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西河

主题:“嫁衣神功”——工业化后发国家的破局之路 -- relishi

共:💬101 🌺444 🌵44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7
下页 末页
  • 家园 “嫁衣神功”——工业化后发国家的破局之路

    在发出前一篇文章“俾斯麦的失误与毛泽东的成功”后,有网友讨论涉及建国前三十年的经济发展问题,毕竟经济基础决定政治战略等上层问题,因此这里谈谈在工业化背景下后发国家(如中国)的经济发展战略。

    一、前言

    “嫁衣神功”全称是“为她人做嫁衣神功”,我记得小时看古龙的武侠小说提到嫁衣神功威力无比,但练此功的人十几年后必须将自己的功力传送给别人或毁去,重新修练才能成功。但练此功的人通常都不舍得毁去,或者已经练得很有威力,而无毁去再练的信心。唯有大侠燕南天在炼到七八成的程度时,不幸被奸人所害,被毁去功力,后又逃出生天,重新练成,最终天下无敌。

    二、工业化的三要素

    上述虽是小说,但工业化后发国家在发展过程中却要遇到类似的困境。首先从一个国家实现工业化所必需具备的三要素谈起,即资源、技术和市场。

    一般而言,后发国家在资源上遇到的问题最容易克服,特别对大国来说,在工业化前期国内资源基本都能满足;且二战后美欧等先发国家为了更好享用世界的资源,资源市场实现了基本无国家的自由流动,任何国家只要有资本都能买到资源。

    那么到了技术这个阶段就遇到难题了。对工业化而言,技术包括工业设备、大量有经验的工程师、科研体系等,这些都是需要天量的资本。先发国家由于起家时无竞争对手,又有殖民地找补,可以自然聚累形成。但后发国家本身要付出比先发国家更大的代价,又受到先发国家无情的竞争压制,除非采取自我封闭的办法,否则只有失败。如果听从先发国家的“先进经验”,后发国家从头到尾实行自由经济和开放市场在同一平台上和先发国家“与狼共舞”,都会被整成单一经济国家,而与工业化越来越远,这也是目前世界上大多数后发国家的命运。唯有一个办法,即国家使用政治手段,通过土改等积累国内剩余资本, 用国内封闭市场和计划经济体制来支撑发展工业体系。历史上采用这种方式有苏联和中国,分别建立起一套完整的工业体系。还有半个印度,使用半计划半市场的混合经济体制,也建立了一个广度和深度都差得多的工业体系;但由于没有共产主义政党做政治上的配套造成组织力的不足,所以无法有效提取国内剩余资本,这是所建立的工业体系广度和深度差的原因。实现计划经济体制的另一个优势是可以通过国家机器可以压低各类资源(包括人力资源)的价格,极大地提高工业体系的建设效率。在这一点,印度虽然通过种姓制度压低了人力资源的价格,但由于国家的组织执行力不足,在其它资源的表现上就很一般。

    最后是市场的问题。如果后发国家对先发国家封闭市场,先发国家也必然对后发国家封闭市场,而世界市场绝大部分控制在先发国家手中。工业化本质就是大规模批量化生产,就是1个人可以干原来5个人的活,这是工业化后人群变得富裕的原因,但也意味着1倍的工业化人口必须找到5倍以上的人口作为市场。所以,对于封闭市场国家来说,该国的工业化人口比例发展到20%就会遇到瓶颈,这正好也是在1982年中国城市人口的比例。苏联由于足够丰富的资源,可以不计经济成本和在低效益的情况下将城市人口扩展到60%,但依然无法解决人群的购买力问题,所以轻工业依然糟糕。有人觉得奇怪,苏联可以将重工业做好,却不能解决轻工业和农业的问题?这是因为从事重工业的人口较少;而从事轻工业和农业的人口比例太大,解决其有效发展的市场购买力问题是苏联的国力也无法承受的。

    三、问题及可能的解决

    可以看到,计划经济的大国费尽千辛万苦解决初步技术问题后,必然面临市场的瓶颈;而无法解决市场的问题,工业结构也无法升级。同时,计划经济还有另一个问题资源无法有效配置,最具体的表现是耗费大量资源且产出很低的企业无法终止或破产,当然这在工业化的早期问题并不明显。这两个问题苏联一直没有找到有效的办法。对市场瓶颈问题,毛泽东的设想,在农村被抽取工业化剩余价值之后,再将抽剩下的很少部分用集体化(即人民公社)的方式重新组织起来进行程度较低的工业化进而提高效率,发展到一定程度就可以多吸收城市的工业化产品,这样双方进行良性循环。因此,人民公社对毛泽东而言除了阻止贫富分红的政治意义外,还是其经济规划的必要路径,这或许是后来文化大革命中矛盾如此激烈的部分原因。这种政策是否最终走得通,历史没有留出足够验证的时间;不过即使走得通,也必将是一个十分漫长的过程。对后一个问题,或许对于刚开始工业化进程的中国来说并不明显,未见对此采取的措施。

    四、破局

    工业化后发国家在发展中遇到这种类似“嫁衣神功”的困境,是由于先发国家已经“占路为王”,即把其它国家利用市场经济和开发市场实现工业化的道路堵死了,后发国家必须采取另一条道路才能成功。然而,计划经济和封闭市场的道路走到最后也会遇到两个难题。当然,这两个难题部分是由于先发国家造成的,这或许是马克思当初觉得社会主义必须要在全世界一起实现才能成功的部分原因。一般而言,先发国家是不会在没有彻底控制后发国家的情况下,就对后发国家开放市场,例如美国二战后对日本控制和开放“二手抓”的情况。不过,由于朝鲜战争和七十年代苏联对美国的压力,使得美国在对中国没有绝对控制权的情况下开放市场。1979年,中国开始修炼“嫁衣神功”,转向市场经济和开发市场,先用劳动密集型产业获取初始资本,再利用计划经济下积累的技术和被压低的生产要素价格,终于占领了世界中低端产品的市场。这个过程中,中国是幸运的,无意中实现了错位竞争。大多数后发国家由于一直实施市场经济,变成经济结构单一国家而没有抵抗能力;先发国家产业结构向高端转移或转者向后工业化;苏联也在他人的忽悠下彻底自杀了。至此,中国的工业化过程已完成至少一半;再向后,就面临先发国家的高端产业的直接竞争,成败各安天命。

    五、未来的成功者

    对以往现象的规律性总结后,现在可以看看对未来的预测。基本上,下一个可能成功的工业化国家只剩印度了。不过由于在中低端产业上中国的优势,现在的印度是没有机会的。印度一直没有听从忽悠,开放国家市场,从这点看阿三也是不笨的,否则自身的工业体系绝对要被冲垮。印度唯一的机会是,中国由于和先发国家开启新冷战,从而脱离世界市场。不过这种情况下,由于基础的薄弱,印度在中低端产品上能达到中国目前一半的成就就不错了。

    关键词(Tags): #中国工业化(pzhmzg)通宝推:薄荷糖家族,看世界,az09,
    • 家园 是!追赶和领跑是本质不同的两种过日子的方法

      中国是追赶好比东施,美国是领跑好比西施,东施效颦不是个好主意是中国人两千多年前就知道了的事情。

      修炼“嫁衣神功”是个人,那里还需要心理条件。国家或企业修炼“嫁衣神功”是社会是组织,这里的心理就是文化了,毛主席在延安时搞整风,后来到北京搞文革。

      玩社会不是一般人知道的游戏,玩组织的理论就多了,比如说我在《庄冬:中国的路:从枪杆子到人民币》提到的现代西方企业管理理论里的“change management”或“management change”。

      请指教!

      三,中国文明的“崛起”的第三步:改变管理

      后来由于第五次反围剿的失败,中共有了路线的变化,从今天的商业管理角度看中共的在长征途中的路线变化可以叫做“管理团队”的变化,英文叫“change management”或“management change”。随便维基一下就可以看到應變管理(又稱變革管理、變更管理)包括:

      Missionary changes (目标变化)

      Strategic changes (策略变化)

      Operational changes (including Structural changes) (运作和组织变化)

      Technological changes (技术或战术变化)

      Changing the attitudes and behaviors of personnel (人员的态度和行为变化)

      特别有趣的是:这第5条的维基的中文版是“人力資源之態度與行為上的再造(變革)”!

      怎么样?態度與行為上的再造(變革)(!),“再造(變革)”这些词儿用的重吧?如果对你进行“態度與行為上的再造(變革)”的话,你会舒服吗?

      所以,如果我说中共到延安以后的各种“整风运动”是这第5条的实施(即“变革管理”)的话,大家不会觉得奇怪吧?

      那么,中共的在长征途中的路线变化或者叫“管理团队”的变化对应到中国文明的“崛起”是什么呢?

      我以为,中共的在长征途中的路线变化或者叫“管理团队”的变化对应到中国文明的“崛起”是:中国文明的“管理团队”从“中华民国”的管理团队变化到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管理团队,也就是说中国文明以前的管理或无管理变化到了由中共领导的团队的管理。

      管理变化了嘛,按照中国人的传统叫“改朝换代”也行,自然的相应的就必然有很多变化,其中就包括上面的

      5. Changing the attitudes and behaviors of personnel (人员的态度和行为变化)

      或者按照维基的中文版翻译成:“人力資源之態度與行為上的再造(變革)”!

      怎么样?所以,如果我说中共夺取中国政权以后的各种“政治运动”(包括文革)是那第5条的实施(即“变革管理”)的话,大家不会觉得奇怪吧?说文革是对中国人力資源之態度與行為上的再造(變革)很恰如其分吧?

      当然了,对于中国文明来说,必须管理的“变革”还包括中国文明的生存环境变化了:基督教文明打到家里或家门口来了。

      所以,从这个意义上说中国文明已经到了延安了也有道理,也就是说中国文明经历了那第5条的实施(即“变革管理”),因为中共夺取中国政权以后的各种“政治运动”(包括文革)。后面我提“统一战线”时还要提到这一点。

    • 家园 也是一个很好的思路

      从宏观角度 国家为主导的工业化——发展到一定程度后——转为为市场主导的工业化。

      最好也从微观角度来讨论一下。

      以苏联为代表的国家主导的工业化——优先发展重工业,轻视轻工业,从微观角度来看是一种必然。重工业非常容易被计划经济所指挥:

      1、需求信息容易获得,它客户群是轻工业企业和国家军工,这些企业的需求容易被统计。而轻工业的客户是普通老百姓,品种和数量都难以提前知道和提前计划。

      2、重工业自动化程度相对高,工人的积极性在重工业环境中不是特别重要。而很多轻工业就不一样,工人怠工直接会影响产品品质和数量。

      3、重工业数量不会太多,政府相对来说能够管理容易。

      4、重工业容易出成绩,比如炼钢,钢产量很容易被统计和发布。

      回到中国头上,前三十年练的神功,与改革开放后的经济发展有没有关系,还需要明确的数据统计分析。

      改革开放后发展的两头在外的加工业,真得与改革开放前的重工业发展有关系么?

      象台湾,韩国发展路径都是加工业——轻工业——电子产业+重化工业。

      中国东南沿海在改革开放后实际上也是延续着台湾韩国的发展模式,现在正在一步步朝着最后一步前进,所引进的技术也是从台湾韩国日本。

      所以说,“嫁衣神功”还需要更确切的证据才能说明“中国走的是这条路,而且这条路是可行的”。起码俄罗斯是失败了。

      • 家园 一些论述有悖事实

        中国技术引进主要贡献者是欧洲,军火方面是俄国,从美元经济圈来的很少。

        中国目前的工业核心力量几乎都来自改开前的重工业建设,有能力进行研发,将来实现对欧美技术赶超的也主要要靠这批国企。

      • 家园 同感,从韩国的例子上我认识到计划经济时代的成就不是必须的

        韩国的工业基础甚至还不如解放前的中国,而朝鲜战争更是彻底打成一片废墟,但韩国还是发展起来了,而且这个人口总共只有5000万的小国,很多方面的工业成就都超过了中国(当然不可能是全部),这种相比较的基础事实还是中国有前30年的重工业发展,和后三十年的经济增长率世界第一。而且韩国不仅民生和电子产品很强,而且重化工的许多领域也很强,比如造船,钢铁,汽车,核电,甚至也包括潜艇和坦克。

        改革开放的成就举世无双,虽然知道前三十年的经济发展存在巨大浪费和低效和失误,但我以前和楼主类似,一直对前三十年的总体成就心存好感,认为在这个基础上进行改革开放是最佳的选择。但我现在这个想法有所转变。前三十年的经济发展起到了一些保家卫国的作用(实际上有朝鲜战争来证明就足够了),但从现代化经济发展的角度说真的很失败,如果一路这样走下去基本上只有经济崩溃的可能(因为计划经济存在很大的缺陷,而且中国的计划经济成就远不如苏联),或者搞政治上的强权统治来替代(这点TG做得到,但绝对是下下策,以扼杀全民族的创造力为代价来维持稳定和国家统一,就像现在的朝鲜)。

        完成这个历史性转变的,正是我们的二代核心邓公。说到这里,真是不能不佩服一下邓公的见识、胆识和气魄。先有70年代末的政治转变,而且妥善处理了对毛的评价,而到89之后又是一大考验,铁腕镇压之后,中共又没有闭关自守和强权统治,相反是举国开眼看世界,这是真正了不起的地方。这其中起到主导作用的,就是这位既镇压又南巡的邓公,那真是见识不凡、气度非凡,不是一般的了不起。私下以为,邓公的实际作用和历史地位不会比毛泽东低。只不过可能是因为善战者无赫赫之功,所以他不如太祖那般光芒耀眼。

        通宝推:fakeone,

        本帖一共被 2 帖 引用 (帖内工具实现)
        • 家园 "低效和浪费"

          计划的作用,从生产端是集中资源,在分配端是平均分配,后者的作用并不比前者小.

          于市场的激励作用相比,缺少激励机制,变成鞭打快牛,当然是"低效和浪费"的.但是从整体上看,就是计划时代的"低效和浪费"保证了每个人都有口饭吃,防止了贫富分化.这在国家贫困的时候是非常有必要的.因为,大家都有口饭吃,都能接受良好教育,在此基础上搞点贫富分化,提高效率,革命不会发生.但如果在普遍贫困的时候,有的人富有,有的饿死,显然这个社会是不会稳定的.参看今天的印度,即便有种姓这种祖传的洗脑大杀器,毛派也是风起云涌啊......对比印度,再看看毛当时留下来的人均寿命和识字率,至少我是不会对计划经济失望的.

          至于"必须"这个词的证明是很难的.原始积累的途径本来就很多,拿普通人来说,根据条件不同,可以有当强盗,做二奶......当苦力当然并不是必须的.但就中国这个体格来说,当强盗,失时,做二奶,没有那个小巧玲珑人见人爱的体格,也只好当苦力这个命了......兄弟不会因为摸了几把烂婊子,被婊子们调笑说你的老茧太厚了,形象太土了,就对自己的苦出身自惭形秽吧?没有偷,没有抢,也没有被人睡,我们的道路已经足够高贵和让人自豪的了!

        • 家园 不同的时代应该做不同的事

          计划经济是否必须我不知道,但这是后发国家缩小差距最有效的手段。韩国和日本在战后的发展是靠接近计划经济的国家指导加财阀经济实现的,不是靠自由竞争。但是当经济差距缩小到一定程度后,计划经济确实会成为阻碍。

          • 家园 晨大搞混了关键的一点

            日本韩国虽然是财阀制和国家扶持,并且伴以终身雇佣制、论资排辈等等许多与社会主义制度雷同的特征,但它们的,,,产品是以市场为导向的!所以它们的制度只能说是很有特色,但远远不能说是计划经济。

            因此计划经济在某些方面或许可以快速追赶,但市场经济,只要运用的好,效果只好不差,而且这样锻炼出来的企业有自我造血的功能,这好比主动学习和被动学习的效果一样,短期内看不出太大差距,长期来看就是天上地下了。

            • 家园 你也搞错了很关键的一点

              市场经济市场经济,最关键的不在于以市场为导向,而在于要先有市场。才能以市场为导向,兄台以为然否?

              那么,放大尺度看49年至今天的中,日,韩以及(苏联)俄罗斯。

              日本,韩国是以彻底的臣服以及完全地被控制为代价,获得了美国为首的西方集团提供的市场,从而逐步拥有自身的内需市场。

              中国。则是以完全的不屈服为代价被隔绝在西方市场之外。在49年的时候,以张治中和民盟为主的一群人,还孜孜以求第三条道路,也就是幻想既不加入美集团,也不加入苏集团,来实现独立自主的中国重建。只是,到了国家决策层面,很快就会发现,在冷战的格局,以及中国革命的道路的自然延伸下,这是不可能的。中国和印度不同。印度是非暴力不合作再加上英国自身衰落而获得的独立,而中国则是以暴力革命而获得自身解放,所以,49年的时候,中美条约是否要推翻重来?美元贷款是否要承认继承?中国与西方的不平等条约是否要继续继承,如此等等的决策问题,再加上当时全球社会主义的潮流,都使得中国很快就作出了对苏集团一边倒的选择。更不要说朝鲜战争更是使得中国在现实中不可能在短期脱离苏集团而重新选择。那么,没有朝鲜战争,是否又会不同呢?请参见陈郢客的东北亚新三国演义。窃以为,那是回答这个问题的最佳答案。

              而苏集团的问题在于从来就没有建立起其内部循环的市场机制。对于这一点,在下看来,也正是中国在初步建立起自身的工业基础后迅速与苏集团决裂的根本原因。这是一个再简单不过的命题,人都是要吃饭穿衣的,而在计划经济体制下,有什么超级计算机能够精确地计算清楚哪一年哪一天需要多少油米茶盐吗?不可能的,至少在二十一世纪的今天都不可能。作为从艰苦卓绝的战争环境下走出来的毛周等人,会幻想这种可能吗?参见毛选论十大关系等等经济建设的文章。

              所以六十年代与苏集团分道扬镳,七十年代与美国缓和关系,这都是有其内在逻辑的。换句话说,直到八十年代,在越南战争的投名状和内部清除极左势力的强势作为下,西方才半开半掩地对中国开始了市场的开放。而这一开放不到十年,就再次关闭,那就是九十年代初期的环境。道理很简单,西方不是观音菩萨,对你的市场开放是要有厚报的,而这个厚报的最安全来源莫过于中国完全的被控制。而九十年代的江朱时代的最大功绩,就在于保证了中国在不付出,或者至少当时看来不付出西方所需的代价的情况下,保持了中国对市场的渴求,这就是内部的市场经济化和对外界的入关/入世申请。

              那么,是不是我们自身可以不依靠西方的市场,而单纯地靠自身的经济发展来培育,建立自身的市场呢?理论上是可行的,如果我们不是身处在当今的地球上的话。

              很多时候的很多说法都是有道理的。问题只不过,到了现实层面,你我往往只有很短的时间在非常有限的选择里边挑选一个。而这,就是我对49年以来土共各代领导人都报以极大的敬佩之心的原因。

              通宝推:薄荷糖家族,庄汀,
            • 家园 计划经济并不是不顾市场的

              各级计委就是干市场调研和计划调整的,所以是存在反馈机制的,只是这反馈机制的动作周期长一点,而且不在工厂的直接指挥链内。单纯靠市场导向是出不了财阀的,这是国家工业政策和国家主导的市场导向的结果。

          • 家园 那昧国对新能源技术的扶持呢?

            现在还有哪个国家可以靠自由竞争而取胜的?

            这个世界自从一百多以前就进入了垄断阶段,德国,昧国正是因为垄断才实现了经济赶超。

            计划是发挥政府的能量和企业的能量之间的结合,在这个过程中,容易出现政府对企业自由的剥夺,但是只要政府注意到了企业自由的尊重,采取引导而不是强迫的方式,那么这样的政府计划就有百利而无一弊。

        • 家园 赞同你对邓的评价,但不认同你对韩国经济的看法。

          1,对邓公,向来敬佩有加。早在92年大学的时候,听政治课老师评价太宗,两大功绩:1,否定文革但不否定太祖。前者拨乱反正,后者维持法统。2,平方与南巡。前者平乱导正,后者坚韧前行。刚听到这样的评价时老实说,不是太懂(那个时候不满20岁)。到后来益发觉得这样的评价是合适的。

          2,对韩国的例子以及对我们前三十年的路径选择。

          韩国的例子可以用比喻来说明。那就是行船在海浪间。当浪高的时候,船高,当浪低的时候,船低。一般说来,这个时候的船是不大的。但是如果我们把浪托上的高度当作船自身能够达到的高度,那就是大错了。

          这里我不想否认韩国人的经济成就。只是想说明,韩国的经济成就,是韩国人自身的努力,自强,加上资本主义生产力转移的结果。而后者,就是前面的高浪。同样,中国改开后的沿海经济成就,很大程度上也是资本主义生产力转移的结果。这没有什么羞于人言的。

          不同的是,是韩国经济自身规模及底蕴限制了它的继续发展。换句话说,韩国感冒,对世界经济有什么影响吗?韩国央行要干什么,对中国经济有什么影响吗?韩国,不是能够制造大浪的航母。

          而中国不同。这不单单是中国经济的规模所带来的。道理很简单,规模再大,不强,没有底蕴的话,如同用麻绳连起来的小船们一样,同样没有办法抵御风浪的袭击。但是用钢板焊接起来的大船,超级船,航母就不一样了。

          如果没有前面三十年的底蕴,98年的金融危机会有不一样的结果,08年世界对中国经济的评估不会(几乎)集体失误。

          这就是区别。

          所以,我的结论就是,计划经济时代的成就,1,是必须的,对我们这样的国家来说。2,是没办法的,请参照目前的依然想留在欧元区的希腊(太祖的一项功绩就是把一切推倒了,重新来。后果就是先承受三十年的封锁吧。)。

        • 家园 发展模式的选择必须考虑国际政治背景

          新中国独立后无法加入美国主导的经济圈,不得不投靠苏联,自然必须采取苏联式的经济模式。

          另外,韩国的小身板使得其技术发展能得到美国喂奶和扶植(到今天都存在,引进美国技术通道非常顺畅,韩国本身研发能力不值得大书特书),中国则绝无可能。当然代价就是韩国的政经军全方位的美国所控制,这点也是中国人民无法容忍的。

          韩国的经济策略应该说非常正确,作为小国没有必要建立完整的工业门类,通过专精于部分产业,确立了自己的产业位置,说穿了就是绑架中国。这样在面对中国这样的工业怪兽的崛起时不会被碾压,反而能从中获益,并使其社会发展程度领先于中国的平均水平。

          不过东亚世界的真正崛起还是要看中国,作为殖民地的日韩不顶用。

          • 家园 什么投靠,什么喂奶,你把毛泽东他们给当成什么人了?

            中国的发展模式的选择至少建国初期与国际环境没有什么关系。

            中国建国初期的发展模式主要取决于自己的意识形态,马克思主义要求社会主义要实行公有化,和计划经济,这个在当时能够有什么疑问?

            至于昧国向韩国的喂奶,你也把昧国说得太天使了吧。

            什么韩国没有完整的工业体系,你觉得中国现在在哪些工业领域是远远超过韩国的,从而体现出自己的工业体系的完整性?

            韩国经济发展历史,首先是六七十年代的重工业,这与昧国的“喂奶”有什么关系,难道韩国人造钢铁都需要昧国人的技术输出---实际上在50年代日本钢铁业已经遥遥领先于西方世界了。

            八九十年代以三星电子为代表的电子业的崛起,也是因为昧国的“喂奶”?那昧国为啥不喂给自己的企业摩托罗拉等等喂得更多,反而让三星手机把摩托罗拉手机给逼得破产呢。

            昧国与韩国是有技术贸易,但是这难道不是如同中国开发出了某种技术以后昧国就急着向中国推销该技术一样的所谓的情况---反正封锁你也没有用,只好拿技术来赚钱了。

            我感觉您可能仅仅在学术界呆过,对于产业界没有真实的了解,所以一些观点比较的偏颇,我至少在造船厂有过一段时光,观察或者说参与过了一个小型造船业学习日本造船模式的努力的过程,对于产业界的理解应该会更真切一些。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7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