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西河

主题:【原创】写给沉默的大多数-朱令案 -- 西行的风

共:💬592 🌺2716 🌵58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40
下页 末页
  • 家园 【原创】写给沉默的大多数-朱令案

    前两天,看到复旦的投毒案,和领导聊天,就聊到了她最近在华人网上追踪的朱令案,领导抱着希望说,也许这一次能重启朱令的投毒案件,让坏人得到惩罚,让大家的良心得到平息。我却不那么乐观,但我答应她以后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出钱出力,让这个案件不要被忘却和沉默下去。不为别的,作为有孩子的父母,看到朱令父母的惨状,看到朱令和吴今曾经的青春笑脸,无法再沉默下去。

    可能是长期做科研的结果,这里对朱令案做个简单的整理和回顾,说说自己的想法和推断。以下内容都有来源。

    朱令铊中毒事件是指1994年11月底中国北京清华大学1992级化学系女生朱令铊中毒的事件。

    从1994年11月24日起,朱令开始出现奇怪的中毒症状:起先是肚子疼,吃不下饭;接着(12月5日)胃部不舒服;最后(12月8日)她的头发开始脱落,并在几天内掉光。12月23日,朱令入住北京市同仁医院消化内科病房,虽然没有查出病因,但住院一个月以后,朱令的病情得到缓解,并长出了头发,于1995年1月23日出院。

    这是第一次投毒事件。

    1995年2月20日,寒假结束,新学期开始,朱令返校。3月6日,朱令的病情恶化,她的腿疼痛很厉害,并感到眩晕,朱令父母将其送往北医三院求治。

    1995年3月9日,朱令父母带朱令到协和医院的神经内科专家门诊,李舜伟教授接诊后,告诉朱令的母亲“太像60年代清华大学的一例铊盐中毒病例了”。但是由于朱令否认有铊盐接触史,并且协和医院不具备做该项化验的条件,协和医院没有进行铊中毒的检测。3月15日,她的症状加重,开始出现面部肌肉麻痹、眼肌麻痹、自主呼吸消失,朱令住进协和医院的神经内科病房,协和医院按照急性播散性脑脊髓神经根神经炎诊治。3月23日,朱令中枢性呼吸衰竭,协和医院采取了气管切开术。3月24日,协和医院开始对朱令采取血浆置换疗法,前后8次,每次均在1000毫升以上,有些人认为这对未确诊的情况下维持朱令的生命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但在这个过程中,朱令感染上了丙肝[3]。3月26日,朱令被送入协和医院的重症监护室(ICU),依靠呼吸机维持呼吸。3月28日陷入昏迷状态,直到8月31日苏醒,朱令共昏迷长达5个月。

    这是第二次投毒事件。

    1995年4月10日,朱令的高中同学、北京大学力学系92级学生贝志城、蔡全清等人当时将这种不明的病症翻译成英文,[5]通过互联网向Usenet的sci.med及其他有关新闻组和Bitnet发出求救电子邮件[6][7]。之后收到世界18个国家和地区回信1635封[8](一说超过2000封[9],贝志城说超过3000封[10]),其中约三分之一的回复认为这是典型的铊中毒现象。圣裘德儿童研究医院[11]的医生在回信中指出“疑似铊中毒,认为根据头发脱落、胃肠道问题和神经问题等症状几乎可以确诊”[12]。由于当时中国互联网不发达,海外UCLA的Dr. Xin Li在UCLA的服务器上和Dr. John W. Aldis一起曾帮助创建了UCLA朱令铊中毒远程诊断网,在朱令铊中毒远程诊断的信息发布和协调上起了关键作用[13]。

    4月18日,贝志城拿着翻译好的电子邮件到协和医院重症监护区门口给医生参考,但他认为没有得到积极回应,很少人参看,也没有采纳电子邮件中的铊中毒判断和相应的检测办法,使得当时网上远程诊断的结果没有及时发挥相应的作用。

    有哪些怀疑对象? 首先就是朱令的舍友,这并不奇怪,针对个人的投毒案往往是身边接近的人。

    朱令的舍友和班级上都是那些人。

    1996年 孙维和宿舍另外两个女孩----新疆的王琪和陕西的金亚一起到海军总医院去看望正在做高压氧舱治疗的朱令。(来源:《新民周刊》2006年1月18日的报道)

    物化2班是清华大学化学系92级唯一的本科班,专业名称“物理化学及仪器分析”。最初全班共29人,有两名保送生。不久有一女生从数学系转入,一年后又一女生从水利系转入,人数达到最多的31人。班里11位女生分别住在6号楼的三个女生宿舍:6号楼114, 6号楼116, 6号楼123。来自北京的朱令,孙维,来自新疆的王琪和陕西的金亚住6号楼114。刘丽敏,高菲,王惠霞,徐冉住6号楼 116。李含琳住6号楼123。自外系转入的王小红和王红梅仍分别住在6号楼和7号楼的原班宿舍。

    他们是怎么看待这件事的??

    1995年9月 记者陈童采访朱令同宿舍同学,遭到冷遇。他描述说:“在朱令的宿舍里,她昔日的同学已把杂物和部分行李堆到了属于朱令的那张床上。“我很忙,没有时间给你讲朱令。”舍友这样回答。在一再坚持下,这位女同学同意“简单讲一下”,下面是原话:“朱令,女,21岁,才貌双全,多才多艺,性格活泼,开朗大方,自去年12月生病,今年3月昏迷,至今仍在协和医生接受治疗,句号。”

    按照美国人的说法,有追求者下毒的说法。

    1996年1月20日 美国医生Robert A.Fink在网上提到《美国医学》的那篇文章, 关于朱令案是谋杀未遂的说法在网上流传开来。

    From: Robert A. Fink, M.D., via: www@cc-chs (Virtual Clinic)

    Date: Sat Jan 20, 1996

    Topic: homicide attempt

    A recent article appeared in "U. S. Medicine" regarding the work of Dr. Steve Cunnion, a U. S. Navy physician, which states that a report has been made to the Bureau of Public Security in China, alleging that Zhu Ling's thallium poisoning was the result of an attempted murder. It was further alleged that the perpetrator was a jilted suitor and that the source of the thallium was *not* the laboratory in which Zhu Ling worked.

    不过,按照以下说法,朱令被外来投毒的可能几乎没有。

    1995年1月23日 朱令担心学校落下的考试和功课,病情稍有好转就坚决要求出院。

    1995年2月20日 新学期开学,朱令坚持要上学。

    1995年2月20日至3月3日 朱令返校后,除2次周末由家人接送往返回家住过两天外,朱令差不多有8天的时间呆在清华校园内,她“走路已经有些困难”。朱明新很担心,其间几次跑到清华看望女儿,朱令宿舍给朱明新的印象是“挺乱,水杯随便放在桌子上”。 这时的朱令,大多数时间是呆在宿舍温习功课、准备补考,每天跑到乐队同学那里用电炉热家里带过来的瓶装中药。朱令在电话里跟母亲说:“乐队同学要帮我打饭,我不要他们帮忙,我自己打饭。” (来源:《新民周刊》2006年1月18日的报道)

    朱令在校的两周时间内,每日早饭是母亲带给她的面包和壮骨粉冲剂,午饭和晚饭都是勉强撑起,买饭菜端回宿舍半躺着吃,口渴时喝的是同宿舍人帮忙打的水。清华大学宿舍管理严格,男生不能自由出入。(来源:《南方人物周刊》2006年1月10日的报道)

    1995年3月3日 朱令再次因不明原因发病,

    然后,朱令的宿舍用品在立案前夕被偷了。

    1995年4月底 协和认为朱令是二次中毒。公安部门介入调查。

    1995年4月28日至5月7日 朱令宿舍发生了一起离奇的“失窃案”。当天来查看的民警事后告诉朱明新夫妇,钱散落在地上;与朱令联络过的清华一位老师告诉他们,朱令的杯子后来在同学打扫卫生时,在宿舍床底下被发现。(来源:《新民周刊》2006年1月18日的报道)

    吴承之说:“据当时勘察现场的民警后来跟我们说,钱撒了一地,其他同学的东西都没丢,唯一不见的是朱令曾经用过的一些洗漱用品。”“朱令用过的不锈钢杯子也被扔到了床下,我们怀疑凶手在消灭投毒证据。”(来源:《新闻晨报》2006年1月11日的报道)

    我并不愿意随意猜测别人,但很显然,一个东西看起来是猫,摸起来像猫,叫起来像猫,对我来说,它就是猫。

    对我来说,朱令的舍友从哪一方面看都是最大的嫌疑人,而以下巧合,对我个人来说来说就是最后的铁证。朱令是1995年被下毒,而他们要到1997年才毕业,这么长的时间,对于正常人来说,同一个宿舍如果有舍友被下毒,难道不害怕,不怀疑?这是一般人的反应吗?按照任何逻辑,如果不是投毒者,无辜的人应该是尽量逃离这个宿舍,至少要换宿舍,但这并不是后来我们看到的情况。我并不相信巧合,对我个人来说,只有一种解释,这个寝室的人知情或是共谋投毒的可能性最大。

    官方肯定是有证据和结论的。

    2008年5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信息公开条例》正式实施。5月12日,吴承之向北京市公安局提交了要求公开朱令急性铊中毒案侦破过程和结果的申请,并于当日被受理。

      当年5月30日,市公安局以“法律、法规及相关规定不予公开的其他情形”为由,对此申请发出“政府信息不予公开告知书”。

      吴承之认为,作为朱令家属,他们有对案件情况的知情权。但此后,他们行政复议要求亦未获得支持

    为什么不说,显然是有不可告人的黑暗在里面。这个黑暗里的东西是什么??令计划的儿子车祸去世,然后被掩盖这个事实是可以类比的,都是涉及高官和内幕交易。这个天底下没有跳出一般规律的东西。只能说,孙维的家庭让她的嫌疑最大化了。

    在不考虑凶手是谁的情况下,孙维其实也是最大的网络受害者,如果案件重新启动,如果她真的不是凶手,这也是唯一洗清自己的办法。19年过去了,网上一百多万对大约两百的投票,显示了一般人对这个案件的看法。白宫十万以上的投票,更把矛头直接指向孙维。网络人肉被很多人诟病,不过,如果官府不给个说法,甚至连盖子都不许打开,又怎么能够怪黑幕说到处流传。防民之口,甚于防川。堂堂诸公,都做泥菩萨装看不到民心(至少在知识分子这块)所向,在21世纪也是蔚为奇观。

    但愿朱令和她的父母能在还活着的时候看到对歹徒正义的审判。

    通宝推:煮酒正熟,普鲁托,海峰,talanet,山海马甲,赵行德,puma2011,

    本帖一共被 1 帖 引用 (帖内工具实现)
    • 家园 朱令案捐款数额的可疑之处

      http://blog.sina.com.cn/s/blog_4910bb430102ea16.html

      朱令案捐款数额的可疑之处

      (2013-10-01 11:25:50)

      孤独川陵mkx

      朱令

      铊中毒

      清华

      分类: 独行杂文

      我们这个民族是很重感情的,因此往往将感情凌驾于理法之上。“聪明”的人就会利用中国人的这一特点来牟利,例如韩寒和夏俊峰之子夏健强都有代笔的传闻,但支持者依然多如牛毛,他们两人背后出版商路金波就是那个“聪明”人。想要理性的看问题,就要冷静分析谁是受益者,谁是受害者,在许多案件中涉案双方可能都变成了受害者,那么受益者则是来自案件之外的人们。

      就拿媒体炒作了近20年的朱令案来说,朱令是受害者,她的室友孙维目前看也成了半个受害者,至少不是受益人,而案件中的受益人反倒是贝志诚、律师张婕和募集捐款的那些人。他们通过占领道德制高点,扩大自己的影响力,并从中牟利。不过从历史上看,占领道德制高点的人往往没有他们自己说的那么好。此前我已经写过不少这方面的文章,例如《朱令案“网上追凶”有哪些受益者》。

      早在复旦投毒案前,我就开始关注朱令案,当时就有质疑朱令捐款的想法,不过朱令的情况的确可怜,我也只好三缄其口。但是最近发生的许多事情,让我觉得是时候开口了。据负责为朱令募集善款的人公布,截至2006年7月11日,海外募捐已超過三万四千美元,其中部分捐款已送达朱令家庭,作为她的康复治疗费用。截至2013年5月3日,也就是复旦投毒案案发生后,朱令案再度成为焦点时,共收到捐款,总计$17万8千美元。

      按照事情的影响力来说,恐怕没有几个募捐对象能有朱令这样大的影响力,时隔近20年还能掀起全社会的关注。并非我阴暗,然而以朱令案的影响力来说,募集到的捐款数额明显不匹配。朱令案的影响力可以说是全球的,所有海外华人都有所耳闻,为什么到2013年才只有17万美金的捐款呢?就算是捐款仅仅来自北美,北美一些其他针对个人的 捐款,数额都不会比朱令的捐款少,而且那些事件的影响力相对低多了。例如纽约留学生戴淳德游泳时不慎溺毙,10天内接受到了约4万美金的捐款。

      我记得很多年前新加坡发生过一些惨案,例如一名姓黄的中国女孩被奸杀,在短短一个月里女孩父亲就收到价值约等于上百万美金的捐款。还有一个三个孩子的爸爸,因为家贫卧轨自杀,短短一个星期他的家人就接收到价值约等于300万人民币的捐款,以至于有人通过报刊呼吁停止捐款。以上两个例子都是地区性的事件,影响力都不出新加坡,和朱令案不能比。

      以中国人今天的经济实力和朱令案的关注度,恐怕捐款数额已经远超新加坡那两起案件。但有关朱令的各种捐款中,除了海外那17万美金外,很少有账目公布,国内捐款的数目更是不详。唯一能听到的声音,就是朱令家人和律师们一再表示钱不够用。我能理解朱令的生命依赖高额的医药费来维持,朱令父母也需要一笔钱来养老,但这些都不是朱令案的捐款账目不清和捐款数额低的借口。

    • 家园 我觉得朱令舍友的表现挺正常的

      发生了这么一档子事,学校又下了封口令,你让她们怎么对记者说啊。

      而她们彼此间不怀疑很好解释,她们都被警方怀疑了,患难之交嘛。

      • 家园 你这个说法按照博弈理论不对啊

        如果都被怀疑,人心隔肚皮,谁知道对方是不是无辜?

        最好的办法是按照最坏的可能做,就是对方是下毒犯,赶紧跑路才对。

        如果说她们确信对方都不是,这就说不通了,凭什么你要相信对方不是?这个是人命,不是小玩具,小矛盾。

        还有一种可能就是除非他们都知道朱令被害的原因,或是确信歹徒就是针对朱令,不然,解释不通。

        朱令的宿舍从哪方面看,都是有最大嫌疑的。

        • 家园 不换寝室太正常了

          她们当时没认为是寝室内投毒(现在也不能确定投毒地点),就这么简单。

          校园投毒不止这一次,哪次有人出来要求换寝室?还好其他案子都破了,否则多少人要现在都要在网上背黑锅啊。

        • 家园 另一种解释就是“酸酸”河友提到的基本信任

          一个宿舍四个人,投毒发生的时候,共同生活了两年半,大家对彼此的秉性都很了解,打破脑袋也不会往寝室内部投毒的方向想。就像一个和睦的家庭里,出了事,肯定觉得是外人干的。我回想自己的大学寝室,肯定会是这样的。

          • 家园 but the fact was that

            at least Zhuling did not get on well with her roommates.

            • 家园 其余三个互相信任就行了

              不知道朱令和其他三个关系是不好呢,还是因为在寝室时间短,所以关系淡一点?不过孙维确实提过和其他两人关系更好。

              但是其他三个人关系好就可以了。这三个里,只要有一个比较险恶毒辣的,即使只针对朱令,另外两个也不会有安全感,事后,大家有一点点猜疑,这个寝室就会分崩离析。而这三个人始终相互信任,那么朱令在这个寝室也是安全的。

              • 家园 你的说法有一定道理

                不过从我的经验看,90年代前期,重点院校的学生大都是各地方的状元或是牛人,在我记忆中,男生宿舍关系融洽的还真不多。

                当时我们系,有个偷自行车的特招运动员,和他宿舍里两个混学生会搞的不错,其他人都有点敢怒不敢言,想换宿舍,但最后还是被警察调查看是不是同伙。

                当学生的时候,还是幼稚,有时胆大,有时胆小。遇上心毒和稍微有点社会经验的,真不是对手。

        • 家园 突然想到,博弈论的结果是仨谁都不敢先提搬走

          投毒案发生后,仨女生都是怀疑对象。这时候谁先提出搬走,就有升级为重点甚至头号怀疑对象的危险,而意味着有很大的麻烦。所以三人谁都不愿意首先提出搬走,对吧。

        • 家园 这就要看你相信啥了

          朱令的舍友们有嫌疑,但是也仅仅是有嫌疑。

          你要认定她们是罪犯,她们怎么行动你都觉得是罪犯。反过来,你要觉得她们不是罪犯,那其实她们的行动都挺正常。

          我不打算说服你,这是不可能的。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40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