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西河

主题:【文摘】王昆:民歌还是土点好 -- raindrops

共:💬5 🌺1 新: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1
下页 末页
  • 家园 【文摘】王昆:民歌还是土点好

    有感学院派民歌"洋"气太重

    王昆:民歌还是土点好

      “现在从音乐学院毕业的学生,都习惯把民歌唱得很‘洋’,几乎都是很高的发音。我想,学院培养的学生绝不能只是一种唱法,应该允许有特色的嗓音存在。为什么一定要把一个少数民族歌手改得唱不了歌呢?学院决不能排斥像才旦卓玛那样,出了校门仍然是才旦,保有自己民间味的歌手存在。”昨天下午,歌唱家王昆在上海接受采访时对风格趋同的“学院派民歌”表示了担忧。

      作为我国歌唱界的权威人物,曾主持东方歌舞团多年,并一举发现了郑绪岚、远征、朱明瑛等歌手的王昆在民歌界的地位举足轻重。昨天,已是80岁高龄的她专程为大型音乐舞蹈史诗《东方红》交响合唱音乐会在上海的演出前来造势。从4月28日到5月4日,这个盛演不衰的剧目将在东方艺术中心连演8场。作为当年首演阵容中的领军人物,王昆受邀为其中的《农友歌》担任领唱。昨天,尽管身体因腹泻有些微恙,但一袭红毛衣的王昆站在《东方红》的红色幕布前,依然是精神矍铄。

      由于近年来,通俗唱法不断“渗透”到民歌中的做法被广泛使用,有关“民歌已变味”、“民歌趋同”的争论一直不休。当记者询问王昆,如何看待这一现象时,她毫不讳言“民歌洋化”的现实:“现在很多从音乐学院走出的学生几乎都是一种唱法,习惯将音唱得很高,我觉得这样不好,还是应该百花齐放。”

      王昆坦言,目前在民歌圈中普遍存在着“追求证书”的观念,认为没有音乐学院的证书,就意味着找不到好工作,因此迫使很多人进入学院。但在现行的教育模式下,往往习惯把学生往一个模式上套,或是跟随某位老师固定在一种派别,或是一味炫技,在民族唱法之后硬生生加入“美声”的尾巴。在这样的氛围下,一些极具特色的嗓音常常得不到应有的重视,甚至也走到了“求大同”的道路上。

      王昆认为,目前许多少数民族的歌手进入专业院校学习后,往往就被改得唱不了歌了,失去了原有嗓音的特色,本应是百花齐放的民歌界变得单调起来,其实对于这些歌手而言,学院证书并不是惟一,最关键的是要坚持自己的民间味。

      王昆介绍说,1954年她曾在前苏联专家的要求下改用俄罗斯唱法,尝试了两年后最后还是放弃了,“因为我发现,再这样唱下去,自己的特色就没有了,我坚持要用原本自然的嗓子唱歌。”王昆表示,学院对于有特色的少数民族歌手,也应该提供自由发展的空间,她举例说,以《山路十八弯》而为人熟悉的歌手李琼,曾在参加歌手大赛时因为不符合传统的民歌评判标准而意外落马,“比赛揭晓时她一个奖都没得到,但评委们觉得她的嗓音很有特点,实在可惜,临时给了她一个‘群众最喜爱歌手奖’。其实,像李琼这样具有特点的歌手,民歌界应该让他们占据一定的位置,学院决不能排斥像才旦卓玛那样,出了校门仍然是才旦,保有自己民间味的歌手存在。”

    作者:高磊

    来源:《新闻晨报》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1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