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西河

主题:【原创】赫克托耳史 -- 赫克托尔

共:💬264 🌺1696 🌵1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18
下页 末页
    • 家园 【原创】从《君主论》看1500年的意大利-2

      据说美第奇家族以经营药剂起家,G.F.扬在所著《美第奇》(1930 年,纽约)书中指出这一家族从十三世纪初起即经营商业和银行业,所谓以药剂起家之说,纯属无稽。佛罗伦萨是个城市共和国,与一千多年的罗马共和国一样,佛罗伦萨的公民也分为贵族、平民两大阶级,佛罗伦萨的内政主旋律也是两大阶级的权利之争。贵族在文化、武艺、治国经验、人脉、经济等方面,都拥有对平民的绝对优势,虽然共和国实行民主制,可是大争之世,平民依然会选举贵族当官,尤其是共和国一把手—正义旗手(Gonfaloniere)。与此同时,平民又对贵族的地位羡慕嫉妒恨,于是佛罗伦萨的历史形成一个怪圈,平民不断暴乱或革命,贵族的人数远比平民少,暴乱一来根本抵挡不住,倒霉的被暴民杀死,腿快的逃出佛罗伦萨到外国避难,等暴乱尘埃落地,平民们还得把贵族请回来收拾局面,因为平民不具备治国安邦的能力和经验。出逃的贵族回来,不仅不能追究暴民的责任,反而要以大赦、减免债务的形式,安抚他们。例如1378年的呢绒工人革命中,“一种引人注目的怪现象:许多人在自己的家宅被烧毁的同一天又被封为骑士,这两种事都是同一帮子人干的。侵害和善意竟然如此紧密相连”(佛史3.4)。由于既有现实的好处,又能在心理层面出一口对贵族的恶气,因此这样的革命或暴乱周而复始,不断发生。

      与许多古代学者一样,马基雅维利对民主政体评价低劣:“共和政体,特别是那些组织得不健全的共和政体,常常变换统治者和体制结构。这并不像许多人设想的那样,是自由或镇压造成的后果;而是奴役和放肆使然。因为不论贵族还是平民——前者执行的是奴役制,后者则是行为放肆——都只是在名义上尊重自由,实际上他们既不愿服从法律,也不愿服从行政长官。”

      基督徒不许纳妾,贵族仅限于小圈子通婚,自然增长率低下,周期性革命或暴乱的恶果,就是贵族不断被削弱和减少。美第奇家族是平民出身,靠经营银行业发了财,经济、文化、政治地位不断提高,却又因为不是贵族,不招平民的恨,相对贵族的不断衰落,美第奇家族的地位不断上升。

      美第奇家族的奠基者乔万尼迪贝尔纳尔迪诺德美第奇(Giovanni di Bicci de' Medici, 1360c~1429),创立了美第奇银行(Medici Bank),靠大把撒钱聚拢了极高人气,家族的政治地位蒸蒸日上。临死前,乔万尼对儿子们交代政治遗嘱,也是自己成功的秘诀:“此时此刻,最使我引为自慰的就是回忆起我这一生,从来还未曾有意识地冒犯过任何人;而是一贯尽到自己最大努力为所有的人谋福利。我希望你们也这样做。至于城邦事务,如果你们希望在平安中渡过一生,就要使自己的收入合乎法律规定,而且同胞们也认为给你们这一份是合适的,这样既可以不冒风险,也不致引起别人嫉妒;因为对任何人说来,引起别人憎恶的并不是人家给你多少,而是你强求占有多少;你们如果能这样做,所得的份额就会比强求额外多占的人所占有的还要多些;强求多占的人们反而常常把自己原有的东西都丢掉,未丢掉以前也老是为之忧虑不安。由于我采用了这样的办法处世,尽管身处众多敌手和各种利害冲突的包围之中,但仍然不仅保持了自己的名望,而且还增加了自己的势力。假如你们也走这样一条路,必然也会得到这样的好运气。不然的话,你们的下场也会像我们这个时代的某些人那样,使本人和全家都遭毁灭。”

      乔万尼的话,很有老子的“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的味道。

      第2代族长科西莫(Cosimo de' Medici, 1389~1464)接班时40岁,已经是个成熟、老练的政治家,到去世的35年间,充分利用共和民主政体的弱点、个人魅力和美第奇银行的大把金钱,实际上控制了佛罗伦萨,成了共和国的无冕之王。马基雅维利夸奖科西莫:“在所有留名后世的人们当中,除军人外,科西莫(Cosimo de' Medici, 1389~1464)就算是最卓越最著名的一位了。他不但在财富和权威方面,而且在慷慨豁达、精明审慎等等方面,都超过和他同时代所有的人物。在使他成为本国的王公人物的那些品质当中,有一点就是他那超过任何人的高尚而慷慨大度的品质。在他死后,人们对他的慷慨大方就看得更清楚了;当他儿子皮耶罗(Piero di Cosimo de' Medici, 1414—65~69)打算弄清楚他有多少财产时,就发现任何阶层的公民,都曾借过科西莫大笔钱财。当科西莫听说某些贵族处境困难,常常是不用请求,就主动救助他们摆脱困境。他修建的那些公共建筑就足以证明他如何高尚豪爽。……他好像单单在意大利显示建筑的豪华堂皇还嫌不足,在耶路撒冷也修建了一所慈惠院,收容穷苦和患病的朝圣者。

      虽然他那些府邸也和他的其他事业和行为那样,都有帝王气魄,而且只有他(Cosimo de' Medici, 1389~1464)一个人是佛罗伦萨的主宰,但他的精明审慎却使他事事都有节制,他的日常生活从未超过相当好的中等适度的水平;他在言谈、对待仆从、行旅、生活方式、交往等等方面,处处都表现出公民的谦逊态度。这是因为,他深知经常炫耀讲排场会招人妒忌,而富而不夸却易于受人容忍。”(《佛史》7.1)

      科西莫的长子早死,体弱多病的次子皮耶罗(Piero di Cosimo de' Medici, 1414—65~69)接任族长。乔万尼、科西莫两代人对佛罗伦萨的慈父式统治,不乏反对者。各怀鬼胎的政敌们抱成团,谋划用兵变推翻皮耶罗。暗中反对美第奇家族的财务主管迪奥蒂萨尔维内罗尼(Diotisalvi Neroni, 1401~82),给皮耶罗出了一个馊主意:假如他希望在城邦保持自己的势力、维持自己在财务上的声誉,解决这些混乱的唯一正确可行的办法,就是把他父亲过去借给国内外无数公民的款项全部收回,因为科西莫在世时,为了在佛罗伦萨收买党羽、在国外拉拢朋友,在金钱方面极其慷慨大方;人们欠他的债务总数极其庞大。

      皮耶罗觉得这个意见很好,因为他急于把属于自己的财产重新掌握在自己手里,以便应付他必须付还的款项。但他刚一下令回收欠债,公民就十分恼火,仿佛他所要求归还的是他无权要求归还的东西。他们对皮耶罗无礼辱骂,斥责他贪得无厌、忘恩负义。(《佛史》7.2)

      迪奥蒂萨尔维看到他自己的建议已使皮耶罗遭到群情激昂的反对,便与其他几个反美第奇分子,利用眼下的民心可用,发动了一场未遂兵变。既然大家撕破了脸皮,皮耶罗就不用客气了,政敌们或被杀、或流放。此后,佛罗伦萨的政体发生了质变,由披着民主外衣的共和国,变成了披着共和外衣的王国,皮耶罗成了无冕之王或僭主。

      皮耶罗在位5年,死于1469年,长子洛伦佐(Lorenzo de' Medici, Lorenzo the Magnificent, 1449—69~92)接班。洛伦佐时年20岁,逃亡国外的反对者们,忽悠敌对佛罗伦萨的国家,组成了一个反美第奇联盟,准备对洛伦佐用兵。可是飞来横福,征服了君士坦丁堡的奥斯曼算端穆罕默德二世继续西征,从巴尔干半岛渡过狭窄的蒂朗海峡,向意大利的靴子跟进军,首当其冲的是意大利最南端的那不勒斯王国,第二害怕的自然是稍北的教皇国。面对奥斯曼帝国的兵锋,教皇霓下发动十字军对抗异教徒,反美第奇的事业自然要靠边站,因此洛伦佐太太平平的渡过了难关。洛伦佐外号豪华者(Lorenzo the Magnificent),以乐于撒钱赞助艺术家著称,米开朗基罗、达芬奇都得到过洛伦佐的资助。

      1492年,洛伦佐死,长子皮耶罗二世(Piero de' Medici the Unfortunate, 1472—92~94—1503)接班,年仅20岁。所谓“君子之泽五世而斩”,皮耶罗是家族的第5代、僭主第3代,反对其祖、父未遂的政敌们,将矛头指向了这个小伙子。1494年,随着法军兵临城下,美第奇家族的内外敌人们纷纷跳了出来,年仅22岁的皮耶罗二世不战而逃,离开佛罗伦萨,法军跟着进城,恢复了共和,美第奇家族对佛罗伦萨的统治中断了20年。

      1495年2月,法军拿下那不勒斯。法国的胜利打破了西欧的权力均势,引发各国的群起反对,不仅教皇亚历山大六世、那不勒斯王国、神圣罗马帝国皇帝马西米连(Maximilian I, 1459—1486~1519)、威尼斯共和国、西班牙阿拉贡国王费迪南德,连为查理八世带路的米兰公爵洛多维科-斯福扎也加入进来,该反法联盟叫威尼斯联盟,也叫神圣联盟(Holy League)。

      鉴于意大利是个半岛,法王查理逗留在南部的那不勒斯,反法联盟在北意大利伦巴第集结兵力,做出截断查理归路的态势。5月,法军离开那不勒斯向伦巴第进军。7月6日,法军与反法联军在意大利大腿根部的帕尔马(Parma)附近福尔诺沃(Fornovo)会战。法军1.2万人,包括4000精锐的瑞士雇佣步兵,反法联军有2万人,数量上占有压倒优势。联军虽多,战斗力和纪律性却不及,未能利用人数优势击破法军,伤亡约2千人,法军伤亡1.2千,还多是瑞士雇佣兵,查理带领主力撤离战场,返回法国。反法联军伤亡更大,也没达到战役目的,未能歼灭法军或阻止法军撤回法国。就整场战争来看,查理八世的南征,除了恢复佛罗伦萨的共和,建立亲法政权,一无所获,没有实现吞并那不勒斯王国的战略目标。

      回到法国后,查理八世致力于重整旗鼓,准备再度南征意大利,可惜天不假年,1498年,查理去世,终年28岁。随着查理的死,这场意大利战争无疾而终。

      • 家园 王子这遣词变化

        不知道是不是刚看了大秦帝国

      • 家园 这个“教皇霓下”是怎么个称呼?

        貌似中文里没有这种称号。

        英文里的各种尊称对应中文:

        皇帝、国王 Majesty --- 陛下

        王子、亲王、公主 Royal Highness --- 殿下

        公侯、郡主 Highness --- 殿下

        一般官员 Excellency --- 阁下

        教皇 Holiness --- 一般翻译为陛下。但经常调整语序,把 His Holiness 翻译为神圣的教皇。

        • 家园 罗马教皇的汉语尊称

          一般是“教宗”,俗称“宗座”,也有称为“教座”。

          相应地,红衣主教则被尊称为“法座”,我们看大仲马小说老一些的汉译本,比如《三剑客》之类,这些词经常在里面出现。

          • 家园 “教座”、“法座”啥的恐怕也是硬译吧?

            “教座”、“法座”啥的恐怕也是硬译吧?“法座”原来只指传法时的座席,没有人称指代的含义。

            “陛下”、“殿下”、“阁下”、“足下”等等是汉语本有的尊称。所以用来对应西方的尊称。“法座”之类的翻译恐怕和晚清民国时代动不动把军队长官叫某某座有关。例如军长就是“军座”。“法座”至少比日式的“霓下”或“猊下”之类的靠谱。

            现在“霓下”满天飞恐怕还是翻译者受了日本动漫的影响,直接吧日文中这类不伦不类的称呼抄过来了。

          • 家园 叫圣座最合适

            忘记在哪里看过

        • 家园 游戏《中二全战》的译法,我觉得挺好听,就拿来用了。
          • 家园 这个不是所谓的高僧称谓“猊下”的变种么?

            维基百科“猊下”词条

            猊下原來是佛教對高僧長老的敬稱,在日本也引伸為對天主教樞機的敬稱,意義等同于殿下或阁下等對世俗人物的敬稱,在中文環境,普及率不及「上人」來的高,一般辞典也不見收入此字,但在日本,是一個相当常見的詞語。在漢語,「猊」一詞原來没有意義,通常會指「狻猊」,狻猊則是龍生九子的一種,傳說這種生物形如獅子,喜烟好坐,所以常做為香爐的裝飾,後來也引伸為對獅子的代稱。

            而在佛教术语,佛陀被譽為師子,佛陀登座說法稱之為「師子吼」,因為「師」與「獅」同音,所以後來又訛為「獅子吼」,佛陀的坐位因此也就稱為「獅子座」,結合狻猊的意思後,又有猊座之稱。所以「猊下」指的是「說話者不便與對話者平座,故在猊座下對談。」之意。

            教皇以下教职人士,等同高僧,也有将主教敬称为“猊下”的写法。

            通宝推:赫克托尔,
    • 家园 【原创】从《君主论》看1500年的意大利-1

      前几天,我看完了马基雅维利的《佛罗伦萨史》、《君主论》。马基雅维利号称“欧洲韩非子”,其政治思想集中反映在名著《君主论》中。《君主论》全书26章,即老马的26条思想或观点,每一条都用了若干史实作为事例做证据,而这些史实大多发生在1500年左右的意大利,涉及到著名的美第奇家族、近几年比较火的波吉亚家族。笔者之前没关注过意大利,看这些故事很新鲜,顺便查了些资料,将《君主论》中提到这些史实按时间线索穿起来,做个读书笔记。

      说意大利之前,要先说说法国。现代意义上的法兰西,历史要追溯到日耳曼法兰克人建立的法兰克王国。法兰克王国第一个王朝墨洛温王朝(Merovingian dynasty, 481~751),就积极干预意大利事务,与东罗马帝国争夺北意大利的伦巴第。墨洛温王朝晚期,权臣加洛林家族崛起,该家族族长矮子丕平(Pepin the Short, 714c—751~68)—战胜阿拉伯人的查理马特(Charles Martel)的儿子,打算篡位为王,为了给篡位披上一层合法性外衣,大力抬高罗马教廷的地位,保护教廷不受信异端教派的伦巴第人的欺负,再让罗马主教撒迦利亚(Pope Zachary, 679—741~752)同意自己篡位,751年,丕平废黜末代墨洛温国王,成为加洛林王朝的首任国王。753年,伦巴第人再度南侵罗马,罗马主教司提反二世(Pope Stephen II, 715—752~57)翻越阿尔卑斯山,千里迢迢来向丕平求助,亲自在圣丹尼斯教堂为丕平行膏礼,重申了丕平的王位。丕平也投桃报李,率军南下,从伦巴第人手中抢来罗马和周围的地盘,送给教皇司提反,史称“丕平献土”(Donation of Pepin),教皇的地盘成为真正政治实体,叫做教皇国(Papal States)。丕平的儿子查理曼时代,法兰克王国更加强大,拥有大半个西欧,与父亲丕平一样,查理曼也积极干预意大利和教廷事务,800年的圣诞节,教皇利奥三世(Pope Leo III, 750—795~816)将法兰克国王查理加冕为罗马人的皇帝,法兰克王国成了罗马帝国的继承者,查理曼与东罗皇帝并列为基督教世界2位皇帝。

      法兰克人与教廷的互动,很像达赖三世与俺答汗。罗马主教本来只是宗教领袖,马基雅维利说:“整个意大利,在伦巴第人入侵以前,不是臣服皇帝,就是归顺国王;教皇则只是由于他们的举止和教义而受到尊重,此外并未取得更大的权威。在其他方面,他们都服从皇帝或国王,象臣属或代理人那样为帝王执行任务,有时甚至还被他们处死。使教皇在意大利事务中逐渐举足轻重的是哥特王提奥多里克(Theoderic the Great, 454—493~526)在定都拉文纳之后促成的。因为罗马当时无君主,罗马人为了使自己得到安全,感到必须服从教皇。”(佛史1.3)东哥特人建立的意大利王国,首都在拉文纳,罗马只是王国众多城市之一,罗马主教相当于罗马市长,由全体市民选举产生。

      抱上了法兰克人的粗腿之后,罗马主教的权势日增,因此中国学者将其翻译为“教皇”。法国则通过教皇的册封,赢得了“护教法王”的地位,也开启了法国干预意大利和教廷事务的先例。1305年,罗马教皇拆迁到法国的阿维尼翁,1305—1378年间,教皇和多数红衣主教是法国人,教廷成了法王的御用工具,这些教皇被称为“阿维尼翁之囚”,与当年的“巴比伦之囚”并称。

      法国的天主教世界第一强国的地位,在英法百年战争中遭到很大削弱。1453年,土耳其人征服君士坦丁堡的同年,在圣女贞德(Joan the Arc)的胜利鼓舞下,瓦卢瓦王朝的查理七世(Charles VII of France the Victorious, 1403—22~61)也结束了百年战争,赢得“胜利者”的美名。百年战争结束后,法国又打起了征服意大利,控制教廷的主意,只是国力虚弱,一时无力大规模介入。尽管如此,查理七世通过安茹的勒内(René of Anjou, 1409—35~42—80)、约翰父子,在意大利打入了楔子,为日后干预乃至吞并意大利,埋下种子。

      查理七世生路易十一世(Louis XI of France, the Prudent [French: le Prudent], 1423—61~83),路易十一的儿子查理八世(Charles VIII of France, 1470—83~98)于1483年继位,时年13岁,经过40年的修养声息,法国缓过劲来,等着机会再度进入意大利。

      15世纪末的意大利,重要的国家有5个,东北部的威尼斯共和国、西北部的米兰公国、中北部的佛罗伦萨共和国、中部以罗马为首都的教皇国、南部的那不勒斯王国。5大国中,教皇国的声望最高,毕竟是教皇的地盘。威尼斯共和国最富裕,在地中海东部拥有广大领土,当然随着奥斯曼帝国的崛起,威尼斯正在不可逆转的走下坡路。那不勒斯王国面积最大,军力最强,《佛罗伦萨史》说的国王专指那不勒斯国王。佛罗伦萨在美第奇家族统治下,国力强盛,文化发达,美第奇银行让佛罗伦萨成了欧洲的金融中心,更是文艺复兴时期的明星。米兰公国也颇为强盛,拥有强大的军队,《佛罗伦萨史》说的公爵专指米兰公爵。其他的小国如卢卡、锡耶纳,只能靠在5大国中骑墙摇摆求生。

      1480年代,那不勒斯王国费迪南德(Ferdinand I of Naples, 1423—58~94),与教皇英诺森八世(Innocent VIII, 1432—1484~92)发生了冲突。这位被马基雅维利称为“温和仁厚、慈悲为怀”的教皇霓下,开除了费迪南德的教籍,宣布废黜费迪南德的王位,将那不勒斯王冠转给法国国王查理八世(Charles VIII of France, 1470—83~98),因为查理八世的奶奶、胜利者查理七世的妻子安茹的玛丽(Marie of Anjou, 1404—22~69),是那不勒斯国王路易二世(Louis II of Naples, 1377—89~99—1417)的女儿。

      再往上追,1260年代,霍亨斯陶芬家的那不勒斯国王、红胡子腓特烈的曾孙曼弗雷德(Manfred of Sicily, 1232—58~66)与罗马教廷为敌,使教皇乌尔班四世(Urban IV, 1195c—1261~64)经常处于恐惧不安之中。乌尔班为了降服他,就召集十字军,并亲自到佩鲁贾迎接他们。但因为看到十字军人数太少而且行动迟缓,他感到为了征服曼弗雷德,还必须寻找更得力的支援,于是他就求助于法兰西,把国王路易九世(Louis IX of France, 1214—26~70)的弟弟安茹的查理(Charles of Anjou, 1227—66~85)封为那不勒斯和西西里之王,并鼓动法王查理到意大利来占领那个王国。1266年,曼弗雷德战死,安茹的查理成为那不勒斯国王,开创了那不勒斯和西西里的卡佩王朝世系。之后那不勒斯的安茹卡佩或家族与法国卡佩家族不断通婚,血缘关系极为密切,就血统而言,查理八世做那不勒斯国王无可厚非。1492年,英诺森八世去世,出自著名的波吉亚家族的教皇亚历山大六世(Pope Alexander VI, 1431—1492~1503)继位,新教皇是西班牙人,与费迪南多的靠山阿拉贡王国关系密切,因此与费迪南多成了盟友,但查理继续坚持对那不勒斯王冠的所有权。

      1494年1月,那不勒斯的费迪南德去世,长子阿方索二世(Alfonso II of Naples, 1448—94~95)继位。阿方索二世是米兰公爵的岳父,而米兰的实权操在米兰公爵的叔叔洛多维科-斯福扎(Ludovico "Il Moro" Sforza, 1452—1494~1500—1508)手里,阿方索二世要求洛多维科-斯福扎将权力还给自己的公爵女婿。洛多维科-斯福扎不愿放权,米兰与那不勒斯的战争一触即发。本着敌人的敌人是朋友的原则,洛多维科邀请法王查理八世进军意大利,夺取那不勒斯王位,自己甘愿为查理的前驱。

      24岁的查理八世一直对意大利虎视眈眈,既然米兰人主动做带路党,便认为机会成熟,重申自己的那不勒斯王位,8月发兵南下意大利,正式拉开了意大利战争(Italian War of 1494–98)的序幕。法军有2.5万人马,包括攻城炮兵和8000名精锐的瑞士步兵雇佣军,后者善于摆瑞士方阵。中世纪的瑞士是个贫穷山国,农牧业都难以开展,地下也没值得一提的矿产,瑞士人身无长物,只好做雇佣兵卖命。法国、教皇国特别喜欢招募瑞士人做步兵,大仲马的小说《三个火枪手》中,火枪手们经常与瑞士雇佣兵斗殴。

      马基雅维利在《君主论》第13章,讨论了各种、各国军队的优劣,给予瑞士步兵很高评价,但又认为法国不该使用外国人当兵。“法国国王路易十一(Louis XI of France, the Prudent [French: le Prudent], 1423—61~83)的父亲查理七世(Charles VII of France the Victorious, 1403—22~61)由于自己的幸运和能力,把法国从英国人的统治之下解放出来。他认识到依靠自己的军队武装自己的必要性,于是在他的王国里制定了关于步兵和骑兵的规章制度。但是后来他的儿子路易国王废除了本国的步兵,而开始招募瑞士士兵。正如我们现在能够看见的,这种错误以及随之而来的其他错误就是这个王国危难的原因。因为路易国王使瑞士兵享有盛名,于是使自己的士兵灰心丧气,因为他已经把整个步兵废除,同时他的骑兵又仰赖于外国军队,因为法国骑兵和瑞士兵协同作战已成习惯。因此他们认为,如果没有瑞士兵就不能够战胜。这样一来,法国人就没有能力对抗瑞士人,而且没有瑞士人就不敢对抗别人。法国的军队于是成为混合的军队,一部分是雇佣军,另一部分是本国的军队。这种军队整个地说来比单纯是雇佣军或者单纯是外国援军好得多。可是比全部是本国的军队毕竟差得远了。上述的例子证实了这一点,因为如果查理七世的制度得到发展或者坚持下去,法兰西王国将是不可战胜的。可是人们没有能够慎思明辨,就开始从事某一件起先看来认为不错的事情,而没有能够察觉其中的隐患,正如我在上面谈到的消耗热病一样。”

      法军由剽悍坚韧的瑞士步兵、高傲强悍法国骑兵、当时最先进的马拉炮兵组成,训练有素、装备精良、士气高昂。相反,意大利多数国家战时依赖不可靠的雇佣兵,“现在意大利崩溃不是由于别的原因,而是由于她许多年来依赖雇佣军,虽然他们先前曾经帮助某些人取得进展,并且在彼此之间显得勇猛不过,可是当外敌压境的时候,他们就原形毕露。”查理穿过意大利时没有遭到抵抗,因此教皇亚历山大六世常说法国人侵入意大利,手里拿着粉笔(石膏),只要在那里画上标记就能够在那瑞安营扎寨,而无需拿着剑进行战斗。(君主论12章)

      法军很快就推进到意大利中北部名城佛罗伦萨城下,在这里,笔者先简单说下佛罗伦萨共和国美第奇家族的发迹史。

      通宝推:haaghhs,联储主席,pipilu,
    • 家园 【原创】尼禄传2 卡里古拉与克劳狄

      卡里古拉(Caligula, 12—37~41)是著名电影《卡里古拉》(罗马帝国艳情史)的男猪脚,从小过着朝不保夕的日子,心理十分压抑。但卡里古拉绝非任人宰割的鱼肉,早早的与禁卫军统领(Praetorian prefect)马克罗(Macro)—电影中叫麦可的老婆恩尼亚勾搭上手,进而与马克罗结党,掌握了帝国最重要的武装力量—禁卫军。

      到了提比略朝晚期,皇位候选人有3个,皇孙提比略盖美路斯,他的问题是年龄小,血统可疑;侄孙卡里古拉,20出头已经成年,由于血统高贵,颇受百姓、军队的爱戴,但卡里古拉与提比略有血海深仇;侄子克劳狄(Claudius, 10BC—41~54)也被考虑到了:他不但在年龄上已经成熟,而且十分注意自己的修养。不过他的脑子不行,这是一个缺点。如果在皇室外部寻找继承人的话,他又害怕对于奥古斯都(Augustus, 63BC—27BC~14AD)的追忆凯撒们的名字会变成嘲笑和诬蔑。因为提比略当前所关心的与其说是在现在取得人们的好感,无宁说是要取得后世对他的称赞。某天,提比略痛哭流涕地拥抱了他的亲孙子盖美路斯,继而对着侄孙卡里古拉的阴郁的面孔说:“你呀,你会杀死他,可是别人又会杀死你。”(塔编10.46)这段记载在电影《卡里古拉》里也有反应。

      37年,儒太宗提比略驾崩。有人认为卡里古拉给他吃了慢性毒药,有人认为是在他发热病后恢复健康期间,当他想吃东西时,没人给而饿死的。又有人说,他是被人用一只枕头闷死的:在一阵昏厥之后突然清醒过来时发现自己手上的宝石戒指不见了,他要求还给他。卡里古拉的老师塞内加记载:他意识到自己快要死了,取下戒指,好像要给谁,拿了一会儿,然后重又戴上自己手指,攥紧左手,静静地躺了好长时间;突然他叫侍从,没人答应,他起来,但由于无力倒在卧榻附近死了。(罗帝3.73)

      还有一些人认为,就在这个时期,卡里古拉毒死了提比略,在提比略还未停止呼吸时就下令取下他的戒指;由于怀疑提比略试图抓住戒指不放,他因而把枕头压在他的脸上,亲手扼死了这位老人,并下令把一个目击这个可怕场面而惊呼起来的释放奴隶立即钉死在十字架上。(罗帝4.12)

      综合几种记载,我认为提比略是横死的,也是罗马帝国第一位横死的皇帝。儒略-克劳狄朝的5位皇帝,厉帝帝卡里古拉、惠帝克劳狄、幽帝尼禄,肯定横死,太宗提比略很可能横死,算0.75个,太祖奥古斯都疑似横死,算0.25个,则共有4位皇帝横死,占80%。

      卡里古拉(Caligula, 12—37~41)本名与凯撒一样,叫该犹-儒略-凯撒,为了区分他和凯撒大帝,后世多称呼他的外号—卡里古拉。卡里古拉的出生地不能确定,一种说法认为生于日耳曼前线的军营中。卡里古拉穿着普通士兵的服装在士兵中长大成人,卡里古拉(Caligula)源于士兵穿的皮带鞋(Caliga),因此《卡里古拉》中,卡里古拉的妹妹德鲁西拉称他为“我的小鞋”。

      卡里古拉7岁死了爹—日尔曼尼库斯,21岁死了娘—老阿格里皮娜(Agrippina the Elder, 14BC—33AD),两个兄弟被提比略活活饿死,只剩下卡里古拉与3个姐妹相依为命,生活在朝不保夕的惊恐之中。这种生活也让卡里古拉极为早熟,尽管有些人采用各种手段企图引诱或强迫他表示不满,但他从未上过他们的当。他从未提起过自己亲人的不幸,似乎根本就没有发生过什么事,同时以惊人的伪装冷漠来应付自己遭受的虐待。他对祖父(提比略,其实是伯祖父)和祖父一家人百依百顺,以致人们谈到他时都恰当地说,没有见过比他更好的奴仆或更糟的主人了。(罗帝4.10)

      卡里古拉继承不得人心的提比略之初,罗马人民对他抱有厚望,因为他是老奥的直系后代,其父日耳曼尼库斯是大众情人,从小受到的虐待,更赢得广大人民的容易泛滥的同情。因此,在他从米塞努姆启程来罗马时,一路上都设了圣坛,摆列着牺牲,燃着火炬,尽管那时他还穿着丧服,护送着提比略的遗体。每到一处,都有不计其数的群众欢呼迎接他,除其他一些祝福的名字外,他们称他为“星星”、“鸡雏”、“宝宝”、“婴儿”。(罗帝4.13)

      卡里古拉即位时25岁,远比两位前任年轻,执政和军事经验为零。卡里古拉残暴而奢侈,残暴来自多年受欺压而形成的自我保护和报复心理。他相继杀掉最大的帝位威胁—提比略的亲孙子提比略盖美路斯,即位的最大功臣、禁卫军统领马克罗(Macro)。在成年皇亲之中,只有叔叔克劳狄逃脱一死,因为克劳狄有智力缺陷,且年老。卡里古拉留着克劳狄,既能表现自己的仁慈,也用来戏弄取乐。作为皇帝,杀掉潜在的皇位竞争者无可厚非,可他公然残杀、虐待元老们,就显得太幼稚了。对罗马的僭主政治而言,最大的威胁就是残留着共和思想的元老院。奥古斯都、提比略对元老院都防范甚严,但在表面上,皇帝还是首席元老,大家和谐共处。

      卡里古拉不顾帝国的假共和传统,公然宣称“愿人间只有一个主人、一个王!”,“他差点就要戴上王冕,立即把元首制的形式改变成专制王权的政体……追求神的尊严”。卡里古拉命令一些担任过要职的元老院议员穿着托加跟在他的车后跑步好几里,让一些人手拿餐巾站在他的床的一头侍候他吃饭,他将另一些人秘密处死;同时又不断派人去寻找他们,好像他们还活在人间似的;几天后,他佯装宣布他们已自杀身亡。(罗帝2.6)。他经常痛骂所有的元老院议员,骂他们是塞雅努斯(Lucius Aelius Sejanus, 20BC—31AD)的走狗和密探,是他母亲及兄弟的叛徒。(罗帝4.30)这些做法让他与元老院发生了直接冲突。

      卡里古拉一改老奥、提比略的简朴习惯,生活极为奢侈,他花钱比最无节制的浪费者还要浪费(罗帝4.37)。后来的尼禄皇帝“赞美和欣赏自己的舅舅该犹(卡里古拉),因为后者在短期内把提比略留给自己的大量遗产挥霍净光。”(罗帝6.30)

      就像电影中表现的那样,卡里古拉最爱的人,共同患难多年妹妹德鲁西拉(Julia Drusilla, 16~38)去世,让卡里古拉更加残暴和神经质,行为举止完全是人们心目中的常见的东方暴君的样子。(罗帝4.24)卡里古拉最不明智之举,在于忘了自己是被禁卫军拥立的,公然侮辱禁卫军长官卡西乌斯-卡瑞亚(Cassius Chaerea, ?~41),令后者十分愤怒。公元41年1月,卡瑞亚与其党羽弑卡里古拉,卡里古拉的皇后、独生女也当场遇害。

      卡里古拉是第一个被公开杀害的皇帝,他的死让共和派看到了废除僭主,恢复共和的希望,甚至卡瑞亚弑君,可能也是共和派的预谋。卡里古拉刚死,执政官、元老院和罗马城的步兵大队已经占据了罗马市中心广场和卡皮托,决心宣布普遍的自由。(罗帝5.10)然而关键时刻,共和派犯了两个错误,第一内部陷入争吵,没尽快选举出领导核心,元老们谁都不服谁;第二没控制住禁卫军。

      罗马共和国自从马略改革以来,军队便成了将军的私产,而将军变成了军阀,军阀混战产生最大的军阀,就是皇帝。罗马军队不属于、忠于共和国或帝国,只是皇帝的私产,军队忠于皇帝及其家族。罗马皇帝首先是军队的世袭统帅,然后才是国家元首,这与中国的帝制完全不同。也可以这样看,罗马共和国将防务外包一个私营保安公司,公司的领导人由儒略-克劳狄家族世袭,只不过这个公司过于强大,翻回头干预共和国的行政和司法,但本质上说,军队和国家是两套平行的独立体系。皇帝属于军队体系,元老院属于国家体系,元老院想指挥军队,几乎不可能。

      凯撒、奥古斯都创立的帝国体制,与传统的希腊僭主体制的最大不同在于,军队成了平民的进身之阶,因此平民支持军队和顶端的皇帝。罗马公民分为贵族、平民两大阶级,共和国时代,虽然公民竞选执政官(consul)等高管,看起来很民主,但是贵族拥有祖传的学识、武艺、人脉、经济优势,平民即使有票,也只能选举贵族做高官。甚至平民废了老鼻子劲争取才设置的保民官(tribune),真到选举的时候,平民还得选贵族做保民官。在这套精心构建的共和政体下,选票反而成了遏制平民上升通道的大坝。在帝国体制下,平民进入军队,通过战功逐级上升,越到帝国晚期,平民军人出身的皇帝越多。皇帝对抗总想推翻帝制的贵族,也要拉拢平民,为平民提供免费的面包、马戏,如果如果恢复共和,元老院掌权,平民既丧失进身之阶,也失去免费面包和马戏,自然不干。于是罗马帝国形成一个悖论,贵族支持共和,赞同民主,应该赞同民主的平民反而支持帝制。

      果然,卡里古拉被杀的次日,罗马市民聚集起来冲击元老院,要求由一个独裁者统治帝国,明确点出了克劳狄的名字。军队也顺应民意,将年过50的克劳狄拖出来,拥立为皇帝,至此,罗马最后一次共和尝试彻底失败。此后还有元老出身的皇帝,如五贤帝之首涅尔瓦,但这些元老一旦成了皇帝,权力基础就变成了军队,处于个人长期统治和保命的需要,他们也只能转而依赖军队,与元老院为敌。

      克劳狄做皇帝,是个非常偶然的事件,完全是卡里古拉横死和共和派内乱的结果。无论克劳狄自己,还是元老院和皇族,都没料到。克劳狄有先天的智力问题,他笑的模样相当难看,动怒的神态更令人生厌,常常口吐泡沫,流鼻涕,说话结巴,脑袋不停地摇动,特别在他不尽力控制的时候。(5.30)他的母亲小安东尼娅(Antonia Minor, 36BC—37AD),即马可-安东尼与奥古斯都的姐姐屋大维娅的女儿,常称他为“一只被自然开始而未被自然完成的怪人”,谈论谁傻的时候,【常常说这人“比她的儿子克劳狄(Claudius, 10BC—41~54)还要愚蠢”】(罗帝5.03)

      不仅皇族瞧不起克劳狄,表面上尊重皇帝和皇族的元老院也经常给皇帝难堪。按元老院的惯例,做过执政官的元老有发言的优先权,克劳狄在侄子卡里古拉在位期间做过执政官,可是元老院作决议时,他总是执政官中最后一个发表意见,因为人们总是在所有其他人之后才征询他的意见以示轻视。(罗帝5.09)

      克劳狄是在侄子卡里古拉惨死、元老院恢复共和的大环境中偶然上台的,因此他上台之后采取3条措施巩固皇位,一是给效忠他的禁卫军每人1.5万塞斯退斯,换取他们发誓效忠,克劳狄成了第一位花钱收买士兵忠诚的皇帝,开创了恶劣的先例。二是宽容对待共和派和乱党,只杀死参加密谋反对卡里古拉的人之中仅几个保民官和百人队队长(centurion)了事。三是没加封卡里古拉为神,算是给杀害卡里古拉的共和派吃了一颗定心丸。儒略-克劳狄5位皇帝,只有奥古斯都、克劳狄被后人加封为神。提比略杀害卡里古拉的父亲日耳曼尼库斯、母亲老阿格里皮娜,卡里古拉在朝不保夕的忧患中度过年轻时代,自然不会给提比略好评。卡里古拉过于残暴,克劳狄出于维稳的考虑,也不能让小卡做神仙。尼禄横死、王朝覆灭,身为亡国之君,自然不配为神,于是傻瓜克劳狄成了奥古斯都之后,仅有的儒略-克劳狄朝的神。

      从克劳狄的施政表现看,克劳狄只是智力有些缺陷而已,总的来说是位明君。有个克劳狄审案的故事,很有意思。一位妇女不认自己的儿子,并且母子双方都提供不出让人信服的证据,克劳狄命令她与那个年轻人结婚,以此使她承认了自己的儿子。(罗帝5.15)

      克劳狄的婚姻很混乱,至少结婚4次,生下2儿2女。第3任妻子美撒里娜(Valeria Messalina, 17/20c—38~48)与外人通奸,企图毒死克劳狄,让情夫取而代之,事发被杀。克劳狄对这桩家庭丑闻痛心疾首,对禁卫军发了个毒誓:他的每次婚姻结果都是失败的,因此,今后他将过独立生活,如果他说话不算数,情愿死在他们手里。(罗帝5.26)

      虽然克劳狄年近60,又发了毒誓,随着皇后的位置空出来,贵族女性们纷纷跳出来争抢皇后桂冠,“争先恐后地炫耀自己门第的高贵、自己的美丽、自己的财富,都声称自己配得上这一高贵的联姻”(罗编12.1)

      在众多候选人中,有克劳狄的亲侄女,哥哥日耳曼尼库斯的女儿、前任皇帝卡里古拉的妹妹—小阿格里皮娜(Agrippina the Younger, 16—49~54)。小阿格里皮娜的母亲,是奥古斯都的外孙女老阿格里皮娜,因此小阿格里皮娜的父系出自克劳狄家族,母亲出自奥古斯都所在的儒略家族。小阿格里皮娜也不是头婚了,与前夫生了一个儿子,即下任皇帝尼禄。

      支持小阿格里皮娜为皇后的人说:“她所带来的是日耳曼尼库斯的外孙(尼禄),这是最有资格继承王位的人物。让皇帝和这一名门联姻吧,这是儒略家族和克劳狄家族的后裔,这样他就可以保证使这位还在盛年的、确实能够生男育女的皇女不致把凯撒们的光荣旁落到另一个家族里去了!”(塔编12.2)

      克劳狄选中了有着“动人的姿容”的侄女小阿格里皮娜为皇后,小阿格里皮娜拖来的油瓶尼禄也成了克劳狄的养子兼继承人,继承顺位高于克劳狄的亲儿子不列塔尼库斯。

      在解读克劳狄的行为前,我们先看看几位重要皇族成员的世系。

      奥古斯都-->老尤利娅(女)-->老阿格里皮娜(女) X 日耳曼尼库斯-->小阿格里皮娜(女)-->尼禄

      利维娅(老奥的后妻) -->提比略

      利维娅(老奥的后妻) -->德鲁苏斯 X 小安东尼娅-->日耳曼尼库斯 X 老阿格里皮娜(女)-->卡里古拉

      奥古斯都-->老尤利娅(女)-->老阿格里皮娜(女) X 日耳曼尼库斯-->卡里古拉

      马可-安东尼 X 屋大维娅(奥古斯都的姐姐)-->小安东尼娅 X 德鲁苏斯-->日耳曼尼库斯 X 老阿格里皮娜(女)-->卡里古拉

      利维娅(老奥的后妻) -->德鲁苏斯 X 小安东尼娅-->克劳狄

      马可-安东尼 X 屋大维娅(奥古斯都的姐姐)-->小安东尼娅 X 德鲁苏斯-->克劳狄

      马可-安东尼 X 屋大维娅(奥古斯都的姐姐)-->小安东尼娅 X 德鲁苏斯-->日耳曼尼库斯 X 老阿格里皮娜(女)-->小阿格里皮娜(女)-->尼禄

      提比略与奥古斯都没有血缘关系,因此受人诟病。卡里古拉是老奥的外孙女的儿子,自然是老奥的直系后裔。克劳狄也不是老奥的直系后裔,他的姥姥是老奥的姐姐屋大维娅,与老奥的血统关系疏远,上位纯属偶然。小阿格里皮娜是老奥的外孙女的女儿,距离老奥的血统比克劳狄近很多。

      克劳狄选中亲侄女小阿格里皮娜做皇后,收养后者拖来的油瓶尼禄做养子兼继承人,是为了帝国的稳定,避免皇室再度流血。鉴于叔叔娶亲侄女在婚姻限制很松的罗马也是非法的,克劳狄对元老院说:“为了国家的利益要他与阿格里皮娜结婚,同时也允许其他人缔结类似的婚约。”(罗帝5.26)

      为了亲上加亲,克劳狄将亲女儿小屋大维娅(Claudia Octavia, 40—54~62)嫁给尼禄。与中国人的婚姻相比,罗马的婚姻有两大不同,第一,可以同姓结婚,例如提比略的儿子小德鲁苏斯,娶了提比略的弟弟德鲁苏斯的女儿利维拉,小两口是亲堂兄妹。第二,养子女可以与亲生子女通婚,例如克劳狄让养子尼禄,娶亲生女儿小屋大维娅。与唐朝之前的中国一样,罗马人的婚姻不讲究辈分,尼禄比小屋大维娅低一辈,是后者的外甥。

      如果不考虑后果,克劳狄的婚姻和继承人安排是明智的,可谓煞费苦心。然而到了晚年,克劳狄对与阿格里皮娜(Agrippina the Younger, 16—49~54)结婚及收养尼禄为子表现出明显的后悔。有一次当他的释放奴们称赞他在前一天审判一名犯通奸罪的妇女时惩办了她,他说自己也命中注定妻子都是不正经的,也都受到了惩罚。以后不久,他看到亲儿子不列塔尼库斯时紧紧抱住他,希望他快快长大成人,接受父亲对自己一生所作所为的解释,并用希腊语对他说:“治伤还需伤害人”。他在表示打算授予不列塔尼库斯(Tiberius Claudius Caesar Britannicus, 41~55)成人托加长袍(尽管他还很年轻,但其身高证明他已有资格穿成人长袍)时还说:“罗马人民终于获得了一个真正的凯撒。”

      此后不久,他立下遗嘱,加盖所有高级长官的印章密封起来。在他得以采取进一步的行动之前,阿格里皮娜(Agrippina the Younger, 16—49~54)于公元54年10月13日,用毒蘑菇毒死克劳狄。因为这时阿格里皮娜不仅自己心里有数,而且还有许多告密人揭露了她的不少罪行,使她心神不安。(罗帝5.43—5.44)

      另一种说法稍有不同,毒蘑菇的毒性不足,克劳狄一通呕吐,眼看阴谋要流产,皇后启动plan b,找来早已买通的御医,当这位御医假意帮助吃力地呕吐着的克劳狄的时候,把一枝浸有烈性毒药的羽毛放到克劳狄的喉咙里去,克劳狄暴亡。(塔编12.67)

      本文的主角尼禄,终于可以出场了。

      通宝推:清风咋地,晴空一鹤,联储主席,SleepingBeauty,光年,
    • 家园 【原创】尼禄传

      ==========

      篇首语:本文是《塔西佗编年史》(以下简称“塔编”)、《塔西佗历史》(塔史)、《罗马十二皇帝传》(罗帝)等书的读书笔记。

      ==========

      尼禄(Nero Claudius Caesar Augustus Germanicus, 37—54--68)是罗马帝国第一个王朝—儒略-克劳狄王朝(Julio-Claudian dynasty, 27BC—68AD)的第5位皇帝,也是亡国之君。另一方面,尼禄又是最著名的罗马皇帝之一。在介绍尼禄之前,先说说他之前的罗马帝国历史。

      罗马帝国第一位皇帝,有凯撒、奥古斯都两种说法。凯撒(100—44BC)扫灭群雄,建立起独裁统治,但他不是东方式的皇帝,也不是罗马王国时期国王,而是典型的地中海世界的僭主(tyrant),即披着共和民主、外衣的独裁者,现代的对应物是德意志第三帝国的元首。凯撒的独裁统治只有几年,便被共和派刺杀。罗马陷入第3次内战,也是罗马共和国的最后一次内战,前2次分别是苏拉-马略内战、凯撒-庞培内战。凯撒的养子,其实是凯撒的姐姐的外孙子屋大维(Octavius)—意为“八”,现代英语的八进制(octonary)、十月(October),都来自这个词。屋大维继承养父了养父的姓、氏,儒略-凯撒(Julius Caesar),集结忠于凯撒的军队,经过10多年的苦战,再度扫灭群雄,一统天下,于前27年获得元老院授予的奥古斯都(Augustus)头衔,建立僭主统治,从此奥古斯都成了后世罗马皇帝的正式称号,所以奥古斯都-屋大维(Augustus, 63BC—27BC~14AD)通常被认为是第一个罗马皇帝,儒略-克劳狄朝太祖。

      《塔西佗编年史》开篇第1卷第1章,精到的点出了奥古斯都的僭主政治的实质,抄录如下:

      【屋大维放弃了三巨头之一的头衔,声称自己只不过是一个普通的执政官,只要有保护普通人民的保民官的权力便感满足。他首先用慷慨的赏赐笼络军队,用廉价的粮食讨好民众,用和平安乐的生活猎取世人对他的好感。然后再逐步地提高自己的地位,把元老院、高级长官乃至立法的职权都集于一身。反对他的力量已荡然无存:公然反抗的人或在战场上或在罗马公敌宣告名单的法律制裁下被消灭了;剩下来的贵族则觉得心甘情愿的奴颜婢膝才是升官发财的最便捷的道路;他们既然从革命得到好处,也就宁愿在当前的新秩序之下苟且偷安,不去留恋那会带来危险的旧制度了。新秩序在各行省也颇受欢迎。“元老院和人民”(罗马共和国的正式名称) 在那里的统治却由于权贵之间的倾轧和官吏们的贪得无厌而得不到信任;法制对于这些弊端也拿不出什么有效的办法,因为暴力、徇私和作为最后手段的金钱早已把法制搅得一塌糊涂了。】

      皇帝的统治基础是平民和军队,敌人是脑子里还残存着共和理念的贵族,及其代表元老院。老奥终身担任保民官,既拉近与平民的距离,也防止别人拉拢平民。前12年,最高祭司(Pontifex Maximus/greatest pontiff)雷必达(Marcus Aemilius Lepidus)去世。雷必达本来是与安东尼、奥古斯都并称的三巨头之一,但他力量最弱,最早倒台,可也因祸得福,下台后做了有名无权的最高祭司,太太平平寿终正寝。本来最高祭司是民选的职务,凯撒就竞选过最高祭司(罗帝1.13),雷必达死后,老奥担任最高祭司至死,从此历代罗马皇帝都兼任最高祭司。随着基督教的崛起,格拉提安皇帝(Gratian, 375--383)之后,罗马皇帝不再兼任最高祭司,这个头衔被罗马主教,即罗马教皇拿了去。塔西佗说:“今天,由于上天的嘉佑,最高祭司(Pontifex Maximus)也成全人类的首脑,他已超越于忌妒、怨恨或个人的好恶之上了”。

      奥古斯都常用普林凯普斯(princeps)头衔,这个头衔并不意味着授予任何民政的或军事的权力。共和国时期以来,这个头衔授予被监察官(sensor)列在元老名单的首位的元老,因此这个人就被称为首席元老(princeps senatus)。当奥古斯都把一切高级官吏的大权全部集中到他自己一人之手的时候,他宁肯选用这样一个最不会引起别人忌妒的头衔。

      儒太祖奥古斯都在位长达41年(27BC—14AD),面临着内外两大问题。对外,日耳曼人和帕提亚人(安息)长期困扰着着罗马帝国,最终日耳曼蛮夷在500年后灭亡了西罗马帝国,使得西欧陷入黑暗的中世纪。安息人对罗马的威胁小一些,两国的争夺焦点是亚美尼亚的宗主权,双方互有胜负,但战场通常在安息、亚美尼亚境内,对罗马帝国的影响有限。对内,奥古斯都最大的烦恼不是共和派的颠覆帝制企图,而是继承人的争端。

      奥古斯都一生娶过3任妻子,首任妻子是老对手马可-安东尼的继女,即安东尼的妻子与其前夫的女儿,随着奥古斯都与安东尼夫妇闹翻,奥古斯都与这位原配离婚。前40年,奥古斯都迎娶第二任妻子克里波尼娅(Scribonia, 68 BC~16 AD),奥古斯都则是克里波尼娅的第3任丈夫,克里波尼娅与前夫还生过孩子。罗马人的婚姻很随意,离婚也容易,上自皇帝,下至百姓,男女离婚、再婚都是家常便饭,下文将看到更多离婚、再婚。前39年,24岁的奥古斯都迷上了19岁的有夫之妇,一个内战对手的老婆利维娅(Livia Drusilla, 58BC—39BC~29AD)。别看利维娅不到20岁,却已经生了一个男孩,未来的儒略-克劳狄朝第2任皇帝—儒太宗提比略(Tiberius, 42BC—14~37),肚子里还怀着一个男孩,提比略的弟弟德鲁苏斯(Nero Claudius Drusus Germanicus, 38BC—9BC)。据说奥古斯都娶利维亚的同一天,已经与奥古斯都离婚的克里波尼娅,生下奥古斯都的唯一孩子,老尤利娅(Julia the Elder, 39BC~14),从这一天起,奥古斯都的后代,即老尤利娅的后代所在的儒略家族,与利维娅的后代所在的克劳狄家族,深深陷入恩爱情仇的漩涡。

      与多数贵族女儿一样,老尤利娅也成了奥古斯都政治联姻的牺牲品,不断改嫁。老尤利娅的第2任丈夫是奥古斯都的发小兼最重要的助手阿格里帕(Marcus Vipsanius Agrippa, 63BC—12BC)。阿格里帕与奥古斯都同龄,为奥古斯都赢得了决定性的亚克兴海战,奠定了罗马帝国的千年根基。虽说阿格里帕比老尤利娅大24岁,他们的婚姻生活却很幸福,生了3男2女。前2个男孩,即奥古斯都的大、二外孙,被奥古斯都收为养子,作为帝位的潜在继承人。前12年,阿格里帕去世,奥古斯都为了亲上加亲,迫令大油瓶提比略与妻子离婚—这个妻子是阿格里帕与前妻的女儿,娶老尤利娅为妻,于是提比略的丈母娘一下子成了老婆,双方都不喜欢这桩婚姻。提比略与前妻的关系很好,自然讨厌后妻尤利娅插足搅局;尤利娅的母亲克里波尼娅与提比略的母亲利维娅是情敌,仇恨的种子在上一代就种下了,因此提、尤的关系极为恶劣。大概是为了抗议这桩婚姻,老尤利娅大搞婚外情,情夫之一是马可-安东尼的儿子。老尤利娅声名狼藉,奥古斯都也大为震怒,前6年,老奥解除了提、尤的婚姻,将老尤利娅流放到海岛上。提比略也觉得没脸见人,更可能是对奥古斯都的无声抗议,自我流放到东地中海的罗德岛,隐居了8年之久。

      奥古斯的大、二外孙无福做皇帝,分别死在公元4、2年,塔西佗怀疑他们俩死于奥古斯都的老婆利维娅之手。这样在公元5年后,奥古斯都的男性后裔中,只剩下2个男孩,一个是仅存嫡亲的外孙子小阿格里帕(Marcus Vipsanius Agrippa Postumus, 12BC—14AD),这孩子是其父阿格里帕的遗腹子,外号叫波斯图穆斯(Postumus),对应英语的遗腹子(Posthumous)。另一个则是妻子利维娅拖来的大油瓶提比略——二油瓶德鲁苏斯死于前9年。在亲外孙、养子之间,奥古斯都选中了养子,在日耳曼前线立下赫赫战功的提比略。小阿格里帕“没有什么优点可说,尽管他蛮勇甚至到粗野的程度”(塔编1.3)、品行不端(塔编1.6)、趣味低级,脾气暴躁(罗帝2.65),“这样的人就年龄和经验而论都担不起统治帝国这一重任”(塔编1.4),奥古斯都宣布断绝与小阿的关系,将其流放到一个海岛上,至此提比略在奥古斯都的嫡亲、油瓶后代中脱颖而出,成了继承人。

      公元14年,儒太祖奥古斯都驾崩前几个月,老奥带着一个亲信去见流放中的唯一外孙小阿格里帕,“据说两个人见面时都动了感情,并痛哭了一场,因此这个年轻人看来就很有希望被接回他的外祖父家中去”(塔编1.5)这个亲信回家把此行告诉了妻子,他妻子又转告皇后利维娅,不久后,这个亲信暴亡,可能是自杀的。另一方面,利维娅让儿子提比略马上回京,提比略回程中看到“皇帝的行宫和附近的街道都已经给利维娅的卫队严密封锁起来了”,旋即噩耗、喜讯同时传出,奥古斯都驾崩,养子儒太宗提比略即位。根据奥古斯都的遗嘱,他的遗产分割为,国家和罗马人民得到4350万塞斯退斯(sestertius),近卫军每人1000,罗马驻军每人500,罗马城之外的罗马军团士兵,包括蛮族辅助兵,每人300。罗马人感激老奥的恩德,尊称他为神,老奥成了第一位被封神的罗马皇帝。太宗提比略为首的25个顶级贵族,组成奥古斯都神庙的祭司委员会(塔编1.54)。在几位保民官(tribune)的建议下,提比略设置纪念老奥的奥古斯塔里亚赛会(Augustalia),费用由国库负担。

      提比略属于克劳狄家族,与奥古斯都所在的儒略家族没有血缘关系,因此这个王朝叫儒略、克劳狄王朝,用来涵盖两个家族。提比略是个狠人,一上台就杀掉最大的竞争对手,奥古斯都唯一活着的外孙小阿格里帕,至此,老奥的外孙死光,仅剩下2个外孙女及其后代。提比略的皇位来自老奥的提携,他一个儒略家的外人,刚刚入继大统,就杀害先帝的骨肉,政治风险很大。但既然连小阿都能杀,其他人自然不在话下。流放中的老奥独女老尤利娅,失去了所有儿子,死于公元14年,塔西佗的用词很慎重,“她在贫困与饥饿中慢慢死去”,是老尤利娅自发的绝食,还是提比略断绝食物讲其活活饿死,我倾向于后者,因为提比略经常把政敌饿死。

      提比略即位时56岁,放在全人类历史上,也是即位最晚的皇帝之一。提比略的童年,是在内战的颠沛流离中度过的。【他跟着父母四处逃亡。在那不勒斯,因他哭叫两次险些暴露其父母;当敌人追上来时,他们正在偷偷地逃往一条船上去。一些同行者想在这紧急关头帮助两位妇人解除重负,一次从奶娘哺乳中,一次从他母亲的怀里把他夺了过去。他和他们一起踏遍了西西里、亚该亚(Achaea),在亚该亚受到了拉西提蒙人(Lacedaemon)的关照,因为拉西提蒙人是克劳狄家族的依附民。夜间离开那里时,提比略险些丧命,因为树林突然起火,他们周围都是火,团团火焰围住他们,使得利维娅(Livia Drusilla, 58BC—39BC~29AD)的部分衣服和头发被烤焦。】(罗帝3.06)

      随着母亲成了奥古斯都的皇后,他的身份骤然提高,也给了他更广阔的舞台和锻炼机会。提比略的大部分军功和人脉,是在帝国西北方日耳曼前线建立的,他因此成为帝国第一位从日耳曼前线发迹的皇帝,在他之后,还有更多来自西北日耳曼方面军的皇帝。

      岁月的锤炼,让提比略成了罗马帝国最伟大的皇帝之一,内政外交军事都有很大建树,在位期间最著名的事,大概是耶稣在33年左右,被罗马巡抚彼拉多钉上十字架。但是罗马人并不喜欢提比略,其实提比略更像一位共和时代的传统元老,生活简朴、性格冷漠、多疑善猜,过着“孤独、断绝一切人间欢乐、阴暗多疑和沉缅于邪恶的思索之中的生活”(塔编3.37)。越来越热衷享乐的罗马人,对这位严肃冷峻的皇帝,有着天然的反感,认为他不够亲民,罗马人“并不希望一国首脑的性格严格或是过分严峻”(塔编15.48)。

      提比略最头疼的事情,不是国内的元老和国外的日耳曼、安息蛮夷,而是继承人问题。提比略的血管里,没有先帝的血,他又杀害先帝的女儿和外孙,广大罗马人对他十分反感,自己活着还好,将来偌大家业由谁继承呢?提比略有儿子,但要么不成器,要么早死,人望最高的是侄子,老奥的二油瓶德鲁苏斯(Nero Claudius Drusus Germanicus, 38BC—9BC)的儿子日耳曼尼库斯。

      德鲁苏斯在母亲利维娅嫁给老奥之后才出生的,出生日期距后爹、亲妈结婚不到3个月,因此人们怀疑德鲁苏斯就是奥古斯都与利维娅(Livia Drusilla, 58BC—39BC~29AD)私情的产物。无疑,下面这行诗在当时确是很快传开了:

       幸运的人三个月就生得孩子(罗帝5.1)。

      德鲁苏斯成年后,被养父派到日耳曼前线锻炼,提高威望值和经验值,得了日耳曼尼库斯(Germanicus)的称号,意为日耳曼征服者。标准的罗马人的名字分为三段,对应中国人的名、姓、氏,例如凯撒,全名为该犹-儒略-凯撒(Gaius Julius Caesar),名该犹(Gaius)、姓儒略(Julius)、氏凯撒(Caesar)。如果某人被别人收养,他不用改名,姓、氏都要改,原来的姓可以加到新姓之后,变成氏。例如屋大维,名该犹,姓屋大维,成了凯撒的养子之后,改名为该犹-儒略-凯撒-屋大维(Gaius Julius Caesar Octavianus)。德鲁苏斯出自克劳狄家族,全名叫尼禄-克劳狄-德鲁苏斯,改名后叫做尼禄-克劳狄-德鲁苏斯-日耳曼尼库斯(Nero Claudius Drusus Germanicus),从此德鲁苏斯的后人,会在名字后面加上日尔曼尼库斯做“氏”。

      虽然都是油瓶,老奥更喜欢婚后出生的德鲁苏斯,从给安排的小德的妻子就能看出来。小德的妻子是小安东尼娅(Antonia Minor, 36BC—37AD),小安东尼娅的父亲是后三巨头之一安东尼,母亲是老奥的姐姐屋大维娅(Octavia the Younger/ Octavia Minor, 69BC—11BC)。安东尼与屋大维娅的婚姻是地道的政治婚姻,暂时稳定了三巨头的关系。后来安东尼迷恋上了埃及艳后,抛弃屋大维娅,成了老奥讨伐安东尼的罪状之一。论起辈分,安东尼娅是老奥的外甥女,

      德鲁苏斯在奥古斯都的家族中的独特之处在于,他有着共和思想,曾写信给哥哥,在那封信中,德鲁苏斯提出了迫使奥古斯都(Augustus, 63BC—27BC~14AD)恢复共和的问题。(罗帝3.50)德鲁苏斯的早死,可能就与这次失败的密谋有关。提比略即位后,为了打击德鲁苏斯一脉,将这封造反信公之于众。

      德鲁苏斯与安东尼娅生了2男1女,儒略-克劳狄王朝的后3位皇帝,卡里古拉、克劳狄、尼禄,都是这对夫妻的后代。长子日耳曼尼库斯(Germanicus Julius Caesar, 15BC—19AD),娶了老奥2个外孙女中的老阿格里皮娜(Agrippina the Elder, 14BC—33AD),生下3男3女,男孩中最重要的下任皇帝儒厉帝卡里古拉(Caligula, 12—37~41),女孩中最重要的是小阿格里皮娜(Agrippina the Younger, 16—49~54)。德鲁苏斯的次子是脑袋不大灵光的克劳狄(Claudius, 10BC—41~54),帝国第4任皇帝,儒惠帝。德鲁苏斯的女儿利维拉(Livilla, c13BC—31AD),嫁给提比略的儿子小德鲁苏斯(Drusus Julius Caesar, 13BC—23AD)。

      在整个皇族中,皇侄兼皇帝的养子日耳曼尼库斯的威望最高、能力最强、功劳最大,提比略派他攻略日耳曼,打扫了公元9年,3个罗马军团全灭的条顿森林战场,这次攻略让日耳曼人消停了几十年,也让日耳曼尼库斯成了全国人民的偶像。除了日耳曼尼库斯能干之外,还在于他高贵的血统,他的姥爷是安东尼,姥姥是奥古斯都的姐姐屋大维娅,妻子老阿格里皮娜(Agrippina the Elder, 14BC—33AD)是奥古斯都的外孙女。

      公元19年,结束了西北日耳曼战事的日耳曼尼库斯,来到东方叙利亚,主持对帕提亚的战争,在安条克与叙利亚总督发生龃龉,旋即暴亡,终年34岁,民间传闻他被得到皇帝授意的叙利亚总督毒死的。小日的横死,让他的遗孀、子女博得了更多同情,晚上罗马城中也到处都有人高喊“还我日耳曼尼库斯”的口号(罗帝3.52)。无论那位叙利亚总督是不是毒死小日的凶手,在汹汹的舆论压力下,依然被迫自杀。

      小日的妻子、老奥的外孙女老阿格里皮娜(Agrippina the Elder, 14BC—33AD),带着丈夫的骨灰、年幼的孩子们回到罗马的路上,罗马市民万人空巷的迎接,场面极为凄惨、感人。提比略、老阿格里皮娜都是强势人物,势同水火,终于发生了冲突,提比略逮捕老阿格里皮娜,严刑拷打,打瞎了她的一只眼睛,最后将其饿死,抛尸荒野(罗帝3.53)。

      日耳曼尼库斯、老阿格里皮娜双双横死之后,他们的3个儿子也在劫难逃,2人被活活饿死,甚至吃床垫充饥,尸体被分割丢在各处,后来好不容易才得以收集起来(罗帝3.54)。唯一逃过一死的,便是下任皇帝卡里古拉。

      提比略留下侄孙卡里古拉,有自己对未来的考虑。提比略只有一个儿子长大成人,就是小德鲁苏斯(Drusus Julius Caesar, 13BC—23AD)。这孩子是一个不能容忍别人同他分庭抗礼的人,又是一个性情急躁不能包容别人过失的人,他在偶然发生的一次争吵中打了父皇的宠臣、禁卫军统领塞雅努斯(Lucius Aelius Sejanus, 20BC—31AD),而在塞雅努斯反抗时又给了塞雅努斯一记耳光。塞雅努斯并非善类,决心报复,他的办法很有罗马特色,就是勾引小德鲁苏斯的妻子兼堂妹、提比略的弟弟德鲁苏斯的女儿、日耳曼尼库斯的妹妹利维拉(Livilla, c13BC—31AD)。她小时候虽然是个不讨人喜欢的小姑娘,但长大之后却成了极其秀丽的美人。塞雅努斯热烈地追求过她,并且诱使她和自己有了奸情。于是奸夫淫妇合谋,准备在毒死小德之后结婚,日后分享帝国,为了让利维拉安心,塞雅努斯遗弃了给他生过三个孩子的妻子,给利维拉留位置(塔编4.3)。他们选用了一种慢性的毒药,药性发作时就仿佛是平常得病一样,将小德毒死,这件事情的真相在八年之后的31年,才由被塞雅努斯抛弃的那位妻子告发而大白于天下(塔编4.11),塞雅努斯、利维拉及其党羽惨遭整肃。《罗马十二皇帝转》认为,提比略把塞雅努斯擢升到至高的权位,这与其说是出于善意,倒不如说是为了通过塞雅努斯出面狡诈地迫害日耳曼尼库斯(Germanicus Julius Caesar, 15BC—19AD)的孩子们,确保他的亲孙子——他的亲儿子德鲁苏斯的儿子——可以继承权力(罗帝3.55)。按这种说法,塞雅努斯只是提比略搞清洗的酷吏、打手,用完就扔。

      塞雅努斯、利维拉虽然死了,提比略又怀疑唯一的孙子提比略盖美路斯(Tiberius Gemellus, 19—37/38)是塞雅努斯、利维拉的野种,不适合做皇位继承人。因此在整肃了2个侄孙之后,留下一个侄孙卡里古拉做帝位的备份。

      通宝推:无心之云,飒勒青,光年,联储主席,常识主义者,京华烟云AMIP,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18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