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西河

主题:我往何处去? -- 云意不知沧海

共:💬392 🌺2098 🌵1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27
下页 末页
                • 家园 哦还有

                  平安夜如果有时间的话,可以到附近的教堂去,大一点的教堂应该都会有不错的唱诗班和不错的茶点。估计都在晚上700左右。

                • 家园 父母的罪不会降在孩子们的身上

                  应该说问题,错误,家庭教育方式是有惯性的,然而这种影响并不是绝对的,基本上换个环境,改变一下接触的人群就会有所改善。 或许你想要终结这种“传承”,但是这仅仅是对你一个人而言。其实你作为一个女孩而不是有脾气暴躁的男孩,可以说已经终结了这种不良的家庭模式--找到一个真正爱你关心你的人就好了。

            • 家园 其实不奇怪,

              尤其对“生”之美好感受愈敏锐的人,那种告别的决绝感也会愈强,或者说死亡的诱惑也会被一般人更强烈。因为生死本就是一对双生花,敏感的灵魂不可能只触及其中之一。珍惜你的这种敏锐性。

            • 家园 那是因为你爱得还不够

              如题。^_^

        • 家园 那时爸爸经常不在家,妈妈高血压犯得厉害。

          我才开始学医,只有几本旧书和医案。妈妈教过我如果她“有事了”应该怎么做。晚上她在那边呻吟着,我在蜡烛下面一页页反复的看关于高血压那几页内容。其实看了也没用,因为一剂中药起码要好几元。而且那本WG中出版的教科书在治疗方面很不完备。后来渐渐明白有些方面应试和实践所需的知识是两码事。睡着了,半夜醒来,有时突然发现她没声音了,吓得一激灵,仔细的听着,直到重又听到她的呼吸声,才放心地重新入睡。

          语文数学课本有时买,有时跟人借。玩心上来又不能看电视的时候就偷书架上的书看。秋雨下来,树叶一片响,因此《秋窗风雨夕》很快就背会了,幸好没有全本红楼梦,不然我现在不定怎么小资到让人难受呢。

          住楼上的那个女孩和我同龄,大家都说她懂事,要我向她学习。有一天在往楼上爬的时候,有一个戴眼睛的男孩子从后面上来,手里拿着一根铅笔,看到我那个样子,晃着铅笔,很严肃地说:“你这样的人更得要好好学习。”那副电视剧里走出来的小大人样把我镇住了。可从那以后再没见过他。也没听说谁家有这样的亲戚。到现在自己都怀疑是不是自己幻想出的人物。

          • 家园 有时只见过一面的人,却久久不忘。

            是八九岁的时候吧,那两年我脾气特别坏,烦躁,倔强,敏感,消沉,几乎家人所有的不良情绪都可以在我身上找到。

            那会腿还能走不少路。有一次和妈妈吵了架,学小说里离家出走。爬下楼没二十米,到了一条宽沟里,下来时有扶手的,可前面没可借力的了。于是站当中生闷气,我那样子一定挺傻。

            一位年轻妇女牵着个比我小的小孩走过,又回头关心的问:“要不要我帮你过去?”正烦着呢,摇头。其实与其说是不愿让她搀我一把,不如说是不想跟人搭话。

            后来妈妈过来,把我拽回家。有时想,如果我当时接受了她的帮助,会不会真一去不回头?

            一年夏天,爸爸妈妈都出门了,我一个人在阳台上。一不小心,塑料拖鞋掉到了楼下。我正没法时,楼下过来一个人,看看拖鞋,看看眼巴巴往下望的我,问明白,捡起拖鞋往上扔。一连扔了几次都没上来。我先是高兴,然后着急,最后说算了。他好像没听见,一使劲,拖鞋从栏杆之间的缝隙回到了楼上。我不停道谢,他笑笑,摆摆手就走了。

            一次到外地治病,住在一家疗养机构里。中午饭时间我溜到外面两座楼房之间的走廊上,一位坐轮椅的青年正准备吃饭,他身边的人给他铺上餐布,把菜饭从篮子里端到轮椅自带的小桌面上。

            疗养院里大多不是重病人,第一次见到一个跟我某些方面“一样”的人让我有种想和他交流的愿望。我很少主动跟人搭话,这次却凑过去,没话找话的说“太阳真好啊!”他笑着回答:“是啊!”没说两句,被叫回去吃饭了。那以后我经常在走廊上等,想和他聊聊,问他喜欢这里吗?生活不方便的地方怎么解决?陪他的是什么人?也和我一样喜欢看着太阳我发呆吗?唯独没有想去问他是什么病,怎么治,花了多少钱,有信心吗之类。也许是饭点撞车的原因,再也没见着。

            又过了几年,一次突然发现对面阳台上有陌生的孩子玩泡泡胶,我好奇而高兴的问他们玩的是什么,虽然他们不很理会我,但后来还是有说有笑的。从那次开始,感到和人的交流并没那么难。

          • 家园 我喜欢看书,不仅是阅读。

            喜欢阳光映射在熟悉的书脊上,有一种亲切的感觉。

            更喜欢看着树,每一棵树,无论我叫不叫得上名字,都是我隐秘的朋友。一年四季有变化的落叶木是富于感情的,而柏树则是木讷呆板沉默的。

            但无数次在噩梦中,那些曾安慰我的树倒下来,压在我身上。

            秋季是我出生的季节,不知是否因此,我觉得秋天本身是一个世界。

            深秋时四处那么静,阳光少了遮挡。捧着书坐在窗前,却常常是望着外面出神。干皱的叶子脱落了,翻滚着落下来,不需要风,叶边会在空气中刮出微响,而后无声的落入房上厚厚的枯叶堆中。但是树上更多是已发红却不凋零的叶子。最喜欢秋风一起,一片刷啦啦的,斜阳照去一片辉煌。

            • 家园 看你说起这些,我立即就想到《不要怕》这首歌

              看你说起这些,秋天,落叶,心绪起伏,立即就想到了这首《不要怕》:

              《不要怕》

              风起了 雨下了

              荞叶落了 树叶黄了

              春去秋来 心绪起伏

              时光流转 岁月沧桑

              不要怕 不要怕 无论严寒或酷暑

              不要怕 不要怕 无论伤痛或苦难

              不要怕 不要怕

              也许你也早听过,假如没有的话,百度“不要怕”,第一个搜索结果就是“瓦其依合”的演唱。我女儿特别喜欢,我和我那口子也很喜欢。

            • 家园 湖北的冬天一般来得晚,因此可以看很久的砖红色树叶。

              但一旦下雨,就会响得出奇。气温猝不及防的下降,不到黄昏天就黑了,冷得缩成一团,我却不愿意添衣。觉得这深入骨髓的阴暗和寒气可以让我看清想清平常温暖阳光中不愿去看不愿去想的东西,可以断绝对人间欢乐的幻想和对安逸的贪恋,让我刚硬决绝。

              可是意志力常常不强,只要一个笑脸、一句关怀、一件衣服、甚至只要为我留一筷子菜,就忘之前明白的种种,相信自己是幸福安全的,周围的亲人不会永远照顾我,但在情感上,也不会欺骗我,不会抛弃我。

              • 家园 记忆中头两次明白被欺骗,也许在现在看来可笑。

                那时我三四岁,我和妈妈说了什么,内容完全想不起来了,我很认真的让她别告诉爸爸。可是没多久,她在我面前,当笑话说给出差回来的爸爸。

                吵闹一通之后,我在心里决定再不相信她这样的承诺。这个决定认真履行了好些年,她从来不知道。

                这一次过后不久,姑姑到家里陪我玩,说了些“我和你做好朋友”之类的话哄我,而后我忘了又是把哪个心里的小秘密跟她分享了。郑重的要她保证,不跟任何人讲。

                然后,自然是和上次一样,她抱我在怀里,向爸爸妈妈开心的说着我的小秘密。

                我哭起来,抓着她的袖子擦泪。但同时下了一个决心:再也不完全相信生活中的任何人,再也不对身边任何人说出心里话。这个决心一直履行很好,最近偶尔才有所松动。

                于是,我童年真正能信靠的朋友,更多时候是树、花、书和幻想。它们不会说话,但会和我交流,很少对我发火,更不会让我有被欺骗和被疏远的感觉。只会静静等着我,始终如一。

                • 家园 我不记得自己是怎么识字的。

                  大人都没空教,只是一遍遍给我念图画书。或者我靠在床上,看电视里的字幕。总之,很早识字,也就很早读了许多不该那个年龄读的书。

                  一开始还没那么出格,只是几本连环画翻来覆去的看,不久就看腻了。能走动了,开始搬书架上所有有图画或者看得懂的书。好在小说是放在够不着的地方的。于是很长一段时间里只能看工艺仕女图谱和世界国旗大全。几本散文集和红楼梦越剧剧本也被我弄得“死无全尸”。

                  励志的也有,是一个作家的自传,奇怪我从没在这本自传以外的地方见过他的大名。

                  • 家园 跟我的过程有点相似

                    我也是不知道自己是怎么识字的。

                    总之父母给我读书我就自己看着把字给全认识了。

                    你和我的家庭也比较相似。大概我比你行动方便点,但是我比你已经缺了一部分家庭之爱了。待时间流逝,你会发现,即使现在让你每一步都走在刀尖上的生活,也是可以从粗砺和荆棘间发现爱的露珠的,虽然偶那点点缀不足以映照你前进的路途。

                    敏感的孩子学中医可能是个不错的选择。你是有才华的聪颖的值得被肯定的。

                  • 家园 这自传的封面设计很好。

                    除了作者头像和文字外,黑底上有一弯冰做的月亮。题记告诉人们,命运并非有神,而是掌握在在自己手里。我把它当做收心提神的法宝,一般玩到觉得该学习又定不下心的时候,就去看看这本自传。

                    可是同样一本书,个性不同的人吸取的部分也各有不同。真正给我留下影响的却是最后一章的小标题:不要幻想什么一鸣惊人,还是冷水泡茶慢慢浓吧!

                    还有一些关于社会灰暗面的书,讲乞丐群体的报告文学,乱七八糟的法制文学之类。如果被发现偷看起码要一通训斥,可是孩子永远能找到大人控制不了的时间。

                    可能阅读内容有影响,但我想更多是听周围人讲社会上的事和看新闻时感到的反差。好像从小意识中就有两个社会,两种现实。一面是灰色,贪赃枉法宵小横行,疾病,贫穷,固定的地位和生存方式,弱小者绝望而无力的挣扎,有的勉强能得到稳定平凡的生活,有的始而反抗继而自甘堕落;一面是努力就有回报,公道可以争取,可怜之人先有可恨之处,贤善者受赞扬,阴险者终不能欺世,付出感情终不会无用。大概我偏激的一部分就是这样慢慢形成的。

                    • 家园 后来大一点,这些东西已经吸引不了我了。

                      我看的第一本名著是网格版的格列佛游记,当童话读的。只喜欢前两章。最后一章也不错,只是慧骃国没有盐吃让人很难接受。虽然作者附和说“盐只不过是一种兴奋剂”,还是让人有白璧微瑕,身在天堂嘴里却淡出鸟来的感觉。而其中对各种心理疾病开出了统一的药方,那就是赶去做力气活,几天苦干狠吃傻睡下来,什么都好了。但那时我更感兴趣的,还是小人国里大桶喝酒后一泡尿救王国万人于烈火的快感,还有大人国里那只烧红雀的味道。

                      让我现在都不好意思提起的,是那时我还读过雪米莉的书。其实当时就觉得并不好看,只是有种进入18+世界的刺激感。

                      而后有段时间,无书可看的我开始读词典,想象形容词所代表的形象、声音、味道,成语所形容的风格、场景,植物学词条中的花卉,附录中顶着华丽帝号的历代君王,有趣的方言发音。

                      我稍微长高了一些,开始琢磨原先够不着的书。然后在绿色书脊看到了溥仪的名字。

                      说实话,他的自传读到结尾,也有种励志感。

                      • 家园 书中曾经提到他的迷信之荒唐。

                        但很快,我也体会到人在孤独、恐惧、缺乏信任时的虚弱心理,会去相信、依靠一些自己明知是假的东西。

                        他说在菜园里干活很勤快,只是因为觉得看着蔬菜成长很新鲜。其实对于人来说,小小的、触手可及的成就感,往往比远大目标带来的快乐更多。

                        觉得他写的思想转化过于突然了,众叛亲离后生一场大病,病好了,也想清楚了自己也是制度的牺牲品。后来看到溥杰的字,记起溥仪说“我总不会比溥杰的天分还差”。原来当过皇帝,一样会嫉妒别人。不管怎样,他在告诉人们,新社会的普通人比过去的皇帝更幸福。

                        然后开始有目标的找一些有名头的作品读。找到了外国名著选本。大多只当故事看。安娜·卡列尼娜只看最后一段,但我无法形容初见那种笔法时的震撼或说震惊。不像是写作出来的,而是黑匣子记录飞机航程一样记录灵魂的每一个颤动,每一次心跳。作者不是作者,他就是所有人物,就是故事本身。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27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