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西河

主题:【文摘】 轮回与涅??  -- 淡竹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1
下页 末页
  • 家园 【文摘】 轮回与涅?? 

    轮回,又作流转、轮转等。音译僧娑洛。谓众生于六道中犹如车轮旋转,循环不已,流转无穷。印度婆罗门教、耆那教等都采用这种理论作为它们的根本教义之一。轮回的思想最早见于“梵书”,在“奥义书”中有比较系统的阐述。“奥义书”认为,一个人的灵魂(我)在死后可以在另一个躯壳中转生,转生的形态取决于他生前的行为(业),行善者得善报,行恶者得恶报,有的可以进入天道、祖道(人间),有的则堕落入兽道,沦为畜生等。佛教沿用了这个原则并作了进一步的发展。原始佛教采用业感缘起的学说解释轮回之道。认为众生今世不同的业力在来世可以获得不同的果报,贪嗔痴等烦恼可造成恶业,由恶业招感苦报。苦报之果,果上又起惑造新业,再感未来果报,往复流转,轮回不止。因此轮回贯通现在、过去和未来三世,包摄六道(天上、人间、阿修罗、地狱、饿鬼、畜生)、四生(胎生、卵生、化生、湿生)。但是佛教认为有情的生命是依缘而起并且处于经常不息的演变之中,那么造业、受报、进入生死轮回的主体是谁呢?有些部派佛教为了解释这个问题,提出了变相灵魂的“中有”或“中阴”理论。例如犊子部提出了“不可说的补特伽罗”,补特伽罗(我)意译为“数取趣”,意思是说一次一次地在六趣(道)中轮回受生,也就是轮回的主体;经量部提出了“胜义补特伽罗”,认为补特伽罗是由永恒的体性“一味蕴”(“报主的细意识”)所构成,它是由前生转到后世的主体;大众部提出“一心相续说”,认为有情的心和心所的相续活动中,有着一种永恒的内在本性,这种本性就是轮回的主体。以上这种轮回主体的学说在大乘佛教中又有了新的发展。大乘瑜伽行派认为阿赖耶识在轮回中被称为执持识,执持识是无始以来各种生类轮回转生的生命的主宰,也就是轮回果报的主体。

      涅??,又译作泥日、泥洹、涅??那。意译为灭、灭度、寂灭、安乐、无为、不生、解脱、圆寂。涅??原意是火的息灭或风的吹散状态。佛教产生以前就有这个概念;佛教用以作为修习所要达到的最高理想境界。含义多种:息除烦恼业因,灭掉生死苦果,生死因果都灭,而人得度,故称灭或灭度;众生流转生死,皆由烦恼业因,若息灭了烦恼业因,则生死苦果自息,名为寂灭或解脱;永不再受三界生死轮回,故名不生;惑无不尽,德无不圆,故又称圆寂;达到安乐无为,解脱自在的境界,称为涅??。《大乘起信论》称:“以无明灭故,心无有起;以无起故,境界随灭;以因缘俱灭故,心相皆尽,名得涅??。”佛教大小乘对涅??有不同的说法。一般分有余涅??和无余涅??两种。一个修行者证得阿罗汉果,这时业报之因已尽,但还有业报身心的存在,故称有余涅??;及至身心果报也不存在,称无余涅??。据《肇论》介绍:小乘以“灰身灭智,捐形绝虑”为涅??,是为有余涅??;《中论》等则以“诸法实相”为涅??,是为无余涅??。大乘还分性净涅??和方便净涅??两种。本有的法身,名性净涅??,即真如法性,亦称性德涅??;假六度缘修,本有法身显现,名方便净涅??,亦称修得涅??。法相宗综合了大小乘涅??学说立四种涅??:①自性清净涅??。虽有客尘烦恼,而自性清净,湛如虚空;②有余依涅??。断尽烦恼障所显之真如;③无余依涅??。出生死苦之真如;④无住处涅??。断所知障所显之真如,此依佛的三身而说,有法身故不住生死,有应化身故不住涅??,名为无住涅??。大乘佛教认为涅??具有常乐我净四种德性或常、恒、安、清凉、不老、不死、无垢、快乐八种德性。


    本帖一共被 1 帖 引用 (帖内工具实现)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1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