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西河

主题:【原创】报纸里的文革1966 -- 天天向上A

共:💬1143 🌺16076 🌵228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77
下页 末页
    • 家园 看了一整天了吗,才看到30多页

      楼主可否提供个pdf版本或者如子玉兄那样出本书,也方便我等购买拜读!

    • 家园 被放大的袁隆平

      1976年以前,中国有个很时尚的用语:上纲要、跨黄河、过长江。年均亩产达到400斤以上,就是“上纲要”;超过600斤就是“跨黄河”;年均亩产达到800斤以上,就是“过长江”。

      这个说法来自1956年1月23日通过的《1956年至1967年全国农业发展纲要(草案)》。该纲要第六条要求:

      从一九五六年开始,在十二年内,粮食每亩平均年产量,在黄河、秦岭、白龙江、黄河(青海境内)以北地区,由一九五五年的一百五十多斤增加到四百斤;黄河以南、淮河以北地区,由一九五五年的二百零八斤增加到五百斤;淮河、秦岭、白龙江以南地区,由一九五五年的四百斤增加到八百斤。其中的沙荒地区、土地瘠薄地区、常年旱涝地区、高寒山区、无霜期很短地区、地广人稀地区、大面积垦荒地区,可以按照情况,另外规定增产指标。从一九五六年开始,在十二年内,棉花每亩平均年产量(皮棉),由一九五五年的三十五斤(全国平均数),按照各地情况,分别增加到四十斤、六十斤、八十斤和一百斤。

      《1956年至1967年全国农业发展纲要(草案)》,当时看来目标订得有点高。那么,在袁隆平已经搞出单季亩产926.6公斤(1853斤)超级水稻的今天,全国粮食年均亩产怎么也应该轻易跃过“黄河、长江”,达到2000斤以上了吧?

      是这样吗?让我们看看去年年底国家统计局公布的2011年中国粮食总产量、平均亩产量等预估数据外链出处农业部总经济师、新闻发言人陈萌山说,2011年全国粮食种植面积约为16.59亿亩;总产量达到11424亿斤。也就是说,2011年全国粮食的平均亩产是——688.6斤(344.3公斤)!这个亩产,是一熟地、两熟地、三熟地所生产的稻、麦、玉米、小米等所有粮食作物加起来的年均亩产量,不是单季亩产。

      袁隆平不是培育出单季亩产将近一吨(2000斤)的超级水稻么?为什么中国的粮食年均亩产还不到700斤呢?

      一、袁隆平杂交水稻的增产能力被夸大

      江苏农业信息网刊登了一篇文章——《杂交水稻大面积亩产没这么高》外链出处

      邳州市碾庄镇耿德生来电话说,有报道称,一种叫Ⅱ优明86的杂交稻品种亩产高达1196.5公斤。他问,Ⅱ优明86的产量是不是真有这么高,如果有的话他想引种这个品种。

      据了解,Ⅱ优明86亩产1196.5公斤确有其事,但这一产量是在特定的高产栽培条件下形成的。栽培地点在云南省永胜县桃源乡,这里日照充足,气候适宜,温差较大,非常适合籼稻生长和高产的形成,有人称之为水稻高产记录的摇篮。1982年桂潮2号水稻亩产1075.4公斤、1994年GER-5水稻亩产1156.6公斤、2001年Ⅱ优明86水稻亩产1196.5公斤,这些不断刷新的水稻高产记录都是在这片土地上诞生的。2003年,杂交水稻Ⅱ优084又在这里创下了亩产1231.2公斤世界水稻单产最高记录。

      在我省大面积水稻生产上,现有的各品种杂交籼稻包括Ⅱ优明86、Ⅱ优084等,亩产量一般为550公斤左右,高产品种、高产栽培田块产量要稍高些。Ⅱ优084在2000年参加南方稻区中籼稻迟熟组区域试验时,平均亩产560.4公斤,比对照汕优63增产1.9%;2001年参加长江中下游中籼稻迟熟优质组区域试验,平均亩产648.4公斤,比对照汕优63增产6.89%;2002年参加长江中下游中籼稻迟熟优质组生产试验,平均亩产583.1公斤,比对照汕优63增产4.98%。这些产量数据比较贴近大面积生产。

      生产上无论引种哪种大宗农作物,在考察其产量水平时,最好参考它们在国家或省组织的区域试验、生产试验时取得的数据。这些数据是按严格的程序,经过多年、多点种植试验取得的,有年度间的比较,有品种间的比较,能更真实地反映各品种在大面积生产上的产量水平。

      这个亩产差异在中国杂交水稻品种资源库外链出处、安徽隆平高科的杂交水稻种子库外链出处等网站中也体现了。从这些数据(包括隆平高科提供的数据)可以看出,杂交水稻的试验田产量和大面积种植产量相差非常大。大面积种植时,实验品种比对照品种增产1.49%就是“显著”了,增产2.35%就已经是“极显著”了。

      安徽隆平推广的所有杂交水稻种子(包括自主培育、合作培育、代理销售),和比对照组相比(通常选用的是汕优63),增产幅度在一般人看来,并不算很高(原始数据全部来自安徽隆平高科种业有限公司网站):

      隆两优6号与对照组相比,平均增产幅度为5.167%;

      隆两优340与对照组相比,平均增产幅度为6.325%;

      陵两优916与对照组相比,平均增产幅度为5.52%;

      两优2008与对照组相比,平均增产幅度为8.8%;

      两优多系1号与对照组相比,平均增产幅度为6.92%;

      Ⅱ优3229与对照组相比,平均增产幅度为6.82%;

      II优明86与对照组相比,平均增产幅度为5.595%;

      II优明88与对照组相比,平均增产幅度为6.13%;

      绿丰20与对照组相比,平均增产幅度为2.31%;

      珍优2020与对照组相比,平均增产幅度为8.18%;

      川香2058与对照组相比,平均增产幅度为8.82%。

      以上所有品种增产幅度的算术简单平均数为6.396%。这就是隆平高科销售的杂交水稻品种真实的增产能力。而且必须记住一点:这些数据依然是试验田对比数据,而非大田种植数据。

      二、袁隆平杂交水稻推广面积被夸大

      在2008年7月23日的“湖南农业发展和世界杂交水稻情况新闻发布会”上,湖南省副省长徐明华说,袁隆平的杂交水稻推广面积已达2.4亿亩。不过,这个说法是错误的。

      中国杂交水稻的推广面积确实有2.3至2.4亿亩,但这是所有杂交水稻品种加起来的推广面积,不是袁隆平杂交水稻品种的推广面积。隆平高科网站的数据显示,迄今隆平高科属下的全部杂交水稻品种(包括自主培育、合作培育、代理销售)的推广面积,为6000万亩,占中国16.59亿亩粮食种植面积的3.62%。

      目前国内杂交水稻种植面积最广的,是时任福建省三明市农业科学研究所所长谢华安先生培育的汕优63;其次为II优明系列(II优明84、II优明86等),这个系列同样是福建省三明市农业科学研究所培育的。

      还必须强调一点,即隆平高科所说的“6000万亩”其实是有水分的。隆平高科计算的自研、合作、代理杂交水稻品种的推广面积中,其实有相当一部分是籼粳轮作地区,有的甚至是粳稻主产区,很少种植籼稻(袁隆平的杂交水稻都是籼稻)。和东三省一样,江苏是我国主要的粳稻种植地。江苏目前的水稻种植面积约为3300万亩,其中超过2850万亩种植的是粳稻,但在隆平高科的网站上,江苏被列入杂交籼稻的主要销售区域了。和江苏类似的浙江、上海、安徽、湖北、云南等地,也是中国主要的粳稻产地,粳稻种植比例比籼稻大得多(东三省、江苏、浙江、上海、安徽、湖北和云南等省市,占全国粳稻总面积的86.3%),但在隆平高科网站上,依然被列入主要销售区域。

      另外,在隆平高科网站上列出的主要销售地中,有相当一部分是籼粳轮作区、麦稻轮作区(如河南、陕西、安徽等地)、水稻玉米轮作区(如河南、四川、云南、贵州等地的玉米种植面积就达全国玉米种植面积的一半以上)以及水稻杂粮轮作地。应该说,除了湖南、广西、福建等地是以籼稻为主且也有相当一部分为轮作地外,其他省份大多为轮作耕地,这些轮作耕地至少占全部推广面积的8成以上。因此,隆平高科销售的所有杂交水稻品种真实的、按季度计算的种植比例,不到全国耕地季度种植总面积的2%。

      目前,袁隆平杂交水稻在国外的推广势头据说和国内不相上下,国外推广面积已达4500万亩。

      三、过高的非自研比例

      不管隆平高科的杂交水稻在中国的推广面积有多少,它对中国粮食生产还是起到了很大的贡献。不过,仔细分析后会发现,这个贡献在相当程度上不是科研意义上的,而是市场推广意义上的,因为有超过一半的杂交水稻及其他杂交作物品种,不是隆平高科自己研制的。

      前面例举的Ⅱ优明86,就是隆平高科在2002年3月从福建省三明市农业科学研究所、福建六三种业有限公司买来的杂交水稻品种。2004年,隆平高科还和麻阳种子公司打了场“Ⅱ优明86反侵权官司”,获得了36.645万元的赔偿。

      在安徽隆平高科的所有杂交水稻种子中,Ⅱ优明系列,包括Ⅱ优明84、Ⅱ优明86、Ⅱ优明88等,是福建省三明市农业科学研究所培育的品种(安徽隆平将Ⅱ优明88列为自主研发的品种,但从福建三明农科所的网站上可以看出,该品种应为三明所自研品种,且Ⅱ优明系列,一直是福建三明农科所的招牌);川香2058,是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农业科学研究所培育的;两优多系1号,是由福建旺穗种业有限公司、福建省农科院水稻研究所的杨聚宝博士培育的;Ⅱ优3229是福建省农业科学院农业遗传工程重点实验室用Ⅱ-32A与闽恢3229配制而成的中籼三系杂交稻新组合;绿丰20,是国家杂交水稻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培育的;珍优2020是贵州省黔南州农业科学研究培育的。只有陵两优916是隆平高科下属的湖南亚华种业科学研究院培育的;两优2008、隆两优340、隆两优6号是安徽隆平高科培育的。

      也就是说,在安徽隆平销售的11个杂交水稻品种中,有7个即63.54%不是自己或隆平高科相关企业自主研发的,隆平高科的作用只是市场推广。

      湖南隆平的情况也差不多。在湖南隆平种业有限公司的杂交水稻种子中,两优0293、Y两优1号、两优1128、湘丰优103、丰优9号、丰源优227是湖南杂交水稻研究中心研制的;准两优527,是湖南杂交水稻研究中心和四川农业大学水稻研究所研制的;深优9586,是清华大学深圳研究院研制的;H优159,是湖南农业大学和湖南衡阳农科所研制的;T优118,是湖南永州农科所研制的。

      丰源优299、准两优608、C两优608、陵两优942、Y两优19、准两优1141,都是隆平高科和其他单位合作研制的。只有岳优6135、培两优1993、陵两优611、陵两优472、陵两优32、两优2469、丰源优2297是隆平高科自己研制的。这些自己研制的品种中,有相当一部分是亚华种业负责人杨远柱培育的。

      也就是说,在湖南隆平种业有限公司的所有销售品种中,有高达56.52%的杂交水稻、玉米、油菜品种,不是自己研制的。在隆平高科全部推广品种中,有58.82%不是自己培育的。

      这样,我们就必须重新计算袁隆平杂交水稻的推广面积比率了——隆平高科自主培育品种的推广面积,只占全国耕地总面积的1.49%,不到季度种植面积的1%。

      按这个数据算出来的“袁隆平杂交水稻带来的增产比例”,只占全国粮食总产量的万分之6.4,其增量每年可以多养活85.76万人;普通人在每4年多一点的时间里,有一天吃的是袁隆平带来的粮食增量。

      四、品质影响推广

      袁隆平杂交水稻推广面积不大,和化肥使用量、田间管理难度有关,也和杂交籼稻本身的品质有关。一般来说,粳稻粘性大,口感比籼稻好,因此粳米百分之百都是作为口粮消费的。粳稻出了不少好米种,如东北大米、天津小站米、芜湖粳米、台湾“蓬莱米”等等。

      但也不能说籼米都不好吃,泰国大米就是籼米,口感也不错。不过中国南方产的籼稻,大多数口感要差很多,南方小餐馆供应的米饭,主要是国产籼米。袁隆平培养的杂交水稻,就属于口感相对较差的南方籼米,甚至比寻常籼米口感还要差。

      除了口感外,还有个赖氨酸含量问题。通常来说,籼米的蛋白质含量比粳米高,但袁隆平培育的杂交水稻中,赖氨酸含量则较少。在2005年12月19日的《香港文汇报》上,香港中文大学生物系系主任辛世文批评袁隆平的杂交水稻不仅口感差,而且营养偏低,其赖氨酸含量只有4%(联合国粮食组织提出的标准为5.5%)。

      辛世文还批评说袁隆平杂交水稻的等级太低。的确,袁隆平杂交水稻的等级,大多为三级优质稻,且为湖南省的省颁而非部颁标准优质稻。杂交水稻品质低,其实是一个常见问题,不独袁隆平的杂交水稻是然。

      在2010年第3期《福建稻麦科技》杂志上,福建省农业科学院水稻研究所的黄洪河发表了《浅析福建省优质稻发展》的文章。文中说道:

      众所周知,目前市场上销售的大部分优质米不论是籼稻或粳稻基本上为常规稻品种。福建省2004年到2010年审定的130个品种中,常规稻仅5个,仅占3.8%,而且趋势仍在下降。而这5个常规稻品种米质均在部颁二级以上,杂交稻中没有一个能够达到。杂交稻因为杂合二代(基因相对杂合)生产的稻米,理论和实际上均难以实现优质与高产的完美协调,而常规稻为多代稳定株系(基因相对纯合),因此切实需要加强常规籼稻选育工作,从根本上解决优质稻品种少的问题。

      2003年12月5日,中国农大新闻网上刊登了《老当益壮,信心十足——矍铄老人袁隆平院士前来我校做报告》的报道外链出处。文中说道:

      对于一个同学提到的关于“超级杂交水稻的品质问题”时,袁院士说:“现在普遍存在人们心中的一种想法就是,优质和高产不可能同时获得,但是这种观点是具有片面性的,这两者是可以达到统一的。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水稻的质量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但是我的一个原则就是:‘绝不以牺牲产量为代价来提高质量。’我们的超级杂交水稻发展大有前途。”一句振奋人心的话,赢得了台上台下雷鸣般的掌声。

      我不知道袁隆平在中国农大说“绝不以牺牲产量为代价来提高质量”的目的是什么,是真的忧虑中国粮食产量太低,还是因为籼稻改良品质较难?如果是前者,很显然,无法大规格推广的品种,是不可能达到提高中国粮食平均产量的目的的;如果是后者,也验证了黄洪河所说的“杂交水稻大规模提高产量和提升质量,不可兼得”。

      也许看到了籼稻品质的先天问题,现在袁隆平也开始参与培育粳稻杂交品种了。

      后面的话

      这篇文章,只是作为后面农业专题的开端,其目的是为了正本清源,并不是和袁隆平老先生过不去。我只是觉得在目前的宣传中,良种对粮食生产的作用既被夸大了,又被缩小了。

      始于60年代初期、在整个文革时期大规模研发、文革结束前即开始推广的杂交水稻培育工作,对中国粮食生产确实起到了很大的促进,这是建国63年来无数人通力合作的成果,并不是某一个人的。我本人对袁隆平很尊重,就像对其他农业专家一样,其尊重没有多一分,也不会少一分。我只是很反感某些人抹杀集体的作用、他人的作用;也反感某些人利用不实名声,为自己捞私利或换取个人政治资本;更反感某些人利用其地位的“超然”,大放厥词

      关键词(Tags): #袁隆平(素描猫)#杂交水稻(素描猫)通宝推:宁静致远,Rusher,乾道学派,联储主席,富华,jcdh836,石头布,watomi,泥忆云,隔路山贼,博扬,wlwl12,阴霾信仰,陈王奋起,范进中举,回旋镖,box,kmy1810,ifuleu,

      本帖一共被 1 帖 引用 (帖内工具实现)
      • 家园 袁隆平的最大贡献在于利用杂种优势培育水稻品种

        是这样吗?让我们看看去年年底国家统计局公布的2011年中国粮食总产量、平均亩产量等预估数据链接出处农业部总经济师、新闻发言人陈萌山说,2011年全国粮食种植面积约为16.59亿亩;总产量达到11424亿斤。也就是说,2011年全国粮食的平均亩产是——688.6斤(344.3公斤)!这个亩产,是一熟地、两熟地、三熟地所生产的稻、麦、玉米、小米等所有粮食作物加起来的年均亩产量,不是单季亩产。

        袁隆平不是培育出单季亩产将近一吨(2000斤)的超级水稻么?为什么中国的粮食年均亩产还不到700斤呢?

        对于这段,作者可能有偷换概念之嫌。

        第一,袁隆平搞的是水稻,我们得拿水稻的产量来说。中国的水稻单产估计在420公斤左右。

        第二,试验田的结果远远不能和大规模种植进行比较,试验田种植的时候是不计代价的。就想不能拿运动员的成绩当全国人民的体育水平来看一样。

        第三、任何一个新品种的培育到大规模推广,发挥其经济、社会效益,有一个长期过程。目前的水稻单产只能反映10年乃至2、30年前的水稻育种水平。

        最重要的一点是,作者可能不太了解水稻育种的科学史。早在70年代以前,在遗传学领域,大家多数相信西方学者提出的“自花植物不存在杂种优势”这一学说,国内是以南京农业大学和北京农业大学(现改名中国农业大学)两位著名院士为代表。水稻是自花授粉,所以当时的学术界不认为在水稻里面可以搞出杂交稻,提高产量。

        袁隆平的突出贡献在于突破了西方这一传统认识,首先在水稻中做出了具有杂种优势的高产杂交稻,并提出了“两区三系”培育方法。这是其突出贡献所在,也就是为什么他被称为杂交稻之父。从此,利用杂种优势的育种方法开始在水稻、小麦等自花植物里大规模开展起来,后来就有了那么多的杂交稻品种。你不能说这些杂交稻品种跟袁隆平无关。

        当然,他的这一成绩无异于狠狠的打了那两位著名院士的脸,结果就是袁隆平的杂交稻在很长时间内没有被承认,他本人也是数次与中科院院士无缘,最后只能给了个工程院院士安慰了事。

        无论从科学贡献和实际成就来说,袁隆平当选中科院院士是绰绰有余的,甚至可以获得诺贝尔奖的(只是诺贝尔奖没有农业奖,授予医学与生理奖、化学奖都不合适,给他和平奖估计又不想要)。

        所以认为袁隆平对于中国农业的贡献被放大,是有失偏颇的。爱因斯坦造不出原子弹来,但造原子弹的理论是爱因斯坦提出来的。

        通宝推:每周虎,
        • 家园 说实话袁隆平得罪的院士多了去了

          我认识的搞农业类的专家院士就没一个说他好的,顶多说他工作做得还可以

        • 家园 你需要重新看看杂交水稻的发展过程

          摘自维基百科:

          水稻雄性不育,最早在二十世纪二十年代由美国人发现。二战后世界各国科学家进行了长期的努力,提出了多种基于雄性不育来实现水稻杂交技术路线,著名的有希尔斯(Sears,E.R.,1943~1947)的三型学说、爱德华生(Edwardson,J.R.,1956)的二型学说以及日本科学家新城长友的“三系法”育种方案。首次成功的水稻杂交是由美国人Henry Beachell在1963年于印度尼西亚完成的。并由此获得1996年的世界粮食奖。1968年,日本科学家新城长友经过多年努力找到了野生的雄性不育株,提出了一系列诸如赶粉等等杂交水稻育种新方法,首次成功实现了基于“三系法”的水稻杂交技术。

          袁隆平的个人突破在于:

          在此基础上成功地寻找到了合适的野生的雄性不育株,并突破了日本人无法实现的杂交水稻育种技术,完成了杂交水稻研究工作的最后一步,选育出了第一个得到大面积应用的杂交水稻品种——南优2号。

          实际上袁隆平也不是雄性不育株的发现者。袁实际上是华国锋任命的课题组负责人,相当于项目经理的角色。当时全国会战, 在海南有上万亩试验田, 上千的来自于全国的农技员在帮忙。事后袁没有感谢他们, 反而说文革妨碍了他的科研。

          • 家园 看来袁也不是一个说老实话的人,据说江西首先搞出杂交稻

            上千的来自于全国的农技员在帮忙。事后袁没有感谢他们, 反而说文革妨碍了他的科研。

            送花成功。有效送花赞扬。恭喜:你意外获得 16 铢钱。

          • 家园 说起华国锋与袁隆平的关系

            我看到这么一篇报道

            1966年2月,正是“文化大革命”即将开始的前夕,当时在湖南安江农校从事水稻育种研究的袁隆平经过几年的科学试验和理论探索,总结出一篇题为《水稻的雄性不孕性》的论文,发表在由中国科学院主办的《科学通报》(1966年2月第4期)上,很快被国家科委九局的熊衍衡发现,并及时报送局长赵石英阅示。赵石英对此事非常认真,认为水稻雄性不育研究,在国内外是一块未开垦的处女地,若能研究成功,将对粮食生产产生重大影响。于是立即请示国家科委党委书记聂荣臻,聂老表示支持。赵石英及时以国家科委九局的名义,向湖南省科委与安江农校分别发了便函,责成他们支持袁隆平从事这项研究。在“文革”中,这个便函起到了保护袁隆平与杂交水稻项目研究的双重作用,主持国家科技工作的聂荣臻元帅也对袁隆平的研究给予了肯定,使袁隆平的杂交水稻科学研究在十年动乱中仍然能艰难进行。

            从1966年到1970年上半年,尽管有“文化大革命”运动的严重干扰,在国家科委和湖南省科委的大力支持下,由袁隆平主持的杂交水稻科研小组还是正式开展了工作。“水稻雄性不孕性选育计划”研究与试验同时进行。在此期间,袁隆平带领助手先后用1000多个品种做了杂交组合实验,但都没能培育出一个不育株率和不育度都达到100%的雄性不育系来,在一段时期内形成了科研徘徊的局面。于是,袁隆平提出了“用远缘的野生稻与栽培稻进行杂交”的设想,以求创造新的不育材料,达到突破徘徊局面的目的。到了1970年6月,湖南省革命委员会在湖南省常德市召开了湖南省第二次农业学大寨科技经验交流会,当时主持会议的就是担任湖南省革命委员会代主任的华国锋同志。华国锋同志点名袁隆平参加这次会议,并请他在大会上发言,介绍杂交水稻科研的情况。

            据此,袁隆平得到上层的支持是他66年那篇文章之后,根据这篇文章,袁隆平小组是在64、65年开展大量工作并发现一些雄性不育材料。

            根据百度百科介绍,后来用于杂交水稻培育的雄性不育系是袁隆平的助手李必湖发现的:

            科研小组的李必湖于1970年11月23日,在海南岛的普通野生稻群落中,发现一株雄花败育株,并用广场矮、京引66等品种测交,发现其对野败不育株有保持能力,这就为培育水稻不育系和随后的“三系”配套打开了突破口,给杂交稻研究带来了新的转机。

             1972年,农业部把杂交稻列为全国重点科研项目,组成了全国范围的攻关协作网。1973年,广大科技人员在突破“不育系”和“保持系”的基础上,选用1000多个品种进行测交筛选,找到了1000多个具有恢复能力的品种。张先程、袁隆平等率先找到了一批以IR24为代表的优势强、花粉量大、恢复度在90%以上的“恢复系”。

              1973年10月,袁隆平发表了题为《利用野败选育三系的进展》的论文,正式宣告我国籼型杂交水稻“三系”配套成功。这是我国水稻育种的一个重大突破。紧接着,他和科研小组的同事们又相继攻克了杂种“优势关”和“制种关”,为水稻杂种优势利用铺平了道路。

            我不知道你是如何得出这个结论的。评价一个人的科学贡献,在于他的指导思想,并非所有东西都需要他亲手做出来才算他的。1953年沃森和克里克提出DNA双螺旋模型时用的那张X-衍射图还是根据富兰克林拍的呢。

            实际上袁隆平也不是雄性不育株的发现者。袁实际上是华国锋任命的课题组负责人,相当于项目经理的角色。当时全国会战, 在海南有上万亩试验田, 上千的来自于全国的农技员在帮忙。事后袁没有感谢他们, 反而说文革妨碍了他的科研。

            似乎你对于袁隆平的文革评价,价值取向过于浓厚。

            总结起来,袁隆平的贡献在于两点:

            1、突破了水稻不具有杂种优势这一传统观点,为杂交水稻提供了理论基础;

            2、两区三系杂交水稻培育法。

            • 家园 我懒得去翻老贴了

              1. 在你的文章中发现雄花败育株的农技员名字都没有了, 成了李必胡的发现。对人民群众的发现的态度可见一斑;

              2. 几十年来全世界的科学家前赴后继搞杂交水稻, 居然是认为“水稻不具有杂种优势”,就等袁隆平来突破,你不觉得这个逻辑滑稽? 其实大家是对找到野生雄败不抱信心而已。 结果野生雄败在人民科研的力量下被发现了。他有偶然性, 但也有必然性。袁不提这一点就是忘恩负义!

              3.两区三系杂交水稻培育法的理论不是袁建立的, 也不是第一个实现的。

              4.你看到的报道里面闭口不提当时的湖南省委负责人,这实际上是刻意回避。按照TG的传统, 条条提议立项, 块块负责提供资源支持。

              百度百科的东西不是不能看,要用批判的方法串联起来看,这样才能避免被洗脑,共勉!

              • 家园 我们不需要结论性的断言,要用证据说话

                1、我所看到的任何一个记载都是说李必湖在海南发现野生稻雄花败育株--野败;如果不是他,烦请你告知发现者的姓名,好让我长长见识。

                2、“水稻等自花授粉植物不具有杂种优势”在学术界曾经是一个流行观点,这可不是我说的。原因在于:杂种优势的生理基础是异花授粉植物在形成生态亚种过程中会出现性状衰退;较高的自花授粉率的植物则不会出现衰退,故而推测没有杂种优势。这个观点甚至记录在后来的一些出版物上。参见这本书:The genetics and exploitation of heterosis in crops: an international symposium, 17-22 August 1997。 google图书馆上有:

                In those crops, self-pollination occurs naturally, cultivars are in bred lines, there is no reeding depression, cross-pollination is difficult (otherin than controlled crosses in a breeding pogram), little heterosis is expressed for yield, and no economical mechanism exists for mass production of hybrid seeds.

                4、按照中国的传统,你觉得湖南省委的人有可能把一个重要的项目交给名不见经传的30出头的年轻人来做吗?当时国内的颇有名气的水稻育种家可不少。

                具有批判精神是好事,但为了批判而批判,为了彰显自己特立独行而批判,甚至故意贬低别人的成绩就不好了。

                • 家园 是冯克珊发现野败

                  他是海南的一个普通的农技员, 你还想媒体怎么夸大他的功劳?

                  袁隆平把5个饿殍, 文革迫害挂在嘴上,把华国锋的介入闭口不提, 当然政治正确。这不,身家上亿。

                  至于为什么袁隆平作为一个中专毕业生为什么有资格作为课题负责人, 你就要仔细搜一些当时的资料看看了,用点心思的一定能找到。当时杂交玉米, 水稻,各种各样的科技创新都在试,从农民到高级知识分子,而且是举国之力在试。太祖是农民出身, 对这个太重视了。

                  几个月前河里也曾爆发一次争论, 我写了一些东西。看了一下,最近1年灌水太多,要翻上百页,偷一下懒。

                  • 家园 历史不是你这样发明的。

                    袁隆平64年就开始从事水稻育种工作,66年发表科学雄性不育的论文,70年发现野生稻,73年选育成功,75年通过成果鉴定。81年领了我国第一个也是迄今为止唯一一个特等发明奖。

                    文革66年开始76年结束。

                    你把袁隆平的成功跟批判文革挂钩,思路真广!

                    我所看到的资料是,64-66年袁隆平只是小混混,在湖南那个小学校搞点东西,66年发表那篇论文以后才引起上面重视,领导了这个公关小组,在海南弄了基地,然后捣鼓出了杂交稻。他能够当课题负责人,原因在于有早期工作基础。

                    • 家园 那篇论文你看过吗?

                      半年前河里论战,我特地看过,就像一个简短的介绍文章。66年华国锋求贤若渴,才点将让袁带队,在海南和湖南建立基地。放在论资排辈的今天,袁屁都不是。

                      袁的成功始于文革,结果于文革,但后来袁却胡说什么文革迫害,闭口不提华国锋, 根本没有文人的风骨, 我只见媚骨。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77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