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西河

主题:【原创】三国单名胡考--文士动嘴,武士动手还动嘴 -- 铁手

共:💬25 🌺26 新: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 下页
  • 家园 【原创】三国单名胡考--文士动嘴,武士动手还动嘴

    前面看贴,萝伏的廖化系列:五虎大将。http://www.cchere.com/article/371358 于是

    。O 还好廖化是两个字的名,不然再青眼有加,这青眼虎也轮不到他 (铁手;字0
    。。O 怎讲? (看看;字0
    。。。O 你看这石碣上的天书文字多齐整啊 (铁手;字236
        中箭虎  关羽
        矮脚虎  张飞
        插翅虎  赵云
        锦毛虎  马超
        花项虎  黄忠
        青眼虎  廖化
    。。。。O 都说三国时代人多单名嘛 (禅人;字0
    

    三国里单名的多,看来这已经是公认的事实。这不,你看看,这三国带头的,曹操、孙权、刘备,哪个不是单名啊。

    问题在于,为什么那么多人喜欢用单名?事出不象偶然啊。

    思来想去,我看这里有个名堂。考察了半天,居然让我发现一个小秘密:三国那时候,人都爱吱声,爱说话。这个传统和潮流,直接为后来的一片风光灿烂的魏晋风度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魏晋出名士,都是能说的名士。其实三国这样的名士也不少,而且风姿各异,真的要归纳起来,恐怕也不比魏晋的差到哪里去。不过这里的重点不是列名士,就简单列那么几个例子。

    祢衡击鼓骂曹,一定是中间不带歇的,把曹操气个半死。

    杨修吃饱了撑的,嘀嘀咕咕曹操的念头,看来是平常说的还不够爽。

    孔明没事唱唱歌,有事谈谈隆中对,让卖草鞋的终于端正了自己的心态要让天下都穿皮鞋。心情好的时候,还到江东溜达,干点舌战群儒的事情。

    郭嘉更是一张口就来了个“十胜十败”,把曹操给热血沸腾的。

    唉,这么一想,还真是同情徐庶。一张名士的嘴,就因为到了曹营心在汉,硬生生的就是不能开口,惨!至于徐庶后来有没有因此变态或者变胖,不得而知,想来好不到哪里去,所以罗贯中后来就懒得提他了。

    文士动嘴,武士动手,原本是天经地义的事情。不过天下这时尚就是厉害。于是乎,文士动嘴,就象痢疾一样,不但传遍了大江南北的文人圈子,甚至连武士大将的圈子里也开始流行,不小心还居然冒出几个能文能武的家伙来。

    仔细想想也是可以理解武士们的心情。你看文士凭着一张嘴,就可以横空出世,让天下知名。反过来呢,一员大将,上了战场,得顾着猛砍猛杀,哪里来的机会“哎哟,兄台真是高人,佩服佩服,不如我们解甲归田,一起喝茶去。唉,对了,你到底是不是花木兰啊?”。就那么闷声不想的,你说这天大的名声怎么传的开?更何况,那些真正见识你厉害、打心地里要佩服你的,一般来说,今日一见,不是上天就是下地,愣是没机会来搞个让大家告诉大家的广而告之,你说郁闷不!

    要出名,还是要靠嘴。文士清楚,武士也不笨。

    所以大将们都约定俗成了,打架之前一定要先通名报姓。据我“考查”,“来将何人”,倒真不是因为礼貌问题,也不是很仰慕对方想巴结,纯粹就是想借机把自己名头在江湖上传出去罢了。那这通名报姓的,就有讲究了。一定要大声的报,一定要让对方全听到。能震聋了对方耳朵当然好(这样,对方鸣金收兵的时候,倒霉蛋不一定听的到。这个时候你不跑,不是我不仁义了,咔嚓)。万一震不聋,没关系,本来这目的就是为了让对过的兵丁们听到:“张飞在此!”。

    切记,通名报姓一定要大声,掩杀过去一定要留情。得让小兵们多跑几个,不然,谁替你满天下播名啊。

    问题是,两军对阵,人马不少,想要这里的黎明静悄悄的可能性不大,估摸着总会比较嘈杂。就象一个教室里面,大家走来走去,时不时的吭两声,那就够吵的了。所以这个时候要报上名来,就需要点肺活量了,嗓门得大,不然,人家只见你张口,不见你出声。这个时候,我一般比较佩服祢衡同学,一边骂还一边击鼓,愣是不嫌声音小。三国名士第一,我看非他莫属。

    别说是在战场上上,哪怕就是在书场里,那说书先生一声“呔,张飞在此”,原来还打瞌睡的,那是一定得醒了。不然,就是猪。

    要大声说话,说起来容易,真做起来,还真不简单。不然,这世界上的三大男高音就不稀奇了。大将对面,大声的说一个字容易,说两个字可能也还挡的住,说三个字,这难度,就有点象公鸭吊嗓子,吊是想吊,哎呀呀,还是给我闭嘴吧。

    要是一仗被人砍了,也就认命了。要是砍了别人,再来一个家伙,明明听到我是谁,还要来个来将通名,受不受得了啊?所以,武将们、尤其是能打的武将们,为了这个原因,双名的一定得裁成单字。为的就是省力气!

    灿烂烟花里的寂寞谁能知,武将岂能不单名。

    元宝推荐:无斋主人,
    • 家园 三国多单名,这事儿根子在王莽

      王莽改制,还爱给人改名,不少犯罪的被逼改双名,单名于是成为潮流,浩浩汤汤...

      • 家园 好像不见得吧,刘邦项羽韩信周勃卫青贾宜

        都是王莽之前的,双名的不多,霍去病,司马相如,才疏学浅一下子只能想出两个来。

      • 家园 有意思,这个你得开帖详细说说啊
        • 家园 这贴写不长,就回这儿吧:《王莽爱改名,三国多单名》

          先秦的《礼记·曲礼》规定“二名不偏讳”,意思是说:如果两字为名,只讳言其一字,另一字可以不讳。随着避讳制度的渐趋严密,“二字不偏讳”也成非礼了,不如起个单名,大家方便:“一字为名令难言而易讳”。西汉末年,王莽上台之后,将全国土地改称“王田”,奴婢改称“私属”,均不得买卖;还曾屡改币制,更改官制,改了官名改地名,改了地名改人名,他下达了禁止使用二字名字的法令,把礼制落实到法律。——不过,改名法令的原文我没有查到,请河里高人给指点一下。

          王莽为了推行法令,还爱给人改名,还改外国人名。《汉书·王莽传·第六十九上》说,“莽念中国已平,唯四夷未有异,乃遣使者赍黄金、币、帛,重赂匈奴单于,使上书言:“闻中国讥二名,故名囊知牙斯今更名知,慕从圣制。””重金贿赂匈奴单于,让人要求改单名为知,嘿嘿。

          王莽不仅爱改名,还把单名弄成了荣誉,不老实就不让你起单名。《汉书·王莽传·第六十九下》“皇孙功崇公宗坐自画容貌,被服天子衣冠,刻印三:一曰“维祉冠存己夏处南山臧薄冰”,二曰“肃圣宝继”,三曰“德封昌图”。又宗舅吕宽家前徙合浦,私与宗通,发觉按验,宗自杀。””

          王莽的孙子王宗跟王莽一样,也是皇帝瘾大,瘾头上来了,没事在家自己鼓捣,刻点印玺、画个标准像啥的(王洪文原型?),被发现之后赶紧自杀了事。自杀不算完,王莽贬了王宗的官爵、改了他的官号、追悼会档次降级,“谥为功崇缪伯,以诸伯之礼葬于故同谷城郡”,而且把王宗的名字改回为王会宗。《汉书·王莽传·第六十九下》“莽曰:“宗属为皇孙,爵为上公,知宽等叛逆族类,而与交通;刻铜印三,文意甚害,不知厌足,窥欲非望。《春秋》之义,‘君亲毋将,将而诛焉。”迷惑失道,自取此事,乌呼哀哉!宗本名会宗,以制作去二名,今复名会宗。...””可见,王莽时的确有制度,“以制作二名”要求双名改单名,但如果犯了错误,还给改回去以示惩罚。

          此后,虽然王莽倒台,但单名风气又绵延三百多年。三国基本就没有双名,三国演义里我就记得有两个:武安国、黄承彦。谁还记得其他的?

          • 家园 不知道王莽那么做有什么特别原因没有?

            呵呵,我感觉这是个很奇怪,也很有点意思的人。

            • 家园 王莽为啥这么做呢?他到底是怎么想的?

              一言难尽。这是个曲折复杂的悲剧故事。要把王莽的事儿说的比较清楚,得蒸个超大号包子,我得好好想想,先奉上馒头一个吧。

              王莽身世显赫,但少孤贫。外戚王家在汉元、成帝时代世代封侯,家凡九侯、五大司马,汉元帝皇后是王莽的大姑。王莽的堂兄弟们“乘时侈靡,以舆马声色佚游相高”,王莽因父兄早逝未及封侯,只能与老母寡嫂相依为命,折节恭俭,拜师学《礼》,勤身博学。这段经历,给王莽烙下了深深的印记。王莽的一生,大概可分为少年求学、出仕直至辅政、第一次政争失败、归隐并东山再起、第二次政争成功并摄政、篡位并改制、最终失败几个阶段。他一直表现出为获取更高的权力而压抑自己的趋向,“匿情求名”,操作舆论来提高美誉度,用阴谋手段扳倒政敌,但更高的权位又使得他内心更为焦虑,用班固的话说就是“处非所据,颠覆之势险于桀、纣”,只能靠更强烈的求名来稳固,最终导致不仅心态崩溃、政治运作也崩溃,干了很多傻事,也就是钱穆说的“书生气的政治”。

              王莽在第二次政争前后,政声非常好,“上尊宗庙,增加礼乐;下惠士民鳏寡,恩泽之政无所不施”,改名之制,大概就在此时,让匈奴单于改名也在此时。当时,王莽政声好到什么程度呢?当时人说“自公受策...日新其德,增修雅素以命下国,逡俭隆约以矫世俗,割财损家以帅群下,弥躬执乎以逮公卿,教子尊学以隆国化。僮奴衣布,马不秣谷,食饮之用,不过凡庶。《诗》云“温温恭人,如集于木”,孔子曰:食无求饱,居无求安,”公之谓矣。 ”——看看,介揍是圣人啊!——“吏民以莽不受新野田而上书者前后四十八万七千五百七十二人”,48万多人,估计当时全国认字的人也就这么多了吧,都上书支持给王莽升官封爵,估计当年的各大论坛、著名博客上全是王粉,谁敢说个不字,立刻被人民群众拖出去翻过来打了。

              班固在《汉书·王莽传》中评论,“王莽始起外戚,折节力行,以要名誉,宗族称孝,师友归仁。及其居位辅政,成、哀之际,勤劳国家,直道而行,动见称述。”虽然指出王莽是“以要名誉”,即沽名钓誉,但也承认王莽“折节力行”、“直道而行”、“勤劳国家”,对这个时期的王莽,评价还是很高的。

              王莽到底是不是装的呢?估计有装的成分,汉书上列举了几条,此人的确比较虚伪。但也没多少黑材料。政治哪有不装B的呢?儒家哪有不装B的呢?王莽能“包其始终,一以贯之”,装一辈子,那真是装出高水平了。王莽同时代的人,即使是他的政敌,也没有说他和公孙弘那样当面一套背后一套。

              胡适说,王莽是社会主义者。钱穆说,王莽是书生,书生式的政治家。但确切的说,王莽是个一生压抑焦虑的有周代特色社会主义者,以装B为手段,以权力为目的,投机式的推出一系列改革政策,最终搞垮了自己。他的问题不是虚伪,而是为了表演票房而瞎搞,搞砸了。

              班固也是从王莽政治的后果,而不是他是否虚伪,或者其政策的意义来评价其人的。他说“...遂令天下城邑为虚,丘垅发掘,害遍生民,辜及朽骨,自书传所载乱臣贼子无道之人,考其祸败,未有如莽之甚者也。”这个评论,不能算过分啊!

          • 家园 还有不少呢

            吕伯奢,刑道荣,胡车儿(这位是不是少数民族?),崔州平、孟公威、石广元(诸葛的这些朋友为什么都是双名?),曹安民(这个好像是字?被罗老师当名了),傅士仁(这位倒霉,本来叫士仁的,被罗老师把姓给改了)……

            • 家园 郭攸之

              老郭起了个头,几十年以后这“X X 之”字成了起名字的标准格式了。

          • 家园 还有裴元绍,严白虎等
    • 家园 赫然发现铁老大也在爬行榜前排就坐,简直又是一

      [FLY] 总督军务威武大将军总兵官朱寿 [/FLY]

    • 家园 原来如此。怪不得……

      武安国、傅士仁这些只能当当配角的配角,名字起错了。

    • 家园 笑死了。

      “切记,通名报姓一定要大声,掩杀过去一定要留情。得让小兵们多跑几个,不然,谁替你满天下播名啊。”亏你想得出来。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 下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