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西河

主题:谁是大汉奸,继续比较袁崇焕和汪精卫(完成) -- 王威

共:💬43 🌺30 🌵13 新: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3
下页 末页
  • 家园 谁是大汉奸,继续比较袁崇焕和汪精卫(完成)

    汉奸的标准怎么定呢。

    1、看人物是本心

    也就是袁崇焕从出生到议和前的种种表现。

    这一点上,汪精卫交出的成绩单比袁崇焕漂亮多了,早年当刺客,然后是孙中山之忠实信徒,孙遗嘱的书写者。在贪污系统化程序化的国民政府,能够保持清誉。原汪精卫之本心,那肯定没有人想到他以后会做汉奸的。

    但是袁崇焕就不一样,他好好的文官不做,却私下离开公职,跑去辽东考察前线,这在儒家系统,就是典型的冒险分子。诛杀毛文龙,不走程序,更是跋扈的显证。

    这里,有个网友帮我补充了一条论据:

    汪精卫在离开重庆出走河内之前,曾有一封信留给蒋介石,最后写的是“今后兄任其易,而弟任其难” 普遍认为汪兆铭的解释是――在本位工作上坚持到底,大不了一死殉国,这一点容易做到;而将个人的一切抛开、甚至不惜自己的名声,明知岂不可为而为之,这就比较难了。 可见汪不是不知道自己在做什么、在冒什么样的风险。知道还肯去做,就是出于勇气、而不是出于贪欲了...... 以动机论人的,有此一点就够了吧!

    3、看当时伦理道德

    从现在表面上看,好象袁崇焕不能相提并论汪精卫,但在明朝,我这么说吧,明朝是皇权集中,与士大夫共治国家,蛮夷之辩高度发达,这会出现两种情况,一是:即便贵为君主,也不敢不能去议和。因为天下不是皇帝一个人,士大夫也有份,失去士大夫的支持,那皇帝就什么也不是了。所以崇祯皇帝一直想议和,议到李闯进了城也不敢直接放在庙堂上讨论这个问题。那么我们现在看看袁崇焕是什么身份,就是一个边臣(地方军区司令官,还不是国防部长呢),他有什么权柄去议和,没有。即便议和成功,也是死罪一条,因为侵害了皇权,这么说吧,比如现在中日打战,中国的国防部长没有资格私下的独自的去和日本议和,这是什么行为呢?不是汉奸是什么。我甚至可以说袁崇焕就是连当汉奸的资格都没有。

    再看汪精卫的情况,他从出生到投敌是什么时代,是“礼崩乐坏”的时代,也就是说,他看的太多,这个政府刚刚上台,明天就跨掉,这样动荡的时代,原来的判断标准都已经失效了,很难叫人培养去效忠一个政府的心,因为这时候,在乱世中,国家和政府并不是联系在一起的,也就是说,我爱国,但不一定是要效忠某一个政府,这和明末有很大的区别,因为每个臣民都知道向朱皇帝效忠就等于爱国,这就是为什么赵构和金国议和,割让土地,却没有被人视为汉奸一样。而汪精卫又是国民党元老,他是完全有资格另立中央。

    3、看事件的影响

      袁崇焕表面上看,确实是抗击了后金。但是,他的影响力并不能影响整个国策。明末国家的坏,并不是小小的边事上的胜利就可以解决的。也就是说,即便袁崇焕成功的把后金一窝端,但是,还是不能改变整个大局。

      汪精卫却是建立了南京政府。

      事实上,汪精卫给了中国人加了一个保险:抗战胜利,有蒋介石的国民政府,这个政府把自己绑在盟军的战车上。抗战失败,则有汪精卫的南京政府,这个政府则绑在轴心国上。

      

      所谓上战谋国。善除患者,理于未生;善胜敌者,胜于无形.这是什么意思,就是,当你看不清楚形势的时候,就要做好准备了。

      要知道,第二次大战,不是局部战役,而且无数个国家卷入,变数极多,各种民族因素、种族因素混合在一起,更不用说由此派生出的各种利益。而不论站在那边,都是一荣皆荣,一损皆损.

      大家现在一说起来,好像盟军必胜,抗战必胜,然后站在这个前提上,大放马后炮。

      实际上,二战时候,即便是最强大的国家也不敢想的这么轻巧。认为自己必定胜利。

      那么再回头看,看汪精卫早年的行迹,汪精卫的本心,绝对不是想做汉奸,否则他上半辈子的革命事业,有何意义。(这是原其本心)

    一个人爱国,爱到什么程度,才算爱呢,我觉得,应该是身有大勇,分辨局势,不以个人荣辱为怀。从这点而言,袁崇焕是明知不可为而为之,完全是侥幸心理。希望在他暗中铺路的基础之上,然后让朝廷接受这个事实。他也是士大夫的一员,怎么会不懂议和在朝廷通过的可能近乎零呢。他难道会不知道文官集团舆论的力量,和议一开,自己在国人眼中,已经是汉奸了。

      那么再看汪精卫建立的南京政府,如果二战,是轴心国胜利了呢,中国还照样成为战胜国,还是照样能够存留下来。因为他的政府法统是轴心国承认的。

      也就说,不论中国是抗战成功,还是抗战失败,都不至于亡国。

      总之,乱世中的政治家,不能一一城一池之得失、领土之增益减损去论定功绩。特别是到了晚近的现代史,每个国家每个民族的命运联系的是那么的紧密,每一个考量,都需出自于全盘性,才是正理。否则太祖单单割让外蒙这一条,就足以做上大汉奸的位置了。

      

    • 家园 关于你对轴心国获胜的假设

      重庆政府与盟国的关系大家都知道。汪伪政府与日本是怎样的关系,其在中心国内的地位如何,对战后利益有何规划,希望能提供史实。

      • 家园 资料

        1938年8月29日至9月4日,梅思平与近卫首相的私人代表松本重治在香港进行了五次谈判,初步确定了日本政府以“不要领土,不要赔款,两年内撤军”为条件,支持汪精卫搞和平运动。梅思平将日方的内容转交汪精卫,汪精卫同意在此条件下出马主持和平运动。

          1938年10月22日,汪精卫与周佛海、梅思平、陶希圣、陈壁君等人秘密召开会议,讨论和平运动的具体计划。当时他们计划的“和平运动”分五个阶段:一、汪精卫离开重庆,在外地宣布下野,脱离国民政府。然后日本政府立即发表声明,提出不要领土,不要赔款,两年内撤军的条件,倡议与中国进行和谈;二、汪精卫以个人身份发出响应日本政府的和平倡议,建议国民政府接受日本的条件和平停战;三、云南等地的地方实力者通电响应汪精卫的和平号召,在云南等日军未占领地区建立新的独立政府;四、日本承认新政府并与新政府进行和平谈判,日军撤退回长城以北,将日军占领区转交新政府;五、新政府统一全国,实现中日两国间的真正和平。

        1938年11月12日,汪精卫派梅思平、高宗武等人为代表,日本派影佐帧昭、今井武夫等人为代表,在上海虹口公园附近的“重光堂”举行最后谈判,双方经过8天的讨价还价,最后达成了所谓“重光堂协议”。(一)缔结华日防共协定,内蒙为特殊“防共”地区,日本在“防共区”驻兵。(二)承认(默认)满洲国。(三)日本废除在中国的治外法权,归还日本的在华租界。(四)华日经济提携,在开发利用华北资源方面,为日本提供特殊方便。(五)补偿因事变而造成的在华日本侨民所受的损失,日本不要求赔偿战费。(六)恢复和平后,日军在两年以内撤军。

        另外还有一个极为重要的问题,就是日本军方对中国分而治之的战略。日本军方感到一个统一的大中国对日本总是一个威胁,最好的消除中国威胁方法就是把中国分为数个国家“分而治之”。日军先在东北制造了一个满洲国,又于1937年12月在华北制造了一个以王克敏为首的北平中华民国临时政府,再于1938年4月在长江下游地区制造了一个以梁鸿志为首的南京中华民国维新政府。日方本来计划汪精卫出面建立一个局限于云南两广的地方政府,而汪精卫坚持必须撤销梁鸿志和王克敏等的地方政府,由汪精卫的中央政府统一领导中国。由于汪精卫在此问题上态度十分坚决,日方最后让步同意汪精卫的新政府统一领导中国。

        汪精卫“主和”难,日本的“主和派”也阻力重重。由于这次发表的声明是正式声明,需要陆、海、外务三省协商后拟成正式文本,然而首先在最重要的参谋本部发生了意见分歧,参谋本部的要员坚决反对明确指出日本撤兵的日期,声称战胜国万不可做出向战败国许诺撤兵日期这样有损于国家威严之事,这样做太对不住前线浴血奋战的士兵。最后近卫向强硬派妥协,在声明中删去了“重光堂协议”中最为重要的日本撤兵一项。近卫在得知汪精卫于12月19日到达河内后,于1938年12月22日发表了第三次对华声明。

          日方和平运动的发起者之一犬养健在他的回忆中,评论近卫的第三次对华声明时说:“不要求领土,不要求赔款,归还外国租界,撤销治外法权等,如果按照重光堂会议的精神发表,确实会引起中国人的共鸣。可是,这次声明竟把最为重要的撤兵约定忘得一干二净,实在让人担心汪精卫和平运动会走上歧途,我深感失望。”日方和平运动的另一个发起者西义显听到近卫修改“重光堂协议”内容的声明后感叹说:“日本把汪精卫欺骗了”,松本重治对近卫的声明内容也感到愕然:“感到和平运动的未来已经出现了暗影”。

          汪精卫对近卫修改“重光堂协议”内容的声明也深感不满,但他亲身体会“主和派”的艰难,近卫发表这样主和口气浓厚的声明,也一定有他的难处。虽然近卫声明删去了最为重要的撤兵内容,但在不要求领土、不要求赔款、归还外国租界、撤销治外法权等方面基本上符合“重光堂协议”,所以汪精卫决定按重光堂协议的规定,发表声明响应近卫的和平倡议。

         日本近卫首相在1938年12月22日发表的第三次对华声明中,尽管没有提到撤军,但在不要求领土、不要求赔款、归还外国租界、撤销治外法权等方面基本上符合“重光堂协议”,所以汪精卫还是按照重光堂协议的密约,于1938年12月29日发表了响应近卫声明的“艳电”。但汪精卫万没想到近卫内阁居然在他发表“艳电”5天后的1939年1月3日宣布总辞职,由于“重光堂协议”是汪精卫和近卫首相之间的密约,近卫辞职就使汪精卫的和平运动彻底流产。日方的和平运动参加者影佐帧昭等人也不满近卫的做法,影佐说:“近卫竟奇怪地干出这种事,他把汪先生这样的中国元老拉到河内,自己却立即辞职,简直没有一点国际信义。”

          在轮船尚未到达上海之时,汪精卫就对影佐祯昭和犬养健说:“到今天为止,我们的方针一直是以国民党为中心组织和平团体,用言论来揭露、指责重庆政府对日抗战的错误,宣传中日和平以拯救中国、拯救东亚,扩大和平运动的阵营,从而使重庆政府改弦易辙。原来设想在西南日军未占领的地区建立一个和平运动基地,但自从我离开重庆后情况发生了变化。现在我的想法也有了改变,我想不如推进百步,索性建立一个和平政府,通过日本政府对中国和平的诚意,用事实来证明抗战已毫无意义,从而促使重庆政府转向和平路线,这样比较适当。”

          汪精卫提出建立政府一事大出影佐等人的意料之外。当时日本政府只是吩咐影佐帮助汪精卫建立一个“反共救国同盟会”的民间组织,并没有设想汪精卫在日占区建立政府。所以影佐为难地说:“诚然,这也确是一个好办法。但是事实上我们只是受命专来帮助先生转移到安全的地点而已。关于现在您所说的话,在公务上我没有答复您的资格。不过作为和平运动的同志,我还是发表我的意见。我认为,首先要看日本政府是否彻底实行近卫声明,这是前提条件。假如日本政府在这个态度上有所改变的话,那么先生的这个新建议将会完全失败的。我作为一个日本人说这样的话,不免有些奇怪,但这的确是一个需要慎重行事的事。”

          汪精卫说:“我也有同感。比如说,重庆政府还不信任贵国,他们认为日本嘴上说得好听,实际上心中所想的却完全相反。各地希望和平的同志如今踌躇不前,也是出自同一理由。近卫声明是否实行,这是我们和平运动的分歧点。”

          犬养健问:“不知汪先生在组织新政府时要向帝国政府提出什么要求?”

          汪精卫说:“主要是希望日本政府坚持实行近卫首相的声明,如果不能践行声明,我必将遭到国人的讥笑,认为我是受日本的欺骗而离开重庆的。重庆方面也更不会相信日本政府,认为贵国口是心非,不守诺言。”汪精卫还说:“倘若将来贵国政府要利用我们新政府的兵力,把我们看作日军的一翼,让我们与重庆军队作战的话,势必会引起内战,造成同民族间的流血牺牲,这是绝对要避免的。我们的最终目的,并不是要打倒重庆政府,而是在可能的情况下与之合作。这一点与所谓的反蒋运动有本质的区别。”

          汪精卫又说:“对于中国人来说,抗日论也好,和平论也好,都是爱国心的表现,都是以不同的形式热爱国家。从另一方面来说,抗战论总容易让一般的中国人接受。与之相比,和平论几乎就等于卖国论,是很难让人接受的。从现在中国国民的心情来讲,哪怕是内地的一、两个省份因抗战而生存下来,人们也会确信,它将来必定成为国家振兴的根据地。这种主张最容易使血气方刚的中国青年热血沸腾。但是倘若青年们没有这样旺盛的精神,中国的将来和亚洲的将来也就令人担心了。由于这些缘故,在我们和平运动的征途上会遭受到相当的责难,要经常不断地被骂为卖国贼、汉奸,但我已做好挨骂的思想准备。我所盼望的只有一件事,就是日本的政策能按照与我们约定的那样在中国广泛宣传,到那时我们所经历的苦难,才会放射出异彩。我们在那个时候才能与抗日的青年们见面,互相笑著说明以前各自所走的不同的道路。”

          影佐祯昭被汪精卫的话深为感动,在他的回忆录《曾走路我记》中,给予了汪精卫最高级的赞词:“汪氏的行动表现出他对支那、对东亚的热爱和赤诚,其崇高的精神、高洁的人格连鬼神都会为之感动。我除了真正地敬服感佩以外还能有什么呢?”

          不管怎样,汪精卫提出建立政府的“主动出击”,使日本政府一时感到为难。日本对中国的方针原来是分而治之,因为一个统一的大中国对日本总是一个威胁。日本于1937年12月在华北制造了一个以王克敏为首的北平中华民国临时政府,再于1938年4月在长江下游地区制造了一个以梁鸿志为首的南京中华民国维新政府。日本并不打算在日占区建立一个统一的中央政府,所以对汪精卫提出在日军占领区建立政府的计划并不感兴趣。但汪精卫毕竟是中国政坛上的超重量级人物,日方还是认真考虑了汪精卫的建立政府设想。

          如果说日本人扶持汪精卫在日占区成立一个傀儡政府,倒不如说这个傀儡政府是汪精卫尽力“争取”而来,而且是来之不易。日本人一方面怀疑汪精卫搞和平计划是中国人的诡计,试图以此来缓解日本的军事压力。另一方面,日本也怀疑汪精卫等人对日本的忠诚,尽管重庆开除了汪精卫等人党籍职务,但汪等原国民党人与重庆国民政府的高级官员仍有各种难于切断的千丝万缕联系,日本人担心汪精卫等人会在关键的时候反叛,会把日本的军事机密传递给重庆。事实上抗战期间重庆政府正是通过汪精卫政府获得了大量的军事情报。

          日本人要在日占区建立一个傀儡政府,最重要的考虑之一就是傀儡政府对日本的忠诚可靠程度。从这方面来讲,王克敏、梁鸿志等人显然比汪精卫更加可靠。日本从刚开始就没有考虑过让汪精卫在日占区成立政府,只是希望汪精卫在日军未占领区成立政府。多亏影佐侦昭等和平运动发起人尽力奔走,向日本领导层说明汪精卫的诚意,最后日方才同意汪精卫成立政府的要求。

          汪精卫本来性格清高,对金钱权力看得并不是很重,自动放弃了多次争夺权力的机会。但这次汪精卫却一反常态,竟然“别人不请我自来”,争著在日本人手下作一个傀儡政府的领导人,让人感到有些不可思议。难道汪精卫真是出于一种责任感,怕别人“卖国”把国家卖完,自己亲自来搞有限度的卖国?汪精卫的确说过:“别人去送国还不如我汪某去送。别人送国是没有限度的,而我送国则有限度,不能让他们把国都送完。”

          不过从另一方面来看,汪精卫也许因为被人们所误解而难过。蒋介石不采纳他的和谈建议,他不得不出走重庆,在中国人的土地上建立一个新政府,和日本达成和平撤军的协议,救百姓于战火之中。这本来是一个可行的计划,他本人也不会因此被人们耻为卖国求荣的汉奸。可是没想到日本人临时变卦,收回了撤军的承诺,把汪精卫推进了汉奸的行列。

          对此汪精卫是有苦难言,在当时他无法向别人解释清楚他离开中国是被日本人欺骗了。如果汪精卫隐遁欧洲,等于默认他干了卖国之事而出逃欧洲。汪精卫想干点什么事来进行挽回,因此汪精卫才迫不及待地要建立一个政府,想作一些对中国有益的事来改变人们对他的看法,澄清人们对他的误解。可是汪精卫的努力反而起了相反的作用,越陷越深,越洗越黑。政治仕海险处丛生,一步走错,当年最让人尊敬的革命老英雄就变成最大级的卖国贼。

          不过从客观来看,在1939、1940年时,德意日的势力正如日中天,很多人都认为德意日要夺取世界领导权,至少要平分世界。假如当时日本和德国联手首先打败苏联,逼和英美,中国的命运就很悲惨了。如果历史真的走到这条路上,没有汪精卫在敌占区成立的统一中央政府,中国就要被分裂成几个国家了。

        • 资料
          家园 汪的底线

          根据你所提供材料,汪可接受日军无限期占领中国,只要日本承认其中央政府。

        • 资料
          家园 这个文章不可能是论证你的观点的证据,

          相信侵略者,天真了。

          苏德互不侵犯条约,日美互不侵犯条约,都是废纸,日本人就对中国人好?简直就是胡说八道。

          在写下去,我就要骂人了!

    • 家园 当时慷慨歌燕市,曾羡从容作楚囚。恨未引刀成一快,终惭不负少年头
    • 家园 单说汪精卫,是有点道理

      但是怎么解释伪军帮日军一起打抗日的军队呢?

    • 家园 王威,你不是说你不再来了吗?怎么又跑回来了

      看来我没猜错啊,那好,你跑回来,我迎头给你一个臭鸡蛋。

      至于你写的东西,无非就是把你知道的那点东西,全罗列出来就完事,不值一辩。


      本帖一共被 1 帖 引用 (帖内工具实现)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3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