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西河

主题:我们总结一下央行手头的预备队,以及预备队需要填补的缺口, -- mopfish

共:💬70 🌺345 🌵5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5
下页 末页
            • 家园 再说一个关于中国的政策弹性余地的问题

              很多人都忽略了,中国另一个政策上的弹性在于中国私有化程度并不高。如果真的中国政府像楼主那样说,被逼疯了(没钱付账,国家要崩溃),直接拿出几个央企一私有化,立马大笔的钱就进来了。想想工商银行私有化能卖多少钱?中石油私有化能卖多少钱?考虑到这些,楼主说的所谓弹药不足就成了笑谈了。

              反过来,看法国现在缺钱缺到什么程度?直接征一次性的税,完全没有理由,跟赤裸裸的抢钱有什么差别。

              当然了,央企私有化是饮鸩止渴,但是如我前面说的,现在就是比赛谁不被熊吃掉的时候,该饮鸩止渴的时候不得不喝啊。真拼过这一关,后面的日子长着呢。

            • 家园 陈经的意思,我理解是因为相比而言,中国的备用手段更多

              比如日本,利率还有下调的空间吗?中国有。美国还能继续发债吗?玄,可中国目前债务占GDP的比重并不高(即使考虑到城投平台);欧洲国家能削减福利吗?难,没看民众抗议那么多?可中国现在不是福利过多,而是福利过少,是由简入奢易还是由奢入简易?中国也没有这样的问题。所以相比这些国家,中国能使用的技术手段还多了去了。利率,存准,央行干预汇率和市场的手段和弹药都够充足。我没看出你说的弹性怎么会是别国比中国还大。

          • 家园 经济是一方面,军事、政治组织、动员能力都是实力,美帝金融

            危机为什么没人敢明抢?美帝还反过来抢别人?

            明明是他危机嘛,可他有远超其他人的军事实力,

            到时候了,就改变规则,你能拿他怎么样,

            虽然伤人品,但真危机了,人品算什么。

            TG虽然没美帝这种块,但最近肌肉也练得也不小了,

            任何一家来外部打劫,都得被狠狠反咬一口。

            • 家园 顶一下

              很多人看中国的经济问题比较片面,就问题谈问题,在国内看不到国家的各种工具、在国外看不到别国烂成什么样。

              美国就是因为军事力量还是压倒性第一、金融行业非常发达、农业远超自保的水准,危机可以转嫁。而实际上,美国的崛起之路,一战二战功不可没。

              说到中国会不会“没钱”,其实说白了就是没外汇,以现实生活看这问题本身就挺荒谬——热钱什么的我不了解,但是看到太多的外企砍掉其他国家的研发/销售各种部门转移到中国,这些企业虽然不是神仙、但对经济形势的判断总归比路边社工作人员靠谱吧。

              • 家园 说到转移,身边也有明显例子,越是危机,越向中国转移,不转

                就活不下去了.

                还是我们的整体经济竞争能力更强,

                中国人都愿意努力干活养活自己,争取更好的生活,

                不论做什么低端,中端都有更强的效率,

                光靠技术封锁,能延缓,但不能阻挡我们前进.

      • 家园 我们的货币发行机制,并不是一开始就以外汇占款为M1主要增

        我们的货币发行机制,并不是一开始就以外汇占款为M1主要增长途径的

          刚改革的时代,主流的M1增长途径是央行向银行贷出货币,银行向国企放贷,国企组织生产,通过发放工资和采购等途径将M1货币推入社会。由于全国工资水平比较平均,因此这时的M1货币投放途径相对也比较平均,大部分能转化为有效需求。一旦由于政府财政赤字向央行借款弥补等原因发生不可逆的过度投放,就很容易引发物价上涨。随着民企在效率方面逐渐胜出,国企的贷款更多地向民企的利润流动,国企陷入三角债危机。93-94前后,国企已经难以为继,这条M1投放途径濒临断流。正是在这一时刻,朱作出了通过外向型经济,以贸易顺差、外汇占款作为M1主要增长途径的新方式,国企大量解体,下岗工人成为第一次经济停摆的牺牲品。

          这一货币循环模式延续至今,并在过速增长的2003-2008年催生了新中国有史以来最大的地产信贷扩张,M2也增加到了赶英超美的水平。在这一循环体系中,生存着赖以提供工作机会的外贸工厂工人、建筑民工,赖以获取利润的外贸企业、房地产开发公司和建筑公司,赖以获取出让收入和税金的政府及其公务人员。对比一下上一次停摆时的国企系统下岗员工,想象一下当今这个经济系统停摆时的样子,或许我们将有所悟

          最大的风险不在于停摆本身,而在于停摆之后的新循环体系将如何建立,以及如果长期找不到新体系时的状态。日本某种程度上仍陷于上一次停摆带来的巨大震撼中,尚未找到出路,或许我们也应该提前预估一下我们的系统--一个正在加速燃烧自己的生命因而已不能维持多久的循环体系,在停摆之后应该如何重新启动。

        08年尝试了下,就是4万亿。结果如何,吼吼

    • 家园 M1和M2的系统性扩张面临停摆

      我国经济的增长,伴随着两个显著的特征:一是M2与GDP的增长差距越来越大,M2占GDP的比例从80%已经上升到160%,二是工资占GDP的比重越来越小,相对应的消费率越来越低。相对于M2代表货币财富总量而言,GDP更接近于实业活动总量的统计数据,GDP增长大幅落后于M2的增长,意味着实业的增长率赶不上M2的增长率,做实业的人在整个社会所占财富份额比例不断缩水。而工资占GDP的比重越来越小,则意味着拿工资的阶层在社会的地位下降更快,这又缩减了社会的消费率,反过来让实业的利润更加难以增长。如果继续实业投资,整体而言就意味着社会地位的下降,意味着辛辛苦苦数年后回头一看,赚到的利润率被看似游手好闲的炒房团远远甩在后面。(这里说句外话,还有个数据就是税收的增长甚至高于M2的增长,这意味着官僚垄断阶层掌握的财富膨胀最快,因此核心官僚的社会地位上升最快,这是私营资本难以企及的。)

      以上问题的结果就是:私营资本最正确、最理性的经济选择是抽出投在实业的资金,转而投入到更符合M2增长方向,从而利润更高的领域,其中主要的就是房地产。发展到最后,很多温州企业维持一定规模的实业生产不再是为了那一点微薄利润,而仅仅是为了通过做规模来获取地皮和相应比例的银行贷款,再把这些资金和资源投入到房产业获取利润。实业沦为私营资本绕过金融垄断分享货币发行的途径,成了炒房团的融资渠道。这样的环境下,多家实业公司共同发起的中瑞财团最后成为大号的炒房团,绝非偶然。

      为什么会出现这样实业衰败、房产高涨的情状?货币发行的渠道和方式是背后的主因。

      自从97/98金融风暴以来,我们依靠出口拉动作为经济的主要驱动力,M1增长越来越多地(最后到现在几乎是100%地)依赖于外汇占款的增长,而外汇占款的增长则主要来源于外贸顺差和由此吸引来的资本流入。因此,第一步是M1的发行越来越集中到外贸集中的地区,尤其是江浙沪一带。这一阶段还是以实业为主要获取货币渠道的。但在这一机制下,一方面M1发行的不均衡导致东北重工业区和中西部与东部的差距越来越大,两极分化加剧内需不振,另一方面在产能的扩张碰触到资源瓶颈时,因外汇占款增长而增发的货币难以通过扩大生产贷款的方式充分转为M2,私营资本需要寻找对应的去处,银行也希望找到合适的放贷方式。随着房地产市场化的启动,用土地、房产抵押贷款相比实业的生产贷款更为便利,因此银行和私营资本一拍即合,垄断了土地资源的官僚资本也为自己能从中分得利益而推波助澜。

      由于房产业的存货—房产和无形资产--土地都可以凭借评估升值并通过多种形式套取更多的贷款,而实业的存货却面临贬值且通常不能作为抵押物,生产资料投资更是不断贬值折旧,于是,房产贷款比实业贷款更容易增长,且贷款的增长受有效需求的限制更小。于是,当2001年起房市高涨并成为高利润行业之后, M2的增长逐渐从外向型企业生产贷款的拉动,转向房产、土地开发和抵押贷款增长的拉动。M1的增长带来的存款通过房地产业膨胀开来并转化为更高速度的M2增长。在现行统计体系下,房地产的价格增长大部分未被计入CPI,而房地产除建设的成本部分进入GDP循环外,持有期间增值的部分却并不反映为GDP的增长。于是我们前面提及的M2的增长超过GDP+CPI,在这里找到了答案:之间的巨大黑洞,正是房地产价格在一次次M2扩张中所膨胀的部分。确切地说并不是因为房子属于资源或者能够收租,而是因为房子不论是开发还是转让都能够很容易地获得贷款,而且贷款金额可以随着交易价格的上升而上升。因此贷款买房约等于直接参与发行M2,也就是印钱。

      所以在信贷扩张过度依赖土地房产贷款扩张的问题没有实质性改变的情况下,房子只是信贷货币的一种存在形式。现在的炒房者不是在通过收租赚钱,而是在通过印钱来获取更多的经济股份(他印的“钱"比你搞实业扩张出来的多,且银行对这些”钱“(即房产的增值部分)予以认可,所以他印的”钱“可以通过抵押贷款方便地转化为和你搞实业扩张出来的同样的钱,所以他占有的经济股份变大,你变小了)。

      这个体系本身的原生动力是外汇占款的增长,以及随之而生的M1增长。随着通胀的加剧和人民币升值的深入,人民币的购买力平价正在失去优势,因此M1增长的动力也正在丧失。当驱动一个系统的原动力走向停摆的时候,M2将通过什么方式扩张来维持经济稳定?如果在系统停摆时不能找到新的途径来保持M2的增长,那么一场混乱或将不可避免。

      最大的风险不在于停摆本身,而在于停摆之后的新循环体系将如何建立,以及如果长期找不到新体系时的状态。日本某种程度上仍陷于上一次停摆带来的巨大震撼中,尚未找到出路,或许我们也应该提前预估一下我们的系统--一个正在加速燃烧自己的生命因而已不能维持多久的循环体系,在停摆之后应该如何重新启动。

      通宝推:锦衣侯,
      • 家园 建立在维持低汇率所制造的购买力差价基础上的M1扩张,在差

        建立在维持低汇率所制造的购买力差价基础上的M1扩张,在差价变小时动力也会下降。。

          

          按现在物价上涨的速度加上人民币升值的速度,动力下降到无法推进运转不需要太久。

          现在就是按人民币价格计算,美国多数城市的房价也已经比我们的同级别城市要低,汽车电脑等大宗消费品也都要低,品牌奢侈品更不用说。基本上只有日用品还比我们的国内生产价格高了。随着资源价格的高涨和劳动力成本的上升,以及人民币的升值,这个“高”也在不断缩水,但由于缺乏可靠的统计数据,还难以判断何时到达0的程度。尽管如此,除非人民币一次性大幅贬值,否则这缩水的过程并不存在“反复”。

            

          关于有没有其他动力来推动M2扩张,这也正是我发这个贴想要讨论的重点问题之一。地方政府通过项目城投公司扩张的无抵押信用贷款可能是其中的一部分,但这信用实际上很大程度来源于地方政府的卖地收入,没有卖地收入的话城投公司的贷款扩张很快就会因为没有还款来源而中止,所以这也不算个其他途径。

          

          到底还能维持多久?这取决于人民币的升值速度+通胀速度+房贷扩张速度。在资源已经出现瓶颈的前提下,汇率低估创造的空间是有限的,所以以上三项速度越快,汇率低估的空间就缩减得越快。如果M2维持现在20%的扩张速度而GDP只保持8%增长,则每年消耗的汇率低估空间大致是12%,加上人民币放开升值以来保守估计的每年人民币升值3%,也就是每年15%。我们国内出口部门(主要是制造业产品)的物价折合成美元,和当下的美国相差多少个15%呢?大体上这就是动力衰减到0的年数了。当然,停摆的时间可以比这提前(如果持有RMB资产的自有资本提前撤离的话),但动力一旦衰减到0,没有新的增长点就很难再把停摆推后了。

          

          有兴趣的可以算算看。我们的炒房岁月还有多少年。

    • 家园 没那么夸张

      无论是对应于银行体系的流动性还是对应于外部资金流出的外汇资产,央行都有足够的流动性支持。对于前者,只有存准率稍微松动就能释放出4-5000亿的流动性;对于后者,3万亿的外储不是盖的,即使是想通过资金回流攻击中国的金融体系,在资产置换成现金的过程中多设置些障碍也很容易。

      温州的问题彰显的信用风险是资产泡沫与信贷泡沫在货币从紧环境下的破裂。真正的问题在于,货币供给蕴含的压力、以准备金率为工具压制银行体系信用创造能力、存款环境趋紧对利率的单边施压:追求较高的回报率基本成了一致追求。但是产能过剩与需求不足的现状又使得实际财富创造能力受压。我们面临的困境在于:承认追求更高回报的合理性,并且理直气壮的玩一把资产泡沫,然后盛宴过后一起歇了?或者承认管制的合理性,并且将管制束缚于可控的轨道?

      无论怎么选择,财富的重新分配会是未来的主旋律,不管以任何方式出现。

      • 家园 嗯,货币不是问题,货币不是经济的实质

        货币发行机制和回收机制确实非常重要,但货币还不是经济的实质。简单用货币M1和M2来分析经济形态,是有些简单化了。

        在这点上,朱镕基不得不提,朱总理一些做法将越来越显出意义。朱总理的一些措施,他自己也承认过急了,但换了另一个人,也不会比他做的更好,能够把一个财政危机的国家给缓过一口气来,就已经非比寻常了。更加要提的是朱总理的分税制,正是因为分税制,让中央集权和中央掌控资源能力得到了很大的加强,同时也正是朱总理开始,一些国企被甩到了,但一些事关国计民生的央企也正是启动于那个时候。现在的国资委和即将的金融国资委都很好的继承并发展了这一思路,也正是因为中国有这样一些强大的央企存在,所以令中国中央手中掌控的资源是任何一个国家都不能比拟的,包括美国在内。

        这也是为啥中国在限购令执行下,一些以来土地财政的地方财政开始减速,负债开始提高同时,中国还是能够有资源进行调动,保持一定的经济发展速度原因。只要中央手中有足够的资源,就能为货币发行提供足够的物质支撑,这点我想是其他国家的央行非常羡慕的地方。

        伴随着中国在能源,粮食等各种资源期货市场的建设,开始国际定价权的争夺,我想中国的未来不可估量。这也是为啥有一种声音,急于让央企私有化的原因所在。

        货币并不是经济的本质,用货币来谈经济发展,这是肤浅的。

      • 家园 你想了太简单了,让我们做一道简单的数学题目

        当年外资以100美元按照兑换率8.3进入中国。央行释放830元人民币给对方,自己获取100美元外汇储备。

        这几年,国内资产膨胀,房产升值十倍,股票最高峰也有10倍。我们打个对折,算这100美元赚了5倍。5年不算多吧。那就变成4150元人民币。现在这4150元人民币要回流了,那央行要给它多少呢?按照6.3的汇率,央行要拿出658元美元来换回去。呵呵呵,你认为央行有多少足够的美元来换?

        这还是不考虑杠杆的因素。要知道,港币是联系汇率知道,按照制度,每一元港币,香港金管局都有7.8元美金做准备金的。但是真的遇上货币攻击的时候,完全没有用的。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5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