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西河

主题:【原创】【谈谈《温故一九四二》 -- 范进中举

共:💬56 🌺415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4
下页 末页
  • 家园 【原创】【谈谈《温故一九四二》

    这个片子票房惨败,实在是情理之中意料之外的事情,相比之下让另外一个片子《泰囧》成为传奇-商业传奇,3000万的制作,也没有大规模的商业推广,结果成就了华语片票房之最。两个片子引起网上各种吐槽,时间是冷静的良药,所以这个影评就放到现在,炒炒隔夜饭。

    《温故一九四二》票房的惨败让很多人兴奋尤其是《泰囧》大卖,很多人欢呼《泰囧》的胜利是大众的胜利,在这个玛雅人末日,3年前就开始数日子,下半年还又给3D重新温习一下的寒冷冬天,生活工作压力大的大众需要的娱乐,需要的是不动脑子的笑。于是在压抑的《温故一九四二》和《王的盛宴》之后这个贺岁档,大制作的《温故一九四二》败在了观众的集体选择之下。是的,大众需要娱乐,票房摆着呢,网络上的微博口碑制造神话。这两个片子本人都看过了,个人以为《泰囧》大卖并不完全是上面的理由,因为现在愿意掏钱去电影院的大多数是一二线城市的80后们,他们熟悉网路,相信微博,对于历史不关心,不要说1942了,1980之前的中国是什么样子对于他们而言都是陌生的,80后们是中国近百年历史上第一代整体没有过饥饿记忆的一代,80后的儿时恐惧更多来源是考试不及格和家长的压力,那种生存的压力从来就没有进入他们的人生记忆,如果说80前们好歹还有粮票这种物资短缺时代痕迹的记忆,那么80后们成长的90年代几乎是物资丰富而就业困难的时代,这样的时代变迁之下,让80后观众对他们人生经历久远的过去感兴趣是不现实的,当然前面有《唐山大地震》的成功,可是不要忘记《唐山大地震》是在汶川地震之后推出的,正是在汶川地震中,80后以敢于担当的形象集体亮相,把“不靠谱”的小皇帝形象彻底抛掉,可知2008年的地震对于80后们是怎样的心理冲击,那么通过电影重温一下地震是花钱进电影院的一个理由,此外,地震、龙卷风、海啸、洪水、火山爆发这种灾难来得快,大银幕的表现力更为有张力,大自然的暴烈和人的渺小的对比更强烈,然后在如此暴烈的大自然威力之下,主人公一般都是奋力救灾,或者努力从灾难中走出来,在灾难的凸显的人性光辉在这样的戏剧冲突更好看,所以国际上的灾难片好像也是表现这些灾难为主。而《温故一九四二》讲的是逃荒,那种灾难的表现力就远逊于地震神马的了,所以观影的人很多感觉就是压抑。

    此外,中国人骨子里喜欢喜剧,大概是我们这个民族苦难太多,《温故一九四二》的作者刘震云自己说,当年写书去问自己奶奶时候,就不记得1942了,问就“饿死人那年”答“饿死人的年头多了,你说哪一年”一问一答,平静如水,答者毫无什么劫后余生的庆幸和感慨,仿佛这是和吃饭一样的平常事,并且饿死人的事情不是经历一次,在老人家的生命中,饥饿是正常事件,反而不值得关注,并且中国老百姓的特点是不愿意去回忆苦难,这在心理学上是得到支持的,受到心理创伤的一种机制是把痛苦记忆抹掉,这对于我们个人是一种从创伤中走出来的方法,但对于我们这个民族不知道是不是一种同样的作用。记得鲁迅先生写过中国百姓对于杀头的麻木,是的在鲁迅先生笔下,中国人的一个特点就是麻木,在30年代的其他的文人乃至外国人笔下,甚至几百年来的传教士笔下,中国一般下层老百姓的特点之一就是麻木。现在武汉还叫三轮车夫-麻木。为什么麻木?大概生活太苦难了,只有精神的麻木才能面对生活的困难,这是一种坚韧,一种生存的智慧。大概这种麻木和渴望美好生活让我们老百姓一直喜欢大团圆的结局,对于悲剧和压抑的情节本能的不是很喜欢,说实在的《温故一九四二》我推荐长辈去看,他们中很多人说,这个片太压抑了,看的不舒服。他们更愿意看现在的都市情感真人秀。

    网上对于《温故一九四二》的一种评论是,消费苦难,和《南京、南京》一样,还有冯小刚居然由此又得了无耻公知企图恶心大众的帽子

    公知先是利用未成年学生,女人,老人来恶心这个国家,最终由冯小刚集大成,拿这个民族最痛的悲伤来恶心现在这个政权,很好玩吗?
    说实在的,本人在《温故一九四二》中恰恰看到的是冯导的敬业和甚至说虔诚,可以说每个演员都是,不明白怎么就成了蓄意恶心中国人了呢?演员和导演都很用心,演员到后来的那种饥饿无力的风雨飘摇的感觉是那么真实,张国立从174瘦到123,这是拍片3个月中瘦的,但是因为真实,所以演员的表演反而不夸张不引人注意了,后来范老东家在潼关前逃机枪扫射时候把自己怀里亲外孙闷死了,张国立演的就是轻描淡写一句话,但是非常真实,饿的天天死人,人命不如狗的时候,即使最亲的人去了,因为饥饿,因为脑子缺氧没有能量,也是情感麻木的。影片中真实的还原着饥饿的人是怎么对付肚子的,比如吃木屑,要把树皮剥下来磨成粉,这都是非常道地的。

    整个影片的感情非常内敛,甚至可以说是克制,因为演员们真的是饿着去体会人物,饿着的人没有力气,哪里会情感充沛的像马景涛一样嚎啕大哭?包括范家大小姐从舍不得自己的猫,到后来杀猫再到后来被卖做妓女,但是她仅仅为自己吃的太饱直不起腰而道歉都非常贴合实际。一句话,冯导在一个访谈中说,不为五斗米折腰那一定是家里有五斗米呢。尊严首先来自于肚皮,这是平实而深刻的道理。这片子唯一小小内伤是时间脉络的不太严谨,片子最后日军进攻是1944年的事情,但是在全片子来看感觉是转过年的1943年,片子也故意模糊成“这年五月”。实际上1942的大饥荒,是1942的旱灾、1943的蝗灾、1944的日军进攻。加上前面1938年蒋介石炸开花园口,导致的洪水,河南东南一片黄泛区,后面的第一战区副司令长官汤恩伯的横征暴敛,河南人民四大害:“水旱黄汤”才成型,不知道为什么这片子里面让不太出名的蒋鼎文出来顶了雷,并说了那句著名的“两个人一个士兵一个灾民.......饿死一个灾民国家还在,饿死一个士兵就亡国”,是不是统战需要?1944年的第一战区主力就是汤恩伯以及下面的各种收编的散兵游勇,他们对老百姓的剥削是敲骨吸髓,对号入座的话,可以看范伟演的那个县衙伙夫的法庭,结果是老百姓倒戈,1944年他们从了日本人,1948年他们跟了共产党。

    这部片子值得我们对冯小刚和张国立们表示敬意。因为在中国电影史上终于有影像来回忆我们的苦难的饥饿历史,这种历史居然是我们历史上的常态。灾年聚众自保、吃大户、散兵游勇抢劫、官僚敲诈等等这些我们在书上以简单的几个字描绘的东西,在影片上重现了,看完这个片子,温饱的我久久沉思。因为史书上的事情,太多,几乎就是某某年,旱,人相食。不超过十个字的记录,而鸿门宴这顿著名的饭,参加者不过十人,太史公可以不惜笔墨,写的后人仿佛亲临,光成语就贡献好几个。这就是我们的历史,君王将相、才子佳人的历史。老百姓在我们这个最最重视历史书写的民族的记录上仅仅是寥寥几个字,他们的生死甚至连个做数目记录的资格都没有,好像这自然的小草,春去秋来,自然代谢。

    先写到这里吧

    通宝推:兰凯,冰官儿,牛栏山二锅头,猪头大将,Climb,种植园土,上古神兵,桥上,

    本帖一共被 1 帖 引用 (帖内工具实现)
    • 家园 大部分中国人生存压力太大了,还没心思顾及生存之外的东西。

      过个几年几十年,有更多的人不需要考虑生存问题了,对人文的关注自然会上升。保暖思....

      • 家园 【讨论】今天中国人大多数应该是过了生存线了

        比如所谓的为生存打拼的白领,不拼就没有活路,比比1942灾民,是活不下去吗?所谓为生存,为孩子的其实你拿低保也能温饱,毕竟社会发展,国家进步,连残障儿童都在关心了,为什么还是觉得在为生存打拼呢?社会氛围如此?欲望而已,我们是社会动物,要成功生存不是个体的繁衍而是在群体中突出,这样的压力当然大了,具体说就是,

        人家孩子学钢琴了,我家也要,不能让孩子跌倒在起跑线上,人家住别墅了,我咬牙也要,这种压力没有止境,当然是没有心思顾及其他?

        所以现在的人开始国学热了,就是反思了。

    • 家园 感谢 范进中举兄的这篇文章

      这里感谢范进中举兄的这篇文章,说实话在西西河潜水日子已久,不过作为一个河南人看到这篇文章,想说几句话,刘震云的这篇小说在几年前就拜读过了,但是电影我没看,不是不想看,是不愿意看,我知道冯小刚的这部电影是好电影,我也看过电视台对他和刘震云的访谈,可是还是不愿意看,为什么,因为堵得慌,看小说的时候就是这种感觉,不是悲伤,也不是愤慨,就是堵得慌,在电影放映前河南一家报纸也以1942年饥荒为专题连续发了几个版面,我看了这种感觉尤甚,这种堵得慌的感觉还不同于看了 南京南京的那种压抑,不知怎么形容,但是当我知道1942要拍摄时我就知道这部电影的票房不会好,实际情况也如范进中举兄说的那样,不过我这里还是感谢范进中举兄,感谢这部电影,他讲述了咱们民族的苦难,相比1942电影的深度,十三衩之流才是真正的消费苦难、消费国难,真的不想提它。

    • 家园 【讨论】1942补,大公报的报道

      《豫灾实录》(大公报记者 张高峰 1943年)

        记者首先告诉读者,今日的河南已有成千成万的人正以树皮(树叶吃光了)与野草维持著那可怜的生命,「兵役第一」的光荣再没有人提起,「哀鸿遍野」不过是吃饱穿暖了的人们形容豫灾的凄楚字眼。「早死晚不死,早死早脱生(再生的意思),河南人是好汉子,眼看自己要饿死,还放出豪语来。

        河南大旱,已用不著我再说。「救济豫灾」这伟大的同情,不但中国报纸,就是同盟国家的报纸也印上了大字标题。

        到叶县我停下来,住在城内的一个寺庙,这里我能更详细的观察灾情与民间痛苦。听说中央勘灾大员张继张厉生两氏曾到过叶县,那还是十月间的事。至于救济,老百姓说只是前些日子由某某集团军官兵缩食剩下来一点粮、每人可以分上一升麦。现在树叶吃光了,村口的杵臼,每天有人在那里捣花生皮与榆树皮(只有榆树皮能吃),然后蒸著吃。一位小朋友对我说:「先生!这家伙刺嗓子,什么时候官家放粮呢?」「月内就放,」我只可用谎话来安慰他。每天我们吃饭的时候,总有十几二十个灾民在门口鹄候号叫求乞。那些菜绿的脸色,无神的眼睛,叫你不忍心去看,你也没有那些剩饭给他们。今天小四饿死了,明天又听说友来吃野草中毒不起,后天又看见小寳冻死在寨外。可怜哪,这些正活泼乱跳的下一代,如今却陆续的离开了人间。

        最近我更发现灾民每人的脸部浮肿起来,鼻孔与眼角发黑,起初我以为是因饿而得的病症,后来才知是因为吃了一种名叫「「霉花」的野草中毒而肿起来。这种草没有一点水分,磨出来是绿色,我曾尝试过,一股土腥味,据说猪吃了都要四肢麻痹,人怎能吃下去!灾民明知是毒物,他们还说:「先生,就这还没有呢!我们的牙脸手脚都吃得麻痛。」现在叶县一带灾民真的没有「霉花」吃,他们正在吃一种乾柴,一种无法用杵臼捣碎的乾柴,所好的是吃了不肿脸不麻手脚。一位老农夫说:「我做梦也没有想到吃柴支!真不如早死!」

        牛早就快杀光了,猪尽是骨头,鸡的眼睛都饿得睁不开。一斤麦可以换二斤猪肉,三斤半牛肉,在河南已经恢复了原始的物物交换时代。卖子女无人要,自己的年轻老婆或十五六岁的女儿,都驮在驴上到豫东驮河,周家口,界首那些贩人的市场卖为娼妓。卖一口人,买不回四斗粮食。

        不是早就看到报纸上说,政府对河南今年从减征购吗?由五百万石减至三百八十万石,可是我们的几个勤务却整天要请假回家,说什么县政府向他家要人,因为粮缴不上的缘故。据说比去年还催得紧,把人带到县政府几天不给饭吃,还要痛打一顿,放回来叫他卖地。肥地一亩可卖五六百元,不值一斗麦的价钱,坏地根本无人要。灾旱的河南,吃树皮的人民,直到今天还忙著纳粮。地方救灾情形怎样?省府去年八月间曾派人赴各县勘察灾情,作为请赈或救济之根据。九月初民政厅召集五六七八九各区县长,举行征购兵役粮食运输会议,规定了各县地方救灾办法十二条,条条是道,各机构公务员每人每日节余面粉二?,全月折缴小麦五市斤,或纳代金五元,但迄今灾民未得到半?。九月中旬,民政厅又公布禁止酿酒,以节省食粮,可惜了这几条的命令没有收到半点效果。各县救灾金只能募到自己的开销。省府见灾情日重,将原定为以工代赈之三百万元,全盘拿出,分配给各县,有的分到四万元,有的分到一万五千元,这真是车薪杯水,而且在我住的叶县寺庄,灾民还没有分到一分钱。

        由现在到明年五月间,所谓「麦口」的时候,还有五个多月,这么长的饥饿时间,怎样叫灾胞挨过。且亦非河南自己力量所能解决。捐钱来救灾,不如直截了当运粮来,给灾民一点米汤水喝。顷闻政府拟拨平粮贷款一万万元,救济豫灾,这的确是可喜的消息。

        有人说河南现在已见透雨,遍地绿苗,似乎说明年(指旧历)麦子丰收无问题。这种骗人自骗的说法,我们要揭破,其实明年麦收问题最大,纵然目前不落透雨,遍地麦苗也会绿色,现在尚难得看出来收成。问题是谁来春耕,逃荒的逃走了,耕牛杀绝了,耕具当柴烧了。更聪明一点的人,应该往这些问题上想想。如何救济目前的灾民,当然是急待解决的问题。如何使逃走的灾民回来春耕,如何防止宰杀耕牛,也应该同时注意,明春的河南国防问题也不容许忽略!

        严冬到了,雪花飘落,灾民无柴无米,无衣无食,冻饿交迫,那薄命的雪花,正象征著他们的命运。救灾刻不容缓了!(元月十七日于豫西叶县)

      看重庆 念中原》(大公报总编 王芸生 1943年)

        昨天本报登载一篇「豫灾实录」,想读者都已看到了。读了那篇通信,任何硬汉,都得下泪。河南灾情之重,人民遭遇之惨,大家差不多都已知道:但毕竟重到什么程度,惨到什么情况,大家就很模糊了。谁知道那三千万同胞,大都已深陷在饥馑死亡的地狱。饿死的暴骨失肉,逃亡的扶老携幼,妻离子散,挤人丛,挨棍打,未必能够得到赈济委员会的登记证。吃杂草的毒发而死,吃乾树皮的忍不住刺喉绞肠之苦。把妻女驮运到遥远的人肉市场,未必能够换到几斗粮食。这惨绝人寰的描写,实在令人不忍卒读。而尤其令人不解的,河南的灾情,中央早已注意,中央的查灾大员也早已公毕归来,我们也听到中央拨了相当数额的赈款,如此纷纭半载,而截至本报通讯员上月十七日发信时,尚未见发放赈款之事,千万灾民还在眼巴巴的盼望。这是何故?尤其令人不忍的,灾荒如此,粮课依然,县衙门捉人逼拶,饿著肚纳粮,卖了田纳粮。忆童时读杜甫所咏歎的「石壕吏」,辄为之掩卷太息,乃不意竟依稀见之于今日的事实。今天报载中央社鲁山电,谓「豫省三十年度之征实征购,虽在灾情严重下,进行亦颇顺利。」并谓:「据省田管处负责人谈,征购情形极为良好,各地人民均罄其所有,贡献国家。」这「罄其所有」四个字,实出诸血泪之笔!

        我们生活在天堂一般的重庆,重庆无冬,人们已感近几天的寒冷。尽管米珠薪桂,重庆还很少听到饿死人,一般人家已升起熊熊的炭火,而在河南,朔风吹雪,饥民瑟缩,缺衣无食,又有多少同胞冻馁而死!现时的重庆,正为庆祝平等新约而欢欣,诚然值得欢欣,我们还应该有些戒慎恐惧之情。现时的重庆,正近旧年,虽在限价令下,而百物跳涨,鸡卖到二十五元一斤,鸡蛋二元二角一枚,猪肉照限价十四元一斤,但分量不够,且搭上烂肠子,硬骨头,划算起来,比黑市还贵。一般摩登的食品店,卖空了架子还有人买,人们宁愿今天先撂下花花绿绿的钞票明天再来拿货。尽管贵,总有人买。这情形若叫河南灾民听见,不知作何感想?

        谈到限价,就这半个月来的经过情形看来,真令人思绪纷纷,不知从何说起。管理物价,本是极科学的事。行政效率若差,社会若无守法习惯,很难望弄好。目前重庆的情形,价是限了,限高了的就合法的高了,限低了的也跟著高了,纷纭复纷纭,买者卖者,遍市廛尽是违法之人。报载总动员会议已设立军法执行监部,安得监狱千万间,尽囚黑市违法人?在限价令下,这半个月来,任何事业与个人都已受到正的或负的影响,我们所能说的仍是上月十五日实施限价之日所讲的几句话:「这次限价是一个试验,假使失败,我们可以想象得到,政府必然将抛弃一切温和的办法,根据国家总动员法,严厉管制一切物资的生产集中与分配。换句话说,政府可以无条件征发一切物资,来分配分售。」我们为什么又重复这一段话?老实说,是因为对河南灾情有感而发。河南的灾民卖田卖人甚至饿死,还照纳国课,为什么政府就不可以征发豪商巨富的资产并限制一般富有者「满不在乎」的购买力?看重庆,念中原,实在令人感慨万千!

        政府对重庆,也许将宽厚到底:但我们重庆人,却必须深切自省,莫太征逐物慾,在这灯红酒绿百货上市准备过年之时,应该勉抑酒食之慾,稍节馈赠之资,以移赈河南灾民。如此,还可以稍稍减轻我们的罪戾,略略安慰我们的良心!

        读者诸君如欲捐款赈救河南同胞,本报愿尽收转之劳。

    • 家园 《温故一九四二》涉及的历史人物(提纲)

      《温故一九四二》涉及的历史人物(提纲)

      我曾经对《温故1942》涉及的人物和历史做过一番梳理,不过写到半截心情大坏,只写了个提纲,未能最终成文。楼主鼓励我先把提纲贴出来。以后有时间了也许会写完(可能性低于50%)。

      楔子

      1993年的秋天,我坐在洛阳开往郑州的火车上,为了打发两个半小时车程,就跟对面的小伙子侃起了大山。小伙子来自偃师。偃师是洛阳的首富县,偃师东面的巩县是郑州首富,也是中原首富。我于是故意打趣小伙子,对比了两县的风土人情,然后说偃师人不行,不够活泛,比巩县人差远了。小伙子急了,说巩县人的确活泛,他们是“二鬼子”,当年日本鬼子就是巩县人带着打过来的。

      (一)省主席李培基

      两人都是带兵打仗出身,都参加过辛亥革命。李培基是阎锡山下面的非嫡系,后随商震投了蒋介石,再后来把基本部队折腾没了,才由军转政。李挂中将军衔,应该不是片中这种文官气质。李有瞒报、少报灾情的行为。

      (二)一战区司令蒋鼎文

      蒋鼎文是个很复杂的人物。其实他上报河南灾情比李培基要早,为此还受到蒋介石的训斥——救灾的事归政府管,他一个军人越过政府上报算什么呢?真正瞒报灾情的是李培基。河南在朝中无人,省主席又是外来户,救灾这件事上不出死力,真的很吃亏。

      (三)粮政局长卢郁文

      电影中蒋鼎文扣了的两个官员要省府拿军粮去赎,其中的粮政局长叫卢郁文。卢是伦敦政治经济学院的硕士海龟,粮政专家,故被委以重任,派到粮政工作最艰巨的河南任局长,孰知甫一上任就惨遭滑铁卢。现在查卢的资料几乎不见河南粮政局长任上的经历,为尊者讳一致如斯,其实他难辞其咎!据说卢郁文曾写过一篇关于粮政的论文,主要观点跟后来蒋介石在粮政会议的讲话基本一致,很可能是他的论文被蒋介石采纳(待考)。其实单凭1942年河南超额完成征粮一事,就足以把李培基和他钉上耻辱柱了。卢在历史上颇有名气,却是因为他是当年引发反右运动的人物之一,百度一下就知道。历史太精彩太悲哀了!

      (四)民政厅长方策

      大家一定对片中那个每逢开会必与省主席顶牛的民政厅长老方印象深刻。一般印象里民政厅长跟省长差着两级呢,他怎么就这么牛气?其实,在民国的政务体系里民政厅长地位很高,是省府的二号人物,相当于现在的常副。很多省主席都是从民政厅长升上去的,包括李培基本人。老方(方策)也是浙江人,参加过辛亥革命,资格很老,北伐战争中也颇有战功,由军转政后在河南担任民政厅长颇久,还代理过省主席,本以为能转正,却被李培基抢了,心里不服也是难免。方也是陆军中将,45年病故,后追赠上将衔。蒋中正挽联曰:犹思北伐昭勋绩,频向中原听颂声。

      这里我们也可以看出民国的政治学定律是:学而优则仕,军而衰则政。上文说的卢郁文是前者;李培基和老方(方策)则是后者。

      (五)“实业家”张钫

      片中捐出一半财产救灾的实业家张钫是个妙人,关于他的话题放开了说几万字也打不住。当他出场时银幕打出“实业家”三个字,我差点笑出声来(作为历史考据癖患者我的笑点比较怪)。不过细想一下义马煤矿是他开的,挂实业家title也不算错,可你见过委员长对哪个实业家那么客气过吗?

      张钫真正的title应该是收藏家政治家军事家,实业家这个title我还是在这部电影里第一次见到。义马煤矿他是主要股东不错,不过当时要在土匪遍地的豫西开矿,不找个他这样黑白两道通吃的做股东能行吗?收藏家这个title也得益于他在军政两界的地位,不然在那兵荒马乱的年代藏品能守得住吗?片中有蒋介石为张钫母亲祝寿的情节。1934年的张母七十大寿,蒋介石带领国民党四十三位省级官员为张母祝寿,寿序由蒋介石撰文、贺耀祖隶书,碑石至今保存在千唐志斋里,不知是怎么躲过文革的。张父墓志铭则是章太炎撰文、于右任书丹、吴昌硕篆盖。张钫在当时的地位由此可见一斑。

      一直觉得如果当时是张钫主政河南情况会好很多。一则他在中央能说上话,或许能多要点儿救济;二则他跟陕西关系非常好,便于安排灾民;三则他辈分高,大家都得买他几分薄面。不过最重要的是张系河南本地人,家乡大旱,他肯定会出死力的。。。写到这里,忽然想起吴芝圃难道不是河南本地人吗???唉,只能说他真特么是奇葩。

      (六)洛阳城的最后守卫者武庭麟

      武庭麟在片中没出现,但我还是想写上一笔。国府在42年的不作为,在44年就遭报应了。在日军攻击下,国军兵败如山倒。最后坚守洛阳孤城的不是中央军嫡系,而是杂牌中的杂牌、出身豫西绿林的武庭麟。洛阳守了21天,在当时的大环境下武算是恪尽职守了。武也是大战过后唯一一个未受处分的将领。

      (七)众人结局

      蒋鼎文、李培基、卢郁文都在1944年豫中会战大败后去职。49年后张钫、李培基、卢郁文作为民主人士留在大陆。作为辛亥革命元老,张、李都得到了新政府的礼遇。唯一一位在49年之后还有所作为的是卢郁文,有兴趣的可以百度下,很精彩。蒋鼎文44年之后索性弃武从商,作为蒋介石的嫡系真可怪也。武庭麟47年守郏县,曾在日本人面前坚守了21天的他却在陈谢大军面前不堪一击,连一天都没守到,兵败被俘,52年在洛阳被镇压。我猜测是因为他出身绿林,残忍好杀,手上人命太多,镇反一起,肯定就保不了命了。

      (八)我个人得出的阶段性结论

      直接责任人是当时的省主席李培基,他有瞒报的嫌疑;粮政厅长卢郁文也难辞其咎。其实没有蒋鼎文太多责任,但他打仗无能、作风不好也是真的。日军给老百姓吃的是真事,老百姓给日军带路也是真事,豫中战役国军溃退后当地民团把国军缴枪更是铁证如山。灾难中暴露的人性黑暗面比起电影里的有过之而无不及。

      只愿我们的民族再无此等悲剧!

      通宝推:天棒门诊,surfxu,猪头大将,桃源客,天白,庄汀,牛栏山二锅头,范进中举,
      • 家园 一战区和河南政府的事

        事情的原委是这样的:

        四月份的时候,一战区司令长官蒋鼎文鉴于河南的蝗灾严重,发了个电报给中央政府,提出“减免河南省赋税和军麦”的请求。结果,电报被驳了回来,说是“减免赋税及赈灾事宜是政府的事情,与军队无关”,蒋鼎文碰了个钉子,憋了一肚子气。

        到了四三年八月十三日,国民政府终于下令减免河南省的部分田赋。《河南民国日报》立刻刊登了这个消息,可是,在报纸上却没有说明这个“善举”是由蒋鼎文长官率先提出的,蒋司令顿时火大,觉得没有面子。他连夜叫来河南省省长李培基,声明“赋税和赈灾是政府的事,与我无关。限期四十天结清一战区的军麦,否则以贻误军机论处”,还当场扣押了河南省粮管局的局长,下令“逾期不能完成任务,军法从事”。

        催缴军麦的命令下达之后,上行下效,各地的田管处长和粮站站长都被国军看管起来,正规军、警备区、游击司令部、保安团纷纷直接插手征粮事务。一时间,各乡各村都来了许多扛枪的人,拍桌子摔椅子地嚷嚷:“快把麦子交出来!”

        • 家园 【讨论】哈,这段材料出处是哪里

          才70年历史就隐藏在迷雾之中了,蒋因为一己的气愤就要催逼军粮要了老百姓的命,也是奇葩

    • 家园 我曾经对《温故1942》涉及的人物和历史做过一番梳理

      我曾经对《温故1942》涉及的人物和历史做过一番梳理,不过写到半截心情大坏,未能成文,以后有时间了也许会写完。不过我可以把自己得出的阶段性结论放在这里:直接责任人是当时的省主席李培基,他有瞒报的嫌疑;粮政厅长卢郁文也难辞其咎。其实没有蒋鼎文太多责任,但他打仗无能、作风不好也是真的。日军给老百姓吃的是真事,老百姓给日军带路也是真事,豫中战役国军溃退后当地民团把国军缴枪更是铁证如山。灾难中暴露的人性黑暗面比起电影里的有过之而无不及。

      只愿我们的民族再无此等悲剧!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4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