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西河

主题:【原创】晓枫谈船舶动力发展简史 -- fxw700

共:💬36 🌺96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3
下页 末页
                • 家园 老毛子内牛满面啊

                  人家等离子发动机用了几十年了,价格便宜量又足,人家一直用它,怎么到你这又成了“还不太成熟”,这让老毛子情以何堪啊。

                  如果加上等离子推进用于船舶推进还不成熟还行,等离子推进的特点本来也不适合这个领域。用于空间推进,老毛子已经非常成熟了,上天后工作个十年八年都没问题,连老美都赶不上,

                  当初大家一起搞电推进,但是谁也说不清楚那种方案最优,于是各项种方案都上,老毛子呢是等离子发动机最先成功,然后其它方案都死了,而老美则是离子推进方案最先成功,于是其它方案也都死了,两种方案的性能没有什么实质性的差异,于是大家都不想换了,老美也可以这么说,俺的离子推进技术连老毛子都赶不上。

                  • 家园 这个我倒是真不是很了解

                    离子发动机和等离子发动机相关资料比较少见,求科普

                    • 家园 一点补充

                      链接出处

                      中国真是大手笔呵,居然两种方案一起上,都拿到天上去遛了。

                      看来这几家单位还没有斗出个结果。

                      不知道笑到最后的到底是谁,别的不说,当个院士是肯定了的。

                    • 家园 八卦为主,对本文的内容的不负任何责任

                      离子发动机、等离子发动机等虽然也叫发动机,但是和内燃机、燃气轮机等不是一个东西。这一个类的东东推力小,毫牛级的,但是可以长时间工作,由于太空没有阻力(含糊的可以这么说,要是真没有阻力,那也就没有电推什么事了),所以特别适合用于空间推进,例如用于轨道保持和姿态定位等。

                      发射卫星,一开始大家什么也不想,只要把卫星扔上去就行了,也不没有姿态控制或者定位什么的需求,于是什么都不用。后来呢大家有点追求了,要求那个卫星不要乱跑,也不准乱瞅,就需要一个办法让那个卫星不要乱动。一开始用的是压缩空气,但是那点空气几下喷完了,以后卫星还是乱跑。随着卫星工作时间的增加,大家就改用化学火箭了,化学火箭的工作时间能长一点,但是还是觉得不够长。对于航天而言,所有的东西都得从地上背上去,因此航天人有一个口号叫做“为减轻一克重量而奋斗”,因此大家还是希望能让背上去的东西能多发挥点作用。

                      于是大家就琢磨,要想能产生推力,应该需要两件事,一是能量,二是工质,无论是压缩空气还是化学火箭,都是自己把工质和能量背上去,于是工作时间(比冲)无法太长。因此如果能在太空中获得能量,也许能少背一点东西上去,或者让背上去的工质多做点功。

                      在天上,什么能量容易获得呢?

                      势能和动能?这可不能随便用,倒是可以用高度换取速度,只是这样的话几天就掉到地上了

                      热能?有用的,比如核反应堆和核电池,但是这东西万一掉下来怎么办呢?现在一般只用在那些深空探测的飞行器上,要祸害也祸害别人去!

                      最后大概就只有那个太阳能最容易获得了,然后再用太阳能电池板转换成电能,在天上没有打雷下雨阴天多云之说,因此电能可以说几乎是无限的,这也就是发展电推进的最初动力了。

                      所有的电推进的原理都是相似的,即把工质放在磁场或者电场或者电磁场里面加速喷出去以获得反作用力。

                      为了能够在在磁场或者电场或者电磁场加速,必须想办法让工质带电,比如变成离子或者等离子体,因此必须用容易电离的物质作工质,例如氩气氙气氪气等等。

                      根据不同的原理发展出了各种不同的技术,老毛子用的是SPT稳态等离子推进技术,老美则用的是离子推进,两种技术在性能和寿命等方面没有什么实质性的区别,只是习惯而已。

                      据说老毛子的SPT的发明人莫洛佐夫在完成SPT后,另一个设计局的方案也完成了,然后两个设计局狠斗了一番,桌面上和桌面下的勾当都使了不少,最后莫洛佐夫赢了,取得了先上天试验的机会。然后呢,另外一个设计局就没有然后了。因为没有人愿意用一个没有经过考验的技术,尤其是对于航天这种基本上算是单件生产的领域。

                      国内呢,卫星姿态控制等主要还是用的化学火箭等,这导致国内的卫星的寿命比国外少近一半,目前国内好几家单位都在竞争电推进,斗得也不亦乐乎,甚至可以说是惨烈,也因为大家都知道,由于这个的市场容量太小,只能有一个赢家,一旦输了前期的投入就会全都打水漂了,前人的例子都在那里摆着呢。

        • 家园 核电池和核反应堆是否不是一回事?

          好像性质不同,效率也不一样。

          • 家园 不是一回事

            核反应堆,又称为原子反应堆或反应堆,是装配了核燃料以实现大规模可控制裂变链式反应的装置。

            核电池是通过半导体换能器将同位素在衰变过程中不断地放出具有热能的射线的热能转变为电能而制造而成。

    • 家园 现代船舶还是以柴油动力为主吧

      只有极少数跑高速的军舰和游轮才用燃气轮机,因为燃气轮机实在太耗油了,一般人用不起。。。

      • 家园 非常正确

        本人水平有限,感谢指出文中的不足之处。燃气轮机这个东西好啊,军舰用这个东西跑的飞快,而且启动快(不用烧锅炉)尤其是LM2500燃气轮机这个东西,美国人挺坏啊,当初卖给中国112哈尔滨舰一套LM2500型舰用燃气轮机后就开始禁运了,而且虽然性能好,但是小故障不断,还好我们有朱桂全士官。中国一直在研究燃气轮机,直到中国研究出了R0110重型燃气轮机,美国才放开对华的限制,在上海开办了LM2500的工厂。

        • 家园 和R0110相比,LM2500应该算中型的吧

          R0110功率要高两倍,应该给坞登和航母用吧。目前好像还没看到用上。

          • 家园 R110是工业燃机,跟LM2500这样的航改机不同

            工业燃机就是傻大肥粗,动辄几十吨上百吨,功率从1万千瓦到30万千瓦都有,抗折腾,啥都能烧,对重量要求低,材料也相对容易,相对来说也便宜。话说第一台工业燃机也是第一台燃气轮机是三十年代搞出来滴,用蒸汽轮机改进来的,材料基本是不锈钢,那叫一个沉,以致于设计者作出一个让后人笑掉大牙的结论——燃气轮机太沉,不能用于航空动力。。。

            喷气发动机则是另起炉灶,专门选用那些轻巧的高级材料,后来就有了航改机,顾名思义,就是从航空喷气发动机改来的燃气轮机,轻而贵,功率最大也就几万千瓦,但可用的地方多。

          • 家园 美国在中国投产LM2500也是有目的的。

            仔细想想也有限制国产燃气轮机商业化的目的,辛辛苦苦研究出来,不能批量生产业是一个悲哀啊,话说LM2500的技术还是非常成熟的,在上海生产,国产的燃气轮机可以从它的设计上借鉴很多东西,毕竟LM2500非常适合驱逐舰一级别的舰艇的动力,比一些老式战舰烧锅炉要好的非常多

            • 家园 既封锁又竞争

              西方历来都是这样,真是恶毒透顶,对付这些东西,中国企业就不能有点骨气?国家又是怎么想的?

              • 家园 一边引进一边山寨吧

                工厂设置在上海,仿制起来也方便啊,不过国内的材料技术部怎么牛,否则太行发动机的寿命也不会那么短了

                • 家园 这个只能是民用的吧

                  要考虑市场因素,材料的问题倒好说一点。仿制?有专利呢。太行应该是在进步吧,据说是量产有问题,不知道是什么问题?是不是水压机?这东西又怎么样了呢?

                  • 家园 水压机这个东西中国还是有点基础的

                    中国的万吨水压机在世界上都有名气的,不过在材料这一块上,国内就落后太多了,毕竟合金这种东西,比例稍微改变一下,金属的性质就会产生很大的改变,复合材料也是,虽然比较轻,不过比较脆,铁皮飞机有个洞直接打个补丁就行,但复合材料打补丁就麻烦了。

                    不过是实话国内的工具做的真的像狗屎一样,同样做把钳子,德国的,瑞士的,日本的都比国产的好很多,国内钛看重价格,质量忽略的太厉害了。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3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