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西河

主题:【原创】略论八路军地方部队的“小团” -- 镭射

共:💬40 🌺594 🌵1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3
下页 末页
  • 家园 【原创】略论八路军地方部队的“小团”

    讨论抗战中的解放区战场,八路军和新四军的“团”是一个无法回避的重要概念。这是因为,八路军和新四军作战的一个基本特点就是,它以“团”为基本战役组织单位。这与国军动辄以“师”为基本单位的会战是有很大不同的。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有很多,但有两点最重要:

    第一,八路军的兵力有限。特别是在抗战初期,红军整编为八路军后总共只有三个师,总兵力不足三万人。在这种情况下,八路军根本没有能力组织大规模会战。

    第二,八路军的装备太差,特别是严重缺乏炮兵。八路军只有一个总部直属炮兵团,这是全军唯一的炮兵团,一共只有12门山炮。在没有一定规模的炮兵支援的情况下,八路军企图与日军进行大规模正规会战是不现实的。

    相比之下,八路军将基本作战单位缩小,从国军的“师”降为“团”,有诸多好处。一方面,在军队中,团是最基本的合成战术单位,可以发动最小规模的“战斗”级别作战,从而给敌以相当程度的打击;另一方面,团级部队有大量的人事、行政管理事务,指挥一个团在很多国家的军队(比如苏军)中被认为是掌握军事指挥艺术的最重要环节,以“团”为基本单位进行作战,有利于锻炼干部,积累大兵团作战经验,这是在作战分队,比如营、连级部队中所做不到的。基于以上原因,八路军以“团”为作战单位,就很容易理解了。

    从部队构成上来看,总的说来,八路军中的“团”,可以划分为两种类型,即俗称的“大团”和“小团”。对于此二者的区别,小说《烈火金刚》中有非常详细的描述:

    “原来他们自从两个多月以前,突破敌人的重重包围,到了山里,马上就参加了整训。在这两个多月之内,整个部队起了很大的变化:原先他们是冀中军区的正规兵团,这一团有三个营,一营有三个连,一连有三个排,一排有三个班,另外还有团的直属机关和直属队,这一个团总共不下一千五百来人,这是大团。现在变成了小团,怎么叫小团呢?这一团只有五个大连;又怎么叫大连呢?一连有三个大排,每排除了三个步枪班之外,还有一个机炮班;机炮班有一挺轻机关枪,有一门小炮儿,这小炮儿就是掷弹筒。这一个连就有一百三十人,五个连再加上团一级的指挥员和少数的工作人员,总共有七百来人,把团的直属队和营一级的组织全都取消了。所以这就变成了小团大连。赵保中现在就当了这个团的副团长。这样改编有什么好处呢?简单来说,就是为适应游击地区的环境,便于战斗行动。”(《烈火金刚》第二十九回《毁公路老百姓暴风卷土 歼敌人八路军猛虎出》)

    八路军这种特殊的五连制“小团”的出现,与日军对根据地所采取的“分区扫荡,分散配置,灵活进剿”战术有关。这一战术于1939年由日军华北派遣军司令多田骏所提出,具体内容是:按照一定标准将根据地划分为若干小块,先集中兵力扫荡某一区域,将该区域内的八路军基本肃清后,在县城和较大集镇和交通要冲设置据点,派驻守备部队驻扎,并以公路、铁路互相联系,以便利其摩托化部队快速机动和集结。再辅之以封锁沟、封锁墙,构成一个巨大的网络,从而达到全面控制的目的。这就是著名的“囚笼政策”。

    八路军的这种“小团”建制正好应对日军的这一战术。日军一般在县城里驻扎一到两个中队(多出的那个中队作为机动兵力使用,即所谓“讨伐队”),在据点里驻扎一个小队,一个标准的180人的步兵中队包括一个19人的中队部(中队长,执行官,3个军士,4个卫生员,军官的勤务兵,司号员,8个通信员)和3个小队,每个小队有三个班和一个装备三个掷弹筒的掷弹筒班,合计52人。每班13人,包括班长、4名机枪射手和8名步枪兵。有一挺轻机枪,编制四人(指挥官、射手、两名携弹药的副射手),这四人是配备自卫手枪的,在战斗中有时也携带步枪(机枪射手除外); 其余八名步枪兵,每人一支单发步枪。这样算起来的话,日军一个标准步兵中队拥有9个掷弹筒,9挺轻机枪,以及70到80支步枪。对比前述八路军的“大连”和“小团”可以看出,八路军的一个“大连”与日军的一个小队火力相当,而人数是日军小队的三倍;而无论在火力上还是在人数上,一个小团对日军一个中队都有绝对优势。事实上,这种部队的目标就是在事先做好充分准备的情况下,一个连可以在野战情况下单挑日军一个守备小队,一个团能全歼日军一个中队。可见,这种专为日军守备部队量身定做的“小团”的存在,对日军依托据点控制一片的战略是一个极为严重的威胁。

    为了适应游击战争,小团大多数情况下不会合起来行动,一般只是保留了部队番号,以单个连的形式活动;同时又彼此互相呼应,联系距离在一夜急行军内,所以协同很好,很容易捏起成为拳头。这种忽聚忽散的部队,成为了解放区战场上让日军极为头疼的对手。

    日本现代历史学家藤原彰于1938年11月进入陆军士官学校,并于1941年7月从该校毕业,随即被派到中国战场,当年10月被任命为少尉。此后,藤原彰作为第一线的中队长,转战中国各地近4年之久,于1945年4月回国。他在回忆录《中国战线从军记》中有这样一段记录:

    “1942年12月18日,中国驻屯步兵第三联队得到在迁安县东部发现八路军的情报,于是第二大队的主力立即从罗家屯出动,其中一部分,即第八中队以浅叶滋为队长率领的小队是从建昌营出发的。当第二大队听到从北方传来激烈的枪炮声后,不久即得到了浅叶小队情况不明的报告。第二大队主力立刻编成救援队向北方急速行军,我也作为临时编成的救援队的小队长参加了救援行动。当我们到达建昌营西南方的义新庄附近时,发现了浅叶小队36人以及配属的机关枪三枝(分队长的名字)分队12人的尸体横陈在村子前面的小河的河滩上。由于冬天的严寒,所有的尸体都变成了瘆人的黑色并浮肿起来,呈现出凄惨的样子,武器和装备也全部被夺走了。附近的山野悄然肃立,寂静无声,我们连八路军的影子也没有看见。八路军在全歼浅叶小队后,早在日军救援队赶到之前就已经越过长城撤退到热河省那边去了。八路军巧妙娴熟地运用其得心应手的伏击战法,将浅叶小队一个不剩地全部消灭。像这样表明八路军的战术成功,日军疏忽大意的事例,在冀东地区特别多,中国驻屯步兵第一联队也经常有小部队被八路军全歼的事例发生。这是因为八路军得到了民众的支持,在情报战方面占据了绝对优势地位的结果。这也是一件让日军痛感无法掌握中国民众之心的事。”([日]藤原彰:《中国战线从军记》第55页,四川出版集团,四川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

    这些对日军小部队的袭击,显然出自前面所说的八路军那些“大连”和“小团”之手,特别是前者。因为如果是八路军的主力部队出手,那么被歼灭的就不会仅仅是一个小队了。藤原彰关于“经常有小部队被八路军全歼的事例发生”的说法并不是孤证,冈村宁次的回忆录也可以证实,八路军对日军中队以下小部队的袭击极为频繁:“共军的确长于谍报(在其本国以内),而且足智多谋,故经常出现我小部队被全歼的惨状。”([日]稻叶正夫编写,天津市政协编译委员会译:《中华民国史资料丛稿。冈村宁次回忆录》,中华书局1981年版,325页)

    不要小看这种藤原彰等人所记述的这些战果。须知:据有关资料,1942年根据地兵工厂生产掷弹筒167门,1943年生产351门。按一个“大连”辖3个排,每个排下辖一个机炮班,拥有轻机枪一挺,掷弹筒一门计算,到1944年初,这些产量总共可装备172个这样的“大连”;按5个大连组成一个军分区独立团计算,可组成37个军分区独立团。按照平均一个月一次战斗频率计算,从理论上来说,这些部队一个月可以歼灭日军100个以上的小队(恰与冈村宁次所说“经常出现我小部队被全歼的惨状”相符),超过5000日军。这相当于歼灭日军一个旅团。

    更重要的是,因为这些战斗绝大多数都是歼灭战,因此八路军的这些“大连”和“小团”通过这些战斗,有效的消灭了大量的日军基层军官和有经验的老兵,而这些人是日军的战斗骨干。大量战斗骨干的损失,导致解放区战场上的日军战斗力不断下降。据老八路回忆,1943年后,日军在伏击战里常有未进入伏击圈而脱逃漏网者,而以前则往往是被包围者杀出重围后又主动杀回包围圈。

    日军战斗力下降的结果,就是对占领区的控制力度不断下降。按日方的说法,从1943年秋天开始,华北的“治安”又开始“恶化”了,到1944年秋,“在方面军占领的三个特别市,四百个县当中,治安良好的除三个特别市以外,只有七个县(占总数的1.4%)。有一三九个县(31.5%),差不多未部署兵力,不得不听任中共活动。还有相当于66.9%的二百九十五个县(包括华北政务委员会直辖行政区的四个县),属于中间地区。在该地区彼我势力浮动很大,行政力量大多不能充分贯彻执行。其中大部是以县城为中心,只将兵力分驻几个乡村,民心多倾向共产觉。”(日本防卫厅战史室编:《华北治安战》,天津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下册第五章第三节) 在这些地区,军分区所属的地方部队基本都是以这种五连制小团为主,这种小团基本上占据了当地**正规军的大半编制,尤其是冀东、中、大清河等军分区,更是清一色的小团。由此可见这种五连制小团的战斗力。

    到1945年初,遵照太祖“扩大解放区,缩小沦陷区”的指示,这些地方部队开始被整编升级为野战兵团,与主力部队一道投入了抗战胜利前的大反攻。

    通宝推:连续杀人,板砖黄,A9411004,laska,dashanji,雨落田园,all4fun,下午好,bayerno,土八路,履虎尾,常识主义者,酒剑狂徒,住在乡下,王二狗,回旋镖,caj306,strain2,五藤高庆,李根,
    • 家园 这种变化应该说还有相当程度的经济因素。

      譬如,1942年的灾荒,不仅仅发生于河南,也波及冀鲁豫及冀中、冀南,灾荒造成经济的极端困难,使百姓很难再供养相对臃肿的土共行政机关及兵员。记得有资料记载,冀南有的部队不得不调离原根据地,进至鲁西南西侧的东(明)(长)垣靠近黄河岸边受灾较轻的地方就食。为此,为了生存下来,也只好进行大幅度的精简。

      提供一个历史资料:

      ......

      1942年12月,根据党中央“关于加强一元化领导和坚持敌后抗日根据地斗争”的指示精神,军区把当时活动在鲁西南地区的一一五师教导七旅与鲁西南军分区合并,编成冀鲁豫军区第五军分区。

      在党的一元化领导下,主力兵团、地方兵团(主要指独立团、游击支队、游击大队、基干大队等)和民兵三者结合,继续开展对敌伪军和顽军的艰苦顽强的斗争。

      历经严重灾荒的1942年,我鲁西南抗日根据地精兵简政,咬牙苦熬,终于迎来了1943年。

      1943年1月,根据党中央“关于精兵简政,坚持敌后抗日根据地,广泛开展群众性的游击战争”的指示精神,(鲁西南)分区将主力兵团由大团缩编为小团大连制,从而增强了部队的机动能力。

    • 家园 问一下,时常看到有的文章说的地区队,是不是就是小团
      • 家园 区队和小团不是一回事

        地区队属于地方民兵基干队,当时县以下有区,区民兵通常为基干中队或小队,县为大队。

        小团一般为分区武装,一个精干的团指挥机构带若干大连,取消营一级编制。以冀东最为典型。

        镭射说了小团的优点,我来泼泼冷水。

        营一级做为高级战术分队,可以独立遂行多种战术任务。而冀东小团制的干部,由于团直辖连,通常缺乏营一级锻炼,往往缺乏独立执行一方面任务的能力和经验,冀热辽抗战后期扩编,缺乏大批经过营一级指挥岗位锻炼的干部,一段时间内战斗力不升反降。

        • 家园 这个理解我认识不对的吧

          地区队和区中队什么的是不一样的。看杨成武回忆录,冀中整训部队准备大反攻时,1-2个区队就能编一个主力团,可见是不小的。

          • 家园 地区队和区中队却是不同

            地区队,印象中仅仅见于冀中和冀热辽,的确和区中队不同。

            一为主力部队地方化,一为地方党委领导的部队。

            印象中杨成武回忆录在晋察冀一分区时候压根儿没提到地区队,要知道,当时一分区可是大名鼎鼎的军事区。到冀中时候似乎才提到地区队这个编制。感觉可能是五一大扫荡后主力部队地方化后的产物。感觉通常为营或加强营编制,带队的一般是原有的营级或副团级领导。比如大名鼎鼎的高桥游击队(冀东三区队)就是11团抽出的两个战斗连组成,并配属有侦察排、通讯排、电台队,编制400人,也和一个营相近。区队长是11团参谋长高桥(原来的一营长)。再比如冀东7区队干脆就是12团1营改建的,下设3个连都是一营的。当然也有团一级缩编的,比如43地区队就是冀中32团被打残后缩编的。

            • 家园 我的疑问其实就是想知道

              小团和地区队是不是一回事。看了您的解释,感到有的地方可能是重合的,即有的地区队具备小团的性质,有的只是主力地方化的产物,不是属于主力的范畴。而小团再小也是主力部队。这样理解是否对。

              • 家园 基本上不是一回事。

                抗战时期八路军建制一向很乱。

                昨晚回去又翻了翻手头现有的杨成武、李志民、吕正操的回忆录和八辑本的辽宁英烈。

                您的理解我感觉是这样的,区队和地区队不是一回事,地区队和小团似乎也不是一回事。但地区队也属于主力部队,不过地方化而已。

                按照当时冀中八路军团级单位建制来看,分为主力团(大团)、基干团(小团)、地区队(团级营规模)和部分团级的支队。

                1941年8月,为粉碎敌人的阴谋,冀中区党委、军区决定将各分区和游击总队合并,划分主力团和基干团,建立地区队,各县大队隶属分区。实行一元化领导,加强部队建设,创造铁的党军。主力团为甲种团、野战团、大团,辖3个营和2个直属连,2000人左右;基干团为乙种团、小团,辖5至7个连,七、八百人;地区队为丙种团,相当于营,一般辖3至5个连,四、五百人。据此,各分区自9月开始整编。

                这是我能找到地区队最早的记载。当时冀中下面的五个军分区改编后各辖1个主力团,一个基干团,若干个地区队。

                至于他们之间的区别联系,试着举几个例子说明:

                1、大团改小团和区队。

                1943年2月,6分区主力团17团奉命整编,该团分编为2个团和1个地区队,即:

                新17团——有5个连,701人,即原17团2营的3个连,原7分区32地区队3连和1连的一部分组成1个连,原团直3个连的一半加上7分区直属队补充几十人合并为一个连。

                第26团——有5个连,636人,即原17团1营的3个连,原32地区队1、2连的一部分合并为一个连,原团直3个连的一半加上7分区直属队补充几十人合并为一个连。

                新32地区队——以原17团3营的3个连为基础编成第1、2、3连,地区队机关由分区机关和原32地区队机关的一部分干部以及3营营部组成,并直辖一个侦通排。

                2、地区队改编为小团、大团

                1945年5月,七分区将32地区队编为第33团(大团),以45地区队编为第22团(小团。

    • 家园 零敲牛皮糖

      伤其十指,不如断其一指。

    • 家园 日军的编制是为了压制KMT军,TG反压制的编制算是一报应

      不是不报,时辰未到。

      只是想让敌人得到报应是需要自身的努力的。

    • 家园 看过一本解放战争时期东北根据地干部的回忆录

      里面讲到的东西也很有意思,和你讲的这个可以对照着看。

      当时根据地地方武装区一级有中队、县一级有大队,军分区一级有团(也分大团和小团)。

      区中队主要任务是警戒、侦查和维护治安,属于半脱产,作用类似于民警。县大队主要任务是剿匪、对付还乡团,主力部队打仗时也做一些外围警戒、保护交通线等工作,作用类似于武警。军分区的团就是正规军了,经常与小股敌军作战,也经常执行拔除敌军小据点的任务。

      更妙的是,各级武装不但能够执行本级的任务,还能源源不断地向上级武装输送干部、兵员。一个普通农民经过区中队、县大队、分区团的洗礼,军事技能和纪律观念不断提高,到最后就是经验丰富的老兵了。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3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