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西河

主题:【原创】读《寒门无贵子》有感 -- txq2013

共:💬196 🌺915 🌵8 新: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14
下页 末页
        • 家园 读书怎么会无用呢?

          “人生简单快活是一世,攀登高峰,追求享受也是一世,在这些人生目标之间,并没有高低之分,都应该予以尊重”这个我很能理解,有时候我也这么想。但“读书无用”这点我不赞同。我比你大一点点,不过早毕业好几年,也是农村出来的,大学4年的学费里有一年是借的,两年是助学贷款,大学时觉得宿舍旁边的蛋糕店里卖的2块5的蛋糕太好吃了,我现在仍然记得当时的感觉,但大学四年我就鼓起勇气买了一次而已,从这个角度说,我也是寒门出来的。但对我来说,就是读书改变了我的命运,我现在可以在广州这样的大城市安家,有一份待遇还算可以的工作,还可以把父母接过来生活,我要是不读书,现在要么还在哪里的工厂打工,要么在老家种田呢,命运会大不同。你父母当初逼你们上大学,只是想要把最好的给你们,希望你们将来过上更好的生活,而不用像他们一样天天为生活奔波劳累,尽管最终的这个结果他们没有意料到,但他们至少当时没有选择一个对自已更easy的路,而是选了一条很苦的路,说他们没有“兼顾孩子们的人生目标”我觉得不对。

          其实后面一位河友总结得很好,你这是“因为一时遭遇放大了历史和现实的困境”。我也有类似的经历,给你借鉴一下。我有一两次遇到过稍大的挫折,那时我会变得很悲观和消极,开始怀疑很多东西,甚至时不时的就想人为啥活着这样的问题;而对将来要过什么样的生活这点,也老想不如回老家算了,就算种田也挺好(实际上我对在夏天插秧的日子一想就觉得怕)。但经历一两次这样的事之后,我就知道那只是在某个阶段的自已陷到一种悲观情绪中了,人生没有过不了的坎,一旦过了,再回头看时就会笑自已,当初怎么会有那些乱七八糟的想法。就算实在过不了自已想要的生活,但退一步的话也可以过上还不错的生活的,这就如你说的,不过也不必要退那么远,过了这个坎就知道了。

          就具体事来说的话,“毕业之后,攀登社会阶梯失败,仍然是在外打工度日,县城房价也是几十万一套,买房几乎为奢望,结婚更是惆怅”,我觉得“攀登社会阶梯”这个不好说,但买房结婚这个都不难的,刚毕业时收入肯定很低,跟工资相比那些房价对自已来说真的就是个数字,过几年等工作或事业走上正轨了,收入就慢慢可以够得着考虑买房甚至买车了,结婚的话更不是问题,城市里穷人海了去了,不要求有房的女青年也很多,只是生活稍微紧一点点罢了。我的经历其实就是如此,04年在武汉时看武汉汉口一个楼盘房价3000多,我还觉得订这价钱的人脑子有病呢,不过前几年我在广州也买房子,只是买了一个离市区非常远的二手楼,也需要爬好几层楼梯,我就安慰自已,我穷人没钱,但有时间有力气嘛。最近几年房价又涨了不少,可能你要买房会更难一点,但努力一下+稍微降低一点要求,仍然是可以的。

          希望是有的,解决问题的路子也是一定有的,只是路从来不easy,像你父母学习,不必悲观,勇敢面对,该过去的都会过去,想要的都会有的,与你共勉。

          • 家园 非常感谢,不过我真不是来求安慰的

            你讲的很实在,也说出来我们这一代年轻人当年在前进与后退之间共有的选择困惑,读大学,回家种田,进厂打工。

            有感于社会上忽悠的人太多,希望大家就此来理性的论证一下效率问题:18岁左右就去就业或再坚持5年去读完大学再就业何者更好?

            所以才有人生目标的问题(渔夫与富翁,中国版的是陶渊明的悠然见南山)。很多人是愿意当个悠哉的农夫或手工艺者的,又或者其他行业,但在忽悠之下,几乎所有的孩子都送到学校里去了。

            个人认为,我看到的是失败者的悲切,诸位看到的是成功者的骄傲。

            • 家园 你现在的心理怎么也不像心理学专业毕业

              的学生,自己都无法调节自己。还有一个就是对知识的认识问题。上学没有用那是没有上好,所以才没有用。如果,你想过的舒舒服服,无论精神还是物质,对于普通人家的孩子来说上学给你提供这种机会的可能性是最大的。我认识一些大学毕业工作几年,然后自己掏钱,再出来读个MBA之类的人。几十万的花费,他们真的傻?

            • 家园 一般而言,农夫和手工艺者恐怕很难优哉,除非很优秀

              十几年前,我曾在闲谈时说起喜欢悠闲的农村生活,我爸(农家子弟,读大学当教师)以典型工科男的风格告诉我,在农村,要达到和城里同样的生活条件,其实社会成本更高。

              工业社会其实效率更高,只不过把社会上绝大多数人摆在一个平台上较量,如果你没什么特殊的资源禀赋,社会上这样的人供大于求,生活是不可能easy的,这一点,不管是农村还是城市,有没有受过教育,都一样。

              相反的,如果你在某一点上有突出的能力,也可能风生水起。我生活在厦门,到龙岩工作了一段时间,认识一个老农,60岁,就是会种菜,现在包了上千亩菜地,全家老小的兴旺势头,真让我羡慕。8年前,我装修房子时,本地有个泥水工,贴瓷砖是一绝,月薪5000,每周40小时,绝不加班,比我工资都高,但大家都愿意找他。另一位朋友,98年大学毕业时,还要步行十几公里找舅舅借10元钱买米(这是他亲口告诉我的),发愤努力,先做装修设计师,然后开装修公司,然后自己开发房地产,现在也身家数亿。最后一个例子,我之前工作的单位,为了用工成本低,从内地招了一批大专学历的学生,实际是做服务工作,和本地员工干一样活,收入较低,他们也闹过几次,大多数人都离开了,但是其中一位没离开,现在已经是集团下属五星级酒店的总经理了。我不否认生活一定有不公,很多时候看运气,但是不努力什么也不会有。

              我还是很赞同10000小时理论,你要在某个领域成能人,如果你热爱现在的工作,每天努力10小时,3年后就是大拿了,如果很不幸,你不喜欢现在的工作,业余时间每天练习3小时,持续10年是不可少的。当然也可能你努力10000小时后,这个领域还是没成为显学,这个看运气,真不好说,单是衣食无忧,成家立业还是不成问题的吧。抱怨生活不公的人,先问自己,做到这一点了吗?

              关键词(Tags): #寒门贵子通宝推:西行的风,
        • 家园 有十年争论的时间,书早就读完了。楼主你真是太浪费时间了。
        • 家园 有点急功近利了吧

          lz当时的同龄人,因为早早去打工,比你多工作了4+3年,并正好赶上房价大涨前买了房子,是一个很合理的结果。这是个时机的问题,与读书有用否没关系。而且,人都习惯只看其中的成功者与佼佼者,放弃读书混得惨的比例呢?成功的人,不管当年是去打工了还是去读书了,都会成功;失败者也一样。

          说到现实,不管是什么专业,刚工作两年税后就要有积累几十万,都是很罕见的事儿。心理学这种专业,本就是个慢热型,需要积累的领域。应该说是后劲很足的专业。公司请一个管理类的培训,心理学背景的讲师,很受欢迎,动两天嘴皮子,赚一二十万。看起来轻松,其实哪一句话不是岁月的积累?否则谁听你的?慢慢来吧。

          • 家园 是我作为一个年轻人的困惑

            此文并没有争论读书有无用的问题,争论的是效率问题。

            把个人的时间,能力,家庭投入都转化为金钱,再来权衡一下产出。寒门之子的艰辛在于没有回头路,我期望的是不喊口号,不忽悠,让大家都来算算,个人选择的是什么更有利。

            从社会分工来说,并不需要这么多大学生吧?

            • 家园 假定社会分工不需要这么多大学生

              所以还有自费生是为了给某些人留一个上升的通道,给一群人一个充分竞争的机会。

              都在喊阶层固化问题,教育要是不平等(至少要表面平等)阶级固化在所难免且会加速度并无法逆转。

              你说的这些当政者都知道,教育部内部研讨了n多回,现在大致的改革思路是院校归类为学术类和职业类。职业类总体的名称是技术应用型大学--我们学校就是。技术应用型大学(计划)三年后取消英语成绩。所以那么多人喊全民学英语无用还在强化英语学习就是因为一旦取消这个成绩,许多或者说绝大多数寒门子弟基本与985、211无缘了。应用技术型大学,从现在的招生分数线来说,不就是升级版的技工学校吗?

              把个人的时间,能力,家庭投入都转化为金钱,再来权衡一下产出。寒门之子的艰辛在于没有回头路,我期望的是不喊口号,不忽悠,让大家都来算算,个人选择的是什么更有利。

              你这样算的经济利益对于个体来说是有用的。但是,如过换一种方式告诉你,寒门子弟不允许考大学,只允许考技校,要是考大学就要付出额外的超级代价,您怎么评价?

              这种计算早年就有,我小学时理智的农民不让孩子读书(上小学中学),说读书耽误做活儿。不如去学手艺。我中学时理智的家长不让孩子上高中要考技校。理由是技校上班早挣钱多--那时候工资没改革累计算下来不比大学生一辈子挣钱少。

              可能对大多数家长来说这是个正确的选择,但我有一个中学同学,差不多为此饮恨终生。

              • 家园 这位同学的问题在于格局小了,或者说还没成熟

                还没明白一件事,高门也好寒门也好,任何家庭和个人的选择,在社会大潮和历史趋势面前,都是无能为力的。任何人做出选择之后,都是没有回头路的,跟是不是寒门没关系。所以他才会快三十岁了,还在怪父母为什么当初非要让他上大学。

            • 家园 不好意思

              急功近利有点说过了。

              这个问题,根本不会有标准答案。

              谈效率,算得失,必然要有衡量的纬度。当然,现在缺省的是指金钱;不过最好加上点可持续性的因素。

              并且,效率的问题,永远的,必然面临长期效率还是短期效率的选择。人也好,社会也好,总会有倒霉的时候与走运的时候。投资在长期效率上,只要不是太过于倒霉,总能够保证个长期的安定生活。短期效率呢,跟炒股一样,时运好赚盆满钵满,输了就光光离场。你说什么好?

              lz父母这种选择,其实也是生活的智慧。中国流传的万般兼下品,唯有读书高,虽有其时代的局限性,也是有其道理的。比如,lz可以假设一下,你当下在河里与世界各地人等发文探讨这个问题,其需要的眼界与素养是不是当年辍学去打工的同学可以做到的?而你的这一辈的积累是不是会传递到你的下一辈?他们是不是有更大的几率比你做得更好?

              如果非要单纯比快钱,你一去读书就输了,人家比你多挣多少年呢。比长期点的东西,你可以赢,也可以输,完全取决于自己。说到底,纠结于过去的选择,而不是怎么现在做得更好,只会输了未来。

        • 家园 知识改变命运啊!
          • 家园 知识改变命运喊了很多年了,现在是想好好算算怎么改的

            知识改变命运喊了很多年了,现在是想好好算算怎么改的。

            改变命运,也就是说寒门出身,改成不再是寒门了。那么就要算算为什么能改,怎么改,有数据拿数据,有理论拿理论,不再是单独的例子,不再是喊口号。

            忽悠的太多年了,现在老百姓没那么好忽悠了,算一算账,不划算,用脚投票,不跟你玩高考了。

            很多人想当然的说,一年那么多人高考,莫非他们都错了,就你对了,那么我就要反过来问,现在一年也有几十万人放弃高考,莫非这几十万人都错了,也就你对了?

            • 家园 hehe,您可能误解我的意思了

              我的意思是,书读的越多,混的越差,知识改变命运(变差了)

              就拿我来说,985工科毕业,不去好好找工作,非要跑美国来读个博士,结果越混越差,和留在国内的同学比,差距越来越大,所以我也是知识改变命运啊。知识改变命运,是广大美国Ph.D的自嘲

              • 家园 谢谢指正

                现在很多年轻人高学历的,越读越心酸了,结合自身,写了这篇感言,就是想向大家求教,读书,特别是寒门子弟读书,谋生才是第一位的,读书还是要注意投入与产出的关系的。从投资的角度来说,读书是需要把时间,精力,金钱投入进去的,那就必须要算算读书的收入。

                现在很多人高呼“为科学献身”,忽悠了一大帮子家庭投入到这个无底洞里。

                985工科,是我仰望的对象啊,高薪的代名词。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14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