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西河

主题:茗谈(六十八):双胞胎“宝船” -- 本嘉明

共:💬57 🌺323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4
下页 末页
  • 家园 茗谈(六十八):双胞胎“宝船”

    中国的高级“宝船”开始亮相了,就是2万吨级的“直升机母舰”(直通甲板两栖攻击舰),已经在泰国曼谷的2012年防务展览会上亮出了模型。

    既然是锐意开拓出口市场,显然中国海军自己不打算用。中国的武器,好东西一般是自己用久了的,才出口;一开始就出口的,那自己就不一定用了。

    一开始就不打算自用,不打算保密,显然这个船有短处。这个短处,大概就是“高不成,低不就”。

    中国的军事势力,将来可影响的范围,就是:两洋三洲。(太平洋一半,印度洋大部;欧亚中央岛一半,澳洲,南极洲)。这里面,空军太空军和陆军最吃重,海军其次。所以建设海军的经费,要用在钢刃上。哪怕给美国拖进军备竞赛,也要以下驷对中驷,找到少花钱的路子,才经得起消耗。

    从少花钱的角度说,6万吨以上的重型航母,中国是不能多建的,日常运行太花钱了。那么搞个五六条中型和重型航母,外加20来条两万吨的两栖攻击舰,比较节俭。毕竟美国除了11条重型航母,还有8条4万吨级的Amphibious assault ship(LHD1号到8号)。中国海军比美国海军小一号,再加上全球到达的空天轰炸机,东风蛋蛋什么的,少花钱也能办大事。

    但这2万吨的宝船(大约甲板长225米,宽36米),实在是派不了大用场,有人固定翼喷气空优战斗机无法起降。怎么办?

    以美国尼米兹级航母为例,甲板长320米,宽76米,但蒸汽弹射器做功距离,大约也就100米;用于降落的斜三角甲板全长227米,在阻拦索的作用下,一般100米的距离就够了。

    换句话说,2万吨级的“宝船”,如果甲型舰只负责弹射起飞(不管是何种弹射器),乙型舰只负责拉四道阻拦索降落,那么各自的甲板都足够大了!

    剩下的问题是:怎么交换飞机?

    两艘军舰在并行开进中,是可以“横向补给”的,就是拉管线补油水,用吊桥补固体物资。中国已经有世界最发达的港机设计制造技术,设计一个特别的“铲车”,能把一块巨大的“货板”横向从乙舰的飞行甲板移送到甲舰的甲板上,在货板上固定承载一架无油无弹的喷气战斗机,可以不可以呢?

    或者,在两舰甲板间临时搭一座特大的坦克桥,一头固定,一头活动地压在甲型舰的甲板上,电瓶车拖着飞机过桥,战斗结束后把桥收起,两舰各自开走,可以不可以?

    或者,两舰呈L型或V型,两个舰尾靠拢,再用坦克桥靠帮。飞机转移过来后加足油弹,两舰分离,甲舰再全速逆风行驶,弹射飞机。

    如果可行,这个好处就很大了,因为平台越小,使用越柔性。如果只需要动用一条直升机母舰,那么随便出动哪一艘都够了。如果需要一条大型航母的战斗力,那么用一条甲型舰,一条乙型舰,外加若干条集装箱货轮(装油弹和飞机),组合起来也够了。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中国轻航母想象图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美国LHD-8,最新一艘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横向补给

    本嘉明:【原创】茗谈(十七)-2

    本嘉明:<李锅(21)>:宝船

    本嘉明:茗谈(六十七):十年一缓


    本帖一共被 4 帖 引用 (帖内工具实现)
    • 家园 茗谈(68)-6

      欣闻海外媒体遥言,中国又要加造两艘“福池级”补给舰。小主从来容姿秀美、俏丽非凡。近日因诸事繁杂,身子不适,略显容颜憔悴,多进两碗炸酱面,那必是极好的。

      但真正的好,不在于加造“福池级”,而是有一个试验创新的好机会。

      (一)

      “福池级”要不要改进?

      肯定要改,这是必须的。

      关于“福池级”的前生今世,我这里不多废话了,大家自己科普一下就得。开造“福池级”之前,中国为泰国造了艘综合补给舰锡米兰号(Similan),用来给泰国的轻航母编队(一艘轻航母,1-2艘护卫舰)提供补给。在此基础上,“福池级”才定的型。所以,现在的“福池级”,就吨位来说,用来给谣传中要入役12艘的中国轻航母当“私人助理”,那是勉强胜任的。但用发展的眼光看,就不行了。

      拿现在的“福池级”,再大批简单重复地造,一点不改,新船等造好下水,就落后了。它的缺点,就是不够档次。

      不够档次,首先就是体现在动力。“福池级”用船用柴油机,最大航速19节,经济航速14节。这要改,起码就是升级为柴-燃混合动力,最高24节左右。

      但这么一改,造价大涨,“福池级”原来的其他标配又显得次了。比如,“福池级”有4座双联37MM炮,但没有装备攻击雷达,更不用说较完善的电子设备。这也必须改。

      其次,“福池级” 在舰体舯部的平台上,设置了1座液货补给门架和1座干货补给门架,液前干后。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但“锡米兰号”的前后两个门架,均是液干双用的。这一点上,“福池级”或许有点失算了。因为索马里练兵后发现,即便是这样低烈度的反海盗军事行动,军舰经常要突然提速,燃油消耗大增,“福池级”的补给燃油舱,显得不够大;液货补给门架也不够多。因为一旦作战舰艇的油料短少,全舰重心上移,就难以抵御蓝水的风浪,所以一有需要就必须立刻补充,等不起,就好比一个人不能够血糖太低一样。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如果这次乘机大改,动到动力系统,那就几乎是全新的设计了。在这个节骨眼上,而且一下要造两艘,小本正好提出一个“狂想”。

      (二)

      小本的“狂想”,就是在这两艘新船上,首次尝试“海上干货中转站”1.0版。这两艘新船要做的,是在大改的重新设计时,有意加宽加长,预留出空间。而以下的设想,中国海军可以先在两艘旧货船上试验起来,等技术成熟后,再加装到新补给舰上。

      我们设想的,是这样:

      首先,把“福池级”的长宽尺寸加大(增加舱容积)。甲板加阔后,上层建筑尺寸不变,这样在第一艘新船(1号船)的左侧,留出一条狭窄的全通甲板。而在第二艘新船(2号船),则是右侧留出全通通道。

      在1号船的全通通道上,顺船舷建一个170米长的齿轮窄轨距铁轨,上面“坐”着“活动主梁”系统。“活动主梁”看上去像一列缩微的列车,平时趴在甲板上,用时多对液压支柱把“龙身”抬起,而且可以前高后低----因为纵列补给时,在后面跟随的受给舰只通常吨位较小,主甲板较低。“活动主梁”(龙身)类似于“架桥机”,绿色是170米长的U型基础钢梁,里面托着的一对蓝色钢梁,是活动梁。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蓝色梁可以向前方或向后方伸出,直到够到下一个“桥墩”。当然一般是向后伸出。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这下一个“桥墩”,在2号船(乙船)的右舷船头,乙船的全通通道前端。这桥墩是一个液压底座的“龙门”,“龙门”顶端是一个巨大的圆漏斗捕捉网,类似于飞机空中加油时的捕捉网。由于是液压底座,龙门可以调节高度,以适应甲船的甲板高度。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上图:架桥机工作原理。图中的绿色梁,就等于我说的蓝色延伸梁,图右下端的1号柱,就是受补舰上的“龙门”。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修建玉溪--蒙自铁路时用的铺轨机。

      甲船(1号)的蓝色梁,共2根,每根长约150米(比绿色梁的长度稍短),向舰后逐步伸出,乙船(2号)则在甲船的左后方同速行驶。蓝色梁顶端陷入乙船的捕捉网后,伸到网心,被捕捉卡紧。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这样,在两船之间,就架起一道“浮桥”。浮桥的两边桥墩,就是两艘补给舰,在海面颠簸。蓝色梁本身是偏刚性的复合材料,也有一定的韧劲。在蓝色梁两端,系在桥墩的部分,则是“万向节系留”,可以在各个角度旋转。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同时,蓝色梁也不是单独的两根,每根都是大梁里套小梁,有液压装置,所以蓝色梁本身如同压缩弹簧,可以自由伸缩一个余量。这样,不论两船如何颠簸,或者两船距离忽远忽近,蓝色梁会晃荡,会有所扭曲,但不会被扯断扯裂。

      目前,国内架桥机能够一次架设35米长的U型轨。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这里,我们把两边的钢梁(蓝色梁)修到120米这么夸张地长,一次能送到远端的重量当然就不可能有一根35米的U轨那么重了,好在我们也不需要。

      “蓝桥”架通后,两道蓝色梁左右平行,相距约3米,两道梁加上前后顶端,下面用上百组钢索悬挂一个椭圆形的闭环铝合金吊轨,吊轨上装有40套“轮式行走器”,排队作业。每个“轮式行走器”等于是一个遥控的无人“吊轨轻轨”,包括有轮组,智能电脑,前后感应器,北斗应答器,动力舱,底部还有一个挂钩。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每个挂钩可以挂一个“海用微型集装箱”(外尺寸1.3米x1.3米x 1.85米高,类似一台双门大冰箱。箱顶和侧面都有挂环,限装1吨),我们以下称为“海飞箱”(当然不是“海飞丝”啊)。“轮式行走器” 可以自行“思考”,在前后畅通的时候,以较快速度通过海面段,接近2号船时开始减速,消耗掉“海飞箱”的动量,到站时以1米/秒的速度,如同“旋转寿司”一样慢速前进,以便机械臂或工作人员松钩卸下“海飞箱”,经竖井送到2号船底舱。空钩一刻不停,又转回甲船,继续上货;或从乙船挂货(或者空箱)送回甲船。

      这里,蓝色梁和“闭环铝合金吊轨圈”之间,没有刚性连接。蓝色梁承受了两船移动所带来的所有拉力和扭力。而“闭环铝合金吊轨圈”只受海风的影响,“闭环铝合金吊轨圈”上的行走器挂钩所承受的“海飞箱”重量,则被传导到蓝色梁上消化。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上图:本人设想的拱桥简图。左下角为绿色基础梁,中间是蓝色梁中的一条,和弹性拱架梁。黄色为铝合金轨道梁,灰色是吊挂轨道梁的钢索;红色为走轮组,绿色为一个“海飞箱”;底部白色线为安全软索,粉红色为定位缆,帮助“海飞箱”不要晃动。

      我国铁路用“一吨集装箱”的外尺寸为1.3MX1.3MX0.9M,“海飞箱”等于是两个铁路一吨箱堆起的尺寸,很容易由铁路和拖车运输。至于“海飞箱”为啥要这么高?首先是因为航母需要大量高压气瓶,气瓶的高度通常要1.7米左右;其次是便于舱内的物资传输和堆放,每个箱既不过重又便于流动和管理;第三,“海飞箱”也可以横躺,以便于保持舱内物资的稳性。

      而120米是相当“遥远”的,一般隔5米可以有一个挂钩,那么来回双线40个挂钩,就算放空40%,那随时也得挂着20来吨货物,桥的中间段吃得住吃不住?

      应该行。首先,我国高铁的轨道,都是一次成型数百米无接缝的钢轨,以这种冶金水平,用十来根无接缝钢轨,组合成两个120米单梁,吊挂重量又不大,难度不算大。其次,我们可以借用“系杆拱桥”的原理。比如山东淄博西五路跨线桥,主桥为单跨跨径110米的斜靠下承式钢箱系杆拱桥,桥面宽34米,已经通车了。

      “系杆拱桥”把桥面的吃重(载荷),通过拱梁传导到两端,而且没有向外的推力。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一般说,120米跨度的下承式“系杆拱桥”,拱梁最高点要离桥面30米左右。我们这两道蓝色梁就是桥面的骨架(只是没有铺桥板而已),由于“桥面”宽只有3米左右,而且不在“桥上”走人跑车,不必考虑桥面的稳性和载荷限制,所以拱梁不必太高大。这座桥是“刚性系杆柔性拱”,拱梁是有弹性的复合材料,就如同一根特大的钓鱼杆,拱梁和桥面(蓝色梁)结成封闭的整体。由于蓝色梁中间有几段是巨大的液压唧筒,当两船移位,拉扯或挤压蓝色梁时,蓝色梁会像弹簧一样,相应地伸缩,此时有弹性的拱梁也应声改变曲线,刚性系杆底部的液压装置根据智能电脑的计算,会相应调整系杆的长度。

      (三)

      “海飞箱”根据待装货物的重要性/危险性不同,有不同的材质和迷彩颜色,但外尺寸完全一致。装普通杂货的“海飞箱”,骨架是合金钢,蒙皮是耐火工程塑料,可以直立,也可以横放,四角如同集装箱一样,可以两两套叠堆高,不会滑动,而且堆起来后仍可以开门取物。堆起后,箱体之间留有缝隙,可供铲车的铲刀插入。

      “海飞箱”直立时就像一台大冰箱,在背面底部装有一对结实的小脚轮,背面钉有帆布拉手。一旦需要,一个战士不借助任何工具,就可以移动一个立在地面上的,满载的“海飞箱”。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当然,有些“海飞箱”真就是大冰箱,有自备的冷却压缩机。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上图:美军航母的升降机上,刚收到的补给。多数干货,基本就是这么一货板(1.3M X 1.3M,约1.5米高)为单位的。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美军的横向补给。

      (四)

      这个方案,实际上分为三个点子:

      一,建造一座便携的单跨“系杆拱桥”,可以由母船(补给舰)以轨道平移的方式收放。

      二,用“齿轮铁路”方式固定和使用“特种拱桥”,遇海浪也不会滑动。

      三,由于“闭环铝合金吊轨圈”是硬质梁,在梁上行走的“挂钩自走系统”,要比传统的(海军横向补给)缆索缆车快得多,稳得多。因此我们可以把干货化整为零,用“海飞箱”像流水线作业一样连续转运,只要两端的收发机器人工作站,跟得上挂钩的行走速度,工作效率(单位时间内的转运量)最终高于现有的“横向(缆索)干货补给”,是完全可能的。这样,“闭环铝合金吊轨圈”虽然每次可承受的载荷有限,但是闭环循环,不受干扰,通过加快流转速度,可以弥补这一不足。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说白了,就是芥末回事。

      在这个系统中,只有甲船有庞大的“(伸缩)活动主梁”系统(自重约350吨),而乙船只需要有一个“龙门”,一般的军舰上都可以紧凑安装。甲船在前,接受补给的舰船在后,这是标准的“纵向(船尾)补给”:大船在前,小舰在后。

      而在某些无法建设码头的岛礁(面积太小或水深不够),只要面对大海竖起一个“龙门”,就可以接受来自补给舰的货物。龙门不必很高,去适应大型补给舰的高甲板,因为蓝色梁可以倾斜下来。每个钓钩行走器都备有葫芦吊,到海滩上方时可以伸长吊索,把“海飞箱”轻轻放到地面。

      目前,民用货轮对海上补给的帮助很有限,因为货轮不具备同军用补给舰和军舰对接的设备,一般只能捎带少量邮包,供军舰放下的汽艇来提走。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有了这套设备,COSCO的远洋轮上都可以配一个龙门架。一旦能够对接上,也可以是从远洋轮上把物资“再补给”给福池级,供福池运上火线。这样一来,整个海上补给,就多层次多梯队,源源不绝了。

      在这里,我们既不走老路,也不走邪路。

      老路,就是传统的“缆索干货传送”。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这条老路,虽然有其优点(美军只做“横向缆索”补给),但效率低,危险性大(一旦绷断。。。),水兵体力消耗大。

      邪路,就是妄想一口吃成胖子,想一步到位,一次就运送一个20’整柜。

      我们设想的这套系统,一开始肯定很粗糙,只能在海面平静,两船静止下锚,位置接近静止的理想条件下,一次运送少数几个“海飞箱”,蚂蚁搬山,比现在的缆索中转,好不到哪里。但这个系统使用硬质梁,一旦诞生,一定会逐步完善,最后民用化,成为海运物流中一个质变的飞跃。当年火车刚诞生的时候,不是还跑不过马车吗?

      通宝推:mezhan,
    • 家园 茗谈(六十八):双胞胎“宝船-5

      首先感谢大家的指教,我再解释一下啊:

      1)我不是真军迷,对于“轻航母两舰配套”这么个歪点子,并不固执己见,批倒批臭均可。我真正感兴趣的,是由此引出的题目:不依赖岸基的,自身可以快速移动的“海上大件货物转运”机器人工作站(所以钻井平台类型也不能算),能不能建立?值得不值得建立?

      对此前景,我深具信心。

      2)我第二个想说的主题,是对海军的定位。

      (一)

      苏联为什么会解体(崩溃)?

      因为苏联中央政府财政破产,而由于体制的缺陷,人民对于特权阶层彻底绝望,冷漠地袖手旁观。当时的情况虽然困难,但也比苏联卫国战争初期要好得多,而失去民心的苏共,只做了象征性的挣扎,就放弃了。

      苏联中央政府财政为什么会破产?

      首先是无法开源。

      在苏联公有制计划经济制度下,国有企业大批亏损,集体农庄已经被压榨到极限。工农都没有生产热情,技术进步缓慢,社会缺乏活力,工农业都无力进一步增加贡献。

      同时,由于苏联的工业产品傻大黑粗,无法打入经互会以外的世界市场去赚取利润和外汇,因此国家的出口创汇依赖于石油,而国际油价被美国刻意压低后,创汇不足。

      第二,是无法节流。

      压死苏联这匹大骆驼的,我个人认为有三根标志性的稻草:

      1)阿富汗战争。

      2)由美国“星球大战”计划引发的军备竞赛新项目:太空军备竞赛。

      3)苏联在传统军备竞赛领域,已经到了无法节制的地步。其指标,就是到1970年代末,红海军及其统帅戈尔什科夫都达到了各自生涯中的颠峰。

      苏联是陆军强国,早在二战前,斯大林就锐意要发展大海军,只不过应对当时欧陆的政局,不得不把海军排在后面。而空军,火箭部队,核打击力量,从一诞生就和陆军命运相连,因此不曾被冷落。二战后,苏联百废待兴,海军一直处于“下驷”的替补座位,军费只占区区10%。

      1962年古巴危机中,赫鲁晓夫挑战美国的内线利益,试图在古巴设置能攻击美国本土的中程核导弹,但苏联没有远洋海军保驾,最后受辱而归。受此刺激而不甘心的赫鲁晓夫,终于接受了海军司令戈尔什科夫的力劝,发展大海军,海军军费立刻翻番。

      到1973年,红海军渐渐羽翼丰满,在地中海大对峙中,苏联调动了96艘舰艇(包括23艘潜艇)拥入狭小的地中海,同地中海内美国第6舰队的三艘航母,2艘两栖攻击舰在内的60艘舰艇对峙。当时一旦擦枪走火,势必同归于尽,美军已经没有完胜的优势。于是最后美军主动后撤。这次“胜利”,极大地激发了红海军的士气,算是一洗古巴危机的耻辱。

      但又怎么样呢?红海军极盛的1970年代,光核潜艇就多达250艘,作为世界第二海军强国,却只维持了十年,就黯然落幕。这么烧钱的海军,一弹未发,回归乌有。当最不起眼的小弟弟------红海军------也加入军备竞赛的狂欢盛宴后,俄罗斯母亲终于支撑不住了。

      苏联的失败,是绝大多数苏联公民的失败,是苏联武装力量全体官兵的失败,这是毋庸置疑的。苏联政府做错了吗?不见得,人家欺负到门上来,不秀肌肉也不行,但秀着秀着,谋略和其他条件都不如人,失败了,是事实。

      俄国作为陆地强国,建设海军的经验不多,大型海战的经验不多。同时,苏联红海军在同美国你死我活的竞争中,不顾自己的底子薄弱,强行追求“全球打击”的海军实力,不切实际急于跨越,欲速不达,最后成为国家覆灭的“帮凶”之一,这个教训是明显的。

      我们中国军迷一直说,一定要建设“蓝水海军”,不过大家要想清楚,这根橡皮筋要扯起来,那是可长可短的。我看现在的做法,就是“吃一个,夹一个,看一个”,首先是“核心利益海域”,那是一急起来要保证绝对控制的;其次是“重要利益海域”,就是事先摸清楚地形了,真有必要,敢于进入一战;剩下是“和谐海域”,保证我们的舰能愉快和平地到达,露脸,联欢,就行了。

      这么一来,比起美国海军的“全球通吃”,那中国的海军腰身小一号,是很自然的,不丢人。

      大国之间这么个持久的游戏,最后玩输了的,才丢人。

      (二)

      中国需要几条7万吨以上的航母?那是中央军委的事,我们不用操心。

      那么退后一个档次,7万吨以下,该是几万吨的?

      美国的两栖攻击舰,是4万多吨。我个人的想法,中国海军就定在2万吨出头。

      首先,4万吨不小了,与其从零开始搞“4万工程”,不如添把钱,再搞一个瓦舰,图纸协作厂都齐全,熟门熟路。

      其次,美国人横,造了只供自己用,我们不能,要从一开始就有“以出口养军工”的意识。如果是2万吨多一点,那么地球村里趁了俩钱心里活泛的中农富农,想买的足有两位数。如果冲到3万多,那基本就没人敢问价了。

      2万吨,自用的和出口的“猴版”,夹花着生产,生产节奏平稳,工人队伍稳定,工艺改进持续,那是最好了。

      但这个船,大家在这里说得很明白了,家伙轻了不趁手,别人不怕。怎么办?国家养了大把的专家了,你们忙去吧。三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嘛,一定有办法装上小狼牙的。

      (三)

      这里我们引申出另一个问题:人类是陆地动物,在其他环境呆一阵,就得回陆地。比如说,在太空,宇航员在上面待一年后也要返回地球“靠港”。那么,将来会不会有人类操纵的航行器,比如船只,呆在海里几十年,都不用靠岸的呢?核动力可以做到,人员可以用飞机换班,现在唯一的瓶颈,就是船得靠岸,才能装卸做买卖,才有经济效益。这个,将来也会突破吧?

      • 家园 苏联军备可不是什么威胁的原因,更多的原因是利益!!!

        事实上苏联军备和苏联人民最没有关系,苏联人民甚至连自己国家的每年军费是多少都不知道(事实上连高级官员都不知道,这个可以参与戈尔巴乔夫的回忆录)。

      • 家园 这里谈到了对于军备竞赛的态度

        大家不要怪我太犹太,在国外呆久了,本能地算计钱。

        对战争的准备,是永远没有彻底准备好的一天的,这是个心理自我压迫问题,跟“减肥厌食症”有一拼。但在核恐怖平衡下,世界大战打不起来,也是客观事实。所以一边整军备战保持警惕,一边还得算着点过日子。

        比如有对小夫妻要办婚事了,老丈人一高兴,得,我送你们一辆车吧,要什么牌子啊?那不管小两口的出息度是多少,能要宝马不会要QQ,是吧?

        车子大了,又舒服又显派,谁不爱啊?军舰呢,越大性能越强,这也是真理。这里,海军就是小两口,全国纳税人就是老丈人。你显派了不假,值得吗?就算值得,怎么维持你管不管?

        所以,小本大概适合做财政部长。财政部长(正确说,协助总理真正管预算分配的那个人)一定要有强烈的自我养成的战略意识,不能唯唯诺诺,因为他有在预算框架里微调的手段。各军种都是小辈,上门要军费,怎么摆平呢?

        陆军司令上门,我倒履相迎;空军司令(包括航天军,火箭军,电磁军)上门,我强颜欢笑;海军司令上门,我打后门溜走。

        因为陆军比较好砍价,你要一个坦克师,我给你一个旅,敢还嘴就是一个营。空军那是没办法,怎么要都得给,不惜代价拔苗助长。但既然宠了空军,就不能再宠海军了------不是不给钱,而是不能无节制地给钱给资源。

        海军是个科技密集军种,有它自己客观的成长规律,技术的突破是要靠时间和资金投入的。就是说,这是跳华尔兹,有节奏要求的。你再心急,慢四步可以跳成快四,但不能跳成快三,那早晚绊倒自己。

        戈尔什科夫就是红海军里的刘跨越。他力主下,在短时间内制造了大批军舰,由于追求稳定性可靠性,必须大量采用成熟技术,所以军舰一列装就落伍的情况也不时发生。1973年地中海大对峙时期,美国航母编队理论上一次能锁定防御36枚来袭导弹,而红海军的做法就是十条八条大舰一起上,打开火控雷达,准备用饱和攻击来个同归于尽。但到了1980年代,由于电子技术的发展,美军的防御能力成倍增长,苏军的战法一下就落后了,失效了。银子喂出来的大舰成了累赘。

        所以造军舰,一定要留点机动财力,悠着点儿,看看别人怎么发展了,随机应变。

        美国在南海,钓鱼岛等问题上不间断地刺激中国,我看有把中国诱入“戈尔什科夫陷阱”的企图。

        军备竞赛中最大的心理误区,就是“战备要看想定对手的实力而定”,不计代价,追求性能。我看,备战,一定要根据自己的实力而定,才能不被动,不被人牵牛鼻子。

        如果尽自己的实力,仍不能达到吓阻对手的水平,那就要找其他的软实力,巧实力来弥补。比如主席强调的,核武器一定要搞出来,联合第三世界;邓公提出的“有所不为”,这都是。

        国内视频网站某CEO(大概是土豆网吧),绰号叫“鲁花”,因为有个榨油机牌子叫“鲁花”,而此CEO特别能省钱,所以得此绰号。他的技术总监来要求更大的服务器流量,以保证视频质量满足用户的要求。“鲁花”脖子一梗,要命一条,更多的流量木有,你自己在现有服务器上想办法,不然就炒掉你。这个家伙,我喜欢。

        备战(或者说企业竞争)是为了什么?为了生存。穷兵黩武,竭泽而渔,财政破产,不是一样不能生存吗?

        • 家园 奇怪美国11艘核动力航母怎么不破产呢?

          不就是因为他们有航母或F22本位置吗。人民币国际化靠孔子学院还是航母编队?“穷兵黩武,竭泽而渔,财政破产”?可以象美帝一样收几个小弟做干电池啊。不服?没航母谁鸟你啊!

        • 家园 我恰恰是在从成本和财政的角度来跟你谈的

          关于冷战期间的军备竞赛, 讨论的人很多, 认为军备竞赛导致苏联经济的崩溃的不在少数.

          但如果我们详细分析的话, 就会发现苏联军费中, 大头是陆军(这个从10万辆坦克就能看出来), 其次是空军和战略火箭军, 最后才是海军. 我们也都知道, 苏联武器的一大特点是便宜, 能快速形成规模, 但缺点就是可维护型很差, 部件寿命短. 这样就导致苏军需要不断地增添配件采购以维持武器系统的运转, 在没有发生战争的情况下, 这个成本是无法长期维持的, 所以我军在90年代也开始引入西方的"全寿命成本管理", 力争在单件武器上的总成本降低到合理水平.

          其实军事战略中, 巧实力是个伪说法, 因为实力不足, 再巧再智, 也改变不了最后是拼硬实力的现实. 德国人1943年在库尔斯克会战里, 基本没有犯错, 装备也比苏军好, 单兵素质也比苏军高, 但就是打败不了当面的苏军, 这就是硬实力不足导致的.

          所以过于讲究取巧, 在军事战略和发展中是不可取的.

      • 家园 吨位多少该由潜在对手的实力而定,目标决定武器的各战术指标

        得看军方确定谁是标的,说到底武器设计都是有明确的针对目的的,不是设计个玩具那样考虑吧。几十年霉菌的实践,最后只保留10万吨级别的大平顶船,自然有其合理性。

      • 家园 军备竞赛始终是存在的

        即使你不在海军平台上进行竞赛,你也得造大量的飞机导弹, 从海军成本上看, 似乎海军投入减少了, 但从总的国防成本来看, 可能总量反而增加了.

        想遏制无休止的军备竞赛, 唯一的办法就是有清晰和明确的军事战略, 在核武器的背景下养一只规模适当,可以打赢周边战争的精兵队伍,否则就只能进入比拼内力的阶段.

        军工企业的出路不是依靠军工订单,而是将军工技术里的高科技技术逐步转移到民用技术中, 通过民用产品竞争来养活军工企业, 这一点在波音公司的发展历程中最明显, 单纯依靠军工产品的出口, 在目前是很难的, 除非去挑动一场类似两伊战争那样的低水平消耗战, 当然战争两方还得买得起单, 军工产品在商品分类中其实属于耐用品, 而耐用品的市场扩展是相对有限的, 因此完全指望军工产品来养活军工企业, 路子还是窄了一点点

    • 家园 茗谈(六十八):双胞胎“宝船” -4

      这一篇,大家有点“焦点模糊”了。

      我想说的是:地球是平的,所以我们的思维也要努力平一点,打破围墙和禁区。至于具体到这个设想对不对,那是可以小心求证的,也完全可以推翻之。

      现在主题已经分化为两个:

      1)能不能设计一个“海上大件转运系统”,就是“自己会跑的码头”?

      2)轻航母到底能不能使用空优战斗机?

      我个人偏爱第一个主题,所以先说。

      (一)

      “花式篮球”运动里有一个基本动作:肩后过球。

      就是两臂伸开,篮球从左手指尖顺左臂开始滚动,通过颈后,最后滚到右手。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我们这里设想的“海上大件转运系统”,就是林书豪坐在一条皮划艇里,玩“肩后过球”。因为皮划艇在水里,会左右摇晃(横摇),林的手臂又长,身子只晃一点点,手指尖上下晃动的幅度就很大了,这就是“鞭梢效应”。

      如果我们命令林书豪双臂伸开后,用一根竹竿从背后绑住两臂,那么这个剧烈的“鞭梢效应”是无法避免的,球也没法再传。但林有双肩双肘关节,还有一个哈佛脑袋,所以只要不捆死他,这个看似“不可能的任务”,还有戏。

      我们设计的这个“双梁龙门吊”,每根梁大概总长近200米,我们可以把这200米分成3段或5段,中间装上“肩/肘”关节,用电脑进行“姿态控制”。

      假设分为左,中,右三段。左臂吊起带货物的货板后,通过中段移动到右段时,两个“肩关节”锁死,三段梁成“一”字型刚性结构,方便通过。等进了右段,右关节松开,电脑根据本船(补给舰)和接货船(甲舰)各自的横摇,纵摇状况,调节右臂一会儿斜上指,一会儿斜下指,一会儿扭动一点,正好抵消补给舰的摇晃幅度,保持水平状态。所以在接收舰甲板上等着收货的水兵眼里,自己头顶上的两个钢梁顶端和货板其实比较稳定,不用怕会拍到自己。

      由于轮船的摇动都是“钟摆运动”,物极必反;双方又都有2万吨以上,摇动的速度不会太快。所以这个“姿态寻优软件”虽然也复杂,但比起歼-10的飞控软件,算是简单多了。等甲舰的甲板最水平,最适合的一瞬间,把货板“温柔”地放下就成了。

      总的说,“海上大件转运系统”实际上是一个“林书豪1。0版”擎天柱,坐在一条“福池级”独木舟里。它的柔韧性和平衡感,也足够去“变形金刚残奥会”轮椅篮球项目上拿牌牌了。

      不过,即便这样改善,货板在空中时的晃动,也不会比普通游乐园的过山车好多少,所以这个系统只运货,非常情况下才运一些特种兵。银们啊,你的名字叫脆弱。

      (二)

      我说的“轻航母”设想,有两个前提:

      1)中国会有最多6艘7万吨以上航母。轻航母是作为“奇兵”,拾遗补缺。

      2)由于无人机的发展,将来势必大量启用轻航母,所以培养中国军工企业在这个领域的专长,将来整成白菜价,十分必要。既然要培养,海军就必须扶持性采购。既然是实验舰,那么在下单前,多考虑一些可能性,建造时不至于推倒重改。

      以轻航母的尺寸,舰上动力,使用成本而言,加装重型弹射器都是不可能不必要的。我的设想,是在专职弹射的甲型舰上装中型弹射器,可以弹射11吨左右的飞机;在部份乙型舰上除了标配的4条阻拦索,也选装轻型弹射器,可以弹射小型飞机。

      甲型舰可以搭载改装的舰载型双座歼-10,弹射配合火箭助推起飞,总重13吨以下,只携带若干枚近距格斗导弹。同时弹射两架“暗剑”无人机,三机以V字编队飞行,无人机在前。这是“1+2”模式,无人机等于是替歼-10驮导弹的“军骡”,傻点不要紧,只要记牢“跟紧老大,吃香喝辣”。要打了,歼-10后座的“无人机指挥官”命令无人机冲上去射导弹,挡子弹,滚地雷,有人机可以全身而退。

      即便无人机被敌人劫持,一旦发现失控,跟在后面的“督战队”处在最佳攻击位置,可以用近距弹轻易击落无人机。

      这样的战法,三架飞机都不需要太重,中型弹射器够用。如果军情紧急,非要用到重型战斗机(30吨以上),那就火箭助推器和中型弹射器一起上,飞机再减油减弹,勉强也凑合。

      “海上大件转运系统”民用的意义很大,军用的意义也不小。如果发展到第二代,更加精密智能化了,八爪鱼眼花缭乱上下翻飞,那么装备巡航导弹的武库舰/战术核潜艇,装备大型舰对舰导弹的驱逐舰(如现代级),都能在海上做二次,三次,N次“再装填”,而不必回母港,更不必说2208之类小CASE。一条舰当三条用,能发挥多大的效益?

      • 家园 三舰并靠补给

        (1)

        (当地时间)2015年1月9日,中国海军第十九批护航编队(就是军迷俗称的“山东支队”)在亚丁湾东部海域,进行了首次三舰并靠补给。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上午8时30分,在统一指挥下,导弹护卫舰“临沂舰”和“潍坊舰”从两侧缓缓向综合补给舰“微山湖舰”靠拢。30分钟后,三艘战舰在海面成功横向并靠。并靠完成后,微山湖舰同时为两艘导弹护卫舰进行了油料、淡水和蔬菜等物资补给。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在海面平静/无特情的前提下,并靠是可行的,在战时就不妥了,因为停车不动比较危险。即便是三舰并靠,也以迅速完成交换,及时散开为好,靠人力顺临时跳板转运,效率太低,也无法转运较重的弹药。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上图:以吊缆进行干货补给,比较危险,一旦钢缆绷断后果不堪设想。

        所以能有硬质钢梁的专用机械,在并靠和并行时,转运1-2立方体积的“特制转运箱”,能大大减轻官兵的劳动强度,并逐步发展到并靠状态能一次转运一个集装箱。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2)

        “超级巨嘴鸟”牺牲飞行性能(弃用喷气发动机),强化数字式航电设备,能够击败K-8这样的“老式航电喷气教练机”,已经预示了未来的一个发展方向。由于现代制导武器命中率高,“查打一体小型无人机”甚至“不查只打无人机”,只携带2--4枚小导弹,都能起到大作用。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所以我们就想到,未来一个可能,是把二战中的“舰载螺旋桨鱼雷攻击机”缩小尺寸,变成4吨左右的无人机,携带小导弹,从2万吨轻航母的全通甲板上,自然起降(不需要弹射器和阻拦索),同样能起到现在“捕食者”和“翼龙”的作用,只是航程明显缩短(但飞机速度更快)。

        那么,轻航母的意义,就不止于直升机母舰。至于有没有必要发展“双胞胎”,那以后再说。至少常规功能的轻航母,是值得装备的。

        通宝推:mezhan,

        本帖一共被 1 帖 引用 (帖内工具实现)
      • 家园 舰载机的补充其实很简单

        就是从运输舰上起飞,自行降落到目标舰上,当年大西洋运输者就是干这个用途的.而美军在二战中大量使用的轻航母和护航航母,也是正规航母的飞机补给舰. 你的构想并不超前, 工程原理也不难, 但为什么一直没有人去实现, 原因就在于把简单的事情搞复杂了.

        舰载机的性能指标之一就是再出动率, 因为航母上飞机相对少, 因此必须一个顶一个, 但你这样来回折腾, 人为地把再出动率搞得狼狈不堪, 是任何海军也不可能接受的.

        而且你对航母的定位有严重偏差. 航母说白了就是个机场, 从经济规模讲, 任何机场的飞机起降能力越大, 相比小机场的经济效益越好, 因为这是最简单的规模经济决定的. 而且你的设想有个很致命的隐患: 一旦起飞舰上的飞机在即将起飞前出了故障, 就等于导致整个系统瘫痪, 因为你的船太小, 根本没有供飞机回旋的余地, 而且很可能还没有航空支援人员, 否则的话你得起飞舰一套, 降落舰一套, 在人力上是严重浪费.

        放到战时环境下, 你的这个系统的生存问题就更突出, 由于你是2-3条小船, 又是在极近距离上活动, 一旦对方的飞机或者潜艇溜进来, 必然会打断你的"转运"作业, 而且可以想像的, 3条小船必然是各自逃命, 等护航舰把目标消灭再重新进行精确地对接作业才能继续维持你的航空作战, 这中间的时间损失太严重了. 万一更不幸的是其中1条被击伤或者击沉, 你的系统就等于完蛋了. 饿而且2万吨的小船无论在防护和抗沉性上无法与大船相比, 损管设备与人员也没有大船完善.

        这里以2条航母为例子: 一条是1万2千顿的普林斯顿, 在遭到攻击后起火燃烧, 最后生生的从乐观的"可以救助"烧到沉没. 另一条是2万7千吨的富兰克林, 也是被攻击后起火燃烧, 但其伤势比普林斯顿更加严重, 因为炸弹正好在装满了汽油和弹药的飞机群中爆炸, 整条船烧成了一个大火炬, 但损管设备完备, 因此最后还是救了回来.

        当然你会说二战的船在设计上没法和现代船比. 这话你就错了, 恰恰是现代船, 尤其是小船在设计上没法跟二战比, 因为飞机更大了, 船的主要设备如主机等却没有变小, 为了保持一定的载机能力, 只能牺牲某些相对不重要的性能, 比如防护. 西班牙那条王子号跟二战期间的迷宫号比, 抗损性明显要低一截, 比如王子号的主机系统就采用单轴推进, 一旦受损连备用推进动力都没有

    • 家园 既然是打算用弹射起飞,有2万吨级装弹射器的吗?

      好像没有先例吧?

      目前装弹射器最轻的是戴高乐级的家伙吧?

      本大再考虑考虑?

      • 家园 真要较真的话,2万吨以下的有

        尊严级改造的墨尔本号,就装了蒸汽弹射器,但缺点是只能弹A-4一级的小飞机

        即使是戴高乐,装的也是前一代弹射器C-7还是C-9,目前美军的主力是C-13-1,再大就装不了了,所以阵风舰载型必须减带弹能力。

    • 家园 看完之后完全无语

      先不论解决方案的可行性,有这功夫,费这么大劲,为什么不造大舰呢?难道敌机来袭的时候还要先忙着把飞机从降落舰倒腾到起飞舰上去,然后再起飞迎敌?或者第一波攻击完成后也要照样倒腾一遍后再进行第二波攻击?“兵贵神速”,“战机稍纵即逝”,看来都是些无所谓的事情。

      楼主认为两艘小舰的组合在战斗力上等同于一艘大型航母,经济性上却好很多。其实并不见得。麻雀虽小五脏俱全,有两艘舰,那么动力系统,电子设备,武器装备,甚至人员都要采购或训练两份,日后的各种升级也要升级两份。如果认为小舰灵活,可以单独出去执行相对简单的任务,从而节省费用,那负责飞机起飞或者负责降落的人员怎么办呢?放在岸上?那设备维护怎么办。起飞舰所带的弹射设备或者降落舰所带的着舰设备在单舰执行任务时都变成无用设备,需要考虑由此造成的所携带的油料、弹药、武装人员减少等对任务执行所造成的影响。楼主经济性好的论点是靠不住的。

      还有一个问题,在对飞机的日常维护中,所需要的设备,配件,人员应该放在哪艘舰上呢?假设放在起飞舰上,如果作战时出现飞机在降落舰上过不来影响后续行动怎么办?假设放在降落舰上,如果出现飞机故障须要在短时间内维修好怎么办?火烧眉毛了还要捣腾回降落舰去、然后再倒腾回来?或者维护体系也要备两份?两万多吨的小身板里放得下那么多东西吗?

      中国海军现在不打算用两栖攻击舰的一个主要原因是现阶段中国没有可用的短距/垂直起降战斗机。对于需要弹射起飞的固定翼飞机,中国还没有弹射设备。即使有,所需要的空间和能量支持也不是一个两万多吨的小壳子满足得了的。

      楼主设想的这个分起、降舰的方案并不实用。在战争期间,两舰交换飞机期间是两舰最脆弱的时段,最容易遭到攻击。此时两舰很难采取有效措施进行机动、规避或起飞飞机反抗。还有一点,在每一次行动后两舰都必须进行飞机交换,战争越激烈交换越频繁,这样就大大增加了受攻击或被击沉的概率。敌人只要在我方攻击完后尾随而至就可以轻松置两舰或整个舰队于死地。

      至于楼主不断推出的海上交换飞机的办法,我看就没必要再想下去了。军队打仗不是施工队施工,可靠性、有效性都无法保证的东西任何国家的军队都不会要的,就如同一个军人有一支枪,面对敌人的时候却很有可能打不响,有这样一支枪还不如没有,没有还可以想别的办法,有却打不响那只有等死了。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4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