猜得不对。大忽悠外号“QIN大吹”,经典的笑话是吹嘘岳父是海子里的老干部,结果穿帮。大忽悠原来是正科,这不算啥,省部级单位下边的衙门连蚂蚁都是副科。大忽悠忽悠住的是正区长。区长是女教授、出身高校,上任后和青年座谈,大忽悠夸夸其谈自己“革命战士是块砖,可以砌厕所,也可以砌人民大会堂”,给区长留下深刻印象。当副局长后的口头禅是“刚才xx市长找我了,...”这位仁兄没闯什么祸,而且换了几次岗,问题是经常让领导难堪,最后被“永不录用”。

          我的观点很简单,中国的官僚队伍那么大,出现SB很正常,越往上出现SB的几率越低,但是不是没有。我见过很多好官,上边说的帝都大爷算一个,以前一个邻居的父亲是东莞市前副市长,处得也很好;也见过SB,现在就有一个邻居是来自珠海的什么官,无论中国人还是外国人都没有人理他。

          我说的西方,主要指的是大公司(市值百亿美元以上规模)。这些公司官员选拔和中国政府官员类似。绝大多数素质很高,SB也不少,我见过总监(director)级别的SB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5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