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西河

主题:【原创】龙狮之舞——唐蕃英雄记【叁】 -- 京华烟云AMIP

共:💬80 🌺1180 🌵1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6
下页 末页
    • 家园 【原创】《7、帝国双骄——亚洲山地之王的悲哀》(中)

      随后,发生了一件很有意思的事情。按照《旧唐书》的说法,唐玄宗派了一个姓韩的术士来军中视察,到了这儿以后就再也不敢向前走了,而身为唐军政委的边令诚公公,见已深入敌境,也害怕起来,死活不肯继续前进。

      《新唐书》的作者大概觉得突然插入一个术士太莫名其妙了,因此只说“仙芝欲遂深入,令诚惧,不肯行”。总之,监军宦官边令诚打起了退堂鼓。

      见此情景,高仙芝只好让边令诚暂驻刚刚夺下的连云堡,并留下三千名老弱病残的士兵来给自己的政委壮胆,自己领着其余人马继续前进。此时,其余两路唐军大概也已经到了,大家兵合一处将打一家,朝着远方南迦帕尔巴特巨峰的方向——小勃律国的都城策马奔去。

      前面说过,三路唐军中,除了高仙芝本人从护密道也就是瓦罕走廊进军外,另两路人马,一路走的是北谷道,后世学者研究后认为,此路顾名思义,应当是傍着瓦罕河北岸而行;一路走的是赤佛道,这条路线究竟是从哪里走,一直引来后人颇多争议。这里之所以重点提到它,是因为高仙芝班师回程时,走的正是赤佛道。

      中亚史专家王小甫教授实地考察后认为,符合条件的道路,只有由奥赤勒(Ochil)山口翻越兴都库什山,到达奇特拉尔河另一支流图里霍(Turikho)河上游,溯图里霍河而上到其源头,从那里再向东翻越沙赫吉纳里(Shah Jinali)山口,然后下到作为马斯土季河上游的雅浑(Yarkhun)河即奇特尔河正源,溯此而上,唐军可以到达那座“杀手巨峰”脚下的吉尔吉特即小勃律。

      此时正值汛期的夏季,但南迦帕尔巴特巨峰之下仍然寒气逼人,身体早已适应高寒高海拔的吐蕃人并不会感到不舒服,但对于远道而来的唐朝远征军来说,环境也许就恶劣得多。据汉文史料记载,由于气候的原因,吐蕃的军事进攻几乎总是选在秋冬季节进行,一到春天便因时疫而退兵。后来抓了唐朝俘虏来作战,于是吐蕃在夏季也能发动进攻了。显然,吐蕃人自己并不适应炎热的气候。

      王小甫教授回忆,当他在巴基斯坦北部考察由奇特拉尔去白沙瓦时,才知道喜马拉雅山以南是何等的炎热:还没有完全出山,已经见到养水牛、种芭蕉,和我国南方一样。也就是说,古代的吐蕃人大概很少向南活动,他们在北印度的影响多半只是威慑性的。所以,对古代吐蕃与印度的经济、文化联系,我们也不应估计过高。

      言归正传。从连云堡出发,行军三日后,唐军到达了坦驹岭,也就是今天巴基斯坦境内兴都库什山脉的达科特山口(Darkot Pass)。此山口是从巴控克什米尔的吉尔吉特到巴墓斯坦西北部的契特拉尔——此地有一个古老的小民族卡拉什人,人口只有6千,据说是亚历山大远征军的后代,仍保留着古老的传统信仰——去的必经之路,高居于深达近两公里的雅新山谷之上。

      根据后来匈牙利裔英国探险家斯坦因(Marc Aurel Stein)实地测量的结果,坦驹岭海拔高达1.5万英尺,也就是超过了四千五百米(现代测量结果为4688米)。这里地形极其险峻,山势几乎直上直下,唐军艰难地翻过达科特山口后,还要走过四十多里几乎垂直的大下坡,才能到达前面的阿弩越城,也就是今天巴基斯坦境内潘德山谷的古比斯(Gupis),在这种地方行军,无疑需要极强的心理素质才行。

      高仙芝事先估计,自己的部队会害怕地势险峻,因而不敢前进。绞尽脑汁后,高仙芝想出个茅招——上山之前,他故意大造舆论,对着部将们嚷嚷起来:“如果阿弩越当地人过来迎接我们,那咱们就一点儿事都没有了。”其实,他已经偷偷挑选出络腮大胡子鹰钩大鼻子的骑兵二十余人,让他们假扮成阿弩越的当地胡人,提前下山,然后再上山来迎接唐军。果然,部队到达过达科特山口时,见山势险峻,再也不敢往下走了。

      面对着几乎笔直的悬崖,人们纷纷交头接耳:“这不是玩命吗?高将军究竟要把我们带到哪里去啊?”可就在这时候,那群大胡子大鼻子恰到好处地出现了,他们箪食壶浆,带来了阿弩越人民对唐军的期待,并向大家高调宣称:“阿弩越人民热烈欢迎解放军进城,我们已经把娑夷河上的藤桥给砍断啦!”

      原来小勃律与吐蕃之间横亘着一条名为“娑夷水”的大河,据说,它就是赫赫有名的“弱水”——这里的“弱”,大概并不是说水流微弱,而是指河水的浮力,传说中的弱水与流沙河一样,号称是“鹅毛飘不起,芦花定底沉”,即所谓“不胜草芥毛发”。

      由于浮力太小无法摆渡,娑夷河上唯一的交通方式,就是连接河两岸的一座藤桥。尽管仅是座藤编的桥,但它的规模相当宏伟,编起来也十分费事,史载“阔一箭道,修之一年方成”。此前做为吐蕃的附庸,小勃律经常要让吐蕃军队经过自己领土去攻击中亚,因此双方才造了这么一座大桥。如果藤桥给砍断的话,就意味着吐蕃人短时间内再也无法援助小勃律,唐军此前最大的顾虑也就烟消云散。

      既然当地人民这么热情,而且已经提前解决了自己最担心的后顾之忧,自诩为王师的唐朝部队自然也不好意思再推三阻四,大家这么着才愿意下山。就这样,连续向下倒爬了三天,等唐军历尽艰辛终于到了山底下,突然发现一群长相奇特的人跑来看西洋景,一问才之道原来他们竟然是真正的当地人。官兵们这才明白,自己被司令官给骗了,但筋疲力尽的他们再也没有力气计较了。

      后人实地考察后发现,这条道路可不仅是史书中所说直上直下那么简单,此地竟然都是冰川,稍不留神就会滑入万丈深渊。二十世纪初叶,斯坦因也曾实地考察过这条路线,他在其名著《西域考古记》中感概地写道:“当我立在山口顶端闪光烁烁的积雪上,向那直到6000英尺下雅新山谷尽头的峻坂下窥,对于起初唐军拒绝向前移动的原因,后来他们努力挣扎前进的艰难,以及高仙芝的勇敢,才能认识请楚!”

      遇到真正当地人的第二天,唐军终于抵达了阿弩越城。稍事修整之后,高仙芝下令,让将军席元庆与贺娄余润先率部到前面把道路和桥梁给事先搞定,好让大军明天通过。第二天,唐军浩浩荡荡从阿弩越城出发,向着“杀手巨峰”脚下的小勃律前进。

      也许是由于太难到达的缘故,仅仅依赖天险来保护自己的小勃律,其城防稀松平常,对唐军来说并非难啃的骨头。据悉,尽管是吐蕃皇族的女婿,但小勃律王其实只是个傀儡,国中的实权掌握在五六个大首领手中,而他们都是一心忠于吐蕃的顽固派。唐军于是开始准备进攻。

      高仙芝决定先礼后兵,他命令将军席元庆率一千骑兵,去向小勃律王传达:“我们对你的城市没兴趣,也不会砍你视若宝贝的那座藤桥,只想借你的路通过一下,因为我们的真正目标其实是大勃律。”这就是彻头彻尾的谎言了,城市和藤桥都是唐军首要的目标,至于已处于吐蕃军保护下的大勃律,尽管唐军觊觎已久,但此时确实力有不逮。正所谓兵不厌诈,因此高仙芝撒谎的时候,想必没有任何心理负担。

      鉴于小勃律当局肯定也明白他们自己其实不堪一击的事实,因此在席元庆临行前,高仙芝对说:“我们的大军抵达后,他们的首领和百姓必定会逃入山谷。到时候,你就说皇帝对他们有赏赐,什么金银丝绸,总之好东西多多,招呼他们赶快出来拿吧,如果来晚了就没啦!”

      稍微停顿了一下,高仙芝又露出了狡猾的笑容:“等他们的首领出来拿东西时,你就马上逮捕他们,等我发落。”席元庆领命而去。此后发生的一切,则完全按照高仙芝事先的构思在进行:听到唐军已经杀到,小勃律的首领和国民果然一哄而散,躲了起来,然后又受利益引诱跑出来领赏,结果被席元庆一网打尽。只有小勃律王带着老婆吐蕃公主逃入石窟,唐军没能捉到。

      就这样,高仙芝几乎兵不血刃便拿下了小勃律。大军进城后,高仙芝做的第一件事就是下令将依附吐蕃的那五六个大首领斩首,与此同时,他又急令席元庆去完成一件要紧事——砍断那座连接小勃律和吐蕃的宏伟藤桥。该桥离小勃律还有六十里的路,加之它“阔一箭道”——如果真这么宽的话,那并排跑上一队骑兵似乎也没问题——席元庆带领手下折腾了整夜,一直到天蒙蒙亮,才终于砍断了这座大桥。

      “及暮,才斫了,吐蕃兵马大至,已无及矣。”藤桥刚刚断掉,吐蕃的大队援兵已经杀了过来,真是好险啊!当初这座桥造了一年才完工,短时间内根本不可能修复,无可奈何的吐蕃人在河边转来转去也没有办法,最后只能悻悻收兵。

      于是,真正没有了无后顾之忧的高仙芝,这回踏下心来开始收拾残局,他贴出告示,要求小勃律王赶紧带着老婆出来。天宝六年(公元747年)八月,这对走投无路的夫妻被迫向唐军投降。鉴于后勤补给等问题使得小勃律根本无法派兵驻守,高仙芝便带着这对高贵的俘虏,心满意足地下令班师回国。

      史载唐朝远征军取道前面提过的那条赤佛路返回,同年九月,他们抵达连云堡,与驻扎在那里的唐军政委边令诚会合,当月末,一起回到了今天阿富汗与塔吉克斯坦交界处喷赤河(Panj River)上游的播密川,这里是唐朝在葱岭以西设置的重要军事基地,当初高仙芝领军出征便是经过该地补给。

      这场惩罚性远征至此取得了圆满成功,这意味着通过武力,唐朝再次打开了通往中亚的重要通道,史载“于是拂菻、大食诸胡七十二国皆震慑降附”。可就在这时候,也许是不谙官场更也许是得意忘形的缘故,在这场战争中立有头功的高仙芝,却犯下了办公室政治中一个致命的错误。

      他竟然没有经过自己的上级夫蒙灵詧节度使,就直接给大老板玄宗打了报告,汇报了这次出征的胜利经过,写好后交给一个随军宦官,请他火速回京上奏。史载,执笔起草这份捷报的,是一个名叫刘单的人。四年前也就是天宝二年,刘单中了进士,此时他正担任安西节度使判官,大致相当于节度使的秘书。

      于是,当高仙芝率军回到河西——此地并非指河西走廊,而是指设在白马河以西的一个唐军重镇,又称“白马渡”,在今天新疆阿克苏地区拜城县的克孜尔土拉旧城遗址——驻地,便发生了下面的一幕,由于原文已经足够精彩,而且也没有什么难理解的地方,笔者不忍再翻译,仅少数地方略加说明,请大家自己品味:

      仙芝军还至河西,夫蒙灵詧都不使人迎劳,骂仙芝曰:“啖狗肠高丽奴!啖狗屎高丽奴!于阗使谁与汝奏得?”(骂得相当有创意啊,不过从这个内容来看,那时的高丽遗民很可能已经嗜食狗肉制品了)

      仙芝曰:“中丞。”(夫蒙灵詧带有御史中丞的头衔)

      “焉耆镇守使谁边得?”

      曰:“中丞。”

      “安西副都护使谁边得?”

      曰:“中丞。”

      “安西都知兵马使谁边得?”

      曰:“中丞。”

      灵詧曰:“此既皆我所奏,安得不待我处分悬奏捷书!据高丽奴此罪,合当斩,但缘新立大功,不欲处置!”

      敲打了高仙芝后,节度使又转向了起草捷报的刘单,冷冷地问了句:“闻尔能作捷书?”这位进士吓得大惊失色,赶忙“恐惧请罪”。

      所有这一切,都被一个人不动声色地看在眼里,他就是高仙芝远征军的政委、监军宦官边令诚。边公公是皇帝派来的钦差,根本没必看节度使的脸色行事,此时他心情正好,因为立下如此大功,皇帝将来下发的军功章里,肯定既有高仙芝一半也有自己的一半,看到夫蒙灵詧竟不识趣跑来搅局,不由得大为扫兴。

      边令诚于是抱打不平,立即给玄宗上了一道密奏,把这些情况仔仔细细都汇报了一遍,末了他说:“仙芝立功而以忧死,后孰为朝廷用者?”我说皇上啊,连咱们的大功臣都要遭受如此不公的待遇,将来谁还会给您老人家卖命呢?

      这一状的效果可谓立竿见影,很快玄宗的旨意就下达了,“擢仙芝鸿胪卿、假御史中丞,代灵詧为四镇节度使,而诏灵詧还。”也就是说,皇帝立马把满心羡慕嫉妒恨的夫蒙灵詧就地免官,同时让新立大功威望正隆的高仙芝,顶替他的所有职务。

      这下子轮到夫蒙灵詧害怕了,万一这个高丽孝子想要报复,那自己这条命不就交待在离长安远隔千万里的西域了?哪还有什么机会还朝?而这种情况即使发生了,最渴望建立“边功”的皇帝,大概也会睁一眼,闭一眼,象征性地调查一下,最后就不了了之了吧。

      很可能,整个安西军区的部队也都是这么想的,但随后发生的一切,却让颇让人始料不及。

      前任节度使夫蒙灵詧吓坏了,不过奇怪的是,新任节度使高仙芝每天见到他,仍旧“趋走如故”——所谓“趋走”,就是小步疾行的意思,这是一种古代礼仪,通常是地位低者在地位高者前实行以示尊敬。夫蒙灵詧越发摸不着头脑,心里七上八下,“益不自安”。

      其实,当时不止夫蒙灵詧一人与高仙芝有隙,安西副都护程千里,此前担任节度使押衙相当于夫蒙灵詧卫队长的毕思琛,以及行官(相当于办事员)王滔、康怀顺、陈奉忠等人,都曾经在夫蒙灵詧面前说过高仙芝的坏话。看来,这位高将军的人缘还怎不怎么样。

      高仙芝接任节度使后,便找来程千里谈话,故意调戏他:“公面似男儿,心如妇人,何也?”程都护无言以对,只能一脸尴尬。

      高节度又对毕思琛骂道:“此胡敢来!我城东一千石种子庄被汝将去,忆之乎?”当时的“毕”姓人中有不少来源于中亚的粟特地区,毕思琛应该也是其一,所以尽管自己也不是原生唐人,但高仙芝仍骂他为“胡”。

      好个毕队长,不愧是见过大世面的人物,他赶紧陪笑道:“此是中丞知思琛辛苦见乞。”

      高仙芝却仍然不依不饶:“吾此时惧汝作威福,岂是怜汝与之!”

      见对方面色越来越惨白,新任节度使觉得已经敲打够了,于是话锋一转:“我欲不言,恐汝怀忧,言了无事矣。”我要不把这事儿公开说出来的话,恐怕你会一直提心吊胆,现在既然已经说出来了,今后咱俩就再没这回事儿了嘛。

      高仙芝又把王滔等人叫了来,揪着他们的头发扔到帐下,剥下他们的上衣声称要打板子,就这样威胁了好半天,见对方早已吓得面如土色,节度使才满意地下令统统释放。

      史载“由是军情不惧”,这大概是说,尽管折腾了好多人,但高仙芝把内部隐藏的矛盾统统都表面化了,既然所有事儿都放在了明处,不会再有什么暗箱操作,私底下绊子整人,大家也就没什么可怕的了。

      以上都是《旧唐书》的记载,而《新唐书》中除此之外,还记下了高仙芝随后说的一句话:“吾不恨矣!”也就是说,这些事情都过去了,我高节度不会再将它们放在心上了。

      通宝推:忧心,wxmang的书童甲,桥上,老顽童,foureyes,晨池,随机微分算子,
      • 家园 说几句阿富汗巴达克山的亚历山大小王朝

        最早的说法出自13世纪的《马可波罗游记》:

        第五章

        巴达哈伤王国和君主所有的宝石妇女所穿的服装

        巴达哈伤王国的人民是回教徒,自有其特别的语言。这是一个辽阔的王国,全境约十二日的路程,受世袭君王的统治。他们都是亚历山大大帝和波斯王女儿的后裔。在萨拉森人的语言中他们都保持着朱尔卡南(Zulkaren) 的称号,即“亚历山大”,这是表示对亚历山大大帝的敬仰。

        16世纪成书的《拉失德史》说的更加详细,《第56章 羽奴思汗之子速檀?马哈木汗的童年》说到察合台汗国羽奴思汗生平,提及羽奴思汗娶了一个巴达克山公主为妻,后来叶尔羌汗国太祖赛德汗,就是羽奴思汗和这个公主的孙子。作者顺便提了一下巴达克山小王朝:

        这时,羽奴思汗派异密?咱乌丁(他是哈实哈儿赛亦德世系中的杰出人物)到八答哈伤(Badakhshan)的沙?速檀?马黑麻?八答黑失那里去求娶他一个最贞洁的女儿。沙?速檀?八答黑失是昔干答儿?速勒哈南和腓力古思?鲁米① 家族(Sikandar Zulkarnain, Filikus Rumi)的后裔。昔干答儿征服这一地区之后,就和他的策士商量说:“给我找一个人世间的王公〈当代的速檀〉力不能及的地方,以便把我的后裔安置在那里。”参与会商的人选择了八答哈伤,并制定了一部《法典》(Dastur ul amal),认为只要遵守这部《法典》,就没有任何君王能在这里得势。

        从昔干答儿一直到沙?速檀?马黑麻时代,从没有人攻击过八答哈伤① 。他们就这样世代相沿地传承着王位。当王位传到沙?速檀?马黑麻?八答黑失手中时,他摒弃了昔干答儿的《法典》② 。他是一个天分极高、素养很深的君王,留下了一部极为美妙的《诗集》,他的诗体名为“剌丽”。他的文笔非常优美而简洁,他改写《法典》〈的文句〉,以便适合自己的胃口。

        他有六个女儿,……

        他的第四个女儿名叫沙?别昆,他应哈实哈儿的赛亦德?咱乌丁的请求把她嫁给了羽奴思汗。

        下面是英译者对《拉失德史》的注释,可能比原文还重要些。

        ① 即马其顿的亚历山大大帝和腓力。腓力古思,看来是东方作家中常见的腓力之讹。

        ① 校记:巴尔托里德在《蒙古人侵时期的突厥斯坦》一书中说,米儿咱?海答儿这句话有些言过其实(见该书1928年英文版,第66页,注②,亦见《巴尔托里德文集》俄文,第一卷,第116页,注②)。又。巴尔托里德为《伊斯兰百科全书》所写的《巴达克山》一条说,关于这个王朝起源于亚历山大大帝的传说,最初是见到马可波罗提到,以后,穆斯林作家常提及之。也即是说,此传说不见于十三世纪以前。巴达克山只是极少遭到外来侵略,通常是享有政治上的自治的(见《巴尔托里德文集》俄文,第二卷,第345页)。

        ② 不用说,关于八答哈伤的这段叙述是荒诞不经的。它可能是根据八答哈伤列王自诩为亚历山大帝之后,而不是根据米儿咱?海答儿所知的当地历史。

        -------------- 华丽分割线 --------------

        按《王书》等波斯神话史诗的说法,亚历山大/昔干答儿(Iskandar)是波斯王室--凯扬王朝的私生子,生于马其顿,长大了杀回老家做了波斯皇帝,马其顿与第一波斯帝国的战争,其实是凯扬王朝的内战。塞琉古帝国在波斯史诗中没有对应,安息帝国则是窃据凯扬王朝大位的奸臣逆党。凯扬王朝的分支萨珊家族,秉承凯扬王朝的伟大旗帜,高举凯扬战旗(著名的豹皮大旗,嘎底西叶战役中被阿拉伯征服者缴获拆分)推翻安息帝国,灭了所有安息王室男性成员,完成凯扬王朝的伟大复兴。

        萨珊帝国晚期的许多皇帝的名字来自上古神话,比如居和多/卡瓦德(Kavadh)、库萨和/库思老(Khusraw)/科斯洛伊斯(Chosroes, 希腊或东罗的写法)、塔马斯普(Tahmasp)。穆斯林特别是波斯语族的穆斯林对萨珊王朝的看法很复杂,一方面认为萨珊波斯是异教徒,需要批判,另一方面认为自己是萨珊朝和凯扬王朝的后裔和继承者,法统、血统上都愿意和他们攀亲,比如波斯人的布韦希王朝就自称萨珊朝后裔,号称王中王。

        按波斯神话和《王书》的说法,亚历山大也是凯扬王朝的后代,萨珊朝的近亲,在波斯文化体系中,亚历山大/昔干答儿是个很正面的形象,衍生出很多文化作品歌颂他,比如《昔干答儿纳美》(Iskandar-nameh。纳美意为‘传奇、演义’)。

        《古兰经》18章提到一个叫左勒盖尔奈英(Dhul-Qarnayn)的人,从日落处(西方)走到日出处(东方),对抗东方的邪恶民族歌革和玛各人:

        18:86 直到他到达了日落之处,他觉得太阳是落在黑泥渊中……

        18:90 一直走到日出之处……

        18:94 他们说:“左勒盖尔奈英啊!雅朱者和马朱者(Gog and Magog),的确在地方捣乱,我们向你进贡,务请你在我们和他们之间建筑一座壁垒,好吗?”

        18:95 他(左勒盖尔奈英)说:“我的主使我能够享受的,尤为优美。你们以人力扶助我,我就在你们和他们之间建筑一座壁垒。

        《古兰经》中的雅朱者和马朱者就是《圣经》中的歌革和玛各,由于读音和行为方式相似,被欧洲人认定是蒙古人。左勒盖尔奈英可能就是从西打到东,与东方游牧民打过仗的亚历山大,如果此说正确,亚历山大在伊斯兰文化圈的地位会更高。

        在帖木儿时代和之后,昔干答儿这个名字突然流行起来,许多帖木儿后裔叫这个名字。巴达克山的王朝,以昔干答儿的后代自居,虽然看起来离奇,追溯起来却有章可循。英文维基的巴达克山词条,说了几句这个小王朝,没有展开。

      • 家园 “趋走”应译为小跑步吧

        “小步疾行”则是趋行

        • 家园 “趋走”的标准解释

          《尔雅》曰:“堂上谓之行,堂下谓之步,门外谓之趋,中庭谓之走。”

          东晋训诂大家郭璞对此补充说:“此皆人行步趋走之处,因以名。”

          • 家园 古代文人是不是有些无聊。在一个建筑物里不同地方

            走路,都能各安一个动词。

          • 家园 复杂了

            《尔雅》所及是确定不同场所地点,人的移位的称谓所对应的汉字,而非步态

            只知古语中“行”即是现在的走,而“走”则是现在的跑,闽南语至今未变,说某人“走路了”,那可不是什么好话

      • 家园 当年的人真的是来自五湖四海啊

        现在想想,挺好玩的,在那么早,就有那么遥远的地方的人过来做官。

      • 家园 发现这两节的地理名词尤其多

        而且大多在阿富汗和巴基斯坦,哪位对那块地方熟,可以帮忙搞个地图让大家看看

        • 家园 追看天涯大博主的地缘贴,有地图。

          等了两个月才看见“鄙视抢沙发的”大作。

          地图有11.43MB。坦驹岭、小勃律(吉尔吉特城)、印度河上的藤桥大体位置(巴尔马斯镇)都标注清晰。

          http://pan.baidu.com/share/link?shareid=1437054649&uk=268777676

          唐军进发路线是:经过过今天新疆的阿克苏、巴楚、喀什等地之后,沿着叶尔羌河谷穿越西昆仑山。然后向南沿着塔什库尔干裂谷带行进。到科尔苏河交汇口再度着向西,上溯到河源上方。穿过南瓦跟基山口,进入瓦罕河支流,直插瓦罕走廊。再瓦罕河中间循支流直穿巴罗吉勒山口(Baroghil Pass)。循奇特拉尔河正源上溯到坦驹岭山口,继续向南通过支流进入吉尔吉特河上的古比斯。最后沿吉尔吉特河打到吉尔吉特河注入罕萨河交汇口——小勃律都城。

          此博主从地缘上解析了吐蕃扩张的路线图。

          从逻歇(今拉萨)沿雅鲁藏布江上溯,过雅鲁藏布江上游的马泉河、玛旁雍错进入阿里高原;沿着狮泉河向西北走;狮泉河下游就是印度河;沿着印度河上游一路征服拉达克、大勃律。打到小勃律。小勃律(吉尔吉特城)就建在印度河支流罕萨河与吉尔吉特河的交汇处。而最重要的藤桥无疑是建设在罕萨河注入印度河的巴尔马斯。

          杀手巨峰离小勃律都城还远。这地图上巴尔马斯正南方、戈利亚布正东北面白色圆锥体才是杀手巨峰,北喜马拉雅山主峰-南迦帕尔巴特峰。

          楼主快更新啊!

      • 家园 就最后一段没看懂

        他当面骂程千里心肠似妇人一般狠毒(引自明清小说,不是我的看法);

        又拿旧事威胁思琛,来一句“言了无事”,

        还做打人状,又把人放了,

        就凭这些,如何能让全军上下颇为感动?

        关键少一句:日后待之如旧

        • 家园 已重写
        • 家园 不是这样的,打了大家才放心

          这一段是说,高仙芝找了之前有旧仇的家伙,当面指出了旧仇,然后公开打了一顿板子。这样大家都知道他不会背地里害人,所以就不害怕了。

          有可能是周瑜打黄盖,一个愿打一个愿挨的态势。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6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