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西河

主题:《锅匠,裁缝,士兵,间谍》 -- texasredneck

共:💬11 🌺38 新: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1
下页 末页
  • 家园 《锅匠,裁缝,士兵,间谍》

    《锅匠,裁缝,士兵,间谍》 (Tinker Tailor Soldier Spy)

    这是一部根据小说改编的电影,拍得不错,得到了今年奥斯卡的提名,我只想谈一点背景和不好懂的地方,电影得大家自己去看,这种电影知道了情节就意思不大了。那部小说的内容肯定不是二小时的电影能讲清楚的,文风就更不是电影能表达的了。最好是看过电影再来看我写的东西。

    首先,这部小说是跟传统的间谍小说完全不同,几乎没有直接的刀光剑影,没有刀枪不入的英雄,主角只是一个疲惫不堪,在办公室的明争暗斗中失败的职员,以描写官僚机构的种种争斗为主,我以为更为真实。

    这是因为作者原来就是在那里工作的,这个故事还是建立在一些真实的事件之上的,英国那个时候的确是有一个高级间谍是地鼠,最后交换到了莫斯科,此人的经历和小说中那个双面间谍类似,当然,小说只是小说,并不完全一致。

    这部小说在当时很有名气,但确实有些不好懂,我第一遍几乎完全没能读懂。当然,不是说不知道谁是地鼠,而是没有理解前面的铺垫。我有些喜欢此书的笔调,所以回头又去读,这样才慢慢理解它的精彩之处,这本书如果有时间,的确值得一看。也许我是有些迟钝,你没准能一下子就能懂。但是作为电影,如果没有读过那小说,我相当怀疑有人能一遍就能完全看懂。

    书中的地鼠是一个双性恋,就是他出卖了自己的爱人,另一个主角间谍;另外他和男主角的太太有私情,这是克格勃的安排,不要太过分,“只是算一个”。目的是因为男主角被克格勃的那个对手认为是最危险的敌手,所以要把水搅混。

    所以高级间谍不是人人都能做的,要十八般武艺一应俱全。

    小说明白地说:从一开始,主角的那个头头和主角一开始都知道谁是地鼠(这一点在电影中看不出来),但是却没有证据,所以二个人都在拼命翻档案。由档案结合记忆,来确定哪些情报是肯定被人告诉了克格勃,哪些人知道这些东西,和有条件迅速弄出去,这二者的交集,就是那个地鼠。

    就在那个头头已经非常接近答案的时候,克格勃设下一个圈套,他一头踏了进去,失败而下台。但是这样急促安排的后果就是露出了破绽,主角就是在这里完全锁定了地鼠。

    主角后来明白了他走上了前人的道路,这一点电影用了很多穿插镜头,但没有直说,处理得不错。那个头头已经死了,在小说中没有直接出现,只是断断续续的回忆,但是主角是认为他一直在看着自己。

    打火机是非常,非常重要细节,是主角太太给他的礼物,它涉及到主角和他的对手,克格勃的“卡拉”的面对面交手,打火机就是这时候被卡拉扣住的。主角不是讲自由民主的大道理,而是要卡拉想想自己的女人,来说服卡拉叛逃。人总是以为自己认为是重要的东西,别人也会这样想。就这样卡拉知道了主角的弱点,那就是非常爱自己的太太,于是就让地鼠去勾引她。

    几乎是同时,主角从卡拉的眼神中知道他同样深爱着一个女人(正因为这他不愿意叛逃?),最后在这部小说的续集中,利用这一点主角终于让卡拉投奔了“自由民主”。

    此书的结构很有些独特,表面上看,非常零散,东一下,西一点,但是,每一个场景到最后都是有涵义的,电影很有点想学这种手法,但我认为没有小说成功。

    文风也和一般间谍小说也大不相同,写的十分抽象,什么都没有明说,得自己去想象。真正读懂了,其实是高潮迭出,惊心动魄的。我有一段时间对惊险小说着迷,读了不少,但只有这一本,给我的印象最深,但也是20多年前的事情了,书又不在手边,如果有什么错误,请不要客气砖头。

    当然,我并不是说书中一句废话都没有了,毕竟是流行小说,不是严肃的文学作品。比如像鲁迅,年轻的时候读认为有废话,后来才发现是自己没能读懂。

    英国根据这小说拍了电视连续剧,我看了一个开头就发现自己算是不能坚持下去的,只好作罢,没有评论的资格。作者的另一部小说早就拍成了电影,讲有个人利用一场策划并不存在的政变来骗某国政府的钱,有很强的作弄讽刺,作者的东西经常是这样做的。影片一般,但主角是好莱坞大帅哥。

    作者的小说我只看了二本,另一本算是这一本的续集,但风格有些雷同,反而不及这一本,我就再也懒得看他其它的作品了,让读者有新鲜感是一件非常难的事情,不少作家的书我只读了二本,难道我太喜新厌旧?

    我看出有二个重要之点和小说有出入,第一点基本改动了小说的基调。在书中主角很有些灰心丧气,不怎么愿意再回去搅那一滩浑水,电影中最后却是主角有点得意坐上了那个位置,好像主角的目的就是如此。

    地鼠和主角过去共同经历的东西太多了,关系太密切了,变成了主角的一部分,找到了地鼠就有些否定了主角自己的全部过去。他虽然潜意识知道,但从来避免认真去想,我来猜测的话,主角知道地鼠和自己的太太有私情的那一霎那的稍后,那是一个非常特殊的时刻,他就明白了谁是地鼠,但他什么都没有做,他太爱自己的太太了,根本不愿意她伤心。

    有点像一个不靠谱的情种,换一个人不是也要把自己太太的情人整成地鼠。当然,这些在书中都不是以明明白白的方式表达的,得看读者自己的理解。在电影和小说中,他的太太都没有正面出现,但确是一个非常重要的人物。

    他之所以同意去挖地鼠,我以为有二个原因,一是就像那个退休的女间谍(是搞情报分析的)把那个克格勃的军官叫做:my boy,主角长期与卡拉斗智,卡拉已经成为他的一部分,他渴望有一个输赢。第二,他想复仇,正是卡拉使得主角的太太离开了他。

    第二点出入是很明显的,在书中没有直接说地鼠是谁杀的,只是暗示。杀地鼠的那个被贬的间谍和地鼠是同性恋的情人关系,这一点电影也有暗示,不是很明显。然而知道这一点才能理解最后那一段重要的对话,那人不是很相信,但还是来好心警告有地鼠的事,却不知他警告的就是地鼠本人,结果就是地鼠把他送上了几乎是不归的路。

    实际上,这本书一点都没有脸谱化的描写,克格勃和英国间谍差不多,都是在做自己的工作,我认为主角还十分佩服卡拉。但是,在这一时刻,地鼠就是非常让人不齿。

    所谓背叛国家是一个说不清楚的东西,地鼠也许是因为相信共产主义才做克格勃的双面间谍,在小说和那个真实的事件中,钱都不是主要的原因,地鼠出身于上层社会,并不缺钱,读的是名校已经是精英名流,这在当时非常让人难以理解的事情。

    但是,不论怎么说,用这种方式来对待自己的情人,真是难以让人接受。

    在书中没有明说为什么地鼠走上这一条道路,只是说在很早的时候,地鼠思想左倾,很可能在那时和克格勃有了接触,然后克格勃不会让他脱身,就这样一步步地陷了进去。最好读者自己去作结论。

    所以电影有一个漏洞(也许我看漏了?)。在书中是那个被贬的间谍在主角的启发下开始相信他们之间有一个地鼠,他于是就开始偷偷跟着主角要暗中保护,就这样他知道了谁是地鼠。谁是地鼠那时是非常高的机密,不可能有谁去告诉不相关的人,他怎么知道的?

    此人是最大的悲剧人物,电影由于时间的限制不能交代地很清楚,要去读小说。他是搞行动的高手,头脑就有些简单,忠实于自己的朋友,却被自己同事情人出卖。克格勃抓住他以后,不管他中弹负伤,还是严刑拷打,他硬是熬到时间后才招供,这样他同行的特工才有时间逃命,结果就他一个人被抓住。好像有一个规定,不可能指望能永远熬下去,但得想办法拖时间。

    其实克格勃打他是做样子,他的熬也毫无价值,因为克格勃什么都知道,对小喽啰不感兴趣,卡拉最关心的是主角,一个可怕的对手,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电影一开始就是那次失败的行动,后来反复出现,这是把整个电影看懂的关键,因为它把所有的事情串了起来,主角就是在这里找到突破口的。

    主角后来问他:你也发现事情不对头了,克格勃有准备,什么都知道,我们一天到晚在对别人搞渗透,为什么我们中间就不可能有地鼠?这个倒霉的呆鸟这时才回忆起来,在他中枪的时候,看到了那个打火机,卡拉就在现场,他们真是什么都知道。

    地鼠出于内疚(他也是一个人),积极行动,把他弄了回来。回来又怎么样,难道还能给他勋章,于是被开除,成了替罪羊,只好去教书糊口,禁止他和任何原来的同事有任何联系。官僚们出了大事后的第一反应是把责任推出去,保住自己的位置,没工夫来找地鼠,那些找地鼠的人是不懂政治而要走人。

    在小说中,主角一个人坐在黑暗的房间等着地鼠的到来是全书的高潮,电影没有办法表现主角内心的激荡起伏。他知道卡拉也一脚踏进自己的陷阱,谜底即将揭晓,谁进入这个房间谁就是地鼠(mole)。这个折磨他几十年的阴影就要明现,这个断送他家庭和仕途毒瘤将马上会找到。但那又怎么样?

    过去的单纯理想,美好的爱情和友谊已经永远被打碎,这个地鼠造成的损害不会消失,而只会越来越大。他没有愤怒,也没有喜悦,只有无尽的痛心和迷茫。

    书中那个年轻的特工在他们找到地鼠后,第一冲动是要揍他,但发现打不下手,他是我们的朋友,是我们中间的一个,一起喝酒,一起工作,只好去把那个克格勃的外交官收拾了一顿。

    看来要是把作者放到中国的文革中来,一定会因为立场不坚定而过不了关。

    从我读的书来看,毛姆写是这种间谍小说的第一人,他曾经写了一个短篇,讲一个杀手奉命去杀一个间谍,却杀错了人,十足的黑色幽默。顺便说一句,毛姆也在间谍机构里工作过。

    描写间谍真正大家是格林,但好像人们一般并不把他的小说归到间谍小说里。他主要的角度是宗教和人性,不过是选取了间谍作为题材,大概是斗争不是一般的激烈,外面激烈人的内心自然也就轻松不了。

    这三个都是英国人,英国的间谍名气并不是最大,但是在间谍小说方面,英国人是要独占鳌头。

    间谍是一个非常古老的行当,中国最出名的间谍恐怕是西施和貂蝉,二个红颜命薄的女人。

    间谍是一个非常莫名其妙的行业,按照某个专家的看法:间谍活动的最大的功能就是制造出了无限多的机密。道理非常简单,在其活动中,最高机密就是间谍本身,而不是情报,于是有关间谍的情报变成了更高的机密,而有关间谍的情报的情报就还要机密,以此类推毫无止境。这就变成了一种十足黑色幽默的怪圈,因为不用间谍来获取情报,这样的机密就根本不存在,而绝大多数真正有用的情报并不是用间谍得到的,间谍的作用非常有限。

    二战是靠间谍打赢的吗,柏林墙倒下是因为谍战输了吗?间谍被传得神乎其神只是因为人的好奇心。

    在另一方面,因为要进行间谍活动,就弄出了一个高级机构,然后它就按照所有官僚机构的轨迹向前行走,机密越来越多,钱越来越多,就越来越重要。隐私,自由,乃至人的生命在这些机密面前就变得一钱不值。

    间谍也是一个最肮脏的行业,把人性践踏得一塌糊涂,主角被毁掉了自己的家庭,毁掉了人和人之间的信任,得到的所谓胜利和这些相比只是微不足道,这是我读这本书得到的结论。

    通宝推:精装白沙,
    • 家园 刚看了这个电影。

      很不错的电影。

      一些细节值得回味。前后情节交代的很清楚。

      但是还是有些疑问,没有想明白。

      Control是怎么确定Smily没有嫌疑的?

      卡拉为什么要把那个苏联女特工枪毙?

    • 家园 的确是没有电视剧版的有味道

      虽然结构上按照电影的需要做了些必需的调整。但是,有些情节的改变似乎失去了原著中的严谨。比如被捕的卡拉在小说里好象没有受到严刑的拷打吧。但是对他只是想诱降而已。搞得那么感官刺激似乎只是为了迎合观众的口味却脱离了真实。

    • 家园 远不如BBC 79版的TV mini series

      过于好莱坞化,选的演员过于脸谱化。英国味是好莱坞式的伪英国味

      TV 连续剧看起来好很多,大概是篇幅的原因,电影两个小时太短了,很多应该铺垫的地方跳过或者很仓促。

      --------------剧透的分界线--------------

      原著中有暗示大家其实心里都知道mole是谁,但是都拒绝相信。

      Jim Prideaux 行前去警告bill其实心里也是有数的。(后来行动失败后Bill第一个赶到让很多人怀疑他了)

      Bill并不知道主管派去的是谁,要不然事发后也不会那么吃惊了。所以要说他出卖了自己的爱人Jim那也是间接的。

      Smiley找到突破口的不是那次行动,而是witchcraft。

      书里写的Jim 暗中跟踪Smiley 也不是要保护他,而是要确认地鼠是谁。因为他的两个情报网的人员在被捕后全部被枪决,他自己捡了一条命但是终身残疾,可以说是满腔怒火。

      书里也写了卡拉的女人早就在大清洗中被枪决了。卡拉在印度狱中坚持一晚上不抽烟,考验自己的意志,最后选择回苏联而不是叛逃西方也是认为自己有能力东山再起。

    • 家园 有点没看懂

      Smiley说Peter从今天起可能被监视了,要他去清理门户,然后Peter把一个男的赶走了,这难道是另一对基情?而且Smiley对这样的个人私情好像都心知肚明啊。

    • 家园 小说里主角的那个头头和主角也一直不知道谁是地鼠吧?

      小说明白地说:从一开始,主角的那个头头和主角一开始都知道谁是地鼠

      也许头头在分析了半天之后有点儿倾向了,但还是无法定论,所以当有人说能告诉地鼠是谁时,头头那么投入

      主角则从来不知道到底谁是,有没有他开始都不确信似乎

    • 家园 我也是前几天才看了这部电影

      确实这部电影开始看的时候很乏味,但是越看越深入,最后看完一次又忍不住看第二次....演员都是英国的一些老戏骨,每个人都饰的非常精彩,特点鲜明

      不过是没机会看过原著,你这么一讲也对故事本身有了更深入了解,我当时就对电影的结局感到很诡异,射杀和升迁我觉得不应属于故事本身的,可能导演和编剧为了迎合市场修改的吧

    • 家园 写的真好,推荐看“柏林谍影”
    • 家园 你写得真好

      花!

      我看过了,看得差点累死我了。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1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