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西河

主题:茗谈(六十八):双胞胎“宝船” -- 本嘉明

共:💬57 🌺323 新: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4
下页 末页
      • 家园 生存能力怎么办

        民用船相比军用船生存能力差的劣势非常明显。如果遭遇美国海军海,空,天的联合打击,就算不沉,军舰也许可以存活,但是失去了民船的支持,战斗力也肯定要受很大影响。本大的设想也许很有效,但风险很大。

    • 家园 望本大三思

      既然200米的甲板起飞降落都够了,那就干脆回归传统直通甲板航母,本舰回收自己放出的飞机,只不过起飞回收不能同时进行而已。

      斜角甲板的优势就是降落操作不影响前端直甲板的起飞工作,无降落时斜角甲板弹射器也可以工作,提高起飞密度。

      老本你这么用两个船,把打击力量搞成一次性的了。飞机出去后,两舰要是不碰头就啥也干不了。先不说各种情况下海上搬飞机技术上怎么解决,要是一舰受损故障怎么办?另外这样两船在任务全程只能利用一只船的搭载能力,总有一半机库是空的。

    • 家园 转移飞机的另外三个方案

      第一个方案是用重型直升机将飞机从B舰吊运至A舰。这个方案的缺点是重型直升机体积太大可能进不了机库。如果将重型直升机停放在甲板上则影响固定翼飞机降落。

      第二个方案是造一个长臂吊车。其吊塔位于军舰的侧面(舰岛?),可上下伸缩。不用的时候,吊塔下降到低位。吊臂也是可伸缩的,不用的时候缩短,沿着甲板长轴固定。使用时吊塔上升,吊臂伸长并转向,朝着B舰。吊臂前端到达B舰甲板上方,放下钓钩将飞机吊过来。

      第三方案是用舰舰之间的钢缆吊运飞机。

      这三个方案的共同问题是系统承重是否足够。转移飞机的作业效率甚低,严重影响飞机的出动率。

      都是些馊主意,不高明,仅仅为参加讨论而已,别当真。打口水战的恕不奉陪。

    • 家园 看看美国舰队的补给舰

      在航行中,没有使用船吊传送货物。固体货物,一般采用缆绳滑移搬运。

      说明啥?说明在海上航行中,吊机吊货物非常困难,不能批量操作。

      请百度或者谷歌:船用克令吊。

      老码头会传说,码头上的老吊工法师,有被吊钩或者钢丝绳打死的。风雨天气,码头要停工。何况在海上。

      两条做前后上下左右摇摆运动的船,互相传递物品,那是相当地困难呀。哪个水手看见那不规则运动的吊钩或者卸扣,不胆战心惊?

      在海上,有一种情况下,货物在船舶之间传递。我国大量从印尼进口的煤炭和红土镍矿,是在锚地装船的。用大型驳船把这些散货运到抛锚的海轮边,缆绳带好,用船吊或者浮吊装卸。在长江口外的绿华山锚地,也有类似操作。这种情况,装卸的基本是矿砂之类散货,用抓斗装卸。木材这样的件杂货物,都不大在锚地装的,太危险了。

      说一个多年以前的案例,80年代初,连云港码头装棉花。有一包棉花,在吊起过程中,擦过一个工人的后背,倒地即亡。

      • 家园 轻航母和补给舰

        吨位都在2万吨以上,一架飞机的空重是20吨。

        这好比3个体重150斤的大人,在游泳池深水区里传接几个1两半重的高尔夫球,还不许沾水。真的非常非常困难吗?

        至于说工伤风险,宇宙飞船对接的风险大多了,一旦撞上,三四个宇航员挂掉,那是什么损失?所以就不能考虑对接了?海况不良时,尼米兹也无法正常作业的,我们只讨论风平浪静的时候。

        准备打仗,本身就是风险。

        海军要时刻想着省钱;空军要时刻想着先进;陆军两样都要想,有时省钱优先,有时先进优先。

        • 家园 看来本大还是需要一些出海的经验哈

          就驾条小艇出海,在加拿大不难吧。如果这条小艇有风帆,那更好,更有助于您积累一些海上经验。

          另外,把世界各国的补给舰照片找出来,特别看看海上补给,液货、固货,都是怎样过船的。

          还有,不同的船舰,船舷还不一样高。

          海上船舰之间吊飞机,就用一个海运行话说吧,叫过驳,我看很不容易。

          如果容易,当年美军撤离越南时候,就不用把飞机推到海里了,直接吊到别的船舰上,绑扎固定不就好了?

          可见,在您看来是非常普通的操作,海上强国们历经几个世纪都没有解决哈。

          • 家园 以前没有解决

            是技术水平还没有到。

            100万年来,人类是第一次在月球上行走呢,你不能因此而嘲笑当年开发美洲的西班牙帝国。我说的前景,想要实现,当然需要做出巨大的努力,但已经不是“根本不可能”了。

            兄弟,地球不单是平的,而且在后工业化时代,地球是柔软的,可塑的。

            你想明白了,就不会这么说了。

            • 家园 天马行空很好,但是要保持高度

              谈航母这个现实话题,本大这一接地气,天马就飞不利索了,既然要变不可能为可能,就别盯着航母了。你不要说这个是航母,需要海上补给,就直接是个海上漂着的较长时期能自我维持的生态系统就好了,整体采用低密度材料制造。生态系统之间交流采用水下软管连接交换油水,固体设备包括飞机拆成部件塞箱子里飘渡。制造成本高一些,年把补给维护一次,维持成本基本为零,彻底颠覆海军的高维护传统。

        • 家园 "真的非常非常困难吗?"

          真的非常非常困难!!!

          你去搜一下鞭梢效应,船舶横向稳定性,船吸

          • 家园 说得好

            “鞭梢效应”对单一超长力臂的大型克林吊(SHIP CRANE)危害更大,所以我建议用双梁龙门吊(两吊梁之间有多道横档互相焊住,每块货板四周使用14-16组吊钩),以框式结构尽力避免“鞭梢效应”的危害。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船吸效应”,避免的方法也有,比如缓速和保持安全距离。横向补给已经很平常了,舰长们知道如何避免。

            “船舶横向稳定性”对精确制导武器的发射影响很大,这个在大型计算机帮助下是可能解决的。我们这里要求的数据精度,比发射战斧导弹时的要求低多了。我们不是要消除船舶横摇,只是通过两舰数据链,以其中一舰的主控电脑为主导,进入“自动配合(平行航行)模式”,两舰联机自控航行数十分钟,,在最合适的时间点放下货板。一旦有紧急情况,各舰长可以立刻切入,接管航行。而且货板底部设置气垫,气垫先触地就是为了避免倾斜落地的损害。

            我的建议中,比较大的问题是:

            1)龙门吊左右各伸出多少米合适?对应的斜拉索塔要多高?对船舶重心的影响?

            2)货板在补给舰主甲板以上多高的高度运行?货板移动速度?海风因素?

            当然我们是民科,考虑不周的地方很多。但由专业人士攻关的话,相信这些技术问题最终都能解决。

            同学们,不要太信邪。美国人没有胆搞出来,我们已经搞出来的好东西,多了。

            • 家园 这个吊运只在低海况下适用

              高海况或者天气条件差一点恐怕就不行了。天气光照好可涌浪稍微高一点就可能得停。夜间恐怕也麻烦。

              另外这样吊运的方式有个缺陷:耗时会比较多限制机动影响攻防。按照吊运一架飞机15分钟计算(这已经是非常高效,实际操作20分钟以上更有可能),转运10架飞机(基本上一个三三制大队)光吊运就需要150分钟,这期间接受船的航空活动恐怕得停止,不仅仅是停止,先前放飞出去的飞机恐怕还得提前回收。吊运前两艘船还需要先完成编队,周围的护航力量也必须要提前变换调配,这个编队时间恐怕也不会少。另外吊运交换的时候航速会比较低,不仅仅是航速的问题,恐怕航向都不能轻易改变,这就影响机动了。这在海军战术上恐怕不会被接受。

              实际上本大的想法有可行的地方,但是不能放大。有些情况下这类船舶是有可行性的。

              比如马岛战争。当时英国被阿根廷打沉的那艘改装民用货轮大西洋征服者就是这种类似的飞机补给舰(船)。所以在海军力量远征的时候,远离陆上基地航空补给困难的情况下,随编队编有一些综合补给船,装载飞机整机、备件、燃油等,通过垂直方式或者这种吊运方式,在战术环境比较安全的环境下直接补充航空力量,这应该是很有用的。

              我觉得仿照英军的前例,可以采用模块化的方式,通过对现有的快速(这点非常关键,不过如果要加入编队,除非是可以保障安全,仅仅能跟上编队是不够的,军用船舶毕竟与民用要求不同。)大型集装箱货船专门设计一些模块,在战时征用的情况下可以快速改装为快速补给船,给远征力量补充物资。不过说到补充飞机,说老实话应该尽量不要采用船载的方式,还不如用汇合加油或者伙伴加油的方式更好一些。

    • 家园 本大思路新颖

      我觉得对中国海军而言,这类baby航母还是非主流,就像枭龙虽说性价比不错,但空军也一直未采购,不过这类思路很适用于中小国家,尤其是不需要直面美帝但又同邻国有海洋争端或需要打打海盗的国家。要是他们接受了这种理念,美欧俄都在这层面上都竞争不过TG。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4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